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食---生命的養料 摶食(段食)、觸食(更樂食、細滑食)、意思食(念食)、識食 主講人:釋徹入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食---生命的養料 摶食(段食)、觸食(更樂食、細滑食)、意思食(念食)、識食 主講人:釋徹入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食---生命的養料 摶食(段食)、觸食(更樂食、細滑食)、意思食(念食)、識食 主講人:釋徹入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
台灣首府大學通識課程講座

2 鄭捷.捷運隨機殺人案,4死24傷

3 台大高材生張彥文, 斬頸殺女友四十一刀

4 廢油回鍋:強冠餿水油、大統長基混油

5 頂新黑心油:正義香豬油、維力香豬油、維力清香油

6 食藥署檢驗出酸價和總極性物質偏高,極有可能是摻了回鍋多次的油炸廢油、回收炸油、或品質低劣的「飼料油」,長庚醫師指它出會損及耳鼻喉及腎臟。
正義公司香豬油驗出 重金屬「鉻」、雞油

7 國外罰責案例可為殷鑒 2013年09月03日Naked Juice(英語:Naked Juice)飲料公司稱其飲料「全天然」,因違反了加州和聯邦法律以及消費者保護法令,加州中區的美國區域法庭裁定900萬美元的消費者訴訟。 2014年7月19日,美國法庭判決第二大香菸商雷諾菸草公司(英語: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Reynolds,母集團Reynolds American(英語:Reynolds American)),必須賠償因長年抽菸且18年前因肺癌過世者的遺孀236億美元。

8 世界首富比爾.蓋茲

9 頂新黑心事件的省思 以餿水油、飼料油、廢棄回收油、動物屍油、皮革油、工業用油、劣質油品等等,魚目混珠冒充人們的食用油;乃至劣品貴賣,使得重金屬與有毒物質間接被人體吸收致病等,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多年來,頂新集團不但詐欺了廣大消費者的錢財,更長年毒害消費大眾不計其數,既浪費政府與社會大眾龐大的醫療資源,更戕害了無數大眾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其蓄意謀財害命之惡行重大,具足觸犯了殺生、偷盜、妄語詐欺等諸重罪,死墮無間地獄已屬必然。 應強制頂新對受害消費大眾負完全賠償責任,並裭奪其向任何公家銀行貸款之權利,且完全凍結其家族一切相關人員之資產,直到所有受害消費大眾與商家的損失償清完畢為止。 從政人員若為選票與政治利益而故意推諉拖延以方便其洗錢脫產,或任一干共犯逍遙法外,或讓其改頭換面繼續作惡,或協助其企業發展壯大而讓其具有更大力量來禍國殃民者,皆屬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皆有嚴重的同謀共犯、插暗股分紅、受賂吃贓而互相包庇之嫌疑,理當同罪誅連以警效尤。

10 何謂四食 食的意義,是包含學習、一再的受熏而成為種子(功能差別)。 搏食是三餐飲食的具體物質食物。
觸食是身心的觸感覺受,以 (內、外)身覺觸與定境觸為主。 念食是意識意根的念想、思欲、意念、思惟、學習、受熏。 識食是識種、業種的熏習,以第八識的識種之積集為主;對三 界中的任何境界有所喜樂、執著、貪愛,就是識食、識住。 食的意義,是包含學習、一再的受熏而成為種子(功能差別)。

11 三界有情的四食差別 欲界眾生以「搏食」為主,同時有「觸食、念食、識食」。
色界天人以「意根之思、意識之念」為食,而以制心一處的定力為主,故說以念為食,同時有「觸食、識食」。 無色界天的有情「無觸食」,以定力境界為食,仍有識食。 「地獄、無色界」眾生唯有「識食」。

12 八識心王的四食差別 四種食彼此息息相關,搏食但說物質食物,「觸食、念食、識食」則屬心念層面;然吃搏食之時,必有其餘三食隨之運作;而識食的成就,「欲、色」界眾生必須仰賴「觸食、念食」之進行。 七識心王的每一法都有食相,唯第八識「非有食、非無食」。 識陰六識的能見六塵之功能,本身即是觸食。有「境界觸」與「別境觸」之分別。 意根的「觸食、念食」恒常存在。 阿賴耶識唯有「識食」。

13 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腦內乾坤

14 什麼是真實? 你的本心 (如來藏),是你唯一的真實。 物質背後的秘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駭客任務:什麼是真實?

15 永生的真義 如來藏永遠與你同在,非一亦非異。
吾人的身心(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生命皆由如來藏所出生,如來藏「直接」出生「六根」,「間接」出生「六塵」,「輾轉」出生「六識」。 當五陰不再被出生時,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叫做無餘涅槃。

16 真者恆真,假者恆假 第八識(如來藏)是真 宇宙星雲、山河大地、眾生身心是假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吾人所了知的現象界一切法都是自心現量

17 依實立假,假必依實 如來藏是宇宙萬象一切存在的根本。 依真實如來藏而建立宇宙萬象一切法。 身外客觀的世界與腦內主觀的世界,不一亦不異。

18 搏食總說……(1) 搏食又名(團食、段食) 將食物揉成團狀而食用,故名團食。 印度飲食用右手抓飯,左手洗屁股。
將食物分為數段為食用,故名段食。 種種飯、麨麵、魚肉等具體的食物。

19 搏食總說……(2) 印度教不食牛肉、不殺聖牛。聖牛滿街跑 回教不食豬肉,錫克教不飲酒吸煙。
憲法第48條載明:「政府當致力規劃以現代化的科學方法發展農業與飼養動物,尤其應當採取措施保護並改善品種,且禁止屠殺牛隻、小牛犢,以及其他的乳牛和耕牛。」 第51條A項g款更進一步規定:「保護及改善自然環境--包括森林、湖泊、河川和野生生物,並善待一切眾生,是印度全體人民的基本義務。」 印度生活困苦落後,女子無地位,娼妓流行。 印度衛生極差,在聖河邊與尸體濁水共活,以咖喱、洋蔥殺菌。

20 觸食總說 觸食又名「細觸食、細滑觸、細滑食」 卵生眾生以「觸」為食,卵中以意思為食。 衣服著身之觸感 洗浴時的皮膚觸感
內身覺與外身覺的觸食於一切時皆存在 六識「觸」六塵的接觸、了知、執受亦為觸食。 聽聽看這是什麼聲音 欲界天人以笑或熟視滿足男女欲,屬為細滑觸食。 色界天人以身心二樂的禪悅為食,屬於定境觸食。

