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的 生命禮俗 出版社:秋雨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初版二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的 生命禮俗 出版社:秋雨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初版二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的 生命禮俗 出版社:秋雨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初版二刷

2 目錄 【導讀】體驗生命禮俗,探索文化之美 生之喜悅---生育禮俗篇 求子 懷孕安胎 出生 滿月 滿四個月 周歲

3 健康成長---教養禮俗篇 兒童守護神 消除災厄 入學

4 喜結良緣---婚嫁禮俗篇 求姻緣 訂婚 婚前準備 迎娶 喜宴 新式婚禮

5 闔家同慶---家族慶典篇 起厝 入厝 敬老、祝壽

6 慎終追遠---喪祭禮俗篇 傳統告別式 基督教喪禮 墓地巡禮 掃墓、祭祖

7 求子   我國求子習俗,古書有許多的記載,如《禮記》月令篇仲春之月:「是月也,玄烏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祈於高禖。」高禖就是求子之神,也是司生育之神。經過二千多年的演變,後世民間祈子有關的神有送子張仙、送子觀音、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七娘媽等等,與在各地流傳廣大。 註生娘娘的兩旁,有抱著嬰兒的女神,統稱「婆姐」或「婆官」數目不一,最多有三十六婆姐,普通有十二婆姐。所以求註生娘娘賜子就製作嬰兒衣帽給好婆姐手中所抱的嬰兒,祈求好婆姐賜子。           求子除向神祈求之外,在台灣亦有童子翻舖、元宵節時,求子的婦女到寺廟看燈會,祈求神佛保祐生個男孩,所謂「鑽燈腳,生男胞」。舊俗還有在上元夜婦女偷拔別人的竹籬(諧音得兒),作為生子的吉兆。

8 懷孕   民間相信懷孕有胎神附在左右,可能在周遭任何器物上,所以孕婦家中不可隨便穿鑿釘補或搬動家中的物品,孕婦本人更不可以移動東西以免傷害胎神,導致流產。   為了使胎兒正常,因此孕婦不可見醜惡事物,不聽淫 聲,不視邪色,席不正不坐,從行為上來規範孕婦,故有忌看傀儡戲,忌見月蝕,忌觸死人棺木,忌跨牛繩,忌跨秤等 生產、三朝與做月內   產後三日,做「三朝」,為嬰兒洗身換新衣,由祖母抱嬰兒祀神祭祖,並將已取好的名字稟告神明與祖先,嬰兒就有了名字。民間在「三朝」禮中,為了讓外家知道此一喜訊,便用盤子裝油飯、雞酒送到外家,稱為「報酒」。回來時外家在盤中放一粒石頭和一把白米,相信可使嬰兒頭腦堅固,好養育。 做月內   產婦在產後一個月內不可出門,不能外出受到風寒,而且要吃滋養的食物,稱為「做月內」或「做月子」。

9 剃胎髮與喊鴟鴞 剃胎髮   嬰兒出生後一個月,要做滿月,這一天要剃掉嬰兒的胎髮。理髮時,理髮師念吉利話祝賀:「雞蛋身、雞蛋面,剃頭莫變面,娶某(妻)得好做親」。或「鴨卵身、雞卵面。好親成來相配。」 面盆內的物品都有象徵性的意義: 石子:是希望嬰兒頭殼硬好育飼。 錢:表示錢財、富有、孩子長大之後生活富裕。 蔥:一則表示孩子將來聰明。 蛋:表示身體強壯和面目清秀。 喊鴟鴞  嬰兒剃好髮之後,由祖母或尊長抱到門外,用雞箠(趕雞的竹竿)敲地,對著空中喊鴟鴞(老鷹),祖母邊敲邊喊: 「鴟鴞、鴟鴞、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鴞飛高高,囝仔中狀元。鴟鴞飛低低,囝仔快做爸。」   如果是女嬰僅喊「鴟鴞,鴟鴞!」因為女孩以前不能做官,也不能中狀元和做爸爸。   民間藉著喊鴟鴞的儀式,一方面讓嬰兒見到天日,另一方面也喊出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10 滿月與收涎 滿月   嬰兒出生後一月為「滿月」。嬰兒滿月要祭拜祖先神佛。 祭祖祭神要用油飯和雞酒,若曾向註生娘祈子許願者,滿月日也要用油飯、雞酒和紅龜粿前往答謝。       滿月之日,產婦的娘家,會送禮物給嬰兒,稱為送「頭尾」,指這些禮物是嬰兒從頭到腳所穿的全部衣物。產婦做月子也到此結束,可外出,和從事家事。   嬰兒滿月,若為長子長孫,民間有為嬰兒過滿月而宴客。親友送禮書寫「彌月之敬」,現今主人每以「油飯」答謝。 收涎   嬰兒產後四個月,民間要為嬰兒做「四月日」,這天要祭祖先、神佛,同時舉行收涎禮。 收涎是讓孩子不要再流口水,祝他長大。家長準備酥餅十二個、廿四個、或卅六個皆可,用紅線穿起來,掛在嬰兒脖子上,然後由母親抱著嬰兒到親友家中,由親友以嬰兒脖子上拿下一個酥餅,在嬰兒嘴邊擦抹一下,同時口說吉祥話,如:    「收涎收離離(ㄌ一),明年招小弟,」  這些吉祥話是藉著眾人之力共同祈求嬰兒不流口水、身體健康,並祝來年再添丁。

