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風歌 劉邦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風歌 劉邦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風歌 劉邦 1

2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狂吹,白雲飛揚,威遍四海,力服天下之後,我回到了我的故鄉,我希望能有英勇豪傑之士來幫我固守著天下四方。

3 〈大風歌〉背景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風歌〉為高祖在建國第11年(西元前197年)弭平叛亂的英布之後,回朝的途中,順道經過故鄉沛縣,招待同鄉故人親友,於宴會上有感而發所唱的: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4 翻譯: 高祖回京途中,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情暢飲。挑選沛中兒童一百二十人,教他們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時,高祖自己彈擊著築(zhù,竹)琴,唱起自己編的歌:「大風刮起來啊雲彩飛揚,聲威遍海內啊回歸故鄉,怎能得到猛士啊守衛四方!」讓兒童們跟著學唱。於是高祖起舞,情緒激動心中感傷,灑下行行熱淚。

5 高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遠遊的赤子總是思念著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但是將來死後我的魂魄還會喜歡和思念故鄉。而且我開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討伐暴逆,終於取得天下,我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沛縣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嬸子大娘親戚朋友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敍談往事,取笑作樂。

6 〈大風歌〉主旨 優勝者的憂心 楚漢相爭,項羽輸了自刎,劉邦終於贏得天下。然而勝利者衣錦還鄉後在宴會的高歌中,卻沒有太多的喜悅,反而透露出劉邦內心最深沈的憂心,原因為何? 一、生命的有限 英布造反時,劉邦雖重病在身,「惡見人,臥禁中」,只能「自往擊之」。在親征英布之前,劉邦年紀已老,且「嘗病甚」,「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他拒絕醫治,此後不足五月,崩長樂宮。看來,回到沛縣時,劉邦對自己的傷勢與病情已有相當的認識。然而,環顧海內,政局未安,內憂尚存,外患嚴重,可又沒有能挑起安內禦外重任的「猛士」。想到此,劉邦不禁悲從中來,於是發而為《大風歌》。《大風歌》是對未來命運的感慨,更是對現實危機的擔憂。

7 英布是劉邦親自征討的最後一位諸侯王,時在漢十一年的秋七月以後,離劉邦死期已不足九個月。此前他正患重病,且心緒異常壞:「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獨枕一宦者臥」,神志萎靡他本擬讓太子帶兵出討,因禁不住呂后哭諫而抱病親征,就在次年初,他擊潰英布,帶箭傷返回長安的途中留住沛縣十餘天,悲歌慷慨地為家鄉父老唱了那支著名的《大風歌》。到令臣僚痛呼「何憊也」的地步。嗣後在繼續回長安的路上即因舊病未愈加上箭傷發作而臥病不起,拒絕醫治,數月後病故。

8 文中有兩處直接記述他的情緒,都表現了他此時深沉的悲涼和哀傷。一處是記他對沛父兄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裏,劉邦真情眷戀故土,卻有意無意地談到了死。可見他已有某種朦朧預感,是發自深層意識的悲切意緒的流露。

9 二、漢帝國的永固憂心 劉邦的傷感並不反常,此時他正處於新的困擾之中,還鄉盛會只是一個契機幫他打開了情感的閘門。劉邦此時眾叛親離,開國元勳被他誅殺殆盡,如何能使他浴血奮戰而打下的江山萬世永固才是他最大的隱憂。而這種擔憂不外乎二方面:內憂與外患。

10 內憂: (一)太子的廢立 劉邦晚年獨寵戚夫人;並認為太子惠帝懦弱,「不類我」,而認為「如意類我」;同時他深深地瞭解呂后為人的陰險毒辣,深恐自己死後戚夫人與趙王如意不能自全。故而劉邦到了晚年仍為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傷腦筋。 《史記•呂太后本紀》雲:「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11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可是呂后在這一鬥爭中占了上風,她苦求張良為她籌策,請來了「商山四皓」來羽翼太子,劉邦的計畫徹底破產。他陷入了深沉的悲哀中,慷慨作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繳,尚安所施!」這是一位老人不能如意地安排自己後事的深切悲哀。

12 (二)諸侯王的削廢 在楚漢戰爭期間,迫於形勢需要,劉邦違心地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他們是齊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這些人大多是戰功顯赫的猛將,他們的封地佔據了除關中、蜀漢之外幾乎所有富饒膏腴之地以及「天下勁兵處」,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離心力量。這些異姓諸侯王國的存在,一方面對中央政權在政治和軍事上構成潛在的威脅。

