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不當的資料處理:捏造與篡改資料 2015.09.11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不當的資料處理:捏造與篡改資料 2015.09.11製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不當的資料處理:捏造與篡改資料 製作

2 單元簡介 單元目標 捏造與篡改的基本觀念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的方法 捏造與篡改的案例說明 結語 參考文獻 1.1.捏造的定義
1.2 篡改的定義 捏造與篡改的案例說明 2.1 捏造資料的實例 2.2 篡改資料的實例 結語 參考文獻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的方法 3.1 圖像的處理與保存 3.2 數據的處理與保存

3 單元簡介 若研究資料的分析結果非如預期,甚至自己提出的研究假設無法被支持 時,研究者該如何處理這些不符預期的結果呢?為求研究結果更臻完美,或 是為提高研究著作的可讀性及發表性,研究者是否可以操弄研究資料或結果 呢?如果可以,那操弄的程度是有限度的嗎?以上問題若處理不當,就有可 能產生捏造或篡改研究資料或結果的疑慮。 本單元的重點在說明,研究者處理資料和呈現結果時不應該有的行為;學習內容包括闡述捏造和篡改研究資料和結果的定義及內涵,以及解釋如何避免這類的不當研究行為,同時強調忠實呈現研究結果的正確態度。

4 單元目標   本單元介紹不當研究行為中常見的捏造與篡改行為,幫助學習者對於研 究數據和圖片等資料的處理,以及對研究結果的正確呈現等方面,能有初步 了解,並達到以下目標: 明白捏造與篡改的基本定義 辨別捏造與篡改的差異 避免捏造或篡改研究資料 了解忠實呈現研究結果的重要性

5 捏造與篡改的基本概念 情境劇---假的真不了 (請點選下圖觀看影片)
情境劇---假的真不了 (請點選下圖觀看影片) 影片連結:

6 捏造的定義及範例   「捏造」(Fabrication)(又稱造假)意指研究者偽造、虛構研究過程中 不存在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數據、圖片或結果,並將虛構的研究資料或成果 記錄或發表。而在申請研究計畫或經費補助時,若研究者提供不存在的申請資 料,也算是捏造的行為。 資料來源:Elsevier(2014)、科技部(2014) 範例一   某位研究生在課堂報告的繳交前夕,因來不及看完指定閱讀的文獻,於是在該報告的文獻探討段落中,撰寫下自己編造、根本不存在的文獻內容,以求得即時完成論文。 範例二   某位研究生想要趕上畢業論文口試的期限,卻因問卷樣本的回收數量不足,而無法做出有效的統計分析並撰寫出論文,因此該學生商請同學和朋友協助,請他們一人填答兩份以上相同的問卷,以期快速累積研究用的數據資料。 上述兩個案例中,主角都做了捏造不存在之研究資料的行為,是不被學術研究界所接受且嚴重違反研究倫理的作為。

7 篡改的定義及範例(1/3) 「篡改」(falsification)(又稱變造)意指研究者不正當地操弄研究 資料、儀器設備或研究過程,或更改、刪除真實的數據、圖片及結果的行為 (Elsevier,2014)。   篡改也包含故意隱藏未符合理想或矛盾的研究成果、過度美化資料,從而導致研究結果無法正確呈現等行為。此外,在申請研究計畫或經費補助時,若研究者提供不實變更的申請資料,也算是篡改的行為(科技部,2014)。  

8 篡改的定義及範例(2/3) 範例一   某位研究生在進行研究資料的統計分析時,發現某個研究變項的顯著值呈現0.22;顯著值0.22並未達到統計學上認定的顯著水準,因此該分析結果無法支持研究假設。然而,為了能詮釋研究結果,該名研究生決定在論文中,將統計結果偷偷修改為達到顯著水準的0.022(< .05)。然而,他的作法卻構成了篡改研究數據的行為。 範例二   某研究生在執行一項生物學研究時,他使用染色技術將一些生物組織上色,以取得分析用的圖像資料。然而,在染色的過程中,有些組織卻無法成功上色,導致可供分析的樣本不足。因此,該名研究生便使用修圖軟體,將成功上色的圖像進行複製和翻轉,同時針對複製圖像的形狀、大小及顏色,做了一些小幅度的修改,期望藉此補足分析樣本的數量。然而,他的作法也構成了篡改研究數圖像的行為。   上述兩個案例中,主角們都刻意修改原始數據或圖片。這些作法都是篡改研究資料的行為,和捏造研究資料一樣,都是不當的研究作為。

