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药物治疗与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蔡际群
2
第一章 药物治疗学概述
3
第一节 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药物治疗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 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抗菌药、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药物的概念
4
2.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 五个阶段 治疗 停药 分布 显效 吸收
5
二、药物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放射治疗 心理治疗 … 介入治疗 ….. …..
6
第二节 与药物治疗相关的药理学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 规律及原理的一门科学。药理学包括
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
7
药理学 药物治疗学 着重研究在疾病防治中 着重于对药物作 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以 用的理论研究 及制订药物治疗方案等
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 着重于对药物作 用的理论研究 着重研究在疾病防治中 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以 及制订药物治疗方案等
8
药物的基本作用 疾病时人体的生理功 能出现异常表现为原 有功能的亢进或抑制 生理功能 恢复正常 兴奋 抑制 药物 疾病 治愈
9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药物的作用方式 局部作用 全身作用 全身作用亦称为吸收作用,是指 药物吸收入血之后随血液分布到
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如普 萘洛尔的降血压作用等。 当药物直接与机体某个部位接触 后,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叫 做局部作用。例如红汞等消毒药 对皮肤粘膜表面的抑菌作用。
10
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补充治疗 目的在于消除原发 致病因子彻底治愈 疾病,也称为治本 目的在于改善疾 病的症状,解除
或缓解病人痛苦 目的在于给病人 补充营养物质或 内源性活性物质 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菌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 给病人补充胰岛素
11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后遗作用 当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 停药以后,血浆中药 间过长时,可引起的严重 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
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 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 用,通常给病人带来轻 微的不适或痛苦,一般 危害不大,多数副作用 停药后即可恢复。 毒性反应 当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 间过长时,可引起的严重 的危害性反应。毒性反应 常给机体带来损害甚至可 危及生命,作为医生对药 物的毒性反应是可以预知 和避免的。 后遗作用 停药以后,血浆中药 物浓度已降至有效水 平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镇 静催眠药物后,次晨 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12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停药反应 特异质反应 指连续用药期间突 也称为过敏反应,指少数病 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 然停药后使原有病
人对某药产生的免疫病理反 应。多数非肽类药物是一种 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后 形成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 体而发生过敏反应。 停药反应 指连续用药期间突 然停药后使原有病 情加重的反应,例 如长期应用可乐定 降血压,停药后出 现血压强烈回升。 特异质反应 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 的反应特殊敏感,使 用正常治疗量或低于 正常治疗量时即可出 现严重的药理反应甚 至中毒反应。
13
2. 参与或干扰体内的细胞代谢 ,补充维生素、激素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 1. 产生理化反应,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2. 参与或干扰体内的细胞代谢 ,补充维生素、激素等。 3. 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如Na+、Ca2+、K+、Cl-等。 4. 影响体内酶的活性 5. 影响人体生理物质的转运 6. 影响核酸代谢 7. 影响受体和神经递质
1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基本知识 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血管系统 心脏、平滑肌、腺体 骨骼肌
15
胆碱能神经: 肾上腺素能神经: 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分类 1)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 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 4)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5)运动神经 肾上腺素能神经: 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6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命名与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与递质 胆碱受体: 能与乙酰胆碱(Ach)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 胆碱受体 M受体
