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2

3 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1929年,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60年代: 1959年英国 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半合成青霉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80年代: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崛起。 90年代--现在,针对细菌耐药性开发新品种。主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

4 青霉素 Alexander Fleming ( )

5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6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如青霉素G。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如青霉素G。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1. 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广谱类: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霉素G、异烟肼等。 3.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7 4. 抑菌药、杀菌药: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8 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9

10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作用于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 (作用于50S亚基 )。 4. 抗叶酸代谢:干扰敏感细菌叶酸合成,如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5. 抑制核酸代谢:抑制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DNA的复制如喹诺酮类 。

11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一、概念 耐药性(抗药性):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一、概念 耐药性(抗药性): 细菌对某一类中的某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这一类的其余抗菌药不再敏感。如磺胺类。 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多出现在化构或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 交叉耐药性: 完全交叉耐药性: 单向交叉耐药性:

12 使药物不易进入靶部位。如革兰阴性菌外膜孔蛋白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耐喹诺酮类细菌基因突变,使喹诺酮进入菌体的特异孔道蛋白的表达减少。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使药物不易进入靶部位。如革兰阴性菌外膜孔蛋白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耐喹诺酮类细菌基因突变,使喹诺酮进入菌体的特异孔道蛋白的表达减少。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破坏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的抗菌活性结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杀菌活性。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的抗菌必需结构-NH2乙酰化而失去对细菌的作用。 2.改变靶位结构 靶位:指影响细菌生化代谢过程的作用点。 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抗菌药对靶位的作用: ①降低靶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②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③合成新的功能相同但与抗菌药亲和力低的靶蛋白;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作用的底物) 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13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

14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1. 合理应用抗菌药,并给予足够的剂量与疗程 2. 必要的联合用药和有计划的替换药物 3. 开发新的抗菌药


Download ppt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