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4)、细菌的液体培养特征 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整个个体与培养基接触、可以自由扩散生长, 它的生长状态随细菌属、种的特征而异。 培养特征:混浊程度,沉淀形态,有无气泡、颜色等。分类依据。

2 5、 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1)细菌表面的电荷与等电点 细菌表面含有50%左右的蛋白质,因此表面带有电荷,并有相应的等电点。 测定方法:对染料的着染性;电泳;对阴阳离子的亲和力。 等电点; 细菌;pH2-5 革兰氏阳性菌:pH2-3 革兰氏阴性菌:pH4-5 在一般的培养、染色、血清试验过程中,细菌多处于偏碱性(pH7-pH7.5)、中性(pH7)、偏酸性(pH6-7),高于细菌的等电点,加上磷壁酸的磷酸基---所以细菌表面总是带负电荷。

3 2)、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方法 A、原理:表面带电荷 B、常用染料: 酸性染料—品红、刚果红、曙红;
碱性染料—结晶紫、龙胆紫、碱性品红(复红)、亚甲蓝(美蓝)、甲基紫、中性红、孔雀绿。 细菌与染料的亲和力与染色液的pH有关:如:用美蓝染色,则在溶液中加入碱性试剂,以增加细菌表面的酸性解离。用曙红则加醋酸或石炭酸以增加细菌表面的碱性解离。

4 由于菌体带负电荷,故多用带正电的碱性染料染色。
少数菌如分支杆菌属、诺卡氏菌属中的某些菌用酸性染料染色--抗酸性染色。 抗酸性染色:先以浓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随即以盐酸酒精或硫酸水脱色,最后用美蓝液复染。如属于抗酸细菌,呈红色,因菌体有抗御酸类脱色的特性,故能保持初染的红色。如属于一般细菌,则呈蓝色,因菌体无抗酸能力,初染的红色被酸类所脱去,故被复染成蓝色。 C、染色法 简单染色:一种染料,增加对比。 复合染色:两种染料,区分染色反应或将菌体与某一部位分开。

5 姬姆萨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鉴别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 负染色: 正染色 死菌 活菌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 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 细菌染色

6 简 单 染 色 法 染色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镜检 注意事项:
简 单 染 色 法 染色过程: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镜检 注意事项: 涂片:取菌量不能太大;干燥:自然干燥; 水洗:水流不能直接冲在涂菌处。

7 背景着色,菌体不着色,多用于荚膜的观察。
背 景 染 色 法

8 革兰氏染色法 革 兰 氏 染 色 法 C.Gram 丹麦医生 步骤: 涂片固定; 草酸铵结晶紫初染1min; 碘-碘化钾液媒染1min;
结果: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革 兰 氏 染 色 法

9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 3)、细菌悬液的稳定性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存在状态有两种 : 稳定型:S型或光滑型。 不稳定型:R型或粗糙型。 细菌的这种分布取决于细菌表面的解离层及亲水基和疏水基的比例。 废水处理中的二沉池 :使粗糙型占优势或增加强电解质。

10 4)、细菌悬液的混浊度 菌体呈半透明状态,光线照射时,部分被透过,部分被折射。 5)、细菌的多项胶体性质 细菌含有多种组成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 6)、细菌的比表面积 巨大,有利于能量代谢。 7)、细菌的密度与重量 与菌体所含物质有关,一般在1.07—1.19之间。略大于水的密度。 单个细菌的质量约为1×10-9~ 1×10-10mg。

11 第二节 古细菌 1977年定义,并将细菌划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第二节 古细菌 1977年定义,并将细菌划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一、古菌的特点。 1、形态:细胞很薄、扁平。由精确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 2、细胞结构: 大多数古菌的细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和胞壁酸;它的主要组分是脂蛋白。蛋白质是酸性的,脂类是非皂化性甘油二醚的磷脂、糖脂衍生物。 3、代谢:呈多样性,含有许多特殊的辅酶。异养型、自养型、不完全光合作用3种类型。 4、呼吸类型:多数为严格厌氧、兼性厌氧,还有专性好氧。没有严格的好氧型、完全的光合型。 5、繁殖速度:繁殖速度、进化速度比细菌慢。 6、生活习性:大多生活在极端环境。

