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課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課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課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2 目錄 《裨海紀遊》中的臺灣 《裨海紀遊》評介 郁永河採硫始末 作者介紹 課文賞析 寫作背景 語文能力延伸 題解 延伸閱讀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作者介紹 課文賞析 寫作背景 語文能力延伸 題解 延伸閱讀

3 十七世紀末葉的臺灣 ——據郁永河《裨海紀遊》 目錄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4 是日過大洲溪,歷新港社、嘉溜(音葛辣)灣社、麻豆社,雖皆番居,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不減內地村落。余曰:『孰謂番人陋?人言甯足信乎』?顧君曰:『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令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者,蠲(ㄐㄩㄢ:免除)其徭役,以漸化之。四社番亦知勤稼穡,務蓄積,比戶殷富;又近郡治,習見城市居處禮讓,故其俗於諸社為優。 ※平埔族在臺南的四大社(新港、嘉溜灣、蕭壟、麻豆等四個原住民族),文化十分進步。

5 臺邑卓猴、羅漢門、新港等社熟番,男婦耕種水田禾稻,至十月間收穫。
耕種:據《番社採風圖》 臺邑卓猴、羅漢門、新港等社熟番,男婦耕種水田禾稻,至十月間收穫。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6 十一日,行三十里,至半線社,居停主人揖客頗恭,具饌尤腆。云:『過此多石路,車行不易,曷少憩節勞』!遂留宿焉。自諸羅山至此,所見番婦多白皙妍好者。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番人狀貌轉陋。 ※彰化以南,開墾較佳,臺南尤甚。但到了大肚溪以北,道路顛簸難行,雜草長得跟肩膀一樣高。甚至番人長相亦南北有別,蓋因開發程度不同使然也。

7 自渡溪後,御車番人貌益陋,變胸背雕青為豹文。無男女,悉翦髮覆額,作頭陀狀,規樹皮為冠;番婦穴耳為五孔,以海螺文貝嵌入為飾,捷走先男子。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 【注】捷走先男子:走路比男人快 ※大甲溪以北,沒有什麼漢人,大致上都是原住民,身上又刺青花紋,剪短髮蓋額頭,以樹皮作冠,女性佩戴耳飾,走路比男人快。經過番社,番人不多,房子都空空的。

8 【注】獫、猲、獟:指獵犬; 驅獫猲獟獲三鹿:驅獵犬抓到三隻鹿
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陰不得。掘土窟,置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鹿麛逐隊行,甚夥。驅獫猲驕。獲三鹿。既至南嵌。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履俱敗。直狐狢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 【注】獫、猲、獟:指獵犬; 驅獫猲獟獲三鹿:驅獵犬抓到三隻鹿 ※竹塹(新竹)、南嵌(蘆竹)一帶則未開發,荊莽蕪穢,景觀十分荒涼。甚至可見野生動物逐隊而行。

9 大甲、後壟、中港、竹塹、霄裡等社熟番,至秋末冬初,各社聚眾捕鹿,名為出草。
《番社採風圖》--捕鹿 大甲、後壟、中港、竹塹、霄裡等社熟番,至秋末冬初,各社聚眾捕鹿,名為出草。 出處:歷史文物陳列館常設主題展臺灣史料

10 郁永河採硫始末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冬,一場大火把福建省榕城(福州)火藥庫所存五十萬斤火藥付之一炬。典守者被責求償還。
目錄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冬,一場大火把福建省榕城(福州)火藥庫所存五十萬斤火藥付之一炬。典守者被責求償還。 時臺灣府併入福建轄域十二年,荷蘭占領期間(西元一六二四~一六六一年)即傳聞臺灣北部有硫磺生產,故有至臺挖採硫磺之議。但當時臺灣蠻荒未開,北部尤甚,傳說山川險阻、番人出沒,是犯人流放或逃亡之地,省府官員無人肯去。

11 郁永河採硫始末 郁永河在福州府任幕僚五年,他對「設官分職,輸賦貢金,檣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的臺灣,充滿嚮往,故欲藉此機會旅遊臺灣,乃自告奮勇接受任務。在裨海紀遊的首卷,他寫下:「余欣然笑曰:吾事濟矣。」

12 郁永河採硫始末 翌年(康熙三十六年)正月,郁永河和王雲森一行人,就從廈門起程,途經金門,渡黑水溝,到澎湖稍事休息後,再直駛臺灣。抵臺時,舉目蒼涼,耕田還是靠人力,因為馬、牛都很少,只能用來拉車。 郁永河一面招募工人,一面派人通知淡水通事(相當於翻譯官)張大,除拜會官員外,並著手準備採硫所需器物,四月七日才啟程北上。臺南附近的平埔族,在明鄭時代已受過教化,還懂得農牧。一出斗六門(雲林縣斗六市)則幾乎是人煙絕跡,森林蔽天,麋鹿成群。

13 郁永河採硫始末 五月初二,郁永河從淡水換船隻溯淡水河而上。只見兩岸高山夾峙,水道狹窄,這個地方在當時叫甘豆門(一作甘答門,今臺北市關渡),但並無人居住。等船進了「門」以後,水面忽然廣闊好像是一片大湖, 渺茫無際。郁永河與工匠就住進張大事先蓋好的二十間茅屋裡,積極開始採硫工作。 郁永河先召集各社頭目,約定「凡布七尺,易土一筐(約二百七、八十斤) 」的交易條件。

