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养生
2
【教学要求】 掌握养生、天年、衰老的概念;掌握养生及饮食调养的原则;熟悉调摄精神养生的常用方法,能应用调摄情绪法指导养生实践;熟悉食物性能、作用和食物应用的知识;了解养生的重要意义;了解运动养生的常用方法及养生按摩常用的方法。
3
第一节养生的重要意义 含义:养生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富有实效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衰老机制,探索强身抗老、增进健康、却病延年理论和方法的实用科学。
4
天年,是指天赋之年寿,即人可以活到的自然寿命,通常以年龄来衡量。天年是古代对于人的寿命期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的生命是有一定寿限的,古代的养生家认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为100~120岁之间。
西方学者海弗利克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类自然寿命最高限度110岁左右的推测与这一寿限基本符合 100~120岁的天年寿限也得到了生活中长寿调查资料的佐证。当然,自古以来超出天年寿限的记载也是有的。
5
一、增强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禀赋于先天,并受到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形态上、心理及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健壮者,气血充足,正气强盛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患病;体质虚弱者,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抗病能力较差,容易患病,所以,增强体质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措施。由于父母的遗传是子女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且在子女的一生中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因此,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使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在母亲怀孕期间,重视心理、饮食、起居、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能获得较强的先天体质,生命力较强;而生活环境、气候条件、饮食起居、劳动锻炼等是影响人的后天体质稳定、巩固或变化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质形成以后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良的体质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进行调摄,尤其是先天禀赋薄弱之人,摄养得当,则可促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先天的不足而获得长寿。《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人后天如注意饮食有节,营养充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经常体育锻炼,心情舒畅等,便可积极主动地改善体质,使气血顺畅,体质不断增强,减少疾病,这对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6
二、预防疾病 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虚弱,邪气乘虚侵袭,破坏了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结果。而疾病一旦发生,便可以耗散体内的精气,削弱脏腑的机能,缩短人的寿命,这对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养生发挥的作用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注意保养人体的正气,防止疾病的发生。即人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适应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变化,使正气日渐强盛,提高抗病能力。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食物和水源污染,对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留心防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这也是养生的意义所在。
7
三、延缓衰老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步衰退的动态过程。衰老可以分为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两类,生理性衰老是因老而衰,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逐渐出现的生理性退化;病理性衰老是指年龄虽然未老而出现的老象,这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体发生了病理性的变化,而出现了早衰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未老先衰”。 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是相对稳定的,衰老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衰老与人的寿命关系密切,衰老的迟早,寿命的长短,都是因人而异的,衰者未必都老,老年未必都衰,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虽然天年可达百岁以上,但现实生活中寿命缩短、仅活六七十岁寿命的大有人在,这离天年的寿限相差甚远。这种早衰现象,除了先天禀赋有差异外,还与社会因素、环境变迁、精神刺激等对人的不良影响有关。《三元参赞延寿书·饮食》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全在人之调适。卿等亦当加意,毋自轻摄养也。”强调了延长寿命应重视自身的摄养。养生是让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的有效途径,欲要寿享遐龄,必懂养生之道,必究养生之术,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故不能轻视养生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也无外乎是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加强体育锻炼等。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自我养生保健,就可以延缓衰老,这对保持健康,颐享天年是十分有意义的。
8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人既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被自然规律所制约和支配,无论是四时气候的变化、昼夜晦明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转换,还是地域与环境的差异,各种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人体内外的阴阳即可达到协调一致,各种脏腑的生理活动就能规律有序,身体健康才得以保持;若不能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体内外的阴阳则会失调,各种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紊乱无序,人的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威胁。 中医养生学认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是养生的重要环节。从养生的角度讲,人的自身虽然具有适应自然的能力,但人对自然环境变化自我调适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忽视,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里的从其根就是要遵循自然变化规律,即在阳气生发的春夏季节,要顺应春生夏长的阳气生发之势,夜卧早起,舒畅情志,舒展形体,进行户外活动,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养护;而在阴气收敛的秋冬季节,又要顺应秋收冬藏的阴精潜藏之势,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防寒保暖,以避肃杀寒凉之气,在阴精潜藏的同时使阳气不致妄泄。这种重视四时阴阳的变化,在起居作息等方面进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9
