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疟 原 虫 (Plasmodiu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疟 原 虫 (Plasmodiu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疟 原 虫 (Plasmodium)

2 船到郴州止, 马到郴州死, 人到郴州打摆子。 解放前,在湘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它生动地描述了湘南高疟区的情景。打摆子是
疟疾的俗称。它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

3 疟原虫的危害 引言 解放前我国75%县有流行,死亡率1%,3000万/年
解放后至1989年发病人数降至13万,目前仍有15个省、区近3亿人受威胁。 民谣:“要下芒市坝,先把老婆嫁;要往耿马走,棺材买到手;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 云南思茅县,1925年10万人,至1950年仅剩余1000多人。

4 引言  危害 我军进攻云南时有的连队因 疟疾而非战斗减员达80-90% 在修云南-缅甸铁路时,有的 路段因疟疾暴发50%民工死亡。
我军进攻云南时有的连队因 疟疾而非战斗减员达80-90% 在修云南-缅甸铁路时,有的 路段因疟疾暴发50%民工死亡。 当年开拓巴拿马运河最大的 困难来自疟疾的威胁。

5 07年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仍然有100-200万
其中,90%的死亡人数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 非洲每年必须拿国民生产总值的40%用于疟疾的防治中。 在患病人数中,71%的患者是5岁以上的儿童。

6 引言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 古代民间曾认为疟疾与神鬼有关,或与恶浊的空气有关,我国称之为瘴气,意大利mala(不良)aria(空气)。贵州南部有民谣云:“走到石门坎,鬼在后面喊;走到梅子口,鬼在后面侯;走到三门沟,阎王把命勾。”

7 引言  认识过程  1880年,法国军医Laveran在血液中查到疟原虫。后证实: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所引起。
 1902年,俄国一学者Ross,将咬过病人的蚊子叮咬自己,从而弄清了人疟原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 20世纪初,基本弄清能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

8 一、形态 人体内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1.滋养体 环状体(早期滋养体) 胞质淡蓝色,环状 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核红色,位于虫体一侧 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虫体伸出伪足,疟色素 RBC胀大、薛氏小点

9 一、形态 2.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核开始分裂,少于12个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 胞质分裂

10 3.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一、形态 Pv圆形,虫体较小; 胞质色蓝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中央 Pv圆形,占满RBC; 胞质蓝色;
核结实, 较小,深红色

11 二、生活史

12 按蚊体内 人体内 48小时

13 二、生活史 1.人体内红外期 ★ 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30′进入肝脏,寄生于肝细胞 ★ 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 从肝细胞中经裂体增殖的裂殖子,方可进入RBC

14 二、生活史 2.人体内红内期 侵入新的RBC 裂体增殖形成配子体 ★ Hb为营养 ★ 红内期裂殖子不会入肝 ★ 裂殖子去向:被吞噬
★ 有性生殖开始 ★ 致病阶段:裂体增殖周期

15 1. 感染 阶段——子孢子 红内期各阶段 方式——按蚊叮人吸血 输血

16 2. 寄生 时期——红外期、红内期、配子体期 阶段——人体内所有阶段

17 离体 阶段——雌、雄配子体 方式——按蚊叮人吸血

18 生活史小结 1.疟原虫的生活史中需2个宿主。 蚊是终宿主,人是中间宿主。 2.世代交替

19 2. 生殖方式 红外期 裂体增殖 红内期 裂体增殖 人体内 配子体形成 蚊体内 孢子增殖 配子增殖

20 三、致病性 1、致病因素: RBC内疟原虫 2、临床特点:以间歇热(发作期与潜隐期交替、继发)、贫血和肝脾肿大为止。
典型的临床发作四期: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

21 3、潜伏期:子孢子进入机体后,达到临床症状  
*红外期+达到发热阈值所需的时间 [输血性疟疾呢?] 间日疟:11-25天,可长至6-12个月或更长 恶性疟:7-27天 三日疟:18-35天 P.v 潜伏期 = 8天+(2~3)×2天 = 12~14天

22 三、致病性 4、疟疾的发作 1、 疟疾的典型发作症状

23 (1-2小时) 寒 战 发热 ( 4-6小时) ( 40小时) 间 歇 48小时 出汗、退热 ( 2-4小时)

24 三、致病性 疟疾典型发作  发作病因: 裂殖子 代谢产物 残余变性Hb RBC碎片 裂殖子 胀破RBC 致热源 下丘脑 寒颤、高热

25 2.不典型发作:发热无规律,较多见。易误 诊为感冒、肠胃炎、胆囊炎、 原因不名性发热等。 原因: (1)疟疾初发 (2)混合感染 (3)儿童和无免疫力人群 (4)治疗不当

26 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 1.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 2.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3.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很长,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为主。 4.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不治而“愈” 间日疟预后良好。

27 恶性疟临床表现特点 潜伏期11-16天. 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
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 恶心、呕吐、贫血等;热型复杂。 出汗期不明显。 间歇期极短,体温曲线呈“M”型。

28 三、致病性 4、疟疾的复发与再燃: 1.再燃:RBC内残存少量疟原虫 ★ 原因:抗原变异; 治疗不彻底; 机体抵抗力低下
★四种疟原虫都有 2.复发:RBC内已无疟原虫 ★ 原因:休眠子结束休眠 ★ 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 ★ 恶性疟与三日疟无复发。

29 三、致病性 5、疟疾反复发作后临床体症 RBC直接破裂 脾功亢进等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障碍 Ⅱ型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
★ 贫血 RBC直接破裂 脾功亢进等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红细胞生成障碍 Ⅱ型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

30 三、致病性 临床体征 ★ 脾肿大:充血、巨噬细胞大量增生 热带巨脾综合症

31 恶性疟病人脾脏


Download ppt "疟 原 虫 (Plasmodiu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