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医学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公共卫生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医学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公共卫生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医学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公共卫生学院

2 物理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3 物理因素的特点: 1.除激光外,其它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有明确的来源,停止工作,则消失。
3.有些物理因素在适宜范围内,是人体所必须的外界 条件。 4.针对物理因素的预防不是消除这些因素,而是设法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好是适宜范围。

4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1)气温(temperature):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 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作用,使生产环境温度升高。 (2)气湿(humidity):相对湿度>80%, <30%。

5 (3)气流: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也 越强。
(4)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部分可见光的辐射。正辐射,负辐射。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受很多因素影响,卫生学评价时要综合考虑。

6 一、高温 (一) 高温作业(high temperature work):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及以上的作业。 热车间(高温车间):热源散热量大于23 W/m3的车间。

7 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 三种基本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作业):如冶金、铸造、锻造、陶瓷等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作业):如印染、缫丝、造纸等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

8 (二)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 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1) 体温调节: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皮肤蒸发散热是最重要而有效的散热方式。 (2)水盐代谢:出汗。6L, 1.5%。 (3)循环系统:皮肤、工作肌血流量增 加,而出 汗造成有效血容量减少。

9 (4)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和胃酸降低,导致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工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加。 (6)泌尿系统:尿液减少,可致肾功能不全。

10 2.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 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
生适应的现象。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11 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

12 中 暑

13 中暑(heat strock): 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14 致病因素: 诱发因素: (1)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 (2)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1) 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 (2) 尚未产生热适应。

15 1.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类: 热射病(heat stroke,含日射病sun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 (heat exhaustion)

16 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的疾病。
(1)热射病: 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的疾病。 临床特点: 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 ℃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很高。

17 高温作业工人突然发生热射病高热昏迷

18 (2)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 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19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3)热衰竭: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迅速。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0 中暑的诊断与治疗 1.中暑的诊断原则 (2)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1)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 (2)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21 2.中暑的分型及诊断 (1)先兆中暑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2 (2)轻症中暑: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 2)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
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 3)肛温升高达到38.5℃以上。

23 (3)重症中暑: 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表现之一。

24 3.中暑的治疗原则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仁丹、解暑片、霍香正气水。 (2)对热痉挛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3)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25 4. 预防: (1)卫生标准:ISO标准,我国标准。 考虑劳动强度;综合考虑气象条件。

26 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 (℃)
≤22 <10 23~28 9~4 29~32 <3 ≥33 <2

27 综合温度相当于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
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容许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 ) 体力劳动 强度指数 综合温度(℃) <30 ℃地区 ≥ 30 ℃地区 ≤15 31 32 ~20 30 ~25 29 >25 28

28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清凉饮料,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医疗
(2)防暑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清凉饮料,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医疗 预防(就业前体检)。 组织措施:加强领导,严格执行标准,调整高温作 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29 个人防护用品 隔热披肩面罩 隔热手套 隔热面罩 隔热服

30 二、噪声

31 二、噪声( noise) (一)基本概念 1. 声音(sound)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声波(sound wave):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 Hz之间,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

32 二、噪声( noise) 2. 噪声(noise) 卫生学概念: 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物理学概念:
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声音。

33 3.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34 二、噪声( noise) 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 1.按照来源分为: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变压器发发出的声音。

35 二、噪声( noise) 2. 按存在状态 (1)连续声: 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 5dB
(2)间断声 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 dB的噪声。

36 二、噪声( noise) 3. 按频率 低频噪声:主频率在300Hz以下 中频噪声:主频率在300-800Hz
此外还可分为:窄频带和宽频带噪声等

37 二、噪声( noise)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及评价 1. 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sound pressure) : 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 (空气)产生的压力称声压,以P表示,单位为帕 (Pa)或(N/m2)。 听阈声压或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 为20μPa或2×10-5N/m2 痛阈声压或痛阈(threshold of pain): 为20Pa或20 N/m2。

38 二、噪声( noise) 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 : 用对数来表示声压的大小,即声压级,单位为分贝 (dB)。 从听阈到痛阈为:120dB.