二、形神兼养 形神兼养是在养生活动中,既要注意保养形体,也要注意摄养精神。因为形为生命之基,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具备完好,正常的精神活动才能产生。神为生命之主,是形的功能作用的体现,只有心神的指挥调节,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才能呈现整体、协调的规律。所以,养生十分重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既要求注意形体的摄养,又强调注意精神的调节,以保证形体强健,精神充沛,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形神兼养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养神,又可称为“调神”,是养生的第一要务。主要是指调摄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调畅情志等。调神摄生的方法十分丰富,大致可归纳为:清静养神;修性怡神;四气调神;气功练神;节欲养神等。其要义是:一要内心清静,不贪欲妄想。二要尽可能地避免有害的精神刺激,情绪不可过度波动。三要积极地修身养性,如通过参加琴、棋、书、画的高雅有益的活动,陶冶情操,愉悦心身。 养形是指保养人体的脏腑、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形与神是生命活动中相辅相存的两个方面,形体是神的依附,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产生精神活动。养形的具体方法有:调饮食,保脾胃;多运动,适劳逸;避寒暑,慎起居等。其中调饮食,保脾胃应做到饮食有节、荤素结合、谨和五味、重视胃气;多运动,适劳逸应重视形体运动和劳动,舒筋活络,调和气血;避寒暑,慎起居应注意防御邪气侵袭,遵循日常生活规律。
10
三、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动静互函,动中包含着静,静中潜伏着动。动静有度,刚柔相济,才能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正如《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由此可见,动与静也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基本状态。形为阴主静,代表物质结构,营养的来源;气为阳主动,代表生理功能,动力的源泉,其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在人体脏腑功能的动静协调下完成的。只有动静结合,阴阳协调,人体的脏腑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充满活力,延缓衰老的进程。所以,中医养生既提倡“养静为摄生之首务”,同时也强调“养生莫善于动”。 动能养形,“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劳动和运动,外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等形体组织,使经络疏通,九窍和利;内可以健运脾胃,促进消化,调畅气机,使气血和调。总的说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动形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如打拳、舞蹈、散步、游泳、气功、按摩及各种劳动等,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或劳动工作。不过动形养生应避免过度疲劳和过量的运动,此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曾告诫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要避免因过劳对身体的损害,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静能养神,静主要是指保持精神上,包括形体活动上的相对安静。心静才能神凝,而神凝才能主宰五脏六腑。心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因此,心神应以静养为宜。《素问·痹论》说:“静者神藏,燥者消亡。”人只有保持心神清静,才能神藏而身强。若心神过于浮动,神耗精伤,则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危害健康。心神之静并不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心无妄用,排除杂念之意。此外,形体活动也要动静适度,劳逸结合。无论是劳动或运动,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静养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可以对机体起到调整、重建、修复的作用。
11
四、调养脾肾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脾。肾与脾,先天与后天,二者相辅相成,影响着脏腑精气的盛衰,因此,善养生者应当重视调补脾肾,水谷充以御外,精髓足以强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是阴精、元气的生发之地。肾之精气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基本物质。肾之阴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肾阴肾阳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及衰老进程。肾的精气充足,精足则神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盛,寿命延长;肾的精气衰少,精疲则神惫,体弱多病,生命力衰弱,寿命缩短。因此,保精护肾实为养生健体、防衰抗老的中心环节,正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说:“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保养肾精的原则主要包括:节欲保精,导引固肾,食疗补肾,按摩益肾,运动保健和药物调治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赖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周身,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故人体脏腑器官、形体官窍、营卫经络,无不仰仗于脾胃,而脾胃的强弱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寿命的长短。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气血充足,脏腑功能强盛,形健神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形弱神衰。此外,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气机调畅,能够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调养脾胃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其调养的原则是:益脾气、养胃阴;适寒热,防伤胃;节饮食,和脾胃;调精神,疏肝脾;常运动,健脾胃等。
12
