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跨文化交际 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胡文仲
2
跨文化交际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国家图书馆馆藏跨文化交际的中文专著: 170部(2016年6月1日)
3
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 (2016年6月1日)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条目类别 发表条目数 期刊文章 141,308 硕士论文 52,755 博士论文
8,220 会议论文及文章 3,289 报纸文章 1,108 总计 206,680
4
论文发表年代分析 ( ) 论文发表时间 论文数目 1982 22 1992 189 2002 3,542 2012 21,377
5
何谓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6
跨文化交际包括: 跨国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跨种族交际(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跨民族交际(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地区交际(interregional communication)
7
Marshall Sing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y two people may be regarded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87)
8
Singer 的论据: 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群体中的个人还有不同的倾向。
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一样的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9
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扫描 美国:创立于美国,主要涉及学科是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文化学、社会语言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移 民的文化适应、不同族裔之间的交际、留学生的适应、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等。
10
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发展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Hall)
1966: 1st college class a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7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Samovar and Porter) & 1st doctoral degree 197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1
David Hoop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ose fields which emerged from immediate experience and was built upon practical need, rather than being the offspring of abstract inquiry.”
12
欧洲的研究状况: 德国:研究重点在于对外德语教学、经贸、移民等 英国:语言教学(主要学者Michael Byram等).
俄罗斯:国情语言学(主要学者维列夏金、科斯托马 罗夫)
13
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扫描 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涉及主要学科: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传播学等
1995年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 从引进入手,逐步深入,已经有一批学术专著和高水平的论 文问世
14
国内主要研究基地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 媒大学 哈尔滨:哈工大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福州:福建师大 杭州:浙江大学
15
为什么教语言必须涉及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交际能力的构成 全球化的要求
16
萨丕尔 “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 (Edward Sapir, 1921)
17
Claire Kramsch “如果把学习语言看成是 社会实习的话,文化就是 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知识必须看成是提高语 言能力的手段,也是 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 (1993)
18
Dell Hymes: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社交能力
19
Swain& Canale 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学能力 语篇能力 变通能力
20
对外汉语教学 一个对外汉语教师 ,无论是在 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 还是在异国教授汉语 ,首 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 其次才是一个教授 汉语的行为。 而这与在本国教授本 国学生学习作 为母语的汉语完全不同。易言之 ,对外 汉语教学行 为是基于跨文化平台上的语言操练 ,而传 授作为 母语之汉语的行为则是建基于同一文化平台上 的 语言实践。
21
跨文化交际研究从何处入手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习俗 信念、价值观
22
Larry Smith & Richard Por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跨文化交际教科书 1972年初版,此后每五年左右再版一次,目前已经再 版十四次
24
语言交际 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指示意义与引申意义) 语篇结构
25
指示意义与引申意义相同 fox Dove Sun 狐狸 鸽子 太阳
26
指示意义相同而引申意义不同 peacock Cricket Owl 孔雀 蟋蟀 猫头鹰
27
Cricket / 蟋蟀 英语: As merry as a cricket 汉语:“独达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
28
指示意义与引申意义都不同 dragon intellectual propaganda 英语 龙 知识分子 宣传 汉语
29
Propaganda/ 宣传 Propaganda is information, frequently exaggerated or false information, which is spread by political groups in order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usually showing disapproval 宣传: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
30
语篇结构 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 从具体到一般 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从一般到具体
31
英汉语在语篇结构上的区别 汉语:先列举具体理由,再提出结论 英语:先提出结论,再陈述具体理由
32
非语言交际 手势、姿势 触摸 体距 声音 时间
33
Contact culture and non-contact culture
1小时之内两人身体的接触次数 伦敦; 没有接触 巴黎:11次 圣胡安:18次
34
Proxemics Intimate distance: less than 18 inches
Personal distance: 1.5—4 feet Social distance: 4– 12 feet Public distance: more than 12 feet
35
非语言交际 手势、姿势 触摸 体距 声音 时间
36
非语言交际 手势、姿势 触摸 体距 声音 时间
37
Chronemics Monochronic Polychronic
38
Leger Brosnahan: Chinese and English Gestures: Contrastiv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983)
“行为差异最通常的表现是中国人喜欢群集,英语国家的人喜欢分散。 聚拢型和分散型之间这一根本对比, 可以贯穿于两种文化的各个方面。 从自我感觉和人名称呼,到身势动作,直至公私观念,甚至包括社会与 经济制度等等,都有所表现。”
39
习俗、交际规则 称呼 见面打招呼 告别 送礼
40
waitress 服务员 师傅 小姐 美女
41
汉语中的称呼 称呼意义的演变:如老师,小姐,同志等 亲属称呼使用范围的扩大:如阿姨,爷爷,奶奶,刘 姐等 官衔的使用:如张司长,刘处,张校等
42
习俗、交际规则 称呼 见面打招呼 告别 送礼
43
英语国家 中国 打招呼(greetings) 非语言手段 中性词语(Hi, hello,etc.) 中性词语(你好,您早)
称呼对方(李先生,张总) 根据当时情况发问(出去呀,上网哪) 中国
44
习俗、交际规则 称呼 见面打招呼 告别 送礼
45
信念、价值观 个体主义 –群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权力距离大小 (power distance)
对不确定性的回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男性特征—女性特征 (masculinity-femininity) Geert Hofstede
46
Hofstede 的调查:个体主义
47
Hofstede 的调查:权力距离
48
以价值观为主线 分析和理解各种现象 文化人类学家 许烺光(Francis Hsu): “人类的行为 虽然是无限复杂的。但在不同 的行为背后,有一个 共同的主线和清晰的线索。 当我们理解那条主线和 清晰的线索时,我们将发 现所构成其异质元素会被 某些不容置疑的链条所 联系。并且,人类看起来有 矛盾的行为正是底层 结构的反映。”
49
个体主义 打招呼方式中性 朋友关系中保持独立 不过分重视别人看法 保持一定的体距
50
群体主义 打招呼方式偏向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朋友关系比较亲密 重视别人的看法,讲面子 体距较近
51
如何运用于教学 阶段性:分初级、中级、高级 密切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52
文化导入的原则 1989年赵贤州首次提出从文化差 异的角度导入影响交 际的文化因素。 他在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 中 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 循 “阶段性、 适度性、 规范性和 科学性” 的原则 , 认为 “文化导入必须纳入语言教学体 系”。
53
文化差异的悖论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差异(difference- based)
讨论文化差异必须注意防止一般的泛论(over- generalization) 必须考虑个体差异,必须考虑具体的时间和地 点 既研究差异,又不夸大差异
54
推荐阅读 Samovar & Por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Edward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The Hidden Dimension, Beyond Culture William Gudykunst(ed.),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ichael Byram et al. : LICE series 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55
谢谢诸位!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