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 的培养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2 主要内容 一、背景与政策 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3 一、背景与政策 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进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地模式去办学,没有自我独特地创新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地问题。”

4 对高教发展问题的思考 思考: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1)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美国耶鲁大学莱文校长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校长极力倡导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

5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2) 莱文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要取得成功需要: (1)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科学是所有应用技术的源泉。
(2)要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政府和市场能够支持高风险的原创性企业。 (3)中国的教育体系要鼓励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思维,需要创造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即通识教育模式。

6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3) 美国著名教育家康南特1945年就提出通识教育四大目标(1)有效思考能力(2)有效沟通能力(3)恰当判断能力(4)对价值的认识能力。 经过六十余年的变化,四大目标逐步演化为(1)强调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2)关注现实问题,淡化传统经典的“博雅”教育成分(3)强调科学教育(4)强调多元价值观。

7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4) 莱文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 (1)缺乏跨学科的广度。 (2)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绝大多数亚洲大学和欧洲大学,本科是一个专业教育,学生在18岁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很少学习别的东西。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学习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毕业生的思维狭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进行学习。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

8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5)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必须有文化、社会的适应性,通识教育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需要移植和改革。国内许多大学也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如南京大学“三三制模式”,三个培养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条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自由选择一条)。 大学不能千校一面,通识教育可能更适合于研究型大学,而对于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和一般的四年制本科院校还是应该以就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9 培养批判性思维 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风格的改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采取互动的方法进行授课。

10 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1 《规划纲要》 提出了六大改革方案: 1.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5.管理体制改革 6.扩大教育开放

12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第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第二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 — 第三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社会选用人才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13 发展目标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14 二、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 注重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社会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当今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对人才的结构、层次和内涵等方面的规定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为此,不少国家从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同时致力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的落实来培养21世纪的人才。

15 21世纪人才需要的核心能力 当今教育培养的人才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经济体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 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宣言 年6月,秘鲁

16 优先重点领域 为了获取这些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会议确立了APEC教育领域的四个优先重点领域:数学与科学教育、语言尤其是外语学习、职业和技术教育、信息通讯技术与教育体制改革,并就各个领域的重点和行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政策研究。

17 六种核心素养和能力 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以下六个方面能力和素养受到高度重视:第一,数学和科学素养;第二,人文素养;第三,国际理解能力;第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第五,创造力;第六,就业能力。

18 1、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 与能力的培养 APEC东方经济体成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和成绩;重视进行大量的训练。APEC西方经济体成员主要表现在: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兴趣和个性;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9 东西方比较 东方经济体成员在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基础和成绩比较好,而西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东西方都充分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此同时,东西方经济体也都强烈地感到了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东方经济体需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质疑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西方经济体强烈意识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升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

20 2.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质也是不少国家的教育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面,越是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越重要,因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质从来是相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21 3.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 (2)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 (1)外语能力的培养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少国家均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各国纷纷致力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人才的国际理解能力。

22 4.利用现代信息通讯(ICT) 的技能培养 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国民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众的参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现代信息通讯方面的技能已成为不少国家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23 典型案例-----韩国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学生的ICT技能的培养,从20世纪最后几年到本世纪初, 韩国政府先后颁布 《信息化促进基本法》、《ICT建设三年计划》、 《ICT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计划》、 《ICT教育发展五年计划》, 使韩国最终完成了对所有中小学ICT教育的普及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韩国政府尤其重视中小学的ICT教育, 并将其分为素养教育和活用教育两方面。

24 5.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5 核心要素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26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27 (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点。 近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等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其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小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超越了虚幻的色彩,表现更为成熟性、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到了17岁,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趋于定型。

28 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颇观点是: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29 (二)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 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也是很有益的,这已成为欧美国家创造力教育的共识。 在我国,始终强调为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

30 (三)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

31 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创新,无不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开始。
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出版的课程和评估标准列出了所有学生应达到的五个目标: 1.学会重视数学; 2.对他们做数学的能力变得自信; 3.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4.学会以数学交流; 5.学会数学推理。

32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 关于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一个著名的观点是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斯腾伯格在谈到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中同样讲到了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展。

33 日本学者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有七条:
1.具有创造性; 2.教师的求知欲; 3.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 4.宽容的理解和温暖的气氛; 5.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 6.学习环境; 7.创造性评价。

34 美国学者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35 (五)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程度。如果教师采取说教式授课方式、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那么无疑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并把错误同样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36 法国案例 法国的科学教学十分强调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的主题由学生提出,实验的过程同样也要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他们强调,错误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往往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更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成为法国科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37 (六)训练思维方法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为此世界各国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并训练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地智能品质。

38 (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标准化考试只要求学生对答案做出选择,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测试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使教学成为对填空、多项选择等考试题目的机械训练,因此遭到了教育者的批判和抨击。在诸如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很少或已经不用这些类型的考试来检查高标准教育的质量。因为这样的考试仅仅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

39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40 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确实扎实,逻辑思维能力比较高,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记”的多,“思”的少;做题多,分析少;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强调复杂、繁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选择、判断等问题。

41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

42 中西比较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科技与大学”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的教育哲学与西方的教育哲学大不相同,西方培养的学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有创劲、傲慢、自大,培养方式是非连续的、跳跃的,而中国培养的学生则知识面窄、胆怯、缺乏自信、消极、谦逊、有礼貌,培养方式是连续的、按部就班的。 年5月31日

43 中西比较 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力培养,它强调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而不是突出对知识的记忆。尽管美国地方分权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它确实为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课程的多样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创造力的运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的,甚至是怪异的想法,美国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

44 中西比较 因此,我们应当综合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特别要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激发学生宽广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打破旧框框,勇于创造。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5 小结 综观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设计创造课程和训练创造技能来培养;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6 小结 ——要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

47 小结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8 谢谢! 2011年7月


Download ppt "周满生教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