五、持之有恒 养生是实践性很强的延年益寿的保健活动,学习和掌握养生的知识与方法,并不代表就能获得理想的养生效果,因为衰老是长期的脏腑精气虚衰,阴阳失调的结果,可以设想打一次太极拳、吃一次滋补药膳是不可能出现立竿见影的逆转效果的。所以,养生是一个效能蓄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身体力行。无论是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还是按摩、气功等,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改善机体的体质状况,呈现出养生的效果。否则欲速而不达,特别是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有坚持不懈的养生意识和决心,选择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使经络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常,以增强体质,却病延年。
13
第三节 养生的常用方法 一、运动养生法 (一)气功
第三节 养生的常用方法 一、运动养生法 (一)气功 气功,古代又称导引、吐纳、静坐、调息、参禅等,是传统的通过自身行气,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养生益寿目的的锻炼方法。它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为历代养生家、医家所倡导,以“气功”为名,则是在近代才广为应用。 气功的门派很多,从功法上大致可分为动、静两类。所谓静功,指练功时要求形体不动,如卧功、坐功、站功等;所谓动功,指练功时,形体要做各种锻炼的动作,即所谓“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练功的要领大体是一致的。主要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等方法来调整机体。调心,即控制意识,松弛身心,以达到“入静”状态;调息,即均匀、柔和、细缓、深长地呼吸;调身,即调整身体姿势符合练功的要求,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使内气运行畅通,精、气、神和谐统一,身心融为一体,百脉通畅,营卫气血周流,脏腑和调,精足、气充、神旺。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气功锻炼过程中,调心,意守入静时可调节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防御外感性的有害刺激;调息可通过调整呼吸按摩内脏,增进脏器功能;调身可使全身肌肉骨骼放松,有助于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诱使情绪得到改善。因此,坚持习练气功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又能培补真气,增强体质,健壮体魄延年益寿。
14
(二)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的一种。所谓“太极”是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太极拳是在古代《易经》的哲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太极图像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势为运动原则,动作轻柔舒展,手、眼、身、步伐动作协调,以意领气,以气动行,行气相随;动中有静,以静预动,动静结合;神意内守,身动圆活,内外合一,从而达到协调阴阳,流通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的目的,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防病的养生之法。 太极拳流派众多,架式特点各异,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及孙式五大流派。目前,比较简便易学的是国家体委编制的“简化太极拳”,又称“太极二十四式”。练习太极拳要领主要有: 一要以意导气,神静体松。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统一和谐的运动,要以意导气,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全神贯注,使意识内守。身体放松,上要沉肩坠肘,下宜松胯宽腰,让经脉畅通,气血周流。 二要气沉丹田,呼吸均匀。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含胸拔背,使气沉于丹田。呼吸要求深长均匀,以腹式自然呼吸为主,一般吸气时,动作为合,气入丹田;呼气时,动作为开,气发丹田,使人体内气周流全身。 三要以腰为轴,全身协调。太极拳练习中,腰是运动的轴心,要求定根于脚,发力于腿,主宰于腰,神注于目,行动于指,气动于内,手动于腕,神主于外,动作连绵,轻柔自然,达到意到、气到、行到的协调效果。 太极拳运动能防止或延缓关节不灵活、驼背等衰老现象,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消化功能;能调节血压、血脂、血糖,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病等病症。
15
(三)五禽戏 五禽戏是模仿虎、熊、猿、鹿、鸟五种禽兽动作的一套功法。是由医学家华佗创编的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各种五禽戏流派。 五禽戏系古代导引术之一,因其模仿禽兽的动作不同,意守、调息和动形有所差异,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虎戏是模仿虎威猛神气的形象,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态,意守命门,内壮真元,益肾强腰,壮骨生髓;鹿戏是模仿鹿的性灵寿高的形象,活动腰胯,心静体松,善运尾闾,沟通任、督二脉气血,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熊戏是模仿熊身形沉稳的形象,外静而内动,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器官功能;猿戏是模仿猿机警灵活的形象,形动而神静,外练肢体灵活,内练思想清静,意守脐中,达到体轻身健的目的;鸟戏又称鹤戏,是模仿鹤轻翔舒展的形象,意守气海,昂首挺拔,悠然自得,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活动筋骨关节的目的。 五禽戏是一个整体,但每一个动作又各有侧重。练习五禽戏的要领主要是:全身放松,精神专注,腹式呼吸,均匀和缓,把握其动作特点,动作自然舒展。经常练习五禽戏有宁心神、益脏腑、调气血、通经络、利关节、活筋骨、增体力等作用。神静则气足,气足则生精,精足则化气动形,最终达到精、气、神合一,是中老年人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理想的运动项目。
16
(四)八段锦 八段锦是由八节连贯进行的动作组成的一套保健体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因为八段锦的锻炼易学易做,术式简单易记,环境场地要求低,运动量适中,祛病除疾,强身益寿,效果显著,故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八段锦是调形与调息相结合的健身法。练习八段锦的要领主要是: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平稳,柔刚结合,不用僵力。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作用总体说来是舒展筋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周流营卫,调养脏腑,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功法。适用于肌肉不发达,或者身姿不正的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的保健。
17
(五)易筋经 “易”指活动变化;“筋”泛指筋骨、肌肉;“经”指方法、规范。“易筋经”是活动筋骨、肌肉,使全身筋骨强健、肌肉结实、经络气血调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的养生健体之法。 在十二式易筋经中,所有动作都是从古代的各种劳动势态演化而成的,后来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广大群众锻炼筋骨、肌肉的健身术之一。易筋经功法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练习易筋经的要领主要是:保持意念、动作、呼吸紧密配合,精神清静,排除杂念,松静结合,用力时肌肉逐渐收缩紧张,然后缓缓放松,力求达到独特的“抻筋拔骨”,即用意念调节筋骨、肌肉的紧张力 (暗使劲)的锻炼效果。经常练此功法,可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得到调和。可以纠正青少年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也可以防止年老体弱者肌肉萎缩,对慢性疾病的康复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18
