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1. 古代的世界贸易: “地区间贸易” 2.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3.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
3
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 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4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2)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 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5
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6
三、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1.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辉煌篇章: 汉、唐、元 2. 中国近代史上的闭关自守:明清 3. 西方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 年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7
战后中国贸易发展情况 (1950年-2001年,亿美元)
8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定义: (1)传统定义:狭义——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货物)交换活动;广义——狭义的商品的交换+劳务(服务)。交换(服务的提供与接受):与商品贸易有关的服务,如运输、保险、结算;与商品贸易直接联系的(即不是为完成商品交易而发生的服务贸易)即旅游、技术。 (2)现代定义(国际经济学):商品、服务的国际交换+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要素流动可替代商品流动;要素流动会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即资本项目、劳工汇款等)
9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联系 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区别 观察的角度不同 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1
二、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进口额、出口额、世界进口总额(CIF)、世界出口总额(FOB)、世界进出口总额、世界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值),是指以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规模,它由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构成。 对外(国际)贸易量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由于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贸易实际数量的变化,被称为对外(国际)贸易量。 公式:贸易量 = 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 = 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
12
对外贸易量的计算实例1 1990年世界出口总额为34235亿美元,1996年世界出口总额51607亿美元,若以1990年为基期,1996年的出口价格指数是108,试计算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 解:1990年为基期,则 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51607/108)×100=47784 1996年的出口贸易额指数=51607/34235=151% 1996年的出口贸易量指数=47784/34235=139% 即与1990年相比,国际贸易名义上增长了51%,实际上增长了39%。
13
对外贸易量的计算实例2 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1999年的出口总额为1949.3亿美元,若以1978年为基期,我国1999年出口价格指数是359.8,试计算1999年的出口贸易量。 请同学们自己求解。
14
三、贸易差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出超,盈余(净出口) 贸易逆差,入超,赤字(净进口) 贸易平衡。 贸易差额状况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利弊影响
15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各类商品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 国际贸易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DC: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出口呈多元化结构,贸易条件改善 LDC:进口以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出口呈单一结构,贸易条件恶化
16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为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通常是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或世界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 对一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地理方向指一国进出口商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贸易的联系程度。
17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 外向型、小国型 依存度大 自主型、大国型 依存度小 “进口替代”模式与“出口导向”模式之争
18
七、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商品生产国(地区)与商品消费国(地区)直接卖买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商品生产国(地区)与商品消费国(地区)通过第三国(地区)进行商品卖买的行为。 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Entrepot Trade):商品生产国(地区)与商品消费国(地区)通过第三国(地区)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地区)来讲,就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送,直接贸易也可以间接运输
19
进口、出口、转口贸易的图示: Producing Area (China) Hong Kong Consumer Area (USA)
Indirect Export Trade Import Trade Re-import Re-export Entreport
20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 过境贸易中第三国不直接参与商品交易,而转口贸易则需由第三国转口商完成交易手续; 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手续费;转口贸易则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
21
第三节: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影响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利润率 破除垄断,产生竞争促进效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 带动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产生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效应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传递的重要渠道
22
国民经济连锁效应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一种投入产出联系,在一些部门的个别投资可以通过产业间的“连锁效应”传递到别的部门,诱发其他部门的投资。 后向连锁:一个部门增长时,会创造对某些投入增加的需求,刺激有关投入品的投资和生产。 前向连锁:一个部门增长时,形成对其他部门的供给增加,刺激进一步加工的投资和生产。 消费连锁:出口扩大增加收入,以及有关消费品部门发展。 社会资本连锁:出口产业发展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了的基础设施有可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并为其他部门提供就业机会。
23
国际经济传递(1):乘数联系 一国产出变化通过影响进口(同时即是外国 的出口)从而影响外国的产出
24
国际经济传递(2):货币联系 一国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具有很强的影响 汇率和净出口的作用,从而影响外国的汇率和 利率。
25
国际经济传递(3):储蓄和投资联系 一国财政紧缩(减少赤字)使储蓄增加,利率降 低,汇率降低,也使得外国的利率降低,最终影响投资。
一国财政紧缩(减少赤字)使储蓄增加,利率降 低,汇率降低,也使得外国的利率降低,最终影响投资。 但要注意外国储蓄增加在此对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 的:Ib会增加,但Xb可能下降。因为通常是Xa的上升会使Xb下降。
26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 2.贸易差额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3.国际服务贸易包含哪些形式?主要含义是什么? 4.贸易条件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5.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
27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早期的贸易思想 2.2 重商主义 2.3 绝对成本理论 2.4 比较成本理论 2.5 相互需求理论
28
第一节:早期的贸易思想 一、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二、柏拉图关于分工和交换的论述
(Plato,公元前427-347年) 三、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
29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已经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等。荷马史诗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30
二、柏拉图论分工和交换 古希腊思想家,(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在柏拉图的城邦国时代,每个城邦的经济都相对单一,需要与别的城邦进行交换以获取必要的资源和商品。柏拉图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他进一步指出,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31
三、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 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写到:“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每个部分,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 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产品不同。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到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不同所产生的不同优势。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
32
第二节: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33
一、背景知识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34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35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36
(一)早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37
(二)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38
四、重商主义的主要缺陷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39
第三节: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国富论》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
40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90年7月,斯密逝世于爱丁堡,享年68岁。
1776年3月9日,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国富论》研究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41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是自私利已的动机,全部人类行为都源于自我保存这一本能。因此,自私自利和雄心勃勃不是恶而是善,它指引人类努力劳动并导致经济繁荣。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家应该最低限度地保持它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便使个人及社会福利达到最大限度。 保证资源得到最有效使用的机制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42
一、绝对成本论的论证步骤 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 交换产生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43
二、举例说明 1. 基本假设 2*2*1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44
2、论证过程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
45
分工后 交换后
46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总产出: 消费量: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375单位酒
47
3、贸易产生的基础 技术差别 劳动生产率差别 生产成本差别 商品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
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
48
4、评 价 (1)进步意义: 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 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 (2)局限性
4、评 价 (1)进步意义: 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 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 (2)局限性 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贸易产生的原因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9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
第四节 比较成本理论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冠。” ---萨缪尔森
50
一、 理论产生的背景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
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51
二、李嘉图的分析切入点 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52
三、李嘉图的回答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应该去做衣服。 李嘉图引语:“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
53
四、举例说明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葡萄牙,他们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设单位产品两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如下表所示:
54
分工后 交换后
55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前
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2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
56
五、模型分析 1. 假设条件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 不存在规模经济 要素能够在国家内部自由流动,不能跨国流动
2×2×1
57
基本假设 国家 劳动力总数 1单位x产品 1单位y产品 1 L1 a1 b1 2 L2 a2 b2
58
2. 贸易前国内产品交换比例 1国: 2国:
59
3、贸易条件的限定 贸易条件位于贸易前两国国内贸易条件之间是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即满足:
60
4. 贸易利益 Y O 国家2的非贸易区间 国家2的贸易利益 互利贸易区间 A 国家1的贸易利益 B 国家1的非贸易区间 C D
61
5. 基于最优化理论的现代解释 两个带约束条件的最大化问题: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真实收入最大化 y o x c b a Country 2
62
6.真实世界收入的最大化 Y R 其中A点是所能生产x产品的最大产量;B点为所能生产的y产品的最大产量。
Ricardian Point B R A O X
63
六、评价---积极意义 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赫俄理论、动态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无非是阐明了更多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而已。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如废除谷物法等。
64
局限性 静态理论,只能说明短期内贸易利益的问题,但是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 假定前提来与现实相去太远。
李嘉图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 忽略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65
第五节: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Mill,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2、国际需求方程式 3、相互需求强度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66
一、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①确定贸易格局? ②确定两国交换比例?
