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授课教师:辛 敏

2 学习要求 掌握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掌握胃液及其分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掌握胰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掌握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小肠运动的形式; 掌握吸收的部位; 熟悉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 熟悉胆汁的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 了解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了解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了解吞咽;

3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第六节 吸收

4 消化道的组成: 口腔 食管 小肠 结肠 直肠 肛门

5 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6 第一节 概 述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分为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7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1.舒缩迟缓 2.富有伸展性; 3.具有紧张性; 4.节律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

8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50~-60mV) 2、慢波(基本电节律) 3、动作电位 膜电位( ) 受NE及交感神经刺激
-70 -60 -50 -40 -30 -20 -10 膜电位( ) mV 受NE及交感神经刺激 受牵张、Ach和副交感神经刺激 超极化

9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分泌量:6~8L/d 消化液主要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 (主要是消化酶) 消化液的功能: (1)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形成等渗,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

10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内在神经 (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调节消化道运动 粘膜下神经丛 调节消化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二)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1 (二)外来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盆神经) 消化道运动 ,消化液分泌 交感神经 消化道运动 ,消化液分泌

12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中枢神经系统 交感及副交感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胃肠平滑肌 消化道壁内 分泌细胞 的机械、化学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传入 传出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平滑肌 消化道壁内 的机械、化学 和温度感受器

13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gut hormones) (胃肠肽 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 ——由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的,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肽类激素。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营养作用; 3.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14 由唾液腺分泌,无色无味,近于弱酸性,1.0~1.5L/d。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分泌 由唾液腺分泌,无色无味,近于弱酸性,1.0~1.5L/d。 成分: 水、无机物、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 2、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 2、清洁和保护口腔,杀菌; 3、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4、排泄功能。

15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作用:切割、磨碎、混合) (二)吞咽: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 (分为三期) 第一期 口腔期
第二期 咽期 第二期 食管期

16 蠕动(peristalsis) 收缩波 舒张波 食 团 ——空腔器官平滑肌顺序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17 第三节 胃内消化 胃底 贲门 头区 幽门 胃体 尾区 胃窦

18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2、内分泌细胞 贲门腺: 碱性黏液 壁细胞 盐酸、内因子 泌酸腺 外分泌腺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 粘液 幽门腺: 碱性黏液 G细胞:胃泌素 2、内分泌细胞 D细胞: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组胺

19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酸性,pH0.9~1.5, 分泌量1.5~2.5L/d 成分: 水、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 HCO3−、内因子

20 1、盐酸(胃酸) 游离酸(游离状态) 总酸度 结合酸(与蛋白质结合) 盐酸排出量——单位时间(小时)内盐酸分 泌的毫摩尔数(mmol)。 基础酸排出量—— 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 正常值:0~5mmol/h 最大排出量—— 食物或药物刺激使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可达到20~25mmol/h。

21 (1)盐酸的分泌及分泌机制 胃腔 组织间液 H+ 奥美拉唑 H+ 餐后碱潮 K+ 分泌小管 Cl- Cl- K+ Cl- K+ 壁细胞
CO2 CO2 代谢 组织间液 CA H2O + H+ HCO3- + H2CO3 奥美拉唑 H+ 餐后碱潮 质子泵 K+ 分泌小管 Cl- Cl- K+ Cl- K+ 壁细胞

22 (2)盐酸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酸性环境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杀菌 促进铁、钙的吸收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23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 + 胃酸 (最适pH2~3, 当>5.0则失活)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胨、 少量多肽

24 3、黏液和碳酸氢盐 胃腔 HCl H+ H+ pH2.0 500 μm 粘液层 HCO3- HCO3- pH7.0 上皮细胞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中的粘液和HCO3-共同作用形成的机械-碱性屏障,可避免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

25 4、内因子 作用: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在回肠末端 吸收。 *当内因子缺乏时,可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症, 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6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2、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27 1、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 (2)胃泌素 (3)组胺 (由支配胃的迷走N节后纤维末梢释放)
(由胃窦部和上段小肠黏膜G细胞分泌) (3)组胺 (由胃泌酸区黏膜的ECL细胞分泌)

28 G细胞 ECL 细胞 阿托品 促胃液素 丙谷胺 胆碱能 神经元 ACh 组胺 西咪替丁 ACh 促胃液素 阿托品 丙谷胺 H+ PLC
IP3 Ca2+ PLC IP3 Ca2+ 促胃液素受体 cAMP 阿托品 G细胞 促胃液素 丙谷胺 胆碱能 神经元 ACh M受体 H2受体 组胺 ECL 细胞 西咪替丁 M受体 促胃液素受体 ACh 促胃液素 阿托品 丙谷胺