9 篡改的定義及範例(3/3) 無論是憑空杜撰研究資料或擅改原始資料,都是嚴重的不當研究行為。這類 行為可能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包括產生錯誤的研究結果、誤導其他研究者,使其 研究植基於錯誤的研究結果之上,甚至可能使決策者因為錯誤的研究結果而訂立 出不適當的政策,進而侵害社會大眾的福祉。研究者必須理解自己的責任。 雖然有些研究者(尤其是碩士生)是初入研究工作的「新生」,他們對研究倫理的認知可能不足。然而,身分別通常不能做為涉入不當研究行為的理由。因此,認同捏造及篡改研究資料及結果的非正當性,並避免從事這類會侵害研究真確性的行為,是身為一位研究者的責任與義務。

10 捏造與篡改研究資料的事件(1/2) 想一想 以下情況是屬於「捏造」或是「篡改」的行為呢? 捏造 篡改 捏造 篡改
Q1:小生進行奈米電子元件實驗,因為研究成果有一 部分不符合理論,因此小生修改不符合理想的數據, 再呈現給指導教授看,以做為近期的研究成果。 Q2:花花為了研究需要,她必須觀察不同室溫和濕度 裡的十盆綠豆生長狀況。然而,由於其中兩盆綠豆一 直沒有發芽,因此花花就參考相關的專業書籍,再以 假想的方式撰寫發芽情況,並記載在實驗觀察記錄本 中,以做為近期的實驗成果。 捏造 篡改 捏造 篡改

11 捏造與篡改研究資料的事件(2/2) 想一想-題目解析 上述兩種行為,都屬於呈現不實資料的錯誤行為,身為研究者應避免!
Q1:小究進行奈米電子元件實驗,因為研究成果有一部分不符合理論,因此小究 修改不符合理想的數據,再呈現給指導教授看,以做為近期的研究成果。 參考答案:小究修改研究結果產生的原始數據,使其符合研究理論,此行為屬於 「篡改」研究資料。 Q2:花花為了研究需要,她必須觀察不同室溫和濕度裡的十盆綠豆生長狀況。然 而,由於其中兩盆綠豆一直沒有發芽,因此花花就參考相關的專業書籍,再以假 想的方式撰寫發芽情況,並記載在實驗觀察記錄本中,以做為近期的實驗成果。 參考答案:花花以假想的方式,將不存在的情況紀錄在實驗觀察紀錄本上,此舉 為「捏造」研究結果的行為。 上述兩種行為,都屬於呈現不實資料的錯誤行為,身為研究者應避免!

12 捏造資料的實例(1/2)  近年來,國際期刊開始制定投稿文章之圖片、照片的比對機制與規範, 避免研究者不當地捏造數據。例如:《細胞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簡稱JCB)在2003年公告欲投稿至該期刊之研究圖像的處理規範, 並陸續更新此規範(JCB, 2013, 2014)。 若研究者捏造研究資料,不僅會產出不正確的研究結果,捏造者的誠信和 歷年研究成果更會受到質疑。以下即呈現數則捏造研究資料或結果的真實案例, 研究者應引為借鏡,避免重蹈覆轍。

13 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於2002年被指控偽造至少17篇研究論文之數據,違反 科學研究中的誠信原則。雖然該學者的母校表示,他們未發現該學者在博士 班就讀期間,有任何涉及不當研究行為的情事。然而,根據當地大學法之規 定,即使學生已取得博士學位,但日後若有正當理由,學校仍有權撤銷學位 資格。因此,該所大學於2004年提出追回該學者之博士學位的請求,並於 2011年經由法院裁決,正式撤銷其學位。 資料來源:Vogel(2011)