14 康熙卅六年(一六九七年),在淡水社通事張大的引領下,郁永河由淡水社出發,沿淡水河道進入台北地區。

15 ◎康熙台北湖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康熙三十六年曾經發生規模7
◎康熙台北湖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康熙三十六年曾經發生規模7.0 的大地震,使盆地一部份地曾發生五公尺以下的陷落現象;當時關渡水隙以內的範圍引進海水入侵,形成鹹水湖,即稱為「康熙臺北湖」。 此時湖水不淺,應與今日的十公尺等高線同高,面積約有150 平方公里。湖的中心大約在今三重、蘆洲地區;由於板橋、三重的沖積面積不斷擴大,大湖才逐漸轉變為大河。在乾隆到嘉慶年間,因新莊受到淤積影響,水量漸退。臺北大湖自康熙年間形成後到嘉慶十四年淤塞,歷時約一百年。 資料出處:

16 率僕役乘舟而入。兩山夾峙,中闢一河,為甘答門,則關渡也。

17 關渡大橋的位置,就是昔日的甘答門。

18 郁永河採硫始末 硫磺的礦源是在磺山裡,根據文獻上的記載,磺山在甘豆門的左邊,看起來像一個倒扣的鼎。山上寸草不生,山下有一條磺溪,溪水有數丈深,帶一些黃色卻清澈見底,只是望下去看不到一隻魚蝦,硫磺使得潮水偶而帶上來的浮游生物也無法生存。溪的源頭是一個滾水源,水邊的石頭已薰成靛藍色,而這裡就是硫穴,整日熱氣蒸騰,煙霧籠罩。

19 硫磺谷 硫磺谷舊名「大磺嘴」,位在行義路底,緊鄰惇敘工商校園。谷底長一公里,寬一百五十公尺,谷內熱氣滾滾,白煙繚繞。是清人郁永河採硫遺址,有豐富的地質地形及人文景觀。

20 硫磺礦穴

21 郁永河採硫始末 採硫一如採礦,是一件苦差事,原住民進入礦穴之前先要拿糖水洗眼睛,以減輕薰眼的痛苦,進去以後,毒氣蒸鬱,使人昏沉難過。而且穴中酷熱有如地獄,只有半夜到天亮前這一小段時間勉強可以工作。 原住民採回了一筐筐的硫土,郁永河就帶領工人現地煮硫,工作艱辛地進行。工人們大都受不了山中惡蚊的肆虐,及毒蛇與瘴氣的侵襲,一個個相繼病倒,等到負責炊燒的廚子也病倒下時,工作只好停頓下來。郁永河先把病倒的用船送走,再召募一批新的工人來。

22 郁永河採硫始末 郁永河曾用「在在危機、刻刻死亡」來形容在這裡的生活。
目錄 郁永河曾用「在在危機、刻刻死亡」來形容在這裡的生活。 隨後一場暴雨把房子給沖塌,工人四散逃命去了,他只好自拿斧頭伐木來整修寮舍。不料山洪又暴發,把整個基地淹沒了,他不得已逃上一艘獨木舟,划到原住民住的地方求援,天已黑漆又無隨身之物,只好脫下衣服換了隻雞來充飢。等到水退後,郁永河又招募了一批新的工人繼續煮硫。憑藉著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到同年的十月七日,郁永河終於完成使命,直接從淡水返回福州覆命。

23 作者 郁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 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最高科名是縣學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目錄 郁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 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最高科名是縣學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以游幕為業,屈身為現職官員的幕賓,俗稱師爺。 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春抵福州。約半年後離省城出遊,次年回福州擔任本府同知王仲千的幕賓。接下來的五年當中,他多次赴閩西的邵武、汀州各府公幹,公餘遊遍各處山川形勝之地。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福州府火藥庫失火全毀,郁永河自願受命來臺採煉可造火藥的硫磺。此時已逾五十歲。

24 作者 翌年二月,抵達安平港,購妥各項用品後,沿西部平埔族地區北上。五月初進駐北投,開始採煉硫磺,歷經瘴癘、暴雨、颱風、蛇虺和原住民的侵擾,郁永河仍勉力克服萬難,終於完成任務,是年十月離臺復命。     郁永河工於詩文,其著作以裨海紀遊為代表,書中雜以吟詠,尤其是竹枝詞十二首、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頗具文史價值,另著有番境補遺、鄭氏逸事。

25 郁永河軼聞掌故 (一)不欣賞大腳ㄚ 走在府城街道上,郁永河若有所失,原來是當時臺灣婦女「弓足」(小腳)的很少,偶爾有纏上一段裹腳布的,就號稱很漂亮了。他對婦女不纏腳一事很有意見,他批評說:「故凡陌上相逢,於裙下不足流盼也。」也就是說在路上碰到的話,不值得低頭「欣賞」她們裙下的大腳ㄚ。郁永河這種「審美觀」,在臺灣顯然是不合時宜。

26 郁永河軼聞掌故 目錄 (二)倔強好勝 郁永河一行人離開府城,第二天傍晚才到達倒咯國社(臺南縣 東山鄉)。他想起走海路的王雲森,乘風北上,一定瞬息千里。好勝心強、不願落後的郁永河,於是連夜渡過急水、八掌等溪。天快亮時,抵達諸羅山(今嘉義市),小憩片刻後,又繼續趕路,一直到柴里社(今雲林縣 斗六市)才過夜休息。為了擔心落後,倔強的郁永河就這樣下令大家兩天兩夜不眠不休地趕路。

