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
2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发 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成人教育、改 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3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4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 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 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5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 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6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在制定学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 的制约作用,保证学制性质与社会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研究社 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对学制的影响,使学 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7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 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 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 学制 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8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9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0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11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壬戌学制: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12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1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1.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1.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14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2.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2.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15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3. 依靠群众办学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3. 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6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解放初,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
17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为: (1)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的为幼儿园,招收3至7周岁的儿童。 (2)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以7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18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3)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3—4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3—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2—4年。 (4)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5)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解放闪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9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0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了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 年(有的地区为6 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21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3—4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2—3年。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2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
24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现代学制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其表现上有所不同。 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种进步。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25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19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26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27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美国的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28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前苏联型学制: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9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主要是表现 :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主要是表现 :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学校潜力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加上多头领导,责权脱节,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缺乏活力,也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性。 第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照顾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别。造成了教育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现象,教育投资效益差。
30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主要是表现 :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主要是表现 : 第三,在办学体制上,一方面是办学形式和学校模式单一化,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照搬全日制学校的模式;另一方面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大中专教育比例不协调,各级各类学校的联系不紧密。专业过于狭窄,设置重复等。 第四,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不够,使教师队伍的建设缓慢,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短缺,中小学教师不合格率增大,改革不完善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第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阻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利于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上述问题不解决,教育就不能更好地发展,改变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使教育体制的发展更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1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
32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社会服务。劳动者素质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国家经济竞争中却缺乏实力,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要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是关键,只的良好的教育体制才能保证教育的高效率产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
33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继《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结构。
34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四,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选同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五,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5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积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积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36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积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积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国家法律机关将强制执行。 第二,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动员社会国力量捐资助学,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必须走义务教育之路。实现义务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普及,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
37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教育结构主要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普通教育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将来升学或就业做准备。 职业技术教育则属于专业教育,包括各种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在职职工的各种技术培训。是对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38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保持的比例,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两者的比例大至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中等教育尚末普及、经济还不发展的情况下,普通教育所占的比例大于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种是中等教育接近于普及、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经济发展较快的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则呈上升趋势。 第三种是中等教育普及后,高等教育已达到大众化时,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小,二者相互渗透、逐步向综合化、多样化方面发展。
39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上述三种情况基本反映了两者发展的比例和规律。我国目前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处于第二种情况,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由第一种情况逐步向第二种情况过渡。从总体情况看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的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不能没有限制,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比例最高保持在40%—50%限度内波动。
40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情况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充分挖掘中等专业学校潜力,并有计划地把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或增设职业班。 第三,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招生,逐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41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紧密结合,拓宽训练范围,城乡各有侧重,基础教育配合,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委的教育。 第五,在办学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鼓励集体、个人和其它社会力量办学。 第六,以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方面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以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问题。
42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院三级结构。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 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43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三)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 现代学科结构应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优先保证国家重点产业、教育国防军工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和设备效率,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加强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和校际合作,通过扩大学校招生人数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
44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发展成人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发展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强调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综合起来,这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发展成人教育已构成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工岗位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第二,成人学历教育,以满足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 第三,成人扫盲教育,以扫除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文盲; 第四,大学后继续教育,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45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和校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两个方面。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二)改革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和校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两个方面。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以下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第一:高校结构,科类比例,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层次比例问题。 第二:高校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之关系处理问题。 第三:高校内人才积压,浪费而又很难流动的问题。 第四:高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设备利用率低、高校学杂费问题,等等。
46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二)改革高等教育 在校外高等教育改革中,突出的有以下问题: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二)改革高等教育 在校外高等教育改革中,突出的有以下问题: 第一:学历教育中的形式化,重文凭而轻视学习质量问题; 第二: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问题; 第三,成人教育的低效益问题,等等。
47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从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水平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比例过小。这与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过重直接相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下列问题特别突出: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的比例、地位问题;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师资、设备、投入等的提高问题;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经济、社会需要的结合问题;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工资制度的配套问题。
48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四)普及义务教育 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四)普及义务教育 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第二: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合理布置学校网点,提高办学效益; 第五:保证入学,制止辍学,禁止雇佣童工; 第六,减少学生大量留级复读现象,科学地管理学籍。
49
复习与思考 1. 什么是学制?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有哪些? 2. 欧美现代学制有哪几种类型?试加以评述。 3. 试论当代学制改革的特征。
4.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5. 什么是义务教育? 6. 为什么要调整中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如何进行?
