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2 課前引導 魏徵與唐太宗 太宗曾言: 「人言魏徵舉動疏慢, 我但見嫵媚耳。」
 魏徵與唐太宗 太宗曾言: 「人言魏徵舉動疏慢,  我但見嫵媚耳。」 魏徵端正嚴肅,不拘言笑,太宗其實很喜歡去開開他的玩笑,逗一逗他。有一次太宗聽說他喜歡吃“醋芹”--就是一種用醋浸泡的芹菜。於是就賜宴魏徵,席中也準備了醋芹。果然魏徵一看到醋芹就喜形於色,兩三下就吃光了。太宗看了就笑嘻嘻對他說:“你說你沒有嗜好,可我今天看見了矣!”魏徵面對著太宗的調侃,拜謝道:如果君主沒有什麼作為,只想探索這些無聊小事,那我們做為臣子的,也只好就喜歡“吃醋芹”這種平凡的事了。魏徵的態度恭謹而語鋒敏銳,既是回答也是進諫,他希望天子要有大作為,這樣臣下也才能勵精圖治啊!太宗聽後沉默了許久,望著天再三嘆息著。因為他在話裏聽到了更多的期望與鼓勵,而感動不已啊! 圖片來源:

3 史上名君-唐太宗 太宗: 「臣下有讜言直諫, 可以施於政教者, 當拭目以師友待之。」 ⊙讜言(直言)
太宗: 「臣下有讜言直諫,  可以施於政教者,  當拭目以師友待之。」 ⊙上文出處:貞觀政要卷第一論政體 ⊙讜言(直言) 圖片來源:

4 目 次 題 解 作 者 課文賞析 文學探究 結構分析表 問題與討論 牛刀小試 補充資料

5 題 解

6 出 處 出處:《貞觀政要》 編撰者:唐.吳兢 內容:系統地介紹「貞觀之治」,含朝 廷設施、君臣問對、忠賢諫諍
出 處 出處:《貞觀政要》 編撰者:唐.吳兢 內容:系統地介紹「貞觀之治」,含朝 廷設施、君臣問對、忠賢諫諍 重要性:研究「貞觀之治」的重要史料 史學分類:四庫全書列為史部雜史類 ⊙除取材於太宗實錄外,並採太宗和大臣的問答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等。

7 寫作背景 遠因: 政治情勢趨穩,太宗志得意滿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 近因: 太宗欲修宮陵,巧逢日蝕,電擊魏徵趁機上疏,提醒太宗深思
⊙貞觀初期,由於魏徵等人的諫諍,太宗基本上能夠做到居安思危,但是,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政治形勢的鞏固,太宗逐漸變得志得意滿,喜聞順旨之說,而不悅逆耳之言。 ⊙貞觀十一年新春伊始,下令修飛山宮,魏徵上疏諫其「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但太宗並未接受。二月,下令預修自己的陵墓,啟動更大的工程;復行幸洛陽宮、遊獵於鹿臺嶺。三月,遊獵於廣成澤。此時巧逢三月初一有日蝕,四月十日雷電擊毀乾元殿前槐樹,按照傳統「天人感應」的觀點,當時以為是上天示警的徵象,所以,魏徵趁此時上此奏疏。這正是魏徵寫作本文的背景。

8 文章要旨 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以「十思」進諫 點出前代興亡歷史教訓 陳述立德建業要道

9 十思之後 太宗: 「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 ⊙忠款(忠誠)
⊙魏徵上疏後,太宗以手詔回答,稱魏徵之上疏,「誠極忠款(忠誠),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貞觀政要 論君道)由此可知,魏徵上此奏疏,獲得預期的效果。 ⊙忠款(忠誠) ⊙弦韋(借指用以警勉自己的事物)。」

10 作 者 圖片來源:

11 魏 徵 (580~643,年64) 字玄成 魏州曲城人 (今河北省晉縣) 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 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魏 徵 (580~643,年64) 字玄成 魏州曲城人 (今河北省晉縣) 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 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圖片來源:

12 生平經歷 少時家貧,然胸懷大志 為避世亂,出家當道士 時勢所逼,投身於戰場 跟隨李密,爾後並降唐 效忠太宗,為諫議大夫 深受倚重,進封鄭國公
⊙魏徵少時家貧,然胸懷大志,博覽群書。魏徵在三十五歲以前的行跡,史書不是記載闕如,就是語焉不詳,僅能依據有限的資料,推斷出在隋煬帝 大業六年(西元六一○)以前,大概以在家鄉讀書習文為主,這二十多年的潛心向學與心志鍛鍊,對魏徵以後的人生,影響巨大。 ⊙隋末,為避世亂,曾出家為道士,從此離開故鄉,展開其起伏跌宕的後半生。生當亂世,時勢所逼,只得走出道觀,投身戰爭之中。 ⊙李密起兵反隋,他先投靠武陽郡(今河北省 大名縣)郡丞元寶藏所率領的義軍,其後轉投李密領導的反隋的瓦崗軍,李密雖然欣賞魏徵,但是當魏徵將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分析的結果、應變的策略,連續寫成十篇文章獻給李密時,李密並未採納。唐高祖 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魏徵隨李密降唐,不久,李密叛唐被殺,魏徵奉命去說服李密舊部李勣(音ㄐㄧ)與元寶藏降唐。事成後,未及返回長安,為河北義軍首領竇建德所俘,被用為起居舍人。兩年後,竇建德兵敗覆亡,魏徵再度歸唐朝,被太子李建成任命為太子洗馬,並協助太子打敗竇建德舊部劉黑闥,使太子立下戰功,樹立威信。武德年間,太子李建成與秦王 李世民兄弟因王位繼承的問題造成尖銳的對立,魏徵曾多次勸太子先下手除掉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後,魏徵便落入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斥責魏徵挑撥李氏兄弟的關係,魏徵坦然地說:「太子如早聽我的建言,不會落得今日的下場。我身為太子僚屬,忠於主人是應盡之職。」李世民愛其才,於是不計舊怨,任用他為詹事主簿,又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多方禮遇,屢次以國家大事相詢,魏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殫精竭慮,知無不言,深受倚重,其後進封鄭國公。 ⊙貞觀十七年元月病逝,太宗親臨弔唁唁,慟哭不已,並親自撰寫墓碑碑文,追贈司空,諡號文貞。

13 治學歷程 青少年時:學習儒家經典 隋末大亂:廣泛涉獵,著迷縱橫學說 為道士後:攻讀老、莊之學
結論:早年,兵家、縱橫家的痕跡明顯 中晚年,儒、道學說居主要地位

14 文學成就 風格:質樸純正,懇切率直 影響: 一、政論文字影響最大 二、劉知幾的論文,陸贄、歐陽脩、蘇 軾等人的奏議之文,皆受其影響
影響: 一、政論文字影響最大 二、劉知幾的論文,陸贄、歐陽脩、蘇 軾等人的奏議之文,皆受其影響 ⊙文學方面:崇尚質樸純正,文風懇切率直,以政論文字影響最大。 他對文壇影響最大的是政論文字,在上太宗二百餘篇奏疏中,「以隋為鑒」為其主要內容,「文風切直」為其主要風格。所謂「切直」,即懇切率直之意。在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諸多名篇中,洗削綺豔浮靡,雖用偶句,但詞旨剴切,氣勢雄渾,無堆砌典故之弊,呈現出剛正淳樸、簡勁有力的格調。後來劉知幾的論文,陸贄、歐陽脩、蘇軾等人的奏議之文,皆受其影響。

