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八 章 固涩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八 章 固涩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八 章 固涩剂

2 一、含义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液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属于“十剂”中的涩剂。《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伤寒明理论》“涩可固脱”是其理论依据。

3 二、适应证 固涩剂的适应范围是正气已伤,客邪已尽,因虚所致的气血精液耗散、滑脱之证。因其病因、病位和散失的物质不同而见证各异,故其适应范围是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日久不止等。 三、分类 固表止汗、 敛肺止咳、 涩肠固脱、 涩精止遗、 固崩止带。

4 四、注意 1、是注意兼挟邪气,以防留邪。耗散、滑脱之证虽以正虚为主,但常可兼寒、兼热、兼湿、兼外邪等,故必要时需佐以温里、清热、化湿等法。若有外邪,不可早用固涩,当先解表,防止“闭门留寇”。 2、是固涩法与补法的联系、区别及配合使用。固涩剂是以“散者收之”为立法依据,以固涩治标为目的;而补益剂是以“虚者补之”为立法依据,直接补益正气,以扶正治本为目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要时需补涩结合应用。 3、是注意治疗禁忌。固涩剂是为正气内虚,滑脱不禁之证而设,若属实邪所致者,如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伤食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法所宜。正如张景岳所明确指出:“然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久者不固,暴者不可固,当固不固则沧海亦将竭,不当固而固则闭门延寇也,二者俱当详酌之”。

5 第一节 固表止汗 1.适应证: 体虚卫表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 2.组方特点:
常用黄芪、牡蛎、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6 牡 蛎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组成】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卉,各一两 (各30g) 【方歌】 牡蛎散中配黄芪,
小麦麻黄根最宜, 敛汗固表复潜阳, 卫虚自汗此方医。

8 【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 【主治】 体虚之自汗、盗汗证。身常汗出,夜 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9 【方解】 体 虚 卫 外 不 固 心阴受损 心阳不潜 夜卧尤甚 自汗盗汗证 津液外泄→ 身常汗出 心悸惊惕 短气烦倦 舌质淡红 心气耗伤
敛阴潜阳 君 牡 蛎 心阴受损 心阳不潜 固涩止汗 夜卧尤甚 体 虚 卫 外 不 固 自汗盗汗证 敛 阴 止 汗益 气 固 表 益气 津液外泄→ 身常汗出 臣 黄 芪 固表止汗 麻黄根—收敛止汗 心悸惊惕 短气烦倦 舌质淡红 脉象细弱 心气耗伤 佐使 益气养阴 浮小麦 清心止汗

10 【配伍特点】 补敛并用,以固涩为主,气阴双补,以补气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加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时以自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11 【类方鉴别】 牡蛎散 玉屏风散 黄芪 牡蛎 小麦 麻黄根 白术 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 敛阴潜阳,固涩为主 补中寓散,以补为固,兼可祛风
组成 黄芪 牡蛎 小麦 麻黄根 白术 防风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敛阴潜阳,固涩为主 补中寓散,以补为固,兼可祛风 主治 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 兼心阳不潜之盗汗、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 兼恶风、面色白光 白、舌淡苔薄白、脉虚浮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12 【典型病案】 牛某,男,3岁。1995年3月18日就诊。患儿日夜多汗半年余,汗出时头发,衣被均湿透,伴面黄肌瘦,神疲乏力,食欲欠佳,口渴喜饮,易感冒,X线检查及血沉均正常。舌质红、苔微黄、脉沉细无力。辨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方以牡蛎散加味。

13 处方:黄芪15g,牡蛎、白术、当归各10g,浮小麦、麦冬各7
处方:黄芪15g,牡蛎、白术、当归各10g,浮小麦、麦冬各7.5g,麻黄根、五味子、防风各5g,大枣3枚。每日1剂,连服15剂,出汗减轻,食欲好转,面有起色,前方又进10剂,诸证悉除。[李志善,韩养正.牡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32例. 陕西中医.2001; (22) 5:282 ]

14 第 二 节 敛肺止咳 1.适应证: 2.组方特点: 常用善于敛肺止咳药如五味子、乌梅、罂粟壳,配伍益气养阴药如人参、沙参、阿胶等组成方剂。
第 二 节 敛肺止咳 1.适应证: 适用于因久咳而肺虚,气阴两伤证。症见咳嗽日久,气喘,自汗,脉虚弱等。 2.组方特点: 常用善于敛肺止咳药如五味子、乌梅、罂粟壳,配伍益气养阴药如人参、沙参、阿胶等组成方剂。