13 經過七年多的時間,到漢十二年劉邦唱《大風歌》時,韓信、彭越、韓王信、張敖或誅或廢,英布、陳已是窮途末路,盧綰、吳芮又不足為懼,劉邦處心積慮從事的誅戮功臣猛將、削奪異姓封國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劉邦並沒有因此而高枕無憂,而是憂從中來,因為這件事給漢初政局造成了重大影響。 首先,對異姓諸侯王的無情誅戮,不可避免地給其他功臣的內心蒙上一層陰影。其次,對異姓王的誅戮,造成了漢初軍事中樞幾近真空的局面。從漢五年擊臧荼、利幾,七年擊韓王信,到十年擊陳,都是高祖自往;甚至當十一年英布反時,劉邦雖重病在身,「惡見人,臥禁中」,也只好「自往擊之」。

14 (三)經濟衰疲,百廢待舉 經過四年的中原逐鹿,西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在汜水之陽被群臣擁戴為皇帝。此時的劉邦雖然躊躇滿志,但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新建立的西漢政權面臨政治經濟上的重重困難。首先,經歷了秦王朝的橫徵暴斂和七年的戰爭破壞,整個中原地區——漢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經濟衰敗,殘破不堪。「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經濟問題得不到解決,新政權很可能會被農民戰爭重新摧毀。劉邦自櫟陽遷至長安,「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這番話就是在上述情況下發出的議論。

15 外患:北邊匈奴的威脅 漢王朝一開始就面臨著十分嚴重的邊患。北方的匈奴自西周末年興起,戰國後期、秦統一前後逐漸強大,成為秦王朝最主要的外敵,此後數年間,冒頓單于又相繼征服了北方幾個少數民族部族,勢力愈發膨脹。恰在此時,劉邦北徙韓王信于代,韓王信心懷怨懟,又疑懼不安,於是暗中與匈奴勾結,又給匈奴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這就給漢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16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 〈和項王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漢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四面八方傳來的都是楚國的歌聲。大王您既然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臣妾我又怎能苟且偷生呢?

17 〈垓下歌〉背景 漢四年(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漢五年,劉邦一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共同滅楚,一面親自率軍追擊項羽。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已兵少食盡,而被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圍困,夜間又聞漢軍四面皆唱楚歌,以為楚地已為漢軍佔領,不覺泣下,左右也皆泣。項羽於是乘黑夜率領壯士八百餘人乘馬突圍。

18 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臨失敗時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19 天明,漢軍發覺,以五千騎追之。項羽渡淮時,跟隨他的已只剩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和縣北)迷道問路,被農民所騙,陷大澤中,為漢兵追及,項羽復向東逃,已只餘二十八騎,自忖無法脫逃,與部下再戰。最後,項羽敗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備船岸邊要送他過江。項羽笑道:「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能生還,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遂下馬步戰,殺漢軍數百,身被十餘創,自刎身亡。

20 烏江自刎結局 項羽率剩餘楚軍再往南撤退到烏江,如能順利過河,便可回到他的故鄉會稽。烏江北岸的烏江浦設有楚國之亭長,這位亭長一向欽佩項羽的武勇,因此已備好渡河船只欲送項羽返回江東,亭上人員也將死戰以確保項羽安全。項羽對烏江亭長表示:「我的天運已盡,即使暫時渡河逃難也沒有什麼用的。況且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西向爭霸天下,如今盡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再度擁我為諸侯王,我又有什麼顏面接受他們的愛戴呢?就算他們都不出言批評,我項籍難道就能不感到慚愧嗎?」

21 於是將身邊的戰馬送予亭長。項羽下令剩餘楚騎全部下馬,徒步繼續和漢軍對抗,他自己更獨自奮勇砍殺漢軍數百人。此時跟隨之楚國敢死隊已傷亡殆盡,項羽也身受數處創傷,筋疲力盡之下已無法再戰。他回頭看到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也在包圍他的行列中,乃大聲喊道:「我們應該見過面,你也認識我吧!」呂馬童于是向旁邊的漢將王翳表示:「這個人便是項王啊!」項羽微笑表示:「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級,這件功勞就記在你的頭上吧!」