39 二、噪声( noise) 2.响度和响度级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响度级: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响度级。 单位是方(phon)。

40 二、噪声( noise)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起来,称为等响曲线。
3.等响曲线(equal loudness curves)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起来,称为等响曲线。

41 等响曲线 对高频敏感,低频不敏感,特别是2000~5000Hz。

42 二、噪声( noise) 4. 声级(sound level)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几种频率计权网络,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滤波器,使用这些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 A声级、B声级、C声级、D声级

43 二、噪声( noise) A计权网络: 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对低频段 (小于50Hz)有较大幅度的衰减,对高频不衰减,这与人耳对高频敏感,对低频不敏感的感音特性相似。 B计权网络: 模拟人耳对70方纯音的响应曲线,对低频音有一定程度的衰减。

44 二、噪声( noise) 模拟人耳对100方纯音的响应特点,对所有频率的声音几乎都同等程度地通过, 故C声级可视作总声级。
D计权网络: 是为测量飞机噪声而设计的,突出高频部分(3k-6kHz)的响应特点。

45 二、噪声( noise) (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特异作用---听觉系统损害 非特异作用—其他系统的损害

46 二、噪声( noise)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47 二、噪声( noise) (1)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 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48 二、噪声( noise) (2)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听阈提高超过15dB-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

49 二、噪声( noise) 永久性听阈位移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
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50 二、噪声( noise) (1)听力损伤(hearing impairment)
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51 二、噪声( noise) (2)噪声聋(noise-induced deafness)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噪声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长期作用的结果,是法定的职业病。

52 二、噪声( noise) (3)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

53 二、噪声( noise) 2. 对听觉外系统的影响 1)神经系统损害 表现为神衰综合征,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易激怒等。

54 二、噪声( noise) 2)心血管系统损害 心率:加快或减慢; 血压:早期不稳定,长期接触强噪声可持续升高。
脑血流图:波幅降低、流入时间延长,提示血管紧 张度增加,弹性降低。

55 二、噪声( noise)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的紧张度降低、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变化的症状。

56 二、噪声( noise) 4)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等强度噪声(70-80dB)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而受大强度(100dB)噪声作用,功能减弱。接触较强噪声的工人或动物可出现免疫功能降低,接触时间越长,变化愈显著。

57 二、噪声( noise) 5)对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接触噪声的女工有月经不调现象,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及痛经等。接触高强度噪声的女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

58 二、噪声( noise) 6)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噪声对日常谈话、听广播、打电话、阅读、上课都会带来影响,在噪声环境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在车间或矿井等作业场所,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的声音信号,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引起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59 二、噪声( noise) 3、噪声聋的诊断

60 二、噪声( noise) 4. 影响噪声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 2.接触时间和方式
3.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4.其他有害因素同时存在 5.机体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 6.个体防护

61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1)控制噪声源 (1)可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机械。
(2) 若工艺过程允许,噪声源应移至车间外或更远的地方。 (3)提高机器制造的精度,尽量减少及其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振动。 (4)合理配置声源,将强度不同的机器分开放置。

62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2)控制噪声的传播 采用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的材料和装置,阻止噪声的传播。

63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3)贯彻执行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值为85dB(A)(8h/d暴露。

64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4)个人防护 (1)耳塞:一般由橡胶或软塑料等材料制成,根据
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 可达20-35dB。 (2)耳罩、帽盔:隔声效果可达30-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

65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5)健康监护 (1)定期体检
(2)就业前查体:凡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者,不宜参加噪声作业。

66 二、噪声( noise) 5.控制措施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时间

67 三、振 动

68 三、振动( vibration) 振动(vibration): 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

69 三、振动( vibration) (一)振动的物理参数 振动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Hz
振幅: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cm。 速度(velocity):单位时间内位移变化的量。 单位:m/s。

70 三、振动( vibration) 加速度(acceleration):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单位:m/s2。
各参量中以加速度反映振动对人体作用的关系 最密切

71 三、振动( vibration) 评价振动常用的物理量包括: 振动频谱、 共振频率、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72 三、振动( vibration) 1. 振动频谱: 将按照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73 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该频率称为物体的固有频率。
三、振动( vibration) 2. 共振频率(resonant frequency): 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致振动强度加大(共振),物体发生共振,则物体的固有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该频率称为物体的固有频率。

74 三、振动( vibration) 3.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ahw(4)] 振动对机体的影响与振动频率、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

75 三、振动( vibration) (二)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76 三、振动( vibration) 局部振动( segmental vibration):常称作手传振动(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或手臂振动(hand-arm vibration),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 接触机会: 风动工具:铆钉机、凿岩机、捣固机等。 电动工具:电钻、砂轮机、电锯等。

77 铁道工人使用捣固机夯实铁轨 煤矿工人使用电钻打眼 工人使用风钻打眼 这些都接触局部振动 工人使用砂轮机打磨工件

78 三、振动( vibration) 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 ) 指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的振动。 接触机会:
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 农机械(拖拉机、收割机等) 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等)

79 这些作业接触全身振动 交通工具上的作业

80 三、振动( vibration) (三)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81 三、振动( vibration) 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全身振动 (whole-body vibration)多为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2-20Hz),振动通过人体的支持部位传遍全身。

