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必修二 集体备课 南京一中 杨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必修二 集体备课 南京一中 杨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必修二 集体备课 南京一中 杨爽

2 自然地理:规律___重在理解 人文地理:观念___重在运用 不同模块知识特点与能力要求 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寻找人地协调途径
人 类 活 动 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评价合理性 寻找人地协调途径 调整人类活动

3 基本思路 一、树立“基本、基础、规范、习惯”意识 二、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
三、突出重点,破解难点,适当拓展 四、重视“研究”,研究考试说明、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试题。 五、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4 必修二 主干内容 1、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模式的特点及分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城市、交通线建设、商贸活动。 3、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5 必修二 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 必修二 规律和原理 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6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考试要求: 1、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心中有纲 考试要求: 1、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数量与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7 构建知识框架 7

8 知识梳理 知识储备:人口的变化 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的过程。(数量)
不仅人口的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

9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人口的出生率: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的死亡率: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减死亡数)和人口总数之比

10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时间) 类型 特征 国家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高、高、低 极少数 高、低、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低、低、低 多数发达国家

11 不同版本知识重组(补充其它版本) 三个版本都选取了“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曲线) 图,但具体划分的阶段有很大的差异:
人教版: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湘教版:高-高-低(原始型、传统型)、高-低-高(过渡型)、 低-低-高(现代型) 鲁教版: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缓慢阶段、低 速增长阶段 结论:不管是3个、还是4个阶段的划分,都不需要求死记硬 背,也不需要补充其他版本上的划分类型,只需要能够从表格资料 或图像中掌握人口的增长特点。

12 芬兰1785~1976年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13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10江苏卷)
0% 低 <1% 较低 1—2% 较高 >2% 高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14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1、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2、发达国家 现代型 3、全世界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1、欧洲(如德国、匈牙利等 ) (-0.1%) 2、北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0.4%到0.8% 3、日本 0.2%左右 (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1、非洲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 2、亚洲、拉丁美洲(除日、韩、新、古巴、乌拉圭 ) 3、中国、韩国、新加坡、古巴等

15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开始的标志? 死亡率的下降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的根本原因?

16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淡水、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 举例说明

17 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90年代后期向西部迁移人口增多 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矿产资源开发)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政策优惠) (首都变迁) (战争) (环境、沙漠化)

18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举例分析国内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时期 迁移原因 迁移流向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大规模西迁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入城市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南部、西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19 举例分析国内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内地 沿海; 山区 平原; 贫困地区 发达 地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发迁移

20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原因 (1)农村有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 (2)允许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 (3)城市和农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自发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 务工 经商

21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与外界联系,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环境,但也造成人才外流。 迁出地: 迁入地: 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有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也会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22 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10上海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3.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由图1可知:____。由图2可知:_________

23

24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木桶效应 2、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 思考:某个大都市为什么能生存似乎超过限度的人口?

25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地区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容量越大。 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少。

26 案例分析 1.三峡库区建设,百万移民安置,说明: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在缩小。 说明    减少 ,三峡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 土地资源 减少 2.假如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下降到100米左右,就会改变其“高”、“寒”的气候,使环境人口容量大大增加,西藏不再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少的地区。 说明    变化使环境人口    . 气候资源的 增加

27 案例分析   原始社会,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日本陆地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小岛屿。矿产资源贫乏,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石油99%,天然气96%,铁矿石100%,铜99%。日本人口1.27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2900美元 。 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地区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容量越大。

28 五、人类面临的人口问题 在人口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现过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拓展: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人口普查是掌握人口基本国情的重要手段。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

29 关于中国的人口问题: 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1%,达1.49亿,65岁以上人口占8.5%,达1.13亿。(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 )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疾病负担。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0 重难点突破 概念辨析: 1、请你说一说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如何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少,这句话对吗? 3、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各是什么?

31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都具有:
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

32 拓展: 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可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水平来解释;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时,可重点分析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各地人口数量、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实际就是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可以从促进人口增长模式的良性转变及人口的合理、有序迁移的角度加以重点分析。

33 本单元各种图形辩析(高考试题为主) 1、横竖坐标图 (04广州3月)下图是印度、尼日利亚、中国、英国的人口再 生产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表示我国的是: A. a B. b C. c D. d (2)急需引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国家是: A. a B. b C. c D. d

34 2、三角形坐标图 (01上海综合)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对下列相关问题作出选择。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 93% B. 23% C. 13% D. 60%