11 週歲與試週 週歲 嬰兒出生後一年,就要「做週歲」。做週歲要祭祖先、神佛,尚有「抓週」習俗。祭拜祖先神佛要用牲醴和紅龜粿作為供品。外家於當日也要選「頭尾」和紅龜粿來祝賀。 試週   台灣民間的試週是把十二種象徵性的物品放在米篩中或桌面上,當孩子祭祖完畢後,就任孩子在米篩內任取一種,這十二種物品是: 1.書:拿書則將來成為學者 筆:書畫家 3.墨:書畫家 雞腿:有口福的人 5.豬肉:有口福的人 算盤:商人 7.秤:商人 銀:富翁、有錢財的人 9.柴樠:閩南語與聰明諧音,意為聰明之人。 10.田土:農夫 蔥:聰明之人 12.印章:做官   孩子取得一物之後,就預卜他的未來。 同時也有給孩子吃米香糖,希望孩子將來是個很吃香的人。

12 入學之前的生命禮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小兒關煞」之說,也就是說在小孩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危險與災難,這些危險與災難便叫做「關煞」,譬如「天狗關」、「將軍關」等等,名目很多,因此求助神明來消災解厄。 台灣民間認為保生大帝是保護生命的神明,可以保佑小孩平安過關,所以許多家庭都有祭拜保生大帝的習俗。由於關煞的種類繁多,有的寺廟便將一年內會犯的神煞與關口,列成一張表格,提供民眾參考。 除了小兒關煞之外,「安太歲」也是台灣民間非常普遍的宗教信仰,太歲是年神,所謂「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所以很多人都很在意自己今年是否「犯太歲」。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就要開始上學讀書了,許多父母為求子女讀書聰慧,在開學前仍然會帶著芹菜和蔥到廟裡祭拜文昌帝君。

13 成年禮(一):台南做十六歲 成年,除了表示從小孩變成大人,同時也代表承擔責任的開始,因此要有隆重的儀禮來幫助當事者確認自己未來的角色。台灣民間的「做十六歲」,就是一項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成年禮。 位在台南市區的開隆宮,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台南特有的民俗「做十六歲」就是在這裡舉行的。台灣民間相信,由織女化身的七星娘娘,是兒童的保護神,一般父母在孩子周歲後,便在家中或廟裡祭拜七星娘娘,祈求保佑孩子平安長大,直到十六歲,舉行「做十六歲」後,才表示孩子已經成年。凡是要參加「做十六歲」的少男少女,除了必須準備各種祭品之外,還要準備姊母衣和七娘媽亭。當焚香祭拜完之後,由父母或長輩手持七娘媽亭,讓孩子從七娘媽亭下來回爬三次,然後將七娘媽亭焚燒,表示已經成年了。(二):現代成年禮 現代成年禮是以十八歲的年輕人為主要對象。跟古代冠禮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冠禮是個別舉行,而且專為男子而舉行,現代成年禮則是以集體為主,並且男女皆可參加。儀式進行則以簡單隆重為主,重要的幾個儀式包括祭祖、朗誦祝文、主禮者和貴賓致詞、致贈賀禮以及行感恩禮。一般在儀式完成之後,大家一起歡聚慶祝這個生命的重要時刻,並期盼接受祝福的年輕人,能夠體會生命的價值,繼而引發出承先啟後的責任感。