22 由於無人敢再接近項羽,項羽大聲朗笑後,便舉劍自刎而死。王翳領先衝近,割下項羽首級。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也爭先恐後地前來爭奪項羽屍體,因而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十人。
項羽,大約生於西元前233年,死於西元前202年。起兵時二十四歲,是個少年英雄;自刎時三十出頭,是一個男兒告別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

23 〈大風歌〉賞析 時間意識 《大風歌》的時間意識表現為線性的時間觀,首句指向的是往昔,次句指向的是當下,末句指向的是未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既有往昔風雲變幻的社會,又有劉邦進入咸陽,取勝垓下,滅掉異姓王的種種經歷,社會風雲的變化正如自然界一樣,風起雲舞,頗為大氣。回首往昔,頗多感慨。

24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在經歷一番轟轟烈烈的功業後,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可謂功成名就。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經歷種種艱辛,終於建立帝國,取得榮耀,衣錦還鄉之時,仍然沒有自我陶醉在已有的輝煌中,而是思慮著如何得到可以「守四方」的忠誠「猛士」,足見劉邦的深思遠慮。稱得上「猛士」的,原本就很少,還要能效忠于大漢,能守住天下,忠誠地捍衛四方,而不是不斷叛亂成為朝廷的顧慮,要找到如此的「猛士」,確實不易。

25 空間意識 主要表現出宏闊大氣、靈動變化的特徵。短短二十三字的詩歌中,「大風」、「雲」為空間景觀,「海內」、「故鄉」、「四方」均可視為空間場景。 在劉邦眼中,空間場景不局限於視力範圍之內,而是將空間進行了情感和想像的拓展,宏大的「海內」,親切的「故鄉」,遼闊的「四方」,給人一種空間上的立體感,又避免了單一化,顯得靈動多姿而又大氣恢弘,極具一代雄主的氣象。

26 「風雲」的隱喻 隱喻暗示往往有多種指向,風起雲湧的意象也容易令人聯想到秦末漢初群雄乘時崛起,天下擾攘動盪的局勢。這種理解可與前一種喻義共存互補。如果說悲慨情調在《大風歌》的前兩句尚潛藏在對功業的回顧中,顯得比較隱晦的話,那麼到了末句中就彌散開來,成為情感的主流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立足于當時諸侯屢叛的現實,瞻望前景油然而生的憂慮、困惑和悲歎。

27 〈垓下歌〉賞析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古代,「氣」既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有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儘管這是一種極其概括的敍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吒風雲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28 然而,在第二、三句裏,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極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麼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後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就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

29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
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麼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30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歎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 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姬啊,虞姬啊,你該怎麼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裏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31 〈大風歌〉〈垓下歌〉比較 對「天」的質問與喟嘆: 作為楚漢相爭的不同結果承擔者,劉項不約而同都選擇古歌表達了「天道由天不由人」的蒼涼無助感。
項羽在「時不利兮騅不逝」句直截了當地對命運繳了槍投了降。 劉邦則通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間接表明:一個人雖然可以坐擁天下,但卻無法掌控所有人,一個人也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卻無法把握後人的命運,君王無奈身後事,沒有人可以逃脫時間預設的程式。

32 無可奈何的悲哀: 意味深長的是兩首古歌的前後都形成對比。垓下歌是昔盛今衰之比,勇冠三軍的楚霸王從前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如今卻四面楚歌,孤家寡人。 大風歌則是現在未來之比,劉邦當下玩天下於股掌,將來卻無法逆料。 這種不經意的正反對比更大大增加了兩首古歌的悲情的濃度。一邊是九尺漢子的聲聲奈何,呼告著失敗男人的無奈,一邊是人間主宰的苦苦追問,昭示著成功男人的無奈,敗也無奈,勝也無奈,這突顯出人類什麼樣的心理與困境?

