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六課 我國的民主憲政發展 彰化高中
2
*「政治發展」的意義 政治現代化 法治行政 大眾的政治參與及動員 穩定的政治變遷
3
*政治發展的指標 Z軸—制度化:憲法法律 對於制度與人民的保障程度 X軸--自由化: 人民自由權利的實現 Y軸—民主化: 人民參與政的程度
4
台灣的政治發展情形 高 丹麥 台灣3 高 南非 台灣2 台灣1 蘇聯 低 高
5
壹、我國的立國精神 貳、我國憲法的修訂經過 參、我國的政治發展 肆、我國政治發展的意義 ﹖
6
壹、我國的立國精神 ˙狹義:指憲法中明定的國家基本價值或發展目標。 ※立國精神的意義 ˙廣義:包含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特質和建國理想。
一個有精神的人必然偉大! ※立國精神的意義 ˙廣義:包含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特質和建國理想。 ˙狹義:指憲法中明定的國家基本價值或發展目標。 一群有精神的人(國家)也必然偉大!
7
宇宙 己之靈 精神向度 心理的需要 自我實現 的方向 己之心 物 物 人 人 靈 生理的需要 宇宙 心 己之身 身
8
*人生的追求→幸福、快樂 苦樂乃個人同一心理過程的兩方面。 立目的訂步驟 需要的不滿足是苦, 需要的 滿足是樂 。 理想 憂患 幸福 憑經驗
滿足方式 苦 樂 精神 心理 (社會/情感) 生理 苦樂乃個人同一心理過程的兩方面。 立目的訂步驟 需要的不滿足是苦, 需要的 滿足是樂 。 理想 憂患 幸福 靈 憑經驗 動機 壓力 愉悅 心 痛感 快感 衝動 順本能 身 「需要」與「需要之滿足方式」 乃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各人能力的程度 而有繁簡或難易之不同 !故有不同層次 苦與樂
9
一、我國憲法的制定 中華民國雖然在1911年就成立,但是直到1946年12月25日,才由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元旦公布、同年12月25日實施。
10
*中華民國憲法 內容 請填看看喔! 行政院 地方自治 (均權原則) 總綱 總統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央與地方權限 地方制度
前 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總綱 1~6 ~ 24 25~ 34 35~ 52 53~ 61 62~ 76 77~ 82 83~ 89 90 106 107~ 111 112~ 128 129~ 136 137~ 169 170~ 175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國民大會 總統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央與地方權限 地方制度 基本國策 憲法的施行及修改 中央政府組織 (權力分立) 地方自治 (均權原則)
11
*權力分立 垂直分權 行政院 地方自治 (均權原則) 總統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央與地方權限 地方制度 水平分權 中央政府組織
國民大會 總統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央與地方權限 地方制度 水平分權 中央政府組織 (權力分立) 地方自治 (均權原則)
12
二、我國憲法中的立國精神: 三民主義 憲法前言: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二、我國憲法中的立國精神: 憲法前言: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三民主義
13
*民有、民治、 民享 民有:國家為人民所共有 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民族國家主權為人民所共有。 民治:政治為人民所共管
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主張直接民權和全民政治。 民享:福祉為人民所共享 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主張均富 和民生樂利。
14
*共和、民主、 法治國、社會國的原則: 共和原則:全體國民共享主權,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主張符合此一原則。
*共和、民主、 法治國、社會國的原則: 共和原則:全體國民共享主權,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主張符合此一原則。 民主原則、法治國原則:國民應有參政權,政府權力應受限制,民權主義的主張符合這些原則。 社會國原則:政府應積極發展社會經濟、維護公平正義、照顧社會弱,以追求共同福祉,民生主義也有此主張。
15
三、立國精神與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意義 國民對國家的歸屬感,進而以國家為榮 ,並願意對國家效忠。
Q:如何才能使國民對國家產生認同? 愛台灣 愛台灣 愛 ˙楊淑君事件?