14 台灣的婚姻禮俗(一):婚前禮 河洛婚俗中的婚前禮,指的是訂婚以及訂婚之前的禮俗,一般包括議婚、文定、完聘和請期四個儀節。 文定就是訂婚典禮。訂婚當天,由男方攜帶聘金與禮物前往女家,習俗上要湊成十二項,男方到達女家後,未來的新娘要出來奉「甜茶」,喝完甜茶,男方客人要在茶杯內放紅包,俗稱「壓茶」。接下來是「掛手指」,由男方家長為準新娘帶上手指,手指有金戒和銅戒兩種,銅戒代表「永結同心」之意。訂婚儀式完成之後,女方將男方送的喜餅分贈親友,收到喜餅的人,在新娘結婚時要送禮物表示慶賀,俗稱「添粧」。 文定之後是「完聘」,一般又叫做「大聘」,大聘當天,男家要準備結婚證書、聘金及禮品,由媒人陪同送到女家,有些人為了簡化複雜的程序,將完聘與文定合併舉行,也有人在結婚當天合併舉行完聘禮。 完聘之後便是「請期」,也就是決定結婚的日期,等雙方商定同意之後,接下來就可開始準備結婚事宜了。

15 台灣的婚姻禮俗(二):正婚禮與婚後禮 這是婚嫁禮儀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儀節,整個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親迎。到達女家後,新人合拜女方祖先、父母,然後在選定的吉時步出女家坐上禮車,親迎到婆家。新娘由一位全福婦人扶上禮車,用米篩遮蓋新娘頭部。而所謂的全福婦人,是指父母、公婆、夫婿以及子女都健在的「好命人」。當親迎的隊伍準備離去時,新娘的母親拿著一碗清水朝禮車潑去,意思是希望女兒到婆家之後,生活幸福美滿。當禮車開動之後,新娘要把手中的扇子從車窗拋出來,稱為「放扇」或「送扇」,意思是把過去不好的習性全都拋棄。 (青竹、生豬肉) (2)親迎禮車來到男家,新娘進入婆家時,男方安排男童捧著兩個橘子來迎接,新娘必須摸橘子,表示圓滿吉利,同時要給紅包,新娘步入婆家時,不可踩到門檻,並且要跨過燃燒中的火爐,寓意新娘是潔淨之身。 (3)完成親迎儀式之後,接著便是擺酒席宴客了,熱鬧的「辦桌」是傳統河洛喜宴,一直深受台灣百姓的歡迎。 (4)結婚完後第三天,便要「歸寧」或「回門」。新婚夫妻在這一天必須等到日落時分才可回婆家,因為俗諺說:「暗暗仔摸,生查甫」,意思是摸索夜路回家會生男孩。

16 鬧洞房之今昔 鬧洞房起源何時,無法考證,不過從前的農業社會,大家平時生活缺乏娛樂,趁著鄰居娶新婦時,年輕人藉此嬉鬧一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實上鬧洞房另有一個用意,那就是古代婚姻大多憑媒妁之言,婚前男女見面機會不多,有的甚至到結婚當天才看到彼此面目,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在很難開口說話,藉著一群年輕人來鬧洞房,可化解陌生尷尬的氣氛,因此鬧洞房其實是一項極富當時社會背景的習俗。 不過古時候的人鬧洞房,多半以無傷大雅的問題或動作來戲弄新人,不會有什麼太刁難的要求,現在的年輕人鬧起洞房,可是花樣百出,有時甚至要勞駕長輩出面制止,但一般人還是相信「愈鬧愈發」的說法。

17 送定的禁忌 一、男方送來的聘禮—豬肉,女方收下之後,要將帶
骨頭的部分還給男方,因為俗話說「食你的肉,無 啃你的骨」。 二、男方送來的訂婚喜餅,準新娘子是不能食用的, 否則喜沖喜,會招致不祥的後果。 三、女方將男方送來的禮餅供在神案上祭告祖先時, 所上的香柱要一次插入香爐內,不可拔起重插,以 免有再婚的可能。 四、送定完畢後,男方打道回府,女方可相送至門 口,但言語之間切忌有「再見」、「擱在來」等 語,因為俗信這是有再婚的象徵意義。 五、訂婚程序必須在正午之前完成,絕對不可拖延超 過十二點,以求吉利。

18 起厝祈福儀式: 1動土--要拜土地公、地基主(地基主是以前這塊地或舊屋的主 人,雖然已經過世,靈魂仍留在原地。新屋主請來起厝的師傅,一齊和舊主人打聲招呼,請祂不要干擾,讓新的一家人在這裡平安過日子)。 2下三胎石、3開斧作樑、4上樑、5合脊。 現代人很少自己起厝,大多買建商建好的房子,除了遵循傳統的地理風水觀念,更加上了勘查新屋的地段、格局、建材、水土保持及防颱防震設計。重要性與從前祈福儀式不相上下。