细棉布 亚麻布 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 码 码 :15 德国 码 码 :20 ①确定贸易格局? ②确定两国交换比例? ③结论: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英国内交换比例,对德越有利;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德国内交换比例,对英越有利。
67
比较成本理论仅论证互利性贸易的基础及贸易利益所在,没有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因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故它只能说明交换比例的范围,无法说明具体贸易条件怎样决定。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而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
68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指能使双方总出口恰好等于其总进口的贸易条件。它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需求所决定。
若: 英:17X1000 亚麻布(进口D) 10X1000 细棉布(出口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D) 17X1000 亚麻布(出口S) 可见,贸易达到均衡状态(实物形态) 现在,英:17X800亚麻布(进口D) X800细棉布(出口S) 德:10X1000 细棉布(进口D) 17X1000 亚麻布(出口S) 此时,亚麻布S>D→ P↓ →英进口需求↑ 细棉布S<D →P↑ →德进口需求↓
69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直到形成新的均衡的贸易条件。
三、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直到形成新的均衡的贸易条件。
70
四、相互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相互需求所决定。另一方面,相互需求数量又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这明显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而前者又恰恰是受后者影响和制约,这里也有循环推论之嫌。 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以物物交换为例,在一次活动中可求得平衡,但所有活动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
71
思考题 1.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观点的异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分工理论的异同,解释为什么说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是“比较优势”论的特殊形式? 3.对比较优势的拓展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试分析? 4.按照穆勒的解释,贸易的基础是什么?贸易利益如何获取?
72
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内容安排 3.1 机会成本递增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3.2 国际贸易与一般均衡的决定 3.3 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73
第一节 机会成本递增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OY Y T′ O T′ X OX
74
机会成本递增 Y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X,所必须放弃Y的数量逐渐递增。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X 机会成本递增
75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一般均衡的决定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Y I I 1 2 I 3 A p X
76
二、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1 2 3 I I I 1 2 3 A p* A* p X X
77
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分工模型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I I I p A p* C C* A* p p X X 1 2 3 1 2 3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1 2 3 I I I 1 2 3 p W A p* C C* A* p p W X X
78
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分工模型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I I I P A C C* A* P* p p X X 1 2 3 1 2 3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1 2 3 I I I 1 2 3 P A C C* A* P* p W p W X X
79
自由贸易下的一般均衡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I I I P e x A p C C* i m p A* P* p p X X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1 2 3 I I I 1 2 3 P e x A p C C* i m p A* P* p W p W X X imports exports
80
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分工模型 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都获得了贸易利益,每个国家的都达到了更高的福利水平。
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机会成本小的产品。 一个国家的出口是另外一国的进口。 自由贸易将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均等化相等。 外国 本国 Y I I I Y 1 2 3 I I I 1 2 3 P e x A p C C* i m p A* P* p W p W X X imports exports
81
第三节: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与均衡:
82
一、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衡量一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它说明贸易利益的相对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系纯物物交换条件,不牵涉货币和物价因素。 以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其中,出口/进口价格指数是由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除以基期的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从而得到的。
83
1、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商品贸易条件的经济含义: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的比率,即一国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多少数量的进口商品。 N=(PX/PM)*100 N:净贸易条件; Px:出口价格指数; PM:进口价格指数。
84
净贸易条件计算实例 例1:某国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100),2001年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那么该国2001年的贸易条件为:(100-5)/(100+10)×100=86.36 这表明该国从1990年到2001年间,贸易条件从100下降到86.36,即与1990年相比,2001年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例2:某国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100),2000年出口价格指数上升10%,进口价格指数下降5% ,请分析该国2000年的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85
几点注解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有效性通常只局限于不发生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之内.
它是用来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即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这是无法计算的)。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反映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它不能表示贸易条件是否合理。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必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这还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86
2、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 I=(PX/PM)*QX Qx:出口数量指数
87
收入贸易条件计算实例 假定某国以1995年价格及出口量为基期;其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商品数量指数为150%。试计算该国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0.8/1.2=2/3=66.7%. 收入贸易条件=(0.8/1.2)*1.5=100%
88
3、单项要素贸易条件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劳动生产率变化对TOT的影响。 S=(PX/PM)*ZX
89
4、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D=(PX/PM)*(ZX/ZM)*100 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90
二、贸易无差异曲线与提供曲线 贸易无差异曲线 :表示的是一国保持与初始封闭条件下福利水平相等时的进口与出口的不同组合。
提供曲线 :表示的是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与出口的商品数量。
91
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过程: Y TI U2 U1 P1 a b P T P2 d O1 e T O X O2
92
代表不同福利水平的贸易无差异曲线
93
提供曲线的推导过程: TI3 射线OM代表某一国际交换比率,OM线上有两点A,B,分别在TC2和TC3上,表明该国既可以在A点也可以在M点上开展贸易并实现贸易均衡。这时该国将选择在M点开展贸易,因为M点的福利水平高于A点(UTC3>UTC2)。又由于M点是OM线与贸易无差异曲线的切点,OM不可能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交,所以M点是OM交换比率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 L3 TI2 TI1 Y M L2 B L1 O X
94
提供曲线的特征 过了一临界点会向回弯曲成弓状 原因: 出口生产随规模扩大而成本递增 进口商品随进口增加效用下降
95
贸易条件的确定 在关于产品X与Y两种商品的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做出国家1、国家2的提供曲线OM和ON,二者相交于点E,表示在E点两国希望进出口的数量恰好吻合,从而E点的贸易条件(OT的斜率)即为均衡时的贸易条件,OT线又被称为贸易条件线。 Y U1 B1 T P1 B2 E A1 T1 T2 O A2 P2 X U2
96
贸易条件的稳定性 Y 国家1,如果贸易条件在调整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话,愿意在这个贸易条件下出口的数量是OA1。因此,国家1将减少出口商品X,将出口数量由OB减少为OA1。具有使S点向左运动的趋势。 M A2 N E C D1 S O 国家2,如果非均衡时的贸易条件在调整过程中保持不变的话,根据提供曲线的定义,国家2愿意在这个贸易条件下出口的数量为OA2。因此,S点有着向上调整的趋势。 A1 F1 B X O
97
提供曲线的移动及原因 当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时,一国的提供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
提供曲线的移动不同于同一提供曲线上贸易数量的变动,它往往会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进而对一国的总福利水平和贸易利益发生显著影响。
98
从需求方面看,引起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偏好和需求构成的改变等等。
从供给方面看,造成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总量、技术水平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等等。 提供曲线移动的两种经济效应:一是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二是对贸易数量的影响。
99
小结 总的来说,贸易条件决定问题,主要是从需求方面说明,在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时,现实的交换比例是如何决定的,从而从需求角度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
100
思考题 1.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
2.提供曲线是如何确定贸易发生时的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什么力量使得非均衡相对商品价格向均衡水平移动? 3.两国仅仅由于需求偏好不同可以进行分工和互利贸易吗?这和通常起情况有什么不同? 4.两国仅仅由于要素禀赋不同(或生产技术不同)可以进行分工和互利贸易吗?
