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滨海学坛 周刊 总第12期 2012年10月15日 本期编辑:郑雪敏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滨海学坛 周刊 总第12期 2012年10月15日 本期编辑:郑雪敏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滨海学坛 周刊 总第12期 2012年10月15日 本期编辑:郑雪敏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2 教育小故事 触动“心理”学 时事热点与教育

3 不同,是为了相爱! 黑人计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
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很多颜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到了目的地,计程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费。他说:“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一等。若当时母亲可以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不同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不同,是为了相爱。” 我们面对和我们不同的人和事物,最初的态度通常都是排斥,但这只会造成人和人之间更大的分化。 其实,接受一个人,便能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事,便能丰富自我的人生。试着去接受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相爱。

4 旋转的花 随风摆动的麦浪 看看这些静止的图片是不是在动

5 几张脸?

6 画里画外?

7 不要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变成品学兼优的标准件
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就不至于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 不要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变成品学兼优的标准件

8 中国诺贝尔第一人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 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 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得奖,引各界欢呼沸腾。国内外华人共同庆贺! 国内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

9 莫言 -- 人物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80年代中乡土作品逐渐崛起,莫言以其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10 评价 人民网廉政评论员李海年撰文:这是一个迟来的喜讯,这是一个望眼欲穿的渴盼!太振奋人心了,太令人兴奋了!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比中国更渴望诺贝尔奖了! 网友评论:鲁迅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匠,巴金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匠,莫言就是当今中国受之无愧的文学巨匠、泰斗!他的名字将与鲁迅、巴金、矛盾等文学大家一样永载史册! 莫言自己坦言: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11 反思 一、从莫言的成长经历看他的作品 1955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值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家庭的贫困、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爱与创伤体验。莫言曾说到,"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莫言在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精彩各异、妙趣横生的人物形象:匪气的爷爷、平庸的父亲、勇敢坚韧的母亲……莫言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正是在童年时给予了他爱与创伤深刻体验的故乡人物的变型。莫言从来没感到过素材的匮乏或灵感的枯竭,只要一想到家乡,他脑海中那些乡亲们便会奔涌前来,成为莫言创作的生动素材和灵感激涌的源头活水,令莫言的创作永保新鲜的活力。

12 反思 二、从莫言的教育经历反思现实中国的教育
莫言只接受了五年的基础教育,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开始创作、发表作品。莫言的教育经历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培养作家和画家,主要在于给他们自由创作的土壤。另外,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我国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地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否有被扼杀的嫌疑?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受十多年“灌输教育”、“圈养教育”的洗礼,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缺乏想象和创造,其结果是,获得文学类的奖项,是偶然事件,甚至能否“成人”“成才”都是个未知之数。

13 三、如何看待“人教社确定莫言作品入选教材”
反思 三、如何看待“人教社确定莫言作品入选教材” 究竟该不该因为莫言获了奖,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他的作品?从昨日人民日报记者对人教社和语文社的采访来看,两家都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语文教材未来不应回避的题材,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言是一种考验,但是在语文教材编写者眼中,中国本土作家的第一个获诺奖,“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  “文学奖是光环,作品才是根本。”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他创作的一种肯定。在一段时间内,他的作品会热销,但对于文学类图书的整体拉动作用估计不会太大。文学不是米面蔬菜,普通人,包括年轻人,不会从此人人捧读文学书。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慢慢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出阅读的需要.

14 谢谢欣赏!


Download ppt "滨海学坛 周刊 总第12期 2012年10月15日 本期编辑:郑雪敏 温州滨海学校教科室主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