21 念食總說 意根的「思心所」的觸食,簡稱「意思食」 。 念食又名「意思食」。 善惡無記法的「受熏、思惟、學習、熏習」皆是念食
會冬眠的眾生以意根的思(念)為食。 一切的「欲求、所念、所想、思欲、意念、決定思」都是念食 意識與意根的「思惟」與「念想」,乃成為長養意識與意根持續現行的「動力」。 「善法欲」是菩薩不能間斷的念食。 禪定中的微細境界受,以及一切意識心的行為,皆名為食,即是念食也。

22 識食總說 「識的熏習」即是「識食」,即是「識住」。 對三界中的任何境界有所「喜樂、執著」者 了知、分別即是識食
後有種子、業種、無明種子的積集就是「食集」 識食有「六識之食、末那識之食、阿賴耶識之食」

23 人體六種感官運作的真相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 我們所了知的世界只是自己腦內的六塵假相
腦內的世界與外面實際的世界,非一亦非異。 我們的六識覺知心從來沒有接觸過身外物質世界的五塵實體,一切都只是各種感官的運作所感知到的各種覺受而已。

24 五色根(五種感官)的內涵 五色根是指人體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分為「扶塵根」與「勝義根」兩種。
扶塵根:是指身體表面可以眼見的器官,即是:眼球、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皮膚。 勝義根:是指頭腦內的五種感覺器官之中樞神經系統,又稱淨色根。 扶塵根與勝義根缺一不可,扶塵根負責接收外界五塵「顏色形相、聲音、氣味、味道、觸感」,透過感官神經的傳導,將五塵電子訊號傳送至大腦內部的中樞神經,在各別「眼、耳、鼻、舌、身」五官的感覺中樞顯現出相似的「色、聲、香、味、觸」之粗細假相,而由六識加以了知、分別。

25 依根,緣境(塵),根境觸而生識 依眼根,見色塵,眼色觸而生眼識,能見腦內形形色色的世界樣貌。
外五塵由五種感官接觸攝受,然後傳訊至大腦內部感覺中樞,顯現出相似的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感等等正外境相似的境界相。 依眼根,見色塵,眼色觸而生眼識,能見腦內形形色色的世界樣貌。 依耳根,聞聲塵,耳聲觸而生耳識,能聽腦內各式各樣的聲音。

26 依眼根,見色塵,眼色觸而生眼識 能見腦內形形色色的世界樣貌

27 依耳根,聞聲塵,耳聲觸而生耳識 能聽腦內各式各樣的聲音

28 依鼻根,嗅香塵,鼻香觸而生鼻識,能嗅知腦中的種 種香臭氣息。
相同的道理: 依鼻根,嗅香塵,鼻香觸而生鼻識,能嗅知腦中的種 種香臭氣息。 依舌根,嚐味塵,舌味觸而生舌識,能嚐知腦中的種種酸甜苦辣諸味。 依身根,覺觸塵,身觸觸而生耳識,能覺知腦中的種種體膚觸受。 依意根,知法塵,意法觸而生耳識,能了知腦中的諸法微細境界。

29 為什麼要探討四食? 四食是生命的養料,由四食的滋養而得維持生命的存續。
生命的生住異滅,是常恒普遍存在於十方一切世界之現象,一切生命皆依食物而存在。 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何謂為四?摶、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 (《長阿含經》) 一切眾生,有四種食,以資諸大,得自住持、得成諸有、得相攝受。何等為四?一者麤段及微細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起世經》) 一切以食故,成就「三有」海。(《正法念處經》) 「三有」海是宇宙所有「生命」的總稱,涵攝了「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又名為「三界有」。

30 佛種從緣起 欲界眾生具足八識心王,因為有了四種食物長養有情眾生的五陰十八界,才有十方世界的三界六道眾生存在;由於意根與意識的思惟、學習、念想,成就了一切善惡業種的熏習,決定了有情眾生在三界六道輪迴的升墮,以及修學三乘菩提的果位趣向。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無漏法種,由於後天的熏習善惡染淨諸法,而有人天五乘與五種種性的差別。 為酬償共業有情之間的種種因果業報,才有宇宙萬有山河大地的成住壞空,作為彼此恩怨互酬之輪迴舞台。只有四種食物對生命形成的作用有所瞭解,才能超越生命的束縛,乃至轉凡成聖,成就三乘菩提道果。 本議題的宗旨是為了探討四種食物對生命的作用與影響,了解生命的形成原因與來龍去脈,認識三乘菩提的內涵與道果的修證次第,以期超脫生命中的種種困苦,乃至成就究竟佛道。

31 五陰 (五蘊、五受陰、五取蘊)的內涵 色:(四大所造色)五根、五塵、法觸所攝色。 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憂受、喜受。(六受身)
眼觸生受,乃至意觸生受。 想: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六想身) 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行:身、口、意行。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六思身) 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身)

32 十八界的內容 六根(內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33 何謂八識? 第八識:又名「如來藏、入胎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如來、佛性、空性、心、實相、涅槃本際、實際……」 末那識:又名「意根」
意識 身識 舌識 鼻識 耳識 眼識 (此六識依根立名) 33

34 食集與苦集的關係 四食的集,皆因六根與六塵的生起與運作,才會有四種食不斷在進行,故六入處(十二處)的集就是觸的集,觸的集就是受的集,受的集就是愛的集,愛的集就是四種食的集。 由四種食集的緣故,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廣集了。 因此,想要滅除食集的話,就得滅除六入。想要滅六入,就要先研究瞭解四種食。

35 食集的形成因緣與解套之道 六入 → 觸 → 受 → 愛 → 苦 【六入的集 = 觸的集 = 受的集 = 愛的集 = 四食的集】→苦集
食集的形成因緣與解套之道 六入 → 觸 → 受 → 愛 → 苦 【六入的集 = 觸的集 = 受的集 = 愛的集 = 四食的集】→苦集 苦的集 六入的集 觸的集 受的集 愛的集

36 五受陰……《雜阿含經》 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受受陰: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想受陰:六想身,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 行受陰:六思身,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 識受陰:六識身,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 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 (1).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2).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經》卷12)

37 以十因緣觀回溯生命的本源識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十因緣之溯源

38 以十因緣觀順觀生命的流轉 十因緣之流轉

39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40 有情惑業苦的三世生死流轉過程 受苦 名色.六入.觸.受 起惑愛 造業取.有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起惑無明 造業 行.識

41 以十二因緣觀探究生死流轉的原因 進而還滅生死的流轉
以十二因緣觀探究生死流轉的原因 進而還滅生死的流轉 十二因緣之還滅

42 食集的幾個關鍵點 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六根入) 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六塵入)
「根、塵」觸而生「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 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六受身:眼受身,耳受身,鼻受身,舌受身,身受身,意受身。 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觸。 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六愛身:色愛身,聲愛身,香愛身,味愛身,觸愛身,法愛身。 受:苦、樂、憂、喜、捨受 愛:欲界、色界、無色界愛 苦:三苦、八苦