二、针灸、按摩养生法 (一)针刺养生 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针刺养生。 1.针刺养生的作用 针刺之所以能养生,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疏通经络。经络畅通无阻,气血流畅,则机体各部分得以密切联系,共同完成新陈代谢活动,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二是能够调节虚实。人的体质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时期均可能产生虚实偏差,针刺可纠正这种偏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使弱者变强,盛者平和,以确保健康。三是能够调和阴阳。阴阳和谐是人体健康的关键,针刺则可以使机体内外通达,营卫周流,阴阳调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19
2.针刺的养生方法 (1)配穴 可选用单穴,也可选数穴为一组进行。单纯增强机体某一种功能,可选单穴,以突出效果,欲调理整体功能,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效应。 (2)施针 施针和缓,刺激适中,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即可出针,进针不宜过深。老年人及小儿,施针时更应谨慎小心。 (3)禁忌 孕妇及身体虚弱者,不宜针刺;饥饿、酒醉、大怒、受惊、过度劳累时,不宜针刺。
20
3.针刺养生的穴位 现将一些常用的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适宜针刺的穴位介绍如下(表 9-1)。因穴位的定位在针灸章节中已有阐述,故此处省略。
21
表9-1 针刺养生常用穴位简表 穴位名称 针刺方法 养生作用 足三里 曲池 三阴交 气海 关元
表9-1 针刺养生常用穴位简表 穴位名称 针刺方法 养生作用 足三里 毫针直刺1-1.5寸,单侧或双侧取穴,得气即可出针,年老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 健脾益胃,促进消化提高免疫机能,强身壮体要穴 曲池 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即可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调整血压,防止视力衰退 三阴交 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即可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增强腹部诸脏,促进生殖功能 气海 毫针斜刺0.5寸,得气后即可出针,每周1~2次 强身壮体养生保健要穴 关元
22
(二)灸法养生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养生。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其味苦,微温,无毒,点燃热力持久深入,温热直透肌肉深层,发挥养生保健的作用。
23
1.灸法养生的作用 灸法之所以能养生,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气血运行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灸法其性温热,温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二是培补先天,预防疾病。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元气属阳,培补元气,祛病延年。三是健脾益胃, 培补后天。脾为后天之本,灸法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在穴位施灸,可温运脾阳,补中益气,促进消化,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达到强壮延年,抗衰防老的效果。四是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阳气若是虚陷,则百病由生。常施灸法,能升举阳气,固护肌表,防御外邪,健身防病, 益寿延年。
24
2. 灸法养生的方法 艾灸形式上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方法上可分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灸法养生则多以艾条灸,采用直接灸、间接灸或悬灸。 艾灸时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施灸时间控制在3~5分钟,或延长至10~15分钟为宜;春夏时间宜短,秋冬时间宜长;四肢、胸部时间宜短,腹、背部时间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时间宜短,青壮年时间宜长。
25
3.灸法养生的穴位 一般来说,针刺养生的常用穴位,大部分可用于灸法养生,如足三里、曲池、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现将灸法常用穴位,包括一些不宜针刺的穴位介绍如下(表9–2)。因穴位的定位在针灸章节中已有阐述,故此处有省略。
26
表 9–2 灸法养生常用穴位简表 穴位名 施灸方法 养生作用 足三里 艾条灸、艾炷灸均可,时间掌握5~10分钟 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强身壮体
表 9–2 灸法养生常用穴位简表 穴位名 施灸方法 养生作用 足三里 艾条灸、艾炷灸均可,时间掌握5~10分钟 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强身壮体 神阙 艾炷灸,7~15壮,采用间接灸法 补阳益气温胃健脾 膏肓 艾条灸,15~30分钟, 艾炷灸, 7~15壮 强身壮体 中脘 艾炷灸, 7~15壮 称培补后天,健脾益胃 涌泉 艾炷灸, 3~7壮 补肾壮阳,养心安神
27
(三)按摩养生 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称为按摩养生法。
28
按摩养生的作用 按摩之所以能养生,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局部的刺激,产生加快血液循行,放松肌肉,滑利关节,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效果。而本质上按摩促进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脏腑功能得以协调,使人体阴阳得以平衡,使人体抗病能力得以增强,从而达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益寿延年的效应。
29
按摩养生的方法 按摩养生可由专业按摩师来操作,更多以自我按摩的方式来进行。此方法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流传甚广,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养生方法。 按摩养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施术有度,即施术手法要达到频率恒定、着实有力、手法连贯、刚柔相济。二是施术有节,即要求施术时间和用量安排妥当,应根据年龄、体质而定。一般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即可。施术手法强度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三是施术有序,即每次施术应从上而下,自外而内,自前而后,有序地操作。此外按摩养生要熟识经络穴位,取穴宜少而精,不可急于求成,不要半途而废。
30
按摩养生的穴位、部位 按摩养生的常用穴位大多具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调和脏腑作用的腧穴。此处只介绍穴位名称,穴位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定位,详见于针灸章节。按摩养生的常用部位介绍如下。 (1)按摩养生的常用穴位 中府、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头维、天枢、足三里、丰隆、睛阴、三阴交、神门、攒竹、委中、涌泉、复溜、内关、阳池、耳门、听会、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命门、大椎、风府、百会、人中。
31
(2)按摩养生的常用部位(表9-3) 摩面 :两掌心相互搓热,中指从鼻翼两侧沿鼻梁上抹,经眉头至前额;然后放平四指,分推至两额角;再用两掌心从上而下摩面颊,如浴面状20~30次提神醒脑改善血行美容保健