27 寫作背景 目錄 郁永河生性喜歡遊歷,又有好奇心,他曾這樣描述自己:「余性耽遠遊,不避險阻」,當他看到原住民以獨木舟載著硫土進進出出,他一時興起,想了解硫土產地的實際情況,請番人操楫,深入產硫之溪谷源頭,描寫「硫穴」及其周邊景觀。

28 寫作背景 本文就是記載他沿途所看到的風光,及抵達硫穴所目睹的特殊景觀。他所描寫的硫穴,就在今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硫磺谷地區(舊名大磺嘴)。在硫磺谷遊客服務站的入口路旁,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還立有「清郁永河採硫處」的紀念碑。

29 碑文 郁永河,浙江仁和人,好遊歷,遍至閩中,康熙三十五(一六九六)年冬,福州火藥庫突遭回祿,燬硫磺五十餘萬斤,典守者負償責,多方搜購不獲,知臺灣淡水盛產硫磺,因地險阻,無敢至者,永河聞之,慨然請行。 次年二月抵安平,四月初率工役北上,沿途荒蕪,罕見人跡,五月初由淡水港入,水道甚隘,過甘答門(今關渡門),忽有大湖,浩渺無際,又行十許里,至張大所築茅蘆,乃藉此邀番集飲,以布易硫,命工煮煉,產硫處,即今雙溪口一帶峽谷。

30 目錄 其時草莽未開,瘴癘肆虐,數月,工役十且病九,以舟送歸,秋七月,風雨大作,居所蕩然無存,永河不稍綏,水退,再治屋,增役繼續煉製,終竟其事,十月初返閩復命,鬚眉斑白矣,猶追記所歷,成裨海記遊、番境補遺、海上記略等書,為治臺灣史之珍貴史料也。

31 題解 目錄 本文節選自裨(ㄆㄧˊ)海紀遊,篇名是後人所訂。裨海,即小海,指臺灣海峽。作者郁永河把來臺的海上經歷和在臺期間所見所聞,以日記體記存,撰成這本海記遊。此書為有清一代,首部有系統描述臺灣的遊記專著。 本文記敘作者親探硫穴時目睹的奇特景觀,以寫實的筆法記下當時北投山區的荒僻情形,也凸顯跋涉之艱辛。尤其是寫接近硫穴的過程,以及硫穴奇絕驚悚的景象,層層推進,描繪生動。文末抒發探尋後的心得,並以自作的兩首律詩收束,使文氣更見厚實。

32 題解 作者所記的硫穴,即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硫磺谷地區。今日硫土雖已開採殆盡,附近山區也非榛莽未闢,然而「白氣縷縷」、「沸珠噴濺」依舊可見,刺鼻的硫磺味也依舊可聞。讀者實可從文中所描述的原始風貌與景觀,發思古之幽情。

33 「裨海紀遊」評介 全書分三卷,從作者郁永河受領任務開始,到採硫事畢返閩復命為止,共約二萬四千多字。
目錄 全書分三卷,從作者郁永河受領任務開始,到採硫事畢返閩復命為止,共約二萬四千多字。 「裨海」的典故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 司馬貞索隱:「裨海,小 海也。」

34 《裨海紀遊》評介 行文夾敘夾議,而且興之所至常雜以吟詠。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
書中主要記錄了他在臺灣九個多月的採硫過程。包括他來臺的海上經歷,以及沿臺灣西部北上踏察所見所聞:臺灣的自然景觀、平埔各族的生活型態、採硫經過及技術之類,均有詳實生動的描述。

35 《裨海紀遊》評介 1.反映當時臺灣開發的概況:時嘉南平原經荷、鄭多年墾殖,已適宜以業農為主的漢人居住,但以北則不然。臺中附近是「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立至」;花東地區是「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中央山脈是「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而其目的地淡水地區更是「人至即病,病輒死」。

36 《裨海紀遊》評介 2.描述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況:郁永河自府城(臺南市)出發,其所行經路線,穿越許多不同族原住民(平埔族)的地域。這些族群之間的語言、風俗,甚至外貌原本差異極大,但今天無復能加以分辨。郁永河一路不斷記下所見印象,留下詳實資料。

37 《裨海紀遊》評介 3.表現作者開闊的胸襟器識:郁永河雖和當時一般漢人一樣,有時不免會有些「大漢沙文主義」,但在行文中,處處可見他儘量排除根深柢固的成見。只有這樣不懷莫名其妙優越感、胸襟器識不凡的人,才能欣賞原住民文化的樸質之美。

38 《裨海紀遊》評介 4.人道主義者的公正態度:對一些在原住民各社中負責對外聯絡、仲介的通事,每藉原住民語言隔閡、不諳法令的弱點而上下其手,他一再表示痛恨,直斥之為「社棍」,不因同屬漢人而「胳膊往內彎」。這種公正態度,更增裨海紀遊內容的可信度。

39 《裨海紀遊》評介 5.記錄有關鄭成功祖孫三代的傳聞:這些傳聞雖未必完全正確,但至少代表清領初期,他所接觸的仕臺官員及流寓人士的看法。
當時距鄭氏滅亡不久,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給予高度評價。在其心目中,事實真相遠比「政治正確」更重要。

