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篇:微观金融部分 ----金融中介 第五章 商业银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篇:微观金融部分 ----金融中介 第五章 商业银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微观金融部分 ----金融中介 第五章 商业银行

2 第五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3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 商业银行的定义 二、 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4 一、 商业银行的定义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直接面向社会企业、单位 和个人,以经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机构。
商业银行在现代各国金融体系中都居于主导地位,是一 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骨干。由于它主要依靠吸收存款作为其 放款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IMF;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

5 二、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 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6 1、 商业银行的产生 (1)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 (2)产生历程: (3)产生途径: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钱币兑换业,银行最早 起源于意大利语“banco”,英语转化为“bank”。其原意是指 存放钱财的柜子,后来用于指专门从事货币存、贷和办理 汇兑、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 (2)产生历程: 货币经营业——早期银行——现代商业银行 (3)产生途径: 一是由早期银行转变而成 一是以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7 (4)产生历史: (1)1397年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梅迪西银行成立,并且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 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
——世界上的 (1)1397年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梅迪西银行成立,并且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 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 (2)1580年成立了最早以银行(banco)名称经营业务的的商业银行——威尼斯银行 (3)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是世界第一个股份 制银行。 ——旧中国 (1)1845年,中国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一家英国银行。 随后至19世纪末,英国的其他银行以及各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相继到中国设 立了分行。 中国自办的 (1)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2)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 (3)1907年设立了交通银行。 (4)同时,民族资本商业银行陆续建立。 (5)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 进程。

8 2、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集中化 (2)全能化 (3)电子化 (4)国际化 (5)社会化

9 三、商业银行的类型 (1)按照经营模式分: (2)按照组织形式分: 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商业银行 单一银行制 总分行制 银行持股公司制
连锁银行制 跨国联合制

10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 商业银行的性质 三、 商业银行的职能

11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
 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 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    商业银行经营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受社会经济的影响特殊。  (3)商业银行责任特殊    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12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职能。 (4)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
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表现在两方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 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充当客户之间货币收付和结算的中介。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 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信用创造职能。 信用创造职能主要表现为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和创造存款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支票,创造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的 重要职能。 (4)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 总之,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 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

13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4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银行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资金来源为: 1、资本金(自有资金) (1)权益资本 2、吸收的外来资金 (1)吸收存款
(2)国际通用的资本标准。“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划分 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 2、吸收的外来资金 (1)吸收存款 (2)从央行借款. (3)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

15 1、资本金 (1)权益资本 1、股本。 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是筹建银行时所发行 股票面值的合计金额。 2、资本盈余。
是银行发行股票时发行价超过其面值部分。 3、未分配利润。 是商业银行在向股东支付股息和红利之后剩余的营业 收益部分,它仍属于股东所有。 4、公积金。 是商业银行按法定比例提留的那部分营业收益,是商业银行追加新 资本的重要渠道。 5、风险准备金。 是商业银行为应付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

16 (2)国际通用的资本标准 1998年,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个银行资本充足
程度的国际标准,即“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规定了国际通用的资本标准。“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划分为核 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并规定核心资本在总资本中不得低于50%。 第二,使用五个风险权数,即0%、10%、20%、50%、100%,来判断资 产的信用风险。 风险权数为0%的有库存现金、在本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对本国中 央银行的放款、购买本国中央银行债券等;风险权数为10%的有对本国公共 部门的债权(也可是0%、20%和50%);风险权数为20%的有由本国银行担保 的贷款、托收中的现款等;风险权数为50%的有住宅抵押贷款、对私人部门 债权等;风险权数为100%的有对不动产投资及其他投资等。 第三,银行资产按以上权数加权计算以后即为风险资产总额,并要 求核心资本应不少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4%,总资本应不少于加权风险资 产总额的8%。

17 2、吸收的外来资金 (1)吸收存款 A.特点: a.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 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客户向银行提供这种负债的多少和期限,在某种程度上 都取决于客户本身,而不是由商业银行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 上说,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是一种被动型负债业务。 b.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负债业务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c.吸收存款是银行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

