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朱自清散文 清者自清----朱自清 制作者:程华 时间:2005年4月
2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生平: 文人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江苏东海
现代诗人、著名散文家、爱国学者
3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爱国战士。朱自清是文人,他的诗作散文文人气凝重,朱自清是战士,有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豪气。文人和战士的合而为一就使朱自清成为现代史上独特的存在而倍受众人敬仰
4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家庭: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
5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之名:
朱自清之名: 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 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6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之名:
朱自清之名: 编辑《朱自清全集》的朱乔森君作了解释:“父亲本名自华,号实秋。1917年跳班报考北京大学本科的时候,因为已经预感到即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和“两肩上人生的担子”,就改名自清,字佩弦。 ”这所谓“败家的凶惨”,我们只要重读名篇《背影》中这么一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加重光景很是惨淡……”读了这段文字,,也就能够理解自清先生所预感的“两肩上人生的担子”的涵义了
7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之名:
朱自清之名: 至于改字“佩弦”,朱乔森解释曰:“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改名自清,同样是为了自警,警策自己在家境衰败、经济困难,乃至被生活的重担‘压到不能喘气’的时候,也决不与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
8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朱自清散文: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的一生 二、凄美精致的散文创作 现实战斗性散文
朱自清散文: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的一生 二、凄美精致的散文创作 现实战斗性散文 写景叙事散文 三、现代散文美的典范--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书写人生,感情真挚 结构缜密,充满诗意 观察细致,描写精确 语言素朴,清新自然
9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朱自清诗歌: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浙江东海官宦人家,祖父做过承审官,其父朱鸿钧做过盐务官,1904年,随父前往扬州。排行老三,尤其珍贵,戴金耳环,打扮女孩模样;少年精读古诗词文,1916年考入清华大学预科班,1919年开始写诗,早期与人合集《雪朝》(现已遗失),1921年加入文研会,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我不再仰眼望青天,不再低头看清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开始了用诗歌写人生,写现实的第一站。朱自清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从他开始写作起,他就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用文学写人生,成为他写作的当然宗旨。
10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北河沿的路灯: 有 密 密 的 毡 儿 ,遮 住 了 白 日 里 繁 华 灿 烂 。 悄 没 声 的 河 沿 上 ,满 铺 着 寂 寞 和 黑 暗 。 只 剩 城 墙 上 一 行 半 明 半 灭 的 灯 光 , 还 在 闪 闪 烁 烁 地 乱 颤 。 他 们 怎 样 微 弱 ! 但 却 是 我 们 唯 一 的 慧 眼 ! 他 们 帮 着 我 们 了 解 自 然 ; 让 我 们 看 出 前 途 坦 坦 。 他 们 是 好 朋 友 ,给 我 们 希 望 和 慰 安 。 祝 福 你 灯 光 们 ,愿 你 们 永 久 而 无 限 !
11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朱自清在散文上获得成就最高:
朱自清在散文上获得成就最高: 年仲夏之夜,叶绍钧、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各写两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的文章描写细腻精致,文字洗练,感情真挚,很多地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比之俞平伯的文章,略胜一筹。这是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从此走上了散文写作的道路,且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下了《踪迹》(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1)、《你我》1931)、《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他的散文多以叙事和抒情见长,如《背影》 《儿女》 《绿》 《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布局精巧 ,素朴缜密 ,清隽沉郁 ,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素有现代散文之父之称。
12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文人正气:
朱自清的文人正气: 叶绍钧、朱自清同是北大高材生,受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同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俞平伯不到半年便辞职去北京,1923年8月,朱俞同游秦淮河,后经俞平伯介绍,朱自清夫清华大学任教。1921年11月,与朱自清生活了11年的妻子武仲谦去世,朱自清与6个儿子生活艰难,俞平伯慷慨相助。抗战爆发,朱自清随校前往内地,俞平伯留京。朱自清在北京刊物中发现了俞写的文章,即写信劝阻,在“烽火漫天生”的时代里,知识分子应是“朔风”中的“劲草”,让俞平伯感受到“相爱之深,相纸之切”的友人情怀及朱自清正义的知识分子节操。 从左至右: 叶绍钧、朱自清、俞平伯
13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在毕业后的最初五年( )间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 江苏省立八中 ,吴淞中国公学 ,浙江省立第六师范, 浙江省立十中, 温州十中 ,白马湖春晖中学 ,宁波四中任教。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从此一生驻守清华园中,开始了他以散文和古典文字研究为主的创作时期。
14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著有《诗言志辨》《伦敦杂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 ,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教授 《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随清华南下辗转西南各地,经受了颠沛流离民生凋敝、社会腐败的苦难。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15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
朱自清的一生: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 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