29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作用机制: ①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 ②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 ③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分泌。
此外,还有促胰液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

30 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按照刺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头期胃液分泌 胃期胃液分泌 肠期胃液分泌

31 (1)头期胃液分泌 假饲实验 1 食物从食管切口流出 2 胃瘘 3 胃液分泌

32 (神经调节为主) (1)头期胃液分泌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食物的形、味、声等 食物进入口腔、咽、喉 视、嗅、听感受器 口腔、咽、喉感受器
中 枢 迷走神经 ECL细胞 组胺 G细胞 促胃液素 壁细胞 分泌胃液

33 (2)胃期胃液分泌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中 枢 壁细胞 分泌HCl 扩张刺激 迷走神经 胃泌素 G细胞 肽、氨基酸 血液 壁内N丛
中 枢 壁细胞 分泌HCl 血液 壁内N丛 扩张刺激 迷走神经 胃泌素 壁内N丛 G细胞 肽、氨基酸

34 (体液调节为主) (3)肠期胃液分泌 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和化学刺激 小肠消化产物氨基酸 吸收入血 十二指肠粘膜G细胞 胃泌素 肠泌酸素 胃腺 胃 液 分 泌↑

35 头期、胃期及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分泌量 酸度 胃蛋白酶 调节方式 头期 30% 神经调节为主 胃期 60% 较高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肠期 10% 体液调节为主

36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胃酸 (2)脂肪 (3)高张溶液

37 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胃酸 当胃窦pH≤1.2~1.5或十二指肠内pH≤2.5 促胰液素 盐酸 G细胞 胃泌素 D细胞
(+) 促胰液素 盐酸 (-) (-) (+) G细胞 胃泌素 D细胞 生长抑素 (-) (-) (+) (-) 壁细胞 盐酸↓ 前列腺素 (+) 迷走神经

38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1、容受性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39 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生理意义:暂时贮存食物,同时保持胃内压 基本不变。 2、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生理意义:形成一定的胃内压,保持胃的形 态和位置。

40 3.蠕动 (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min开始,蠕动波频率为3次/min,约需1min到达幽门

41 3.蠕动 (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min开始,蠕动波频率为3次/min,约需1min到达幽门

42 3.蠕动 (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min开始,蠕动波频率为3次/min,约需1min到达幽门

43 3.蠕动 (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min开始,蠕动波频率为3次/min,约需1min到达幽门 *生理意义: ①搅拌和磨碎食物; ②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化学消化; ③使胃内压升高,有利于食糜通过幽门排入 十二指肠,实现胃排空。

44 (二)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胃排空的过程 糖类>蛋白质>脂肪 排空速度: 流体食物>固体食物 等渗溶液>高渗溶液 混合性食物:4~6h 动力:近端胃紧张性收缩及远端胃收缩形成的胃内压 阻力:幽门及十二指肠收缩形成的十二指肠内压

45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胃排空的速率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迷走-迷走反射 食物对胃壁的机械扩张 排空↑
胃运动增强 排空↑ 壁内神经丛反射 食物机械扩张刺激或化学刺激 胃体、胃窦收缩 排空↓ G细胞 胃泌素 幽门括约肌收缩

46 盐酸、脂肪、蛋白质消化产物、高渗溶液、机械性扩张刺激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肠-胃反射 肠壁感受器 胃运动减弱 盐酸、脂肪、蛋白质消化产物、高渗溶液、机械性扩张刺激 延缓胃排空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小肠粘膜 胃运动减弱

47 胃排空→胃排空抑制→胃排空 (即间断性胃排空) 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内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 抑制因素解除 酸性食糜被中和 胃运动又增强
消化产物被吸收 胃运动又增强 再次 胃排空 胃排空→胃排空抑制→胃排空 (即间断性胃排空)

48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

49 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分泌量1~2L/d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分泌量1~2L/d 无机成分 Na+、k+、Cl- 、HCO3-等 (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 成分 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蛋白质水解酶 脂类水解酶 有机成分 (腺泡细胞分泌)

50 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 水(占97.8%) Cl- 、HCO3-(主要负离子) *HCO3-的作用: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

51 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1)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 (2)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 胰淀粉酶
淀粉、糖原等 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 (2)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蛋白质 + 胨、 多肽、氨基酸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 脂肪 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 胰脂肪酶 (辅脂酶)

52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自身,这是因为:
①它们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的; ②腺泡细胞还能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与蛋白水解酶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 *由于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此胰液是人体内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消化液。