N受体 M1受体 M2受体 M3受体 N1受体 N2受体
17
M受体各亚型的组织分布 M M M3 胃壁细胞 心脏 外分泌腺 神经节 脑 平滑肌 CNS 自主神经节 血管内皮 平滑肌 脑 自主神经节
18
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受体 β 受体 β1 受体 β2受体 1 受体 2 受体
19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组织器官及生理效应 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胆碱能神经兴奋 受体类型 效应 心脏 心率 收缩力 传导速度 自律性 β1
加速++ 增强++ 增强+++ M 减慢+++ 减弱++
20
平 滑 肌 动脉和静脉 a1a 2 β1β2 收缩+++ 舒张 M 舒张或无作用 无作用 气管支气管 β2 舒张++ 收缩++ 胃壁 肠壁 括约肌 a1a2β2 a1a2β1β2 a1 舒张+ 收缩+ 胆囊胆道 膀胱逼尿肌 三角肌与括约肌 瞳孔开大肌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 收缩(散瞳)++ 舒张(远视)+ 收缩(缩瞳) +++ 收缩(近视)+++
21
腺 体 汗腺分泌 A1 (手心)+ M 分泌((交感)+++ 唾液腺分泌 a1 Β K+和H2O 淀粉酶+ K+和H2O +++ 支气管腺体 β2 减少 增加 分泌+++ 代 谢 肝脏糖代谢 骨骼肌糖代谢 脂肪代谢 a1β2 a1β2β3 糖原分解、异生 肝糖原分解+ 脂肪分解+++ 无作用
22
拟似药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α受体激动药 ⑴α、α2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⑵α受体激动药 (去氧肾上腺素) ⑶α2受体激动药 (可乐定) 2.α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 3.受体激动药 ⑴ 、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⑵ 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 ⑶ 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1.M、N受体激动药 (卡巴胆碱) 2.M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3.N受体激动药 (烟碱) (二)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
23
拮抗药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a受体阻断药 ⑴ a、a2受体阻断药 (一)胆碱受体阻断药 ① 短效类 (酚妥拉明)
② 长效类(酚苄明) ⑵ a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⑶ a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2.受体阻断药 ⑴ 、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⑵ 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 ⑶ 2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 ⑷ a、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拮抗药 (一)胆碱受体阻断药 1.M受体阻断药 ⑴ 非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⑵ M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 ⑶ M2受体阻断药(戈拉碘铵) ⑷ M3受体阻断药(HHSiD) (二)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
24
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相互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5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体循环 组织器官 游离型药 吸收 Free Bound 结合型药 代谢物 排泄 生物转化
26
药 物 的 吸 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直接血管内给药者外,一般的给药方法都要通过毛细血管壁或消化道粘膜等生物膜才能被吸收。
27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吸收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效发生的快慢和药 物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并
被肝脏的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胃 肠 液 破 坏 肝 脏 破 坏 胃 肠 壁 酶 破 坏 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8
谢 谢
29
药物治疗与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蔡际群
30
影 响 药 物 吸 收 的 因 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二)药物的制剂 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
水剂液最易吸收,油溶剂次之,混悬剂及胶状液吸收慢,固体药物溶解后才能被吸收,难溶者则难以吸收。
31
(三)给药的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按药物吸收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列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和直肠、口服、皮肤。 (四)吸收的局部环境 接触的膜面积、血流、药物停留时间等 (五)药物所在环境的酸碱度(pH)