12 极端嗜热、嗜酸、代谢硫,多生长在含硫地热水或土壤中。
二、古菌的分类 泉古生菌门 : 极端嗜热、嗜酸、代谢硫,多生长在含硫地热水或土壤中。 广古生菌门: 产甲烷菌 极端嗜盐菌 热原体 嗜热嗜酸菌 古生硫酸盐还原菌 美国黄石公园的间歇泉中漂流的彩色的古细菌

13 甲烷菌:是属专性厌氧菌,它与自然界存在的水解菌和产酸菌等协同作用,使有机物甲烷化,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天然气。 它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表面层、鞘和荚膜、细胞质膜、原生质和核质。 嗜热嗜酸菌:专性嗜热、好氧、兼性厌氧、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杆状、丝状或球状。适于70~1050C生长,大多数种是硫细菌。 极端嗜盐古菌:对Nacl有特殊适应性和需要性。栖息在高盐环境与盐场,天然高盐湖或高盐腌渍食物制品中。 细胞呈链状、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阴性或阳性,好厌或兼性厌氧,化能有机营养型,最适宜pH=5.5~8.0,生长温度30~550C最佳370C。

14 盐八叠球菌 古生硫酸盐还原菌 产甲烷菌 热原体 嗜热嗜酸菌

15 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生物。
第三节 放细菌(革兰氏阳性菌) 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生物。 大多数放线菌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除枝动菌属外,均为革兰氏阳性菌。 放线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丰富和呈微生物碱性的土壤中。107个/g左右。 能看到:北方春季深层黑土地的白丝。 能闻到:泥土特有的“泥腥味”。

16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丝状与枝状细胞的细菌: 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含磷壁酸;
2、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其鞭毛类型与细菌相同,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 3、放线菌噬菌体的形状与细菌的相似; 4、有原核,无核膜。无细胞器; 5、最适生长PH相近,一般呈微碱性; 6、DNA重组的方式与细菌的相同,核糖体同为70S; 7、对溶菌酶敏感;凡细菌所敏感的抗生素,放线菌也同样敏感。

17 一、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 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菌丝分支,为单细胞。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核物质不断复制分裂,细胞不分裂,而是无数分支的菌丝组成细密的菌丝体。 菌丝体可分为三类。 依据分布和功能分类: 基内(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孢子丝 宽 μm 直径1-1.4μm

18 1、营养菌丝 2、气生菌丝 3、孢子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隔膜,
直径 u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2、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 菌丝上,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颜色较深 ,直径较粗(1-1.4um) 3、孢子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 子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 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19 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 培养基内,吸收营养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 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 的菌丝,即孢子丝

20

21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①菌落相对于其它细菌来说较小; ②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光平或有皱折; ③放大镜下可见菌落外围具辐射状菌丝。 菌落形态
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如链霉菌) 菌落质地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小而不 蔓延,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 菌落形态 不能产生大量菌丝体的菌种(如诺卡氏菌) 粘着力差,粉质,针挑起易粉碎

22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A:诺尔斯氏链霉菌; B:皮疽诺卡氏菌; C:酒红指孢囊菌; D:游动放线菌; E:小单胞菌; F:皱双孢马杜拉放线菌 产抗菌素的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A:卡特利链霉菌; B:弗氏链霉菌; C:吸水链霉菌金泪亚种;D:卡那霉素链霉菌;E:除虫链霉菌; F:生磺酸链霉菌

23 细菌的芽孢是休眠体,而放线菌的孢子是繁殖体。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凝聚孢子 横隔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壁孢子 无性孢子 存在多种 孢子形成方式 繁殖方式 菌丝断裂 常见于液体培养中,工业发酵生产 抗生素时都以此法大量繁殖放线菌。 细菌的芽孢是休眠体,而放线菌的孢子是繁殖体。

24 在气生菌丝顶端膨大成孢子囊,囊中形成孢子。
1、孢囊孢子 在气生菌丝顶端膨大成孢子囊,囊中形成孢子。 链孢囊菌属

25 2、横隔孢子 (节孢子、粉孢子) 气生菌丝横隔分裂形成。

26 3、分生孢子 在气生菌丝顶端形成成串或单个孢子。

27 孢子丝释放孢子 链 霉 菌 的 生 活 史 繁殖菌丝 (孢子丝) 孢子在适宜 的条件下萌 发,长出1-3 个芽管 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

