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原理與制度」的試題分析與應試準備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銘村 2007/9/2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原理與制度」的試題分析與應試準備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銘村 2007/9/2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原理與制度」的試題分析與應試準備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銘村 2007/9/29

2 命題範圍--「教育原理與制度」 一、教育原理--含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 教育哲學等; 二、教育制度--含與中等教育階段相關之政策
、法令與制度。 三、本考科命題範圍包含教育哲學、教育社會 學、教育心理學及教育制度四個領域。命 題內容以未來教師之基本專業素養為原則

3 題型與題數 選擇題共40題—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制度各10題 每題1.5分 申論題4題---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制度各1題每題10分

4 準 備 要 領 熟悉基本概念與理論 重視理論實務的結合 選擇代表性的參考書 分析歷屆考題的趨勢 掌握重要的教育政策 注意未修習過的課程
蒐集相關的考試資訊

5 94年試題分析--教育社會學 一、選擇 1.人物--馬克思(K. Marx)孔德(A. Comte) 韋伯(M.
Weber)斯賓賽(H. Spencer) 2.社會問題—社會化、社會流動、職業聲望、教育 機會 3.社會學理論--衝突理論、功績主義、微觀 社會學 二、申論題--請簡述家庭的社會階級如何影響子女的 教育成就。

6 95年試題分析—教育社會學 一、選擇 1.人物--哈格雷斯夫(D. Hargreaves)帕森士 (T. Parsons)
2.社會問題—社會化2、教育機會1、同儕團 體1、社會階層2 3.理論—結構功能論 二、申論題—請簡要寫出學校文化的定義及類 別,並就各類別列舉一則實例。 

7 96年試題分析--教育社會學 一、選擇 1.人物—艾波(M. Apple)、柏恩斯坦(B. Bernstein)、帕森斯
(T. Parsons) 2.社會問題—社會化、文化霸權、角色衝突、權威衝突、社 會學的分類 3.社會學理論—衝突理論、文化再製理論、微觀社會學 二、申論題—很多研究顯示社會階層化與教育成舊有密切的關係 ,不同社會背景(家庭、學校、地區、族群)的學生,其教 育成就也往往有所差異,請問可循哪些途徑或策略來改進此 等現象,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

8 教育社會學準備方向 一、主要學派--結構功能論、衝突論、符號互動論
二、人物 Durkheim、Parsons、Bowles & Gintis、 Bourdieu、Apple、Mead、Cooley、Young、 Bernsteiu 三、重要議題 1.社會化 2.社會階層(多元文化、性別平等) 3.社會變遷 4.學校文化 5.教育機會均等

9 教育社會學的定義與分類 (一)教育社會學之定義
探討及瞭解教育和社會的關係;例如:教育與社會變遷、社會階層、族群、性別、文化、政治、經濟的關係 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及概念(社會體系、社會功能、社會組織……)探討與分析教育課題,並解決教育問題;例如:教育功能、教育政策、學校組織與文化、班級社會體系、課程與教學、以及教育專業等等。 總而言之教育社會學是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並藉以改善教育,促成社會進步。

10 教育社會學的分類 1.以研究範圍大小分為:「鉅觀」社會學與「微觀」社會學。 2.以研究現象性質分為:社會「靜學」與社會「動學」。
3.以研究目的分為:「純粹的」(理論的)社會學與「應用的」(實用的)社會學。 4.以研究內容分為: (1)「普通」社會學:對社會生活的全體現象作概括性的系統研究,以學理的基礎,提供整個社會學的發展。 (2)「特殊」社會學:兼顧理論與實用為目的,並融合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內容,用以專門研究社會某一方面的現象或問題。例如:教育社會學及「特殊」社會學的一環。

11 ※考題 (A)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分類,可分為鉅觀研 究與微觀研究,下列何者不屬於微觀研 究的論述?(A)強調社會變遷的研究
(B)重視實際社會生活的探究 (C) 在社會行為研究中,著眼於行為情境研 究 (D)凸顯個人在 社會實體建構中 主動性的研究。

12 班級社會體系的理論模式 班級社會體系的功能有下列三項特點: 一、班級活動如何發揮功能以培養個人的社會信念與
知識能力,以便個人扮演未來成人角色,這就是 社會化功能。 二、而如何根據社會結構與需要,將個人按其性向與 能力分配到社會上適當的位置,以達人盡其才目 的,這是選擇功能。 三、如從學生身心正常發展的觀點而言,班級活動的 另一功能是「照顧」或「保護」的功能。

13 教師角色分析 1.所謂角色是指對於擔當某一特定職位的一套「期待」與「規 範」。因此,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常決定於他當時所承擔 的角色。
2.所謂角色組合,指角色不是單獨存在的,是一組或一套形成 的集合體(如教師與學生)。 3.角色可分為歸屬的角色與獲致的角色。 歸屬的角色係指個人一出生就決定的角色,如男性、白人等。獲致的角色則由個人能力與表現而獲得,如教授、醫師等。 4.社會變遷對於教師角色產生何影響? P.7 5.如何扮演現代社會的教師角色呢?

