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2 一、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块、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工作、教学评价、智力、能力与信息素质的培养、学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建设等 2、培养教学能力、总结学科教学规律 探索总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教学规律、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解决准备过程、教学过程、评价过程等教学过程规律培养一定的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讲解教材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及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作。 3、课堂教学实践

3 二、教材教法课的研究对象 1、信息技术课程 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课程标准 2、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3、信息技术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点、一般原则,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4、计算机辅助设计(CAI) 将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包括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指导的课程内容,也包括为某一教学内容所补充的教学模拟、动画以及向学习者提供某些辅导、操练和实践等。) 5、计算机远程教育

4 三、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的内容 (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不同层次中的教育目标,并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2)使学习者以所学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学习论和教学论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进行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3)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使学习者掌握指导信息技术学习的规律和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使学习者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5 本门课的要求 1、要树立热心教育的态度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教学。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与信息素养,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有效的教学客观规律,良好的职业道德,忘我工作的精神,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师表风范。 2、试讲三次:内容待定 3、有关教学设计的小论文一篇 4、规范的教案一份 5、课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

6 参考书目 [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教学人员.初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主编.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余胜泉,吴娟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5]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6]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育设计理论新探索,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7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 1、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初步、程序设计基础和网络技术为主。

8 (1)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要注意小学、初中、高中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编排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可以划分为如下6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9 (2)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 可以划分为如下7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
(2)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 可以划分为如下7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0 (3)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 算法与程序设计 模块三 多媒体技术应用 模块四 网络技术应用 模块五 数据管理技术 模块六 人工智能初步

11 2、信息技术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般为70~140课时):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高: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 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2.教学内容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1)信息获取 ①会描述信息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②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③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④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12 (2)信息加工与表达 ①能够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②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③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④通过使用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3)信息资源管理 ①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②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③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13 (4)信息技术与社会 ①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②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③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④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⑤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 ⑥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14 模块二 算法与程序设计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本模块为选修模块。 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

15 2.教学内容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①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③在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示、模仿、探究、实践等环节,了解顺序、选择、循环3种基本结构及其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能解释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④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

16 (2)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①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3种控制结构。 ②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③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④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⑤能够说出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发展的历史与过程,能够解释其意义。

17 (3)计算机算法例举 ①解析法 要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并能够用解析法分析简单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②穷举法 要了解穷举法的基本概念、穷举法适用的题类及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③查找、排序法 要了解数组的概念,掌握使用数组存储批量数据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递归法 要了解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能够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编写递归函数、编写程序、求解递归问题。

18 模块三 多媒体技术应用 1.教学目的及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选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本模块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

19 2.教学内容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1)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①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 活的影响。 ②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在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遍性。 ③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④体验并了解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

20 (2)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①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②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③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21 (3)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①通过网络浏览、软件使用和资料阅读,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想、实现交流的一种有效技术。 ②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 ③学会使用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信息。 ④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多媒体编辑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体作品,实现表达意图,并能够对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⑤能使用一种常用的工具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并能描述其基本特点。 ⑥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2 三、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基本的教学论原则的指导下,以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特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特 点等为依据而确定。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把两者结合起来。 科学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科学知识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它的运动规律的,掌握科学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树方正确的观点和信念。因此,教师深入钻研和阐述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内柞和科学内容,是在教学巾贯彻科学忤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土壁环节

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是知识的源泉,使学牛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1)重视教材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主要是通过掌握教材中的系统理论知识来得到发展,强调结合实际,更应注意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陷入盲目性,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能真正联系实际,避免片面强调实践,强调技巧。 (2)重视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练习、实习作业等方法, 也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选定较好方案。

24 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反映。 能力是人们顺 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属于个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 智力是大脑机能在社会活动中 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2)注意掌握知识的方法。

25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看,年龄越小,形象思维越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越差,这就需要一定的直观感性经验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基础。 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形成表象,然后再经过头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论知识。 (1)注重从实例引入 (2)注重直观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 ①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 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导出结论; ②随着讲授的需要,提出直观材料,让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说的内容; ③讲完理论,再通过演示或实验去验证理论,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认识。

26 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1)将学习新知识与复习巩固旧知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总结性复习,更要重视日常课堂教学的复习巩固,充分认识到发展与巩固相结合在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将复习巩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2)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课水平,解决好巩固教学的关键——记忆问题。一般来说,生动的教学,使学生印象深刻,较易记住,理解的东西比尚未理解的东西容易记住。因此,要使教学取得良好而巩固的效果,首先要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和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授课质量,使所教课生动、清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并在教学中经常把知识条理化。

27 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正确运用各教学原则,有助于在教学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全面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创造条件。 (2)全面地、辩证地贯彻各原则,防止产生绝对化、片面化。在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时,不可忽视其实践性、直观具体性。在强调基本知识的教学时,不可忽视能力的培养;在重视新知识的学习时,不可忽视巩固旧知识等。 (3)所有教学原则都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贯彻。从确定大纲、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备课直至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加以体现。当然,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各教学原则均起同等作用,还应有主次之分。


Download ppt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