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課 國 葬 白先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課 國 葬 白先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課 國 葬 白先勇

2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3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文體、主旨 白先勇談〈國葬〉 袁良駿談〈國葬〉 《台北人》導讀 《台北人》主題 《台北人》人物

4 題解 本文選自《臺北人》,是一篇短篇小說,描寫在寒冬的清晨,力衰體弱的老副官秦義方參加長官李浩然將軍喪禮的感觸。
  小說中的李浩然將軍歷經北伐、抗日、剿匪等戰役,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退守臺灣後未獲重用,壯志未酬而辭世。秦義方追隨將軍出生入死,以身為其副官為榮,一生滿懷對長官的忠誠與情義。

5 小說透過喪禮氣氛的營造與秦義方對往事的回憶,除側寫將軍的功業彪炳,抒發哀悼之情,並藉人物際遇的今昔對比,以及時空交錯的筆法,表達人生無常、世事多變的慨嘆,讀之令人低迴深思。

6 白先勇談〈國葬〉 我寫這篇時,我自己也很感動,因為這是最後一次了,裡面有象徵性的,好像整個傳統文化都瓦解了。
我並不是要讚美傳統社會的階級制度,但以前就是這樣子,或許舊社會,在新社會的眼光看是罪惡重重。但是舊社會的人還是人,若說寫過去就不好,那麼,怎樣寫現代,現代也一樣會過去。

7 袁良駿談〈國葬〉 作為國民軍名將之後的白先勇,他卻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盛而衰的巨變。白先勇出身名門而生於憂患,隨著中國大陸的風雲變色,他垂髫之年便隨父母輾轉流離。他為父輩的兵敗而哀嘆,他為這場失敗唱出了一曲曲淒涼的輓歌。〈思舊賦〉、〈梁父吟〉、〈國葬〉,一律籠罩在濃郁的悲劇氣氛之中。李將軍、王孟養、李浩然、章健、葉輝、劉行奇……白先勇刻劃了一個個叱吒風雲的名將,但寫的不是他們勇冠三軍的當年,卻是他們的「英雄末路」。

8 袁良駿談〈國葬〉 白先勇對這些「英雄末路」的敬佩是溢於言表的。但對殘忍的現實,他所充當的只是歷史的見證人和悲劇的輓歌手。
正是在上述沒落貴族的輓歌中,白先勇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才能,表現了紅樓夢的明顯影響。紅樓夢有著濃鬱的悲劇氣質,有一種力透紙背的歷史滄桑感。而在白先勇的那些沒落貴族的輓歌中,恰恰也充滿著這兩種質素。

9 《台北人》導讀 《臺北人》是一本深具複雜性的作品。此書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寫作技巧各篇不同,長短也相異,每篇都能獨立存在,而稱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說。但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聯成一體,則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說之幅面變廣,使我們看到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複,與互相陪襯輔佐,使我們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涵義,並使我們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10 先就《臺北人》的表面觀之,我們發現這十四個短篇裡,主要角色有兩大共同點:
一、他們都出身中國大陸,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這一小島的。離開大陸時,他們或是年輕人,或是壯年人,而十五、二十年後在臺灣,他們若非中年人,便是老年人。 二、他們都有過一段難忘的「過去」,而這「過去」之重負,直接影響到他們目前的現實生活。 這兩個共同點,便是將十四篇串聯在一起的表層鎖鏈。

11 《台北人》主題 1.今昔之比 白先勇在書前引錄的劉禹錫〈烏衣巷〉,就點出了臺北人這一主題,傳達出作者不勝今昔之愴然感。臺北人中之「過去」,代表青春、純潔、敏銳、秩序、傳統、精神、愛情、靈魂、成功、榮耀、希望、美、理想與生命。而「現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混亂、西化、物質、色慾、肉體、失敗、委瑣、絕望、醜、現實與死亡。

12 2.靈肉之爭 靈肉之爭,其實也就是今昔之爭,因為在臺北人世界中,「靈」與「昔」互相印證,「肉」與「今」互相認同。靈是愛情,理想,精神。肉是性慾,現實,肉體。而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靈與肉之間的張力與扯力,極端強烈,兩方彼此撕鬥,全然沒有妥協的餘地。 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中,「靈」與「肉」之不可能妥協,或「昔」與「今」之不可能妥協,歸根究底,起源於一個自古以來人人皆知之事實:時間永不停駐。時間,不為任何一人,暫止流動,青春,不為任何一人,久留一刻。

13 3.生死之謎 白先勇把永遠的尹雪豔列為《臺北人》第一篇,固然也可解為社會眾生相之嘲諷,但「象徵」之用意,遠超過「寫實」。 全書透露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近似道家哲學之思想。憑著常人的理性與邏輯,「過去」應該代表死亡,「現在」應該代表生命。但在白先勇視界中,「昔」象徵生命,「今」象徵死亡。這一特殊看法之根結,在於白先勇將「精神」,或「靈」,與生命認同,而將「肉體」與死亡印證。