32
药 物 的 分 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液,再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到达作用部位而发挥作用。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随药物的吸收与消除而不断变化。药物作用的强度往往取决于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
33
(一)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三)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 (四)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 (五)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影 响 药 物 分布 的 因 素 (一)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三)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 (四)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 (五)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34
药 物 的 生 物 转 化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肝内促进药 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简称肝药酶。 某些药物能增加肝药酶
的活性,促进药物的生 物转化,称肝药酶诱导 剂,如苯巴比妥可促进 抗凝药双香豆素的代谢 某些药物能抑制肝药酶 的活性则称被为肝药酶 抑制剂,如氯霉素是一 种较强的肝药酶抑制剂 可减慢苯妥英钠的代谢
35
药 物 的 排 泄 经过吸收后进入人体内的原形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 式通过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药物可
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体外。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 肾脏,少部分药物可通过胆汁、胃肠道、乳腺、汗腺及 唾液腺等途径排泄。
36
排泄途径 尿液 胆汁 粪便 肺脏 汗腺 乳汁
37
药 物 消 除 动 力 学 A D 血中药物浓度 药物组织分布 M & E 靶点药物浓度 药物代谢和排泄
38
(一)一级动力学消除: 指体内血中药物的浓度(或体内药量)的消除方式是以恒定的百分比进行,称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血浆药物浓度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相等。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都是以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
39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属恒比消除 有固定半衰期 如浓度用对数表示则时量曲线为直线
40
(二)零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称零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量消除。部分药物当其在体内的药量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则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当药量降至机体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41
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属定量消除 无固定半衰期 血药浓度用真数表示时量曲线呈直线 对数浓度 时间 零级 真数浓度
一级 一级 时间
42
(三)半衰期 (t1/2 ) 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以t1/2表示。对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来说其血浆t1/2是固定不变的。t1/2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之一,t1/2较短的药物一般给药间隔时间较短,而半衰较长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较长,这样可使血药浓度不至于有较大波动。
43
反复多次给药时,如果每次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固定,使药物在体内逐渐增多,当药物的吸收量与消 除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浓度可在一定范围保持恒定。 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也叫坪值。多数药物 必须经过4~5个t1/2可以达到稳态浓度。稳态血药浓度的均值与每个t1/2内给药的剂量成正比,而稳态浓度时的血药浓度波动范围与每次用药剂量的大小成正比, 与给药间隔时间的长短成反比。
44
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有效范围 t1/2 Css-max < MTC (最小中毒量) Dose Css-min > MEC
(最小有效量) t1/2
45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效应,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药效的性质发生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必须了解那些因素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结合所用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46
一、药物 (一)药物的剂量 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即治病和致病两个方面。药物只有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我们才称其为药,如果超出规定的剂量范围,就可能变成毒药。因此药物的剂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性质。