16
nation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national identity 的操作 ˙民族主義 1.認同文化-族群 語言、宗教、風 俗習慣 2.認同血統-種族 →Ethnocentrism-種族主義 ˙國族主義 1.數個民族構成一個國家→複合民族國家 2.認同制度--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多元→立國精神 nation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17
現代「國家」→nation-民族國家 主權(sovereignty統治權)具有強制力 聯合國共有192個成員國,都是具有主權的現代國家
單一民族國家 & 複合民族國家 聯合國大會
18
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ies
˙南斯拉夫民族(血緣相同、語言可互通)因宗教信仰不同,分成數個國家 ˙蘇格蘭當地的居民,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 nation內若能交流各族文化、血統,可以使文化多元、豐富(如:美國、加拿大、瑞士、新加坡) nation內若有族群要求獨立、自決,就會形成族群衝突。〈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西班牙的巴斯克省、土耳其的庫德族...〉
19
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1 ˙歷史因素對中華民國國家認同的影響 ※憲法第4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1.中華民國成立於1911年,1949年因戰亂撤退到台灣,統治疆域出現事實上的缺陷 2.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及戒嚴約40年,威權統治使得立國精神受壓抑 3.台灣島上的居民文化多元、有不同的歷史傳承
20
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2 ˙立國精神對國家認同的影響 1.立國精神是複合民族國家認同的基礎
2.立國精神若過於強調民族主義,雖能激發對國家的認同,卻也容易分裂族群 Q1.政治人物口中高喊「愛○○」, 對於「國家認同」有何影響? Q2.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精神 對於國家認同有何影響?
21
1.立國精神是國家認同的基礎。 2.「民族意識」容易激發對國家的認同與愛國心。 ※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 →想像的共同體
22
貳、我國憲法的修訂經過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總統連選得連任 憲法增修條文: 02.針對台灣地區的現實需要 01.廢止臨時條款
民國36年 憲法制定 民國37~82年 臨時條款制定 民國82年~今日 增修條文制定與實施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總統連選得連任 總統得擴權 2.民意代表不必 改選 憲法增修條文: 02.針對台灣地區的現實需要 01.廢止臨時條款 03.符合民主化發展 中華民國憲法 01.人民權利義務 02.政府體制 (1)內閣制 (2)定期改選
23
動員戡亂時期 臨時條款 (戰時憲法1948~1991) 1.緊急處分 2.設置動員戡亂機構 3.調整中央政府的行政及人事機構
主要內容:超級總統制-總統得為.. 1.緊急處分 2.設置動員戡亂機構 3.調整中央政府的行政及人事機構 4.不受連任一次的限制 1945年 中國政府代表蔣中正簽署《聯合國憲章》
24
七次修憲-歷次修憲的要點 民國80年 (1)廢止臨時條款 (2)確認兩岸分治的現實 民國81年 (1)總統任期四年 (2)連選得連任一次
25
七次修憲-歷次修憲的要點 (1)立委減半(225→113) ,任期改為四年 (2)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 (3)廢除國民大會
民國86年 (1)取消立委的閣揆同意權 (2)確立立院倒閣權與總統 被動解散立院權 (1)立委減半(225→113) ,任期改為四年 (2)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 (3)廢除國民大會 (4)公民複決憲法修正案 民國94年
26
憲政變遷的意義 3.調整政府體制 (1)閣揆任命權 1.回應民主需求 (2)倒閣與解散 (1)確認兩岸分治 (3)立院接收國大權力
(2)廢除萬年國會、總統 4.增加人民權利與保障 (1)人民直選總統 (2)保障生態、婦女、 原住民 2.國會(立院與國大)改革 (1)國會定期改選 (2)廢除國大、單一國會
27
参、我國的政治發展 發展(development): --強調人為的、有意規劃的、積極推動的變遷…→方向→現代化→
泛指主觀上正面意義的變遷-- 在西方「啟蒙」思潮影響下呈現– 1.以自然秩序取代神的秩序 2.以進步觀念取代永恆的宗教觀念 --強調人為的、有意規劃的、積極推動的變遷…→方向→現代化→
28
一、政治發展的指標 自由化: 民主化: 制度化:rule by law → rule of law