43 放下煩惱障礙的貪愛執著吧! 印度恒河邊_屍體火化
放下煩惱障礙的貪愛執著吧! 印度恒河邊_屍體火化

44 搏食(團食、段食)……(1) 閻浮提人:種種飯、麨麵、魚肉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
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種種飯麨麵、魚肉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 欝單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 龍、金翅鳥食黿鼉、魚鱉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 阿須倫食淨摶食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 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食淨摶食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中,與異性互視而笑或熟視,即能滿足男女欲,亦攝屬細滑食)。 自上諸天以禪定喜樂為食,不食搏食。

45 搏食(團食、段食)……(2) 如來示現在人間的色身也有搏食,應身佛之食同於人類之食,並以人間時節飯食(供養)如來,此為令世人知悉以人身學佛修行亦可成佛,也方便人天眾生都可以來請益。 說佛身無食者,唯指莊嚴圓滿報身與法身。 應身諸佛對人間的飲食完全沒有貪愛故說為斷搏食者。 真心亦不與搏食相應。

46 搏食(團食、段食)……(3) 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於地,猶如醍醐;地味出時亦復如是,猶如生酥,味甜如蜜。 其後眾生以手試甞,知為何味。初甞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甞之不已,遂生貪著,便以手掬,漸成摶食。摶食不已,餘眾生見,復效食之;食之不已,時此眾生身體麤澁,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 搏食是「我所」的執著,這是貪著「五欲」的功德,正是受用五欲引生的觸塵順心境,落在我所上面。眾生被搏食的貪愛執著所繫縛而不能解脫於欲界。

47 觸食(細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 何等眾生觸食?卵生眾生觸食。一切眾生受卵生者。所謂鵝、鴈、鴻鶴、鷄、鴨、孔雀、鸚鵡、雀鵒、鳩鴿、燕鳥、雀、雉、鵲烏等,及餘種種雜類眾生從卵生者,以彼從卵而得身故,一切皆以「觸」為其食。 卵生眾生在卵中安住時,都屬於觸食,這是指最初期的意根觸食,加上末後期處在卵中的意識觸食。必須在卵中由意根與如來藏的「觸心所」的運作,在入胎識的識食運作下,並有意根的觸食,才能使卵中物質轉變成鳥類等色身,這是極微細的觸食,故又稱為細觸食。 較後期的五根粗具規模時,方才開始有少分的意識出生,開始領受極少分的意識相應的觸食;就在這種意識相應的粗觸食存在的情況下,漸次生長增廣而漸漸擁有傍生類的具足意識,然後得以破殼而出,正式成為人間的鳥類等動物。

48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2) 欲界男女交合時的種種細滑觸,最為人類所貪著,名為粗重貪著。此種細滑觸又稱為細觸食。
宗喀巴、密勒日巴以實體明妃雙修或手淫而不出精的方法修練樂空雙運法,亦是屬於細滑觸食。 藏密雙身法的樂空雙運具足淫欲的觸食、念食、識食。 洗澡沐浴時所引生的細滑觸。 欲界眾生對衣服在身上產生的觸覺,是經常被嚴重忽略而不知不覺的細滑觸,故稱之為細滑食,這是人間不可或缺的食。

49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3) 觸覺是包含「外身覺」與「內身覺」的,是有情身中極為重要的法性,有情依以為生,日夜深深執著而不自知,屬於我執與我所執,這種觸覺正是意識與末那識 (意根) 的食,不同於搏食多分攝屬於色身的食。 身觸外覺的較細部分,譬如腳底板、小腿、大腿對外境的覺受,是一切人在生活上極為重要的法性,常被忽略,只有在失去這些覺受後,發覺走路出現問題時,才會知道這類對外境覺受的重要性。 由此再引申出去,而細觀腳底、小腿、大腿的內觸覺,您將會發覺到:假使失去了這些內覺的領受,自己根本就無法走路。這時才會知道自身每一部分的外觸覺、內觸覺竟然是如此的重要。

50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4) 這種內、外身覺在「清醒位、悶絕位、正死位、無想定位、滅盡定位」五位中都一直存在著,然粗細有別。
粗覺由意識所領受,成為意識的觸食;微細覺則由意根末那識所領受,成為意根的觸食。 這些粗細的內、外觸食會使意識與意根落入心所法及觸塵中,常以這種觸食不斷的增長意識與意根的自我執著性,使得意識與意根不願承認自己是虛假的而不願取滅入無餘涅槃,都會在極深沈的意根中常常想要保持自己及意識覺知心的存在,以便時時領受這類粗細不同的內外觸食,所以永遠不能證解脫果,無法斷除生死。

51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5) 色界天中的觸食(細滑食):色界天人沒有搏食,都以禪定所生的禪悦為食,由禪悅而出生色界天身、長養色界天身,才能使色界天身存在而不壞滅。這是禪定的制心一處能力作為色界天身的食。 禪定功德所產生的身心二樂,就成為色界天人或人間證得禪定者的意識與意根的觸食。由於對禪悅之樂有所愛著的緣故,就會繼續保持禪定的定力,使色界身保持堅固。 由於貪著色界身心二樂故無法解脫色界與無色界的生死。以不食搏故,無舌根及鼻根的勝義根,只有鼻舌的扶塵根,亦無香塵與味塵,無鼻識與舌識。所以,色界天人身相非常莊嚴,唯靠日常修習禪定而不用飲食,就可以相當長的時間保持色身不壞。

52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6) 初禪實證者,也會注意到存在於胸腔中的平常清淨樂觸而引生到全身的觸受中,郤沒有絲毫的欲貪;洗浴時也會引生全身的樂觸,但不會因此而生貪愛。初禪名為離生喜樂定,此謂離開欲界生,不再出生於欲界中。 初禪境界中的身樂覺受,屬於內觸食。二禪等至境界中的心境喜受,三禪等至位的心喜與身樂,也都是細滑觸,亦屬於三界中的觸食。人類證得三禪以下的定境時,會有天身發起於人身之中,與人身心合在一起而互相摩觸,產生樂觸,這個樂觸就成為證得色界定的人類身中的意識與意根的觸食,人身中的色界天身仍然以禪定的制心一處及離欲功德為食。 禪悅的出現,是由遠離欲界五欲、五蓋及禪定的制心一處功夫而生的,所以色界天人一念不生的境界也是細滑食、觸食的境界。

53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7) 觸食是在意根存在時就已經有了,只是太微細了,所以眾生無法覺察到它。無想天人以為「滅了意識而留下色界天身就是無餘涅槃」;等到五百大劫壽盡時,由於意根的觸食,使得意識出現了,隨即下墮三途了。欲求證解脫道果的人,皆應及早斷除六識觸食的貪愛。 六識自性對六塵的觸知,都是屬於極粗糙的六塵觸食;斷除了這個觸食的貪愛,才能以更細緻的覺知心,深入清醒位中體會意根的觸食;才能更深入體會眠熟位中的意根觸食,然後才能了知卵生有情在初入卵中的意根觸食。