19 歡喜入新屋 事前準備: 1入新傢俱:將新買傢俱於入宅前搬入,代表新氣象,舊的傢俱需等入宅過後再搬入。 2.紅色喜氣:家中物品貼上紅紙,象徵可以不愁吃穿、不愁用,全家沾滿喜氣 。 入厝當天: 1.看好吉日,良辰時家人一起進門,不可踩到門檻。 2.全家發財:準備一些硬幣大約數拾枚,踏入門內時,將硬幣灑下屋內的每一個角落,口中唸著雙腳踏入門,錢財跟著來。 3.追懷祖先:在入厝吉日吉時,祖先或神明需先入宅。待神桌定位後,再請神明或祖先牌位,就定位,準備鮮花、牲禮、水果祭拜。 4.吃甜湯圓:代表全家團圓 5. 拜地基主:祭拜地基主,是入厝不可少的民間宗教儀式之一。地基主和地基婆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住家守護神,也是與民間百姓生活上息息相關。所以當您要搬新家前,不得不先打聲招呼,敬請地基眾神保護。

20 地基主祭拜儀式: 1.將小桌子擺放於廚房裡,最好是瓦斯爐的對角。 2.將準備的祭拜物品擺放於桌上。 3.點取香膜拜,呼請地基主及地基婆。 4.告知您的姓名及新宅地址,恭請保佑全家平安,及財源廣進。 5.將香插放香爐上後,等半柱香燒過後,取二枚硬幣問地基主及地基婆是否已吃飽? 6.若硬幣是二正或二反時,代表地基主和地基婆還沒吃飽,稍待一會兒,再重複一次,直到硬幣一正一反。 7.當硬幣一正一反,就可燒金紙錢。

21 敬老、祝壽 長壽是件值得慶祝的喜事,因此人們從五十歲就開始隆重過壽,此後每十年的生日都俗稱大生日,子孫齊聚一堂,向老人家獻上祝福。 傳統的祝壽食品:麵線、壽龜、紅龜、壽桃。

22 傳統告別式 一般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也就是臨終處理、入殮停柩、出殯安葬以及完墳謝土。 臨終處理,是指人在彌留狀態時的一些準備工作,包括回家、買壽衣、紙轎,以備斷氣時,「燒轎」向天庭報告死亡的消息、通知親友等等。 入殮停柩,殮的工作又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包括沐浴、化妝、換壽衣,大殮是指入棺。 出殯安葬,是喪葬活動的第三個階段,出殯,也就是俗稱的「出山」。出殯時,由道士或和尚先進行「告別式」,之後在道士的「發引」之下出殯。到了墓地便可進行安葬儀式。 完墳謝土,等棺木入土,墳墓建好了,便可舉行「謝土」儀式。所謂「謝土」,就是拜謝土地公,請他老人家多多照顧埋在此地的親人。 在這段居喪期間,家人應穿著樸素,人過世之後的第七天稱為「頭七」,要請僧道誦經做法事,用意是為死者積功德,以免他在陰間受苦受難,之後每七天做一次,一直做到七七。

23 基督教喪葬禮儀的意義: 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一)追念故人的美德 (二)思想人生的結局: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三)安慰故人的遺族: 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 (四)激勵在世的親友: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24 基督教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 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一) 火葬: 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 土葬: 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25 永生住所大觀: 1土葬 2納骨塔 3樹葬—將遺體火化後,裝入會自動分解的容 器中,埋在樹底下,讓骨灰成為樹木的養分,容器會在一年內分解,屆時便可再埋下另一位亡者的骨灰容器,讓墓地循環利用。 4灑葬—直接把骨灰灑在花圃,化作春泥更護花。 5海葬—目前台北縣市、高雄市一年舉辦一次海葬,每次先為亡者舉行聯合奠祭,然後讓家屬登船出海拋灑骨灰。

26 掃墓、祭祖 墳墓是祖先所住的房子,因此掃墓變成了子孫對祖先崇敬的方式。 掃墓可分為修整墓園、祭祖以及壓紙三個步驟。 修整墓園主要是清掃墓園、剷除雜草及損壞修復。 修整墓園之後便開始祭祖,以牲禮或菜碗先祭拜墳墓的守護者—后土,之後再祭拜祖先墳墓。 壓紙又稱為掛紙,是將黃白色或五色的長方形紙,以石頭壓在墓碑、墓頭及墓旁的后土上。壓紙有掛錢,供祖先花用之意,也表示子孫已祭拜過祖墳。 接下來便是燒紙錢、放鞭炮,最後要撥鴨蛋殼丟在墳墓上,以表示更新之意。

27 結語 「出生、成長、婚嫁、持家、生命終了」是人生必經的五個階段,為了因應每個階段的變化,人們發展出許多習俗。以祈求健康、平安、圓滿,這就是「生命禮俗」。 生命禮俗不只是儀式,更表現出人們對生命的重視、珍惜與期望。在每個生命的關卡、為我們加油打氣,幫助我們從容應對。


Download ppt "台灣的 生命禮俗 出版社:秋雨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初版二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