社會從「一元」趨於「多元」,個人獨特的價值被強調、尊重。 民主化: 公共領域不是只有投票方式,還包括對談溝通的審議民主 制度化:rule by law → rule of law 遵行憲法和相關法規—即「法治政府」
29
*民主化 內容 1.選舉:公平、公開、公正 2.自由結社:政黨、利益團體(遊說)、公益團體(公民社會) 3.大眾傳播媒體:自由多元、專業自持
例如「動新聞」事件、媒體炒作「楊淑君事件」
30
*制度化 內容 規範政府的組織與功能 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法治 -Rule of law
31
二、從威權統治到自由民主 (一)威權統治時期(1949-1977年)。 (二)民主萌芽時期(1977-1986年)。
(三)民主轉型時期( 年)。 (四)民主鞏固時期(1996年3月以後)。
32
(一)威權統治時期 1949-1977年 1.時間─政府遷臺~「中壢事件」發生 2.統治方式─ (1)實施戒嚴,維持一黨優勢的政黨體制。
(一)威權統治時期 年 1.時間─政府遷臺~「中壢事件」發生 2.統治方式─ (1)實施戒嚴,維持一黨優勢的政黨體制。 (2)確保政治的穩定與經濟的成長繁榮。 (3)有計畫地推動地方自治選舉,訓練人民行使參政權。 3.選舉為此時期最重要的民主象徵,也為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奠立根基。
33
(二)民主萌芽時期 1977-1986年 1.發展背景─經濟發展與教育普及,人民對政府的期望相對提高。 2.重要事件─
(二)民主萌芽時期 年 1.發展背景─經濟發展與教育普及,人民對政府的期望相對提高。 2.重要事件─ (1)中壢事件:反對勢力對執政黨展開激烈的挑戰,並透過選舉競爭的方式進入政治體系。 (2)美麗島事件: 進一步引發反對人士 參與政治的熱忱,也激起一般民眾對政治的關心
34
(二)民主萌芽時期 1977-1986年 3.政府的改變 ─ (1)政府逐漸放寬言論自由的尺度。
(二)民主萌芽時期 年 3.政府的改變 ─ (1)政府逐漸放寬言論自由的尺度。 (2)集會遊行只要事先報備申請都可能得到允許。 (3)黨外政團組織的存在被容忍。 4.1986年9月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使選舉逐步具有政黨競爭的態勢。
35
(三)民主轉型時期 (1987-1996年) 1.發展背景─1987年7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 2.政治改革─
(三)民主轉型時期 ( 年) 1.發展背景─1987年7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 2.政治改革─ (1)開放報禁、開放大陸探親、通過集會遊行法。 (2)進行修憲、全面改選國會。 (3)將總統、副總統、臺灣省長、直轄市長改為直接民選。
36
(四)民主鞏固時期 (1996年3月以後) 1.發展背景─1996年3月,人民直接選舉第九任總統 2.發展過程─
(四)民主鞏固時期 (1996年3月以後) 1.發展背景─1996年3月,人民直接選舉第九任總統 2.發展過程─ (1)1997年底縣市長選舉後,地方政府執政版圖朝野逆轉。 (2)2000年3月總統大選後,政權和平轉移。 (3)七次修憲,逐漸發揮民主鞏固的功能。
37
三、我國政治發展的動力 (一)經濟的成長 (二)教育的普及 (三)社會力的興起 (四)反對力量的推力
38
(一)經濟的成長 1.政府主導經濟發展 〈1〉土地改革,大幅增加自耕農的所得 〈2〉進口替代:「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政策 。
〈3〉重化工業、資訊化邁進。 2.傳統農業社會→現代化商業社會 3.中產階級興起→影響政治發展--安定中求進步。 布爾喬亞(Burgensis) 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
39
(二)教育的普及 1.1968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 2.近年廣設大學和學院,不斷提升國民教育水準。
3.知識水準的提高,增加了國民對民主政治的認知,也激發了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與能力。
40
(三)社會力的興起 辦報(言論自由)、組黨(結社自由)、集會遊行紛紛納入法規正軌 社運最高峰: a.1988-520農民運動
b 教育改造大遊行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形成 社運團體、慈善團體、社區組織、宗教團體、專業協會、公會… 鹿港 反杜邦
41
(四)反對力量的推力 1.1980年代以前,政治反對人士大多以辦雜誌的方式,宣揚民主自由思想,批評時政。
2.1980年代以後,改為投入選舉,藉由勝選掌握部分權力,要求執政者進行政治改革。
42
肆、我國政治發展的意義 一、我國政治發展的成果 –檢視 (一)自由化 方面 (二)民主化 方面 (三)制度化 方面
43
〈一〉自由化方面: 人身自由:裁撤警總;以社會秩序維護法取代違警罰法 言論自由:開放報禁、廣播電視頻道、准許海外異議份子返國
集會结社自由:開放黨禁、訂定集會遊行法、人民團體法
44
〈二〉民主化方面 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 反對黨的出現 政黨輪替二次
45
〈三〉制度化 方面 國會改革 公民投票 →呈現在 七次修憲的內容 &大法官會議的釋憲內容
46