53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的胰液分泌 2、胃期的胰液分泌 3、肠期的胰液分泌

54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胰液分泌 胃期胰液分泌 肠期胰液分泌 胰腺 小肠 视、嗅、咀嚼食 物 中枢神经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视、嗅、咀嚼食 物 中枢神经 头期胰液分泌 胃期胰液分泌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胃窦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扩张、 蛋白质分解产物 促胃液素 胃体 扩张 胰腺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 小肠 肠期胰液分泌 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 盐酸

55 头期、胃期及肠期胰液分泌的特点 分泌量 酶 水和HCO3- 调节方式 头期 20% 多 较少 神经调节为主 (迷走神经传出) 胃期
5-10% 体液调节为主 (促胃液素) 肠期 70%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56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Na+、k+、Cl-、Ca2+、HCO3-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由肝细胞持续分泌,800~1000ml/d。 味苦、有色液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橘棕色, pH约7.4,胆囊胆汁墨绿色, pH约6.8 无机物: 有机物: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 重金属:Cu2+、Zn2+、Mn2+、Al3+ Na+、k+、Cl-、Ca2+、HCO3-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57 胆盐的肠肝循环 肝门静脉 Cl- K+ Na+ Ca2+ 胆汁酸 胆固醇 H2O 胆囊 Na+ H2O Cl- HCO3-

58 (二)胆汁的作用(主要由胆盐来承担) 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 2、促进脂肪的吸收(参与形成混合微胶粒)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其他作用,如:利胆

59 (三)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 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非消化期,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
消化期,由肝脏或胆囊排放胆汁入十二指肠。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1)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 2)促胰液素:刺激肝胆汁分泌 3)胃泌素: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4)胆盐: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利胆作用)

60 三、小肠液的分泌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弱碱性,pH约7.6 水 无机成分:如 HCO3- (①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有机成分:如肠激酶 (①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②中和胃酸) (激活胰蛋白酶原)

61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2、分节运动(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3、蠕动 蠕动冲:
传播速度慢(0.5~2cm/s),推进距离近 (数厘米),进食后明显增强。 蠕动冲: 推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由进食时的吞咽动作或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引起。

62 2、分节运动 (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小肠 环行肌 环行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作用: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②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为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③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利于吸收。

63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 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②吸收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K等; ③暂时储存食物残渣并形成粪便。

64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一)大肠液的分泌 碱性(pH8.3~8.4),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作用: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主要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作用:分解食物残渣; 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65 集团蠕动:大肠具有的进行快而行程远的蠕动。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环行肌不规则收缩引起,食物作短距离位移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环行肌有规则收缩引起,将食物向前推进 3、蠕动:将食物向远端推进 集团蠕动:大肠具有的进行快而行程远的蠕动。 常见于餐后或胃内有大量食物充盈时。

66 第六节 吸 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一)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管: 基本不吸收 胃: 只吸收少量高脂溶性物质,如:酒精等 小肠:
第六节 吸 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一)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管: 基本不吸收 胃: 只吸收少量高脂溶性物质,如:酒精等 小肠: 吸收的主要部位,种类多,量大 大肠: 只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

67 小肠作为吸收主要部位的有利条件: 1、吸收面积大; 2、绒毛结构利于吸收; 3、食物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
2、绒毛结构利于吸收; 3、食物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3-8h)。

68 绒毛内平滑肌(泵的作用) 平滑肌舒张→绒毛伸展, 营养物质从肠腔进入绒毛内; 平滑肌收缩→绒毛缩短, 把绒毛内血液所含物质挤走。 平滑肌纤维 小肠绒毛

69 (二)吸收的途径与机制 细胞旁途径 跨细胞途径 载体参与 扩散 扩散 毛细血管

70 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一)水的吸收 (二)无机盐的吸收 (三)糖的吸收:单糖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糖的吸收:单糖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 (四)蛋白质的吸收:氨基酸或寡肽形式 (五)脂肪的吸收 (六)胆固醇的吸收 (七)维生素的吸收

71 (三)糖的吸收 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G Na+ [Na+] Na+ ATP AMP 毛细血管

72 (三)糖的吸收 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糖的吸收 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G Na+ ATP AMP 毛细血管 Na+

73 (三)糖的吸收 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糖的吸收 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Na+ G ATP AMP 毛细血管 Na+

74 (五)脂肪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 肠腔 淋巴 乳糜微粒 形成微胶粒 胆汁酸 Chol MG Lysol FFA Chol +FFA CholE
TG PL APOB 淋巴 MG +FFA TG Lysol +FFA PL FFA 乳糜微粒 形成微胶粒


Download ppt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