47
治 疗 量 : 是临床药物治疗时常用的剂量,该剂
量范围是大于最小有效量而小于最小 中毒量。 最小有效量: 在临床上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中毒量: 引起中毒的最低剂量。 极 量: 是治疗量增加到最大限度的量, 超过极量就可能出现中毒。
48
(二)药物治疗指数和安全性 半数致死量(LD50)
是衡量药物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是指能够引起实验动物死亡半数的平均剂量。半数致死量越大说明药物的毒性越小,反之毒性大。
49
半数有效量(ED50) 是衡量药效强弱的指标,是指能引起一半实验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越小说明药效越强,反之说明药效弱。 治疗指数= LD50/ ED50
50
(三)给药途径 1.口服 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特点是简便、经济、 安全,适用范围广。
51
2.注射 包括皮内、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其优点是剂量准确、吸收迅速、完全、疗效确切。 皮内注射主要用于皮内试验如青霉素的过敏试验。皮下注射药物经毛细血管吸收入血而后分布到全身。吸收较均匀缓慢。 肌内注射由于肌肉组织血管网较丰富,吸收速度较皮下注射快。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使全部药物立即或连续地进入血液生效 。
52
3.直肠给药 将栓剂塞入或将灌肠剂灌入直肠内。用于局部治疗, 也可通过肠粘膜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药物经直肠吸收 后,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故无首过效应。 4.舌下给药 药物置于舌下,经口腔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舌下 给药时,药物吸收后经侧枝循环直接进入腔静脉,故亦无 首过效应。舌下给药口腔粘膜面积小,吸收量少,只适用 于作用强、脂溶性高、用量少的药物,如抗心绞痛药物硝 酸甘油常用此法给药。
53
5.吸入给药 挥发性药物可经呼吸道吸收,因肺泡面积大且血流丰 富,故显效快而强。某些不易挥发的药物可制成气雾剂 喷成气雾或做成细粉吸入,在呼吸道局部达到较高浓度 以治疗呼吸道疾病。 6.皮肤和粘膜给药 将药物用于皮肤粘膜表面,其目的主要是在局部发挥 作用。但某些药物,制成适当剂型可经过皮吸收而发挥 全身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剂涂于皮肤,经吸收可治疗 心绞痛。
54
(四)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每日用药次数或给药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药物t1/2的长短。t1/2短的药物,即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要相应地增加,反之t1/2较长的药物,要延长给药间隔间,以免发生蓄积中毒。
55
协同作用 (1+1>2) 拮抗作用 (1+1<2) 相加作用 (1+1=2)
(五)配伍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称为配伍用药。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配伍用药时,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状、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合理地并用,绝不可随意将几种药物联合应用。 协同作用 (1+1>2) 拮抗作用 (1+1<2) 相加作用 (1+1=2)
56
二、机体 (一)年龄与性别 老年人 儿童(新生儿或早产儿) 女性 代偿适应能力差,机体功能减退, 各种生理功能及自身调节功能
对药物的耐受一般也较差,用药量 应适当减少。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 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 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溶 性药物分布容积小,而脂溶性药物 分布容积大。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药物消除率下降。 儿童(新生儿或早产儿) 各种生理功能及自身调节功能 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 比成年人更敏感。 女性 在月经、妊娠、分娩及哺乳 期时用药时应特别注意。月经期应 避免使用作用强烈的泻药和抗凝药 ,以免月经过多,出血不止。孕期 要注意避免使用有可能引起胎儿畸 形的药物。
57
(二)个体差异 高敏性: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应用同等剂量的药物可以引起比大多数人更加强烈的药理效应,甚至出现毒性反应,这种现象称为高敏性,其发生多与药物的剂量大小有关。 特异质反应:极少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一般人相比出现质的差异,称为特异质反应,此反应与用药物剂量多少无关。特异质反应多与遗传性缺陷有关,如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可引发溶血性贫血。
58
耐受性:经过反复多次用药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受性。有些药物产生耐受性后,患者在精神上可对该药产生依赖性,渴望得到继续用药,称为习惯性。
成瘾性:当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耐受后,一旦突然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称为成瘾性。如吗啡和哌替定连续应用多次就可成瘾。突然停药会出现流涎、流泪、呵欠,失眠、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
59
(三)病理状态 某些疾病可导致机体的机能状态发生改变,因而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 (四)其他因素 吸烟、嗜酒和外源性物质因素等环境影响
60
谢 谢
61
药物治疗与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蔡际群
