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2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3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4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G+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

5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14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 乙酰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16元环)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14元环) 罗红霉素(14元环) 阿奇霉素(15元环) 罗他霉素(16元环) 第三代:酮内酯类,如泰利霉素、喹红霉素

6 抗菌作用 相似 略广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相似 略广

7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机制: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转肽酶),影响核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妨碍肽链增长,从而特异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是静止期快效抑菌剂。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 改变靶位结构:23S rRNA腺嘌呤甲基化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替代)、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毒性低 耐药性:产生灭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药物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8 体内过程 红霉素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低。 主要经肝脏代谢(除阿奇霉素),经胆汁排泄,有肝肠循环 在酸性条件下容易破坏,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故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口服采用耐酸的依托红霉素或琥乙红霉素 注:红霉素为肝药酶抑制剂

9 共同特点 窄谱抑菌药 在酸性条件下容易破坏,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进入肝肠循环。 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除红霉素外,毒性较低

10 对G-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及军团菌等高度敏感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及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红霉素 抗菌谱:静止期抑菌剂 对G+菌作用强 金葡菌、链球菌、 对G-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及军团菌等高度敏感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及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患者。还是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军团菌病的首选药。 它效力不及青霉素,且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数月后,又可恢复其敏感性。

11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肝损害 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 过敏反应、耳鸣、听力减退等

12 克拉霉素 半合成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且不受进食影响,但由于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仅为55%。 与红霉素相比抗菌活性强,对G+菌、军团菌、肺炎衣原体的作用较强。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13 阿奇霉素 15元环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耐酸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 t1/2长达35~48h,每日仅需给药一次。 与红霉素相比抗菌谱较广,对G-菌作用增强, 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最强;对某些细菌表现为 快速杀菌作用,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 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14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以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为代表。 抗菌谱:较窄,与红霉素相似。 作用强:各型厌氧菌、G+需氧菌
无效:G-杆菌、肠球菌、MRSA、肺炎支原体。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不与红霉素合用。 人型支原体: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5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1.吸收 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仅为20%~30%,且受食物影响;克林霉素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为87%,受食物影响小。 2.分布 吸收后两药均分布广泛,在大多数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骨组织中的浓度尤其高,在胆汁和乳汁中浓度也较高,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代谢和排泄 主要在肝脏代谢,仅有10%原形药物经尿液排出体外,难达有效治疗浓度。

16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急 性或慢性骨髓炎(首选);②需氧G+球菌引起 的呼吸道、骨及软组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 心内膜炎等;③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 科感染等。 【不良反应】 口服、注射均可引起胃肠反应,严重时可致 假膜性肠炎,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治疗。

17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以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为代表 抗菌作用:G+菌、厌氧菌,MRSA、MRSE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类 以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为代表 抗菌作用:G+菌、厌氧菌,MRSA、MRSE 为快速繁殖期杀菌药 作用机制: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碍细胞壁合成 体内过程:口服难吸收,肌注可致局部剧痛和组织坏死,只能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泛,但不易进入脑脊液和房水。以原形经肾排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t1/2约6h,替考拉宁长达47h。 与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阻断细胞壁合成,造成细胞壁缺陷而杀灭细菌,尤其对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菌呈现快速杀菌作用。仅对G+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G-菌无效。

18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仅用于严重G+菌感染,特别是MRSA、MRSE和肠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呼吸道感染等。也可用于治疗对β-内酰胺类过敏的患者,口服治疗伪膜性肠炎。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19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毒性较大,替考拉宁毒性较小。 耳毒性 肾毒性:损伤肾小管,严重可致肾衰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毒性较大,替考拉宁毒性较小。 耳毒性 肾毒性:损伤肾小管,严重可致肾衰 过敏反应:偶有斑块样皮疹和过敏性休克 快速静注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征” 。 口服有恶心、呕吐、金属异味和眩晕, 静注偶发血栓性静脉炎 。 注意:严禁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高效利尿药合用。

20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二、多粘菌素类 以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为代表 抗菌作用:窄谱慢效杀菌药 窄谱,只对某些G-杆菌有杀灭作用。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二、多粘菌素类 以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为代表 抗菌作用:窄谱慢效杀菌药 窄谱,只对某些G-杆菌有杀灭作用。 多肽类抗生素具有表面活性,含有带阳电荷的游离氨基,能与G-菌细胞膜的磷脂中带阴电荷的磷酸根结合,使细菌细胞膜面积扩大,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磷酸盐、核苷酸等成份外漏,导致细菌死亡。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都有效。

21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 肠道手术前准备(口服) 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孢菌引起的败血症、泌尿道和烧伤创面感染。 不良反应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 肠道手术前准备(口服) 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孢菌引起的败血症、泌尿道和烧伤创面感染。 不良反应 肾毒性:如蛋白尿、管型尿 神经毒性:如头晕、面部麻木、周围神经炎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药热 其他:如肝毒性

22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本章要点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林可霉素类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应用。 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


Download ppt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多肽类抗生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