82 眩晕、恶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睡眠障碍等。
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前庭神经刺激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运动病(motion sickness) 3)消化系统影响:分泌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胃下垂 4)心血管系统影响: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肌缺血 5)腰背痛、椎间盘脱出、脊柱骨关节病变患病率增加 6)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月经异常、痛经、自然流产率及早产率增加 7)视物模糊、视觉分辨率下降、作业能力下降 眩晕、恶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睡眠障碍等。 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83 三、振动( vibration)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84 三、振动( vibration) 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
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

85 三、振动( vibration) 正常手部颜色 雷诺氏症—振动性白指

86 三、振动( vibration) 具有长期从事手臂振动作业的职业史 3.诊断 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结合末梢循环和周围神经功能检查
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87 三、振动( vibration) 3、治疗和处理原则 1)治疗 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外科治疗
 3、治疗和处理原则 1)治疗 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 外科治疗 患者应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减少白指的发作。

88 三、振动( vibration)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 <1Hz: 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 <1Hz: 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 1-30Hz:主要引起骨和关节改变 30-300Hz:引起末梢血管改变、神经功能的 损害 >300Hz:引起血管神经症 共振频率

89 三、振动( vibration)   2.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振动强度包括:振幅、加速度。 3.环境气温、气湿 4.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

90 三、振动( vibration) (六)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   1.控制振动源 通过减振、隔振等,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 —— 根本措施。

91 三、振动( vibration)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92 三、振动( vibration)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 (1)防寒、保暖措施; (2)振动工具的手柄温度(40℃);
(3)控制噪声、毒物和气湿; (4) 设备安装减振装置:减振座椅等; (5)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振手套。

93 三、振动( vibration) 4. 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 (1)做好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2)加强教育和健康管理;
(3)定期进行振动强度监测。

94 四、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95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以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辐射传播。具有波的一切特性,波长(λ)、频率(f)和传播速度。 频率常用单位为:Hz、kHz、MHz、GHz 1kHz=1000Hz 1MHz=1000KHz 1GHz=1000MHz

96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 非电离辐射

97 非电离辐射 (nonionizing radiation)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组织电离,称为非电离辐射。 主要包括: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 激光

98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也称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 包括 高频电磁场 微波

99 射频辐射波的划分 高频电磁场 微波 波段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 频谱 低频 LF 中频 MF 高频 HF 甚高频
VHF 特高频 UHF 超高频 SHF 极高频 EHF 波长 频率 3km~ 100kHz~ 1km~ 300kHz~ 100m~ 3MHz~ 10m~ 30MHz~ 1cm~ 300MHz~ 10cm~ 3GHz~ 1cm~1mm 30-300GHz

100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工艺、钢管焊接。 1、接触机会 (1)高频感应加热:生产过程产生的射频辐射多为中波(1Km-3Km)(300kHz-3MHz)。 (2)高频介质加热:常用的是1-100MHz的超短波设备(10-100m)。 (3)微波能的应用:使用频率一般为300 MHz-300GHz。 多为2450MHz 和915MHz固定频率。 加热的对象多为不良的导体,塑料热合、木材干燥、粮食处理,纸张、布匹、皮革、棉纱烘干等。 雷达导航、探测、通讯和科学研究。也可用于食品加工,干燥粮食、木材等。

101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2. 对健康的影响 高频电磁场: 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乏力、嗜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手足多汗,脱发等。女工有月经周期紊乱,少数男工性功能减退。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

102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微波: 1)类神经征:主诉与高频电磁场类似。 2)心血管系统:主诉有心悸、心区疼痛或压迫感。 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 支传导阻滞等。血压波动,接触早期血压偏高, 长期接触以低血压多见。

103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3)造血系统:接触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 时性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脱离 后一段时间可恢复。 4)生殖系统:女工常有月经异常,少数男工主诉 性功能减退。如睾丸受到微波照射可使精子数 量明显减少。脱离照射后多数人都可恢复。 5) 晶状体:大强度微波引起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

104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3. 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a 场源屏蔽:可以金属薄板(或金属网、罩)将高频电磁波的场源包围,以反射或吸收高频电磁波的场能,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将场能转变为感应电流引人地下。

105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b 距离防护: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量远离辐射源,例如使用长柄作业工具,遥控装置等。对场源周围要有明确的标志。 c 合理布局:安装高频机尽可能远离非专业工人的作业点和休息场所,高频机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并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d 卫生标准: 当心电磁辐射

106 (一)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2)微波的防护 基本原则: 屏蔽辐射源 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 个人防护