32
摩目:闭目运睛,转动眼珠正反方向各10次;两手搓热,置于上眼睑,由内向外、由上而下环形摩动30次;用手指分别揉睛明、四白、太阳等穴,每穴揉20~30次;再用两手食指第二节的桡侧面轻刮眼眶30次,使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位都受到按摩手法的刺激,然后可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印堂穴的皮肤,向外揪10次怡神悦目预防目疾
33
搓鼻:先将屈曲的拇指关节相互搓热,然后从两侧鼻翼开始沿鼻梁搓至目内眦下,反复搓30次;再用屈曲的拇指关节分别按揉迎香穴30次;用一手拇指食指相对揉捏两鼻翼至鼻根3~5遍,再用一手的食指中指面置两鼻孔下缘作上下揉动30次;然后,用一手的拇指指甲掐鼻中膈和人中各5次宣肺通窍预防感冒和鼻炎等
34
叩齿:晨起前静心凝神,口轻闭,上下门齿相叩36次,两侧臼齿相叩36次生津固齿健脾和胃预防牙病和消化不良等
35
鸣天鼓 掩耳:用两手掌根使耳壳前后对折,紧按耳孔,两手食指、中指轮流轻击风池穴处20~30次,用掌心掩按耳孔后骤然抬离,反复开闭10~20次;两手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3次,再骤然拔出3~5次; 摩耳轮:两手掌同时摩擦两耳壳20~30次,两手食指屈曲的第二节摩耳轮20~30次,两手食指指面同时按揉两侧耳壳的耳甲艇、耳甲腔各10~20次; 提耳廓:两手拇食指同时向上提耳廓20~30次; 捋耳垂:两手拇食指同时向下牵捋耳垂20~30次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脑预防头痛、头昏、眩晕、健忘、耳病、目疾等
36
梳头功:两手五指屈曲,从前额沿头顶至枕部推40~50次,如梳头样;用一手指端自前额向项后部按揉3~5遍;两手指屈曲,指端均匀地轻轻叩击头顶部;两手拇指在玉枕穴处,横向按揉20~30次,再按揉风池穴3~5次;两手十指交叉,抱枕骨部,掌心作一紧一松的相对用力10~20次畅通任督调和阴阳祛风止痛健脑护发预防头痛、健忘、脱发等
37
搓颈前:用一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颈部两侧,掌心贴喉结从上向下抹搓20~30次;再用中指揉天突穴5~10次通气祛痰预防咽炎、喉炎等
38
推桥弓:用右手推左颈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内侧;再用左手推右颈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内侧,反复操作5~10次降逆泻火预防高血压、偏正头痛等
39
摩胸:用右手掌从右乳上方,手指并拢,用力向下推至左侧腹股沟处;再用左手从左乳上方同样用力推至右侧腹股沟处,反复操作10~20次运气开积消食化痰
40
摩心前:区左手按于心前区,右手按在左手上,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各摩动40~50次益气强心缓急止疼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
41
拍胸:一手成虚掌,用掌拍击胸部,左右手交替,各拍10次宣肺利气止咳化痰
42
摩脐轮:用左手掌心贴脐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200次温阳固脱益精壮元防治五更泻、遗尿、遗精等
43
擦少腹:两手小鱼际紧贴天枢穴作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30~40次,以发热为度。疏肝理气补肾益精防治妇科疾病、大便秘结等
44
摩腹:右掌心贴住腹部顺时针方向摩动30次,再用左掌心贴住腹部作逆时针方向摩动30次,反复交替操作5次固本培元延年益寿预防胃脘胀满、腹泻或便秘等
45
腰功:用两手搓热后紧按肾俞穴,稍放片刻后用力向下搓至尾闾部,两手一上一下往返搓50~100次;两手叉腰,用拇指面紧按腰眼,旋转按揉,以酸胀为宜;用右掌心按在命门穴,上下搓动20~30次补肾培元强身益寿防治腰痛、阳萎早泄等
46
旋腰健肾法:端坐在方凳上,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以腰椎为轴心作前俯、后伸、左旋、右旋的旋转运动5~10次补肾壮腰疏通经络预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47
擦手:两手搓热,左手紧贴右手背,摩擦10~20次,以热为度;再用右手紧贴左手背,摩擦10~20次调气和血预防手指麻木、冷痛、冻疮等
48
擦臂:用右手掌从左腕沿上肢前臂内侧向上擦至腋下,再用右手掌按在左肩外侧从上向下擦至左上肢前臂,反复操作20~30次;换左手掌擦右上肢通经活络预防肩臂麻木、酸痛等
49
擦腿:两手虎口相对抱一侧大腿,从根部用力向下擦至踝部,然后再从踝部向上擦至大腿根部,反复操作10~20次,用同法擦另一侧下肢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滑利关节
50
按穴位:两手拇指在两下肢的伏兔、鹤顶、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依次先按后揉,每穴按3~5次,揉30~50次调和阴阳理气活血健脾温中。
51
摇踝关节:取正坐位,先将左腿搁右大腿上,左手抓踝上,右手抓脚,作向内、向外的旋转20~30次;左右脚交替滑利关节强筋健骨
52
擦涌泉:取盘坐位,先用右手擦左涌泉100次,再用左手擦右涌泉100次。亦可用拇指按揉涌泉穴20~30次引火归元滋阴育阳安神宁志活血通络
53
三、调摄精神养生法 调摄精神,又称“摄神” “养神”“调神”等,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保持心身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 (一)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精神情志淡泊、宁静。中医养生家认为,养生的根本首先是养心,而养心之要是静养,情志安定、心静神清,才能气血和调,有益于健康。
54
1.淡泊名利 是指淡化对名誉地位的追求,不苛求物质享受,保持心境的纯正和安宁。淡泊是清静养神的前提,淡泊才能心静。所谓淡泊名利,并不是指要脱离社会现实,而是要警惕过于奢求名利所导致的“心神浮躁”、“烦乱”,具体的说是要求思想清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安定,保持心理平稳。事实上,对名利的嗜欲,是可以无止境的,如果追逐过度,名利必然会成为最大的思想包袱,最沉重的精神枷锁,使人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一旦愿望不能实现,便会产生失望、忧郁、苦闷、悲伤、幻想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心神,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而患病。相反,从实际情况出发,淡泊名利,减少对名利的贪求,则可以使人心胸坦荡,消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心情愉快,有利于延年益寿。 要做到淡泊名利,首先要明白贪图名利之害,《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静身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贪图名利是六害之首,不淡泊名利且能神清心静。其次要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对待名利及享受,要明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神的清静,心理的平衡。
55
2.乐观开朗 情绪乐观,性格开朗,是养生的要素,益寿的法宝。性格开朗是胸襟宽阔,气量阔达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可以因后天环境、时间的影响而改变,乐观的情绪是人的心理、日常生活的需要,情绪乐观是调养精神、防衰抗老最好的精神食粮。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性格及情绪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开朗活泼、积极乐观的人,精神健康,不易患慢性病、重病、精神病,即使患病也容易康复、痊愈。古今长寿者的实践也证实,长寿的人大多热爱生活,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国外曾有人对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96%的寿星开朗乐观,富有人生乐趣。 在人生的历程中,人都有让自己的性格、情绪适应于自然和社会,以保证自己身心健康的任务,培养开朗的性格和乐观情绪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其原则是:一要能够认识不良性格和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注意品格修养的锻炼,心胸开阔,大度处事,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遇到不顺心的事,不钻牛角尖。三要培养幽默风趣感,在幽默中产生愉快的情绪,调节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四要科学的处理好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丰富业余生活的内容,陶冶性情。