101
第四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内容安排 4.1 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4.2 理论的基本模型:H-O模型 4.3 H-O 模型的扩展之一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4.4 H-O模型的扩展之二 ——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4.5 对H-O模型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102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前景,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103
第二节:理论的基本模型:H-O模型 Eil Heckscher,1879-1952 2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04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1国和2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
假设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这样,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是相同的,则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就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
105
续: 假设4: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假设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假设6: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假设7: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假设8: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06
二、基本概念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 等产量曲线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107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MRTS)的等产量曲线
1.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各种组合点的连线。假设我们生产商品X时投入了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K)和劳动(L),右图即为一条性质良好的等产量曲线。 K 1(K1,L1) K1 2(K2,L2) K2 X1 L1 L2 L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MRTS)的等产量曲线
108
2.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
109
(1)物质定义法 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
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1,2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2 ,且有:(TK/TL)1< (TK/TL)2 则称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2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110
(2)价格定义法 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
若1国的要素禀赋为(w/r)1,2国的要素禀赋为(w/r)2 ,且有:(w/r)1< (w/r)2 则称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2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111
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2国的PPC 1国的PPC X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1国的PPC比2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宽,这反映1国可以比2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1国使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12
3、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且有: (K/L)X> (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13
要素密集度的图示 K Y 1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1,2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2,但是在两国均有 :(K/L)Y>(K/L)X,因此,不管在那国产品Y均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X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X 1′ 1 2′ Y β 2 X α α β O L
114
三、模型的核心思想:H-O定理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115
H-O 定理的几何说明 Y Y X X (PX/PY)2 2’ 2 2 E=E’ Ⅱ Ⅰ 1 1 1’ (PX/PY)1 (PX/PY)*
贸易后商品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 2’ 1国商品X的相对价格 2 2 E=E’ G Ⅱ Ⅰ 1 1 1’ (PX/PY)1 F (PX/PY)* X X 1国将出口X到2国,并从2国进口Y,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E;2国则相反,2国将出口Y到1国,并从1国进口X,其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点重合的E’点。由于E点和E’点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116
四、 H-O 模型的扩展之一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 P1ul 1. S1muelson, 1915
117
1、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租金),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
118
2、H-O-S定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1国商品X(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价格低于2国,因为1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其工资率较低。当1国分工生产X并减少Y(资本密集型产品)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高工资率,同时,对资本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利息率。而在2国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反,因此,贸易倾向于缩小两国间的工资于利率的差距。
119
1、要素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正式证明
120
要素相对价格与要素投入比率之间的关系 K Y X A′ A B′ Y β B X α α β O O L
121
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1)
K 8Y 4Y B′ 2X B 1X A′ A O L
122
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2)
K 5Y 4Y 5:1 4:1 1X α β O L tan α tan β O
123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证明 B2 m B1 n M N A2 A1 O D H C F G E
124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PX/PY (PX/PY)1 (PX/PY)2 (PX/PY)* w/r (w/r)2 (w/r)1 (w/r)*
E w/r (w/r)2 (w/r)1 (w/r)* 1国分工生产X,提高了劳动的相对需求,导致1国的w/r上升;2国分工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导致2国的w/r下降。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直至点E为止,此时,两国X的相对价格均为(Px/PY)*,两国劳动的相对均衡价格均为(w/r)*。
125
2、要素绝对价格的均等化 自由贸易假设意味着: 规模收益不变要求: 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求, 边际收益产品=要素价格: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126
五、H-O模型的扩展之二 ——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怕-萨缪尔森定理 特定要素模型
127
1、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是建立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和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结论是: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因国际贸易而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则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减少。 ( ) ( ) () ( ) () ()
128
2、特定要素模型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的内容的几何表述 模型的基本结论
129
模型的基本假设 生产要素分为两种,一种要素在国内产业间可以自由流动(即为流动要素,比如劳动L),另一种要素不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即特定要素,假设为资本K); 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130
模型的几何表述 w w w2 w1 问:K所有者的收入如何变化? OX OY
VMP’L=PX’×MPL E’ F G VMPL=PX×MPL w1 w2 1国劳动总供给 图2-10 特定要素模型 VMPK=PY×MPK ⊿PX ⊿w 问:K所有者的收入如何变化? E OX D D’ OY 贸易后,在新的均衡点(E’):(1) X行业的L投入量增加,Y行业L投入量减少;(2)名义工资上升,但升幅小于X价格的升幅(即⊿w < ⊿PX );(3)以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收益增加,而实际工资是否增加取决于用什么产品衡量,若用PX 衡量,实际工资(w/ PX )下降;若以PY衡量,实际工资( w/ PY)上升。
131
第三节:对H-O模型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W1ssily Leontief,
132
1、实证检验的逻辑 里昂惕夫的逻辑是: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
133
(K/L)X/(K/L)M (H-O预测:>1)
2、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 表2-1 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 学 者 数据年份 (K/L)X/(K/L)M (H-O预测:>1) Leontief, 1954 1947 0.77 Leontief, 1956 0.94(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Whitney, 1968 1899 1.12 21ldwin, 1971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Stern1nd&M1skus,1981 1972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 资料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等《国际贸易》,P9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134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密集度逆转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 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其他自然资源不同
135
解释1: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图示 要素密集度逆转对H-O定理的影响
136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含义 在H-O理论中,曾假设,如果在某一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在所有要素价格比率下,商品X总是劳动密集型的,Y总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可能发生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1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2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37
要素密集度的图示 K K Y Y X X L L (w/r)2 (w/r)1 (w/r)2 (w/r)1
商品要素密集度不变 商品要素密集度逆转 不管是在1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1)还是在2国(工资率与利率比为(w/r)2)商品X始终是劳动密集型的,Y始终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图2-11中X在1国是劳动密集的,而在2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138
要素密集度对H-O定理的影响 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139
解释2:贸易壁垒 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
140
解释3:技能和人力资本 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美国劳动力和越南劳动力相比,很难说是同质的,前者多是技能水平高的熟练劳动力,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而后者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包含的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在里昂惕夫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只统计了实物资本数量,如果把人力资本加入到实物资本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会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样,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41
解释4:自然资源 里昂惕夫之谜中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美国进口商品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如石油)的进口国,而这些矿产品即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由于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这是导致美国进口产业的较高资本密集度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扣除自然资源因素,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就不存在了。
142
思考题 1.如果放松要素禀赋理论中需求结构相同的假定,是否H-O理论分析的结论依旧能够成立?说明原因?