62
、药物制剂的种类 (一)液体制剂 第六节 药物制剂的种类及药品的管理
第六节 药物制剂的种类及药品的管理 、药物制剂的种类 为了利于药物发挥作用,方便医生根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用药的需要,药物生产厂家使用各种载体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按药品的物质形态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剂型之一,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使用。通常是将药物加入到适当的溶剂中,有的还加入增溶、防腐等附加剂。
63
注射剂 也称安瓶剂或针剂,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特点。包括供静脉、肌肉、皮下等注射用的各种灭菌或无菌制剂,如灭菌的溶液、混悬液和无菌粉末,封于特制的玻璃安瓶中,在应用时按说明规定进行配制。
64
溶液剂 一般为不挥发性药物的澄明水溶液,仅供内服或外用。外用溶液剂应在瓶签上注明不可内服或仅供外用字样的瓶签。合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制的澄明或混悬的液体制剂。含不溶性药物的混悬合剂应在瓶签上注明“服时摇匀”,合剂易变质,故不宜制备过多。 涂敷于皮肤表面的外用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型、混悬型、乳浊型。一般具有消炎、清洁、止痒、消毒、杀寄生虫、收敛及保护等作用。
65
酊剂 是化学药物的乙醇溶液或动、植物药物的乙醇浸出液,供内服或外用,如复方樟脑酊、碘酊等。 糖浆剂 系指含高浓度蔗糖的药物水溶液,如止咳糖浆,不含药物的糖浆,称为单糖浆,作调味用。
66
(二)固体制剂 1.片剂 一般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用压片机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按制备、用法和作用的不同片剂主要分以下几种: ②包衣片
指压制片外面包有衣膜的片剂。按照包衣材料或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糖衣片和肠溶片等。肠溶片在胃中不溶解而在肠中溶解。 ①普通片 指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剂,一般为无包衣。
67
③泡腾片 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非常适用于儿童、老人及吞服药片有困难的患者。 ④咀嚼片 指在口内嚼碎后下咽的压制片,多用于治疗胃部疾患,如氢氧化铝凝胶片; ⑤口含片 指置于口腔内缓慢溶解的压制片,对口腔粘膜及咽喉局部产生作用,如消炎、消毒等; ⑥舌下片 多使用脂溶性强的药物,可能在舌下唾液中溶解而吸收,可避开首关消除而快速发挥药效。
68
⑦缓释片 指药物能缓慢释放的片剂,能使药物缓慢释放,避免血药峰浓度过高而出现不良反应,又能延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2.胶囊剂 为避免药物的苦味、臭味及刺激性,将药物装入空胶囊中制成的内服制剂。空胶囊一般以明胶为材料。药物粉末疏松状并易吸收。包括硬胶囊和软胶囊 3. 滴丸剂 系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的基质加热溶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后而制成的小丸,主要用于口服。
69
(三)软性制剂 1.软膏剂 是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凡士林、羊毛脂、乳膏性及水溶性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和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包括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 2.栓剂 系将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专供塞注人体不同腔道的固体制剂。栓剂应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塞入腔道后,应能迅速熔解、软化或溶解,并易与分泌物混合,逐渐释放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常用的栓剂有肛门栓与阴道栓两种。
70
3. 膜剂 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而成的薄膜制剂。可供口服、口含、舌下给药,也可用于眼结膜囊或阴道内。外用可作皮肤或黏膜的炎症、烧伤创口的覆盖。 (四)气雾剂 气雾剂是指药物和抛射剂封装于带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使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喷出物主要呈雾状气溶胶状态,其直径小于50μm。喷出的药物吸入后可在呼吸道、皮肤或其它腔道起局部或全身起作用,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用以治疗哮喘。
71
二、药品管理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对药品进行依法管理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药品进行严格管理。 (一)药品的管理 1. 购入的药品必须是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文号的正规产 品,标有注册商标和批号,购入的药品还应进行质量验 收,变质的、劣药、假药等不合格的药品不得购入。
72
2. 对贮存在仓库内的药品,必须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药品保
管制度。为了避免药品的变质,要采取必要的冷藏、防 潮、防虫、防鼠等措施,有的药品还应避光保存,以保 证贮存药品的质量。 3. 中西药应分别存放,库房内按需要备有柜、箱、架等均 应摆放整齐,药品要分类、定位、入口处应张贴货位 号,并应做到先进先出、距有效期近的先出。药品出库 或使用前也必须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超 过有效期的药品药效会下降,毒性也会增高等因此不能 继续使用。
74
4. 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及具有放射性的特