28 四、放线菌代表属 (一)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 ) 在单轴分枝的孢子梗上产生圆形的单生孢子。是土壤和水体中常见的放线菌。
可产生多种抗生素,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庆大霉素是由棘状小单孢菌(M .echinospora )产生。 (二)诺卡氏菌属(Nocardia) 培养15h至4天,菌丝体产生横隔膜后断裂成长短近一致的杆状或Y字型,以此复制成新的个体。 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如利福霉素、瑞斯托霉素。 (三)游动放线菌属(Aclinoplanes) 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有分枝并形成各种形状的孢囊,囊中有孢囊孢子,孢子有鞭毛能运动。 济南游动放线菌可以产生创新霉素,是我国发现的。 (四)放线菌属(Actinomyces) 形成菌丝体,但不形成孢子。菌丝体为基内菌丝体,多为厌氧性。多为致病菌。牛放线菌引起牛颚肿病;衣氏放线菌常寄生在人类口腔、齿龈、扁桃体与咽部等,为条件致病菌。

29 小单胞菌属和诺卡氏菌属形态

30 五、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 中最多,其代谢产物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75%由链霉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 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如皮肤、脑、肺和脚部感染)、 植物(如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的疾病。 具固氮作用,用于生产生物菌肥。

31

32 六、放线菌生理 绝大多数为异养型,能利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 氮源以Pr,蛋白胨,以及某些氨基酸最合适,硝酸盐、铵盐和尿素次之。
一般都需要金属离子; 大多放线菌是好气性的; 最适温度23-370C。

33 七、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七、放线菌培养基   配方一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 硝酸钾 0.1克 ;磷酸氢二钾 0.05克 氯化钠 0.05克 ;硫酸镁 0.05克 硫酸亚铁 0.001克 ;琼脂 2克 水 100毫升 。 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在烧杯外做好记号,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 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 ;琼脂 20克 ;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34 第四节 蓝细菌 蓝细菌曾一直被称作蓝藻或蓝绿藻,归属于裂殖植物门裂殖菌纲、裂殖藻纲。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蓝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具有光合作用,改属原核生物界兰细菌门,共有150个属,2000多个种。

35 只有原始核、染色质,含叶绿素,无叶绿体。
1、形态大小: 只有原始核、染色质,含叶绿素,无叶绿体。 形状:球状、杆状,单细胞或多细胞连接的丝状。 大小:直径范围,0.5—60μm, 大多3-10μm。 丝状聚合体 链杆状 球状(正在分裂)

36 2、蓝细菌细胞组成特点 含有叶绿素a(680~685nm) 藻胆素(550 ~ 650nm)类胡萝卜素(450 ~550nm)藻胆蛋白体(560 ~630nm)。

37 气泡:存在于细胞质中。 功能:利于菌体漂浮水面进行光合作用 β-胡萝卜素 藻胆蛋白 两种兰色素:红光下含量高 一种红色素:绿光下含量高
有效地利用光源 气泡:存在于细胞质中。 功能:利于菌体漂浮水面进行光合作用

38 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通过在原来的壁内再分泌一层壁(肽聚糖),形成厚壁细胞,叫做“异形胞”。类囊体聚集在细胞两端,失去藻胆蛋白,仍保留叶绿素a。特殊的是异形胞含有固氮酶,成熟以后,为了保证固氮酶需要的无氧环境,藻胆体解体,光合系统Ⅱ不存在,细胞也无色透明,或色素降低(光合系统Ⅰ、叶绿素a 还存在)。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

39 具有异形胞的兰藻都能固氮(有些不形成异形胞的单细胞蓝藻也能固氮),固氮时由相邻的营养细胞提供有机碳化物,异形胞把固定的氮以谷氨酸的形式输出,可通过细胞连接处的小孔进行产物互换。异形胞还具有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叫顶位,位于藻丝中间,叫胞间位。 厚垣孢子(厚膜孢子、静止孢子):是一种厚壁细胞,属于休眠孢子。抵抗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营养细胞。厚垣孢子常常与异形胞相伴而生,不过,厚垣孢子具有强烈的色彩。

40 3、蓝细菌的主要生理特点 (1) 进行放氧光合作用(有氧条件下)
异形胞(固氮) (2)部分具有固N能力(热带地区、水稻田),已知蓝细菌有20多种具固氮作用。  (3)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只需空气、阳光、水分、少量无机盐。 (4)没有有性生殖,以裂殖为之,也可芽生殖,极少数有孢子。

41 蓝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的区别 蓝细菌:自养菌,释放氧气。 细菌:腐生菌或兼性腐生。
蓝细菌:无叶绿体,无真核,70S核糖体,含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 真核藻类:有叶绿体,真核,80S核糖体,不含肽聚糖。

