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后 葛 Modified 7年之前
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南 钢 shngqyq@sina.com 13564074829 QQ:1360024591
对《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学习与思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南 钢 QQ:
2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9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3
一、高考改革背景的理论探寻 第一,从资源配置来看,高考就是要通过人才的选拔机制,将具有不同性向和资质的学生输送到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进而为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但在过去的高考模式下,高考成为分数的代名词和代言人,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成为学生参加考试的基本生态,高考的功能被定格在“选分”,而非“选才”,这就使高考的功能发生了异化。
4
第二,从利益相关者来看,高考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事关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何让这一项公共政策真正发挥其公共性、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实际上,高考制度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政府、中学、大学、学生、家长等,但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下,高考将过多的目光聚焦在分数的高地上,而忽视了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实现,包括学生的选择权、教师的专业地位、高校的录取权等等。如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就成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何使高考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和主体自觉是一个必然选择。
5
第三,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高考理应成为制度设计与个人选择的高效统一。但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下,个人的选择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这种选择的有限有时是无奈的,因而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不能充分反映广大考生乃至家长的诉求和愿望,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走向了集体无意识和非理性。 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产物,未必完全适合我们这样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但在倡导个性发展的语境之中,理性选择理论无疑为我们认识高考制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就要求我们把高考的过程看做一个由家长和学生经由自己的审慎思考而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6
第四,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高考理应体现多元智能发展的要求,但在过去的考试模式下,过于强调对学生文化知识的考核,较难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可见,现行的高考制度是违背学生具有多元智能的基本精神的。
多元智能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由多个智力维度构成的一个智力结构,每个人都有他的智力强项,也都有其智力弱项,因此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同一次测量去考评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以往的“因分设考”走向“因才设考”、“因才施考”和“因才应考”,促进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
7
二、高考试验区改革的基本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 国家: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
上海: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浙江: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
8
2.素质教育理念 国家: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上海: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浙江: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9
3.教育公平理念 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正 上海: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 浙江: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10
4.多元选才理念 国家: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上海: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浙江: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11
5.综合系统理念 国家:加强统筹规划;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上海:注重系统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招生与管理等关系) 浙江:强化综合评价
12
三、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时间表及其与改革前比较
1.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时间表 2014年 启动改革 启动上海高考综合改革 完善制度 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建立体系 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修订课标 修订完善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13
2015年 春季考试面向高中应届生开放:推行一个学生可以被两所高校录取的办法 新一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开考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和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4