35 3、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

36 1、A国0-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多少?15岁以下的人口比重约为多少?
2、B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约为多少? 3、哪个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哪个国家可能出现负增长? 4、哪个国家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哪个国家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5、A、B分别代表什么类型的国家? 国家类型 人口增长 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 典型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7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
4.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10海南卷)

38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下图并分析下列各题。
4、扇形图 (03全国文综)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下图并分析下列各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39 5、线状(折线)统计图(04江苏) (l)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 16.7% B. 14.3% C. O.9% D. 1.2%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长

40 A C A 30 6、柱状图形 2005年上海卷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
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 似的是    国。 30 A C A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41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17-18题。
17.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8.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 年之间 C. 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42 7、特殊图形 (04丰台5月)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级行政区有: A.沪豫粤苏 B.沪苏津粤 C.鄂粤津苏 D.津苏沪辽

43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成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心中有纲 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成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44 构建知识框架

45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地域形态(外部) 1、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河流;政治、交通等 2、形态类型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式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46 (二)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功能分区 1、城市中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商业用地 工业区、 住宅区、 工业用地 行政区、 文化区等
同类土地利用方式 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 3、主要功能区分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7 比较项目 面积 形状 区位特点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点状或条状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最小 片状 城市外缘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 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 美。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城市中心或中心商务区)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最大 片状

48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最有效的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尤其是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合理组织。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49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地域结构): 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50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历史因素 继承、保护、改变 租金:距离、交通 经济因素 影响因素 收入、知名度、 种族、宗教、文化 社会因素 制定政策、 城市规划、引导 行政因素

51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28.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5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09江苏卷)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4分)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3分)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琚是 (4分)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52

53 图8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l3~l4题。(10年江苏卷)
13.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C 14.2005年与l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B

54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人口规模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 理论及其应用 不同等级的服务功能

55 1、城市的等级划分: 2、“中心地理论”内容: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六边形的 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叠加、层层嵌套的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具有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种类多、级别高);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种类少、级别低)。

56 案例分析: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3、提高城市等级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 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 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 (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 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 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他于交通枢纽上的城 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 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 服务,使其服务范围 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 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案例分析: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57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知图 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区 A .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 .集市的周期为 3 天 C . ① 地的服务范围比 ② 地小 D .② 地的服务功能比 ① 地齐全 A 6、① 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 .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 .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 .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 .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 (07宁夏文综)

58 商业是人类地域联系重要的方式。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B.环境人口容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C.经济发展水平,西北部大于东南部 D.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与人口密度成负相关

59 三、城市化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定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标志)。 3、城市化的进程(时间、地区差异) 4、城市化的影响

60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 初期、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条件?

61 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62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10~11题。 (10年广东卷)
10.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D 11.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B

63 重难点突破 1、城市地域形态指外部形状,有团块状、条带状、分散状等,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河流、交通等 2、城市功能分区,指城市用地
3、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指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状、扇形、多核心 影响因素:经济、历史、社会和行政等 4、城市化的影响(对自然环境、对城市)

64 自然 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

65 总结: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66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转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的农业人口 密集的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 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 化素质较高

67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出现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城市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和绿色交通;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68 拓展:我国近二十年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过程结束了大起大落,实现了持续增长,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但仍然带有低度城镇化的特点。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为东部快于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大城市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 4、城市逐步走向国际化 5、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过程 6、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最高的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都市连绵区 7、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在扩大

69 不同版本知识重组 1、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宗教对人口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人口
  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宗教对人口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姻观 生育观 职业观 居住观对人口的影响 我国当前婚俗时尚和传统观念的差异 婚育年龄 子女数量 对男孩女孩的态度 联姻地域范围 联姻对象的变化 传统观念 早婚早育 多子多福 男孩才是后代 狭小 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当前时尚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好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重视感情,自由恋爱

70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会形成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例如: ①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②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

71 重难点突破 城市中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的合理布置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城市中的相对位置,可相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1)在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卫生防护带一般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它既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但不一定都是绿化带,也可以是空地、山地或河流等。绿化带内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72 (2)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列表如下: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水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噪声污染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的地区 自来水厂 要求水源清洁 布局在河流上游 高新技术开发区 需要高科技人才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仓库 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奶牛场、蛋鸡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73 28.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5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09江苏卷)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 (3)标准答案: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 2’ 补充答案: 远离市中心;位于交通要道交会处;位于交通要(干)道旁

74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心中有纲 课标 学习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心中有纲 课标 学习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案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5 构建知识框架