二、臺灣民主化經驗的重要性 (一)使我國在國際上獲得尊重 (二)對開發中國家的啟示: 1.溫和漸進的改革,社會成本較低。
(二)對開發中國家的啟示: 1.溫和漸進的改革,社會成本較低。 2.經濟發展和教育提升等,提供了政治穩 定發展的基礎。 (三)對中國大陸具有「燈塔」作用。
47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落實優質民主 代價何其沉重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剪報一則 落實優質民主 代價何其沉重 半世紀以來,台灣走過的路:有民間的活力、有經濟的成長、有教育的普及、有開放的起伏、有民主的艱辛、有省籍的挑撥、有統獨的對立、有政治的貪腐、有戰爭的威脅,這種複雜的拼圖正提供了在尋求進步的開發中國家一面鏡子。 聯合報╱高希均 2009/11/4
48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用坊間的話來說,政府是先求人民有更多饅頭(生活改善),安定社會;一旦有了饅頭,就有人走向街頭(群眾力量),爭取人權;最後各方認清只有數人頭(投票選舉),來決定民主進程。這個過程從最好的角度看,就是提升經濟、保護人權、推動民主的「寧靜革命」。
49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寧靜革命是個起步,一連串的考驗是要落實在優質的民主上。也許是難以避免的,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後出現的政治運作的弊端,已完全併發在一個年輕的、正在學習民主的台灣,這使得台灣人民感受到對民主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何其沉重,甚至懷疑:西方式的民主適合東方社會嗎?
50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我概括地說過:在蔣經國執政時代(一九六九—八八),是用改善的經濟,來合理化他的威權統治;也就是以增加饅頭的誘因,減少街頭運動的提早出現,用以換取時間,安排民主勢力的出頭。
51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解決病態民主 端賴理性抬頭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解決病態民主 端賴理性抬頭 高所得國家如美歐,今天面臨了多重挑戰:金融法規鬆弛、社會老化擴散、能源消耗嚴重、政治僵持難解、道德危機不斷重現。就政治運作而言,台灣也出現四個與美國相似的民主病態:
52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1)金錢政治(Money Politics): 民主是比人頭,選舉就需要捐款。出錢的金主,地方勢力與大企業主就要在捐獻中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行政裁決與立法。阿扁的貪腐,希望再也不會在台灣政壇復活!
53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2)特殊利益團體(Special Interests): 這些利益團體,可以是某些產業、某些個人、地方政客,也可以是單一議題(Single Issue)團體,如果防止或疏導不當,就會在壓力之下,讓特權不斷出現。
54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3)誇大與二極的媒體(A Sensationalist Media): 要贏得讀者的眼球及影響力,報章雜紙、電視、以及網路時代的新工具,常以誇大的手法誤導新聞,脅迫公共政策,達到特殊目的。
55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4)強烈意識主張的團體(Ideological Attack Groups):布希與阿扁的二任都是意識型態主張分裂的八年。有些美國學者認為:民主政治本質就是僵持政治。這樣的僵持(在美國如自由持槍,在台灣如統獨),迫使各方妥協與合作,才能避免獨裁;低效率的決策過程就變成了民主政治的「必要之惡」。更多的人是不同意這種說法。
56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美國專欄作家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認為,十九世紀大英帝國衰退是來自經濟上的力不從心,美國國力的「相對下降」則受害於一事無成(Do-Nothing Politics)的政治對立。上述的四項病態,是他對美國的擔憂;也是台灣理性還沒有抬頭的結果。
57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二十年來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表象的成就(如直選總統、言論自由),但它基本的殘缺正證明了史丹福大學戴蒙教授(Larry Diamond)的話:「如果太天真看待民主,將會受到社會混亂的反噬。」
58
饅頭、街頭、人頭 台灣需要理性抬頭 已經做過執政黨的民進黨,有時不能忘情於街頭;已經做過在野黨而又執政的國民黨,還是缺少足夠的人頭。握有選擇權的民眾現在祇有一個選擇:盡一切力量讓理性抬頭。(作者 高希均 為遠見雜誌創辦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