15 史學成就 獨到史學造詣 奉詔撰定正史 貞觀一朝良史
⊙史學方面,憑藉過人的學識,奉詔對多種正史總加撰定,時稱良史。魏徵不但經、子之書運用自如,其史學之造詣更是獨到。唐代大儒眾多,傑出史學家亦不乏其人,魏徵卻能憑藉超邁時賢的學識,領銜修史,以首席史臣立於貞觀一朝。 舊唐書 魏徵傳云: 「初,有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由此可知魏徵在史學上的成就。

16 「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 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之霽威。」
 犯顏進諫的魏徵 「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 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之霽威。」 圖片來源:

17 批「龍鱗」、逆「聖聽」 忠良之辯 長樂宮主的嫁妝 犯顏直諫險遭殺身 阻納鄭氏女 御前說王子大臣

18 太宗三鏡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慟失人鏡
太宗曰:「朕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病重時,太宗多次前往探問,病篤中的他依舊以社稷為念,太宗撫之而流涕,最後一次太宗偕許配魏徵之子叔玉為妻的衡山公主同去,太宗要他勉強睜眼看看新婦,但已無法遵旨,卒年六十四歲。太宗親臨慟哭,為表哀悼之深,特輟朝五日,追贈司空,諡文貞,並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點綴喪禮,又贈絹布千段、米千石,陪葬昭陵,可說備極哀榮。但徵妻裴氏,認為送喪排場太大,不合魏徵生前崇尚簡樸本性,予以婉謝。出殯之日,太宗登樓而目送之,望喪而哭,百官則送出郊外,魏徵的碑文也是太宗親撰和手書。

19 課文賞析

20 段落大意 全文分為三段: 首段-點明德義乃立國之大本; 次段-說明竭誠是得民之道; 末段-提示治道,並總收全文。

21 章法結構 一、妙喻破題,意旨清晰 二、對比申論,凸顯主旨 三、前後呼應,說理完足
⊙首段即妙喻破題,順理成章地推論出文章的中心論題:積其德義。緊接著從反面做進一步的申論。從正反兩面提出論題後,緊貼「德義」,提出「思」字,以關照題面,明言為人君者,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整段文字前後呼應,意旨明晰,易於把握。 ⊙第二段針對唐太宗日趨安逸荒怠的心態,引用「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歷史教訓,說明國君為何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主要論述是從「竭誠」與「傲物」兩面比較申論,然後總結「載舟覆舟」的史實教訓,說明為人君者,當居安思危,慎於守成。 ⊙第三段則根據當時的歷史形勢和唐太宗的表現,具體地列舉十件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事,請太宗慎思,語語切中太宗之病。最後進一步提出「任能」和「從善」的主張,與上述「十思」構成緊密的內在連繫:能「十思」,則必從善、任能;能從善、任能,則國家方能大治。如此作結,文章一氣呵成,章法謹嚴,說理完足。

22 寫作技巧 一、善用比喻,闡明道理 二、善用對比,手法鮮明 三、對偶排比,句式整齊
⊙善用比喻,闡明道理:使文章說理透澈明白。如開篇並未直接提出中心論題,而是先設置了兩個形象淺顯、哲理性強的比喻,由喻入題,引出本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再如君與民的關係很抽象,但用舟與水作比喻,就顯得形象化而很容易了解。 ⊙善用對比,手法鮮明:如開篇由喻入題,先正說,再反說,正反對比鮮明;中間引用歷史教訓,說明「居安思危」和「縱情傲物」兩種做法,兩種結果,令人警醒;最後提出「十思」建議,層層深入,正反印證,都使文章達到疏導和曉之以利害的目的,容易被接受。 ⊙多用對偶句和排比,句式整齊:如「十思」用同樣的句式一貫到底,讀來抑揚頓挫,富節奏感,既加強了語氣,也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23 十思 德行 見可欲則思知足 知足自止 將有作則思知止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謙沖包容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節遊勤政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納諫黜惡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賞罰公正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24 文學探究