56
(二)养德调神 道德修养是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的养生家把修性养德作为养生的首务。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也提出“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霍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他还强调“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明代王文禄在《医仙》一书中也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身,诚实善良,襟怀坦白,助人为乐,生活坦然,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这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道德高尚,性格豁达,光明磊落,对生活充满信心,才可以神志安宁,气血平和,生理功能有规律的进行。如此养生则形体强壮,面貌安详舒泰,健康长寿。正如孔子所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寿”。
57
(三)调摄情绪 1.节制法 是指节制、调和情感,保持心理的协调平衡,防止因七情过极损害健康。《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重视精神修养,调摄精神情绪,首先要能够节制自己的感情。
58
(1)遇事戒怒 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怒不仅伤肝脏,还可以伤心、伤脑、伤胃等,导致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老老恒言·戒怒》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雨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历代养生家把戒怒放在情绪调摄、防病的首位,提出科学的制怒之法。一要以理制怒,努力克制情绪的冲动,以理性说服自己,考虑怒气于事于身的不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怒之事难免,如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则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使怒气“发之于情”,“止之于理”。二可提醒制怒,在自己生活、工作环境的醒目之处写上警言“息怒”、“制怒”、 “遇事戒怒”等,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常常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的防怒效果。三是怒后反省,吸取教训,并尽可能地减少发怒次数,逐步养成遇事不怒的良好习惯。
59
(2)宠辱不惊 是指视荣辱若一,得失不动于心。“宠辱不惊”是庄子提出的淡泊的处世态度。人世沧桑,无论是身处逆境或者顺境,都应处之泰然,过分激动的情绪都是不可取的,要保持心理平衡,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当受到外界的事物刺激时,虽然有所感受,但要明辨是非,保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情志与免疫功能息息相关,过激的情志刺激会削弱体内白细胞的战斗力,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容易使人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善于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自我情感调节,才能健康长寿。
60
2.疏泄法 把积聚、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感,通过适当的方式疏导、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正常情志活动,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有下面两种:
(1)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从而使精神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例如:可以倾诉衷肠,当遇到不公时,向上级机关及领导申诉不平,或向朋友、亲人诉说烦恼,一吐为快;可以痛哭或喊叫,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心情压抑时,不妨大哭一场或无拘无束的高声喊叫,宣泄情绪;也可以赋诗、记日记,抒发情怀,将内心的郁积诉说出来等。总之,要注意发泄的适度,不可采用不理智的过于冲动性的方式发泄,避免因图一时之快,给他人带来不便或伤害,给自己造成更加严重的情绪负担。
61
(2)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在别人的正确疏导下,宣散出压抑在心中的郁闷,使不良的情绪得到排解。疏泄法虽然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并不排除他人的帮助,要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广交朋友,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良药。
62
3.转移法 转移法又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人的注意力,将情感从纠葛的事物中转移解放出去,或改变周围环境,使其避免接触不良刺激的因素,其本质是调整患者的精神情感,以发挥气机调整,精神内守的作用。
63
(1)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理智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不幸,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将精神状态引导到崇高的方向,把挫折与痛苦转化为投身于事业的动力,在工作和事业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找到新的心理支点和快乐。这是种高水平的情绪调节,是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的重要保健方法,对己、对人、对社会都十分有利。 超脱,又可以理解为超然,即在思想上看淡一些事情,努力让思想脱离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可以作短期放松旅游,还可以置身于视野开阔的海滨或环境优美的公园,把自己从不快的心情、不解的痛苦中拉出来,让大自然的风光美化心灵,驱除生活中的烦恼,使精神愉快,产生明朗豁达的心境。
64
(2)移情易性 移情,是转移内心情绪的指向;易性,是更易心志,指的是改变不良的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是中医传统的心理保健法。《临证指南医案》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理瀹骈文》也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予服药者矣。”可见古人对如何转移情志、陶冶性情早有认识。实践证明,音乐欣赏,读书赋诗,书法绘画,奕棋垂钓,种花养鸟等活动均有移情易性的作用,特别是音乐欣赏及书法绘画情趣高雅,对人最为有益。音乐对人的情志活动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情绪不佳时,听听音乐,能振奋精神,排除苦闷;书法绘画能训练形静心清,达到了一种有利于养生的“气功态”,也能陶冶性情。当然也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心理、文化教育背景及环境条件,灵活地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其他形式的活动,达到调节情志目的。