18 三类: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b.主要是准备用于交易和支付的款项。 c.支用时须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a.可以由存户随时存取而无须事先通知开户银行的的存款。 b.主要是准备用于交易和支付的款项。 c.支用时须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吸收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一大特色,它以活期存款为基 础,广泛开展转账结算业务,由此形成派生存款,进而影响存 款货币供应量,这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标 定期存款 a.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才准提取的存款。 b.是近期暂不支用和作为价值储存的款项。 c.20世纪60年代以来,推出了“可转让”的大额定期存单,这 种存单于到期日前可在货币市场上转让买卖。

19 储蓄存款 a.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之需所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 储蓄存款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分零存整
取、整存整取、存本取息等几种形式。它是预先约定存款期 限,期限越长利息率越高,是个人投资取息的重要手段。) b.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支用时 只能提取现金或转入存户的活期存款账户。 c.储蓄存款定期居多,但无论定期、活期,都支付利息, 只是利率高低有别。

20 (2)从央行借款. 1.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在于缓解本身资金的暂时不足。 2.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两种形式: A.再贴现
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转卖给中 央银行; B.再贷款 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 3.这项负债业务,无论是从在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中的比重来 看,还是从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来看,在西方国家都很 小。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该项目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一 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不过明显趋于下降。

21 (3)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
1985年以来,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会发行 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22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 1.定义: 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2.业务:
(2)票据业务 (3)贷款 (4)证券投资

23 (1)现金资产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放款两种 (2)票据业务 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
的提取而形成现金资产。现金资产是银行资产中最富有流动性 的部分,基本上不给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法律对其持有量也 有严格规定。它主要包括库存现金、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 金等 (2)票据业务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放款两种

24 (3)贷款 贷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 期归还的业务。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是银行运用资金,取
得利润的主要途径,也是其维持同客户良好往来关系的重要因素。 贷款的原则。即“6c原则”。商业银行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 在对放款对象进行审查时所采用的信用分析方法。 第一,品德(character),是指借款人的偿债意愿。 第二,能力(capacity),是指借款人广泛利用其才能和对其新借 资金合理使用获取利润的能力。 第三,资本(capital),是指借款人的财富状况。 第四,担保品(collateral),是指借款人能否提供用做还款保证 的抵押品。 第五,经营状况(condition of business),是指企业外部经营 环境和自身的经营情况。 第六,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是指借款人能否在日益竞争 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5 不良贷款,或称不良资产,也称不良债权,在商业银
不良贷款与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不良贷款,或称不良资产,也称不良债权,在商业银 行的经营管理中一直是个重要问题。 不良贷款,在我国,多年来一直作为逾期贷款、呆滞贷 款和呆帐贷款,简称“一逾两呆”。 缺陷:未到期,视正常,有点宽松,到期,超一天,是 逾期,有点严格。 我国决定吸取国际金融组织推荐的贷款分类法,按风险 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 损失。

26 由于许多国家的银行法都禁止商业银行投资于股票,因
(4)证券投资 由于许多国家的银行法都禁止商业银行投资于股票,因 此,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是各类债券,也可称债券 投资业务,其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降低风险和补充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限于政府债券和中 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

27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 (1)定义: (一)结算业务 (二)信用卡业务 (三)代理业务.代理业务一般可以分为:
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做无风险业务。 (2)业务类型 (一)结算业务 (二)信用卡业务 (三)代理业务.代理业务一般可以分为: A.代理收付款业务,如代理发放工资、代理保险等。 B.代理融通业务,是一种应收账款的综合业务,它是指商业银行 接受他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为收取应收账款,并为委托者提供 资金融通的业务。 C.其他代理业务,如代理承销与兑付债券业务,代理保管业务。 代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还有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保管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等。

28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直接影响其资产负债表内的金额,但可能成 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2)种类:
2、表外业务: (1)含义: 影响银行利润但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直接影响其资产负债表内的金额,但可能成 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2)种类: (一)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 A、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B、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 (二)无风险的表外业务即中间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表外业务 总结: 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 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这方面的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 务收入。

29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与理论 一、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30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三性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流动性原则 (三)盈利性原则