54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8) 只要對內外六塵尚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對六識功德(六識的作用)貪愛的人,由於執著六識的能夠見聞嗅嚐覺知之性,而落於六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六識滅失,常樂使六識現行而自覺能夠見聞覺知內外六塵。 這種貪愛執著就會令自己墮入「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六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六識(對六塵)的觸食。 六根對六塵的接觸、了知、分別而產生的觸食與貪愛,有下列六識的執著:

55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9) (1).眼識的能見色塵之性:
假使對於色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眼識功德貪愛的人,他還在貪愛眼識的作用。由於執著眼識的能見之性,而落於眼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眼識滅失,常樂使眼識現行而自覺能夠見色,或自覺不見外色、只見內色;這就會落入「眼見色」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眼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眼識(對色塵)的觸食。

56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0) (2).耳識的能聞聲塵之性:
假使對於聲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耳識功德貪愛的人,他還在貪愛耳識能聞之性的功德。由於貪愛耳識能聞之性的功德,而落於耳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耳識滅失,常樂使耳識現行而自覺能夠聞聲,或自覺不聞外聲、只聞內聲;這就會落入「耳聞聲」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耳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耳識(對聲塵)的觸食。

57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1) (3).鼻識的能嗅香塵之性:
假使對於香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鼻識功德貪愛的人,他還在貪愛鼻識的作用。由於執著鼻識的能嗅之性,而落於鼻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鼻識滅失,常樂使鼻識現行而自覺能夠嗅香,或自覺不能嗅香;這就會落入「鼻嗅香」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鼻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鼻識(對香塵)的觸食。

58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2) (4).舌識的能嚐味塵之性:
假使對於味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舌識功德貪愛的人,他還在貪愛舌識的作用。由於執著舌識的能嚐之性,而落於舌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舌識滅失,常樂使舌識現行而自覺能夠嚐味,或自覺不能嚐味;這就會落入「舌嚐味」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舌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舌識(對味塵)的觸食。

59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3) (5).身識的能覺觸塵之性:
假使對於觸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身識功德貪愛的人,他還在貪愛身識的作用。由於執著身識的能覺之性,而落於身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身識滅失,常樂使身識現行而自覺能夠覺觸,或自覺不覺外觸、只覺內觸;這就會落入「身覺觸」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身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身識(對觸塵)的觸食。

60 觸食(細滑食、細滑觸)…(14) (6).意識的能知法塵之性:
假使對於法塵還有時時想要觸知的欲望,就是還沒有斷離對意識的作用產生貪愛,他還在貪愛意識的作用,貪愛意識的能知之性、了知之性,即是意識的觸食。由於執著意識的能知之性,而落於意識的我所中,所以不願意識滅失,常樂使意識現行而自覺能夠知法,或自覺不知外法、只知內法;這就會落入「意知法」而生的苦、樂、捨受中,就不能斷除意識自我的貪愛,就有了意識(對法塵)的觸食。

61 意思食(念食)……(1) 意思食就是念食。何等眾生念食?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是為念食。
何等眾生以思為食(念食)?若有眾生以意思惟、資潤諸根、增長身命,所謂魚、鼈、龜、蛇、蝦蟆、伽羅瞿陀等及餘眾生,以意思惟、潤益諸根、增長壽命者,此等皆用思(念)為其食。這是指會冬眠之生物。 凡是會冬眠的有情,在冬眠狀態中,都是以意思為食的。在冬天來臨時,牠們都以意根的「思心所」(意根念念欲留住生命)的運作而使生命留住;乃至有一種青蛙已經被寒冰所凍結時,仍以意根之思心所運作而得存命;等到春天來臨、寒冰解凍時,青蛙全身也隨著解凍而又活轉過來。這正是念食、意思食的具體事證,這類有情都是以意根的思(念)為食的眾生,也是 佛所說的「以意思惟、潤益諸根、增長壽命者」。

62 意思食(念食)……(2) 這種念食的傍生有情略有二種:
(1).意根與意識同時存在:譬如北極熊冬眠時,意識多時中斷不起現行,但常常會醒來觀察天氣的狀況,若發覺仍不能活動時,就會繼續滅除意識而入眠熟位中;在醒來觀察之時,也仍攝屬於意識的觸食中,同時仍有意根的觸食;眠熟後則回歸到只有意根觸食的狀態中,名為「意根」思心所的觸食,簡稱「意思食」。 (2).意根單獨存在:此是初入卵中時,五根不具雛形而使此世全新的意識仍未現行,故無意識覺知心的現行,對六塵無所了知;但是意根仍然夤緣於卵中的內身觸的法塵境界。這種只有意根所緣的內身觸的法塵境界,即是意根的念食,是由於意根的我執及觸食,來促使牠的如來藏不斷演變所執持的卵身產生質變,所以也是念食-----意根「思心所」的觸食。

63 意思食(念食)……(3) 人類也一樣,初入胎時執取了受精卵,也是靠著意根的念食--意思食--而長養了色身,終至具足五根為人類色身而使意識覺知心得以滿分現行運作,方能出於母胎,這其實也是意根的念食(意思食)在運作。 意根遍緣一切法,於眠熟位、悶絕位、滅盡定位、無想定位及無想天中,也是依靠意根的念食而存活,不致於捨報往生。 意根的念食在三界一切位中都存在著,所以遍在三界九地所居。由此緣故,說一切天人也有這種念食--意思食。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云:「意引將世間,意轉令變異,是意根一法,一切法隨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云:「一切法皆意根境。」《大乘起信論》云:「意根亦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

64 意思食(念食)……(4) 欲界天人常常會思欲享樂(初果人亦然),就是欲界天人的念食(意思食)。色界亦如是,只是所思、所念的對象有異而已,都不離念食。念食的意思,其實就是意思食;由於意識與意根的「思惟」與「念想」而成為長養意識與意根持續現行的「動力」,所以念食、意思食就是意識與意根的食物。 色界天人若是佛弟子,常常會在定中想起自己應該進修佛法,不應每天只在禪定境界中無所事事的安住;這個「意念」或「決定思」,就成為他的意識與意根的念食,使他常常以神通化身來人間聽聞正法,使他們的意識與意根常與善法欲相應,就不會常常無意義的枯坐於色界禪定境界中,就可以遠離意思食。所以說,禪定中的微細境界受也是念食的一種。