2.试用图示方法证明“要素价格均衡化”实现的条件? 3.什么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4.什么是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考虑这一因素,H-O理论是否仍然能够成立?请用图示的方法证明? 5.请论述对里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143
第五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内容安排 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44
第一节: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 一、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 三、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
一、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 三、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 四、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
145
一、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46
1、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这种双向贸易模式无法由传统贸易理论加以解释。
147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的份额(%)
148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工业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1999年)
149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这些国家进口。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家用电器的例子非常典型。美国于1923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连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九十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也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
150
二、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 国际贸易商品通常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iton,简称SITC)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按1974年修订本)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除前5位数字以外,各国为了进一步细分商品类型,可以增加分类数字的位数(实际应用中最大的分类数字位数为7位),并自由选择商品描述和商品范围。 习惯上把0-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5-9类产品称为制成品. 很显然,分类数字所包含的位数越多,分类就越细,所定义的同类商品就越准确。
151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 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
152
区别: 1. 测定的指标、商品结构、地理方向不同; 2. 理论基础不同; 3. 利益分配和贸易政策趋向不同。
四、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 区别: 1. 测定的指标、商品结构、地理方向不同; 2. 理论基础不同; 3. 利益分配和贸易政策趋向不同。 联系: 1. 现实的国际贸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要素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结构框架; 3. 产业内贸易是贸易结构高级化的反映。
153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分类
外部规模经济:厂商平均成本的降低依赖于行业规模的大小。(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劳动市场共享;技术外溢)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平均成本的降低依赖于本身规模的大小。(技术和管理的不可分性;更细致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的几何维量关系。)
154
1、外部规模经济 P S=∑MC AC S’ A B D AC Q Q
155
2、内部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 AC AC1 AC2 AC Q Q1 Q2
156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坎普在1964年提出,主要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因。 基本假设:
两个国家:国家1和国家2 两种产品:X和Y 相同的技术、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
157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Y N E C0 M O X Y Y N C1 I C F PX/PY G PX/PY C C3 F C1 E
Y Y Y N N C1 I C F PX/PY G PX/PY C C3 F E C1 E PX/PY E C0 C0 C0 I M M X O X O X
158
外部规模经济和世界福利水平 Y 2B E B N CW C PW A O M 2A X
159
第三节: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一、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二、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
160
一、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1. 垄断竞争理论的简要回顾 特征:厂商数量较多;存在产品差别;厂商进出行业较易;信息不完备。
产品差别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商标、广告等方面的差别。 垄断竞争行业:服装业、食品业、鞋袜业等。
161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有盈利 P P D1 D2 d A1 P1 d A2 d=AR1 P2 H LAC P3 LAC d=AR2 D1
有利则使新厂商加入 DD线左移,每个厂商 分摊的产量减少;同 时厂商以为增产降价 有利可图。进行调整 的结果却是亏损。 有盈利 P P D1 D2 d A1 P1 d A2 d=AR1 P2 H LAC P3 LAC d=AR2 D1 D2 O Q Q O Q2 Q4 Q3 Q1 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
162
均衡条件:MR=LMC;AR=LAC;dd=DD
垄断竞争厂商的调整与长期均衡 厂商以为AR与LAC 相切可不亏不 盈,却因亏损而 退出该行业。于是 DD曲线右移 P P D D LMC d d N LAC P4 LAC P0 d=AR d=AR D D MR O Q O Q Q6 Q5 Q0 均衡条件:MR=LMC;AR=LAC;dd=DD
163
封闭条件下的厂商数目与价格
164
经济一体化下的厂商数目与价格 价格 P C1 P C2 P2 C1 C P N1 n2 厂商数目
165
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分析 O* P E C P O
166
二、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 1. 寡头垄断下的同质产品贸易:双寡头相互倾销模型 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 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
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 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167
开放条件下的古诺均衡模型
168
结 论 在开放条件下的古诺模型,分析表明:由由于存在着运输成本,则成立,即在每个国家的市场中,由本国厂商满足的需求份额总是大于外国厂商所满足的份额。因为每一个企业在外国市场占有的份额要低于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份额,所以企业在外国市场的边际收益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要高一些。对此,企业的决策是将产品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倾销"到国外,Krugman(1983)称这种现象为相互倾销(Reciprocal Dumping)。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中,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与产品成本差别无关,也与要素禀赋差别无关。
169
2、寡头垄断下的异质产品贸易 尽管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可以通过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框架来解释(如转口贸易和季节性贸易)也能通过运输成本和寡头的战略性行为等因素来解释,但是,对差异产品贸易的解释需要更复杂的理论。由于差异产品的贸易在整个产业内贸易占有很高的比例,经济学家对解释这种现象感到非常困难。解释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解释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另一类是解释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70
思考题 1.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衡量方法有哪些? 2.什么是规模经济?有几种类型?
3.为什么外部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叙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5.请对新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简要评价。
171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内容安排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 第三节:战略性贸易政策
172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 贸易政策的定义 二、 贸易政策的目的 三、 贸易政策的内容 四、 贸易政策的类型 五、 贸易政策的演变
173
一、贸易政策的定义 1.定义: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2.核心要素: 政策理论
政策目标 政策措施 政策效果
174
二、贸易政策的目的 1. 保护本国的市场; 2.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3.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 积累资本或资金;
5. 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175
三、贸易政策的内容 对外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进出口商品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分别制定的政策。如纺织品贸易政策、轻工业品贸易政策等。 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如对美贸易政策、对日贸易政策、对台贸易政策等。
176
四、贸易政策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力图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与合作。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奖出限入。
177
五、贸易政策的演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5-17世纪)——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下的保护贸易政策。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中-19世纪末) 英国——强调自由贸易。 美国、德国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 垄断资本主义前期(1890-二战前)——超保护贸易政策。 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二战中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
178
第二节: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和政策主张 二、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三、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四、 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五、 评价
179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和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两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政策主张 评价 重商主义的复兴:新重商主义
180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Alexander Hamilton ( 年)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当时美国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贸易,南方的种植园主反对,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1791),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 他认为,制造业对国家的利益关系重大,发展制造业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推广机器使用,扩大就业,诱使移民流入,发挥个人才能,提供开创各种事业的机会,保证农产品的销路等。反映了美国工厂主为了防止外来竞争,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敦促国家在市场和劳动力方面提供保障的要求。
181
1、背景 美国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特别是受到战争的破坏,美国经济处于谷低,工业极为落后。在与英国的贸易中一直充当英国的农产品和原料的供应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美国人用小麦、棉花、烟草、木材等换取英国的工业品。这样的贸易格局在美国独立初期继续保留,但这种贸易格局只有利于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而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经营的制造业难于发展。
182
2、汉密尔顿的论证 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话,其结果将使美国的产业仅限于农业的范畴,而工业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对美国而言后果是不可设想的。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护其独立的地位,比如军事工业等等。所以为了国家的利益,政府必须用关税保护美国新建立的工业。
183