16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与闻一多: 朱自清与闻一多既是同事又是战友,1946年仲夏,他的好朋友闻一多、 李公朴相继被暗杀,使他充分认识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开始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应该肩负起历史所赋于的使命。 同时,他还花费一年时间,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称闻一多是斗士诗人和学者。这个时候,潜隐在他内心深处的清白人品和正直民族气节像火山喷发一样热不可挡。他走出书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之中。 学界评论:文人闻一多狂放不羁 文人朱自清克制内敛 一狂一狷道出了两个文人的精神气质 闻一多:爱国诗人 博识学者 民主斗士
17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1947年,朱自清一家人生活仍然很艰难,但他拒斥美国给配的救济粉,朱先生162CM的身高体重只有38.38公斤。他的学生季羡林回忆说“老师没有一件像样的大衣,披着马车夫的麻布衣,神情悠闲、昂首阔步走在清华中”。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清清白白做人,勇往直前做事,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信念中溘然长逝,将一个大写的人格 重重地画上了终止的符号。 “清芬正气”,正是朱自清的“自清”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 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
18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朱自清以他一生的经历,以自己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书写了一首“清芬正气”的“朱自清颂”!朱自清死了,但他的如白莲花般纯洁而灿烂的人格使我们永远缅怀他 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
19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朱自清散文创作: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题材来看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
20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朱自清散文创作: 三、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
21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现实战斗性散文: “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见执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门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的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 《执政府大屠杀记》 这篇文章忿怒的控诉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血腥罪行,将揭露的锋芒直指段祺瑞,全篇洋溢着大义凛然的气概。
22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现实战斗性散文: 年三月十八日上午,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总会等团体和各校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是大会主席之一,他在演说中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会后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到铁狮子胡同国务院请愿。要求会见执政府的国务总理贾德耀,被拒绝,群众正待转移往吉兆胡同找段祺瑞,卫队旅长经请示段祺瑞后,竟向群众开枪,又指示大刀队插入群众队伍肆意砍杀,群众被杀害者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成为震惊中外的大惨案。
23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叙事性散文: 《悼亡妇》深深地怀念和痛悼已亡的妻子武钟谦。作者回顾妻子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儿女和我还有我的书。当时和作者一块到前妻祭坟的还有新婚的陈竹隐。谦给朱自清生过六个儿女,最后操劳担忧而死,朱来到妻的坟前,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在叙家庭事,写儿女情中,表现了人间的至情至性。
24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 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 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25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写景散文: 写作《荷塘月色》的心理背景:写于1927年7月,白色恐怖笼罩上空,作者心上常觉有除不去的阴影,作者曾在《一封信》(1927年6月)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蒙蒙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要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是沪什么也没明白”
26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 景线:夜深人静,踏月游荷塘—幽僻的小煤屑路—月光下荷塘之美—荷塘上月色之美—荷塘周围远处的夜景 情线:心里颇不宁静—独享荷香月色—荷塘的美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起江南南唐采莲的盛事和《西洲曲》采莲的美景—心中怅然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应
27
三、胸有诗书气自华----朱自清散文创作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钱里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因为心里不宁静,所以独自夜游荷塘,才可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做个自由的人”。荷塘的美,江南采莲的美,是朱自清心中幻化的美;“但美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的朱自清是不平静的,带着忧伤的。 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濂而不妖, 正是朱自清自由精神的幻化。
28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1、书写人生、感情真挚:
1、书写人生、感情真挚: 朱自清是文研会成员,是人生派散文的代表作家。除了现实战斗性散文,揭露现实;许多书写家庭儿女情长的散文,也展示了相当普遍的人生际遇和作者的人生态度。《背影》中家庭的“祸不单行”,父亲的“独立支撑”,《儿女》、《给亡妇》中的妻子儿女的不能团圆,战争中的不断迁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的寂寞与哀伤,而这“哀伤又是来自于对繁华背后不幸人生的同情” 背 影
29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2、结构缜密、充满诗意:
2、结构缜密、充满诗意: 作者善設文眼,文眼是艺术描写的焦点,作者通过文眼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读者通过文眼感触作者的情感。《背影》背影即是文眼,它在作品中3次出现,且虚实结合很好。 结构手法多样。《春》采取横断面式结构,将许多材料罗列出来,加强春的清新活泼;《荷塘月色》采取移步换景式的结构,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边走边看,将淡淡的月光、景色和忧愁巧妙的融为一体。 背 影