15 九 仙 散 王子昭方,录自《卫生宝鉴》

16 【组成】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一两(各30g) 贝母半两(15g) 罂粟壳去顶,蜜炒黄,八两(240g) 【方歌】 九仙粟壳味梅参,桑贝冬花胶桔梗, 久咳肺虚此方主,敛肺止咳益气阴。

17 【功用】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 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18 【方解】 久 咳 肺 虚 咳嗽不已 甚则气喘 气失宣降 五味子 乌 梅 人 参 阿 胶 收敛肺气 敛 肺 止 咳益 气 养 阴 臣 益气养阴
君 罂粟壳 —敛肺止咳 五味子 乌 梅 人 参 阿 胶 收敛肺气 久 咳 肺 虚 敛 肺 止 咳益 气 养 阴 益气养阴 滋阴润肺 卫外不固→自 汗 款冬花 桑白皮 化痰降气 止咳平喘 佐使 贝母———化痰止咳 桔梗——— 宣肺祛痰 虚热内生 炼液成痰 痰少而粘 脉虚而数

19 【配伍特点】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咳肺虚,气阴两伤的常用方 全方敛中有宣,降中寓升,标本兼顾,以敛肺止咳为主,是治久咳肺虚的常用良方。
临床运用以久咳不止,气喘自汗,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0 【典型病案】 邓某,女,55岁,1992年6月6日因反复咳嗽近1月而初诊。诉1992年4月与人争吵后精神抑郁。5月初始觉两胁不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干咳声促。查体温:36.7℃,咽部(一),双扁挑体(一),两肺可闻到干啰音。血象:白细胞11.0×109/L,中性:0.70,淋巴:0.30。胸透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西医诊断为“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在医药所用清火栀麦片、草珊瑚含片及肌注庆大霉素等效果欠佳。诊见两目赤红,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此为肝火犯肺,肺失宣肃,上逆作咳。治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滋阴敛肺止咳。方用九仙散化裁。

21 处方:党参、桑白皮、牡丹皮、桔梗、栀子各15g,乌梅、罂粟壳、五味子、贝母、款冬花、枳壳、郁金、柴胡、青皮各10g,阿胶(烊化)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咳嗽减轻,但睡眠较差,口仍微苦,食欲不振。上方去罂粟壳加川楝子、沙参、神曲各10g,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消失。查咽部(一),扁桃体及两肺均正常,胸透未见异常。血象:白细胞8.0×109/L,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李萌.九仙散治久咳验案三则.广西中医药.1995; (18) 2:38 ]

22 第 三 节 涩肠固脱 1.适应证: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泄泻、痢疾日久,滑脱不禁的病证。症见泻痢无度,日久不愈,滑脱不禁,脐腹冷痛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 2.组方特点:组方常以涩肠止泻药如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诃子、乌梅、五味子等,配伍温补脾肾药如补骨脂、肉桂、干姜、人参、白术等组合成方

23 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 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36g)
【组成】 人参 当归去芦 白术焙 各六钱(各18g)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15g)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36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08g)

25 【方歌】 真人养脏罂粟壳,当归肉蔻木香诃, 【功用】 【主治】 参术甘草肉桂芍,泻痢日久可固脱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下坠,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26 【方解】 久 泻 久 痢 脾 肾 虚 寒 脐腹疼痛 喜温喜按 食少倦怠 苔白脉迟 君 罂粟壳 — 涩肠止泻 脾胃虚寒 运化失职 肉豆蔻
君 罂粟壳 — 涩肠止泻 脾胃虚寒 运化失职 久 泻 久 痢 脾 肾 虚 寒 肉豆蔻 诃 子 温中涩肠 涩肠止泻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肉桂——温肾暖脾 人 参 白 术 补气健脾 当 归 白 芍 木 香 养血和营 调气止痛 肾阳虚损 关门不利 泻痢无度 滑脱不禁 使 甘草——调和诸药

27 本方为治泄泻痢疾日久,脾肾虚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脾肾兼顾,补 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泄泻痢疾日久,脾肾虚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28 四 神 丸 《内科摘要》