14 2006年挪威有名臨床醫師,有偽造實驗數據,並假造實驗病人的樣本數和病患個人資料的嫌疑。於是,該名醫師工作的醫院遂成立調查委員會,一方面調查該名醫師偽造數據的原因和過程,同時追究其研究可以通過其他專業同儕審查的原因。調查結果顯示,該醫師確實涉及多起資料造假的事件,包括他偽造研究的進度報告,且有三篇已刊登的研究,被證實資料造假。此外,他有另外十二篇著作,也被調查小組認為應該撤銷,因為他們有充分的理由質疑這些研究的真確性。這名醫師已被工作的醫院要求停止研究,醫院也正在考慮停止他的臨床工作。此外,由於這名醫師涉嫌造假的研究,是和美國的研究單位及人員合作的成果,因此美國的補助單位也給予他終身停權的處份。 由於許多醫師的臨床醫學研究,多是日後新藥研發及醫療發展的基礎;其研究一旦實施不慎,將嚴重影響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應該有此認知,並更謹慎執行研究才行。 資料來源:Cancer study patients(2006)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2013)

15 捏造資料的實例(2/2) 《學位授予法》第7-2條
由上述兩則案例中可看出,近年國際期刊及研究單位對研究著作品質的審查更加嚴謹,必要時也會懲處違反研究倫理的人員。此外,近年來,許多研究著作都改以電子化的出版形式為主,使得網路使用者(包括一般社會大眾和專業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多元的管道,取得並檢視他人已發表之作品,這也使得研究者更不能取巧行事。 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所寫的作業、報告或畢業論文,無論是否公開發表,也都會接受來自同儕及教師的檢視。在法律面上,臺灣的《學位授予法》對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也訂有和不當學術 / 研究行為相關的規範,包括對大學生及研究生在作業、報告或論文上之不當行為的懲處。舉例而言,若有學生的著作被發現是抄襲之作,或其創作有舞弊的情事,即可依《學位授予法》第7-2條規定辦理。 《學位授予法》第7-2條   各大學對其所授予之 學位,如發現論文、創作、 展演、書面報告或技術報 告有抄襲或舞弊情事,經 調查屬實者,應予撤銷, 並公告註銷其已發之學位 證書;其有違反其他法令 者,並應依相關法令處理。

16 篡改資料的實例(1/2)   除了捏造研究資料或結果會造成不實資料外,如果過度修改或美化數據 及圖片,也可能使研究成果有失精確,並影響或誤導其他研究者及社會民眾。 以下呈現兩則篡改資料的真實案例。

17 2005年,有一位任教於美國知名學府的生命科學領域教授,他不但曾在 某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中擔任研究員,且學術著作成績斐然,因此被視為是 生科領域的明日之星。然而,就在他的聲勢如日中天之際,他被指控涉及多 起偽造及篡改研究數據及圖像的行為。 在2009年,相關的調查結束後,這名教授被懲處在未來五年內,不能接 受政府委託或擔任顧問的工作。雖然相較於許多被終身停權的案例,這個決 議看起來沒有太嚴重,但該名教授在調查初期即被停止研究工作,未來可能 也沒有學校願意再聘用他,因此他的學術生涯可能就此提早結束了。 資料來源:Leavitt (2009)

18 一位日本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女科學家,在2014年初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了一項使許多人為之驚艷的研究成果,並使科學界相信該成果將使幹細胞研究的進展大幅躍進。然而,此時卻有其他研究人員站出來指控,認為該論文中的圖像疑有遭篡改之嫌;同時,也有許多實驗室表示,他們曾利用女科學家在論文中撰述的研究方法,試圖重現和她相同的研究結果,但實驗都失敗了,顯示該篇論文的正確性有待查證。 在經過許多調查之後,該期刊撤銷了該篇論文,而女科學家所屬的研究機構,也要求她重新執行研究。在此同時也發生不幸的事件,該女科學家在就讀博士班期間的指導教授自殺逝世,但不能確定自溢的原因是否和此事件有關。此外,女科學家取得博士學位的母校,也以該女的博士論文未達標準為由,暫時撤銷其博士學位,並給予一年的時間重新提交論文。在2014年底,女科學家經過多次重製實驗,確認實驗結果無法重現,故辭去所屬研究機構之研究員職位。 資料來源:Gallagher (2014a), Gallagher (2014b) , Webb (2014)