14 《台北人》人物 臺北人中之人物,我們大約可分為三類:
1.完全或幾乎完全活在「過去」的人。臺北人之主要角色,多半屬於這一型,明顯的如尹雪豔、賴鳴升、順恩嫂、樸公、盧先生、華夫人、「教主」、錢夫人、秦義方等人。 白先勇冷靜刻劃這些不能或不肯面對現實的人之與現世脫節,並明示或暗示他們必將敗亡。但他對這類型的人,卻給予最多的同情與悲憫。

15 2.保持對「過去」之記憶,卻能接受「現在」的人。臺北人角色中,能不完全放棄過去而接受現實的,有劉營長夫婦(歲除)、金大班,一把青之「師娘」,花橋榮記之老闆娘,冬夜的余嶔磊與吳國柱等。他們也各有一段難忘的過去,但被現實所逼,而放棄大部分過去、大部分理想。剩下的只是偶然的回憶。如此,負擔既減輕,他們乃有餘力挑起「現實」的擔子,雖然有時絆腳,至少還能慢步在現實世界中前行。白先勇對於這類型的人,也是深具同情之心的。而且,他的筆觸傳達發自他本人內心之無限感慨:要在現今世界活下去,我們最大的奢侈,大概也只是對「過去」的偶然回顧吧!

16 3.沒有「過去」,或完全斬斷「過去」的人。臺北人中的這型人物,又可分二類,其一是年輕的一輩,也就是出生在臺灣,或幼年時就來到臺灣,而沒有真正接觸過或認識過中國大陸的外省青年男女。他們是沒有「根」、沒有「過去」的中國人。 例如冬夜中的俊彥,歲除中的驪珠和俞欣,即屬於此類,他們因為沒能親眼看到國家之興衰,未曾親身體驗連帶之個人悲歡,對於前一輩人的感觸與行為,他們或漠然,或不解,或缺乏同情,永遠隔一段不可越踰的距離。

17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作者介紹 生平傳略 家庭背景 文學成就 寫作風格、生涯與成就

18 作者介紹 白先勇,廣西省 桂林市人,生於民國二十六年,為白崇禧將軍之子。國立臺灣大學 外文系畢業,獲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三十年。現居美國。   白先勇自幼熟讀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並深受現代主義浸染。民國四十九年與大學同學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對臺灣文壇影響深遠。近年來關切愛滋病的防治,並致力於崑曲的振興。

19 白先勇文學與藝術涵養深厚,作品以小說的成就最高,既吸收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又融合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擅以悲憫的情懷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極富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之感。 著有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 、《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並編著《姹紫嫣紅牡丹亭》等書。

20 生平傳略 1.桂林時期—戰亂與童年 白先勇於民國二十六年生於廣西省南寧市,不足周歲便遷居桂林。幼時的白先勇不愛唸書,初上幼稚園時,正值抗日戰爭,每逢風洞山掛上代表警號的紅燈籠,他就知道不用上課,十分高興。 不過,抗戰時的戰亂,亦讓他感受到世事變幻無常。對他來說,戰亂不單毀掉了整個桂林,亦令他的童年消失。

21 生平傳略 2.上海時期—默默的「旁觀者」 民國三十五年,白先勇移居上海,當時他已染上肺病,需要隔離。因怕傳染給其他小孩,他不能參與他們的活動,只能默默成為一名「旁觀者」。 這孤立的生活對他一生影響很大,令他老是有一種孤寂之感,並變得特別容易感受到別人的痛楚。民國三十七年,白先勇復學,就讀南洋模範小學。

22 生平傳略 3.香港時期—殖民地學英文 由於上海局勢緊張,白先勇由南京、武漢、廣州,輾轉來到香港,並於民國三十九年正式入學,就讀喇沙書院,直至民國四十一年前往臺北為止。 這段學校生活對他影響很大,不但令他接受英文教育,打下英文的根基,更令他首次接觸到西方宗教—天主教,從而了解西方的文學及文化。

23 4.臺北時期 (1)建國中學:民國四十一年,白先勇與兄弟姐妺遷居臺北與父母團聚,入讀臺北建國中學。中學的教育,將白先勇引進中國文學古典的世界,並認識文學生涯的啟蒙老師李雅韻。她不但教授白先勇古典詩詞、寫散文,亦鼓勵他投稿。白先勇自此興起當作家的念頭。 (2)臺灣大學:高中畢業後,白先勇考入成功大學水利系。後因興趣不合,一年後轉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其間與外文系同學組成「南北社」,並於民國四十九年三月五日創辦雜誌現代文學。

24 (3)驀然回首:民國五十一年冬是他人生的分水嶺。白先勇當時二十五歲,正值是人生脫離少年的時期,卻剛好碰到母親的逝世,令他感覺到人生的無常、短暫,真正體會到人生的大限。按照回教的禮儀,白先勇走墳四十天,第四十一天他便出國留學。