3、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 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提供发展基金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对进口极端必须的原料免税 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 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
184
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Friedrich List,(1789-1846),出生于德国一个皮革匠家庭。1806年开始在符腾保王国政府中任职,后来又担任过国会议员和经济学教授,曾因反封建活动和对当局的批评被判处10个月监禁。 1825年流亡美国后,受到Hamilton的影响,并且亲眼见到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开始主张贸易保护。 1832年以美国大使的身份回到德国,宣扬贸易保护和德国统一,最终因迫害、挫折和健康状况恶化,雪夜开枪自杀。 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其代表作。
185
1、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说 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业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德国) 农工商业时期(英国)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
186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学说 (2)主张生产力理论。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多少财富。 (3)主张国家干预。李斯特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高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十分必要的工具。
187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学说 (4)政策主张 保护目的: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工业化
保护对象:国内幼稚但有反正希望的工业,受保护对象通过一段时期之后能够成长起来 保护手段:主要是关税 保护期限:最高界限30年
188
(5)对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评价 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国际竞争下如何运用保护政策措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建立了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
对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起到了积极作用
189
四、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1.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2. 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主义 3. 新贸易保护主义
190
1、关于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1)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
穆勒标准:是指如果某个产业由于缺乏技术,生产效率较低,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与国外同产业竞争,在实行一定时间的保护后,该产业能够提高效率,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则该产业为幼稚产业。 巴斯塔布尔标准:不仅要满足穆勒标准,而且要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因实行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
191
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 S S〞 P S′ A F′ F′ C a t B G F F S b D S〞 O Q Q1 Q2 Q3 Q4
192
(2) 肯普标准 肯普认为,即使某产业符合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需要政府进行保护。
他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只有先行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具有对国内企业也有好处的外部经济效果时,这种保护才是正当的。
193
肯普标准图示 成本P d W Q W′ d〞 d′ 时间t T0 T1
194
2、凯恩斯超保护政策 凯恩斯(Keynes,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生于1883年6月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他在其传世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以英国剑桥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和均衡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办法,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
195
(1)主要特点 保护目的:走出经济萧条,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国内就业
在有效需求不足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来扩大有效需求,减少非自愿失业。 保护对象:对国民经济的整体保护 保护时间:只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政策
196
(2)主要论点 反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充分就业前提。 反对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 保护贸易可以增加国内就业量。
指出保护和自由是相对的,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形势。 提倡保护,也承认自由贸易的成效,而且保护只是萧条时期的政策,同时只是一国的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外贸乘数论。
197
(3)局限性 两个限制条件; 降价是促进出口的重要手段,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收入减少,可能是由于国外市场容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造成,那么就不会起到作用,因此只有当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处于良好状态才可行,因此应该是一国的政策; 以邻为壑的政策,会引发报复,则无效
198
(4)超保护与重商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 都认为贸易收支会影响一国经济,因此需要加以重视; 都是对整体经济的保护,不是对个别产业的保护; 不同点
出发点不同:重商主义是从商业资本的角度,而凯恩斯是从宏观经济角度; 贸易保护的机制不同:重商主义是保护→顺差→积累财富;凯恩斯是保护→顺差→扩大总需求和促进投资 限制条件不同:重商主义长期内均有效;凯恩斯是萧条时期的政策。
199
3、20世纪7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 被保护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从关税壁垒转向以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 奖出限入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200
第三节:战略性贸易政策 提出于20世纪70-80年代 布兰德、斯潘塞模型 战略性进口政策----关税抽租 战略性出口政策----第三国模型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201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 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可以提高本国福利。
202
1、政府大力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极强,外部经济效益明显,一旦成为主导产业,就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政府协助企业争夺出口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政府对本国出口企业的鼓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争得更多的出口利润。 3、政府限制进口以培育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垄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贸易保护可以促使本国的进口竞争产业成为出口产业
203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基础 1、规模经济。贸易的基础不再主要是资源禀赋、技术等方面的差异,规模经济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 2、外部经济。重视通过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发展本国的主导产业,从而带来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这也许比贸易本身的效益要重要得多, 3、不完全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理想状态并不存在,企业垄断和政府干预使得市场竞争不完全。
204
没有补贴时的损益表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 不生产 -5万元 100万元 生产 不生产
205
政府对空中客车补贴时的损益表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 不生产 20万元 -5万元 100万元 125万元 生产 波音公司 不生产
206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性 国际贸易新理论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受到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处于次优境地 从方法论上看,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
207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局限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 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缺乏有力的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208
思考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试述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4. 简述关于幼稚产业选择标准的理论观点。 5.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9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一) ——关税措施
内容安排 7.1 关税概述 7.2 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7.3 最优关税率和有效保护率 7.4 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210
第一节: 关税概述 一、 关税的概念 二、 关税的种类 三、 关税的征收方式
211
一、 关税的概念 关税(tariff)是一国通过海关对进出口商品所课征的一种税收。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故又称关税壁垒。 征收关税的目的有二: 其一,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关税); 其二,保护本国的产品和市场(保护关税)。
212
二、 关税的种类 进口关税:对进口商品课征的关税; 出口关税:对出口商品课征的关税;
过境关税:对途经本国关境,运往他国的外国商品课征的关税。
213
三、关税的征收方式 从价税:按照进出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 从量税:按照进出口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征收
选择税:对一种商品同时制定从价、从量两种税率,选择其中税额较高的一种征收 混合税:同时采用从价、从量两种方法征收
214
中国2002年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税种和税率 从价税(%) 货品名称 最惠国税率 普通税率 鲜荔枝 36 80 香水及花露水 22.7 170
剃须刀 30 100 真空吸尘器 130 山地自行车 17.8 高速摄像机 14 40 从量税 整只冻鸡 1.6元/千克 7.6元/千克 啤酒 3元/升 7.7元/升 石油原油 87元/吨 未曝光的窄长彩色胶卷 16元/平方米 232元/平方米 混合税 广播级录像机 (1)每台完税价格低于或等于2000美元:执行单一从价税,税率为36%;(2)每台完税价格高于2000美元:每台征收从量税,税额7480元,加上3%的从价税。 (1)每台完税价格低于或等于2000美元:执行单一从价税,税率为130%;(2)每台完税价格高于2000美元:每台征收从量税,税额20600元,加上6%的从价税。 资料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等《国际贸易》, P24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15
第二节: 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预备知识: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二、小国的关税效应 三、大国的关税效用 四、最优关税率 五、有效保护率
216
一、预备知识: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是指企业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P 消费者剩余 F P1 S P2 E PE P2’ D 生产者剩余 P1’ G o Q1 Q2 QE Q
217
二、 小国的关税效应 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小,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它只能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
218
1.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的图示 SX DX P P A E H P* B F J I Pt t a b c d c G b+d L PW
小国进口需求曲线 SX 国外出口供给曲线 E 征税后出口供给曲线 H P* B F J I Pt t a b c d c G b+d L PW K C R T V D M2 DX S1 S2 D2 D1 Q M2 M1 Q M1 (b)进口市场 (a)国内市场
219
2. 关税对小国的消费、生产等的影响 关税消费效应:由关税带来的国内消费的减少,即:D1-D2
关税生产效应:由关税导致的国内生产的增加,即:S2-S1 关税贸易效应:由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即:M1-M2 关税收入效应:由关税所导致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即:c
220
3. 关税对小国消费者剩余(Cs)和生产者剩余(Ps)的影响
关税导致小国Cs减少:a+b+c+d 关税导致小国Ps增加:a 关税导致小国福利净损失:b+d,为“保护成本”
221
三、 大国的关税效应 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大,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222