76 重难点突破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气候(光照、水热)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地价、资金 科学技术条件 机械、良种、化肥、冷藏、耕作制度、(劳动力)

77 我国农业大区区位主导因素分析归纳: 优势区位 制约因素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南方地区 西北灌溉农业区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有冻害 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地势平坦,光热充足 水热条件好,水源充足 水旱灾害严重,丘陵区土质粘重,易水土流失 光热充足 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海拔高,热量不足

78 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相同的 生产条件 生产结构 自然条件 经营方式 社会经济条件 一定的 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条件 地域
因地制宜 农业地域类型

79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重点分析: 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 农业地域类型 案例 以种植业为主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中国等亚洲季风区 美国 以畜牧业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阿根廷 西欧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 重点分析: 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

80 注意: 1、区位条件与生产特点的不同 2、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不同
  1、区位条件与生产特点的不同 2、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不同   3、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的不同 4、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的分布   5、借鉴意义

81 总结: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等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亚洲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种植历史悠久、饮食习惯等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西北、东北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美国中部平原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82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生产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强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种植园农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运输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83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租金低;交通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大城市周围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 市场;饲料供应 轮转放牧

84 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 (09江苏卷)
14.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5.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85 拓展:不同农业地域类型 不同农业模式 迁移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 地中海农业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立体农业 石油农业 有机农业
拓展:不同农业地域类型 不同农业模式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立体农业 石油农业 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城郊农业 观光农业 订单农业 太空农业 彩色农业 迁移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谷物家畜农业 地中海农业

86 不同版本知识重组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鲁教版) 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发生改变 对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 农业技术改进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使用杀虫农药污染农产品和污染土壤

87 石油农业: 美国农业一年要消耗6000万吨以上的石油、800万吨钢材、16万吨橡胶,通过这样的高投入,使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50多个人,居世界首位。这种依靠石油的高消耗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被称为“石油农业”。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除动力直接消耗石油,由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化肥、农药也在大量消耗石油资源,一旦石油资源短缺或枯竭,将给农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同时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严重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和农产品。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识到“石油农业”的问题,便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农业发展思路。

88 重难点突破 区位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人口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几乎年年都要涉及区位问题。因此区位问题应作为人文地理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来对待。 —抓住“区位”

89 区位分析: 1、从自然、人文和技术等方面全面分析,如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因素,如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的条件的异同。 3、优势分析,在同类活动中具有的优势条件,如分析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4、主导因素分析,指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90 抓好案例教学,做好对比分析,促进迁移运用
1、农业区位 2、工业区位 3、人口区位 4、城市区位 5.商业贸易区位 6.交通区位 7.旅游区位 8.经济区位 自然因素: 区位 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合理 重要区位因素 最佳效益 区位选择 抓好案例教学,做好对比分析,促进迁移运用

91 一、区位的含义: 有关“区位”的内容 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 城市不同功能区 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在哪里?
二是指地理事物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为什么在这里? 有关“区位”的内容 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 人口分布稠密区和稀疏区在哪里?为什么? 人口迁出区和人口迁入区在哪里?为什么? 城市不同功能区 商业区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 住宅区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 工业区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

92 农业生产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商品谷物农业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大牧场放牧业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乳畜业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混合农业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工业生产活动 典型传统工业区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典型新兴工业区的空间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93 1.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区位复习策略 (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照 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 热量 积温的多少直接限制农作物的生长期和耕作制度 降水 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地形 平原 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 山区 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农作物分布的垂直变化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如我国江南丘陵的酸性土壤——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 一般地区,水源是稳定高产的必要条件;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94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订单农业”,城郊乳、畜、肉、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 交通运输 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国家政策 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对农业生产起着鼓励或限制的作用,如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等 科学技术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95 2.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区位评价,了解其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

96 热量 水源 地形 市场 土壤 技术 3.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主导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的棉花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立体农业)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热量 水源 地形 市场 土壤 技术

97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22°N 、双季稻)。
4.用发展的眼光、因地制宜地分析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利于农业生产,但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22°N 、双季稻)。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如温室大棚生产改造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发展温室农业、大棚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荷兰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基地;珠三角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市场与生产地分离——世界大市场——区域专业化。

98 运用 《南京八卦洲的农业变迁》 多少年来,位于长江下游江中心的南京八卦洲农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芦蒿是长在水边的普通野草。后来有农民尝试在自家田里人工栽培,取得了成功。 八卦洲 1994年,南京市政府将八卦洲列为南京市菜篮子重点基地,八卦洲大力发展芦蒿,芦蒿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物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1年南京二桥正式建成通车,农民进城卖芦蒿更为方便。目前,芦蒿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5300万公斤,芦蒿销到了上海、北京国内市场和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产值达到1.67亿元。此外八卦洲专门举办芦蒿节,邀请市民看江中绿岛,赏田园风光,品芦蒿美食。 从南京八卦洲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以下问题: (1)农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影响有关?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你能对南京江心洲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合理的建议吗?