2016年 合并本科第一、二招生批次 2017年 整体实施新的高考方案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发挥作用: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15
2018年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应用 2020年 初步构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16
其中,2014级高一学生参加高考的历程是: 2015年6月底 参加地理合格考 2016年6月底 参加政史理化生合格考,可选地理等级考 2017年1月底 可选择参加春考(语数和外一) 2017年5月中 参加自选的3门等级考(也有可能2门) 2017年6月7、8日 参加语数和外二统考 春考、秋考的语数成绩可代替合格考,外一和外二可选一个,可都选
17
2.上海高考改革前后比较 改革前 改革后 考试科目 3+1 3+3 考试科类 文理分科 不分文理 考试时间 6月7日、8日
语文、数学在6月举行,英语有两次(1月和6 月),三门选考科目在4月举行
18
考试要求 仅仅考虑高考文化课统考成绩 文化课成绩加综合素质评价,其中三门选考科目,要求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英语加听说测试 考试类型 毕业会考基础上的统一高考 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和统一高考 录取模式 根据高考总成绩和考生报考志愿按照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分第一批次、第二批次 由三门统考科目和三门选考科目成机构称,其中三门选考科目根据等级赋分,共五个等级,11级,每门总分70分。高校按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 自主招生 在高考前进行 推迟到高考后进行,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资助考核情况,并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选拔
19
近日网传一份高人气贴文如是预测 选科组合 使用专业范围 选课组合 适用专业范围 理化政 97% 史化生 71% 理化生 81% 地化生
70% 理化史 88% 政史生 53% 理化地 86% 史地化 74% 理政生 96% 化政生 82% 理政史 89% 政地生 60% 理政地 91% 史地生 48% 政史地 36%
20
未来上海学生选三科的不同方案举例比较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科 大概率 √ 战术性 小概率
21
高校科目要求对应的情况 高校科目要求 可能获得生源情况 结论建议 只提1科要求 20种组合中只有10/20的学生有资格填报 不建议
提2科要求 20种组合中有16/20的学生有资格填报 请慎重 提3科要求 20种组合中只有19/20的学生有资格填报 部分院校选择 不提科目要求 所有学生都可以填报
22
最好全校就是两三种选科和限定要求,建议不要一个专业一种选择,否则将来不好调剂。
选课建议:以某校为例 专业名称 选课要求 限定条件 建议 俄语 政史理 限英语考生 最好全校就是两三种选科和限定要求,建议不要一个专业一种选择,否则将来不好调剂。 网络与新媒体 政地理 无 会计学 政理化 数学120分以上 临床医学 化学B以上 信息安全工程 物理A优先 生物技术 政理生 色弱不招
23
四.上海与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考试科目 相同: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 不同:上海是六选三(物理、化学、生 物、政治、历史、地理) 浙江是七选三(物理、化学、生物、 政治、历史、地理、技术)
24
考试机会 相同:语文、数学都是一次机会,外语都是两次 机会 不同:上海选考科目是一次机会 浙江选考科目是两次机会 考试分数 相同:语文、数学、外语单科分数分别为150分 不同:上海选考科目单科成绩为70分,总分为 660分 浙江选考科目单科成绩为100分,总分为 750分
25
考试时间 相同:高考统考时间为6月,选考科目在4 月 不同:上海外语除6月外,还有1月;选考 科目在5月, 浙江选考科目除4月外,还有10月一 次,外语除6月外,还有10月
26
招生录取 相同:取消一二本分批录取,实行报考院 校平行录取 不同:上海仅是平行到学校 浙江是学校+专业平行录取
27
五、新高考改革方案呈现的亮点和特征 1.四大重点 (1)确保公平 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底线,同时努力在考试、评价、招生等环节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克服仅依据一次统一考试、一个单一总分录取所导致的问题,给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有公平的个性发展机会。
28
(2)增加选择 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允许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科目、难易程度和考试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空间,引导学生既打好基础,又保护兴趣、发展特长。 (3)多元评价 依据高中不同科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同时,还将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使其逐步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作用。 (4)分类招考 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相对分开,采取不同的选拔方式,引导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主动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增强被录取考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9
2.四大亮点 亮点1:考试科目从“3+1”变为“3+3” 2012年以来,上海高考科目为“3+1”共4门。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的任一门。每门科目成绩150分,高考成绩总分为600分。 从2017年开始,上海高考科目将变为“3+3”共6门。其中前一个“3”为统考的3门,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成绩满分150分;后一个“3”为选考的3门,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任意选择3门,每门成绩经折算后为满分70分。高考总成绩为660分。
30
考试科目的变化着眼于大学乃至未来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打下更加扎实的学习基础。在“3+1”方案中,学生完成学业水平考试之后,高三基本只是在围着4门考试科目转,成为应试教育。比如对于选了化学的学生,物理只要应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可以,学得相对较浅。进入大学后,很可能因为知识面太窄而学得吃力,并缺乏后劲。新方案要求学生在语、数、外之外再选考3门,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31