30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3、观察细致、描写精确:
3、观察细致、描写精确: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背 影
31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用词朴实,口语化,正如他的为人,有一种“用笔如舌”的说话风《儿女》、《背影》、《给亡妇〉; 语言充满动态美,文章避免使用“是”、“有”、“在”等限定性动词,如《匆匆》、《春》 背 影
32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 背 影
33
五、《背影》赏 《背影》: 《背影》不足1500字,是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对朱自清来说,就如同阿Q正传与鲁迅,吴晗在《它们走在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 背 影
34
五、《背影》赏 《背影》的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对8年前(1917年)一次父子分别情景的回忆,朱自清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祖父当过承审官,父亲也做过盐务官。1912年,祖父去世,父亲在徐州任烟酒专卖局局长,全家生活不坏。但到了1917年,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不幸接踵而来,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冬天,他从北京到徐州,跟父亲一道回家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朱自清去北京上学,父子同行一道,在浦口车站分手,分别时,父亲那青布面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不能忘却父亲的背影,再加之8年之后,作者也为人父,品尝了生活的艰难,因感于父亲的一次来信,“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带我的很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所以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5
五、《背影》赏 《背影》的写作背景: 基于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背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情感的真挚淳朴。真挚淳朴的父子之情具体在表现过程中又有三方面的特点。
36
五、《背影》赏 《背影》的片段欣赏: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7
五、《背影》赏 《背影》的片段欣赏: 基于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背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情感的真挚淳朴。真挚淳朴的父子之情具体在表现过程中又有三方面的特点。
38
五、《背影》赏 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现实的情感经过作者艺术的表现,朱自清在文中具体写出了父子感情真实发展的三个层次
39
五、《背影》赏 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层次一:作者写道祖母的丧事,父亲亏空,家庭惨淡,父亲生活担子沉重,但处于人生逆境的中年父亲仍对儿子充满慈爱温情,在作品中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表现。比如:开始说父亲不去送儿子,也做了一系列的周密安排;但经再三考虑,父亲又亲自来送,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送儿子上车,为儿子选好座位,又嘱咐再三,托茶房照应,通过这许多小事的叙述,是写父亲对儿子爱的无微不至。
40
五、《背影》赏 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层次二:“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41
五、《背影》赏 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层次三:“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2
五、《背影》赏 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总结:按一般情理来说,笔触至此,即可收笔,但作者又将父子之情延续,增添了现实人生的况味。作者写道,近几年,父亲和我都为人生奔波,父子感情有生分,即便如此,父亲对我仍有惦记,给我写信,信中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少年风发,老景惨淡的父亲虽情于郁中,但仍惦记儿子,这里写出了父对子一衣带水的舔犊之情,并且在厚真的生活情景中,贯注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真挚情感,父子之情因有更为深刻艰难的社会内容而感人至深。
43
五、《背影》赏 2、互动亲情: 在已往的书写亲情的作品中,往往只注重写作者或被写者单方面的情感发展。在《背影》中,作者写出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融合过程。作者在文中详写父对子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面对父亲的悉心照顾,儿子暗笑父亲的“迂”,当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的眼泪”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动。文章结尾父亲的信也传达着父子之情的互动,父亲惦记儿子,儿子的“眼泪又来了”,书写着儿子的理解。情感的互动表达使父子之情更显朴素动人,作者与父亲的情感发展由不理解—感动—理解的过程,正是中国大多数父子情感发展的过程,因而也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44
五、《背影》赏 构思巧妙、巧夺天工 其一在于作者善设文眼。文眼是文章中的灵魂,有解题的作用,“背影”即是本文的文眼,文章三写背影,首尾虚笔,如序幕和尾声,中间实笔,形成激动人心的高潮。作者巧妙的通过“背影”表达文章的抒情走向。
45
五、《背影》赏 构思巧妙、巧夺天工 其二在于文章的诗意美。
构思巧妙、巧夺天工 其二在于文章的诗意美。 朱自清是由诗人而后写作散文的,诗性思维支配着他的创作,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以开放、自由的心灵感悟人生自然,所以处处能获得诗意的感受。《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一段具有诗画境界。 如果把这段描写同前面插叙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一幅父亲(20世纪20年代)努力攀爬的背影画面,很容易使读者有这样的感悟:父亲虽遭遇人生挫折,但仍独立艰难支撑,独立承担家庭衰败的重担,把轻松、希望和美好的生活留给儿子。这时候父亲形象上升为父辈形象,朱自清通过自己的父亲写出了中国的父辈精神,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
46
五、《背影》赏 语言平易质朴 叶圣陶曾说“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散文家。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写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是必被提及的。《背影》的语言特点之一在于白描化的语言特征。作者真挚的情感与白描性的语言相得益彰。
47
五、《背影》赏 语言平易质朴 其二在于对话过程中口语的使用。朱自清追求用词的口语化,正如他的为人,不虚伪,不讲排场。叶绍钧说:“朱自清文人味很足,他的口语并不如农民俚人俗语、口语,而是文人的口语”。在《背影》中,父亲的语言极富口语化,“事以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语言朴素,却“语近情遥”。整篇《背影》,不足1500字,用笔吝啬,却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内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