99 (二)掌握区位分析的思路和答题策略 思路:1、明确区位分析的对象 2、掌握区位分析的因素 3、搞清区位分析的要求 答题策略:

100 答题策略: (1)在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如: 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区; 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 林业——山地、丘陵区; 渔业——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 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区;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区; 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 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区。

101 (2)大比例尺内平面图上的区位选择。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①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②地价——距城镇走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超高。故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③需水量——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④交通运输——如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的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102 06江苏(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三江平原 江淮地区 季风水田 商品谷物农业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103 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                D.方便产品运输 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原料生产环节                 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                        D.销售环节 A D C

104 个人观点 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差异的区位因素。
2.分析我国主要商品粮、商品棉及商品糖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3.分析我国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特征差异的区位因素。 4.分析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农业特征产生的区位因素。 5.分析发达国家不同类型农业现代化特征及其产生的区位因素。 6.通过区域平面图或等高线图,来分析自然条件如地形、城市、河流对农业生产地区差异产生的影响。

105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 学习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特点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心中有纲 课标 学习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特点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案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6 构建知识框架

107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经济因素 工业导 向类型 主导 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交通运输) 原料产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能源) 动力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铝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 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科学技术) 技术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108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 ——环境因素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乡土情感

109 鞍钢宝钢区位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以鞍钢为例分析影响的区位因素,并分析主导区位因素 对比鞍钢和宝钢,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鞍钢区位 宝钢区位 以鞍钢为例分析影响的区位因素,并分析主导区位因素 对比鞍钢和宝钢,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10 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2l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据此完成。 6.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距离 B.热量条件 C.劳动力价格 D.种植技术 7.低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B.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 C.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 D.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8.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诞树的 A.运输成本 B.用地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劳动力成本 A D A

111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优势 工 业 集 聚 导致 与 地 域 结果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结果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钢铁、石油、汽车城) 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食品工业)

112 总结:工业集聚的原因与工业类型 类型 原因 目的 案例 传统工业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和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 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 钢铁、石化工业 新兴工业 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 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获得规模效应 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我国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

113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2、分布: 1、传统工业区的共同特征: 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 发展基础
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 工业部门 生产规模 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存在问题 2、分布:

114 3、案例分析——鲁尔区的发展历程: 繁荣阶段 (区位优势) 煤炭资源丰富 铁矿来源方便 水源充沛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衰落阶段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污染、用地、交通) 整治阶段 (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4、他山之石——我国的辽中南传统工业区

115 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内容
(10山东卷) 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运输;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116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区的共同特征: 出现时间晚(20世纪50年代后) 分布在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117 2、意大利新工业区 注意区别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大批廉价劳动力 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经济高度开放 生产过程分散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政府的大力支持 专业化程度高 注意区别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118 3、美国的高技术工业 “硅谷”崛起 优美的环境条件 优越的地理条件 宜人的气候 便捷的交通运输 人才的高地 创新文化环境 稳定的军事订货
高技术工业的典范

119 区位因素的变化(湘教版) 不同版本知识重组
原料的影响在减弱;交通因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不同;劳动力的体力和数量在减弱,劳动力的素质影响成为重要因素;环境标准、政策和文化环境、信息通达性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需要和个人偏好也会影响工业的区位(其中环境因素在区位选择中作用很大)

120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
不同版本知识重组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 化工厂 炼油厂 水泥厂 酿造厂 发电厂 钢铁厂 污染空气 污染水源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121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湘教版):
工业与环境 环境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阅读)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 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 说明: 如果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比较低,那么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就会增加。 这样就导致不负责任的企业更倾向于环境保护力度小的地区。 污染物排放量

122 1、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鲁教版): 1、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123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具体方法是:
重难点突破 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具体方法是: (1)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确定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特别是从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着眼,工业布局要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与消费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

124 (2)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从环境效益的要求看,工业生产布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a.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下图中A处。 b.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125 c.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d.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下图中的A、B处。

126 ②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布局在A处,化工厂布局在B处。 ③地形影响: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部门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形区,避免布局在通风效果不理想的山谷与盆地中,以免废气大量聚集而危害人体健康。 ④与城市的距离:占地少、基本上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的近郊区,污染严重的工业必须布局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

127 工业区位因素加深分析 为什么工业布局要考虑农业经济基础? 交通因素为什么对工业有重要影响? 分析影响下列工业部门布局的主导因素:
石油加工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 在天津发展制碱工业 在上海发展造船工业 对比京津唐工业区与沪宁杭工业区(鲁尔区), 工业发展条件有何差异?