40 集評 目錄 王德威:「這是有清一代,第一本有系統描述臺灣的著作,其中有關早期臺灣的地形地貌、人種物產的紀錄,生動翔實,堪為臺灣民俗、地理研究之濫觴。」 彭瑞金:「它對於文學的貢獻也許不是直接的,卻是彌足珍貴,大都是時過境遷不再重現的景觀、景象。因為郁永河,我們得以真實感受到三百年前的臺灣。……在臺灣住民─原住民、平埔族,其少數土官還沒有能力以文字作記錄;多數清國官吏只想躲在府城辦公,視基隆、淡水為有去無回的瘴癘之地,非不得已絕不踏出府城的年代,郁永河的遊記,成了唯一的珍貴文獻。」

41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一)封閉結構中的靈活書寫
目錄 (一)封閉結構中的靈活書寫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從開始到結束,集中筆墨,專為一事而記,並且詳其始末,形成一種封閉式的結構,在這封閉式的結構裡, 首尾完足,動機一致,緊扣主題,即使內容是鬆散的日記體,卻顯得結構完整,脈絡清晰。

42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二)曲盡其妙的寫景藝術 1. 寥寥數語,意味盡出的詩化語言
  首先,郁永河擅長以詩化語言來寫景,往往寥寥數語,景物鮮明而意味盡出。例如一月二十五日:   天稍霽,行三十里,渡烏龍江,宿霧初收,江光如練;望海口羅星塔影,如一針倒懸水中。

43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短短數語,景色如畫,尤其「宿霧初收,江光如練」二句,令人如置身江上,在宿霧散盡之際,在朦朧與清晰的交界處,看盡江水的多種面貌與風姿;「如一針倒懸水中」的比喻也新鮮貼切,「針」的細小正符合了「望」字所隱藏的距離感與空間、視覺的轉換。

44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二月二十二日,船行海上,望見澎湖時,郁永河登上船尾高處憑眺:
二月二十二日,船行海上,望見澎湖時,郁永河登上船尾高處憑眺:    只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塵埃在明鏡中。 「若塵埃在明鏡中」一句,寫出人類面對大海的渺小感,也寫出波平如鏡的具體圖象。另外,「徘徊四顧」一句,則寫出郁永河行吟的詩人形象與面對海天寰宇的孤寂感,就像他當時所寫下的詩句「浩蕩孤帆入杳冥,碧空無際漾浮萍」一樣。

45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十月七日,歸途中,再次遇到大風浪,備極驚險。十月八日清晨,風勢稍弱,郁永河在危機稍減而未除的情況下,仍然興致高昂,出艙觀日出:   侵曉,風稍息,余攬衣出現,晨光初動,宿霧未收;而一輪紅日,從鷁尾水底湧出,三躍而後出,大如車輪,海波盡赤,不瞬息已高丈餘矣。 移情入景的詩化語言增添了裨海紀遊的文學風姿。

46 「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 2. 簡潔清新、生動嚴謹的小品語言
目錄 2. 簡潔清新、生動嚴謹的小品語言 由於郁氏是自動請命,接下採煉硫磺的工作。所以基本上郁永河的心態是屬於「遊人」的, 因此,即使在困苦艱辛、履險犯難的行程中, 所見所聞,對他而言,無一不是奇妙精彩、新鮮有趣的,隨筆記下,都充滿驚喜;甚至只要抓住一點空閒,其遊興便自然流出,登高尋幽,探險尋奇,信筆寫來,也涉筆成趣。讀裨海紀遊,往往如讀一篇篇探險家筆下的山水小品,簡潔清新,閒情野趣,滿紙流動,而又嚴謹生動,讀來如親履斯地、親睹斯景、親歷斯險一般。

47 全文分析 全文以順敘法寫成。 分四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第一段)陳述旅遊背景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探訪硫穴時沿途所見的荒僻景觀
目錄 全文以順敘法寫成。 分四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第一段)陳述旅遊背景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探訪硫穴時沿途所見的荒僻景觀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描述從遠望硫穴到近探硫穴所見的奇特景觀。 第四部分(第七段)以兩首律詩總結此次旅遊所見、所聞、所感

48 課文賞析—第一段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番人:此指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 莽葛:平埔族語,即獨木舟,也譯作「艋舺」、「蟒甲」。操楫:指划船。 翻譯:我問原住民硫土的產地,原住民指著茅屋後面的山腳下。第二天我拉著友人顧敷公先生一同前往,坐上了獨木舟,由兩位原住民少年划船。順著磺溪進入,溪流的盡頭是內北投社,我們叫來部落裡的人當嚮導。

49 第一段賞析 第一段大意:陳述旅遊背景 清楚地交待了旅遊背景,並成功地指出下文的蠻荒之旅。
旅遊目標為茅廬後山麓間的硫穴;人員有作者、顧君、操楫二番兒、嚮導;交通工具備有莽葛(獨木舟); 旅遊時間由下文「暑氣蒸鬱」、「五月行人少」可推知為夏季; 由「余問番人硫土所產」、「命二番兒操楫」、「呼社人為導」,顯示硫穴所在須番人才知悉、前往交通工具須番人才熟諳操作,甚至溪盡之後須番人嚮導才能抵達,則可想而知此次旅行目的必為一蠻荒天地。 清楚地交待了旅遊背景,並成功地指出下文的蠻荒之旅。

