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感染性物質運輸意外滲漏處理 主講人:疾病管制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感染性物質運輸意外滲漏處理 主講人:疾病管制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感染性物質運輸意外滲漏處理 主講人:疾病管制局

2 大綱 第一部分 感染性物質及其包裝容器介紹 第二部分 意外滲漏處理國內法規 第三部份 意外滲漏處理

3 第一部份 感染性物質及其包裝容器介紹 感染性物質 傳染病防治法 (102.5.31立法院通過) 感染性生物材料
指具感染性之病原體或其衍生物及經確認含有此等病原體或衍生物之物質。 傳染病檢體 指採自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或接觸者之體液、分泌物、排泄物與其他可能具傳染性物品。

4 感染性生物材料 病原體微生物危險性等級分類
危險群微生物 定義 病原體 第一級 與人類健康成人之疾病無關 第二級 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而且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霍亂弧菌、淋菌、退伍軍人菌、肝炎病毒、登革病毒、寄生蟲等 第三級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可能有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類鼻疽、結核菌、等 第四級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但通常無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依波拉病毒、馬堡病毒、拉薩病毒等

5 第 34 條 中央主管機關對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者,應依危險程度之高低,建立分級管理制度。 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者,輸出入感染性生物材料,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之。 第一項感染性生物材料之範圍、持有、使用者之資格條件、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陳報主管機關事項與前項輸出入之申請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6 傳染病防治法 ( 立法院通過) 第三條 本法所稱傳染病,指下列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分類之疾病: 一、第一類傳染病:指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等。 二、第二類傳染病:指白喉、傷寒、登革熱等。 三、第三類傳染病:指百日咳、破傷風、日本腦炎等。 四、第四類傳染病:指前三款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有監視疫情發生或施行防治必要之已知傳染病或症候群。 五、第五類傳染病:指前四款以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傳染流行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依本法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必要之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 中央主管機關對於前項各款傳染病之名稱,應刊登行政院公報公告之;有調整必要者,應即時修正之。

7 法定傳染病 法定傳染病種類 通報時間 檢體送驗時間 第一類傳染病 24小時內 採檢次日起至 實驗室收件 3日 第二類傳染病 第三類傳染病
1週內 第四類傳染病 24小時/1週/1個月內 第五類傳染病

8 共61種法定傳染病 類 別 傳染病名稱 第一類 (5) 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狂犬病、H5N1流感 第二類 (20)
類 別 傳染病名稱 第一類 (5) 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狂犬病、H5N1流感 第二類 (20) 白喉、傷寒、登革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副傷寒、小兒麻痺症、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瘧疾、麻疹、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漢他病毒症候群、霍亂、德國麻疹、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屈公病、西尼羅熱、流行性斑疹傷寒、炭疽病 第三類 (15) 百日咳、破傷風、日本腦炎、結核病(除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外)、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急性病毒性肝炎(除A型外)、流行性腮腺炎、退伍軍人病、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梅毒、淋病、新生兒破傷風、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漢生病 第四類 (14) 疱疹B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肉毒桿菌中毒、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Q熱、地方性斑疹傷寒、萊姆病、兔熱病、恙蟲病、水痘、弓形蟲感染症、流感併發症、庫賈氏病 第五類 (7) 裂谷熱、馬堡病毒出血熱、黃熱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熱、拉薩熱、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H7N9流感

9 傳染病通報、採檢、送驗及檢驗 醫療院所 (依病人臨床症狀 發現疑似傳染病病例) 於法定時間內完成通報 須採檢送驗者 防疫檢體採檢
送至實驗室檢驗

10 實驗室診斷 病原體檢測 (含分離培養、鏡檢、偵測核酸或蛋白質) 抗體檢測 毒素檢測 症狀 時間 急性病毒感染後抗體反應

11 傳染病檢體種類 檢體種類 檢體細目 體液 血液(全血、抗凝固全血、血清、厚層及薄層血片)、腦脊髓液、關節囊液、腹膜液、心胞液、滑液、眼前房液
分泌物 痰液、膿(傷口)、水疱液、鼻腔拭子、鼻咽拭子、咽喉拭子、直腸拭子、肛門拭子、子宮頸拭子、尿道拭子 排泄物 尿液、糞便、嘔吐物 病原體 不同培養基 其他可能具傳染性物品 蚤類、環境檢體(例如水) 器官組織 (屍體解剖) 依疾病別採取組織(肝、腎、脾、心、肺、淋巴結、腦皮質、腦幹、小腦)、病毒拭子或細菌拭子