25 5.美國時期—異鄉的生活 白先勇前往美國後,在愛荷華作家工作室攻讀碩士課程,畢業後於加州大學 聖巴巴拉分校任教中國語言文學,一教二十九年,成為他的第一份,亦是最後一份工作。白先勇十分喜歡教書,喜歡跟學生在一起,覺得不知老之將至。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退休後仍然定居小城聖芭芭拉,寄情於種花和寫作,近年埋首寫作關於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26 家庭背景 父親白崇禧,曾任國民黨中常委、華中軍政長官、陸軍一級上將。
白崇禧有子女共10人,長子白先道、二子白先德、三子白先誠、四子白先忠、五子則是白先勇、六子白先剛、七子白先敬、長女白先智、二女白先慧、三女白先明 。

27 家庭背景 1.父親—白崇禧 白先勇的祖籍是現今的南京市水西門,回族,元朝進士伯篤魯丁是白氏家籍的始祖。明朝時期明太祖禁止國人使用外國人的名字,即以「伯」的諧音「白」為姓氏。 白先勇的祖父白志書以經商為業,頗有才幹。所經營的永泰林雜貨鋪,生意還不錯。育有七男三女,後因病災人禍,剩下四男三女。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在四男中排行第三。白志書因長年勞累而患腦溢血過世,遭帳房侵吞資金,家道從此中落。

28 白崇禧(西元一八九三年三月十八日~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一日),字健生,廣西省 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
白崇禧自幼刻苦勤學,少懷大志,毅然習戎。他心懷救國救民的志業,於民國十三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並曾赴廣州謁見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對白崇禧嘉勉再三,命為廣西討賊軍參謀長。

29 白崇禧統一廣西,為北伐立了一功。使他如日中天,聲譽四起。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進行軍事機構改革,他被任命為「首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系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
國共內戰局勢轉趨有利共軍時,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然而國共和談失敗,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民國四十九年回到中國。白崇禧則前往臺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30 2.母親—馬佩璋 白先勇的母親是一位熱血沸騰、義膽沖天的女子。白崇禧在龍潭時與孫傳芳激戰,誤傳陣亡。她不相信新婚的丈夫會死去,連夜衝封鎖線、爬壕溝,穿過一陣陣的槍林彈雨,奔赴前線與丈夫會面。當白崇禧看到好像經歷一場血戰的愛妻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從此對她格外敬重。 抗戰期間,湘 、桂大撤退,她率領白、馬兩家八十餘口逃出桂林。當時白先勇的祖母高齡九十,小弟才一個多月,這種特殊的逃難隊伍要跋山涉水,克服千難萬險安然抵達重慶,實在是艱鉅之至。

31 文學成就 1.小說的奇才 夏志清在現代文學 白先勇論中稱許白先勇為「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白氏的名作《臺北人》榮獲香港 教育署指定為中學生課餘自行閱讀書目之一;被中國時報列為「影響三十」書選之一、聯合報評選為「臺灣文學經典名著」之首;獲亞洲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第七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評選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白先勇的小說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被改編成舞臺劇,拍成電影,廣受歡迎與肯定。

32 文學成就 2.多元的文學臉 白先勇曾獲第七屆國家文藝獎,是文學奇才。江寶釵教授說:「白先勇,不只是一張小說家的臉,他有好幾個臉。他有散文家的『臉』。」(想想那篇樹猶如此)他也有一張好讀者的「臉」,一張富有創意的評論者的「臉」,一張文化評論人的「臉」,以及尚未形成的小說理論家的「臉」。

33 文學成就 3.不老的文學創作 社會的不斷遷變,白先勇的作品在不同的時期得以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受不同的族群所珍愛,為不同的學派所熱中解讀。
他的作品不斷改編成電影、電視、舞臺劇,知名度與影響力深入普羅大眾,可以想見,即將面世的紐約客和白崇禧將軍傳,將又會帶來另一波白先勇熱。 白先勇,既具古典的光澤,又有新時代的精彩,如舊又如新,白先勇總也不老。

34 白先勇寫作風格 白先勇創作非常廣,他筆下的人物有社會背境的真實性、人性的表現的小疪,每一個都是栩栩如生,有如活在紙上的我們。
除了人物外,他的故事內容也向各領城伸展,例如早期作品多以寫實類佔有,以及後來加入幻想成分,傾向超寫實派的創作。

35 白先勇寫作風格   他的敘述事故的技巧也有不少,如直敘法倒敘法、意識流,還有用適當的象徵現象和諷刺來表達不同的題材。白先勇的作品觀察深入,文字精簡有力,而且人物鮮活,相信無論是讀者或作家,都能在他小說中增廣見識,還有感受更多的感受。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36 白先勇寫作生涯 白先勇大學時以小說〈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受夏濟安賞識,刊登於其主辦的《文學雜誌》。
1960年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引介西方文學與文藝理論,亦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評論有所貢獻,更為許多作家創作的園地,引領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臺灣當代文壇影響深遠。

37 1971年《台北人》系列14個短篇結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壇地位。內容描寫1949年前後隨國府撤退來臺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現其離鄉背井的愁苦與思鄉思人之情。〈永遠的尹雪豔〉、〈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榮記〉為當中的名篇。 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與索隱》中指出「今昔之比」、「靈肉之爭」、「生死之謎」為《台北人》一貫的主題。