50 課文賞析—第二段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茅棘:指能刺傷人的茅草。薄:迫近,此處指太陽逼照。蒸鬱:形容暑氣蒸騰悶熱。 翻譯:轉向東走了半里路,進入刺人的茅草中,強韌的茅草高一丈多,必須用兩手撥開,側著身體進去,烈日逼照在茅草上,暑氣蒸騰,覺得非常悶熱。

51 課文賞析—第二段 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濟勝有具:指有登覽勝境的強健體力。濟,渡水,此指登山涉水。具,才能。 翻譯:茅草下有一條小路,曲折綿延僅容蛇行。顧先生有登覽勝境的強健體力,和嚮導同行,常常走在前面;我和隨從跟在後面,五步以內的距離,已看不見對方,擔心可能彼此會走失,就各自聽呼應聲來判斷彼此距離的遠近。

52 第二段賞析 第二段大意:敘述莽原景象 第二段接續首段,描述由水路轉換陸路後莽原景象。作者先以白描筆法描述莽原中局促而行的艱難;以及烈日曝晒、暑氣蒸騰的煩躁悶熱。 接著作者巧下一筆─「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為莽原之旅的柳暗花明轉出一條出口,為轉出莽原預下伏筆。 段末作者道出身行莽原的艱險無助,以「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寫出惶惶不安、戒慎小心,必須彼此照應的歷險心情。

53 課文賞析—第三段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履而涉:穿著鞋子過河。 蓊翳:音ㄨㄥˇ ㄧˋ,草木茂盛的樣子。 翻譯:大約走了二、三里路,渡過兩條小溪,大家都穿著鞋子涉水。又進入幽深的樹林中,樹木非常茂盛, 有大有小,我們都不能分辨它的名稱。老藤纏繞盤結在樹上,好像虬龍盤繞;風吹過來,樹葉掉落,有的像手掌那麼大。

54 課文賞析—第三段 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笋同理。
櫱:音ㄋㄧㄝˋ,原指樹木砍去後重生的枝條,在此作動詞用,指長出葉子。 與竹笋同理:指與竹筍成長的過程相同。笋,音ㄙㄨㄣˇ,同「筍」。 翻譯:又有巨大的樹木從土中冒出來,才長出兩葉,它的樹幹已經大到十人才能合抱,嚮導說這是楠木。楠木剛長出時,已經具備大樹的整體,經過的時間愈久,它的材質則變得愈加堅硬,但始終不會再加粗,大概和竹筍成長的過程一樣。

55 課文賞析—第三段 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創聞:首次聽到。 翻譯:樹上傳來各種鳥聲,都是耳朵第一次聽到,眼睛無法看到牠們的形狀。有時涼風吹著肌膚,幾乎忘記了炎熱。

56 第三段賞析 第三段大意:敘述深林奇景 溪前的荊天棘地、暑熱蒸鬱,溪後一轉而為一片林木蓊翳、禽鳴萬態,千奇百怪,涼風襲肌的「深林」。雖為承上段順敘而來,卻自然天成地營造了波瀾跌宕的文章氣勢。 對「深林」景觀的描述虛實相襯,詳略相成,更是錯落有致、韻味盎然。 先以實筆作視覺摹寫,摹寫、譬喻、感悟交溶,營造出深林深不可測、奇不可當的自然生命力。 接著作者輔以虛筆略記深林中所聞、所觸之景。樹上禽聲僅以「萬態」點出,襲肌之風亦僅以「涼風」略記;虛筆略記之餘,卻令人想像深林中禽聲、涼風的無邊無盡,餘韻盎然。

57 課文—第四段 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峻坂:陡峭的山坡。坂,音ㄅㄢˇ,山坡。 巉石:險峻的岩石。 翻譯:又越過五、六個陡峭的山坡,遇到一條大溪,溪流寬四、五丈,溪水潺潺流在險峻的岩石間,和岩石都呈現深藍色,嚮導說這裡的水發源於硫穴底下,是溫泉。我用一根手指頭試探水溫,水還很熱,拄著手杖踩著險峻的岩石渡過溪水。

58 第四段賞析 第四段大意:記溫泉境況 作者首以虛筆略語「越峻坂五六」帶出此段旅程之高險,繼以實筆開展出大溪之大(廣四五丈)、溪流之險(水潺潺巉石間)、溪水之深(與石皆作藍靛色─水色愈深水域愈深) 導人之語(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不僅為旅程的驚奇增添一筆,更是往目的地推進一層。 大溪既發源於硫穴下,流到此地是沸泉,可見硫穴離此不遠。作者在經由實證(以一指試之,猶熱甚)後,小心翼翼地「扶杖躡巉石渡」,往呼之欲出的硫穴前進。

59 課文賞析—第五段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陟:音ㄓˋ,登。 嶂:音ㄓㄤˋ,聳立如屏障的山峰。 翻譯:再前進了二、三里路,樹林忽然中斷,才見到前山。再登上一座小山頂,感覺鞋底逐漸熱起來,看到草色枯黃沒有生機。遠望前山的半山腰,白氣接連不斷,像山雲忽然湧出,飄蕩在青翠高聳的山峰之間, 嚮導指著說:「這就是硫穴。」風吹過來,硫磺氣味刺鼻難聞。