1. 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 SX t DX P P E A PH’ C a b c d c b+d PH=PW e e f PW’ B
大国进口需求曲线 P SX P 国外出口供给曲线 征税后出口供给曲线 E A PH’ C a b c d c b+d t PH=PW e e f PW’ B M2 DX S1 S2 D2 D1 Q M2 M1 Q M1 (a)国内市场 (b)进口市场
223
2. 关税对大国消费量、产量、贸易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
关税消费效应:D1-D2 关税生产效应:S2-S1 关税贸易效应:M1-M2 关税收入效应:c+e
224
3. 关税对大国消费者剩余(Cs)和生产者剩余(Ps)的影响
关税导致大国Cs减少:a+b+c+d 关税导致大国Ps增加:a 关税导致大国福利净损失:e-(b+d) 关税导致世界整体的福利净损失:(b+d)+f
225
第三节: 最优关税率和有效保护率 最优关税率(optimum tariff)
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226
一、 最优关税率 最优关税率的含义 最优关税率的图解分析 最优关税率的条件
227
1. 最优关税率的含义 能够使本国经济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关税率即为最优关税率
228
2. 最优关税率的图解 t2 P PH’ PH PW PW’ M’ M Q 边际损失= 进口商品的国外供给 K 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
F’ 进口商品的国外供给 PH’ F PH R G’ G K t2 E PW N PW’ H 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 H’ 边际收益= M’ M Q
229
3. 最优关税率的条件 由于 为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记为 则最优关税率可以简化为: 小国 ,因此小国的最优关税率为0。
根据 “关税的边际收益=关税的边际损失”的原则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 由于 为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记为 则最优关税率可以简化为: 小国 ,因此小国的最优关税率为0。
230
二、 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的含义 有效保护率的测度 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的关系
231
1. 有效保护率的含义 有效保护率是相对于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而言的,所谓的名义保护率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所决定的一种保护率,而有效保护率则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的一种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生产者的实际保护水平。 名义保护率对消费者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关税导致的最终产品价格的增加量,有效保护率对生产者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对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品提供的保护程度。
232
2. 有效保护率(g)的测度 其中:V’为征税后单位产品的增加值(进口最终产品的价值-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价值),V为征税前单位产品的增加值。由此可见,有效保护率测度了关税使国内增加值增长的百分比。
233
有效保护率的测算:一个例子 征税后国内整车的价格一万五千美元 增加值V’=$7000
对汽车行业的g=(V-V’)/V=( )/2000=170% 增加值(装配活动) V=$2000 投入品成本 (零配件) $10000 进口整车征收关税70% 每辆汽车的 投入成本(零配件):$8000 投入品征收关税27% 投入品成本(零配件) $10000 图7-7 有效保护率的测算图
234
3. 有效保护率(g)和名义保护率(t)的关系
ai=无关税时进口中间投入品i的成本与最终产品价格比率; ti=对进口中间投入品i征收的关税率。 在图中: t=0.7,ai=0.8,ti=0.27,因此有: g=( ×0.27)/(1-0.8)=170%
235
几个关于g和t的重要结论 如果 ai=0,则g=t; 对给定的ai和ti值,t越大,则g越大; 对给定的t和ti,ai的值越大,则g越大;
236
第四节: 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关税的总体均衡分析 大国关税的总体均衡分析
在前面几节中,我们只局限于关税对一国进口商品市场的影响,这是局部均衡分析。但是,关税不仅对一国进口市场有影响,而且对出口部门的生产和消费也有影响,本节我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来分析关税对进口和出口部门的总的影响。 小国关税的总体均衡分析 大国关税的总体均衡分析
237
一、小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Y(进口品) G II PX/PY G’ I PX/PY (1+t) Y2 F’ E’ Y1 E F X X2 X1 图7-6 小国关税的总体均衡效应 征税对小国的影响为:增加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生产,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X1-X2);减少进口竞争产品的消费;减少贸易量(FG-F’G’);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II-I)。
238
二、 大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PX/PY)’ Y Y (PX/PY)’ G’ II G G I II G’ PX/PY (1+t) PX/PY I PX/PY (1+t) PX/PY E’ E’ E E X X (a)大国征收关税福利增加的情况 (b)大国征收关税福利降低的情况 征税对大国的影响为: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改善;增加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生产,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社会的福利水平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239
思考题 1.进口关税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各自起什么样的作用? 2.试运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说明关税的经济效应。
3.试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说明关税的经济效应。 4.什么是最优关税?试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予以描述。 5.什么是有效保护率?请推导其表达式。
240
第八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二) ——非关税措施
内容安排 第一节: 进口配额 第二节: 自愿出口限制 第三节: 国产化要求 第四节: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第五节:国内补贴 第六节:反倾销 第七节:其它非关税壁垒
241
非关税措施概述 广义的非关税壁垒是指“所有导致外国与本国相同或类似产品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公共条例和政府实践”。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及包括减少贸易的企图,也包括以其他目的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一种作为次级效应的进口减少。 狭义的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旨在限制进口的条例和措施,也有人称之为“行政性保护(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242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1)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243
非关税壁垒对进口的限制作用 直接NTB: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规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按规定的出口数量或金额限制出口。
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和自动出口限制; 间接NTB:进口国未直接规定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而是对进口商品制定种种严格的条例,间接地影响和限制商品的进口。 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海关估价制、技术性贸易壁垒。
244
第一节: 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的含义 进口配额的效应 进口配额和关税的比较
245
一、 进口配额的含义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一国对一定时期内准许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一般而言,配额会将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在低于自由贸易的水平。 1. 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 全球配额(Global Quota) 国别配额(Country Quota) A、自主配额(Autonomous Quota)/单方面配额 B、协议配额(Agreement Quota)/双边配额 2. 关税配额(Tariff Quota) 优惠性关税壁垒 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246
美国进口配额的例子 进口的商品 配额数量(千克/年) 浓缩牛奶(澳大利亚) 91 825 浓缩牛奶(丹麦) 805 092 脱水牛奶(德国)
9 997 脱水牛奶(荷兰) 蓝纹奶酪(阿根廷) 2 000 蓝纹奶酪(智利) 80 000 切达奶酪(新西兰) 意大利奶酪(波兰) 意大利奶酪(罗马尼亚) 瑞士奶酪(瑞士) 资料来源: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Tariff Schedu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
247
二、 进口配额的效应 图中a为配额的再分配效应,c为配额带来的租金(其归属权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进口配额),b+d为配额的导致的福利净损失。
P SCHN S(CHN+配额) 配额(Q) PCHN E a c b d PW SW DCHN S1 S2 D2 D1 Q 图8-1 进口配额的效应分析 图中a为配额的再分配效应,c为配额带来的租金(其归属权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进口配额),b+d为配额的导致的福利净损失。
248
三、 国内需求增加时关税和进口配额的不同影响
P S(CHN) P S(CHN) S(CHN+配额) 配额(Q) PCHN’ F G C D E PW’ SW’ PCHN C D t SW PW PW A B A B D(CHN)’ D(CHN)’ D(CHN) D(CHN) Q Q S1 S2 D2 D1 S1 S2 S3 D2 D’1 D1 (a)关税保护 (b)配额保护
249
国内需求增加时进口配额和关税的政策效果比较
影 响 关 税 进口配额 进口量 增加(CD-CE=DE) 不变(CD=FG) 国内价格 不变(为PW’) 上升(PCHN’ - PCHN ) 国内产量 不变(为S2) 增加(S3-S2) 国内消费 增加
250
第二节: 自愿出口限制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VERs)
251
关于VERs的一个案例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汽车在日本进口汽车的冲击下生产不断下滑,工人大量失业,美国政府准备使用201保护条款,计划把1981、1982、1983年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限制在180万辆以内。日本政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宣布自动限制在美国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 限制在每年183万辆,1984年提高到202万量,1985年则为251万辆。有趣的是,实施VERs后,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价格却增加了。
252
第三节:国产化要求 (domestic content requirements)
国产化要求的含义 国产化要求的效应
253
一、 国产化要求的含义 国产化要求是指一国为了限制国内制造商的外购行为(outsourcing),规定国内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中必须在国内生产的最低比率。
254
部分国家汽车的国内含量条件 国家(或地区) 要求的最低国内含量(%) 阿根廷 78 巴西 80 马来西亚 南非 55 泰国 54
中国台北地区 50 委内瑞拉 41 中国 40 巴基斯坦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Automotive Affairs. Vehicle Import Requires, 2002, at the internet site
255
二、 国内含量条件的效应 P E2 S(CHN)2 P2 E1 P1 S(CHN)1 D(CHN) Q Q2 Q1 国内含量条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这是由于生产厂商被迫使用国内高成本的要素投入。尽管含量条件有利于保持国内的就业率,但却给国内消费者的福利造成了损失。
256
第四节: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olicy)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含义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效应
257
一、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含义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一些国家通过法令或虽无法令明文规定,但实际上要求本国政府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国外产品歧视与限制的做法。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又称为“购买国货政策”(buy-national policies)
258
二、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效应 S(CHN) P Pd a b PW SW 政府进口 D(G+P) M2 Q S1 G D1 M1 实行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以后,国内汽车产量会增加到G,价格会提高到Pd(高于国际价格),而进口量减少到M2,因此这种政策促进了国内生产,本国企业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但政府为此多支付了a+b,本国净损失为b。
259
第五节: 国内补贴 (domestic subsidy)
国内补贴的含义 国内补贴的效应
260
一、 国内补贴的含义 国内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进口竞争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一种补贴。国内补贴可以增加本国进口竞争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从而抑制国外产品的进口。
261
二、 国内补贴的效应 S(CHN) S(CHN)’ PS 补贴 a b SW PW M2 D(CHN) S1 S2 D1 M1 补贴导致国内生产增加到S2,生产者者剩余增加a,政府补贴为a+b, 社会福利净损失为b,与关税和配额相比,补贴不会扭曲国内消费,因此造成的福利净损失更小。
262
六、 反倾销(antidumping) 倾销的定义 倾销的类型 实施反倾销的三个条件 反倾销税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
263
