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课例评析—— 《回乡偶书》和《渔歌子》 评课人:冯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课例评析—— 《回乡偶书》和《渔歌子》 评课人:冯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例评析—— 《回乡偶书》和《渔歌子》 评课人:冯琴

2 前 言

3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册第25课《古诗两首》,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主要刻画了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实践课,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4 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具体的谈一谈《回乡偶书》一课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因此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被看成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关键。

5 邓老师所在的城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学生都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问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的家乡在哪里吗?接着问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当然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学生来自新疆的乌鲁木齐,有的学生来自陕西的西安,有的学生来自于湖北的武汉,还有的学生来自浙江……在此基础上,老师深情地说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因为各种原因,大家不能经常回家乡,每逢佳节,都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正所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深情背诵诗歌。在这个时候,学生已是情绪高涨,邓老师马上引出课题,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二、自主阅读,了解诗人 适当的了解诗人,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习。《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学生有限的阅历和体验,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教师设计了关于贺知章,你了解他的什么?还想不想了解得更多这个教学环节,在资料城里面给学生提供了一篇名为《贺知章简介》的文章,里面概述了贺知章的生平爱好,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等,学生读完以后对贺知章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更好地理解诗文做好准备,还为学生后面的自主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7 三、学习生字,促进朗读 在古诗教学中,识字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通过各种创新识字,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为朗读古诗打下基础。通过设计小老师领读生字、同桌合作识记生字、编字谜几个环节,把识字与创作相结合,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愉快。学生们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人带着帽子(客)”、“一个人在喝可乐(何)”等有趣的字谜。同时还解决了“衰”这个字的本音和在古诗当中为了押韵读法不一致的问题,为后面的朗读诗歌扫清了障碍。

8 四、学习古诗,情境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因此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欣赏。学古诗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在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多种层次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完成课文教学。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 教师还通过播放带有音乐的课文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重现诗歌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有的学生就感悟到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贺知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做官,直到年龄很大了才回到故乡,此时他已经是满脸的皱纹,还拄着一根龙头拐杖。有的学生感悟到贺知章很伤心,因为他离开家乡太久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两鬓的头发已经白了,还有学生感悟到有几个小朋友脸上笑嘻嘻地正在很有礼貌的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借助多媒体,学生想像、入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9 五、扩展阅读,积累经验。 为了实现对教材的拓展,拓宽阅读的层面,教师组织了两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朗读,一类是以抒发思乡情怀为主的思乡作品,另一类是贺知章佳作,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拓展阅读中已经了解到了贺知章的代表作品有《咏柳》、《采莲曲》,所以读起来颇有兴趣。同时,教师还把这些拓展阅读的材料按照难易度分为四种不同的星级,让学生自由地在网络上选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也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10 六、打写训练,发散思维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打写训练就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留言板上发帖子练习习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1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题目:1、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你喜欢《回乡偶书》吗?请你把它改写成一个故事。2、你还有更好的改编材料吗?你也可以把你更喜欢的一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3、贺知章一生长期在外做官,在他的身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你能想象到吗?请你写一个贺知章的故事。让学生在三个题目中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有创意、新颖的作品。

12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跨越式发展 要提出两点建议: 1、在情感目标上也要有更好的跨越,主要在于教师自己要有认识、有意识,就本文来说,可以体现在拓展阅读的材料里面选择一些反映积极思想的文章。 2、学生的打字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建议加强训练。

13 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喻丹老师执教的人教版第八册渔歌子这节课
《渔歌子》是唐朝的张志和写的一首词。作者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意境优美,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诗人寄情山水,表达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但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4 教师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诗词打下基础。】 2、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词中所呈现的一个个事物,为下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基础。】 3、多种形式,读背诗词。 去掉拼音读。 变换书写形式读。 有节奏地读。 根据幻灯片提示试背古诗。

15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趣又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学生品味到了词所特有的平仄韵律之美,在语音的抑扬、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境。】 4、欣赏画面,理解古诗。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朗读、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的感受诗词背后蕴含的感情。】