60 第五段賞析 第五段大意:找到硫穴前的伏筆 運用懸疑技巧,眼前「林木忽斷」、「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草色萎黃無生意」、「前山半麓,白氣縷縷」,景貌異常特殊。作者適時藉導人之口道出:「是硫穴也。」 如此行文布局,使文章氣勢波折迭起,頗能引人入勝。 而謎底揭曉後,補上一句「風至,硫氣甚惡」, 更加證實硫氣的「惡勢力」。這種種異常景象,既是導因於「硫氣」威勢,而「硫穴」未至,威勢已夠懾人,這為下文硫穴令人驚悚的奇景預下伏筆。

61 課文賞析—第六段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騰激:奔騰飛濺。 翻譯:再前進了半里路,草木都不生長,地面熱的像火烤一樣;左右兩邊山壁有許多巨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襲,腐蝕剝落有如粉末。有白氣五十多道,都從地底下奔騰飛濺出來,沸騰的水珠飛噴濺射,離地面大約有一尺多高。

62 課文賞析—第六段 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
間:音 ㄐㄧㄢˋ,夾雜、交錯。 岌岌:危險的樣子。岌,音 ㄐㄧˊ。 翻譯:我提起衣袍靠近洞穴旁觀看,聽到有如怒雷的聲音在地底下震蕩,又像驚濤聲和鍋子沸騰的聲音相交錯。地面又很危險像要移動,令人心裡驚怕。

63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64 課文賞析—第六段 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
鑊:音 ㄏㄨㄛˋ,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鍋子。 鼓:膨脹、凸起,此處指撐起。 無理:沒有陷下去的道理。 翻譯:大概周圍一百畝之間,實在像一個沸騰的大鍋子,我的身體走在鍋蓋上,所依賴而能夠不陷下去的原因,是熱氣撐起來的緣故。右邊巨石之間,有一個洞穴特別大,我想巨石不可能陷落,就到巨石上俯視這個洞穴。

65 課文賞析—第六段 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倒峽:江水傾峽而出,此處是形容水聲巨大。倒,音ㄉㄠˋ,傾瀉。 翻譯:洞穴中毒氣撲來,眼睛不能張看,一薰到毒氣,頭腦都快要裂開,趕緊後退了一百步才停止。左邊有一條溪流,聲音像江水傾峽而出,這是溫泉的源頭。

66 第六段賞析 第六段大意:為硫穴的特寫,是全文的重心。
作者運用層遞技巧,由硫穴四周而硫穴旁,然後硫穴上,層層遞進,描繪出硫氣騰激、毒焰撲人的場面。 第一層大抵以視覺摹寫具體呈現,寫硫穴附近一片荒蕪凋蔽、枯萎剝蝕的景象。

67 第六段賞析 第二層向硫穴更進一步,先以聽覺摹寫結合譬喻來描述穴旁景觀,接著以觸覺「地復岌岌欲動」托出硫穴旁的奇險。作者運用想像力,把穴旁周圍比成「沸鑊」,寫來令人提心吊膽,硫穴之險惡也就躍然紙上。 第三層作者進而冒險,凸顯硫穴的奇絕可怕。「遊客」只能遠觀,只能被動地接受它所呈現的風貌。 末了補敘左旁水聲巨大的溪流,原是沸泉的源頭,呼應第四段導人所言「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

68 課文賞析—第七段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為賦二律:
翻譯:我們回到幽深的樹林休息片刻,順著原路回去。衣服薰染了硫磺氣味,接連幾天都不消散。我才知先前剛到北投的時候,聽到像江水傾峽而出,有沖垮山崖的氣勢,那種不停轟擊耳朵的巨響,原來就是硫穴沸騰的聲音。於是我寫了兩首律詩:

69 課文賞析—第七段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造化鍾奇構:造物者將奇偉的山水匯聚於此地,鍾,匯聚。 怒雷翻地軸:指沸泉怒濤之聲如雷,震動了大地。地軸,古代傳說中大地的軸柱,此處借指大地。 毒霧:指帶有硫磺味的霧氣。 翻譯:大自然匯聚著奇偉的構造,高峻的山岡湧出沸騰的泉水。沸騰的泉聲有如怒雷,震動了大地;有毒的硫氣,撼動了山頂。

70 課文賞析—第七段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丹山草欲燃:指硫穴周遭的草木紅得像要燃燒起來的樣子。 煮石迓神仙:指在此地採煉硫磺,有如在仙境內煮白石迎接神仙的樣子。晉葛洪 神仙傳:「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為糧。」 翻譯:山溪兩旁的松樹長期枯槁,硫穴周遭的草木紅得像要燃燒起來樣子。遠處美麗的山峰,有如蓬萊、瀛洲等仙山遙遙在望;而在此地採煉硫磺,像是煮白石迎接神仙。

71 課文賞析—第七段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火山。 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 翻譯:五月行人稀少,西邊有座火山。哪知泉水沸騰的地方,讓人難以行走。
陲:音ㄔㄨㄟˊ,邊境。 落粉銷危石:高大的山岩被硫氣所侵蝕而成粉狀剝落。 翻譯:五月行人稀少,西邊有座火山。哪知泉水沸騰的地方,讓人難以行走。