38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早期小說〈金大奶奶〉、〈玉卿嫂〉、〈月夢〉、〈青春〉、〈寂寞的十七歲〉、以及以海外華人為主角的「紐約客」系列〈謫仙記〉、〈謫仙怨〉等十八篇作品 。
被夏志清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39 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寫1970年代臺灣同性戀族群被家國拒斥的邊緣處境,反映其外在身體的流放與內在心理的壓抑,為臺灣男同志小說經典之作。

40 另有以文革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愛滋題材的短篇小說〈Danny boy〉、〈Tea for Two〉,兩者皆屬「紐約客」系列,將由爾雅出版社結集出版。
1994年退休後,繼續定居小城聖塔.芭芭拉,近年埋首寫作父親白崇禧的傳記。

41 出版作品 2007年7月20日,《紐約客》在臺灣出版。 2004年,《姹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散文集出版。
1983年,長篇小說《孽子》出版。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出版。

42 出版作品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同年, 《臺北人》短篇小說集出版。
1968年,《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出版。

43 得獎紀錄 《臺北人》入選文建會及聯合報主辦「臺灣文學經典」(1999年)
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臺北人》名列第七 (1999年)

44 翻譯比創作難    白先勇出席座談會與年青人分享他的創作經驗。白先勇笑言他的翻譯經驗寥寥可數。他笑說:「第一次的翻譯經驗是在唸大學時,那時我須要中譯英,我便將自己的中文小說翻譯成英文,但每當我不懂得怎樣翻譯時,我便索性刪悼了,因為反正我也是作者。」

45 相關文學評價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

46 夏志清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

47 白先勇曾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又說︰「文學不能帶給社會工業的進步或是商業的繁榮,可是文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教育我們如何去理解與同情。」

48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教學重點 段落大意―課文 結構表 內容賞析

49 教學重點 認識白先勇小說的創作風格與文學關懷主題。 學習分析小說結構及情意的方法。
體會故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忠誠態度與愛國情操,產生對於時代的關懷。

50 第一段:描寫力衰體弱的老副官秦義方,在寒冬的清晨,到殯儀館參加李浩然將軍的喪禮。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描寫力衰體弱的老副官秦義方,在寒冬的清晨,到殯儀館參加李浩然將軍的喪禮。 段析:作者先從對殯儀館外的描寫,帶出人、地、時、事。敘事先採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後逐漸將焦點移注在老副官身上。

51 第二段:描寫秦義方在靈堂內悲傷弔唁的舉止及懷想。
段析:此段敘事改由秦義方觀點出發,空間隨秦義方行動及視線而移轉,時間則今昔雙線並行,隨眼前景象不斷帶出昔日的情事。先藉秦義方對著將軍遺像跪下磕頭,又抖索索撐身、喘氣、流涕等舉動勾勒出老副官對將軍的尊崇與情義。接著透過對年輕侍從激烈的反應,抒發怨怒,映襯出對將軍的忠誠與痛惜之情。也使他「忠誠」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從衣著的舉止、態度,描繪出他的身分、神情及二人關係。同時透過遺像、將旗及匾額所題「軫念勛猷」四個大字,暗示將軍功業彪炳。

52 第三段:透過少爺答禮,懷想將軍父子關係。藉由祭文的內容,彰顯將軍的功業彪炳。
段析:藉秦義方懷想昔日將軍父子關係的畫面,與眼前少爺的漠然回應對比出內心的傷感。將軍已逝,但藉由秦義方參加喪禮的耳目見聞與意識牽動,引發對將軍的追述與懷念中,他剛健拗直的風骨卻躍然紙上。本段又透過祭文的內容,說明將軍歷經北伐、抗日、剿匪等戰役,功業彪炳。

53 第四段:藉由秦義方在公祭場景中所見到的人物及輓聯,興起人世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
段析:葬禮中從將軍的去世和眾多新陞起來的將官、年輕的侍衛接替老邁的秦副官,顯示出「現在」對「過去」的無情與今非昔比、世事無常的慨嘆。借由章健、葉輝的輓聯進一步傳達李將軍曾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具有諸葛亮、李廣的雄才大略,退守臺灣後,卻懷才不遇,壯志未酬而遽然逝世。

54 第五段:以大陸撤守時等待劉行奇的情景及兩人的對話,描寫李將軍的袍澤情義及一生報國的志業。
段析:劉行奇因被俘虜而喪志,一身袈裟飄飄曳曳消失於喪禮中,是對前塵往事的告別與人生無常的體悟。從追敘之對話裡得知,李將軍最後與共軍作戰,退到廣東,原擬背水一戰,挽回頹勢,不料一敗塗地,而使十幾萬廣東子弟盡喪的無限悲痛。

55 第六段:描寫啟靈、移靈莊嚴隆重的場景。秦義方送殯被阻的舉止及搭上車後的見聞。
段析:以國葬襯托出將軍對國家的豐功偉業足式千秋。秦義方在冷風中佝腰堅持送殯,表達副官對將軍的耿耿忠義和懷念。

