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4年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 主题内容和考试形式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 注:仅代表社会思品学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4年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 主题内容和考试形式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 注:仅代表社会思品学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4年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 主题内容和考试形式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 注:仅代表社会思品学科

2 一、历年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主题回顾 文本解读 学与教的过程 科学人文 专业技能 学年 内容 2011 学科知识结构、价值及选材意图
目标制定、内容确定 教育心理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知识 学科技能 2012 教学设计、解题说题 2013 教学诊断、分析和评价 文本解读 学与教的过程 科学人文 专业技能

3 二、2014年本学科素养考试题型和分值预估 时间 文本解读 目标制定 内容 确定 解题说题 学情研判 学业评价 2012 62 18 20
2013 30 30(教学设计) 40 2014 20分 20-30分(教学设计的诊断与分析) 20-30分 20-30(或叫作业设计) 注:如上述分数不够100份,会出一道错题分析,见幻灯最后一页.

4 1、2014年思想品德九年级全册。旧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中第1、2、4、5单元。尽可能以中考点为主。
附命题范围与思路: 1、2014年思想品德九年级全册。旧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中第1、2、4、5单元。尽可能以中考点为主。 2、尽可能把文本解读与学情研判一起考,即在同一个课题下对文本和学情进行研判。命题部分如果能够结合在同一课题下也会结合。 3、教学设计的诊断与分析是给教学片段让大家分析。

5 三、各类题型如何考 什么是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个人隐私权 个人隐私权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保护个人隐私 我国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
(一)文本解读题 1、考知识结构 (2013年)教材解读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请阅读教材P44-45页,以知识框架方式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12 分) 个人隐私权 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什么是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个人隐私权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我国法律对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尊重自己的隐私权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尊重隐私权不等于自我封闭 保护个人隐私

6 2、考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此项2014年不作重点) (2012年)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往往需要整体观。如果把8.1《勿为小恶》作为一个整体,请回答(30分): (1) 8.1 《勿为小恶》的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简要说明理由。(12分) (2)写出8.1 《勿为小恶》的教学目标。(要求写得具体、明确、可操作)(18分) 重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特征;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4分) 难点:在具体案例中,界定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未成年人如何避免违法犯罪。(4分)(理由略) 知识目标:知道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基本知识,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哪些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6分)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应用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在具体案例中分析界定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能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反思并逐步改正不良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6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守法意识,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认识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6分)

7 (2013年)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一课时进行教学。请写出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0分,要求具体、明确)
答.:教学目标应包含三维目标,示例: (1)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及日本侵华的几个重要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明确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学会运用史料来驳斥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言行,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 (3)懂得以史为鉴,牢记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热爱和平,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认识。(6分)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史实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难点是理解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学会以史为鉴,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4分)

8 3、考文本内容的理解、选材的依据和编者意图
(1)通读教材内容,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理解?教材采用了哪些史实加以佐证?(12分) 最危险的时候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占领我国大片领土,屠杀(奴役)中国人民;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6分) 史实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731部队发动的细菌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轰炸我国后方城市等。(6分)

9 (2)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下表所示)。本课只选取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两个事件,请你对教材编写者选材的合理性进行分析。(10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开端,而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这两个事件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影响巨大,其他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一种延续;(5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无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初中生只需要掌握核心的历史知识和了解重要历史事件(或初中生无需对每个历史事件做全面深入的了解)。(5分)

10 (3)仔细阅读教材中 “有关东史郎揭露日本侵华史实和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详见阅读材料第3页),分析编者的意图。(8分)
通过东史郎的口述,表明日本侵华的史实是客观存在,不容否定;(2分)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极力否认该段侵华历史;(4分)告诫我们学生应该要牢记历史,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2分)

11 (二)教学设计的诊断与分析题 目标 内容 环节 提问 情境 …… 教师的教 教学诊断、分析 动机 兴趣 思维 …… 学生的学

12 (2013)阅读某老师对本课中“九一八事变”的教学设计片段(详见阅读材料第4页),请你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呈现、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学定教”三个角度对这个片段进行分析。(20分,要求有理有据)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看:选择素材和呈现方式均具有多样性,有视频、文本、个人经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史料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从环节设计来看:环节设计具有简单、明确,思路清晰,前后连贯,层层深入;从以学定教角度看:基于学生对九一八事变了解不足的学情,通过播放视频对九一八事变有整体的认识,然后再探究原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师个人经历的阐述来实现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20分,能写出一个方面给6—7分)

13 教学诊断分析提侧重于对现成教学设计的分析,从学和教的角度挖掘设计的合理性和不足。并给予理论的分析。

14 (三)学情研判题 (1)针对教学内容的学情分析 分析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例如:理解北宋“崇文轻武”政策 1.未读教材已经懂了的是什么?
 1.未读教材已经懂了的是什么?  2.读了教材可以懂的是什么?  3.读了教材还是不懂或者模糊的是什么? 4. 不懂或者模糊,基于教材的讨论,可以解决的是什么? 5.不懂或者模糊,基于教材的讨论,讨论也难以解决的是什么?

15 起点知识:唐末五代以来潘镇割据、武将称雄的政治现象,赵自身也是兵变上台。认识到北宋统治者对拥兵自重的武将十分忌惮。
分析难点知识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目标:理解北宋“崇文轻武”政策 起点:北宋“崇文轻武”政策的背景 起点知识:唐末五代以来潘镇割据、武将称雄的政治现象,赵自身也是兵变上台。认识到北宋统治者对拥兵自重的武将十分忌惮。

16 2、针对教学前测结果的学情分析 A起点水平 B学习动机 C认知水平 D学习风格 E学习态度 注:命制此类题目较难,如不可行,以命第一类"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主.如果“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题目也不好出,改出“错题分析”,见幻灯最后一页。

17 (四)学业评价题或叫作业设计题 要求:命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体现:力求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综合性 说明:考查目的、预估试题难度、标准答案

18 最后说明,如上述四类题目不足100分,可以另命一题。叫错题分析:收集学生错题,让教师分析错误原因及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或对教学的启示 。

19 四、答题策略 1、逐条分析,先分后总 2、研究教材、前后联系 3、多角度思考解答 4、适当学习一些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


Download ppt "2014年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 主题内容和考试形式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 注:仅代表社会思品学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