72 課文賞析—第七段 落粉銷危石,硫磺漬篆斑。 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
落粉銷危石:高大的山岩被硫氣所侵蝕而成粉狀剝落。 硫磺漬篆斑:指山岩被硫氣薰染後形成的駁雜紋路。漬,音ㄗˋ,浸染。篆斑,本指鐘口或車轂上所刻劃的條形花紋,此處指硫氣薰染後的紋路。 翻譯:高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蝕,像粉末般剝落;被硫氣薰染,形成駁雜的紋路。轟隆的巨響傳遍十里之遠,它並不是流水的聲音。

73 第七段賞析 第七段大意:描述踏上歸途後的感受,以兩首律詩進行詮釋和收束。
作者初到北投,就聽到「飛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那時他認定是附近的「千尋瀑流」所發出的巨響。探訪硫穴歸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硫穴裡的沸騰聲。 作者結束硫穴之旅,新奇神祕的景象縈迴腦際,於是即興寫下兩首五言律詩。

74 第七段賞析 第一首首句點明硫穴一帶,正是大自然所匯聚的奇構所在,進而析分為六種:高岡中的溫泉、翻騰如雷的溫泉聲、撼動山巔的硫氣、長期枯槁的澗松、乾枯欲燃的雜草和縷縷搖曳在山腰的地熱白煙,即第二句到第六句,一句描述一種,而尾聯兩句則是合起來寫第六種。大抵扣緊上文第四到第六段的奇特之處。

75 第七段賞析 尾聯作者突發奇想,把近看「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遠看則「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的五十餘道白氣,當作是在山中燒煮白石為糧的縷縷炊煙。郁永河當初就抱著「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同「趨」)」的態度,臺灣採煉硫磺之行,是能讓他看到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因此揉合了神仙意象,而有了「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的奇麗想像。

76 第七段賞析 第二首先交待採硫的季節、地區,而後針對溫泉地熱、硫氣的侵蝕薰染和轟耳不停的硫穴沸聲三者, 依序每項以兩句描述。
目錄 第二首先交待採硫的季節、地區,而後針對溫泉地熱、硫氣的侵蝕薰染和轟耳不停的硫穴沸聲三者, 依序每項以兩句描述。 頸聯意在描述「硫磺(之氣)銷危石而使之落粉,硫磺(之氣)漬危石而留下篆斑」,經過互文、倒裝,使讀者不易察覺其複沓的情形,甚至反而被它們的活力與強度所吸引。 最後作者回應上文所悟出的硫穴沸聲如「倒峽」,再次強調如此巨響並非一般的流水聲。

77 語文能力延伸 一 裨‧捭‧稗‧俾‧睥 (一)裨 音ㄆㄧˊ。 1 古代次等禮服,引申為副的、輔助的。漢書項籍傳:「於是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
目錄 一 裨‧捭‧稗‧俾‧睥 (一)裨 音ㄆㄧˊ。 1 古代次等禮服,引申為副的、輔助的。漢書項籍傳:「於是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 2. 引申為小。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

78 語文能力延伸 音ㄅㄧˋ。本義為以其他布帛相接相益。 1. 引申為益、增加。王逸楚辭章句九懷序:「追而愍之,故作九懷,以裨其詞。」
2. 彌補、補益。諸葛亮出師表:「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

79 語文能力延伸 (二)捭 音ㄅㄞˇ。形聲,從手,卑聲。本義為兩手排擊。
(二)捭 音ㄅㄞˇ。形聲,從手,卑聲。本義為兩手排擊。 猶言「擘」,分開。「捭闔」即「開合」,為戰國時縱橫家遊說的方法。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 陰也。」

80 語文能力延伸 (三) 稗 音ㄅㄞˋ。形聲,從禾,卑聲。本義為類似禾穀的草類植物。
(三) 稗 音ㄅㄞˋ。形聲,從禾,卑聲。本義為類似禾穀的草類植物。 1. 類似禾穀的草類植物。孟子告子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ㄊㄧˊ)稗。」 2. 稗子甚小,引申為「小」義。小販謂之「稗販」;小官謂之「稗官」;小說也謂之「稗官」。 3. 敗壞的。王夫之讀通鑑論五代:「承先代之稗政,以益趨於下,而盡喪其善者。」

81 語文能力延伸 (四)俾 音ㄅㄧˋ 形聲,從人,卑聲。本義為使得、促使。
(四)俾 音ㄅㄧˋ 形聲,從人,卑聲。本義為使得、促使。 1. 使得、促使。詩經魯頌閟宮:「俾爾熾而昌。」方苞獄中雜記:「俾痛苦不可忍。」 2. 通「裨」,裨益。王維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序:「謀夫起予,哲士俾我。」 3. 「俾倪」為疊韻聯綿詞。(1)同「埤堄」,城上的短牆。(2)同「睥睨」,斜視。史記魏公子列傳: 「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

82 語文能力延伸 (五)睥 音ㄅㄧˋ。「睥睨」為疊韻聯綿詞, 也作「俾倪」、「埤堄」、「僻倪」。
(五)睥 音ㄅㄧˋ。「睥睨」為疊韻聯綿詞, 也作「俾倪」、「埤堄」、「僻倪」。 1. 斜視。淮南子脩務:「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2. 引申為窺伺。顏氏家訓誡兵:「睥睨宮闈,幸災樂禍。」 3. 引申為傲視一切。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 4. 城上的短牆。酈道元水經注穀水:「城上四面列觀(ㄍㄨㄢˋ),五十步一睥睨。」