56 第七段:追憶昔日謁陵的光榮往事,以「敬禮」表達對將軍的崇敬。
段析:末段以「敬禮」串接昔日光榮的謁陵與今日死亡的對比,表達對將軍個人與輝煌時代的崇高敬意與哀悼。

57

58 內容賞析 1.〈國葬〉的象徵性 〈國葬〉是《臺北人》的最後一篇,也是較短的一篇,全文大約六千字。這個短篇小說,固然也具有獨立性,自成一個優秀完整的作品,它在《臺北人》整體結構中所占的地位和意義,卻更值得我們注意。如果〈永遠的尹雪豔〉是臺北人的序言,〈國葬〉便顯而無疑的,是這本小說的結語。 或許,我們甚至可以說,〈國葬〉一篇,是《臺北人》墓碑上雕刻的誌文。

59 故事是寫一個力衰體弱的老者秦義方,在一個寒冷的十二月清晨,到臺北殯儀館他舊日長官李浩然陸軍一級上將的靈堂內之所見所感。
小說始終客觀敘述,作者首先把故事的人、地、時,予以客觀描寫,固定下來。可是在秦義方向李將軍的遺像跪拜過後,作者隨著秦義方的內心感觸,很自然地鑽入他的內部意識,於是開始藉由這個老副官的主觀觀點,回敘往事,抒發感慨之情,揭露李將軍的為人。 這之間,作者又時而夾入靈堂裡動靜的客觀描述(在秦義方觀察所及範圍內),主要卻是為了繼續刺激引發秦義方的回憶。

60 小說近尾,啟靈時分,又有一段文字,客觀敘述秦義方如何好不容易地獲准搭上一輛侍衛卡車去送靈。小說即以他在卡車上興起的一個光榮往事回憶為終結。
秦義方這個角色,有優點也有缺點。作者對他,雖然明顯的滿懷溫暖的同情,卻保持客觀寫實,不隱飾他的缺點,沒把他理想化。他詛咒年輕的侍從,就是一例。他怨恨這些年輕侍從,一方面因為他覺得他們沒好好的照顧李將軍,另方面必也因為他們奪走了他的身分地位。

61 他也是個頗有虛榮心的人,人家稱他「李浩然將軍的副官」,他就覺得「光彩得不得了」,後來長官叫他退休養病,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不「體面」。我們甚至還可說,他頗有點「勢利眼」:不論是抗日勝利那年在南京 中山陵,或今日在臺北 李將軍的靈堂,他都十分注意那許多的「進階將領」、「將級軍官」。對於那些享有高貴地位的將軍─尤其是上一代的─他滿懷敬慕和近乎童稚的好奇。 對於他衷心敬愛的,服侍了一輩子的長官,秦義方也不是沒有怨言。他內心咕噥,李將軍嫌他老,嫌他病,把他「攆出門去」。雖然,事實是,他真的老,真的病,需要休養。

62 然而,就是在他咕嚕埋怨的時候,我們從他的抱怨口氣,感覺出來的,還是他對主人死心塌地的「忠」和「愛」。
秦義方正回想到此,卻見一位滿面悲容的老和尚—這是作者文字轉接高明自然之一例—站在靈臺前端,合掌三拜,翻身便走出去。秦義方見和尚後頸上一塊巴掌大的紅疤,記起北伐打孫傳芳 龍潭那一仗,劉行奇後頸受過砲傷,這才認出是他,趕忙追上去和他打招呼。 在緊接的秦義方內心之往事回憶中,我們得知劉行奇跟隨李浩然將軍三十年,從家鄉開始出征,北伐抗日,勇不可當,盡打勝仗,深得李將軍的寵愛。

63 可是在大陸最後撤退的時候,劉行奇和他的兵團被困在廣東,沒能和李將軍等會合一同撤離,全軍覆沒,被俘虜了一年,吃盡苦頭,才隻身從廣東逃到臺灣。來臺灣後,他即被革除軍籍,曾到李公館參拜長官,慚愧慟哭。
老和尚認出秦義方,「臉上又漸漸轉為悲戚起來」,說道:「秦義方—唉,你們長官—」便哽咽落淚,不能卒言。過後他又說了一次:「你們長官,他對我—咳—」,還是說不下去,搖一搖頭,嘆息一聲,便頭也不回地離去。雖然他連一個完整句子都沒說出口,他和秦義方兩人,由於對李將軍的共同思慕和悲悼,在痛苦無言的片刻卻達企了心靈的匯通。

64 2.「對命運的感悟和思索」與「歷史流變的滄桑」
〈國葬中〉,白先勇則是以一種生命的終結儀式—葬禮來表現對一段歷史的深情哀悼。小說中出現的主角雖然是秦義方—一個老副官,可小說的真正靈魂,卻是已故的李浩然將軍,在李將軍的身上,凝聚著一段過去了的歷史和秦副官的所有人生意義。正是在對李將軍的葬儀中,生死的交疊折射出人世的興衰和滄桑,歷史也在這裡完成了一個終結並將進行新的開始。

65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臺灣四○~六○年代小說的發展 代表作家 小說創作理念