31 (一)安全性原则 (二)流动性原则 (三)盈利性原则 1、定义: 安全性指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
2、商业银行必须首先坚持安全性的原则,原因: (1)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 (2)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 (二)流动性原则 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2、涉及两个方面: (1)应付存款户的提款,偿还到期债务,这是满足支付能力的需求。 (2)当贷款户提出合理的贷款需求时,商业银行应有资金满足。 (三)盈利性原则 1、定义 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为其所有者获取利润的能力。 2、作用 保持理想的盈利水平是商业银行能够充实资本和扩大经营规模,并据以增强银行 信誉、提高银行竞争实力的基础。

32 (四)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及盈利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1、矛盾关系 2、统一关系
盈利性越高,其流动性就越差,承担的风险性越大即安全性越低 2、统一关系 盈利性原则是核心,是安全性原则和流动性原则的目标; 安全性原则是基础,是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 贷款的流动性原则是条件,是达到贷款安全性与盈利性统一的保证,但相应就必须增强贷款的安全性和适当放弃盈利性的要求。 3、要保持贷款“三性”的合理搭配和最佳动态组合.

33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 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2.资产可转换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34 (一)资产管理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产管理理论在银行管理思想中占统治地位。
这种理论认为,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对资产的运用,对资产业务银行 能够加以主动的管理,而银行的负债业务则主要取决于客户,主动权都在 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 点是资产业务,通过对资产项目的恰当组合来实现“三性”原则的追求目 标。该理论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35 1.商业贷款理论 (1)概述: 又称真实票据理论,是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 书中提出来的。 (2)内容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 存款人随时可能的提存,放款应当是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的短期自偿性和商业 性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够随着物资的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得 到偿还,从而可以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3)优点 商业贷款理论强调了资产保持高度流动性的重要性,以及资产负债期 限匹配的重要性,这为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4)局限: 首先,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 其次,这一理论忽视了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 再次,这一理论忽视了短期贷款自偿能力的有限性。

36 2、资产可转换理论 (1)概述 又称资产转移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 (2)内容 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其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 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 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保障了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商业 银行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入具备转让条件的有价证券上。 (3)优点 资产转移理论扩大了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银行资产结构,突破了 商业贷款理论拘泥于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资金运用的限制,是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的一大进步。 (4)局限 可转换性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旦市场行情变化,证券价格下跌,银行 持有的有价证券将难于转手而使流动性受到影响,或由于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

37 预期收入理论是美国学者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2)内容
3.预期收入理论 (1)概述 预期收入理论是美国学者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2)内容 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 的期限长短。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安全收回。借款 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强调 的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贷款流 动性之间的关系。   (3)优点 预期收入理论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投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 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为商业银行拓展 中长期贷款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了资产业务的内容和资产管理的 思想。 (4)局限 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是一个变数,而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 入的预测上,一旦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 必将影响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38 资产管理理论比较 理论 资金来源 资金运用 三性原则 预期收入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 存款(多为支票) 资产可转换理论 短期自偿性和商业 性贷款
流动性 资产可转换理论 持有可转换的资产 预期收入理论 增加中长期贷款 安全性

39 (二)负债管理理论 (1)内容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
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 供。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 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2)优点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纯的靠吸收存款的 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为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在流动性管理上 由单一的资产管理转变为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并重,标志着银行在流动性 管理上更富有进取性。  (3)局限  负债管理依赖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维持主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 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 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负债管理不利于 银行的稳健经营。

40 (4)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是与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 变化相适应
第一,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了激烈 的争夺。   第二,对利率实施管制。  第三,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 和进取意识。 在这种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六七十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一时。

41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优点 (1)内容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 负
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前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发展 和深化。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金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 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 力。 (2)优点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既吸引了资金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又克 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 的矛盾。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是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第一,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层 出不穷。 第二,西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先后取消或放松利率管制,种类繁多的浮动利 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纷纷涌现。

42 (三)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1)内容 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该理论认为,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同时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 (2)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兴起是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 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80年代末,在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之下,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来自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益的利润越来越少。银行必须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兴起不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否定而是补充。前者用以管理银行表外业务,后者用以管理银行表内业务,目前二者都被应用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之中。


Download ppt "第二篇:微观金融部分 ----金融中介 第五章 商业银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