128 (一)分析下列工业的区位因素 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工业——原料 兰州的石油化工厂——市场 山西的炼铝工业——动力 (二)分析下列工业部门的区位优势 1、唐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附近科技水平高 2、塘沽的氯碱化工工业发达的原因: 附近盐场,海盐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3、北京、天津纺织工业比重大的原因: 临近华北平原的棉花产区;当地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利于解决城市女职工就业 4、大连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优良的港口;附近钢铁工业发达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大

129 (三)分析下列工业地区的区位因素 1、长三角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对内外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 2、长三角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措施: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秦山核电;发展节能、节电技术、调整不同产业的用电高峰、将高耗能的企业外迁;开发新技术;加强宣传、节能意识。

130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心中有纲 课标 学习要求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心中有纲 课标 学习要求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知道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3、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31 构建知识框架

132 重难点突破 一、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2)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二、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及发展趋势

133 (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广、短距离运输成本高 公路 机动灵活方便、周转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运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高 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134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高速化——提高运具速度、缩短时间、 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

135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 背景:上海~南京之间的沪宁铁路全长约300公里,是中国最早建设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这里是我国人口最稠密、城市群最密集、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强劲、最具生命力、最有朝气的长江三角洲。在遍布全国的铁路网中,沪宁铁路已成为最紧张、最繁忙的一条干线。尽快缓解沪宁间“瓶颈”运输压力,加快推进客货分线运输,充分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早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目标 ,建设一条具有世界一流快速、经济、安全、低碳、环保的现代化高铁铁路已迫在眉睫。 概况:沪宁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超过300公里,是长三角地区构建沪宁杭一小时都市圈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上速度最快、标准最高的铁路线之一,全线采用无砟轨道(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而且列车时速可以达到200公里以上。 ),共有桥梁141座215.398公里,隧道4座3.083公里。

136 功能定位:沪宁高速铁路与沪杭、宁杭高速铁路三足鼎立,构成沪宁杭“金三角”通道;它与京沪、沪昆、沪汉蓉等高速铁路又紧紧衔接,融入全国铁路快速客运网。
沪宁高速铁路建成后主要承担沿线各个城市、主要中心城镇之间的客流,以及城市组团、次中心城镇之间的客流,兼顾少量跨线客车。根据设计,近期(202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为4850万人/年,远期(203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为6700万人/年。

137

138 (三)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以南昆铁路为例: 经济水平 社会发展 技术水平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 自然因素——制约
科学技术因素——保障 以南昆铁路为例:

139 重难点突破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基本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是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的。 1.区位条件 一方面指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①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

140 ③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②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和隧道。 ③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141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142 意义: 知识拓展: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经济:西南内陆——南部沿海 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
(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 带动、繁荣沿线地区 社会:少数民族地区 国防安全 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知识拓展:京九铁路、青藏铁路

143 比较南昆线、京九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指地形、地质条件)、科技是保障; (2)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交流; (3)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线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经过高山、高寒气候区,地质地貌复杂。

144 36.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①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 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③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 ④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 ⑤利于改善交通条件; ⑥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 ⑦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145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水运为主的时代
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 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 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 扬州、济宁等城市的发展

146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密度、形式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

147 (10年全国卷)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5.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148 拓展: 1、交通运输可与农业生产进行整合 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生产规模、销售范围发生变化 2、交通运输可与工业生产进行整合 交通运输的发展—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的流动 交通运输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 3、交通运输与聚落 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较大的城市的形成 交通运输方式——影响聚落空间形态 交通运输线路和地位的变化——影响聚落的发展 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 铁路、高速公路、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商业网点的布局

149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心中有纲 考试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5、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150 构建知识框架

151 重难点突破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52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历史演变 人被动适应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主动适应环境 人主宰自然环境 人定胜天论 可持续发展论 人地协调发展

153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生态破坏(包括森林被毁、草地退化、湿地干涸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资源短缺(包括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等)

