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3
教学目的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如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一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6
(一)国内情况 1、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7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经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况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失业的城镇青年2000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高达56.66%和67.71%。
8
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
9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男全劳动力”一年要完成260个工作日;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份资料显示,当年全省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7.58亿斤,比1958年减产15.71%。1960年仍然是一个减产之年,农民实际比常年少收了61.25亿斤粮食,这相当于他们8个月的口粮。
10
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二)国际环境 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开始腾飞
11
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
12
我国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 1980年时,建成通车铁路里程55321公里,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硬化路面公路里程为66.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人均铁路和公路里程为0.5公尺和8公尺。1980年印度人均铁路和人均公路里程0.9公尺和23公尺,分别是中国的近1倍和4倍。通讯方面,1980年中国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只有0.19部,印度则为0.43部,是中国的1倍多。
13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出路。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4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革命?
15
(一)改革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16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看法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7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
18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
——列宁
19
斯大林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20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21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有无矛盾 矛盾性质 解决方法 两类矛盾
社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且是社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社义始终。 社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不同(会表现为激烈的阶级对抗),它们具有“又相适应一相矛盾”的特点,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产生的属于非对抗性 社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属非对抗性无须阶级斗争来解决,而是依靠社义自身力量,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不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解决 中国社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用专政的方法,后者用调整、改革、发展而非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2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3
(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4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25
(4)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6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面的展开,社会主义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上,党内出现各种不同的想法和争论,党内的分歧和不同意见被毛泽东错误地判定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毛泽东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动力。
27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8
但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是做了最一般的概括,对当时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矛盾方面的分析,主要强调的还是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部分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还没有提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可能存在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加之“左”的错误的发展,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理论上的局限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
29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30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务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1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2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结果: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角度: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发 判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差异比较 角度: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 判断: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结果: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33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3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从改革目的看,改革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2)从改革对象和方式看,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3)从改革的深度和结果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
35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变革;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体制层面,思想观念方面。 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36
50年代流行服饰 ——苏式服装
37
60年代流行服饰 ——中山装
38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礼 义 廉 耻
39
70年代流行服饰 ——军装热,制服热
40
80年代流行令人眼花缭乱
41
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全家福 成都老人 “走秀”
42
改革开放前后着装对比
43
饮食的变迁 只求饱→多样化追求→饕殄时代的来临→吃并选择着
44
住房的变化 60年代平房→70年代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高层→21世纪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
45
改革开放前后居住条件对比
46
交通工具的变迁 70年代,骑永久牌自行车就象开奔驰 80年代,拥有摩托车感觉很富足 私家车鼻祖:1985年菲亚特126P
47
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用品对比
48
通讯工具的变化
49
70年代被遣返回大陆的偷渡者
50
改革开放前后购物对比 大豆之乡的哈尔滨居民凭票排队买 豆腐 家乐福琳琅满目的商品
51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教训: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52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因经济危机、罢工、失业等常见病不断的进行改革,如罗斯福新政。
53
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的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与苏东国家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54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55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在改革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关系:
第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抵制那些以改革为借口去动摇乃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只有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都要把握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具体体制的关系,树立长期改革的思想。
56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是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等。 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
57
推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的 内在规定性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 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的 内在规定性 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58
从居民消费水平看改革 建国初期到60年代即“元级和十元级阶段”,消费的特点是日常生活消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即“百元级阶段”,消费品的档次有所提高,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人们俗称“四大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即“千元级阶段”,消费的特点是消费品档次提高,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90年代以后即“万元级阶段”,消费的档次大大提高,购房、买车成为消费的大趋势。
59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0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61
2.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生态体制改革 党建制度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体制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党建制度改革
62
目标:建设高度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建设高度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内容:要素市场;企业与政府行为;市场交易和法律环境 涉及领域: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国企改革是中心环节。 改革步骤: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内容: 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理顺党政关系。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 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63
3.改革的成功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4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65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辨证关系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66
津巴布韦土地改革急促社会矛盾 数万津元才能买到一个面包
67
2006年5月的津巴布韦 一顿餐费钞票堆成山 感觉到了拉斯维加斯的赌桌旁 当用完餐准备结账时,一沓沓的钞票堆在餐桌中央,给用餐者的感觉就像是坐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旁一样。一名印度商人介绍说:“每次用完餐,你还得再等半小时结账。前些天我到当地税务部门交税,上交4100万元税款,他们清点了一个多小时。这简直是疯了。” 家长抗议学费涨到1亿 “人们只要手里有现金,就得马上花掉,因为同样一笔钱,等到第二天就买不到同等的商品了。”“我们正在迅速接近崩溃临界点。”津巴布韦的一名独立经济学家约翰·罗伯森说,“这个趋势决不能继续。” 津巴布韦的学校将在9日重新开课,但鉴于每学期高达2000万到1亿津元的巨额学费,估计旷课人数也会达到新高。 最为紧俏的日用品之一竟然是点钞机 通货急剧膨胀给津巴布韦带来的另一直接后果就是,目前这里最为紧俏的日用品之一竟然是点钞机。津巴布韦国营报纸上每天充斥着日本和新加坡生产的高质量点钞机广告,而每台的价格在3.45亿至12亿津元之间。