29 【组成】 肉豆蔻二两(60g) 补骨脂四两(120g) 【方歌】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寇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0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31 【方解】 脾肾阳虚肾泄 温补肾阳 补火生土 命门火衰 火不暖土 脾失健运 君 补骨脂 五更泄泻 温中涩肠 止 泻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不思饮食
君 补骨脂 五更泄泻 温中涩肠 止 泻 脾肾阳虚肾泄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不思饮食 食不消化 臣 肉豆蔻 脾失键运 吴茱萸—温中散寒 腹痛喜温 腰酸肢冷 脾肾阳虚 五味子—涩肠止泻 神疲乏力 神气失养 生 姜—温中散寒 使 舌淡苔白 脉沉迟无力 脾肾阳虚 之 征 大 枣—补养脾胃

32 本方是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之五更泻或久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有规律的五更泻或久泻,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脾肾同治,治肾为主;温涩并进,温阳为先。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之五更泻或久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有规律的五更泻或久泻,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33 【类方鉴别】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肉豆蔻 固涩止泻 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脾肾阳虚泄泻 组成 同 异 功用 主治
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木香、诃子、肉桂、罂粟壳 补肾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 固涩止泻 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主治 脾肾阳虚泄泻 主治久泄久痢,以涩肠固脱治标为主,兼以温补脾肾治本 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之肾泄(五更泄)或久泻

34 【典型病案】肖某某,男,43岁,工人,于1994年3月6日就诊。诉腹痛欲泻反复发作5年,每天于凌晨4时起出现左下腹痛欲泻,大便呈烂渣样稀便,至7时许发作2~3次。严重影响白天工作。曾多次服西药治疗,症状可暂时缓解,易反复发作,故寻求中医治疗。在院外已经结肠镜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刻诊:腹痛欲泻,大便烂渣样稀便,腰膝酸软,神疲,纳差,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为五更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法治疗。方以四神丸(改汤剂)加味。

35 处方:补骨脂、淮山药、党参各20g,肉蔻、五味子、白术、甘草各10g,吴茱萸、附片(先煎)各5g,茯苓15g。每日1剂,煎服2~3次。另以吴茱萸末外敷脐部,1日换1次。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结肠镜检病变部位恢复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苏本健,张风娥.中药内服外用治疗五更泻48例.四川中医.2003 ; (21) 1:38 ]

36 第 四 节 涩精止遗 1.适应证:适用于肾气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之尿频、遗尿等症。临床常见遗精滑精,神疲乏力,腰痛耳鸣,或遗尿尿频,舌淡苔白脉细弱之症 2.组方特点:常用涩精止遗 的药物如沙苑、芡实、莲须、桑螵蛸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

37 金锁固精丸 录自《医方集解 》

38 【组成】 沙苑蒺藜炒 芡实蒸 莲须各二两(各60g) 龙骨酥炙 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各30g) 【方歌】 金锁固精潼蒺藜,芡实莲须龙牡蛎, 莲子糊丸盐汤下,固肾涩精疗滑遗。

39 【功用】涩精补肾 【主治】 肾虚不固之遗精。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40 【方解】 肾 虚 不 固 精关不固 封藏失职 君 沙苑子—补肾涩精 遗精滑泄 涩 精 补 肾 臣 芡 实 补肾涩精 补 脾
君 沙苑子—补肾涩精 遗精滑泄 肾 虚 不 固 涩 精 补 肾 臣 芡 实 补肾涩精 补 脾 精亏失养→神疲乏力 龙 骨 牡 蛎 莲 须 涩精止遗 腰痛耳鸣 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莲子粉——补益心脾 肾精亏虚

41 标本兼顾,而以固涩治标为主,心肾两调而以固精为要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而以固涩治标为主,心肾两调而以固精为要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肾虚精关不固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遗精滑泄,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42 【典型病案】患者,男,27岁,未婚。精液带血伴腰痛月余。1月前手淫后腰痛、梦遗、精液带血、量少。每周0~1次,因害羞未治疗。就诊前一晚梦遗,遗精血量多,头晕目眩,咽干口燥,急来就诊。查: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6/10kpa,诊见:青年男性,有少许白发,情绪紧张,口干而红、舌红绛、苔薄白、脉弦细数,近来由于个人问题,烦躁不安,腰酸膝软,乏力、失眠、多梦。分析此证属于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证。西医检查:外生殖器发育正常,精液检查镜下红细胞(++++),余均正常。遂给予一贯煎加金锁固精丸加减。

43 处方:熟地30g、沙参30g、麦冬30g、山药20g、当归20g、白芍15g、芡实15g、杜仲炭15g、菟丝子15g、益智仁15g、枸杞子15g、川楝子10g、连须10g、枣皮10g、炙甘草10g、锻龙骨60g、锻牡蛎60g。2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精血减少,时有少许血丝,梦遗改善。嘱其调畅情志,效不更方,再进5剂症状消失痊愈,随访1年,未再发生。今已婚育一子。[胡承根.血精治验1则.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 (15) 4:412 ]