1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角色衝突: (一)教室內外價值觀念的衝突:社會習俗的要求與 學校制度本身對於教師的期望不符
(二)角色與人格衝突:個人的人格需要與制度上的 角色期望之間衝突 (三)角色與參照團體間的衝突:不同的人對於教師 的角色期望常有所不同,使得教師感到無所適 從。 (四)角色間的衝突:教師在校內、外同時扮演多種 角色 (五)角色內的衝突:教師個人潛能與需要傾向不符

15 ※考題 (B)現代家庭中,父母很難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在面對諸多 不相容的期待時,常常無法滿足對不同角色扮演的期望,這種
情況可稱為什麼?(A)角色分化 (B)角色衝突 (C)角色 扮演 (D)角色轉換 (D)張老師在第一次段考時發現小明作弊,因為小明平時循規蹈矩 ,不曾犯錯,被發現作弊後,態度良好,很快認錯、道歉,張 老師決定從輕發落,只記警告二次,但學務處卻要求依校規記 小過一次,雙方僵持不下,這屬於下列哪一種衝突?(A)社 會階層衝突(B)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衝突(C)角色內的衝 突(D)科層權威與專業權威的衝突 (D)王老師因家人生病,半年來常請人代課以致對學生疏於照顧, 她深感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這是因為她面臨哪一種角色衝突 ?(A)角色內相同對象的衝突(B)角色內不同對象的衝突 (C)角色外相同對象的衝突(D)角色外 不同對象的衝突。

16 教育社會學之三大理論學派-1 結構功能理論的主要特徵 (一)結構與功能:社會為一巨大的結構,之下有許多部門;
不同的部門有其特殊的功能,亦即對社會整體有獨特的 貢獻。 (二)整合:各部門之間會互相影響,所形成之和諧與團結會 維持整個社會體系之生存。 (三)穩定:重視社會的穩定性,不贊成激烈的改革、變化; 社會變遷是存在的,但主張和緩的變化。 (四)共識:強調各部門、成員之間在知覺、情感、價值、與 信念是否一致,和諧與否?

17 教育社會學之三大理論學派-2 衝突理論學派的主要特徵 (一)從對立衝突、強制、變遷的角色分析社會與教育的問題
;強調社會關係的強制性及社會變遷的普遍性。 (二)對立與衝突:團體與團體的目標不一致時,兩者的利益 便無可避免的衝突就會產生。(例如:支配者與從屬者 (三)強制:取得優勢的團體會以強勢的方法迫使其他團體合 作,以利目標的達成,並暫時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 (四)變遷:團體之間由於利益的不同所產生的衝突,所引發 的權力鬥爭會導致社會不斷的變遷。

18 教育社會學之三大理論學派-3 解釋理論學派的主要特徵 (一)與「和諧」及「衝突」理論學派不同,為一種微觀取向 的研究。
(二)以「非實證」、「質性」的研究為主,主要理論包括現 象學、象徵互動論等。 (三)以社會組成份子的「日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四)強調社會組成份子在思想及行為上有「自主性」及「主 動性」。 (五)重視行為背後的「意義」。 (六)社會組成份子之間的互動(Interaction)是由解釋他 人的行為與不斷的協商(Negotiation) 所構成。 (七)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包含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在內。

19 ※考題 (A)下列哪一位學者的教育學說較不具「文化批判與再製理論」 的色彩?(A)帕森士(T. Parsons)(B)布迪爾(P.
Bourdien)(C)艾波(M. Apple)(D)季胡(H. Giroux) (B)下列何者提出「教育是為將來生活做預備」的教育主張?(A )伊里奇(R. Uich)B)斯賓塞(H. Spencer)(C)斐斯塔 洛齊(J. Pestalozzi)(D)福祿貝爾(F. Froebel)。 (B)下列教育現象的敘述,何者屬於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取向?(A)學校教育在為資本主義服務(B )學校教育促進社會文化的傳遞(C)學校教育的結果為社會 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D)師生之間存在制度化的 「支配-從屬」(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關係。