65 意思食(念食)……(5) 一切意識心的行為,不論善、惡、淨法,皆名為食,也是意思食,又名念食;所以在善法中應保持念食,在惡法中應遠離念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謂:(1).貪欲蓋食、瞋恚蓋食、睡眠蓋食、掉悔蓋食、疑蓋食。(2).貪欲蓋不食、瞋恚蓋不食、睡眠蓋不食、掉悔蓋不食、疑蓋不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七覺分依食而住。謂:(1).念覺分食、擇法覺分食、精進覺分食、喜覺分食、猗覺分食、定覺分食、捨覺分食。(2).念覺分不食、擇法覺分不食、精進覺分不食、喜覺分不食、猗覺分不食、定覺分不食、捨覺分不食。

66 意思食(念食)……(6) 佛種從緣起。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有食,因食而得出生、長養、增廣或壞滅。從意識心與意根相應的意思食、念食上面來看,凡是善、惡、無記法的學習與思惟,以及一再的受熏與思惟,都屬於念食,念食就是意思食,因為意識的行為一定會導致意根的心行改變或增廣。 「意思食」一直都有相對的二面:(1).經由「善法」的思惟與觀行,使得善法得到意思食的生長養護, 就使得不善法相對的消滅或滅失了。(2).經由「不善法」的思惟與熏習,使得不善法一再的重新出生與長養,相對的也會使得善法損滅。 因此,「食」的意思,是包含學習、一再的受熏而成為種子----功能差別。不單只是色身需要物質食物的食,法身慧命、解脫境界等善法也是一樣,也是一樣要有食,才能出生、長養,才能成就解脫果或佛菩提果,這就是食的真實意義。

67 意思食(念食)……(7) 五蘊身心各都有食,三界有情各都有食,沒有一法是無食的。尚未成就究竟佛道的菩薩仍然有食,用以增長法身慧命;直到究竟成佛時,不再有任何受熏,所以不再轉變心中的一切種子,才能說是念食、識食都已斷盡,所以只有佛地境界才算是離食的。 但是,示現於人間的應身佛為了能使眾生親近學法,而仍然必須有搏食,其實是已經遠離搏食的;只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受人身的緣故,必須受食。 若所證真心仍有食的境界,則是錯誤的大乘見道。若所證的解脫道是不離食的意識境界,就是未斷我見的凡夫,以其不離三界有之境界故。

68 意思食(念食)……(8) 意思食的法相很微細,很難被發覺到,故沒有人會注意到意識、意根在三界萬法中的熏習都是意識與意根的長養及流轉的食「物」。只要在三界萬有的法相上面不斷的熏習,不斷的錯誤認知「離念靈知心與處處作主的心是常他不壞心」,其結果就是使他對三界萬法及對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強,越來越廣大,就永遠不可能使意識與意根願意自我消失,就會不斷的想要在「我」所觸知的三界萬法的境界加以觸知而不願自我消失,就會在捨離色身時再去受生,如是流轉不絕的重複生死的過程。 若能對意思食詳細的加以觀行,了知意思食的虛妄性而斷除它,就會離開意思食,則將使意識與意根對三界萬法的執著滅除掉,不樂於接觸六塵境界,樂於遠離一切善惡境界及捨受境界,於一切境界都無所愛,捨壽時就不願再使意識與意根繼續存在,所以不再入胎、也不受生於天界,意識與意根就消失而不再出現於三界中,成為無餘涅槃,永遠離開三界生死的流轉。

69 識食……(1) 識就是食,「識的熏習」即是「識食」,識陰對三界中的任何境界有所了別而產生了「喜樂、執著」者,就是「識食」,即是「識住」。識食境界都是緣生法、虛妄法,細加觀察與認知,即可斷除我見,三縛結隨斷而證初果。 識是食:識就是了知、分別,六識剛生起時,立刻就了知六塵相了,這就是六識的食相,「了知」即是「識食」。佛陀說:「『識(識即是分別)就是食』,『分別、了知、領納』六塵,這件事能招引未來世的三界有,使得三界有相續不斷的出生。』」有了『未來有的種子』,所以就有六入處 (十二處),再由六入處緣於觸。 六入有內六入與外六入兩種:(1).內六入是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2).外六入是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

70 識食……(2) 識食的識,主要有「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三種心:
(1).貪著五欲,在欲界五塵與法塵上領受,乃至貪愛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境界法,即是意識之食。此食函蓋了六識之食。 (2).意根受到意識的誤導,所以也在這些法上面貪著,成就了(意根)末那識之食。 (3).在意識與意根有食之時,第八識收藏三界諸法的貪愛種子,就是阿賴耶識之食。滅除對這些法的貪愛,就是滅除識食的集。若能遠離三界食 (識食的集,意識心對三界境界的貪愛),就方便說為無食。 六識的食相都是在六識才剛接觸六塵境界的當下就有了,就已經領受、分別完成了,不必等到生起語言文字分別時才說是有食相。識有了知時即是識食。

71 識食……(3) 狹義的識食但指第八識之識食,廣義的識食則函蓋了前七識的識食。前七識的識食有四種情況:
(1).意識心若住欲界中,則其境界已經成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食。 (2).意識心若住於色界的初禪到四禪的境界中,則其境界已經成為「眼、耳、身、意」四識之食。 (3).意識心若住於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等定境中,則純屬「意識與意根」之食。(無色身故無五識之食) (4).意識心若住於無想定或滅盡定中,就成為單有「意根」之食的境界。 第八識的識食:凡是熏習諸法而成就了種子 (成就功能差別),就成為「第八識」之識食,諸識熏習及收集後有種子以後,一切種子都由第八識如來藏所持受,這就是第八識的識食。

72 識食……(4) 六識之食,是從能見聞覺知之性來的。能見之性是眼識功能,能聞之性是耳識功能,能嗅之性是鼻識功能,能嚐之性是舌識功能,能覺之性是身識功能,能知之性是意識功能;正當見性、聞性……乃至覺、知性正在運作之時,其實都已經是在識陰的食相範圍之中了;有食相,即是三界食,即非出三界之心。 眼識能見,正當初見之時就已經是眼識有食相了;能見之性就是眼識的識食。 耳識能聽,正在聽時就已經是耳識有食相了;能聞之性就是耳識的識食…… 身識有覺性,正在覺知冷熱痛癢之時就已經是身識有食相了;能覺之性就是身識的識食; 乃至意識能知,正當意識觸知六塵或觸知離五塵之定境法塵時,就已經是意識具有食相了;了知之性就是意識心的識食。這就是六識之食。