一、 倾销的定义 倾销(dumping)是一种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歧视行为,是指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如果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则可以被确定是倾销行为: (1)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或 (2)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 a)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 b)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运输费等费用和利润。
264
二、 倾销的类型 偶发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偶尔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向国外推销库存产品; 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暂时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商品,待占领该国市场后在提价,其目的削弱或挤跨进口国的竞争企业; 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长期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商品。
265
三、 实施反倾销的条件 根据WTO的规定,进口国实施反倾销的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倾销成立 (2)进口国内产业受到损害
(3)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266
四、 反倾销税 P PU.S’ PU.S MC(CHN)+t t MC(CHN) D(U.S) Q1 Q2 Q MR(CHN)
进口国损失的消费者剩余 PU.S’ PU.S MC(CHN)+t t MC(CHN) 进口国获得的税收 D(U.S) Q1 Q2 Q MR(CHN)
267
五、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反倾销的特殊性
268
1.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自1995年WTO成立到2001年8月30日,全球共有1840起反倾销案,其中针对中国的最多,共229起,占14%; 对中国提出反倾销诉讼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其中欧盟92起(截至 ),美国87起,澳大利亚34起,加拿大29起;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多数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税最高征到过358%(1994年大蒜案),最厉害的是墨西哥,1993年墨西哥对中国10大类4000多种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最高额为1150%;
269
2.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特殊性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重要原因。国外企业往往以中国是“非市场经济”为借口,不承认中国国内的市场价格是反映公平价值的正常价格,而采用第三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参照价格,一旦第三国价格高于中国市场价格,则中国产品就“陷入”倾销范围。
270
第七节: 其它非关税壁垒 一、 技术标准 二、 社会标准 三、 海关与通关手续 四、 进口垄断经营权 五、 外汇管制和不合理的汇率
271
一、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往往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理由而制定。 技术壁垒种类 1、严格的技术标准 2、复杂苛刻的卫生检疫规定 3、商品的包装和标签规定
272
二、 社会标准 劳工标准:禁止使用童工、囚犯、奴隶;禁止强迫劳动;实施法定休息日、最低工资等规定; 环保标准
273
三、 海关与通关手续 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阻碍进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数量,拖延外国商品进口的时间,往往在海关管理上给予进口商品制造麻烦。
通关手续:货物申报、单证审核、货物查验、征税与放行。 1、商品分类。 应征税额=完税价格×从价税率 2、估价:海关估价标准 3、文件。 4、许可证制(Import License System)。 5、检验。 6、改变进口关道。——普瓦蒂埃之战
274
四、 进口垄断经营权 进口垄断经营权通过垄断组织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行为而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由于垄断经营,垄断机构为了牟利,就可能通过控制进口量来提高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其结果是一方面减少进口,一方面刺激了国内生产。
275
五、 外汇管制和不合理的汇率 实行外汇管制导致进口商和消费者不能自由兑换外汇,从而限制商品的进口;本国货币贬值则导致用本国货币进口的外国商品变得更贵,本国出口的商品变得更便宜,从而抑制了进口,刺激了出口。 1、外汇管制(Exchange Control) (1)数量性外汇管制 (2)成本性外汇管制 (3)混合性外汇管制 2、复汇率/多重汇率
276
思考题 1.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2.什么是进口配额制?绝对进口配额与关税配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配额的经济效应与关税比较有哪些异同? 4.为什么说“自愿”出口限制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5.何谓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6. 为什么说非关税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277
第九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三) ——出口鼓励和管制措施
第九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三) ——出口鼓励和管制措施 内容安排 第一节:鼓励出口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第二节:外汇倾销 第三节:经济特区 第四节:价格支持 第五节:出口限制或进口鼓励
278
第一节: 鼓励出口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出口补贴 对出口产业的生产补贴 鼓励出口的其他政策
279
一、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间接补贴 出口补贴的政策效应
280
1. 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直接给以现金补贴。直接的办法包括价格补贴(即政府按照出口商品的数量或价值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收入补贴(即对企业出口亏损进行补偿)。
281
2. 间接补贴 间接补贴是政府间接地通过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来给予出口企业的一种补贴。间接补贴的办法包括: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282
3. 出口补贴的政策效应 X2 P PW SW Sd S1 S2 D1 D2 Q PW+sub 补贴 a b c d X1 Dd 如果国内价格不涨,企业就将产品出口到国外。 出口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 补贴导致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价格由PW上升到(PW+sub),消费者剩余减少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福利净增加:c政府出口补贴总量为b+c+d。
283
二、 对出口产业的生产补贴 生产补贴的定义 生产补贴的形式 生产补贴的政策效应分析
284
1. 生产补贴的定义 根据WTO的规定,“除出口补贴以外的补贴”均是生产补贴,生产补贴与出口补贴的区别在于,生产补贴不管产品是向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国外都给予补贴。
285
2. 生产补贴的形式 对商业企业的资助 税收减免 低利贷款 优惠提供土地 电力和基础设施支持 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资助
286
3. 生产补贴的政策效应 P X2 Sd S’d 生产者价格:PW+sub 生产补贴 a b c 消费者价格: PW SW X1 Dd Q D1 S1 S2 生产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 生产补贴导致国内供给曲线移至S’d,生产者实际每单位得到的价格上升为(PW+sub),但不影响国内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剩余不变,生产者剩余增加a+b,政府补贴为a+b+c.
287
第二节: 外汇倾销 (foreign exchange dumping)
含义: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时机扩大出口的手段. 利用外汇倾销扩大出口的条件: a.本国货币贬值的程度须大于国内的通货膨胀程度; b.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贬值或报复措施. 利用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时滞效应—J曲线效应. 利用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 (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进口商品需求弹性) > 1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288
第三节: 经济特区 指在一国领土的部分经济区域内实行特殊政策(如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提供各种优惠服务等),以鼓励和吸引外资,促进出口。 类型: 贸易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工业型(出口加工区) 科学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工业园区) 综合型 其他(保税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
289
1.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划在关境以外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允许在区内进行商品的自由储存、展览、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
290
2. 出口加工区 是一国专门为生产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加工制造业区。在此区域内,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受到一系列政策工具的刺激和鼓励,比如免税、放宽管制、提供廉价的土地租金、限制工会等等。 中国从2000年起开始批准了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比如江苏昆山、上海松江等)。
291
3. 保税区 保税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这些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纳出口税。
自1990年中国已经建立了上海外高桥、深圳沙头角等15个保税区。
292
4. 自由边境区 自由边境区一般设在本国的一个省或几个省的边境地区(比如中国再中俄边境、中越边境等),其目的和功能都与自由贸易区相似,只是规模相对较小。对区内使用的原料、设备和消费品可以免税或减税进口。
293
第四节: 价格支持 价格支持的含义 对出口产业的价格支持
294
一、 价格支持的含义 所谓价格支持,是政府通过稳定价格来扶持生产者的一种手段,政府所设定的“支持价格”往往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295
二、 对出口产业的价格支持 P X1(以PS 价格出口,政府补贴:PS -PW) PS a b c d PW D1 S1 Q
296
第五节: 出口限制 出口限制的原因 出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297
一、 出口限制的原因 经济原因:保证稀缺资源和重要产品的国内需要;控制和稳定国际市场价格。 政治原因:对不友好国家或敌对国家进行遏制。
298
二、 出口关税 Q D1 D2 S2 X2 Pd’ P S1 S D Pd=PW X1 a b d c 出口关税 出口关税政策的效应分析
二、 出口关税 Q D1 D2 S2 X2 Pd’ P S1 S D Pd=PW X1 a b d c 出口关税 增加的消费者剩余 出口关税政策的效应分析
299
思考题 1.出口鼓励措施有哪些? 2.什么是出口信贷?有哪几种形式? 3.试分析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4.试述外汇倾销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限制条件。
300
第十章: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内容安排 第一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形式 第二节: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
301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形式 一、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二、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302
一、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一体化一词,本身的含义是各个分散的不同的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际经济一体化,则是指不同的具有行政主权的经济单位,通过自愿的决定和制度上的安排,部分削减自身的行政主权来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经济单位。
303
教材的定义 广义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的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304
二、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 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程度来划分(即一国让渡权利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305
(1)优惠贸易安排(PTA)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
经济一体化比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 1932年英国建立的大英帝国特惠制 二战后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均属此类。
306
(2)自由贸易区(FTA) Free Trade Area
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的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壁垒被完全消除。但是,每一个成员可以自己确定其对非成员国家的贸易政策。 存活时间最长的自由贸易区是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成立于1960年,目前成员挪威、瑞士、冰岛。(最初还有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和瑞典);NAFTA、ASEAN 为了区分某种产品是来自成员国还是非成员国,必须实施原产地规则。由此引发的成员国之间进口必须附带原产地证明的大量检查和人力资源的耗费,是一种无形损失。
307
(3)关税同盟(CU) Customs Union
