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感染性腹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感染性腹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感染性腹泻

2 概 述(1) 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腹泻。 腹泻是指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

3 概 述(2) WHO分类 急性腹泻: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 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持续时间2个月以
概 述(2) WHO分类 急性腹泻: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 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持续时间2个月以 上,甚至迁延数月或数年。 广义的腹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4 概 述(3) 腹泻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人群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危害严重 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以有效防治

5 病 原 学 细 菌:最早被确诊的病原体,最为常见 病 毒:近年来才被发现 寄生虫:主要是原虫

6 主要病原体种类

7 主要腹泻病原体特征 霍乱弧菌 志贺菌 沙门菌 埃希菌 弯曲菌 轮状病毒

8 霍乱弧菌 可为分200多个血清群(或型),其中O1和O139群是病原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要求不高,繁殖的温度较广 感染后可获得同型2年以上的免疫力

9 志 贺 菌 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通称为痢疾杆菌 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 主要致病因子是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
感染后对同型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较短、不巩固

10 沙 门 菌 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但仅少数对人致病
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引起伤寒和副伤寒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11 埃 希 菌 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中大肠埃希菌(E. coli)最为重要 常见的致泻菌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型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12 弯 曲 菌 1977年被发现 能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 国内许多地区的感染率仅次于志贺菌或致泻性大肠杆菌

13 轮状病毒 呼吸道肠道病毒科成员,1973年被发现 可分为7个组(A-G),其中A-C组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
B组仅在我国成人腹泻爆发或流行中发现 C组引起的腹泻仅有个别报道

14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15 传 染 源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包括患病和(或)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家畜、 家禽及一些野生动物)

16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霍乱、伤寒和副伤寒 经食物传播 多为爆发,沙门菌肠炎、痢疾等 经接触传播 经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17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 人群易感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

18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全世界分布,发展中国家流行较严重 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人群分布:婴幼儿和青壮年较高 流行形式:散发、爆发或流行

19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病原体特点与腹泻病流行 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在腹泻病的流行中起一定作用,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病原体变异和新病原体的出现

20 感染性腹泻的防治(1) 治疗原则 提倡口服补液,预防脱水(ORT) 及时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 继续进食 合理使用抗生素

21 感染性腹泻的防治(2) 防制策略和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个人卫生、 改善饮食 对传染源的措施:“五早”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药物预防 其他防制措施

22 霍 乱(1) 由霍乱弧菌(O1和O139)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水样便)、呕吐,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死于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等 已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前6次均由古典型引起 1961年由埃尔托弧菌引起第7次世界大流行 1992年由新型霍乱弧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

23 霍 乱(2) 我国从1820年第一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以来,每次均受到波及

24 霍 乱(3) 诊断标准 治疗要点 防制要点 最短潜伏期3-6小时,最长为数天,一般为12-72小时。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对病人“五早一就”,对环境做到“三管一灭”,提高个体卫生防护水平和能力,对疫点的处理要坚持“早、小、严、实”的精神

25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 流行概况 由志贺菌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其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腹泻病之首位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群中菌群分布差别很大

26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 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潜伏期1-3天,病例可分为疑似病 例和确诊病例,在诊断方法上可分 为临床诊断和实验确诊。
阿米巴痢疾: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27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治疗要点 防制要点 一般为ORT加抗生素治疗,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对病人采取“五早一就”,对传播途径落实“三管一灭”,提高个体卫生防护水平

28 伤寒和副伤寒(1) 流行概况 分别由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稽留热、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

29 伤寒和副伤寒(2) 诊断标准 伤寒潜伏期为3-42天,平均12-14天;副伤寒为2-15天,常见为6-8天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30 伤寒和副伤寒(3) 治疗要点 防制要点 抗生素治疗,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安静、休息;治疗要及时、彻底,防肠出血和穿孔。
对病人采取“五早一就”,对传播途径落实“三管一灭”,提高人群自我防护水平

31 大肠杆菌O157:H7(1) 病原体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主要菌型,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大肠杆菌O157:H7对人的致病力较强,感染剂量较低。可以产生两种毒素,分别称为志贺样毒素I(SLT-I)和志贺样毒素II(SLT-II),其致病力主要取决于产毒能力。

32 大肠杆菌O157:H7(2) 流行趋势 自1982年美国首次爆发感染后,引起的爆发正在不断增加。动物宿主的带菌率也在不断上升。
1996年5-8月发生在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大爆发,是迄今为止报告的发病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爆发流行。我国在10年前就已有此菌引起的散发报道,随后在江苏、北京、新疆等地检测到大肠杆菌O157:H7。

33 大肠杆菌O157:H7(3) 传染源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相对来讲,动物作为传染源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牛肉制品、奶制品的污染很大部分来自带菌牛;带菌鸡所产鸡蛋、鸡肉制品也可造成传播。

34 大肠杆菌O157:H7(4) 传播途径 食源性传播:首要传播途径。 水源性传播:气候寒冷,管道堵塞、破裂。 接触传播

35 大肠杆菌O157:H7(5) 易感人群 人类大多易感,但儿童和老年人容易发病且症状往往较重,容易伴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6 大肠杆菌O157:H7(6)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季节性: 全年都可发生,但散发性病例 大多出现在夏季。

37 大肠杆菌O157:H7(7) 防治策略 加强食品、饮水和地表水体的监督和管 理,严把“病从口入关” 管好传染源
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对公众进 行预防知识教育

38 轮状病毒(1) 1973年由Bishop等在墨尔本研究婴幼儿胃肠炎时从十二指肠粘膜细胞活检标本中发现的,并认为是婴幼儿胃肠炎的病因。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每年可发生1.4亿人次的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可达100万人。现已肯定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后来还发现引起成人腹泻的新的轮状病毒,即成人轮状病毒。

39 轮状病毒(2) 病原体 人类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电镜下完整毒粒如车轮状,故称为轮状病毒。可将轮状病毒分为A-G七个组,和人有关的为A、B、C组。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B组轮状病毒则主要引起成人腹泻,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猪,但近年来也在人群检出该病毒。 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

40 轮状病毒(3) 流行特征 A组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潜伏期一般为2天,症状出现前一天肠道开始排出病毒,病期第3-5天为排出病毒高峰期,排病毒一般持续7天左右,少数持续2周。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以6个月至2岁婴儿为多。本病在季节变化明显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季节性较明显,以秋冬季为多见。

41 轮状病毒(4) B组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我国。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高的特点。 C组轮状病毒感染报道较少。
轮状病毒胃肠炎有再次感染发病现象,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无交叉免疫性。

42 轮状病毒(5) 防治 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含轮状病毒的粪便污染,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对食品、饮水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病人和隔离病人,做好病人粪便的消毒工作。 通过口服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最有希望的预防方法。


Download ppt "感染性腹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