12 血液檢體(全血)(細菌培養) 皮膚消毒--後靜脈採血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1.以無菌針頭接10 mL注射筒抽血
(大人5-10 mL 嬰幼兒1-2 mL) 2.直接將檢體接種於適當細菌培養基 (含SPS之50mL TBS或BHI 之血瓶 (紫蓋,厭氧性;藍蓋,嗜氧性 ) 3.瓶上貼含個案資料標籤,立即運送 18小時內常溫 (22-35oC) 厭氧性 嗜氧性 嗜氧性血瓶: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傷寒/副傷寒 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鼠疫 類鼻疽

13 血液檢體(抗擬固全血)-病毒、立克次體、瘧原蟲檢測
皮膚消毒-後靜脈採血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1.以含抗凝血劑之採血空針 (瘧疾、鉤端螺旋體、弓形蟲及貓爪熱- 含EDTA之紫頭管;炭疽病含肝素之綠頭管 ) 其他疾病皆可,採血 5-10mL 2.採血後立即搖晃試管,混合均勻 3.檢體瓶上貼含個案資料標籤後,置冰箱冷藏。 (鉤端血液需常溫) 低溫 (2-8oC)

14 血清檢體 皮膚消毒--後靜脈採血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1.以無菌真空試管 (如紅頭管) 抽血,採靜脈血5-10mL (肉毒桿菌40mL)
2.常溫放置30分鐘以上,使血液凝固 3.離心 1,500轉 10分鐘 4.以無菌吸管,將血清吸入無菌螺旋蓋血清瓶 5.血清瓶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置冰箱冷藏 低溫 (2-8oC) 無菌螺旋蓋血清瓶 o-ring 肉毒桿菌至少20 mL 血清 其他1-3 mL血清,視疾病而不同

15 血液檢體(厚層血片及薄層血片) 瘧疾及血絲蟲
選擇耳垂下方1/3位置,以沾酒精之棉花消毒乾燥後,執針劃破耳垂,擠出第一滴血,不予採用(防止酒精污染血液),以玻璃片角由上向下輕輕刮取第2滴血。(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檢體類別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厚層血片 取約1米粒大(10—15 mL) 常溫 薄層血片 取約半米粒大小(5—10 mL) 厚層 薄層 金薩染色

16 採檢拭子種類 棉花拭子、試管、標籤 百日咳鼻咽拭子 病毒拭子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專用拭子 細菌拭子 百日咳PCR拭子

17 糞便檢體(一) 固態糞便:供病毒分離用之糞便盡可能採取中心部份,檢體量視疾病而定,1-25g之間,置入適當無菌採集瓶
液狀糞便:以無菌吸管1-2mL吸入,置入適當無菌採集瓶 帶血或膿之黏液糞便或直腸檢體:以棉花拭子採集帶血或膿之黏液糞便或直腸 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糞便種類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新鮮糞便 (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立即採取糞便檢體10g 2次(隔日或連日採取),放入採便專用密閉廣口塑膠瓶內,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隨同放置3M溫度監視卡於夾鏈塑膠袋內(防污染),另附AFP檢體送驗專用單。 低溫 72小時內 密閉廣口塑膠瓶

18 糞便檢體(二) 糞便種類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新鮮糞便 (阿米巴性痢疾)
挖取約1 g(約拇指大)新鮮糞便,放入糞便專用採檢瓶,1週內採集3次,勿加任何固定液,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低溫 24小時內 固定染色之糞便 挖取約1 g新鮮糞便(優先採集糞便帶血或黏液)放入糞便專用採檢瓶,立即加入10 mL merthiolate- iodine-formaldehyde(MIF)染色固定液中,充分攪拌均勻,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 常溫/低溫 (肉毒桿菌) 挖取至少25g(整瓶)新鮮糞便,放入糞便專用採檢瓶,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盡速後送實驗室檢驗。 病毒性腸炎 (諾羅及輪狀病毒) 固體糞便取大於3g糞便部份,液體糞便以無菌吸管取樣,大於5mL裝入糞便採檢盒。 糞便專用採檢瓶