25 「疏」 逐條陳說之意 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屬奏議類
⊙奏議:臣下寫給皇帝進言議事的文體。依據文心雕龍 章表篇的說法:「言事於主,皆稱上書。秦初定制,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著名奏議作品:李斯 諫逐客書、鼂錯 論貴粟疏、賈誼 陳政事疏等。

26 奏議類文章 古代臣下向君王陳情、論政的公文屬上行應用文,有一定程式和套語、辭令 1.上古:臣民以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 都叫「上書」 性質
源流 1.上古:臣民以文字向君主敘說事情, 都叫「上書」 2.秦始皇:「上書」改稱為「奏」 3.漢朝:「奏」分成四種~章、奏、表 、議 4.此後因需要種類愈加繁多

27 奏議的種類 章 用以謝恩,向皇帝謝恩 奏 奏以按劾,多用於舉發罪狀或奏事,後來成為奏章總名。 表
表以陳情,用來陳述事情,或有所請求、或薦舉人才。 例:諸葛亮 出師表、李密 陳情表。 議以執異,用於表示不同意見。辨明事體是否合宜,常用於議事論政。 例:柳宗元 駁復仇議

28 臣下回答帝王的提問。口頭叫對,形諸文字也叫對。 例:諸葛亮 隆中對。 最正式的「對」。是臣下對答詔書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 例:蘇軾 教戰守策。 上書 是一種上行文的泛稱。 例:李斯諫逐客書、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臣下向皇帝陳述政見或有所勸諫的文章。 例:賈誼陳政事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29 結構分析表

30

31 問題與討論

32 一、本文首段採用何種筆法破題?有何作用?
答:本文首段先以淺顯的比喻,順理成章地推論出文章的中心論題:「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是第一層,從正面引入論題,緊接著從反面做進一步的申論:「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從正反兩面提出論題後,緊貼「德義」,提出「思」字,以關照題面,明言為人君者,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若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卻希望國家長治久安,此無異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以此含蓄不露的手法結束本段,不但使文章委婉有致,引人深思,而且令整段文字前後呼應,意旨明晰,易於把握。

33 二、在本文中,作者以「思」字貫穿全文,而所思的主題則聚焦於「厚積德義」 ,原因何在?
答:魏徵認為人君之所以不得民心,以至於失去天下,原因在於縱情傲物;之所以縱情傲物,原因在於未能慎思「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或者雖然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終究難以安邦定國。正因為有此認知,所以魏徵在本文中以「思」字貫穿全文,而將所思的主題聚焦於「厚積德義」之上。

34 三、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此一觀點是否適用於一般情況?
答: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是為政治國宜「居安思危,厚積德義」。魏徵上此奏疏雖然有其背景,但是並非就某一具體問題的是非而進諫,而是就國君如何治理國家、對待臣下,加強自我修養等方面,提出十種應遵循的思想原則,其重點為「厚積德義」、「居安思危」,這是「十思」的核心和基礎。不只是唐太宗,歷代君王、官吏的成敗得失,其關鍵莫不在此。就算是一般人,亦可以此作為立德建業、修身處世的寶鑑。明代歸有光云:「十思之論,遏人欲於將流,存天理於將滅,實古今帝王之龜鑑也。」本段論評,為諫太宗十思疏篇中高瞻遠矚的政治識見,做了最中肯的說明,洵為知言。

35 牛刀小試

36 第一題 下列關於「疏」的敘述,何者錯誤? (A)疏通事理、條述見解的意思 (B)是自漢朝才有的下行文書,又稱奏事
答案:B 下列關於「疏」的敘述,何者錯誤?  (A)疏通事理、條述見解的意思  (B)是自漢朝才有的下行文書,又稱奏事  (C)是古代人臣向君主進言議事的文書  (D)可分為上疏和封事兩類 解析:(B)是上行文書。因由人臣向君王進言議事,乃由下往上進奏。