66 臺灣四○~六○年代小說發展 主題 內容說明 反共 小說 政府遷臺後,反共抗俄成為國策,「反共文學」於焉興起。重要作品如:
1.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敘述中共統治下,親情、愛情等人性的美好如何在現實中接受嚴酷考驗 2.臺灣留學生陳若曦到國外後,「回歸」中國,經歷文革。幻滅之餘,發表短篇小說集《尹縣長》,冷靜樸實的敘事風格,為反共作了強而有力的見證

67 主題 內容說明 懷舊 小說 1.林海音《城南舊事》以五篇相關的短篇故事,講北平童年往事,溫馨感人,女性出走的結局具時代意義 2.司馬中原《荒原》以抗日剿匪戰爭,寫人性正邪之不兩立,陽剛激昂,替淮河平原重塑一頁頁鄉野傳奇

68 主題 內容說明 現代文學 1.緣起:民國四十五年,夏濟安、吳魯芹等位學者創辦了《文學雜誌》。四十九年臺大 外文系學生白先勇等成立「現代文學社」並有雙月刊發行,明白地表示對反共懷舊小說的不滿 2.文學主張:認為文藝要「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於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興起

69 主題 內容說明 現代文學 1.特色: 白先勇比過去作家更能將西洋技巧融入作品中,對傳統小說的優點也不排斥,頻頻借用紅樓夢寫實技法,也運用現代心理學挖掘人物內心深處。 2.《臺北人》簡介: (1)創作背景: 由於出身官宦人家,歷經時代動盪,感觸頗深,出國留學又刺激他對中西文化的全盤思考,遂使他寫出一系列大陸遷臺族群的臺北人(民國六十年出版)。

70 主題 內容說明 現代文學 (2)內容簡介: 上至高官名媛,下至市井小民、風塵女子,作者稟持悲憫,將他們的昨榮今衰和時空變遷穿插交代,使我們看到那一代人的掙扎矛盾,也讓我們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精彩與衰微的原因。 (3)名作舉例: 〈遊園驚夢〉結合崑曲曲文、紅樓夢寫實技巧和西方意識流,是感懷中國傳統文化最華麗的一闋輓歌。     

71 代表作家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魯迅 1881 〜 1936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魯迅 1881 1936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 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來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被稱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 狂人 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吶喊、徬徨

72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賴和 1894 1943 本名賴河,號懶雲 臺灣彰化人,自小習漢文,後在彰化行醫,加入文化協會,投入抗日運動。終生創作不絕,留下大量作品,響應新文學運動,作品遍及小說、新詩、散文。人稱「臺灣新文學之父」 作品具強烈抗議性、豐富同情心及深刻自我反省,被譽稱為「臺灣的魯迅」,是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 賴和全集

73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琦君 1917 2006 本名潘希珍,後名潘希真 五歲開始習字,閱讀中國古典詩詞,1941年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高等法院書記官、司法行政部科長、大學兼任教授 散文作品大多是懷舊的童年往事,小說則特重於披露善良的靈魂;而透過小說人物,讓人讀到了一種哲學的,也是美學的優美人生 紅紗燈、桂花雨、琴心、橘子紅了

74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張愛玲 1920 1995 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 自第一篇文章我的天才夢開始嶄露頭角,至今研究其文章者多如星斗,張學與紅學有其相提並論的地位 傾城之戀、半生緣

75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司馬中原 1933~ 本名吳延玫 未接受正規教育,在軍中自學,逐漸走上寫作之途 著作甚豐,長篇以民國以來之歷史為背景,描寫一般人民的苦難;短篇以鄉野傳奇故事為主,具抒情氣息 狂風沙、刀兵塚、紅絲鳳、荒原、狂煙

76 作 者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白先勇 1937~ 將門後代,幼年因病不能就學,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臺大外文系畢業,在文學雜誌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並與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小說情節,寫法多樣,用字採濃厚油畫形式。作品以其滄桑的歷史感、濃鬱的悲劇意識、深邃的哲人氣息和別具一格的行文技巧深深吸引讀者,不少作品在兩岸被改編成電影 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驀然回首、樹猶如此

77 作 者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黃春明1935~ 先後擔任小學老師、電臺記者、編劇、導演、製作人等 早期小說反映臺灣農村生活,長於刻劃卑微小人物;後來旅居臺北,主題轉為描寫都市風貌以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散文寫作表現出色,對環境生態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鑼、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78 作 者 本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洪醒夫 1949 1982 本名洪媽從 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翌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逆流〉刊登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寫作生涯 小說人物多為家鄉農民,對這些同鄉的貧困、迷信,表現高度的關懷與同情。文中不做主觀批判,描繪人物多具有中國農民質樸本質 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

79 小說創作理念 1.如何構思小說中的角色 白先勇說,在他的小說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人物—小說的角色。下筆之前,他會首先構思了人物,接著為這個人物編一個故事,最後才決定用什麼方法將故事表達出來。 在〈玉卿嫂〉一文中,女主角玉卿嫂是一位個性強烈、愛恨分明的女性。白先勇說,有一次姊姊跟他談起家中舊事,講起她從前的一個褓姆,人長得很俏,喜歡帶白耳環,後來出去跟她一個乾弟弟同居—那便是玉卿嫂,但文中的故事是白先勇編的。因此小說中的人物可說虛虛實實、有真有假。