50
学用结合 1.在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已经很长时间了,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我们可喜地见到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不少地方已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但是,中国地大人多,发展极其不平衡,也有一些地方,义务教育还是一个遥远的梦。下面是一篇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短文,阅读以后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看法。
51
我们该怎样看待义务教育 我这里所说的“义务教育”是指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过高的学杂费已经给国民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少学生被迫辍学。1999年,我回安徽老家,在村中学任教的本家侄子说起农村教育痛心疾首:村中初一年级还可以招收两个班,到了初三最多只剩下一个班,其余的学生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帮父母务 农——因为负担不起每年几百元的学费。我不知道全国各地有多少这样的现象发生,但是我知道,即使如我村,虽然初中辍学率达50%,但“普九”验收仍是合格的。这样下去,民族的文化水平怎么提高! 义务教育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义务教育在发达国家早已普及,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基本普及。著名思想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在1784年的《教育与民主》中写道: “村中各家子女均可在当地免费入学,为期三年”’“学生中成绩优异而家境贫寒,无力深造者,每年经学监选拔,可免费升人中学”。1784年,独立战争尘埃还未落定,百废 待举,但义务教育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52
目前,有一种论调对义务教育很不利:中国人太多,无法实 行义务教育。说这话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有些听这话的人也不假思索地认为这话不错。这两类人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不具
备实行义务教育的条件。实际上中国多年前就有能力实行义务教育。国家统计局2001年2月28日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0年末,普通小学在校生13 013万人,初中、高中在校生分别是6 256万人和1 295万人。三者合计是20 564万人。如果以每人每年1 000元学费计,则全部在校的中小学生需2 000亿元,以500元计,需1 000亿元。而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89 404亿元。学生全部学费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23%。这还是以高学费而论。江西“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资助一名小学生每年只要100元,资助一名初中生或高中生每年只要200元,以此标准,国家每年只要拿出几百亿元即可。由此可见,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并非不可能。 取消学杂费,刻不容缓地实行义务教育,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目前我们最迫切、最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来临。 冯远理:(我们该怎样看待义务教育), (教育文摘报),2002年2月6日。
53
学用结合 2.下文是一位日本学者发表的对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的看法,读来引人深思,请你细晶下文,然后谈谈你对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
54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中国教育的位置 世界教育可分为美国型、中国型、日韩型三类。美国的特色是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其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中国的特色是重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美国模式是对能力的绝对评价,中国模式则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的关键,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各答来决定谁对谁错。而中国教育为了解谁比谁优秀,就需要区分 同一问题的正解者和误解者,于是与试卷考试形成难以割舍的关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可称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学技术大会的金奖几乎被美国人独占,这就是美国模式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孩子们的擅长才能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水平很高,可谓处于世界最高峰。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水平很低,只会加法不会乘除的美国人随处可见。如果给售货员100美元的纸币买80美元的东西,多半情况下,售货员先将售出的东西放在面前,念叨着“80美金”,然后将一张10美元纸币放在货物上,“90美金”,再放上一张10美元, “100美金”。售货员找钱用加法。美国工人也用加法清点仓库货物,而不是算一排有多少,一列有多少,然后用乘法。而在中国则完全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就已学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初一就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了。中国学校往往在进行日常生活中毫无用处的教育,因为教育的重心是放在谁胜谁负上。除了数学老师和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职业外,有些普通人一生都不使用的数学知识竟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模式完全是两个极端。
55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改革的方向 美国对其教育水平的低下已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为此,确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增加学习内容,实施试卷考试的改革方案提了出来。这些参照了中国模式的改革,遭到了不少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将毁灭美国特色的创造性教育。不过,增加灌输式教学和熟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社会舆论的支持来看已势在必行了。 中国同美国正相反,无意义的死记硬背、高难度的数学教育,已受到了严厉的指责。事实上,中国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灰暗。虽然学校“减负”,可照样有许多学校给学生布置繁重的作业。据调查,中国中学生的课外生活非常贫乏,参加体育类课外小组的比率仅为8%,而美国为62.8%,日本为65.4%;参加文化类课外小组的比率为22.4%,且多是英语、数学、物理等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小组,而美国和日本则多是音乐、舞蹈等兴趣活动。 中国青年的“黑色七月”是世界有名的,考生一生就由这三天决定,常以一分之差决定胜败。其实,孩子成长有早熟型也有晚熟型,一生只取决于某一天某种考试,是不合理的。
56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日本和韩国的改革 处于美国和中国两个极端中间徘徊的是韩国和日本的教育。随着自由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参加竞争的同时,竞争不但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而且显露出对毫无意义的知识 死记硬背的弊害。例如,“日本遣唐使始于哪一年?”当学生都能答对时,就会将题变为:“是哪年哪月从日本出发的?”竞争更激烈时,又将题细化为:“去了几个人?”、“都是谁?”,等等,严重阻碍了孩子们本应舒畅自然的身心成长。为此,日韩开始实施各种改革。 韩国的教育新制度出台了诸如禁止私人办“补习塾”、禁止开设早晚自习课的改革措施。韩国正在开展取消大学入学考试的改革,因为大学入学考试被当做诸恶之源。可是,取消大学考试,仅依靠平时在校表现决定合格与否,这样难免会助长讨好、取悦他人的性格形成。 日本的教育改革从中国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改革的目标放在了教育内容方面。“综合学习”是改革的内容削减30%,被削减的这部分改为美国模式的“自我开发”教育。“综合”就是由学生自己设定感兴趣的主题,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向年长者请教或自己动手制作,最后提出结果报告。综合学习可涉及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改革。 [日]干石保: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少年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胡霞译。
57
研究指南 研究动态 现代学制的发展前景是:单轨学制走向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教育后的职业教育),不久的将来将向单轨学制发展(通过高中综合化)。也就是说,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58
研究指南 研究课题 (1)试比较三种不同的学制类型的特点。 (2)当今世界学制变化发展的趋势。
(3)现代学校面临的危机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对当今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59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政治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
参考文献 7.巴班斯基主编,李子卓等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王天一主编《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