20 包爾斯和金蒂斯(S. Bowles & H. Gintis)的社會再製理論(social reproduction):
1.運用衝突理論模式來分析美國公共教育,認為美國學校教育的功能在透過符應原理,使社會分工的不平等現象在下一代社會中不斷重現。 2.美國的公共教育所要實施的目標,就是在為資本階級服務的;也就是說,教育為資本主義的存在而實施。 3.教育制度事實上仍受到階級背景的影響,由上階層社會出身的孩子,仍然是下一代的社會菁英,從低階層社會來的孩子,依然貧窮如故,造成所謂的符應原理(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21 ※考題 (A)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的 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學 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
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女長大 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 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題?(A)社會 再製(B)文化融入(C)社會運動(D) 勞工運動。

22 教育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內涵: 1.楊格(M. Young)認為課程是知識的呈現,知識的選擇、分類、傳遞與評鑑和社會權力的分配有關,楊格認為權力可以使知識主要範疇合法化。 2.學校知識的「文化資本」,就像經濟資本的生產和分配一樣,為現存權力擁有者及其利益的意識型態所操控。 3.柏恩斯坦(B. Bernstein):探討「學校課程訊息系統分類與架構的本質」及分析教育控制的形式如何使用在特殊的學校型態上,認為教育知識需經由課程、教學法與評鑑三種訊息系統才能獲得。並經由「分類」及「框架」的概念分析學校的「課程」、「教學法」以及「評鑑」等問題。 a. 「分類」是指內容與內容間的關係,依其界限強弱將課程分成兩種類型,聚集型(collection code)課程、統合型(integrated code)課程。 b. 「框架」是指傳遞什麼或接受什麼控制,不同類型的課程對知識的看法及評鑑的方式也不同。 c. 其所稱的「精密性語言」是指針對知識作較多的分析、抽象的陳述;而並非是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敘述方式

23 ※考題 (A)下列何者符合柏恩斯坦(B. Bernstein )所稱的精密型語言(elaborated
code)之意涵?(A)較多分析、抽象 的陳述(B)脈絡依賴的語意表達(C) 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敘述方式(D) 反性別歧視運動。

24 學校文化的意涵 學校是一個社會中的次級社會(或次級團體),有其特殊的文化體系,此即學校文化(Culture of the school)或稱之為校園文化。亦即為學校成員所共享的一套明確的學校規範、一套高度的期望、一套有系統的象徵性活動、、等,這套的文化體系,不僅為學校內的成員所共有,並且是這些成員所「獨有」的,透過共享的體系,使得學校的成員有著內在的凝聚力----文化是一種社會黏著劑(Stephen P. Robbins,1996)。在學校組織中,又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附屬團體,例如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這些團體的文化,均為構成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學校文化為學校處理內部與外界互動中所形成的產物,影響學校成員的行為表現,學校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性的歷程,而且學校文化的性質亦極為複雜 (一)就人際關係而言:包括和諧與衝突(統整與對立) (二)就教育功能而言: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 (三)就其內涵而言:包括學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心理與制度文化) 問答題:請簡要寫出學校文化的定義及類別,並就各類別例舉一則實例

25 社會化的意義 即個人獲得必要的價值與規範,發展適當的角色與知能,成為合宜的社會成員的歷程,而這個過程則是持續不斷的終身歷程。簡而言之,即個人接受文化規範,形成獨特自我的過程。 社會化的階段及其教育重點,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嬰幼兒及兒童社會化 (二)青少年社會化 (三)成人社會化 (四)老年社會化

26 ※考題 (B)學校具有社會化與選擇的功能,其中社會化功能的 目的是什麼?(A)培養學生繼承父業的條件(B)
培養具有共同的價值和信念(C)培養社會所需的人 才(D)促進社會水平流動。 (B)學生在學校中習得適應社會的價值與規範,此歷程 稱為什麼?(A)階層化(stratification)(B) 社會化(socialization)(C)集中化 (centralization)(D)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27 社會流動的意義 所謂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團體由一社會階級流向另一社會 階級。然而流動不一定表示社會位置改善,在邏輯與時間上
,社會階層化應先於社會流動;因為要先有社會階層,才會 有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的因素: 依據哈維格赫斯特(R. J. Havighurst)的觀點。認為個人向上流動的因素有三項: (1)科技的發展 (2)差別生育力 (3)個別的稟賦與努力