80 小說創作理念 2.如何選擇小說的表達形式 白先勇說,一篇小說即使故事再好、人物再鮮活,如果表達得不好,那篇小說也就失敗了。他從自己的創作和閱讀經驗總結出一個看法:成功的小說一定是作者選對了表達方式。 他說自己寫〈玉卿嫂〉時年僅二十一歲,剛唸大學,並非很自覺的選擇表達手法,但在摸索中選中了用小孩子的視角去說這個故事:由於小孩子不了解成人世界的愛情悲觀,只是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沒下價值判斷,反而造成一種距離感,讓讀者對玉卿嫂有較客觀的看法。

81 寫《臺北人》時,技巧已經較純熟,選取表達手法亦變得較為自覺。例如〈遊園驚夢〉,寫的是一個過氣的唱崑曲的名角,後來變成一個將軍夫人,她去赴宴時,碰見舊時的朋友和唱崑曲的姐妹,觸動她的身世、懷舊之感。
這篇小說採用了意識流的技巧。意識流主要用來描寫內心的波動,由於所用的技巧很複雜,白先勇說他摸索了很久,一共寫了五遍才找到適合的形式。 小說的技巧很多,但運用之妙,全乎一心,不能說那一種技巧較高,最重要是找一個適合作品題材的技巧。

82 小說創作理念 3.個人的經歷對創作的幫助或影響 白先勇說,作家的經歷和一生決定了他寫作的題材。
由於中 日戰爭、國 共內戰,白先勇幼年先後流徙於桂林、重慶、南京、上海、香港,然後到了臺北,完成中學和大學教育,最後到了美國。結果臺北人中的人物,從桂林、四川、南京、上海等地來的都有,而且所說方言南腔北調,白先勇認為這都是拜他小時候到過這些地方所賜。他說:「也許因為逃難,反而豐富了我寫作的背景。」

83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語素和語素分類 應用文常識

84 語素和語素分類 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語素按音節分類可以分成:
(一)單音節語素:如土、人、水、風、子、民、大、海等。 (二)雙音節語素,組成該語素的兩個音節合起來才有意思,分開來沒有與該語素有關的意義,雙音節語素主要包括聯綿字、外來詞和專用名詞。

85 1.聯綿詞: (1)雙聲,聲母相同的聯綿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韃靼、尷尬、荊棘、蜘蛛、躑躅、躊躇、彷彿、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儻、含糊、慷慨、叮噹、玲瓏、猶豫等。 (2)疊韻,韻母相同的聯綿字:如從容、蔥蘢、葫蘆、糊塗、匍匐、燦爛、蜿蜒、蒼茫、朦朧、蒼莽、邋遢、囉嗦、慫恿、螳螂、倥侗、蜻蜓、轟隆、噹啷、惝恍、魍魎、縹緲、飄渺等。 (3)非雙聲疊韻聯綿字:如蜈蚣、蓊鬱、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鈴鐺、奚落、褡褳、茉莉、螞螂、窟窿、伉儷、蝴蝶、笊籬、蹦達、蟪蛄、狡獪、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86 2.外來詞,由漢語以外的其他語種音譯過來的詞語。
如幹部、甲克(夾克)、的士、巴士、尼龍、吉普、坦克、芭蕾等。 3.專用名詞,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稱。如紐約、巴黎、北京、蘇軾、李白、孔子、蘿蔔、菠菜、番茄、紅薯等。

87 應用文常識 (一)喪葬用語 楮敬:致紙錢向死者祭拜。 奠儀:致送死者家屬的金錢,用以代替祭品。
緦麻:用細麻布製成的喪服。用在已出嫁的姑母、堂姊妹及族兄弟,以及表兄弟、岳父母、婿、外孫等之喪時所穿,為期三個月,為五服中最輕的一種。 執紼:送葬時手執繩索以牽引靈柩,後泛指送葬。

88 應用文常識 (二)輓聯 (1)一般係由家族、親友、下屬對亡者的追念詞句。 (2)通常為上下聯分離,並直式寫法。
(3)用白布、黃布或其它顏色布匹所寫成。

89 應用文常識 範例 老年男喪:老成凋謝、南極星沉、鬥山安仰。 中年男喪:人琴俱杳、德業長昭、音容宛在。
老年婦喪:慈竹風淒、母儀足式、寶婺星沉。 中年女喪:彤管流芳、懿範猶存、淑德永昭。 輓師長:梁木其頹、立雪傷神、高山安仰、 教澤永懷、道範長存。

90 左宗棠輓曾國藩: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李鴻章輓曾國藩: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 輓魯迅: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呐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91 輓徐志摩: 活得風流,死得火速,不愧文學家態度 逝者目瞑,存者魂銷,仍是歷史上臼窠 蔣介石輓胡適: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輓豐子愷: 護生丘壑知無盡 重緣雲煙非等閒

