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BJT(雙極性接面電晶體) 雙載子接面電晶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BJT(雙極性接面電晶體) 雙載子接面電晶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BJT(雙極性接面電晶體) 雙載子接面電晶體
又稱三極體,根據不同的參雜方式,在同一矽 晶片上,製造出三個摻雜區域,形成兩個 P-N 接面。 BJT摻雜濃度:E射>B基>C集極 是利用基極電流來控制導通電流的大小,是一種 電流控制元件

2 BJT分為NPN型和PNP型 NPN型電晶體頻率特性優於PNP型電晶體 原因是: NPN型電晶體主要載子為電子 PNP型電晶體主要載子為電洞
# 電子移動速率為電洞之兩倍 #

3 BJT電晶體工作模式 工作 於主動區 線性放大 工作 於飽和區 開關ON 工作 於截止區 開關OFF B-E B-C 作用 主動區
工作 於主動區 線性放大 工作 於飽和區 開關ON 工作 於截止區 開關OFF B-E B-C 作用 主動區 順偏 逆偏 線性放大 飽和區 開關ON 截止區 開關OFF

4 2. FET(場效單極性電晶體) 單載子接面電晶體 是利用靜電場(端點間電壓)來控制導通電流的 大小,是一種電壓控制元件
FET 分2種 JFET & MOSFET JFET(接面場效電晶體)分成N通道(NJFET)和P 通道(PJFET) 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分成空乏型 (DMOS)和增強型(EMOS) FET耗電小,製程容易,熱穩定性良好,廣泛運用 在數位及類比積體電路上

5 FET各種電晶體圖示

6 JFET(接面場效電晶體)分成N通道 (NJFET)和P通道(PJFET)
依材料不同分為N通道型和P通道型 N通道型傳導載子為電子,電子流方向 由”汲極D流向源極S” P通道型傳導載子為電洞,電洞流方向 由”源極S流向汲極D”

7

8 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分成空乏型(DMOS)和增強型(EMOS)

9 空乏型(DMOS) #(N通道空乏型) VGS>0 , 通道寬度變大,導電性增大,電流變大
若VGS<VP<0, VP為夾止電壓,(則通道過窄,無法 讓載子”電子”通過,故無電流) #(P通道空乏型) VGS<0 , 通道寬度變大,導電性增大,電流變大 VGS>0 , 通道寬度變小,導電性降低,電流變小 若VGS>VP>0, VP為夾止電壓,(則通道過窄,無法 讓載子”電洞”通過,故無電流)

10 增強型(EMOS) (N通道增強型) 若VGS<0,無通道產生,無電流 若VGS>VT>0,通道足夠寬,有電流產生
(P通道增強型) 若VGS>0,無通道產生,無電流 若VGS<VT<0,通道足夠寬,有電流產生

11 3.史密特觸發器 能將任何輸入波型,轉為方波或脈波輸出 是波型整形電路 用途為抗雜訊 可以消除機械式接點的彈跳現象
施密特觸發器,其工作原理類似比較器,能夠 將任何輸入波形轉變為方波或脈波輸出,且有 較高的雜訊免疫能力,因此廣泛地應用於電壓 比較器與信號產生器的波形整形電路等。

12 史密特觸發電路

13 4.反彈跳電路 「按鈕」雖然只按了一次,但會在接點處產生跳動 的現象,相當於按了數次開關,容易造成錯誤的雜 訊,這就是「彈跳現象」
反彈跳電路,是利用一個74LS00系列的IC中兩個 NAND閘組成得RS正反器,透過正反器的作用,把雜 訊波型濾掉,已獲得正確穩定的輸入訊號,達到消除 開關彈跳

14 5.掃描式七段顯示電路 所謂掃描七段顯示LED的控制,又稱為分時控制七段顯示 LED。由於七段顯示器,是將所有LED的筆畫連接在一起, 保持共陽極或共陰極的分開。而同一時間其實只能點亮一 個七段顯示LED。但是,由於人類的眼睛在看過東西之後, 約有40mSec的影像殘存,也就是所謂的「視覺暫留」,因 此,只要影像消失不超過40mSec,則眼睛就無法察覺。所 以會感覺看到一個持續存在的影像。就好像晚上點著香, 快速繞圈會看到光圈的原理一樣。 所以,如果把個別的七段顯示LED快速的輪流點亮,則人 的眼睛將無法察覺七段顯示LED的熄滅,而誤以為所有的 七段顯示LED是一起點亮。

15 七段顯示器共陽和共陰 低電位動作的七段顯示器,因為七個二極體的 陽極接在一起,則稱為共陽極七段顯示器
高電位動作的七段顯示器,因為七個二極體的 陰極接在一起,則稱為共陰極七段顯示器


Download ppt "1. BJT(雙極性接面電晶體) 雙載子接面電晶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