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讲 树立课标意识 拓展学科视野 北京教育学院 王远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讲 树立课标意识 拓展学科视野 北京教育学院 王远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讲 树立课标意识 拓展学科视野 北京教育学院 王远美

2 Majinzy:思想品德课是什么?它还叫政治课吗? (课程性质/课程名称)
:初中思品教学怎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课程理念)

3 LMY0115: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编写贴近生活,但只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脱离社会实践,学生是很难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个中道理的,作为教师也很难真正做到教材所编写的要求。而在学校不予以重视的情况之下,无法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我想请教,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书中所写的道理呢?

4 什么是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5 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研制新课标 概念解析: 关注主体: 人们(群体/个体) 关注领域:社会生活
关注关系:人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关注状态:稳定 关注主题: 做人做事 研究对象: 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研制新课标

6 内容提要 一、树立课标意识 尊重和应用课标 课标作用和意义 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二、了解国外信息 拓展学科视野

7 一、树立课标意识 尊重和应用课标

8 思品课标结构

9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类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成长中的我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教材编写建议 三、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0 思品课标由四个部分构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给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留了比较大的空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及教师专业的发展。

11 作用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一)课标的作用和意义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作用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编写教材、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2 宏观导向作用 具体指导作用 明确规范作用 学习课标 尊重课标 应用课标

13 了解国家要求 意义 增强课程及课改意识 缩小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 阶段性学习与常年性学习相结合

14 注重品德,德性的养成 (二)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变化: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1996)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 注重品德,德性的养成

15 实现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做合格公民的教育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7—9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6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17 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课程 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

18 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要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注意其综合、基础的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心理、法律、道德、国情的教育,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找到方向,奠定基础。

19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 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 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0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可以认为是本课程的灵魂,因为它决定本课程的方向,规定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也有体现,但在品德课程中,这几个特点都要围绕思想性的方向,进行规定与展开。

21 坚持科学理论的正面教育,联系世界先进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 人文性。 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课重要任务之一是塑造他们健康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关注三性),引导初中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坚持科学理论的正面教育,联系世界先进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22 我们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读《巴黎圣母院》可以帮助我们区别美丑,把握善恶; —读《安徒生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同情与善良; —读孔老夫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根…… 我们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3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从中认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产生思想认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道德内化。

24

25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学生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是贯彻整体性,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26 (三)基本理念

27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28 身心发展:儿童少年青年 身体发育: 初中学生处于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他们在经历人生的一个相对急剧的生理发育时期。 初中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生理发展和身体力量的迅速增长。 心理发育: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和大人没有过去那么大的差别了。 他们开始不再愿意父母和老师把他们看作孩子了。

29 生活范围的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公共生活
 尽管学校和家庭对他们仍然是重要的,但学校与家庭不再象过去那样是他们生活的天然界限和主要范围。 社区生活:尽管小学学生也开始熟悉了他们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初中学生对社区生活的了解和涉入社区生活的程度已经远比小学生深:不仅是社区的娱乐性生活,而且是一般公共生活了。 公共生活,是一个人和许多不相识的人发生交往的生活。 通过购物、旅行、文化消费,通过学校组织和自己结伴组织的各种校外活动,初中学生开始面对更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开始实际地接触公共生活。

30 交往生活的发展:同学、玩伴朋友、伙伴不相识的人
在熟悉的交往环境中,他们的交往关系在发生性质变化:  在家里,他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性,追求自己生活的独立空间。  在同学和伙伴一起相处时,他们不仅仅时游戏、玩耍,而且开始有精神的交流。  青春生理的发育使他们之间的亲密感情不再是“两小无猜”,而是开始渗入了异性间的好感和敏感、同性间的竞争和嫉妒这些复杂的感情。 他们间不再仅仅是同学和玩伴,而是成为了朋友和真正意义上伙伴。 在不熟悉的公共生活环境中,他们在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关系: 他们开始同各种各样的公共生活环境接触,同许多不相识的陌生人往。过去,他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感到胆怯,现在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和任何人打交道。 这是一种他们还不熟悉的生活和关系,他们还不理解这种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性质。 由于还缺乏生活经验和交往能力,加之他们的理性理解能力还未充分发展,他们在处理这种作为公民来与他人交往的生活关系时能力明显不足。

31 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养成教育,主要包括:
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规范养成,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等良好品性。 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如团结、友善、尊重、诚信、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养成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如公正、亲社会行为、责任心等。

32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课程的追求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33 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意识(诚实)、合作意识 沉着、冷静、勇气、乐观、真实 认知—践行
通过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诚实、尊重他人、负责、同情、自律、坚韧和奉献等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平等、进取、乐观、开放、竞争、效率等现代观念教育,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全面发展。 《这一天从亲历泥石流开始》(桂林 吴建军) 亲历险情——言传身教——再起波澜——心灵感悟 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意识(诚实)、合作意识 沉着、冷静、勇气、乐观、真实 认知—践行