107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定义: 量子能量大于12eV的电磁辐射能引起生物体组织发生电离,称为电离辐射。 来源( ionizing radiation source): 自然界(宇宙射线、地壳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人工辐射源:射线发生装置产生的X射线、γ射 线、α射线、β射线、中子、质子等。

108 接触机会 1. 核工业系统:放射物质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的建立和运转。
2. 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器、X射线和γ射线的医用和工农业生产用辐射源。 3. 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矿的生产:磷肥、稀土矿、钨矿等开采和加工。 4. 医源性接触

109 大亚湾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110 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随机性效应 1、依据剂量-效应关系分类 无剂量阈值 有剂量阈值 发生机率与剂量 成正比 效应的严重程度 与剂量成正比
(stochastic effects) 确定性效应 (deterministic effects) 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 无剂量阈值 有剂量阈值 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增高,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 发生机率与剂量 成正比 效应的严重程度 与剂量成正比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111 2.按效应出现的时间 急性效应:短时间大剂量 慢性效应:长时间小剂量 远期效应:致癌效应、遗传效应

112 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1. 电离辐射因素 ★辐射物理特性:辐射的电离密度和穿透力 ★照射剂量和剂量率的大小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放射源罐

113 2、机体因素 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 淋巴细胞 原红细胞
髓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 生殖细胞 皮肤及器官的上皮细胞眼晶状体的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 软骨细胞骨母细胞 骨细胞 结缔组织细胞 肺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 肝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114 放射引起的损伤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
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115 2002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业病目录》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病 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放射复合伤 11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116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1.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117 1、医疗照射 病因 2、事故照射 3、核武器辐射

118 临床过程

119 最为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以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典型阶段性病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骨髓型 (1-10Gy): 最为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以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典型阶段性病程。

120 2)胃肠型 (10-50 Gy): 是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血水便、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等。 3)脑型 (>50Gy): 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殊临床表现。

121 1)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 2)临床表现、血象检查结果 3)估算受照剂量: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GBZ 标准) 1)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 2)临床表现、血象检查结果 3)估算受照剂量:准确地估算患者接受的剂量的 大小,如能确定剂量的大小,放射病的诊断即 可成立,并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122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合治疗。主要包括: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合治疗。主要包括: 防感染、防治出血 改善微循环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23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 (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 (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124 病因:放射源丢失、误照 ★1978年阿尔及利亚事故:一儿童拣到192Ir(铱)源带回家,造成22人连续周受照射,剂量为10-14Gy。
★1985年中国牡丹江事故:某单位一137Cs(铯)被2个儿童盗走,卖给同村的人,致使一家3人在 天内多次受到照射,累积剂量为8-15Gy。 ★2007年迁西某工厂失火,致放射源铅罐溶化,60多人受照射。

125 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骨髓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基本病理变化 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骨髓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126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全血细胞减少,出现头昏、乏力、食欲减 退;皮肤、粘膜少数出血点,或局灶性眼 底出血。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免疫功能和生 殖功能低下;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27 诊断原则 依据受照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结合健康档案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治疗原则
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全身状况,预防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128 3.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指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过剂量当量 (dose equivalent) 限值(0.05Sv)的外照射,累积剂量超过1.5Sv以上,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129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多数患者有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易激动、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的表现。
牙龈渗血、鼻衄、皮下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 男性患者性欲减退、阳痿。 妇女可表现有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

130 (1)外周血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进行性下降是辐射损伤最早出现的变化之一。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进行性下降是辐射损伤最早出现的变化之一。 (2)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辐射效应的一个灵敏指标。断片、双着丝点、环状。 (3)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活跃;增生低下;骨髓造血某一系统,特别是粒细胞系统成熟障碍。

131 诊断原则 ★具有接触射线和超剂量当量限值职业史 ★有接触射线的剂量记录 ★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合既往体检情况,并排除其他疾病等进行综合分析

132 3.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病 处理原则 定期体检(每年检查一次) 定期疗养 尽早脱离接触 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的药物 树立信心

133 放射卫生防护 1. 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 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 辐射防护应当实现最优化 (optimizat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应当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 (dose limits) 的规定。

134 (七)放射卫生防护 2. 外照射防护 (1)时间防护 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
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措施:远距离操作 (3)屏蔽防护

135 (七)放射卫生防护 3. 内照射防护 主要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一系列相应措施,同时应十分重视防止核素向空气、水体和土壤逸散。

136 (七)放射卫生防护 4. 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管理 健康管理 个人剂量监测及其管理 培训和持证管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个人防护
作业场所设立警示标识

137 放射性工作场所控制区的标志


Download ppt "医学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公共卫生学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