亮点2:时间安排从统一考试变为分散考试 以往上海高考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时进行,4门考试科目在每年6月7日、8日两天之内集中考完。所有科目每年仅有一次考试机会。 按照上海高考新方案,6门考试科目将分散进行。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统一考试,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将率先实行一年两次考试,另一次安排在1月。学生可以考一次或两次,取较高的成绩纳入高考总分。3门选考科目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形式进行,随教随考随清。对于2014年入学的高中生,高二可参加地理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对于2015年入学的高中生,高二可参加地理、生命科学两门学业水平考试。
32
高考新方案把原先的统一考试变为分散考试,有利于缓解考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只选1门时,考生必须学得很深很精,一旦考砸则导致高考失利;选3门后,风险就会分散开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积到最后一起考,而具有随考随清的特点,为高中开展特色办学、推行素质教育腾出更大的空间。当前外语的社会化考试已经非常成熟,具备了实行标准化考试的条件,一年两考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33
亮点3:学业水平考试从“游离”高考到纳入高考
目前,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共包含10门科目,高一考地理、信息科技,高二考历史、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高三考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各科目书面成绩分合格、不合格两类,其中合格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作为本校本科目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须10门全部合格才能从高中毕业,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但不纳入高考成绩。
34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变为13门,新增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前者难度较小,后者难度较大。学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备选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每门参照原始成绩,根据全市学生比例折算标准分。最高70分,最低40分,中间分为ABCDE五等11档,每档差3分。语文、数学、外语可用高考成绩代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对于6门备选科目中未选的3门以及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
35
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了“含金量”,不仅对学生学习起到质量监测和导向作用,而且成为高考选拔的依据。要求学生从6门备选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志向,可以打破文理限制,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科目,并保证一定的知识面。上海不允许学生考4门、5门、6门再从中选择3门较好的成绩,是为了防止“学霸”在各科目全面出击,盲目学习,加重自己的学习负担,又挤占了真正对一些科目喜欢的学生的机会。
36
亮点4:录取方式从一个总分到兼顾单科成绩 按照当前的招生录取模式,录取时采用平行志愿的做法,教育考试院将考生总分按高低排列,从高分开始将学生“划拨”到所填报的高校和专业,高校具体专业可以提出招收文科或理科学生,但基本无法顾及单科学习情况。
37
在高考新方案框架下,高校具体专业可以对学生提出0至3门课程要求。比如应用化学专业,假如提1门要求化学,那么选考过化学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假如提两门要求化学、物理,那么选考过化学或物理的学生可以报考。这样高校具体专业对所招收的新生可以有一定的学科要求。上海提出,原则上高校应提前3年,即在学生进入高一时即公布科目要求,2017年的科目要求于2014年年底前公布。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38
实施新方案以后,高校招生录取既考虑总分、又兼顾单科成绩,赋予高校选拔学生的自主权和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生,同时高校也必须对专业培养方向、目标要求进行梳理,在招生之初就想清楚要招什么样的人。这样高校招生更有针对性,增强学生与学科专业的黏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生长期的专业发展。
39
3.三大特点 (1)扩大选择性 首先体现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 其次体现在考试机会的选择上。 再次体现在对评价、选拔方式的选择上。 (2)加强综合性 包括标准、内容与方式的多元。 (3)尝试多样性 既指形式上的多样,包括高考、学考、专业考的统一考试和适应不同选拔需要的面试、技能考试、综合测试等,又有机会多次的涵义,多次机会也是多元、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还要在分类分层上实现分门别类的标准规则。
40
六、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对高中教育改革的影响
1.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互为前提,相互影响。一方面,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要求深化高考改革,另一方面,高考改革又预示着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本次高考改革来说,同样也对课程改革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1)课程标准的修订 考试招生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但人才的选拔是与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人才的培养也就没有人才的选拔。 伴随着改革方案的公布,下一步就是围绕学业考的要求,尽快修订课程标准。上海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二即将举行等级考的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将于今年年底前出台,明年六月底前将出台其它学科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要求等也将作出调整。
42
对于将最先出台的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建议应适当降低难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贴近生活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提升旅游质量,比如如何在野外进行定位、能不能看懂名山大川的构造、走向,或是根据短期天气状况判断明天该穿什么衣服。地理学中还有多种实用方法,比如如何看懂地图、如何进行野外调查、如何进行地域研究分类等,现在教材中对这类方法的运用涉猎不多,他建议可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科,激发兴趣。