殊药品国家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对麻醉药品(如阿 片制剂、吗啡、哌替定、可待因等)的管理,要专人 负责、并设有专门的加锁储存柜。有专门的使用登记 和专用处方,所用处方一般保存3年。每张处方开出的 麻醉药品,注射剂一般不超过2日常用量,片剂、酊剂、 糖浆剂等不超过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75
5. 对精神药品(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等),应建立
精神药品收支帐目,做到定期盘点、帐药相符。对毒 性药品(如阿托品、毛果云香碱等),也必须做到专 人、专柜加锁保管,建立登记簿,记载收入、使用、 消耗等情况。任何医药人员都不得私自开处方使用麻 醉药品。
76
(二)制剂质量的外观检查 对固体制剂的检查包括对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 及冲剂等的检查。制剂的形状应完好无损,无潮解松软、变硬、变色等情况。糖衣片的表面不得有色斑或粘连,制剂不应含有杂质。
77
2. 对液体制剂的检查包括对溶液剂、合剂、注射剂、洗
剂、酊剂及糖浆剂的检查。液体制剂不得有霉变、变 色、出现絮状物及异味等。其中溶液剂及注射剂必须 透明、无沉淀、无絮状物。注射剂的安瓶或药瓶必须 外观清洁、无裂痕、无破损、封口严密无松动者方可 应用。 3. 对软性制剂的检查包括外观的质地是否均匀、有无变 色、霉变、酸败异味等,有异常者不能应使用。
78
第七节 处 方 学 常 识 一、处方的概念 处方就是医生为患者所开的药方,是要求药剂人员给患者配方发药的书面文件。医生和药剂人员对处方都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处方中医生要正确地书写药物的名称、剂型、用量及用法。药剂人员对处方应进行认真核查,并根据处方准确、及时地调制和投放药物。医药卫生人员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处方,因为处方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和生命的安全。凡是因为书写处方或调配、发放药物差错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医生或药剂人员都要承担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79
二、处方的结构 一般医疗单位都有印好的处方笺,形式统一,便于使用和保管。处方应包括下述六个部分: 1. 前记 包括医院全名、门诊或住院号、科别、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及日期等。 2. 处方头 处方都以一个拉丁文字Recipe的缩写词Rp.开头,表示“请取”的意思,即请药剂人员取“下列药品”。
80
3. 处方正文 是处方的主要部分,包括药物名称、剂型、规格、剂量和剂量单位以及数量。药品用量单位一律采用公制,固体和半固体制剂以克(g)或毫克(mg)为基本单位,液体制剂以毫升(ml)为基本单位。部分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毒素和血清等)亦可按规定的单位(U)计算。
81
处方上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每一药写一行,用中文或英文书写。用英文或拉丁文书写时,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药品及制剂名称一般以中国药典规定的中文名称为准。中国药典未收载的药品,可采用通用名。普通药名允许用缩写字,但缩写不得引起误解。剧毒药应该写全名。处方应用钢笔书写,一般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在涂改处必须加盖涂改人的名章以明职责。
82
4. 配制法 对药剂人员指出药物的调配方法和所要求的剂型。 5. 用药方法 是对患者如何使用药物的说明,必须书写清楚。包 括:一次用量、用药次数、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 药部位(如外用、点眼等)。用法一般用中文“用法” 或拉丁文Signare的缩写Sig.或S.做标志。 6. 签字与盖章 医生和药剂人员分别签字或盖章。
83
三、处方中常用的缩写字及其意义 外文缩写 中文意义 aa 各 q.d. 每日1次 A.C 饭前 q.i.d. 每日4次 P.C 饭后
q.o.d 隔日1次 H.S 睡前 q.h 每h 1次 i.h. 皮下(注射) q.4.h 每4h 1次 i.m. 肌肉(注射) q.2.d 每2日1次 i.v. 静脉(注射) b.i.d 每日2次 i.v.d或Vgtt 静脉(滴注) t.i.d 每日3次 A.S.T 皮试后 S.t. 立即
84
Cito. 急(迅速地) Rp.或R. 请取 s.o.s 必要时(限用一次) Sig.或S. 标明用法 p.r.n 必要时(按情酌定) Sol. 溶液剂 M 混合 Inj. 注射剂 D.S 授予并注明用法 syr. 糖浆剂 ml 毫升 Mist. 合剂 mg 毫克 Tr. 酊剂 gm 克 Tab. 片剂 gtt 滴 Cap. 胶囊剂 No. 个数 Ung. 软膏 iu. 国际单位 Pr. Ocul. 滴眼用 u. 单位 Ad. us. ext. 外用
85
四、处方法与处方的基本类型 1. 完整处方 医师根据病情需要,自己设计的比较复杂的处方,包括主药、佐药、矫味药、赋形药等,故处方中必须有配制法和剂型要求。配制后的药量是一个总量。举例如下: Rp 取: (Zinc oxide) 氧化锌 Tale 滑石粉 Vaseline 凡士林 Misce fiat Pasta 混合制成糊剂 D.S:ad. us. ext 用法:外用
86
2. 简化处方 书写以制成各种剂型的药物,在处方正文中一个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取量在一行内写完。 Rp 取: Cap. Norfloxacine 0.1× 诺氟沙星胶囊 0.1× Sig. 0.4 b.i.d 用法:每次4粒,一日2次 Rp 取: Past. Zinci oxyde 氧化锌糊剂 Sig. ad. us. Ext 用法:外用
87
五、开写处方的一般规则及注意事项 处方应该用钢笔书写,要清楚明了,不得涂改。 2.由数种药物组成的处方,应先开写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 每个药占一行,先写药品名称制剂,规格、总量等在药 的右边。药物的浓度应写清楚,法定或协定制剂可不必 标明。若需开处一种以上的药品,则每个药品名称书写 时要对齐,规格、剂量的小数点要对齐。
88
3.药物用量单位,一律按照药典规定的公制,固体以克为
单位,液体以毫升为单位,可不注明克和毫升字样,但 数量必须清楚,小数点前必须加零,如0.3,整数后也应 加小数点,如100.0。 4. 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开处给药总量。一般药物开 处3天量(慢性病除外),毒药或麻醉药不应超过药典规 定的极量。如因特殊情况需超过极量时,医生要在药 量后签字,以示负责。若开写麻醉药品,则应使用麻醉 处方笺。
89
5. 危重病例急需用药时,在处方上角可写“急”或cito!