33 劉邦形象析論 《史記》中奠定劉邦「無賴」這一形象特點的,主要有三件事或者說三次描寫:一、「好酒及色」;二、在逃跑途中,不止一次地把孝惠和魯元推下車;三、在項羽要烹太公時,談笑自若,不以為意,而且還大言不慚地要「幸分我一杯羹」。除此之外,綜覽《史記》其他記載,可以看出更多屬於劉邦負面的描寫、性格: 一、「好酒及色」 《高祖本紀》中說,劉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無賴」性格於此見於一斑。在他起兵反秦之前,就已有兩個老婆,當他攻入咸陽後,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之」。楚漢之爭時,他又娶了戚夫人,當了皇帝後,則後宮美女成群。

34 二、推孝惠和魯元下車。楚漢相爭時,劉邦彭城兵敗,隻身逃走,由於後面楚軍追趕急迫,劉邦嫌車重,跑的太慢,便將兩個孩子孝惠、魯元推墮車下。
三、「幸分我一杯羹」:項羽為了要脅劉邦,將劉邦的父親抓去做人質,兩軍陣中項羽將劉父推至陣前,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不但不為所動,而且狡辯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35 四、不治生產,遊手好閒 劉邦在發跡以前是秦朝沛郡豐邑中陽裏一位農民的兒子,年稍長成為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長。他從小就不喜農家勞作,他的父親劉太公認為他「不治產業」,常把他當無賴來教訓。劉邦還常常領著自己的一班狐朋狗友去寡嫂家吃白飯,長嫂寡居,生活艱辛,對於小叔子不勞而食的行為很厭惡,因此有一次劉邦又攜客來食時,她故意用勺子把鍋底刮得「當當」響,表示飯沒了,賓客們紛紛知趣告辭,劉邦為此大丟面子。 一次沛縣縣令好友呂公,為避仇攜帶家眷來到沛縣投靠朋友,城裏眾官吏前往祝賀,劉邦身無分文卻在自己的賀柬上手書「賀錢萬」,並不謙讓,做了宴會的第一嘉賓。

36 五、劉邦為人倨傲,輕侮儒生。書生酈食其求見劉邦時,劉邦的侍衛對酈食其說:(劉邦)不喜歡儒生,許多頭戴儒生帽子的人來見他,他就當眾把這些儒生的帽子摘下來,往帽子裏撒尿。待酈食其獲見劉邦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總結: 狎侮的行為表現與劉邦社會底層的出身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劉邦自幼出身農民家庭,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以致他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難免作出一些在當時人看來是「不合禮法」的行為。劉邦自身性格的放蕩不羈與狂妄自大,他傲視群雄,不拘小節。周昌有一次進諫,劉邦正陪著戚氏享樂,結果他一下子爬到周昌脖子上做騎馬的樣子,說:我是什麼樣子的人。周昌說,你是桀紂一樣的人。劉邦笑著把他放了。這真是讓人會心一笑的「無賴」行為。

37 項羽形象析論 殘暴: 會稽守殷通串通項梁造反,結果項梁、項羽爺倆把殷通殺了,自己扯起了造反大旗。項王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就因為大不了的一句話,說者就被烹了。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項羽連一個已死的老母都烹?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紀信改扮成劉邦,而讓劉邦逃脫,項羽捉住紀信,燒殺紀信;周苛不肯投降,項羽烹周苛。

38 仁愛: 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史記•陳丞相世家》)高起、王陵說:「項羽仁而愛人。」(《史記•高祖本紀》)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史記•淮陰侯列傳》)這些人雖然都不喜歡項羽,認為項羽嫉賢妒能,不善於用人,但他們一致認為項羽性格中有仁愛寬厚、重情重義的一面。 《項羽本紀》載:「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39 驍勇善戰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領士兵「破釜沉舟」,英勇慷慨。讓士兵僅帶三天乾糧,去解巨鹿之圍。經過九次的激烈戰鬥,項羽殺秦將蘇角,俘虜秦將王離,迫使秦將涉閑自殺,終於解了巨鹿之圍。 在楚漢戰爭中,一次項羽要求與劉邦決戰,而劉邦不肯,項王讓勇士出營挑戰,漢軍有善於騎射的樓煩,楚軍挑戰幾次,樓煩每次射殺之。及「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項目叱之。樓煩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40 在垓下之圍後,項羽逃至東城,「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候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羽本紀》)項王一喊,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一瞪眼赤泉候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里。

41 恪守傳統道德,有君子之風: 項羽出身舊貴族,乃世代楚將之後。高貴的血統,光榮的出身決定了他恪守傳統道德,鴻門宴席上,項伯勸他勿擊沛公,理由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用「義」對付他。樊噲的慷慨陳詞仍舊用「義」和「信」作武器,明確指出:項羽如果攻擊劉邦,便是違反懷王約定,是「不信」;如果誅殺有功的劉邦,是「不義」。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抓住了項羽性格上講「義」講「信」的弱點。但同時也看到項羽的人格特質。