19 篡改資料的實例(2/2) 前兩則案例顯示,在研究的過程中,若研究者捏造或篡改研究資料或結 果,不但會侵害個人的誠信和學術生涯,不真實的研究成果,也會誤導其他 研究者及社會大眾對於現象或知識的理解,甚至影響科學研究的正確發展。 簡而言之,研究者可以對著作發表或個人成就有強烈的企圖心,但絕不能因 此做出可能侵害科學研究發展的行為。

20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1/4) 情境劇---應該沒關係!(請點選下圖觀看影片) 想一想 Q1. 你覺得小生在操弄實驗數據上有什麼問題嗎?
影片連結: 想一想 Q1. 你覺得小生在操弄實驗數據上有什麼問題嗎? Q2. 如果你是小生,你會把實驗數據從0.022改成0.22嗎?為什麼? Q3. 如果小生真的將數據改成了0.22,以這個數據當成研究結果發表論文,會有什麼問題? Q4. 如果你是小生的同學,看到小生幾乎改了全部的數據,但卻跑不出理想的結果,你會給小生什麼建議?

21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2/4) 確保研究品質   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很多,包含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設備、資料處 理方法等。雖然在研究過程中,可能無法完全避免失誤,但身為負責任的研究 者,仍需謹慎地規劃及處理每個研究的環節,如此將可以把失誤降至最低。

22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3/4) 想一想 處理研究資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下哪些行為可以確保研究資料的正 確性與研究品質呢?
  處理研究資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下哪些行為可以確保研究資料的正 確性與研究品質呢? 詳細紀錄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執行事項,並且詳細註解。 與領域專家或指導教授討論,確認研究流程與方法,才開始執行研究。 選擇較不嚴謹,但可取得完美結果的分析方式。 思考過去學者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是否有所不足,以此借鏡。 參考期刊論文的勘誤表,以了解研究常見之錯誤。 進行實驗之前,可以不用校準儀器。 研究分析後,發現結果不如預期理想,故刻意隱藏或刪減不完美的研究結果。 保留原始研究資料,以便日後必要時審閱。 投稿前詳細閱讀期刊審稿過程中對研究資料的處理與審查方式。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捏造或是篡改研究資料或結果。

23 避免捏造與篡改資料(4/4) 想一想-參考答案 處理研究資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下哪些行為可以確保研究資料的正 確性與研究品質呢?
  處理研究資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下哪些行為可以確保研究資料的正 確性與研究品質呢? 詳細紀錄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執行事項,並且詳細註解。 與領域專家或指導教授討論,確認研究流程與方法,才開始執行研究。 選擇較不嚴謹,但可取得完美結果的分析方式。 思考其他學者的研究,在研究流程和方法上是否有所不足,並以此借鏡。 參考期刊論文的勘誤表,以了解研究常見之錯誤。 進行實驗之前,可以不用校準儀器。 研究分析後,發現結果不如預期理想,故刻意隱藏或刪減不完美的研究結果。 保留原始研究資料,以便必要時審閱。 投稿前,詳細閱讀學術期刊對於研究資料之處理與審查方式的規範細則。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捏造或是篡改研究資料或結果。

24 圖像的處理與保存(1/3) 研究過程中用於產出研究結果的原始資料,都必須被妥善保存,必要時才 能查證結果的正確性。在正確呈現研究結果的前提下,研究圖像又衍生出一個 議題 – 後製。研究圖像是否可以進行後製,或可接受的後製程度為何,目前仍 未有確切的定論。 目前大部分的出版商或期刊對研究圖像的處理,都有一定的規範(如: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3; 2013; 2014);一般來說,研究者仍是被 允許在不違反規範的情況下修改圖片的。

25 圖像的處理與保存(2/3) 原則上,研究圖像只能適度調整清晰度;在不影響圖像所傳達的正確訊息下, 適度調整亮度、對比或色彩(Elsevier, 2014)。但是,研究人員不可以為了滿足 個人期待的研究結果,而利用強調、模糊、移動、刪除或增加圖像之具體特徵等 方式進行後製(Elsevier, 2014)。 身為負責任的研究者,為了忠實呈現研究結果,在製作研究圖像時,必須維 持圖像的完整性及所含訊息的正確性,並避免過度修改或更動研究圖片。若有調 整圖像之情形,也必須在研究中主動說明原因及調整的幅度