65
4.情志制约法 又称为以情胜情法。是指用一种情志来制约对机体有害的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协调情志,防病治病的目的。它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阐述情志相胜的道理,借以调摄情志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情志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运用情志之间五行属性生克的理论归纳此种关系即是: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说明前人认识到了情志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根据“以偏救偏”的治疗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根据五行情志相胜的道理,对容易动怒的人,应以悲怆苦楚之言感化之,让其气消而不气逆;过分喜悦的人,要以事情不利方面的语言恐吓之,以制约其过度的兴奋;思虑太过的人,要用过激的语言促怒之,以畅达气机;过于悲伤忧愁的人,要以高兴的事情开导之,使其振作精神;过分恐惧的人,要劝其动脑思考,分析致恐原委,以战胜恐惧心理。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体现“胜”字,即情志刺激的强度应超过致病的情志因素,才能够起到制约的作用。情志五行相胜的理论尽管朴素,但在心理保健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6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对情志进行调节,也是为情志制约法的一种。人类的情志活动虽然复杂,但可用阴阳属性来分类,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感的两极性”。七情所致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对于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在人体气血阴阳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可以相互调节控制,使情志的阴阳复归于平衡。从这一理论讲,喜可胜怒,怒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 由此可见,情志制约法,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调节整体气机的方法。人们切不可机械的按图索骥,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或阴阳制约,滥用以情胜情,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67
四、饮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的调配及摄取食物,注意饮食宜忌,以能够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一)饮食调养的原则 饮食养生并不是随意的、无限制的营养补充,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68
1.合理调配 饮食物种类繁多,各种饮食物所含营养成分是不一样的,只有合理调配,才能给人体生长发育提供科学而全面的营养,符合健康长寿的需要。一般来说,首先要重视食物种类全面,荤素结合。也就是说,饮食要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品,再配以水果、蔬菜,可使人体所必须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搭配合理,有益于人体健康。其次,应谨和五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滋味不同,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也不一样,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只有五味调和,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使五脏之间的功能始终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 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生成有源,有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脏腑得到合理的补益,有利于健康;若五味不和,食物太偏,则有损于人体健康。
69
2.饮食有节 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定量、定时。定量就是饮食饥饱适度,既要考虑到机体营养供应充足,以保证各种生理消耗的需要,又要顾及脾胃的承受力。过饥,营养来源不足;过饱,脾胃之气受损,两者都对人体健康不利。定时就是进食的时间应较为固定。《尚书》有:“食哉惟时”的记载。定时进食可以使消化功能有节奏的进行活动,不仅脾胃能有张有弛相互协调配合,也使全身的营养供应形成有序的规律性活动,而有规律的活动对脏腑的保健、身体的健康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传统的进食时间,为早、中、晚各进一餐,若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则脾胃消化功能健旺,这对于养生是大有好处的。
70
3.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归纳而言,一是饮食宜新鲜。新鲜的食品,营养充足,其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吸收,有益于人体,反之则对人体有害无益,可见食品新鲜,能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防止病从口入。二是以熟食为主。大部分的食品在烹调加热后食用,更利于机体的吸收,且加工的过程,本身就能清洁、消毒,去除一些致病因素。三是注意饮食禁忌。几千年前,古代医家就提出了饮食禁忌的问题,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人们也逐步对某些动、植物有害于人体的问题有了认识,如:发芽的土豆、海豚等有毒,误食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经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71
(二)食物的作用 食物自身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决定了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作用 食物具有维护人体正气,抗御邪气侵袭的作用。广义地说,食物的滋养作用就是重要的预防保健措施,当人体缺乏某种食物营养成分时,就会发生疾病,而注意饮食的全面调配及有针对性的补充,就可以提高人体正气,使五脏功能旺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某些具有特异性作用的食物,也可以直接用于预防某些疾病,科学家发现有很多食物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如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生山楂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苦瓜、马齿苋能防癌抗癌等。
72
2.滋养作用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营养源泉,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中医养生学认为,不同的食品可以归入某脏某经,从而滋养脏腑、经脉、骨骼、皮毛等。人体三宝“精、气、神”离不开饮食的滋养作用。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能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饮食的滋养作用多种多样,从其性味和作用上归纳,大致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几种。平补一般是应用性质平和,不寒不热的食物滋补身体,使用范围较广;清补是应用性偏寒凉或平和的食物,使用时无滋腻碍胃之弊;温补是应用性偏温热的食物进行补益,也作为普通人冬令进补之用;峻补为用补益作用较强的食物,在急需补益的时候发挥显效,此法运用应注意季节、病情和体质条件。