19 尿液檢體 採檢前須以肥皂及清水洗淨尿道,蒐集中段或近後段之尿液10-50mL,盛裝於無菌不滲漏容器內,緊密封口 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疾病別 檢體處理 運送條件 鉤端螺旋體 1.以無菌容器收集10 mL中段尿液。並添加0.5 mL之1 M磷酸緩衝液(phosphate buffer)(pH 7.4)(發病10天後且未投藥前) 2.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低溫 其他 馬上運送,若不能立即處理,應將檢體放置於冰箱冷藏,但不超過6小時

20 腦脊髓液檢體 醫師操作,以70 % 酒精或2 % 碘酊消毒背部下方,後以一特製之通管針輕輕地由第三與第四節腰椎間的中線部位穿刺入脊髓蜘蛛膜,整個過程,須以最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進行 將腦脊髓液分置於氣密無菌小試管,迅速送至微生物檢驗室 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疾病別 檢體處理 運送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不加任何添加物,量至少1.5 mL 低溫 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不加任何添加物,量至少1mL 炭疽病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量至少1mL,置於氣密無菌小試管 常溫 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量2 mL,至入無菌容器內或直接培養於於巧克力培養基 日本腦炎、西尼羅熱 不加任何添加物,量2-3 mL 萊姆病 檢體採0.5mL 庫賈氏病 1. 防漏之無菌容器(螺旋蓋內含O-ring)收集脊髓液至少2 mL。 2. 每管外覆吸水紙,以夾鏈袋密封,再置於檢體筒中。

21 體液檢體-肋膜液、淋巴液、關節液、胸膜液
體液檢體通常由醫師以無菌技術直接使用套管針插入採集之部位,檢體採集完後置入器密無菌試管。 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疾病別 檢體處理 運送 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肋膜液或關節液採2 mL,置入無菌不滲漏容器內或直接培養於巧克力培養基,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常溫 萊姆病 關節囊液檢體採0.5mL ,置入無菌不滲漏容器內,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鼠疫 抽取腫大之淋巴結部位1至2 mL淋巴液,置入無菌容器內,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低溫

22 痰檢體 檢體收集前須用牙膏刷淨牙齒,然後從呼吸道咳出痰。通常清晨痰量最多。排出後,應裝於有密封瓶蓋之無菌不滲漏塑膠容器內以免感染自己或他人
若為結核病檢驗,則以水漱口即可,並建議採集三次,至少有一次為清晨第一口痰檢體為佳 詳細步驟請參考採檢手冊 疾病別 檢體處理 運送 結核病 1.痰檢體至少3-5mL,放置於50mL離心管,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2.檢體與送驗單分別以夾鏈袋包裝 低溫 退伍軍人病 鼠疫、SARS 直接吐於無菌不滲漏容器(例如痰盒),貼上含個案資料標籤後冷藏

23 菌株檢體 疾病別 檢體處理 檢體運送 傷寒、副傷寒、霍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類鼻疽 純化之菌株以拭子沾滿
一圈後置入Cary-Blair 輸送培養基。 低溫 (B 類感染性物質包裝) CRE 抗藥性檢測 常溫 流行性腦脊髓膜 炎、侵襲性b型 嗜血桿菌感染症、淋病 接種於巧克力培養基,以封口膜 (paraffin)密封,並加夾鏈帶 運送。

24 菌株檢體 疾病別 檢體處理 檢體運送 侵襲性肺炎 鏈球菌感染 症 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專用拭子之
棉棒採集菌株,插入Amiesw/charcoal 保存輸送培養管 常溫 (B 類感染性物質包裝)

25 菌株檢體 疾病別 檢體處理 檢體運送 TB 依採檢手冊第48頁 低溫 (A類感染物質包裝)

26 病毒株 疾病別 檢體處理 檢體運送 H7N9 流感併發症等 1-2 mL 血清管 低溫 (A類感染物質包裝) (B類感染物質包裝)

27 防疫檢體處理標準作業程序 採檢後,檢體應裝入無菌不滲漏容器 檢體容器應標示病患姓名、採檢日期、條碼(barcode)
登入疾病管制局傳染病通報系統,填寫通報單及送驗單,友善列印「防疫檢驗檢體送驗及報告單」,並貼上條碼。