73 識食……(5) 食是三界有法,是維持三界有情生命的必要條件,是生死有為法,只要覺知心生起時,就已經是了知六塵的;正在了知六塵時,若心中不知其虛妄性,執以為實,就是六識之食。 執著離念靈知心為常住法,對六識自己常住的邪見不斷的熏習,都能積集後有種子,所以名為識食。 諸識都有食相,每一法都有食相,第八識非有食亦非無食;前六識若有食,意根就一定有食;前七識若有食,即成為第八識之食相。 第八識自身其實無食,食相都是前七識所有,只因第八識收藏前七識食的種子而方便說為有食。 在識陰六識的食相存在時,就一定會有意根的食相及第八識的食相存在;若前七識的食相滅盡,第八識則無種子收藏之食。唯有自身無食的第八識心,才能常住於三界外,成為涅槃心。

74 識食……(6) 「後有種子、業種子、無明種子」的積集,就是識食的「食集」。若無「後有種子」的集,就不會有後世的入胎與出生,生死就可以了斷,故說滅除識食者,即可解脫生死;乃至滅除異熟生死習氣種子的食集,就可以滅除第八識心體的異熟性,解脫於異熟果而成就佛果,這也是「食集的滅」。 熏習惡法而成為第八識心中之識食,使第八識心中積集了惡法想要再現行的習性種子以後,種子成就了,就是「識食」,就是後有種子之積集,就不離「食集」;成就識食的集,就一定會導致後世輪轉生死不斷。 亦即,前七識熏習的「無明種子、善惡業種子、習氣種子」的積集而存在本識中,就是「前七識之食」,識的熏習即是識食故。善法食與惡法食的成就,都是由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的思惟而成就。

75 識食……(7) 以意識為常住不滅法,或六識貪著六塵境界而執取不捨,即是六識之食。意根遍計執著蘊處界一切法為我、我所,即是意根之食。意根普遍執著於一切法,執著六識、六塵、五色根,特別執著六識為自我,多數時候將六識當成是自己的功能,錯誤地認定「色即是我,色是我有」(色身就是我,色身是我所有),乃至認定「識即是我,識是我有」(識陰六識就是我,識陰六識是我所有),導致不能解脫生死。 意根不但執著六塵,執取色身為自我所有,也一直將六識的功德、功能據已有,對六識的見聞覺知之性極為執著,但意根卻不會思惟,也不會返觀自己,所以一向都是把自己以外的七個識據為己有,將自己的自性及其餘七識的功能當作是自己的所有功能;所以意根很不願意失去其餘七識的自性,就不願意滅除自己而使第八識住於無餘涅槃中,這就是凡夫性、異生性。

76 識食……(8) 識食亦可函蓋「意思食、觸食、搏食」,遠離惡知識所教導的惡法熏習,親近善知識而熏習正法,以及在觀行「食義、食集、食滅、食滅道」的過程中,都是不離觸食與念食的;若離觸食與念食,就無法成功熏習解脫道善法,善法的識食就不可能成就;若識食不成就,則善淨法的修習欲也將不能發起。 因此,惡法的熏習固然是食集,善淨法的熏習也是食集,只因善淨法的熏習是熏習「離欲、離我執、離食集」之食滅道,必定會導致斷除食集、斷除三界愛,獲得食滅而出離三界生死的結果,不同於惡法的熏習是執著於「欲、自我」,所以不名為食集。 食滅之道,就是集滅之道。真正修學解脫道的人,應該要滅除一切法、滅除識陰與意根一切心識的功能,才能進入無餘涅槃。放不下意識覺知心的自己,放不下處處作主的自己,正好是識食的集,下一世必有五陰熾盛等眾苦聚集。

77 識食……(9) 何等眾生以識為食?所謂「地獄眾生」及「無邊、識處天等」,此諸眾生,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地獄眾生都是以識種為食而生存著,都不依靠物質色法而保持其果報身、業報身。當地獄眾生的惡業果報尚未償盡時,共業眾生的地獄業報都是依附於原有的世界而存在的;就像是無色界眾生雖無形色,也還是依附於原有的欲界、色界的世界而存在著。 當所有眾生的業報已盡,地獄就毀壞而不存在了;縱使他們的業報尚未報盡,可是此界有情因為世界毀壞而轉生他方世界時,尚未償盡果報的地獄眾生也會隨同轉生他方世界中的地獄繼續受報。

78 識食……(10) 地獄眾生純以識種的流注為其生命中的食,藉以維持其生命形態,故說地獄眾生唯有「識食」。雖然他們在地獄時,身受極不可愛之冷熱觸等諸苦痛,這也是「觸食」,因此常思念那無熱惱之清涼樹蔭或無刀劍樹葉之曠野處,這就是「念食」(意思食)。然因地獄純屬受報而非熏習,故不說地獄眾生的意識與意根有觸食、念食。 地獄眾生的所有活動都是屬於「內相分」中的生活,不是依外在世界的物質世間色法而生存的,所以他們都是依惡業種子而報得惡受種子的流注,所以色身都很廣大,受苦就可以無量無邊,可以超過人間極多倍而實現因果律,遠超過人間的痛苦而不會悶絕,只有死亡而又重新再出生地獄身。

79 識食……(11) 地獄眾生的色身、生活環境既然都屬於內相分,所以純依識種、業種的流注為食,以維持其生命狀態。如是境界,猶如夢中境界一般無二,但與夢境有所差異: (1).夢中境界若極惡劣,導致極為痛苦或極為驚惶時,便會醒來,脫離夢境便離痛苦,不會永受重大的「身覺」與精神的痛苦;在未醒之時,夢境極為真實,眾生正在夢中之時不知是夢,便在其中感受種種色身及心靈上的苦樂。 (2).地獄之中無有睡眠之法,地獄境界亦非睡眠境界,故無醒來離苦之時。地獄眾生因業報故,恒常受諸痛苦;只有極重痛苦無法承受而死亡時可以暫時離苦,然而果報未盡故,本識中流注業種現行時的業風吹起,又復活轉過來,繼續承受種種「身覺」及心理上的苦痛。

80 識食……(12) 識食的意思是說:純由本識心中所現之法以為其食,用以維持其身命,這是第八識自身的識食,完全不依外法為食而保全生命的存在。
眼識的食,是說色塵的粗略相,……乃至身識的食是說細滑觸的粗略相,意識的食是說五塵及法塵之粗相、細相、極細相,意根之食是說法塵上的極粗相,如來藏之食是說七識心一切熏習所成的種子。 四禪八定皆屬意識境界而非三界外的涅槃境界故,應修八背捨,成為俱解脫。 滅盡定 (滅受想定):入滅盡定是以離想(離了知性)而入,不是以入滅盡定想、也不是以入涅槃想而入。行者若已經斷除我見,此時滅除意識覺知心,意根的受與想二個心所法就會跟著滅除,就成為滅盡定,八背捨就完成了,已經成為俱解脫者。