43
(2)课程内容的调整 新的考试取消了文理分科,势必对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造成一定影响,不分文理后,课程标准如何设计,考试如何命题,教学内容怎么安排,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两大基础性学科,语文和数学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核心素质。特别是数学,对所有高中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对2014届高一学生来说,在课程标准中,针对普通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将重新修订,并出台方案。
44
如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共有18章是公共部分,有5个专题属于文理分叉,如文科生学三视图,理科生学极坐标、参数方程。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基本上学的都是公共部分。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数学可以说没有文理之分,学生也在这两年基本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素养。另外就是对文理科学生思维层次的要求不同,有记忆性层次、理解性层次和探究性层次。
45
实际上,今年高考数学文理卷的难度已经开始走向趋同。有数学教师曾做过一个统计:从2012年至2014年,高考数学卷文理分叉的分值,即两卷中不一样的试题分值,分别是103分、102分和57分。
46
(3)课程结构的调整 高考改革延续了二期课改和2001年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必将对课程结构带来新的变化,这就是如何围绕基础性和拓展性来灵活设置课程类型的问题。特别是在等级性考试中要突出拓展性的内容,这就势必要进一步突破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基本框架,加大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体验性课程等的比例。
47
(4)课程实施的变化 高考改革方案虽然颁布不久,但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已经得到体现。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文件,要求各中等学校要以高考招生改革为契机,大力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要统筹安排三年课程的开设,实行长课和短课、大班和小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不盲目增课时赶进度,不增加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挤压选修课程课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性选择修习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决不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逐步改革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教学,积极扩大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教学。”
48
(5)课程评价标准的改变 高考改革也对课程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了课程评价之中,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成绩。比如,复旦附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以后,今年又提出从新高一学生开始,将综合素质评价体现在学校设置的每个活动中。学生在学校内外参加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有记录,并且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如何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落实到学生日常里的评价体系中。
49
2.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提出了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而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0
(1)降低教学难度 高考改革对学校教学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今后的教学可能会降低深度和难度,旨在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思想、技能和方法,避免繁难偏旧,如数学适当减少花在难题和复杂题上的教学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于三门选考科目,由于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因而老师只需要注意引导和指导的方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1
(2)拓展教学内容 对教学的第二大影响,就是扩大知识面的广度和范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52
(3)改变教学方法 高考改革之前,教学方法是围绕分数打转,如“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套路,还有“题海战术”等,但改革之后,由于考试要求的变化,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改变。要求更多地进行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将受到更大重视。文理不分科后,更要求老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数学是高考的重头戏,一开始可以“小台阶慢慢走”,对于数学薄弱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额外辅导以应对高考。
53
(4)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今年以来,上海部分高中已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先行一步,如复旦附中尝试实行“走班制”。杨浦区市东中学利用国庆长假安装了1000多只书包箱,便于学生进行走班上课。节后第一天,每个学生都领到了一把小钥匙,用来管理新安装的书包箱,每个书包箱都配有编号和钥匙,与学生的学号一一对应,平时学生可以把书包及不用的书本放在箱子内,“走班”时携带该课所需书本即可。这是该校为应对未来“大走班”局面而提前做的准备。
54
上海交大附中、市西中学和曹杨二中等中学则从今年开始加大对学生生涯教育所占的课时比例,希望能够通过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使学生未来能够更适应新的人才选拔标准。
55