44 桑 螵 蛸 散 《本草衍义》

45 【组成】 【方歌】 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酥炙,以上各一两(各30g) 桑螵蛸散龙龟板,参归茯神菖蒲远,
两调心肾交水火,遗尿尿频病可痊。

46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 【主治】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47 【方解】 心 肾 两 虚 小便频数 遗尿失精 尿如米泔 肾虚不摄 君 桑螵蛸 补肾固精 止 遗 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滋养肾阴 补心安神
君 桑螵蛸 补肾固精 止 遗 心 肾 两 虚 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滋养肾阴 补心安神 心肾不交 精不上承 龟 甲 收敛固涩 镇心安神 龙 骨 益 心 气 宁 心 神 人 参 茯 神 恍惚键忘 脉象细弱 心气不足 当 归——补心血 菖 蒲 远 志 安神定志 交通心肾

48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补养气血,交通上下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或遗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49 【类方鉴别】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龙骨 沙苑子 芡实 莲须 莲籽 牡蛎 桑螵蛸 远志 菖蒲 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 涩精补肾
组成 龙骨 沙苑子 芡实 莲须 莲籽 牡蛎 桑螵蛸 远志 菖蒲 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 功用 涩精补肾 涩精为主,又可补脾养心 止遗为主,又可交通心肾 主治 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专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 调补心肾,交通水火,主治遗尿、尿频及遗精

50 【典型病案】 患儿,男,13岁,于2002年10月5日初诊。患儿多年来常常入睡后遗尿,基本上每晚都遗尿在床,家长及患儿都苦不堪言,曾用过很多偏方治疗均无效,遂来就诊。诊见患儿神疲乏力,面色白光 白,肢凉怕冷,平时小便清长,记忆力不好,舌质淡,苔薄白。此症属于肾气不固、下元虚寒,宜治以温补肾阳、固摄下元。药用桑螵蛸散加减。

51 处方:桑螵蛸、菟丝子、益智仁各15g,制龟板20g,茯苓、石菖蒲、远志、山药、白术、谷芽、麦芽各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至300ml,分早晚口服,并嘱其少吃辛辣厚味之食物,劳逸结合。服3剂后自我感觉好转,后又服5剂,睡中遗尿不觉、频数不禁等症状减轻,精神渐佳,面色略显红润。守原方并加山茱萸10g以滋肾阴,制附片5g助肾阳以温煦,继续服药10剂。遗尿次数减少,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赵明,曹素芬.桑螵蛸散加减治疗小儿肾虚遗尿一例.广西中医药.2004; (27) 4:34]

52 第 五 节 固崩止带 1.适应证:主要用于妇女血崩暴注或漏血不止,以及带下淋漓不断等症。治当以固崩止带法为指导。
第 五 节 固崩止带 1.适应证:主要用于妇女血崩暴注或漏血不止,以及带下淋漓不断等症。治当以固崩止带法为指导。 2.组方特点:崩漏因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所致者,组方以益气健脾药如黄芪、人参、白术,与收涩止血药如煅龙骨、煅牡蛎、阿胶、棕榈炭等组合成方;因阴虚血热,损伤冲脉者,常用滋补肝肾之龟板、白芍等,配伍清热泄火之黄芩、黄柏及止血之椿根皮等组成方剂。兼湿热者,当配黄柏、苦参、车前子、薏苡仁等

53 固 冲 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54 【组成】 白术一两,炒(30g), 生黄芪六钱(18g) 龙骨八钱(24g),煅,捣细 牡蛎八钱(24g),煅,捣细 萸肉八钱(24g),去净核 生杭芍四钱(12g) 海螵蛸四钱(12g),捣细 茜草三钱(9g) 棕边炭二钱(6g) 五倍子五分(1.5g),轧细,药汁送服 【方歌】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 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

55 【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56 【方解】 君 山萸肉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脾虚不摄 肾虚不固 冲脉失常 猝然血崩 月经过多 漏下不止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龙 骨 牡 蛎
君 山萸肉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脾虚不摄 肾虚不固 冲脉失常 猝然血崩 月经过多 漏下不止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龙 骨 牡 蛎 白 术 黄 芪 脾 肾 亏 虚 冲 脉 不 固 收涩固脱 健脾益气 摄 血 白 芍 ——养血敛阴 头晕肢冷 心悸气短 神疲腰酸 舌淡脉弱 棕 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 草 收敛止血 气血虚弱 止血化瘀