81 識食……(13) 四識住:識陰對色、受、想、行的寶愛與熏習,都是識食。乃至識陰返觀自己後而對自己有了寶愛、貪有的熏習也都是識食。由有識食故增長我見、我執,因而尋求有緣父母而重新入胎,輪迴生死不斷。 若識陰覺知心不再貪愛執著色、受、想、行陰,願意滅除自己了;意根也接受了,願意滅除自我了就無所緣,只好跟著滅了,就成為無餘涅槃了。 三世的識食:由於過去的六觸為食,引生現在的六處為食;再由現在的六處為食,引生未來的六觸為食,如是生死輪迴不斷。六識對十八界的熏習與貪愛都斷除了,都不想在六塵境界中讓六識自己繼續存在,對自我貪愛的熏習都已滅盡,不領受現在法,不貪戀過去、現在、未來的六識與六塵,就沒有識食了,我執就斷滅了。

82 識食與解脫的關係…(1)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83 識食與解脫的關係…(2) 熏習之理,即是識食;識食之理,即是熏習之義。凡有識食之法,皆名熏習;熏習成就之後,即是成就如來藏中種子,執藏於如來藏中,名為識食;於今世或未來世中待緣而現,即名「種子生現行」之意;今世、往世造作種種善惡業行而成就識食者,即是「現行熏種子」之意。 斷除身口意三「不善」行、貪瞋癡三「不善根」、乃至對善行、善業、善果之執著,都是斷除識食之正行。

84 識食與解脫的關係…(3) 佛菩提道一切種智的成就,是以常住三界中聞熏及實證如來藏一切種子為最重要的理證與事修,不許滅盡四食,而須藉由保留善法食來攝受四大、五蘊身心,成就未來無量劫中的世世菩薩色身及一切法,讓如來藏中含藏的一切種子漸漸全部現起,才能滿證一切種智。 但是要使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現起,卻必須有識食的出現與功能,方能流注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而具足證知,然後才能實證佛地的究竟無生滅身。所以菩薩悟後無量劫中都是不滅除識食的,都是有食而無食集的。

85 識食與解脫的關係…(4) 對意識相應的境界有所喜愛者,都是「不離識食」者、「不住於內」者,都不能解脫三界生死苦;若有意識之食,則那個境界一定是三界有之無常法。對一切三界境界都無所著,就是識住於內,不住於外,識食就不存在了。 執藏、收藏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的種子,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之食。當如來藏的食斷盡了,就是變易生死已經斷盡了,這才是究竟的解脫。

86 生命的內涵 生命是具有五陰或四陰的存在體,又名五陰世間。 五陰:色、受、想、行、識。(欲界、色界) 四陰:受、想、行、識。(無色界)
五陰由六界和合而成,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由此六界和合而產生了人類具足的五陰。

87 五陰的如實正觀 觀色如聚沫 觀(痛)受如浮泡(水上泡) 觀想如陽焰(春時燄、野馬) 觀(諸)行如芭蕉 觀識如幻事(諸識法如幻)

88 生命三要素 三法和合名為眾生:一、壽。二、煖。三、識。 此中的識乃是第八識,識駐身則生,識捨身則死。

89 六界有哪些? 地界:堅相、堅性,固體 水界:濕相、濕性,液體 火界:煖相、煖性,溫暖,熱量 風界:風為輕動相、流動性,氣體,動能,動力
空界:虛空相、遍滿色相、無障礙相、無礙性,空間 識界:了別相、了別性,心

90 六大的體性 地大---堅---不壞 水大---濕---攝持 火大---煖---離散 風大---動---長養 空大---無礙---自在
識大---了知---識別

91 三界生命的特性 欲界:具有色身與七情六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悉皆具足 ,具有男女相,以及淫欲法。
色界:已斷除欲界的五欲、五蓋障等欲望,但以禪悅為食,仍 具身相莊嚴,無男女相,然缺少「鼻、舌」二識、二勝 義根(仍具有「鼻、舌」的扶塵根),與「香、味」二塵 ,唯餘十二界。 無色界:已除斷欲色界愛,以四空定境為食,唯餘名法四蘊, 而無色身色法,唯剩「意識、意根、定境法塵」三界。

92 六道(五趣)輪迴的內容 天道:造十善業道、修禪定者所化生處,不受病苦,但享天福。 人道:造五戒善業而不離男女欲者所投生處,有苦有樂。
阿修羅道:瞋心重者所生處。(遍在其他五道) 傍生道:造愚痴業者所生處。 餓鬼道:造慳貪業者所生處 地獄道:造五逆十惡業者所生處。 十方佛國淨土、各宗教的天堂、地獄,真實確有其處。 欲界六天乃至三界二十八天皆是天堂,地獄如十八地獄等處。 眾生在四食中爭逐,造作種種身口意善惡業,由業力招感未來世的異熟果報,共業眾生互酬因果業報而形成六道輪迴。

93 四食與六入的關係 「搏食、意思食、念食、識食」的集,都是因為六根與六塵的生起與運作,才會有四種食不斷在進行,所以六入處 (十二處) 的集就是觸的集,觸的集就是受的集,受的集就是愛的集,愛的集就是四種食的集;由四種食集的緣故,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廣集了。故想要滅除食集的話,就得滅除六入。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見(聞、嗅、嚐、覺、知) 色(聲、香、味、觸、法)之性的出現及運作。滅除了六識的自性功能,就能遠離能見聞覺知之性,就沒有食集了,就可證得無餘涅槃。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涅槃境界中無四食,故須先確實了知三界食,才能確實斷除三界食,才不會繼續增長種種食而不斷存在於三界中,就可以滅盡自己而證無餘涅槃,永無三界生死中的種種痛苦。心解脫者能自證:「我生已盡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94 四食與三界五蘊的關係 一切眾生皆仰食存:為了維持五蘊身中六界的和合與正常運作,就必須進食;三界九地一切有情都一定要有「食」,五蘊(或四蘊)身心才能維持不壞。此四食皆屬五陰相應的境界。 欲界中具足四種食:搏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地獄眾生融銅灌口而不能成食之作用,方便說有團食。 色界中具有三種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無色界眾生唯有識食,特別是非想非非想天中。無色界中無色身故無觸食,若說有三食者,只是指下三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中,方便說有三食:(1).觸食是指定境中的意識自內心中的「定境觸」,並無色身之任何所觸。(2).無色界中的念食也不是念心所相應的念,而是有時在定中出現的所曾經歷定境的「了知」,不屬於憶念的念,並且是隨知隨捨的,所以也是方便說的念食、意思食。