26 圖像的處理與保存(3/3) 以下提供一些不當處理研究圖像的範例,處理研究圖片時應盡量避免這些處 理方式:

27 數據的處理與保存(1/2) 研究數據的處理通常較圖像容易。原則上,研究者不能虛構或篡改原始數據,這些作法會侵害研究結果的正確性。此外,研究者應該妥善保存原始數據,必要時可以滿足期刊編輯的審查之用(Elsevier, 2014)。目前對於研究資料的保存期限沒有絕對的規定,原則上是以研究結果發表後的三至五年為基本效期。 研究的出發點和執行過程中的任何環節,都應該以「誠實」為第一考量。研究中可能會發生的錯誤有千百種,雖然可能無法完全避免,但仍有些失誤是在進行研究前可以事先設想和預防的。

28 數據的處理與保存(2/2) 以下五點原則可作為處理研究資料之參考: 研究進行時,應詳實紀錄所有實驗數據,並再三確認數據的正確性。
為了避免不嚴謹的研究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進行研究與報告研究結果時, 應該謹慎且小心處理所有的研究事項,並完整、如實地報告研究結果。 切勿因研究結果不符預期,而捏造或是篡改研究資料或結果。 如果對研究進行或處理資料的方式有不清楚的地方,務必詢問相關領域之 專家,研究生則可以諮詢指導教授,以做出最妥善的處理。 即使研究已執行結束,研究結果也已發表,仍應妥善保存研究的原始資料, 以便日後可能的查證之用。

29 結語(1/2) 本單元首先介紹常見的不當資料處理行為,包含捏造和篡改。 捏造是指研究者無中生有,將虛構的資料作為研究成果記錄下來或發表。
篡改則指研究者偷天換日,操弄原始的研究資料,導致無法正確呈現研究 結果。 本單元呈現了許多捏造和篡改研究資料或成果的實例,期望學習者能因 此理解捏造及篡改之間的差異,並能認同一旦涉入不當資料處理行為的話, 對個人或科學界所產生的影響及後果。

30 結語(2/2) 研究者若被發現曾捏造或篡改研究資料,除了會影響個人的信譽之外,也 會影響未來研究的正確發展。 本單元也提供了一些能預防不當資料處理的基本方式,包括:妥善管理研 究資料的品質、謹慎安排研究設計、嚴謹地執行和記錄研究流程,並如實呈現 研究資料和研究結果等。另外,研究人員在處理及呈現研究資料時,也應該了 解並遵守研究領域內之相關規範,並且妥善保存原始的研究資料,以供必要時 之審查作業。總而言之,研究人員應該恪守本份,謹慎地處理研究資料。

31 參考文獻(1/2) 中文參考文獻 法規 英文參考文獻
科技部(2014)。科技部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 取自 法規 學位授予法(民國24年04月22日) 英文參考文獻 Cancer study patients (2006, January 16). Cancer study patients "made up". BBC NEWS. Retrieved from Elsevier. (2014). Research fraud. Retrieved from Gallagher, J. (2014a, July 2). Japanese stem-cell 'breakthrough' findings retracted. BBC NEWS. Retrieved from Gallagher, J. (2014b, December 19). Stem cell scandal scientist Haruko Obokata resigns. BBC NEWS. Retrieved from Leavitt, M. O. (January 23, 2009).Finding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Notice Number: NOT-OD ). Federal Register Online, 74(14),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3). The JCB 2003 progres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Retrieved from

32 參考文獻(2/2) 英文參考文獻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3). About JCB. Retrieved from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4).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Retrieved from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2013). Case summary: Sudbo, Jon. Retrieved from Vogel, G. (2011, September 19). Jan Hendrik Schön loses his Ph.D.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Retrieved from Webb, J. (2014, August 5). Stem cell scientist found dead in apparent suicide. BBC NEWS. Retrieved from


Download ppt "不當的資料處理:捏造與篡改資料 2015.09.11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