28 A類感染性物質(TB菌株)運送瓶送驗包裝流程
將「短檢體管」插入圓形海綿後,置入第二層乾淨塑膠袋內,再以「三層海綿」直立堆疊方式,置入「專用檢體容器」 2 三層海綿直立堆疊 專用容器及運送箱 3-12 3-11戴手套將檢體專用瓶平放 3-22 3-21

29 A類感染性物質 (TB菌株)運送瓶送驗包裝流程
將「長檢體管」第一層以「乾淨紗布」或「乾淨吸水紙」包覆(底部包覆加厚),置入第二層乾淨塑膠袋內,隨後以第三層塑膠泡膜包覆至置入橘蓋「專用檢體容器」內檢體不晃動之大小為宜 2 3-22 3-21

30 A類感染性物質(TB菌株專用罐) 送驗包裝流程
將「專用檢體容器」橘蓋鎖緊,置入「專用運送箱」,以「低溫」運送 。 6 5 6 單價1100元

31 B類感染性物質運送規範 「專用檢體容器」及「專用運送箱」,包裝方式為三層包裝,主容器或第二層容器應能在不發生滲漏的情況下承受達95 kPa的內部壓力以及在高度1.2公尺處進行的落地測試 (drop test)。

32 基本三層包裝系統 感染性物質B 第一層包裝 不透水、防滲漏、包裝檢體用 (可加吸收物質,以吸收滲漏液體) 第二層包裝
不透水、防滲漏,保護第一層容器,多件第一層容器固定於第二層可吸收物質內。 最外層運送箱 最外層可避免運送時人為及水的損害。

33 感染性物質B 溫度監視片請貼於檢體容器上蓋內

34 特殊防疫檢體運送流程 (第一類及第五類傳染病檢體)
檢體採檢、處理(含貼Bar-Code)、包裝、 送驗單產生 醫療院所或衛生所 衛生局 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維護 檢體收件、登錄 檢驗結果發布 疾病管制局 檢體轉送/直接寄送 檢驗結果 指定實驗室 檢體檢驗

35 菌株運送須先完成感染性生物材料異動申請單
第二至四類傳染病防疫檢體運送流程 檢體採檢、處理(含貼Bar-Code)、包裝及送驗單產生 醫療院所或衛生所 檢體送認可實驗室需事先簽約 衛生局 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維護 委託/認可實驗室或疾病管制局 檢體收件、檢驗、 檢驗結果確定與登錄 菌株運送須先完成感染性生物材料異動申請單

36 傳染病檢驗認可現況(疾病別) 金門縣 0 總計傳染病項目-24項 連江縣 0 總計家數-281家 8 27 4 12 9 6 13 22
資料截止日期102/4/19 傳染病檢驗認可現況(疾病別) 8 27 4 12 9 6 13 22 25 2 10 7 30 26 5 35 金門縣 0 連江縣 0 總計傳染病項目-24項 總計家數-281家

37 102 年結核病檢驗機構分布圖 1 2 5 3 4 6 32家檢驗機構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每2個月召開會議檢視合約實驗室代檢網線上資料8項品管指標及認可檢驗機構自行提供醫檢學會資料( 年) 每2週檢視合約實驗室代檢網線上資料抹片及培養陽性率 每個月合約實驗室代檢網線上資料檢視檢體送驗狀態,成功推動檢體3日內送達率99%以上 101年推動實驗室國際認證達97% 102年3月1日提升「抗酸性濃縮抹片染色檢查及抗酸菌培養(限同時使用固態培養基及具自動化偵測功能之液態培養系統)」2項健保給付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彰化基督教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 行政院衛生 署彰化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胸腔病院 高雄長庚醫院

38 傳染病檢驗檢體量 年別 CDC 檢體數 TB合約 代檢量 TB總檢體 預估量 認可檢驗機構檢體量 2009 63,057 178,544 1
2010 73,082 188,221 153 2011 70,506 187,718 503 2012* 50,353 170,449 800,000 693 2013/04 11,843 41,072 266,667 462 *2012 年中旬推動檢體檢量政策