92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白先勇〈樹猶如此〉

93 〈樹猶如此〉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我與王國祥……開始結識,來往相交,三十八年。……他在休斯研究人造衛星,很有心得,本來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是天不假年,五十五歲,走得太早。我與王國祥相知數十載,彼此守望相助,患難與共,人生道上的風風雨雨,由於兩人同心協力,總能抵禦過去,可是最後與病魔死神一搏,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94 ……我把國祥的骨灰護送返臺,安置在善導寺後,回到美國便著手重建家園。草木跟人一樣,受了傷須得長期調養。我花了一兩年工夫,費盡心血,才把那些茶花一一救活。退休後時間多了,我又開始到處蒐集名茶,愈種愈多,而今園中,茶花成林。……冬去春來,我園中六、七十棵茶花競相開發,嬌紅嫩白,熱鬧非凡。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後,已經高攀屋簷,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春日負暄,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95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選擇題 學測題 指考題

96 請選出下列正確的選項:  (A)本文選自《樹猶如此》,為一篇感人的小說 (B)作者白先勇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小說家 (C)本文以李白的詩為開頭,充滿了懷舊意味 (D)此篇文章有被改編成電視劇。 答:B 解析: (A)《樹猶如此》是散文集 (C)賀知章 (D)無此說法

97 有關白先勇之介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台北人》  (B)其父白崇禧為國民黨高級將領  (C)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小說家  (D)白先勇筆下小說人物所面對的時空差異使小說充滿今非昔比、人事全非的滄桑感  (E)其第一篇發表的小說為〈金大奶奶〉。 答:BCDE 解析:(A)為短篇小說。

98 關於本文寫作解讀,下列何者錯誤?  (A)本文選自《孽子》 (B)文中充滿了懷舊之情,回應了賀知章的詩 (C)「為祖母做壽」一事引發了作者的感情  (D)語多諷刺  (E)這篇小說描寫的人物都是大陸人物。 答:ADE 解析:(A)《樹猶如此》    (D)無此現象    (E)本篇不是小說

99 4.斟酌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甲)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著極細的波浪(蕭紅《呼蘭河傳》)(乙)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魯迅〈祝福〉)(丙)時間,會一吋吋地把凡人的身軀□成枯草色,但我們望向遠方的眼睛內,那抹因夢想的力量而持續蕩漾的煙波藍將永遠存在(簡媜《天涯海角》) (A)拂/黏/染 (B)皺/釘/烘 (C)漾/瞅/釀 (D)吹/攫/烤 〔93.學測〕 答:(B)

100 解析: (A)「拂」無法說明「極細的波浪」/「黏」並未傳達壓迫感/「染」未必只能接枯草色。 (B)「皺」說明了波紋的形成/「釘」具芒刺的痛楚感/「烘」的燒灼接適切的枯草色,有漸次感。 (C)「漾」尚可/「瞅」斜眼看人,未若「釘」字具芒刺感/「釀」當接酒色,接枯草色稍不當。 (D)「吹」字太普通/「攫」字有束縛感,未若「釘」字具刺痛感/「烤」字火盛焰烈,未若「烘」字的層次感。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字形之辨識與應用能力。本課P70「瞅了一眼」。

101 5.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97.指考〕   我們走過廟後的墓地,萋萋的野草,零亂的碑石,在風吹雨打的歲月剝蝕下,呈現著更為荒涼殘破的另一張面目。我們坐在那裡遠眺,環視著我們一路走過來的那些廟宇,大的、小的、新的、舊的,瓊樓玉宇,斷垣頹壁,都在暮色四合中,逐漸消失了它們的蹤影。只有燈,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映照著那小小的一窗窗燈影,很溫柔,也很動人。恍然之間,似乎昔日號稱「小香港」的九份,又張開了伊的眼睛,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來了。畢竟伊是老了,美人遲暮了。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在一場美夢破碎後,依舊留戀著那殘破的夢影。 (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

102 (1)關於上文的敘寫線索,正確的選項是? (A)先寫九份的海濱,再寫九份的山巒 (B)先寫九份的黃昏,再寫九份的夜色 (C)先寫九份廟宇殘破,再寫九份居民蒼老 (D)先寫九份昔日的盛況,再寫九份今日的沒落 答:(B)

103 解析: 全文由黃昏至燈亮,故知線索為時間之黃昏至夜色。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與本課文學表現手法相近。

104 (2)關於上文寫作技巧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墓地、野草、碑石、暮色等景物,營造寥落的氣氛 (B)以燈由山上亮到山腳的視野延展,營造欣欣向榮的氣氛 (C)用「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比喻九份的純樸美好 (D)用「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的擬人手法,凸顯淘金者的慾望。 答:(A)

105 解析: (B)全文取材殘破,氛圍悲涼 (C)九份的繁華不再 (D)擬人手法寫九份曾有的嫵媚風姿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與本課文學表現手法相近。

106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永遠的臺北人—白先勇
蒐集白先勇相關資料,包含年表、相片、文集、演講及其他相關網站連結。


Download ppt "第七課 國 葬 白先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