6. 处方时态度要严肃认真,根据患者情况,慎重考虑, 选择药物,决定剂量和用法,考虑清楚后,再行书 写,切忌书写犹豫不决,或中途涂改,否则会影响患 者信心,处方后,尚需仔细查看一遍,保证完全无误 后,才签名交给患者。
91
第八节 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原则 诊断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一种疾病常常有多种治疗方法,所以会有几种治疗方案供医生来选择。因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药物治疗方案是对基层医生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治疗目标,制定正确方案 基层医生的服务宗旨是为人民解除各种精神与躯体上的痛苦,确保人民的健康。基层医生的最终目标包括:①治愈疾病;②预防疾病的发生;③控制病情的发展;④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⑤适时转诊。
92
二、标本兼治,立足治本 对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需要从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入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取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的治疗方案,所谓治标即是对症治疗,以解决患者的疾病痛苦为主要目的,可能对疾病的致病原因起不到很大作用,但是,对缓解疾病造成的病痛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治本,即是对致病原因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对彻底治愈疾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93
三、综合治疗,突出重点 我们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要特别注意综合治疗。防止忽视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过度地追求大而全的治疗方法。应该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条件与患者的客观需要,从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选择适合患者与诊所条件的治疗方法。防止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和护理治疗,单纯地考虑药物、手术或其他技术疗法。
94
家庭治疗与护理密切结合。护理的治疗作用理所应当的划归在治疗方案之中。
抓住治疗的重点。在一个治疗方案中包括几种治疗方法,必须抓住重点,明确哪一种治疗方法是主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要依据病情变化,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适时转移治疗的重点。
95
四、简单易行,防避风险 1.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有效果相近的多种治疗方法的 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风险较小的治疗 方法。能用简单、方便的,就不用复杂的。能用青 霉素治疗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能用口服治疗 的就不用肌肉或静脉注射治疗。
96
2.认真考虑药物治疗的风险性。清楚使用的药物对患者能
有多大损伤、危险,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尽量采用那 些对患者损伤较小,不良反应低的药物治疗。如果一定 要采用不良反应多或毒性较大的药物时,也要向患者及 其家属详细交代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说明用 药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处理办法。
97
五、降低费用,减轻负担 依据现在与将来对基层医生的要求,基层医生的工作必须对患者及其家庭全面负责。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法时,一方面要考虑患者的病情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患者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以尽量减少患者与家属的经济负担为原则,切不可趁患者治病之机,增加患者的负担,获取个人的经济收入。不可为了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不惜丧失医生的职业道德开“大处方”和高价药品。
98
六、及时修正和调整,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指将若干治疗方法经过优化之后,组成几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再对这些初步形成的治疗方案进行选择,从中得到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已经选择或确定的治疗方案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常常会因各种原因而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病情发生了变化,治疗方法也必将相应地进行修正或调整。当疾病的诊断发生改变时,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与调整,使基层医生药物治疗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99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