83 語文能力延伸 二 具 1. 備辦。左傳隱公元年:「具卒乘。」史記留侯世家:「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
二 具 1. 備辦。左傳隱公元年:「具卒乘。」史記留侯世家:「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 2. 具有、具備。魏學洢核舟記:「各具情態。」郁永河北投硫穴記:「楠之始生,已具全體。」 3. 酒饌、飯食。戰國策齊策:「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史記項羽本紀:「為太牢具。」

84 語文能力延伸 4. 器具、工具。賈誼過秦論:「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5. 才能、才具。劉基賣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本課:「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 6. 副詞,詳盡、詳細。李密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陶潛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7. 副詞,通「俱」,全部、都。史記項羽本紀:「良乃入,具告沛公。」又「具以沛公言報項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85 語文能力延伸 (一)櫱(蘖) 音ㄋㄧㄝˋ。形聲,從木,薛聲。本義為樹木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
(一)櫱(蘖) 音ㄋㄧㄝˋ。形聲,從木,薛聲。本義為樹木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 1. 樹木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 2. 泛指開始生長的草木及其嫩芽。王觀國學林:「茶之佳品,芽櫱細微,不可多得。」

86 語文能力延伸 3. 動詞,萌、長出。韓愈平淮西碑:「物眾地大,櫱芽其間。」郁永河北投硫穴記:「兩葉始櫱, 已大十圍。」
4. 通「孽」,妖孽、邪惡者。柳宗元憎王孫文:「大人聚兮櫱無餘。」

87 語文能力延伸 5. 通「糵」。酒麴,釀酒用的發酵劑。漢書司馬遷傳:「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媒櫱,比喻借端構陷釀成其罪。媒,通「酶.」,酒麴。) (二)糵 音ㄋㄧㄝˋ。形聲,從米,薛聲。本義為生芽的穀子。 酒麴,釀酒用的發酵劑。呂氏春秋仲冬:「秫稻必齊,麴糵必時。」禮記禮運:「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

88 語文能力延伸 (三)孽 音ㄋㄧㄝˋ。形聲,從子,薛聲。本義為非嫡妻所生的兒子,屬家庭的旁支。
(三)孽 音ㄋㄧㄝˋ。形聲,從子,薛聲。本義為非嫡妻所生的兒子,屬家庭的旁支。 1. 非嫡妻所生的庶子。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故達。」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 2. 災害、妖禍。尚書太甲中:「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逭(ㄏㄨㄢˋ,逃)。」孔尚任桃花扇小識:「權奸者,魏閹之餘孽。」

89 語文能力延伸 3. 罪行、罪過。荀子群道:「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 4. 忤逆、不孝順。賈誼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
目錄 3. 罪行、罪過。荀子群道:「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 4. 忤逆、不孝順。賈誼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 5. 通「業」。紅樓夢第三十五回:「你等處分那孽障。」(佛教稱過去所作惡事造成的不良後果為業障,後用為罵人的話。)

90 延伸閱讀 「臺灣通史」34卷「流寓傳」.1 目錄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也。性好游,遍歷閩中山水。康熙三十五年冬,省中火藥局災,毀藥五十餘萬斤,典守負償。聞淡水有磺礦可煮藥,欲派官吏往。而地尚未闢,險阻多、水土惡,鄭氏以流罪人,無敢至者,永河慨然請行。   三十六年春正月,啟程,至廈門,乘舟。二月抵郡,四月初七日北上,途經各番社。自斗六門以上皆荒蕪,森林蔽天,糜鹿成群,番亦馴良,不殺人。所至供糗糧,負矢前驅,為左右衛,蓋其時漢人鮮至,未肆侵略,番得無事,故無敵愾之心也。

91 「臺灣通史」34卷「流寓列傳」.2 既至淡水,命通事張大先赴北投築屋。五月初二日,率僕役乘舟而入,兩山夾峙,中闢一河,為甘答門,則關渡也。水道甚隘,入門忽廣,如大湖,渺無涯涘,行十里許始至。而工夫、糧糈、鼎鑊自海道者亦來。   張大集番酋飲,告以採磺事,與約一筐易布七尺。番喜,各運磺至,命工煮之。產磺之處為內北社,永河往探。入森林中,忽有大溪,水若沸,石作藍靛色,熱氣薰蒸,白煙縷縷,上升山麓,是為磺穴,觸之或倒。以而工人多病痢,廚者亦病,至無人執爨,呻吟斗室。永河氣不餒,以船送歸。

92 「臺灣通史」34卷「流寓列傳」.3 目錄   顧毒蛇惡蚊,出沒戶牖,爭噬人,且苦熱,新至者亦前後病。居無何,風雨驟至,屋毀;永河自持斧代木以支。而山水暴發,不可居,急呼蟒甲,涉水行三、四里,至巖下番人家。日暮,無所得食,乃脫衣與番易雞,煮而啖之。水退,再集工人,築屋煮礦,遂竟其事。十月初七日乃歸,至省復命。永河居臺半載,著裨海紀遊、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志臺灣者足取資焉。


Download ppt "第三課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