73
3.延缓衰老作用 饮食的延缓衰老作用,既体现在能够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进行辨证用膳,调理人体的阴阳盛衰平衡,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体现在对肺、脾、肾等脏器的调摄。由于在生命的过程中,人的寿命长短,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而临床实际也表明,肺、脾、肾三脏虚损常导致未老先衰征象,因此,中医养生抗衰防老多从补益肺、脾、肾入手。历代以抗衰老为主要功效的食物,也基本以能调补肺、脾、肾三脏居多。
74
4.治疗作用 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古代医者认为治疗疾病应食疗在先,药疗在后,食疗未愈,再用药疗。并称道善用食物治病的医生为“上工”。饮食的治疗作用可以分为:一补益脏腑,除主张用米面果菜等一般性食物滋补以外,主要是提倡用血肉有情之品对体质虚弱或慢性虚弱病证患者进行滋补。如鸡汤用于虚劳;牛乳饮用于病后调理等。二泻实祛邪,既要进行全面调理,又要针对病情去除病因。如大蒜治痢疾;薏米祛湿等。三调整阴阳,根据阴阳失调情况,采用不同的饮食性味进行调节,可有育阴潜阳、扶阳抑阴、阴阳双补等不同方法。
75
(三)食物的性能 1.四性 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滋阴、凉血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适用于炎热气候环境的用膳及素体阳热亢盛、肝火偏旺者的保健。久服会损伤阳气,故阳气不足,脾气虚者慎食。温热性质的食物,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助阳益气的作用,适用于寒冷的气候环境用膳及平素怕冷、虚寒体质者的保健。但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火亢者忌服。 食物与药物相比,药物偏性强,食物平性多,平性的食物具有健脾和胃,平补气血的作用,可供各种体质的人四季食用,也是病人饮食调养的基本食物,适用于脾胃虚弱者的保健。由于性味平和,不致生寒或积热,故寒证、热证亦可使用。
76
2.五味 是指食物具有甘、酸、咸、辛、苦五种滋味。其作用与药物的五味基本相同。
甘味:有滋养作用,用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者。如栗子、南瓜 酸味:有收涩作用,用于久泻、多汗、遗精、滑精者。如梅子、柠檬 咸味:有软坚、补肾作用,用于瘿瘤、痞块、肾虚者。如海蜇、海带 辛味(包括芳香味):有发散、开胃健胃作用,用于感冒、肝胃气滞者。如生姜、芥菜 苦味:有降泄、健胃作用,用于热性病、胃脘不适者。如苦瓜、大头菜 另有淡味食物,有利湿作用,常用于水湿内停者的调理。如冬瓜、荠菜 每种食物滋味不同,作用也就不同,一般说来,食物滋味的应用以适度为宜,服食太过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如多食酸味易引起筋脉挛缩;多食苦味易损伤脾胃阳气;多食甘味易引起满闷不适;多食辛味易引起散气耗津;多食咸味易引起气血凝滞。每一种食物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
77
3.归经 是指食物对人体的经络、脏腑具有特定的选择性作用,这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如葱、姜能治疗表证,蜂蜜能止咳润燥,与肺有关,故以上三种食品归肺经;再如萝卜能开胃行气,西瓜能清热生津,与胃有关,故以上两种食品归胃经。食品归经不同,选择性的作用不同,对于所归属的经,食品的选择性作用较强,反之较弱或没有作用。
78
(四)食物的应用 1.食物的配伍应用 食物的某些作用和可食性,常常是在将不同的食物搭配中产生的,这种搭配关系,就是食物的配伍。依据药物配伍“七情” 的理论,食物配伍可分为: 相须:同类食物配伍使用,发挥协同增强的功效。如葡萄与韭菜相配,共奏温肾壮阳之效,适用于肾阳虚者。 相使:以一类食物为主,辅以另一类食物,使主要食物的作用得以加强。如治痹证的五加皮酒中,通经活血的酒加强了五加皮祛风湿的作用。 相畏: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如某些鱼类的不良作用,如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实际上相杀与相畏是同一种配伍关系不同角度的两种说法。如生姜祛螃蟹的寒凉之性和毒性。 相恶: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作用。如萝卜能减弱补气类食物(山药、鹌鹑等)的作用。 相反:两种食物配合,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形成了食物的配伍禁忌。如葱忌蜂蜜、柿子忌茶等。 目前,前人遗留下的食物配伍禁忌的经验,还有待于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或佐证。
79
2.食物的应用禁忌 中医所说的饮食应用禁忌,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饮食禁忌涉及食物与体质、年龄、病情、地域、季节,以及饮食调配、用量、用法等方面;狭义的饮食禁忌仅包括饮食与病情方面的禁忌。
(1)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一般饮食禁忌:是依据病证的寒热虚实、阴阳偏胜,并结合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特性确定的。中医对此既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又积累了很多经验,据文献记载,古代医家把患病期间“忌口”的食物概括为以下几类:
80
生冷 冷食、冷饮、大量的水果和生蔬菜等,为脾胃虚寒腹泻患者所忌食。
油腻 荤油、肥肉、乳制品(奶、酥、酪)、煎炸食品等,为痰湿或脾湿患者所忌食。 黏滑 糯米、小麦、大麦等所制的米面食品,为外感初起或脾虚纳呆患者所忌食。 辛辣 葱、姜、蒜、花椒、辣椒、韭菜、烟、酒等,为内热证患者所忌食。 腥膻 海鱼、无鳞鱼(带鱼、巴鱼、平鱼、比目鱼等)、虾、蟹、海味(淡菜、干贝、鱼干等)、狗肉、羊肉、鹿肉等,为痰热证、风热证、斑疹疮疡患者所忌食。 发物 是指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除上述辛辣、腥膻等食物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荞麦、豆芽、鸡头、鸭头、猪头、鹅肉、驴肉等,为哮喘、皮肤病、动风患者所忌食。
81
不同病证的饮食禁忌: 寒证 宜食温热性、平性等食物,忌食寒凉、生冷的食物。 热证 宜食寒凉性、平性等食物,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 虚证 根据阳虚、阴虚或一般性气血虚弱的不同,分别宜食温补、清补、平补的食物,忌食耗气伤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不宜吃油煎、肥腻、质粗坚硬的食物。其中,阳虚患者忌食寒凉性的食物菜肴,如忌食生冷瓜果;阴虚患者忌食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大蒜、酒等。
82
(2)服药饮食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饮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患者服中药时,有些食物会对所服之药产生不良影响,故应拒服。古代文献中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茯苓忌醋;薄荷忌鳖肉;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土茯苓忌茶;人参忌萝卜;蜜忌葱的记载。此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还提出服药时忌生冷、黏腻、肉、面、五辛、酒、臭物等,临床应用时不能绝对化,但可作为参考。
83
(3)孕妇和产后饮食禁忌 孕期及产后是母体特殊的生理阶段,饮食调养与饮食禁忌都十分重要。孕期母体的气血注于冲任,充养胎元,故多表现为阴虚阳亢的状态。进食宜用甘平、甘凉、补益之品,应避免食用辛辣、腥膻等易耗伤阴血之品,以免影响胎元。妊娠恶阻孕妇宜食用有健脾、和胃、理气功效的食物,忌食油腻之品。孕后期,由于增大的胎儿容易影响母体气机升降,而出现气滞现象,故应慎食涩肠或胀气类食物,如高梁、荞麦、芋头等。 产妇在产后容易表现为阴血亏虚或瘀血内停的征象,且考虑到产妇还要哺乳。因此,产后的饮食调补的原则是平补阴阳气血,尤以补血养阴为主,宜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禽肉、畜肉和蛋乳类食品,慎食或忌食寒凉生冷、辛燥伤阴类的食物或发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