统一对外关税,不需要原产地证明书 按照成员国之间协商的比例,对关税同盟的关税收入进行分配。 目前关税同盟有欧盟(已经超越了这一步)、安第斯条件(包括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 客观上有鼓励使用NTB来保护本国工业的倾向 紧紧解决了成员国在边境上的贸易障碍问题,一旦来自其他成员国的商品进入某个成员国的国内市场时,还会遇到诸如间接税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有碍于公平竞争。
308
(4)共同市场(CM) Common Market
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还要实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即服务贸易自由化)。 为实现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必须在多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协调,例如: 劳动力的流动:学历、技术等级的相互承认; 资本的自由流入流出:需要协调筹资制度以及资本、金融市场的管理法规; 商品的自由流动:协调间接税制度; 让渡的权利包括:进口关税制定权、国内间接税变动的约束、筹资法规的制定权、干预资本流动的权利等等。
309
(5)经济同盟(EU) Economic Union
需要统一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甚至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方面),以增强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和调控力度的一致性。 在经济同盟条件下,一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即不仅让渡了干预内部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及保持内部经济平衡的权利,同时还让渡了干预外部经济的汇率政策及维持外部经济平衡的权利。 需要设立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比如:欧洲中央银行就代替了欧盟各成员国实施货币政策。
310
(6)完全经济一体化 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此时,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均完全统一,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自由流动的人为流动障碍。 邦联制:各个成员国权力大于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 联邦制: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个成员国的权利。
311
总结:六种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优惠关税待遇 内部关税取消 设立共同壁垒 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不限制 统一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
优惠关税待遇 内部关税取消 设立共同壁垒 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不限制 统一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 统一的经济、金融、财政政策 优惠贸易安排 是 否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完全一体化
312
一点说明 以上六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是根据他们让渡一国政府权力的程度不同,由低级向高级进行排列的。但是这里并不存在由低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向高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演进的必然性。他们可以根据成员国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停留在原有的形式上,还是向前发展,其关键是成员国能否从现有的一体化组织中得利,是否能从升级以后的一体化组织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13
2. 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区域内成员国只在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加以一体化。
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等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区域内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商品)都加以一体化。 欧洲经济共同体
314
3. 按照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接近的国家组成;
垂直一体化: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组成; 混合一体化:既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的国家组成。
315
4. 按照制度化与否划分 机制性一体化 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的一体化组织 功能性一体化 APEC模式:开放地区主义和单边承诺
316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对成员国内部的影响 二、关税同盟理论 三、大市场理论 四、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原理
317
一、 对成员国内部的影响 促进集团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促进集团内分工深化和技术合作,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促进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加速其对外贸易发展 提高区域经济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加速集团内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318
10.2.2 关税同盟理论 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的三个必备条件。
实践中比较著名的关税同盟是由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于1944年9月5日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Benelux Customs Union)。 美国经济学家Jacob Viner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关税同盟理论。
319
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Sx S1+T S3 S1 Dx 15 45 50
320
1. 净效应所依据的条件 各国生产状况 产品的供需弹性 各成员国建立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 一国国民经济中对外贸易的比重大小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数目 关税同盟对外关税税率
321
2.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1)贸易创造(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某个成员国国内的高成本生产被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生产)所替代的现象。 (2)贸易转移(trade diverting effect) 假定关税同盟建立前三国自由贸易,那么在关税同盟建立后,出现的从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被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所替代的现象。 (3)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征收关税和检查原产地证明的费用) (4)减少走私 (5)增强集体谈判力量
322
3.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 (1)规模经济:静态和动态
(2)竞争促进效果(Pro-competitive effect):一方面激烈竞争促使厂商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技术进步和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国内的原有垄断,使企业相互合并和兼并。 (3)促进同盟内外投资的增加。市场扩大使得投资规模扩大,利用成员国的互补的经济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会发生跳过关税的直接投资(tariff-jumping FDI),以克服关税同盟的对外关税壁垒。
323
三、大市场理论 超越静态的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大市场理论是共同市场的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为西托夫斯基(Scitovsky)和德纽(Deniau)。核心内容是: 规模经济:见德纽的观点; 激化竞争:西托夫斯基的“高利润率恶性循环”命题及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
324
西托夫斯基的“高利润率恶性循环”命题
325
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是: 进行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326
德纽的观点:规模经济
327
四、 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原理 美国 美国 30 AC AC Q 轿车 Q 卡车 日本 日本 AC 15 AC Q轿车 Q卡车
328
协议性分工的条件 各国要素禀赋条件差异不大,且生产力、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体相同,从而保证进行协议性分工的产品可以在任何一国进行生产;
分工的商品,应当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果; 对两国来说,无论生产哪种协议性分工产品,其经济利益的差异应不大或相当。
329
第三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30
战后经济一体化出现与发展的原因 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经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 客观基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各国生产力非均衡发展
内在动因: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 催化剂:解决诸如国际收支等特殊问题
331
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地理上的邻近是首要条件。一体化组织中的成员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市场,就必须具有市场统一的客观基础,即地理上的邻近。 各成员国的经济互补性也是一体化组织得以稳定并不断升级的条件。一体化组织能否稳定下来,关键还是看各成员国对一体化内部市场的依赖度。 照顾到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也是必须的。一国是否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取决于加入能否使其获得经济利益。
332
一、 欧洲联盟(EU) 1.发展过程: (1)1951年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签定《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6国签定《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两个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3)1967年三大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4)1991年12月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马约》的正式生效时间为1993年11月。欧洲共同体被改名为欧洲联盟。 (5)1992年2月,欧共体还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挪威、瑞士、冰岛、列支敦士登)在卢森堡达成了有关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样,欧洲19个国家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333
2. 发展特点 协调的基础是各成员国之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当 以一套完整的超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来进行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调
各种协调成就的获得是通过实施阶段性政策的结果
334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1. 发展过程: (1)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正式生效。
(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1年正式开始谈判,1992年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15年内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3)1994年12月,在美国召集下,在美国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讨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335
2. 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其合作的基础不是双方的经济水平一致,而是源于密切经济联系与经济互补。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一个综合经济协定,涉及商品贸易、投资、服务、金融、农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领域。 实行有差别的消除贸易壁垒的安排。
336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 发展过程:
1. 经济体:于1989年建立,现有成员21个,即美洲的5个,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大洋洲的三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亚洲的12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俄罗斯。 2. 发展过程: (1)早期形成阶段:1989-1991,APEC基本上属于一个高层次区域经济论坛,每年年底召开一次部长会议。 (2)迅速发展阶段:1993-1995年,1994年的《茂物宣言》提出发达成员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于2020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目标。1995年大阪会议确立了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为APEC的两大支柱,并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行动议程,即大阪行动议程。 (3)计划实施阶段:1996年-至今。
337
3. 发展特点 APEC首开“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之先河 APEC合作体制和原则的创新——摈弃谈判而协商一致
338
思考题 1.地区经济一体化有那几种组织形式,各形式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3.什么是协议性分工原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地区一体化的动态效应表现在哪几方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