39 人感染劑量 疾病別或病原體 病原體數 感染途徑 麻疹 Measles 0.2(小孩) 吸入
委內瑞拉腦炎 Venezuelan encephalitis 1(天竺鼠) 皮下(Subcutaneous) 小兒麻痺病毒 Polio virus 1 2 食入 恙蟲病 Scrub typhus 3 皮 (intradermal) Q熱 Q fever 10 兔熱病 Tularemia 瘧疾 Malaria 靜脈 結核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 A21 18 梅毒 Syphilis 57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A2 790 傷寒 Typhoid fever 105 霍亂 Cholera 108 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桿菌性痢疾 Shigellosis 109

40 消毒劑 消毒劑種類 消毒程度 戊乙醛(Glutaraldehyde)商品:Cidex 高
過醋酸(Peracetic acid)商品:Steris,Nu cidex 過氧化氫 (Hydrogen peroxide) 商品:雙氧水 氯化合物(Chlorine compounds)商品:漂白水 可高 可低 醇類(Alcohol)商品:酒精 酚類(Phenolic compounds)商品:Lysol 鄰苯二甲醛(Ortho-phthaladehyde)商品:CIDEX OPA 超氧化物(Peroxygen compounds)商品:Virkon 碘化合物(Iodophors)商品:優碘 氯胍(Chlorhexidine gluconate)商品:Hibiscr

41 防疫檢體運送箱之清消標準作業程序 一般以75 %酒精消毒檢體運送箱內外面,而裝置 庫賈氏病檢體箱則以2N氫氧化鈉浸泡或未稀釋之 漂白水消毒1小時,再以清水洗淨。

42 Affecting animals only
Infectious Substance, Affecting animals only UN2900

43 乾冰

44 第二部分 意外滲漏處理規範 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及傳染病病人檢體採檢辦法( ) 第十五條 運送感染性生物材料或傳染病病人檢體時,因意外導致感染性生物材料或檢體發生外溢之情事,運送人員應立即通知地方主管機關,為必要之處置。 傳染病檢驗及檢驗管理辦法 ( ) 第四條 傳染病檢體於運送途中發生外溢情事時,運送相關人員應立即通知託運單位;託運單位於接獲通知後,應立即通知直轄市、縣(市)政府,並為必要之處置。

45 感染性生物材料或傳染病病人檢體運送意外之溢出物處理原則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民國98年5月制定 壹、法源依據 「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及傳染病病人檢體採檢辦法」第十五條。 貳、目的 為防止感染性生物材料或傳染病病人檢體因運送意外發生外溢情事,危及週遭民眾安全,特制定本項處理原則。 參、溢出物處理步驟 、處理人員戴上口罩及手套、穿著防護衣,必要時需進行臉部及眼部防護。 、使用抹布(或紙巾)覆蓋並吸收溢出物。 、朝抹布(或紙巾)倒入適量5 %漂白水,並覆蓋溢出物周圍區域。(從溢出區 域之周圍開始,向溢出物中心傾倒消毒劑) 、俟30分鐘後,清除所有溢出物質。如含有碎玻璃或尖銳物,則應使用簡易清 掃 器具處理,將其置於防刺穿收集容器中。 、對溢出區域再次進行清消。必要時,可重複第二至第四步驟。 、將所有溢出物質置入防滲漏之廢棄物處理容器中。 、回報主管部門溢出物污染區域之除污工作已經完成。 肆、參考文獻:Guidance on regulations for the transport of infectious substances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p19-20.

46

47

48 他山之石 Damaged Parcels (美國郵政總局)
郵件處理時發現有感染性物質之包裹毀損或滲漏,必需立即通報相關郵局內部相關單位。當地郵局安全官必需立即展開除汙程序(Spill response procedures) : ►清除過程全程戴橡膠手套 ►用吸附物質圍繞滲漏包裹 ►將滲漏包裹放入另一個紙箱,密封紙箱。 ►將密封後之紙箱放入塑膠袋,密封塑膠袋。 ►以家用漂白水(1稀釋1加崙的水)噴灑滲漏污染表面,並沖洗橡膠手套,靜置5分鐘。 因漂白水為腐蝕性氧化物,使用時需注意。以吸附物質擦乾表面。將吸附物質放入塑膠袋,並焚燒。 ►以電話向報告美國疾病管制局通報。 ►請勿將病原丟棄於垃圾筒。可向環保專家詢問適當丟棄程序。

49 課程結束


Download ppt "感染性物質運輸意外滲漏處理 主講人:疾病管制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