42 重名聲 關於他的早年事蹟,有兩件值得注意。其一,「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的叔父項梁大怒,問他意欲何為。他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認為他有志氣,於是教授他兵法,項羽大喜,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後,知其大意,又沒有再深入鑽研了。有人說這是志向遠大,實則正是淺嘗輒止、好大喜功思想作風的端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事例更證明他好名的事實。不肯過烏江 一事,也和面子問題有關。

43 不信任與輕信。 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存在於項羽一身。項羽少年落難,到處流亡,為躲避追捕,必須時時小心翼翼,對任何人都存有戒心。這種心理使他「不能任屬賢將」,「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劉敝,忍不能予」。他所任用的都是自己的同姓,如項伯、項莊、項聲、項它、項悍等。陳平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侯即妻子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所以很多人才都先後背楚歸漢。在項羽多疑不信的同時,他又極易輕信,他多次中劉邦的挑撥離間計,致使諸將叛離,亞父負氣而走。項羽的這種矛盾心理,使他嚴苛不容人,內部不能團結,與劉邦的人才集團相比,少得實在可憐。

44 正當楚漢相爭于滎陽的關節眼上,項王屢次出兵侵奪漢甬道所運的糧米。漢軍食糧缺乏,心存恐懼,與楚講和,要求割滎陽以西為漢王之地,項王打算答應這個條件。曆陽侯范增說:「漢兵是很容易打敗的,如今放手而不把漢軍消滅,將來必定後悔。」項王聽了范增的建議,急圍滎陽。漢王被圍,深以范增為患。乃用陳平的計謀,離間項王和范增。

45 項王派使者來,漢王派人以最隆重的宴席招待。在捧著佳餚進陳之際,假意細看使者,裝作驚訝說:「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想不到竟然是項王的使者。」於是竟把盛饌撤去,改以粗食供使者。使者回去,把這情形報告項王,項王乃懷疑范增與漢之間私下勾結。逐漸奪去范增的權力。范增辭歸,未到彭城,中途背上毒瘡發作而死。

46 劉、項二人的性格比較 出身的差異 項羽,是戰國貴族出身,楚國名將之後,「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祖父被秦將王翦所殺,他的家族與秦國有著極深的國仇家恨。劉邦只是個平民出身,後來僅當了一個小小的亭長。 因為生長背景的不同,讓劉、項二人在性格、思想上有了先天的差異。劉邦的無賴、狡獪、變通,源自於下層社會打滾的早年生活經驗(為了活命,甚至可以犧牲家人,置父親、兒女的性命於不顧)。而項羽的重名聲、講信義,也和他貴族的教育有關。(鴻門宴不殺劉邦、遵守鴻溝之約)

47 用人唯善與憑恃己力 劉、項成敗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為能否運用人才。項羽在沙場上所向披靡,大部分靠他自己的力量得來,而劉邦能得天下,在於他能知人善任。 而可悲的是,項羽始終把這種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思維,以為憑藉一人之力可以奪得天下,放在爭奪天下這件大事上,直到最後烏江邊時說的那段話更凸顯他的無知:

48 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臨失敗時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非戰之罪」?爭奪天下不僅僅是靠戰場上的殺敵而已,更重要的是,戰爭從來不試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戰、團體戰,必須用「智」,而非獨用「力」。

49 劉邦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劉邦)與韓信討論各位將領才能的大小。每個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自己一樣的能統帥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統帥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統帥的士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劉邦笑道:「你統帥士兵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制?」韓信說:「陛下不能統帥士兵,但善於帶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 並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後所能達到的。」

50 劉邦的知人善任還表現在他臨終前,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事實證明,劉邦的這些評價和預見是完全正確的。他的知人善任折射出了自身超強的政治智慧和謀略。

51 年紀與人生閱歷的不同 項羽起兵時年僅二十三歲,而劉邦已經三十九歲,項羽在經驗、閱歷等方面都不如劉邦,尤其是在自我意識、自我控制方面相差十分明顯。項羽遇事暴躁、衝動、易動感情,不能冷靜分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與他年輕有關。


Download ppt "大風歌 劉邦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