37 第二題 下列關於魏徵的敘述,何者錯誤? (A)少有大志,好讀書,留心經國治民之道 (B)魏徵死後,太宗痛失「人鏡」
答案:C 下列關於魏徵的敘述,何者錯誤? (A)少有大志,好讀書,留心經國治民之道 (B)魏徵死後,太宗痛失「人鏡」 (C)著作等身,其中以《貞觀政要》、《隋書》最有名,時稱良史 (D)所著〈諫太宗十思疏〉中可見儒、道二家的思想 解析:(C)魏徵曾奉命和虞世南、禇亮等人編纂《群書治要》。《貞觀政要》為吳兢所著。

38 第三題 下列各組選項中的詞語,何者的意思差異最大? (A)鳴琴垂拱/事必躬親 (B)胡越一體/休戚與共 (C)垂衣拱手/不言而化
答案:A 下列各組選項中的詞語,何者的意思差異最大?  (A)鳴琴垂拱/事必躬親  (B)胡越一體/休戚與共  (C)垂衣拱手/不言而化  (D)奔車朽索/千鈞一髮 解析:(A)指無為而治/凡事一定自己親自去做。(B)形容關係雖疏遠但感情融洽/彼此關係密切,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C)指無為而治/不多發號施令,而自能教化天下。(D)用腐朽的繩子駕馭奔馳的馬車。喻極端危險/比喻非常危險。

39 第四題 答案:D 下列篇章,何組皆屬於「以下諫上」性質? (A)韓愈〈師說〉/司馬光〈訓儉示康〉 (B)歐陽脩〈縱囚論〉/顧炎武〈廉恥〉
(C)范仲淹〈岳陽樓記〉/白居易〈與微之書〉 (D)諸葛亮〈出師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解析:(A)為韓愈寫作贈送給李蟠之闡明事理的文章/為司馬光藉此文教誡其子司馬康。(B)對唐太宗縱囚一事的評論,並據此藉古諷今/表達對士大夫的強烈批判。(C)為范仲淹應滕宗諒之請而作/為白居易寫給元稹的信。(D)為上表蜀漢後主之作/為上書唐太宗之作。

40 第五題 魏徵認為要使「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須: (A)知足自戒,知止安人 (B)鞠躬盡瘁,代下司職
答案:D 魏徵認為要使「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須: (A)知足自戒,知止安人 (B)鞠躬盡瘁,代下司職 (C)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D)簡能而任,擇善而從

41 補充資料 魔鏡啊魔鏡:誰是我的人鏡? 關於諫官 不得善終的諫官悲劇 上疏前,先備棺材-海瑞 十二種說話藝術

42 誰是我的人鏡? 魔鏡啊魔鏡: 課堂活動:魔鏡啊魔鏡:誰是我的人鏡? 說明:
一、幸運的唐太宗擁有一面人鏡,可以明得失。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一定也有這樣一面鏡子,讓人不致迷失了方向。 二、請學生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的這一面(或者好多面)鏡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提醒了自己? 三、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一一面鏡子呢?請學生試著分享。 圖片來源: 畫家:Norman Rockwell 作品名稱:Girl at Mirror

43 圖片來源:

44 關於諫官 定義 司諫諍之官 名稱 周官即有御史之名,戰國、秦、漢、唐、宋多半沿用此名稱 官署
所居之署謂之御史府、憲臺。東漢後謂之御史臺、蘭臺寺。明改為都察院 職責 對君主得進行規諫,對政務得進行評論,對大小官吏均得進行糾彈。 現代御史 民初置肅政院,國民政府置監察院 諫官 (中華百科全書   諫官,司諫諍之官也。名之御史,周官有之。周時掌贊書而授法令。戰國則為史官。秦始置御史大夫,自此以後為御史臺的主官。漢則相沿,位列三公,其屬有御史中丞,掌圖籍祕書,兼司糾察。所居之署謂之御史府,亦謂之憲臺。東漢以來,謂之御史臺,亦曰蘭臺寺,以中丞為臺長,始專任彈劾,名雖同,而其制則異也。歷代因之,故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唐制,御史臺置大夫一人,中丞為之貳,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隸焉。宋制略同。遼、金、元則虛存其名。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以總領各道監察御史,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為其長。清因明制,更以六科給事中併入,合稱御史及給事中為科道。與唐、宋臺官諫官分職之制不符,為官制上一大變革。但都察院亦仍承古代御史臺之規制,不在行政系統之內。對君主得進行規諫,對政務得進行評論,對大小官吏均得進行糾彈。在外則總督、巡撫皆帶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銜,得對其轄境內於行政權外兼監察權,表明其地位之特殊。至科道官不能兼任行政職務,表明其不受牽制。民國初置肅政院,國民政府置監察院,皆昔御史之職也。

45 不得善終的諫官悲劇 《殷.本紀》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彊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46 上疏前,先備棺材-海瑞 《明史》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 『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明史‧海瑞傳》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禦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複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參考:維基百科 《海瑞罷官》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根據毛澤東在1959年4月號召學習海瑞「直言敢諫」精神而寫成的一齣京劇。 1960年底,本劇完成之後,交給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排演,馬連良、裘盛戎、李多奎主演,琴師是李慕良。 《海瑞罷官》的內容是明朝大臣海瑞因為上書批評當時的明世宗而被罷官下獄,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吳晗之後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毛澤東曾經贈送親筆簽名的《毛澤東選集》給吳晗,以示對其作品的認可。 時隔數年以後,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發表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突然扭轉了這一評價,斥責《海瑞罷官》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並指它影射了「彭德懷事件」。對《海瑞罷官》的定性被提升到了政治鬥爭的高度,也由此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47 十二種說話藝術 1.急事,慢慢地說。 2.小事,幽默地說。 3.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4.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5.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6.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課堂討論:說話的藝術 說明: 一、魏徵是一個諫諍良臣,也幸運的有唐太宗這樣一位明君能信任賞識他,但即便如此,魏徵的金玉良言仍多次惹怒了太宗,差一點惹上殺身之禍,即便太宗終究沒有殺他,但心裡的不快卻依然存在。 二、如果魏徵能花一點心思琢磨〝說話的藝術〞,也許對他自己的生命、太宗的感受、甚至是大唐的政治,都會是更理想的。 三、與學生分享〝人類必看—十二種說話藝術〞,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 1. 急事,慢慢地說。遇到急事,若能沈下心思考,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衝動的印象,增加他人對你的信任度。 2. 小事,幽默地說。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生硬,不但會欣然接受提醒,還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 3.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如果不說,別人會覺得你虛偽;若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感到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4.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人們最討厭無事生非的人,如果從來不隨便臆測或胡說,會讓人覺得你為人成熟有修養,做事認真、有責任感。 5.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會讓聽者覺得你是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不輕易用言語傷害別人,尤其在較為親近的人之間,不說傷害人的話。有助於維系和增進感情。

48 7.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8.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9.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麽說。 10.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11.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12.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 7,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見人就說,容易使聽者心理壓力大,產生懷疑和疏遠。還會留下不為他人著想,想把痛苦轉嫁給他人的印象。 8. 別人的事,小心地說。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安全距離,不輕易評論和傳播別人的事,會給人交往的安全感。 9. 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麽說。 自己的事情要多聽聽局外人的看法,一則可以給人以謙虛的印象;二則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明事理的人。 10.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年長的人常不喜歡年輕人對自己的事發表太多的評論,如果年輕人說得過多,顯得不尊敬長輩、不謙虛好學。 11.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夫妻之間,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責,而相互商量會產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強夫妻感情。 12. 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用溫和又堅定的態度開導,可以讓孩子有好感,願意成為朋友,起到說服作用。


Download ppt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