42 4、蓝细菌代表类群 代表类群:微囊藻属 曲鱼腥藻属 腔球藻属 水体常见

43 微囊藻属:常见于池塘、湖泊,细胞很小,一般为球状,分裂方向不一定,多次分裂产生的许多细胞密集在一个共同的胶鞘膜中,形成球形胶团,浮游在水中,称为“水华”。-在富营养水里,春夏交接时,开始出现该藻,夏秋两季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水色改变,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释放氧气;旺盛时,因其死亡分解耗氧和产酸,使水质变坏,影响鱼类生长。

44 鱼腥藻属:多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外有胶鞘,直形或弯曲,少数成环状或螺旋状。细胞为球形或腰鼓形。有异形孢和静息孢子。在水中浮游的种类多为单独个体,在土壤上的种类多具厚胶被形成的不定形胶块,在池塘湖泊中能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在稻田中亦能旺盛生长,可与红萍共生并固氮。

45 念珠藻属:-细胞排列不规则,弯曲在坚固胶被中,形成具一定形状的胶块。细胞形态与鱼腥藻极相似,有异形孢,以段殖体繁殖,在成熟群体中才有静息孢子。在土壤、石岩、草地和苔藓上都有分布,雨后常大量繁殖,与真菌共生,形成“地木耳”。西北地区草原上的发菜也是一种念珠藻。有些种类具固氮能力。

46 颤藻属:为多细胞短圆柱状的饼状细胞,叠成细胞丝,直形或弯曲,不分枝,无异形胞,丝状体无胶鞘,能在水中颤动或滑动故名。常在污水中潮湿土地上生长。

47 螺旋藻属:丝状,带螺旋胶鞘,无异形胞,喜高温、高碱,不形成水华。36个种,其中,只有钝顶螺旋藻(乍得)、极大螺旋藻(墨西哥湾)、印度螺旋藻应用。我国青岛、湖北、江西、安徽、贵州等地,1997年在内蒙古盐碱湖中发现鄂尔多斯螺旋藻、巴彦淖尔螺旋藻、钝顶螺旋藻、方胞螺旋藻,并且发现水华。

48 第五节 螺旋体 无鞭毛,在细胞两端各有一根富有弹性的轴丝,向细胞中部延伸并重叠。 繁殖是方式为:纵裂。
第五节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aeta)是一类形态和运动机理独特的细菌。 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宽度0.1 ~0.5μm,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 无鞭毛,在细胞两端各有一根富有弹性的轴丝,向细胞中部延伸并重叠。 繁殖是方式为:纵裂。 化能异养;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自由生活、共栖或寄生 。 有些种是致病菌。引起人患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 黄疸出血热群钩端螺旋体

49 第六节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包括:立克次氏体目和衣原体目
第六节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包括:立克次氏体目和衣原体目 1、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 年)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50 1)立克次氏体的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含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菌体含RNA和DNA,接近于细菌。
2)形状为杆状(0.3~0.6) × (0.8 ~ 2.0),也有球状和丝状。 3)不能通过细菌滤器,无芽孢、鞭毛,不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 4)繁殖方式为:二分裂,多寄生。 5)对磺胺及抗生素敏感。

51 2 衣原体(Chlamydia) 1).有细胞构造,有核糖体。 2).细胞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胞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能量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仅少数有致病性,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 1).有细胞构造,有核糖体。 2).细胞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3).有革兰氏阴性菌特征的含肽聚糖的细胞壁。 4).有不完整的酶系统,尤其缺乏产能代谢的酶系统。 5).二等分裂繁殖;多寄生 在哺乳动物、鸟类体内。 6).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磺胺等都很敏感。 7).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或HeLa细胞培养。

52 衣原体

53 3 支原体(Mycoplasma) 1)支原体的直径约为150-300nm。 2) 缺乏细胞壁。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致病支原体中,肺炎支原体起肺炎,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主要泌尿生殖道感染。 1)支原体的直径约为150-300nm。 2) 缺乏细胞壁。 3) “油煎蛋”状菌落( mm)。 4) 二等分裂。 5)基因组很小, Mb。 6)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独立生长。 7)具有氧化型或发酵型的产能代谢,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生长,多为腐生性。 8)对能与核糖体、细胞膜结合的表面活性剂、抗生素敏感。


Download ppt "液体培养:培养1-3天后,观察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状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