16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5、积累语言,讲述故事。 根据多媒体出示的词意,说出相应的句子。 补充故事,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用这种方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理解古诗词及诗词背后蕴含的感情,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6、吟唱《渔歌子》。 随音乐学唱《渔歌子》。 全体吟唱,自由表演。 【设计意图:词是一种可以吟唱的诗歌。在这一环节里,古诗新唱让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很自然的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17 具体表现如下: 一、适时插入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体会作者情感 在导入环节,喻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孩子们猜的津津有味,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后由教师揭开答案:张志和16岁中举人,那年给朝廷写了一本折子,想了许多治国良方,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再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强调了“子”的读音,并简介了词牌的意思。教师通过让学生简要了解张志和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词意和感受词人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18 在课的尾声,结合词意想象完画面后,教师这样过渡:我们还要进一步走近这位诗人,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张志和风光的前半生,后来因些事情被贬了官,定居在太湖一带,喜欢湖中垂钓,自称“烟波居士”,他喜欢这里的风景,还喜欢过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喜欢过“只羡仙人不羡官”的生活。让学生带着悠然自得的心情欣赏这首歌曲,一起吟唱,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了教学。这让我们不仅感受到《渔歌子》是作者的一首词,还是作者真实的写照,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张志和“宁静致远”的情怀。

19 二、指导朗读有层次性,让学生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词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动情。教师在教学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指导得很有层次。主要让学生分四步来读词。首先要求学生把词准确、流畅,可以借助书中的两位小老师:拼音和注释。为了考察读得效果,教师在出示的投影上把拼音去掉让学生来读,还变化了诗词的格式,转化成竖版读、把词语穿一穿地读。再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停顿适当,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并把描写的事物用填空的方式朗读,再完全删去内容,让学生站在前面背诵。接着理解词句内容后,读出了“词中有画”的画面,到后来读出心中的陶醉以及最后读出词人的心境。整个读的过程层次分明,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步步递升,学生读懂了词意,读出了词情词境,更读出了词人悠闲自得背后的那颗平和之心。朗读的形式也很多样:齐声读,个别读,小组读,补充内容读,听音乐唱读。总之,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

20 三、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美
  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学生对词的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教师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可以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

21 在教学时喻老师通过课件再现诗中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仙境般美景的意境中,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先让学生抓住词的主旨“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何不须归?”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的学习中解疑。让学生在学词中明白:诗人不须归的原因是:景美;(也就是一二句词描写的意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垂钓的乐趣;以及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先让学生反复读词,理解了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词意。而是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展开想象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

22 例如:教师这样称赞作者:张志和很了不起,他用27个字,就把江南美景让人尽收眼底,使人浮想联翩。让学生把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又让学生欣赏一组风光图,先整体浏览,再一张一张地仔细看,分别朗读词句把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就把画面与词句有机结合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说:渔歌子不仅是一首词,是一幅画,而且还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说完词句表面意思后,根据提示补充一些词语,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的学生这样补充:西塞山前,白鹭飞来飞去,岸边桃花盛开,涛涛流水,鳜鱼肥美,戴青色斗笠,披绿色蓑衣,在江边垂钓,虽是斜风细雨,可还是不要回家。(请看视频)

23 这时教师顺势引导,让故事再富有趣味性,不要完全按照老师投影的提示,充分发挥想象,比一比谁讲的生动、有水平。分别找了四个同学,他们这样描述:
生1:一群可爱的白鹭自由自在的在湖州西塞山前飞翔; 生2:肥美的鳜鱼畅游在漂浮着桃花的流水中; 生3:一位渔翁戴着青色斗笠,披着绿色蓑衣,久久的蹲在江边垂钓; 生4:在春天纷飞的斜风细雨中,渔翁不愿意回家。 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一部分的拓展训练,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人追求悠然自在生活的那种情感。(请看视频)

24  四、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掌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例如:在指导完学生正确的朗读后,对表现得好同学报以掌声,并说:“谢谢书上的小老师和班上的小老师。”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这样说:“找个同学来pk一下。”或“谁愿意挑战?”“谁愿意当小诗人?”再展开想象说词意时,教师又这样说:“请4位同学,每人讲一句,比比谁讲得生动,有水平。” 这样的话语让学生感受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整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5 在此我也提出一些建议: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本首词中所描绘的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江上渔舟,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追求悠闲自在的情怀。词中浓郁的色彩夺人眼球,联想无限。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参考。

26 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什么景象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3、让学生当个小画家, 画出词面 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以发给学生一幅没有涂色的春天图,问学生: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27 学生会找到青、绿。教师可以随机追问: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山是绿的、水是绿的。
再根据前两句内容,把白鹭、青天、粉红的桃花、游弋的鱼儿涂出颜色。也可以完全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自己绘画,进行展示。让学生课上不仅动脑、动嘴、还动起手来,学生兴趣会更浓厚。

28 谢谢!


Download ppt "课例评析—— 《回乡偶书》和《渔歌子》 评课人:冯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