68
缅甸能源部门2007年8月中旬大幅提高能源产品的供应价格,导致物价普遍上涨。此举引发缅甸部分市民和僧侣上街示威游行。
69
“我们一定要始终注 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 定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改 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
以稳定为保证;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70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
71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7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理论思索:要发展就必须开放
1.古典经济学家的思索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从工场手工业中看到了分工的利益,然后联系社会,将分工和专业化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即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简言之,各国取最优,各国均得利。
73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 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 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 势国可以专门生成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 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 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简言之,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74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 “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将形成一个没有任何隔绝和对立的联合体,而形成这种世界性的联合体,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做到。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社会主义将是更加开放的社会
75
列宁:“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资本家的经营管理经验) 斯大林: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
76
(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放
1、苏俄的实践 1)苏联从1920年起,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2)东西方“冷战”开始后苏联一直坚持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过低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拒绝实行对外开放
77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2、中国的实践 封闭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78
汉代通西域 强 开放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弱 封闭 清朝闭关锁国
79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80
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新中国可以完全自主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一是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二是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三是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
81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我国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
82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和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83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84
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55.1亿元,即206.4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不到世界贸易总额的8‰。
195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到1980年,下降到2.5%。196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体和日本相等,到1980年,只有日本的25%。1959年,中国的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1.95%.,居12位,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
85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指参加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对经济学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和组合开放型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已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所认同。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的方式是合营、某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投资设厂的方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沿海辐射到内地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86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邓小平
87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88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 邓小平
89
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国际分工、国际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技术交流越来越广泛。
90
欧洲“空中客车”宽体客机,是德国的MBB公司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生产的。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各国生产的飞机部件全部运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91
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因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影响现代化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92
4.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93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1.创办经济特区
94
建立经济特区后的深圳 建立经济特区前的深圳
95
据宝安县反映,1978年1月到11月20日止,全县共外逃1.38万人,逃出7037人。其中8月份以后外逃的1万多人,逃出54加多人。全县逃出大、小队干部11人,党员29人,团员161人。
96
逃港风潮 1957年 实行公社化运动时期 5000多人 1961年 1962年 经济困难时期 19万 五月大逃亡 1972年 “文革”期间
2万 1979年 撤县建市初期 3万(11万劳动力)
97
60年代的深圳河里的游泳比赛
98
成百上千市民在一泓江水中强身健体,口号喊得分外响亮,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大家都心照不宣:为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远行——偷渡边防线,逃亡到香港。
偷渡者一边划水一边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鼓励自己游过海。
99
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是什么推动着他们背井离乡?
100
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 70到1
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近100倍。在一些地区,普遍流传着“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的说法。这也诱使许多人“前赴后继”般逃亡香港。
101
屡禁不止的“逃港”事件直接催生了经济特区。长期的反偷渡斗争,使中央及广东的领导人认识到,光靠严防死守是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的,必须另辟蹊径。1980年8月26日,经济特区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市率先建立,由此拉开了旨在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序幕。
102
当年曾参与特区筹建工作的广东原省委书记吴南生后来回忆说:“最令人感到高兴和意外的是,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103
1984年1月30日,大年三十,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
104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
105
(3)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浦东开发前的陆家嘴
106
浦东开发后的陆家嘴
107
(4)沿江、沿边、内陆的开放
108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 放的新阶段。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 放的新阶段。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09
2001年12月11日 精彩瞬间(加入WTO的历程)
111
“我给中国打A+。如今,中国已普遍被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国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
112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113
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埋葬万恶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一定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
114
1979年,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意大利24.7%,法国13.5%,联邦德国12%,日本11.1% 。
西门子公司中西门子家族只占4%的股份;杜邦公司中杜邦家族的股权已经无足轻重;英国近年推行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时规定,任何个人或集团,购买非国有化企业的股权不得超过5.5%。
115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资格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邓小平
116
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是逐步展开的,“摸着石头过河”。有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有先有后,从而形成多层次格局。
117
(1)起步阶段:1979年-1983年 (创办经济特区)
118
(2)逐步扩大阶段:1984年-1991年 (开放沿海城市、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9
(3)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以后 1992年以后全面铺开阶段: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沿江、沿边、沿路、内陆开放。至1995年12月形成包括1194个市县、222个开放口岸,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20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124
内陆省会城市开放
126
第三,我国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在开放范围上,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文化上都要开放; 在开放空间上,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许多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市场; 在开放形式上,全面地利用国际通行的各种贸易形式和投资形式。
127
4.对外开放的形式 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 国际劳务合作 对外经济援助
128
5.对外开放要有新局面 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平等互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129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30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首先,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其次,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再次,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131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