34 对他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有责任的 品德是合乎社会要求的 行为是顺应社会的 生活是有目标、有追求的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 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35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家庭、他人、社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6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7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
新教材在现实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的设置上下功夫。要注意几点: —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 —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 —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38 奥数高手称“学习是为了挣钱” 被美国名校淘汰 —《新闻晨报》朱晓芳
奥数高手称“学习是为了挣钱” 被美国名校淘汰 —《新闻晨报》朱晓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中国各地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在某市举行的招生面试中,一位奥数获奖选手惨遭淘汰。宾大教授与奥数高手的对话。 宾大教授:“你读书读得这么好,是为了什么?” 奥数高手:“为了挣钱。” 教授又问:“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周游世界。” 教授问:“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还可以买房子。” 教授问:“买了房子还想干吗?” “和父母一起住……” 结果:被淘汰了

39 “自己能挣大钱” “自己能周游世界” “自己父母能安逸舒适” 只有“ 小我” 无社会责任感 不懂回报他人 缺乏自我独立意识 西方名校说“NO” 宾大教授将这位奥数佼佼者淘汰了,原因是:“没有回报社会之心,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40 家长A惊讶地表示:“奥数得奖也没用啊?平时一直在敦促孩子好好学习,要有好分数,要争取得奖,现在看来,国外大学重视的可不是这些。”
家长B表示理解:“他输的不是一次面试,而是一种个人素质的积累。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代表这个人就是优秀的。” 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认为,该校以往的奥数得奖选手大多被国内名校录取,这件事反映出中外学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我们的教育比较重视行为规范,对价值观的培养的确比较轻视。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期望自己要有怎样的发展、要给社会带来些什么、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思考得比较少。” 折射出的问题:忽视价值观念教育

41 美国常春藤盟校有非常合理的规章制度: 学习成绩占40% 综合素质占40% 价值观占20%。 其中非“分数”评估占了60%。

42 强加价值观是不正确的 忽视价值观是不负责任的 教育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就不是有效的和完整的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

43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讲话,2007

44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建思品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标的内容和实施要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
原则

45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46 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 纵 横 心理 道德 法律 国情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文化认同(中国心)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知国情、爱中华

47 在上述逻辑框架中有两条线索: 交往的发展逻辑,可以概括为: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 在这三个范围中,第一个不属于交往,但它是交往的起点。一个人怎样感觉他自己,同他怎样同他人交往有密切的关系。 后两者属于交往。教育在这三个范围中的目标可以说是和谐或协调。这三种协调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人自身身心的协调同他人的协调同社会的协调

48 意识发展逻辑,可以这样概括: 心理性感受道德体验法律意识 在这三种发展中,学生的健全发展状态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品德发展、法律精神,它们的发展之间也存在扩展性的联系: 心理健康品德发展法律精神

49 Zhanglibo70: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谁在前谁在后?我们教研员说情感价值观应放在前面,可是教参上却是知识目标放在前,我感到很疑惑,究竟谁说的对呢?( 分类目标顺序/课程性质)

50 (五)课程目标 总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四有新人 公民 公民品德) 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 知识

51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52 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九年级 学会选择)(《选择》(PPS)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53 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自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54

55 207107: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需要拓展,应该从哪方面拓展比较好?

56 从时间上看,古今的内容 从空间上看,中外的内容 从学科上看,德育、伦理、社会、文学、 法律、时事等 从形态上看,理论 、实践 从课标内容看,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重点)

57 二、了解国外信息 拓展学科视野

58 德育课程设置的国际趋势 国际上对应否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总起来说,东方国家倾向于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西方国家多倾向于否定专门的德育课程。 近年来,这一大体上的分界已经有所变化: 一些东方国家开始走向否定专门的德育课程 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尝试开设一些专门的德育课程

59 1989年,提出“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的教育主题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1989年,提出“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的教育主题 1994年,UNESCO召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主题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提出“和平文化”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60 “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要点: (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2)摈除暴力; (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 (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

61 UNESCO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
(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 (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 (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 1996年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的教育主题

62 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
(二)发达国家品德课的情况 美国 品德教育课程——公民学课程—— 生活指导课程 品德教育课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1990年大部分公立中小学开设。 其目的: (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 (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 (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 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63 公民学课程: (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 (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 (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64 生活指导课程: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具有四个特征:
(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 (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 (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 (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

65 英国 20世纪60年代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
“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 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 LINE,1978年)。

66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 一是宗教教义; 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 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6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 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 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 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

68 法国 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目标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

69 日本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 1984年提出两大德育改革目标:
(1)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 (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 1990年日本又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目标: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70 除道德课以外,还有社会课,初中主要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
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 (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 (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71 (三)新加坡的相关课程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公民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

72 目前下列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 求同存异、协商共处;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开设《生活教育》、《好公民》、《儒家伦理》等课程 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德育方针。

73 小结: 课程标准 课标作用和意义 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标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国外德育课程设置 国际组织(NUESCO) 主权国家(美、英、法、日、新)

74 谢谢聆听 敬请指正!


Download ppt "第一讲 树立课标意识 拓展学科视野 北京教育学院 王远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