154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155 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 全球人口已突破65亿 每天平均增长21万 全球每天有约36.5万人诞生,其中57%诞生在亚洲,26%诞生在非洲,9%生于拉丁美洲、5%生于欧洲,而在北美洲诞生的只占3%。 该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扣除死亡人数后全球每天平均增长21万人,而每年增加7500万人,这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较大国家的人口水平。 根据数据,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人口增长速度在20世纪一直呈加速状态,21世纪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 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巴基斯坦是世界上6个人口最多的国家,6国的人口总数达到了33亿,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摘自中国人口网)

156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

157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人口压力 资源利用不合理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

158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 1、人口压力过大 2、资源的并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159 四、环境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160 四、环境问题的分布: 区域性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161 五、可持续发展 1、概念 2、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基本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和原则: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公平性原则 基本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162 某贫困村,为了村民的治富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砂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砂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砂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什么是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63 思路: 三大产业的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图中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哪些?各产生怎样的后果?
2、这种生产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3、尝试找出解决这种环境问题的思路 思路: 三大产业的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64 六、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种类多,总量大、 类型全
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相对短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65 资料一:跟全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比其他国家都还要依賴灌溉。美国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作物从依賴灌溉的农地上收成,而中国从依賴灌溉的农地收成的粮食,則占了中国所有作物生产的十分之七,甚至更多。每练一吨钢,德国、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国家只需6公斤的水,但在中国却要23到56公斤左右;造紙工业中,中国每生产一吨紙最少要用掉456公斤的水,但在已工业化的国家則只需要不到200公斤。 资料二:我国1953年至1986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6倍,而同期能耗却增长了27.4倍;化肥消耗量增长了465倍。科技增长率不足30%,远远低于日本70%,美国65%的增长水平。

166 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农村: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167 六、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基本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基本途径 工业——清洁生产 农业——生态农业 个人——绿色消费

168 八、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七、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规模 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转变发展模式——传统的→可持续的 工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 农业生产中——发展生态农业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加强国际合作 八、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把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当作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69 重难点突破 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170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和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使清洁生产。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3、发展循环经济意义: 减少资源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节能减排

171 长久以来,我们都如同地球上的匆匆过客,人生短短数十载,似乎总是以一种偶然的方式生活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像一列客车上的贪婪食客,知道自己下车前只有10分钟时间来享受三道正餐大菜。
我们渐渐认识到,我们不仅在此生活了很久,而且还继续无限期地生活下去,那为何要如此匆忙呢? 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它如此慷慨,赐予我们丰富的 食物,岩石、泥土、森林向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牧场上的羊群、亚麻、中国的桑蚕为人类提供了遮蔽身体的原料,挡住了冬季的寒冷和夏日的曝晒。它只要求我们适应它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既是公正的,又是不讲情面的。 ——《房龙地理》

172 C D 图l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圈。
 17.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18.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D C

173 工业化对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21
工业化对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2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口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 .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A (10年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图8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28.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题要是  A.森林锐减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B

174 1.结合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防治措施。
考查方式: 1.结合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防治措施。 【例1】(2007广东)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料:见图24-25。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75 答案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 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176 2.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的背景考查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008上海)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77 3.以生态环境破坏区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008年山东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 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 “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 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 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 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 这一思路的理解。

178 答案: 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海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海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179 4.以数据、漫画等新情景为背景材料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思想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006江苏)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图18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它是决定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 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 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80 人文地理答题方略 1、审文字,读懂命题意图 审题目中的关键词,把握答题的方向。 2、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中的简答题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提出来的,回答也就必须针对题中的情景。设问的形式多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据材料、图表说明什么”或“某图反映了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什么特点”等。

181 人文地理答题方略 3、看分值,组织答题要点 分多细答,“小题大做”;分少略答,“大题小做” 4、分层次,理清问题顺序
5、求精准,使用地理术语 注意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力求语言流畅、准确(答到位)、生动、简洁。特别是语言的因果和逻辑联系。 6、必要时采用“模糊战术”。 7、构建答题模式 区位条件(自然、社会)、生产特点(生产结构、规模、机械化、专业化)、解决能源资源不足的措施(开源、节流、宣传)、循环经济的意义(节能、减排、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发展(交通、城市经济)

182 31、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原材料丰富 土地、劳动力成本低 制药历史悠久、医药经验丰富 靠近国际、国内市场 优惠的政策

183 (3)根据所给表格,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重(%)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 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184 备课: 因学校而不同 因学生而不同 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谢 谢! 2010、10


Download ppt "必修二 集体备课 南京一中 杨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