57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1、是收敛固涩为主,益气摄血为辅,意在急则治标; 2、是用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血崩、月经过多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质稀,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为辨证要点。

58 【典型病案】吴××,女,46岁,农民。月经淋漓不尽2月余,出血量增多12天,血色淡红质稀,头晕,耳鸣,神倦,面色苍白略浮肿,纳差,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细。入院经各种检查,诊断:更年期功血(西医);崩漏(中医)。属肾脾两虚。方用固冲汤加减。

59 处方:黄芪、熟地各30g,白术25g,煅龙牡、杜仲、砂仁各15g,白芍、茯苓各18g,阿胶(烊化兑服)、枸杞各20g,当归12g。水煎3次混合,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3剂,出血基本停止,其它症状好转。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去煅龙牡,继服3剂,血止,痊愈。随访6个月,经期经量正常。[张颖.固冲汤加减治疗崩漏96例.四川中医.2002 ; (20) 11:63 ]

60 固 经 丸 《丹溪心法》

61 【方歌】固经龟板白芍药,黄柏香附与椿根,
【组成】 黄芩炒 白芍炒 龟板炙,各一两(各30g) 黄柏炒,三钱(9g) 椿树根皮七钱半(22.5g) 香附二钱半(7.5g) 【方歌】固经龟板白芍药,黄柏香附与椿根, 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以固经。

62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63 【方解】 龟 板—滋阴降火 白 芍—敛阴养血 月经过多 或崩中漏 下血色深 红或紫黑 粘稠 肝肾阴虚 相火炽盛 冲任受损 迫血妄行 君
龟 板—滋阴降火 白 芍—敛阴养血 月经过多 或崩中漏 下血色深 红或紫黑 粘稠 肝肾阴虚 相火炽盛 冲任受损 迫血妄行 清热泻火 止 血 阴 虚 血 热 冲 任 受 损 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黄 芩 臣 黄 柏—泻火坚阴 手足心热 腰膝酸软 虚火阴旺 固经止血 调气和血 椿根皮— 香 附— 舌质红 脉弦数 相火旺盛

64 【配伍特点】滋阴与清热共用,止血治标与滋补肝肾治本兼顾。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及崩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深红甚或紫黑稠粘,舌红,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65 易 黄 汤 《傅青主女科》

66 【组成】 山药炒,一两(30g) 芡实炒,一两(30g) 黄柏盐水炒,二钱(6g) 车前子酒炒,一钱(3g) 白果十枚(12g),碎 【方歌】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 固肾清热又祛湿,肾虚湿热带下医。

67 【功用】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主治】肾虚湿热带下。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68 【方解】 肾 虚 湿 热 证 补脾益肾 固涩止带 山 药 芡 实 肾虚不固 复感湿热 损伤冲脉 循经下注 君 带下色黄 粘稠量多 气味腥臭
山 药 芡 实 肾虚不固 复感湿热 损伤冲脉 循经下注 带下色黄 粘稠量多 气味腥臭 舌 红 苔 黄 腻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肾 虚 湿 热 证 臣 白 果 — 收涩止带 清热燥湿 利湿清热 黄 柏 车前子

69 【配伍特点】固肾补涩为主,清利湿热为辅,虚实兼顾,标本兼治。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肾虚湿热带下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70 【典型病案】乔某,29岁,农民。带下色黄绿如脓与清稀而下交替出现10年,伴腰困,腹痛,外阴灼痒,体倦,心烦。经中药完带汤、龙胆泻肝汤,西药青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治疗,上症时有减轻,却一直未获痊愈。2年前因人流术使诸症明显加重。诊见面晦形弱,舌红苔黄,脉沉细数。辨病:带下病(湿毒下注型)。妇查诊断:宫颈糜烂Ⅱ°;霉菌性阴道炎。予易黄汤加味。

71 处方:芡实、白果仁、车前子、萆薢、白术、焦三仙各10g,紫胡、黄柏各8g,生山药、鸡冠花各20g,生苡仁30g。每日1剂,中火煎取液400ml,早晚饭后1h分服。5剂显效,15剂痊愈。随访1年,告时有少量白色带下,全身诸症未复发,身体状况良好。[李艳君.易黄汤加味治疗带下病200例.陕西中医.1997 ; (18) 6:246 ]

72 谢 谢


Download ppt "第 八 章 固涩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