3.对教师的影响 (1)总体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新的改革使教师从以往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之下的题海战术和应试技能的培养中解放出来,可以真正从学科知识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入手来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学业水平考试对基础性的强调和等级性考试对拓展性的强调,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如在上海,不少英语老师也觉得,由于“一年两考”从外语科目先行,老师和学生的应试心理负担都减轻了,外语教学将更有起色。
56
(2)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点与第一点并不矛盾,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走出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因为只有全面满足学生选择的高中,才能适应更高水平的高考,也才会对学生真正富有吸引力。 同时,改革方案还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些是基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这就要求强调客观指标,强调写实,无疑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另外,需要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等。
57
(3)主课教师的地位得到强化 以语文为例,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门不抓分的科目,临时抱佛脚难有突破。改革后,语文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由于今后高考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二是学业考三门选考成绩。假设一名考生今后要考比较好的大学,学业考3门科目实行等级性评分,3门加起来的区分度一共只有90分,从选拔来看,辨识度较过去有所降低,而语数外则按实际考分计入高考。所谓“主课”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如果今后出台的课标对这门学科的人文性有更多要求,毫无疑问将促进语文学科的教学。 同时,外语增加了听说测试,这必然会让很多学生认识到,“哑巴英语”行不通了,语言的应用性在考试评价中得到加强。
58
(4)副科教师的地位得到提升 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副科教师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但伴随新的改革,“小学科”教师也看到了“春天”。以生命科学科目为例,根据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在上海高中生的学科竞赛中,历年来参加生物竞赛的学生为数众多,但等到填报高考志愿时,加试生物的却很少。这其中固然是学生兴趣与志愿选报不匹配,但主要原因是在上海“3+1”的高考模式下,名校在自主招生时更偏重理、化,加试生物的考生基本没戏,而填报普通高校志愿,报“小学科”也会受到诸多专业限制。新的“3+3”模式无疑凸显了小学科的价值,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副科教师的地位也自然得到提升。
59
4.对学生的影响 (1)如何选择选考科目 在学业考6门中选3门参加等级考,共有20种组合,而传统高考只有6种。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部分考生不再是文科生或理科生,学生在选择3门学科时,很容易跨过文理界限,做到文理兼容。从招考角度来说,就是向高校彰显自己的学科兴趣和能力,所以学生在选择具体科目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擅长什么科目,还应该考虑自己的选科和高校专业的招考要求是否匹配。
60
新高考时代,学生在学业等级考科目的选择上,要比旧高考“讲究”得多。过去,学生只需要考虑选择文科或理科,至于大学读什么专业,这是高三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事。在新高考模式中,学生的选科和大学专业之间的结合程度,较过去紧密得多,甚至会直接对考生的招录产生影响。
61
(2)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 高考改革方案的一大特色就是凸显了高校作为人才选拔主体的权力,使高校可以真正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方向来培养人才,这就有效克服了当前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等弊端。反映在考试录取工作中,就是不同高校为不同专业开出了不同的招考菜单,考生只有明确了解每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考试要求,才能顺利被录取。
62
在高校对学生选考科目提出个性化要求的背景下,高中生如何报考学校呢?假设考生小明和考生小张都报考同一所理工科名校。小明提供的等级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历史;小张提供的等级考科目是物理、地理、生物,且两人的成绩都是3个A。在两名考生都符合报考资格的前提下,高校完全可以在符合选拔要求的考生中进行“二次选择”,即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材料专业,希望学生懂一点物理,又要兼通化学,小明在同样的招录条件下可能会更受青睐。也就是说,学业等级考成绩只是描述了一个学生在同类考生中的相对位置,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选拔,如面试、动手实验等方式,遴选符合要求的学生。
63
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一流大学或名校,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学科等级提出较高要求,从而挑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更多中游院校在招生时,可能会在对学生学业水平提出一定要求的前提下,更看重学生的专业兴趣。
对于哪个科目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等级,高一新生更应该关注自己,即让你的专业兴趣和学业考科目相匹配,让你的综合能力足以支撑你的选择和志向。
64
(3)如何安排学习生活 新高考在学业水平考中强调随教随学随考随清,这就将以往高三的最后一次统考分散在三年的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应学会安排学习生活,能够做到学一门考一门清一门,实现稳步推进。 如在未来的坐班制模式下,普通教室将日趋功能化,每个教室的标牌将会变化。如高一(1)班教室可能同时是物理1班、生物2班、历史3班,这将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物品管理等。 同时,在走班教学中,学生对原有行政班级的概念将相对淡化,相反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65
5.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高中大规模走班教学势在必行,这必然会给学校管理带来相应的改变,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艺术和效率将成为未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66
谢谢大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