95 什麼是地界? 地界:身中堅硬之物質。 地界有二:有內地界,有外地界。
內地界:在我們身內,為色身所攝持的堅硬組織及堅硬的體性,被我們色身所受持的物質,謂髮、毛、爪、齒、麤細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腸、胃、糞,以及其他堅硬性的身體組織。 外地界:在我們身外,極為廣大、清淨、不會生起憎惡之心的地大元素,它是無常變易的、會衰敗滅盡的客觀固態物質,有時水災發生就會毀滅外地界。(《中阿含經》) 此身中內別堅性,堅硬所攝,親附執受,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瑜伽師地論》)

96 什麼是水界? 水界:身中的水分濕性。 水界有二:有內水界,有外水界。
內水界:在身內所攝的水分與水性所滋潤,為身內所受持的水性,謂腦漿、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以及其它身內所攝的水分,與水性所滋潤,為身內之所受持的水大一類物質。 外水界:在我們身外,極為廣大、清淨、不會生起憎惡之心的水大元素,它是無常變易的、會衰敗滅盡的客觀液態物質,有時火災發生就會毀滅外水界。 (《中阿含經》) 淚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瑜伽師地論》)

97 什麼是火界? 火界:身中的溫暖及能引生體溫的物質。 火界有二:有內火界,有外火界。
內火界:在身內被我們所攝持的、會生起溫暖的物質以及溫暖的熱性,謂暖身、熱身、煩悶、溫壯、消化飲食,如是一類身內所受持的溫暖與火性所攝的生熱物質。 外火界:在我們身外,極為廣大、清淨、不會生起憎惡之心的火大元素,它是無常變易的、會衰敗滅盡的火性物質,有時火災發生就會燒掉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外火界滅後,人民求火,或鑽木截竹,或以珠燧。 (《中阿含經》)

98 什麼是風界? 風界:呼吸及身體的動作,以及五臟六腑中的動轉功能。 風界有二:有內風界,有外風界。
內風界:身內所所攝持、所受持的空氣,以及動轉的體性,風性動,有:上行的動轉功能,以及向下動轉、腹中動轉、身體的動轉、向內收縮的動轉行為、猛利傷害身體的體內動轉力量,向上阻塞的動力、不屬於食道腸道血脈的動力、每一個肢節的動轉力、呼息出去的風、吸氣入內的風,如是一類在此身中,其餘在內所攝的空氣、空間及行來去止的動轉等活動,在色身中所受持的都是。 外風界:身外的空氣即是,此風大法界極為廣大,自性很清淨,不會生起憎惡的心行,它是無常變易的、會衰敗滅盡的客觀物質。有時身外的風界生起時,會撥屋拔樹崩毀山巖。外風界停止後,人民想要求風,或以扇子或衣服搖動而求風。 (《中阿含經》)

99 什麼是空界? 空界:身中四處都有的空缺處。 虛空界者,亦有二種:一內,二外。
內虛空界者,謂此身中所有內分,內分虛空,虛空所攝;有覺知處,不普不遍色動轉處,飲食眾味轉下、消化、開張之處。又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等空、口中舌動行處虛空。 外虛空界者,謂所有虛空,覺處不攝,不一切滿,不一切遍,所謂樹枝條葉間空,一切窟中諸所有空,山谷河澗;如是等中所有虛空,若外孔穴。(《中阿含經》) 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由此吞咽,於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如是等類,說名空界。(《瑜伽師地論》)

100 什麼是識界? 大乘的識界:能出生六根及識陰六識的入胎識如來藏的功能。
云何識界?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又心、意、識三種差別是名識界。(《瑜伽師地論》) 大乘謂:(八)阿賴耶識名心,(七)末那名意,餘(六)識名識。 二乘謂:過去的意識名心,未來的意識名意,現在的意識名識。 二乘的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正法念處經》)

101 內四大與外四大的關係 內四大是指吾人身內的四大元素所造之物質。 外四大是指吾人身外的四大元素所造之山河大地環境諸物質。
內四大是色身藉由本識攝取外四大的元素,來供給色身維持生命存在與運作的需要,透過色身的新陳代謝等功能而將身中內四大排出體外,讓大地重新吸收、分解、淨化,如是循環不絕,兩者息息相關。若破壞了這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衝,人類就會趨向滅亡,娑婆世界就會走向壞劫、空劫。 外在的山河大地是不起貪愛受持的外四大、五大,因為沒有被有情的貪愛所聚集,而呈現一種自然存在(四大極微)的狀況,所以才能較長時間存在。 凡有貪愛受持的色身內四大、空大、動能等法皆易壞滅,只能短時間安住存在。

102 四大對色身生命的寓意 色陰是由地、水、火、風、空,以及動轉的能量所組成的,並不是自然就有,也不是由(能識別六塵萬法的)意識或由(處處作主的)意根自己生成的,所以是緣生法,終必會壞滅。 這些組成色身的四大物質,在身外也是同時存在的,它們都是暫時因緣假合而成的無常生滅法,隨著世界的成住壞空,與五蘊的生住異滅,終有壞滅的一天。 宇宙一切生命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各人的如來藏所直接出生(六根),或間接出生(六塵),或輾轉出生(六識)的,離開如來藏即無一法可得。因此,不應貪愛執著這個容易敗壞的五蘊色身,應勤於追求如來藏的體驗實證(明心見性),期能早日得到解脫乃至成佛。

103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如何流轉的?

104 生命的流轉輪迴(十因緣觀)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聚集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聚集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聚集 此中的「識」支為入胎識,亦名「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佛性、空性」。祂是宇宙萬有一切法的根源,一切生命皆由祂而生,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以此十支觀察有情眾生在三界六道輪迴生死的流轉事實,確認入胎識的必然存在,常住不壞。

105 生命的還滅解脫(十二因緣觀) 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愛 ←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聚集 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六入 → 觸 → 受 →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憂悲惱苦聚集 此中的「識」支是指識陰六識,而非指第八識。 由於對實相與因緣法的無知,導致識陰造作了許多雜染的身口意之業行,這些識陰業種都會熏習植入自己的第八識心田中,而招感未來的異熟苦果,所謂三世因果「自作自受」是也。

106 如何觀察而斷搏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彼人夫婦共食子肉,不取其味,亦不貪嗜美樂,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 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107 如何觀察而斷觸食?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108 如何觀察而斷念食? 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願,捨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109 如何觀察而斷識食? 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110 依止「本識真實恒存」來斷四食 若有情眾生依真實的法而修行的話,厭惡世間、蘊處界,離世間種種欲,離六塵欲望,滅盡一切貪愛、一切法,趣向涅槃、真實,不再生起種種有漏心行,心善於安住解脫境界中,他是從食集的證知而出生這種證境的;若依真實而修證的話,即是滅盡四食的集。

111 依四諦義來斷食集而證解脫 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麁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
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 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 云何食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112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感謝您們的參與 112


Download ppt "四食---生命的養料 摶食(段食)、觸食(更樂食、細滑食)、意思食(念食)、識食 主講人:釋徹入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