28 社會變遷的意涵 社會變遷是一個籠統而複雜的概念,主要是指任何社會發展的過程、型態和關係的變化。其範圍包括結構制度人群關係的變化及發展過程所遭遇的一切情形。 結構功能論主張社會變遷是一種持續分工的歷程,建構整體社會的各個次級系統具有平衡統整的功能 衝突理論者認為社會不斷的變遷,矛盾、衝突與對立軍事社會變遷的原動力。馬克斯所謂「沒有衝突就沒有進步」。

29 我國近年來社會變遷的趨勢與方向 1. 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未來的社會,將從後工業社會時代,走向知識經濟數位化資訊網路密集的時代。
1. 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未來的社會,將從後工業社會時代,走向知識經濟數位化資訊網路密集的時代。 2. 從強制科技進步到高科技、高感應的時代,科技發展的快速級專業化。 3. 從國家經濟擴展到全球經濟,傳統產業或商業將受到跨國企業的影響。 4. 由代議式的民主進化到參與式的民主,是全民參與式的民主政治。 5. 新女性領導的嶄新世紀,女權主義抬頭,女性當家做主的機會大增。 6. 社會結構由曾及組織轉變為社會有機多元連帶的網狀式的組織。 7. 從集體的管理制度轉型為分權自主管理制度。 8. 從短期的思考進步到長期的思考,隨著生活視野的寬廣,資訊的無遠弗屆,個人的思考脈絡有了新的進展與領域。 9. 從一元化或二元化轉為多元化,「什麼都可以」的後現代社會。 10.新個人主義與全球性的經濟生活型態,地球村視野與本土意識型態的推廣與保存等觀念興起。

30 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 所謂均等係指機會的均等,而非結果的相等。教育機會的均等,除了消極的不對學生的就學機會以性別、年齡、能力、宗教、種族、社經地位、政治理念、職業、地區或其他條件的限制之外,更含有積極的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促進立足點的平等,以便充分發展個人才能的意義。所以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入學機會均等,而且還包含教育內容與教育情境的均等。意即受教者不但應有相同的入學機會,且入學後也應在相同條件下接受適性教育,包括教育經費、師資、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均等。 從法律的觀點言之,我國憲法第159條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均等」。教育基本法第4條亦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OECD的定義:教育機會均等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論其性別、種族、地區、社會階級等等,皆具有相等機會,接受非強迫教育。而社會各階層的成員,對於非強迫性教育,具有相同的參與比例及具有相等機會來獲取學術的能力

31 ※考題 (C)從「機會」而非「條件」或「結果」的均等而 言,下列何者是評估教育機會均等的最適當 指標?(A)在學率(B)升學率(C)就學率
(D)輟學率。 (C)「教師若能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採用不同 的教學方法」,這表示該教師具備了哪一種 知識?(A)陳述性知識(B)程序性知識(C )策略性知識(D)情節性知識

32 問答題作答技巧 (一)時間分配:如何分配解題時間? (二)審查題目:所有題目先瀏覽一次,找出問題核心?幾個 問題? (三)作答習慣:
1.先寫有概念的題目 2.關心其他的題目—作答其他題目過程中,想到與該題 有關的事就先紀錄。 3.答題結構與佈局(以應考答案紙為例: ) 4.層次分明,善用動詞,字詞簡潔。 5.套裝軟體式的內容鋪陳法

33 答 題 架 構 一、基本結構 (一)前言:描述題意、確認問題的核心連結重要的觀念、引 用名人語錄、直接簡要的寫出問題的核心等。
(二)本文:分層次,設定範疇、標題美化、創新做法、等, 針對題意做解答,可細分為1.、2.、3. (三)結語:綜合所述解答加以統整說明、簡要歸納,把需要 逐項說明的重點標題,依照順序逐一帶過,並延伸到未 來的發展,或提出你個人的心得看法。 *請注意寫解答的標題層次:壹、一、(一)、1、(1)

34 蒐集相關的考試資訊 報章雜誌 教育部:http://www.edu.tw
蕃薯藤文教新聞: 相關網站 教育部(主辦單位): 教育研究院(承辦單位): 台北教育大學(95年承辦單位): 台灣師範大學(96年承辦單位): 教師資格檢定官方網站:

35 課程結束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 2007/09/29


Download ppt "「教育原理與制度」的試題分析與應試準備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銘村 2007/9/2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