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陳明通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新政府大陸政策 與兩岸關係 陳明通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2
討論主題 選後兩岸關係情勢展望 新政府如何處理「九二共識」 新政府處理兩岸經貿五原則 新政府兩岸經貿政策主張 兩岸政治談判是否可能?
3
選後兩岸關係情勢展望 選後兩岸關係將進入高度博奕的動態階段,這項博 奕具有雙重賽局的特性。第一層是美中台間的博 奕,第二層是民國共三黨間的博奕。第一層設定美 中台間的結構性關係,基本上,北京會逐漸變成 「孤雛」(outcast),美台會互為戰略「夥伴」 (partner)。 第二層的民國共關係,受第一層制約,但也會微調 第一層的三邊關係。就民國共三者的戰略三角關係 而言,自從2000年以來民進黨基本上是「孤雛」, 而國共兩黨互為戰略「夥伴」,雖然就共產黨而 言,民進黨固然是「主要敵人」,但國民黨仍屬 「次要敵人」(不接受統一),基於聯絡次要敵人 打擊主要敵人的戰略考量下,共產黨暫時視國民黨 為夥伴。
4
不過這一次選舉國民黨不僅失去執政權,也失去了 國會多數黨的地位。接下來北京要盤算的是國民黨 的走向,如果北京相信國民黨2020年還有可能重回 執政地位,或者取得國會半數以上的席次,則未來 四年北京會對民進黨政府採取強硬的態度,兩岸關 係將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關係。但是如果北京認為 一直要到八年後的2024年國民黨才有可能回來,甚 或從此回不來了,則北京會直接面對民進黨政府, 軟硬兼施要求蔡英文進行政治談判,一次解決所謂 的「臺灣問題」。 上述兩種完全不同的場景,最後會走向何方,今年 一年是重要的觀察期,特別是美國在今年底選出新 的總統後,北京戰略選擇才會比較明朗。
5
新政府如何處理「九二共識」 蔡英文當選後的第五天(2016年1月21日),她在接受 《自由時報》專訪時表示:
在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 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和 尊重這個歷史事實。我也覺得,92年之後廿多年來雙方交 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及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去珍 惜與維護,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 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我所講的「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四個關鍵元素, 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 同認知。 第二,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 第三,是兩岸過去廿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 第四,是臺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
6
「既有政治基礎」一詞是國共兩黨「共同政治基礎」的 轉化,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其核心內涵為堅持 「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例如,習近平於2015年1 月17日致賀電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冀望兩黨秉持 民族大義,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之共 同政治基礎,共成民族復興之偉業。同年1月26、27日, 俞正聲於對臺工作會議發表講話,強調在堅持「九二共 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進兩岸政治 互信。 從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的轉化為「既有政治基 礎」,起因於「雙城論壇」是否能夠繼續舉辦。2015年3 月新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為了讓臺北與上海的「雙城論 壇」能順利舉行,應北京的要求說出:「尊重過去已簽 署的協議和互動歷史、在既有政治基礎上以『四個互 相』原則及兩岸一家親精神促進交流,增加善意。」國 台辦發言人范麗青予以肯定,認為其表態有利於城市合 作,特別對此表示讚賞。 該年的「雙城論壇」遂得以順 利舉行。
7
這是第一次出現所謂的「既有政治基礎」,是柯文 哲沒有直接承認「九二共識」,北京所給的代用 詞。不過其核心內涵還是「九二共識」和「反臺 獨」。此番蔡英文試圖循上述「柯文哲模式」,以 「既有政治基礎」繞過北京一再要求的「九二共 識」,並對「既有政治基礎」給予不盡相同,也非 全然不同的定義,北京是否能夠接受,或者容忍模 糊到什麼程度,則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事實上,國台辦第一時間的回應是,「九二共識是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核心意涵是兩岸同 屬一個中國。只有繼續堅持和維護好共同政治基 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這僅是重 申過去的調門,顯見北京對蔡英文新的提法仍處於 觀察階段。
8
新政府處理兩岸經貿五原則 第一、重視對外經貿戰略的平衡,在全球化的架構 下同步推動兩岸經貿與世界各國多邊的經貿關係, 充分發揮台灣海洋經濟的活力、台灣在全球供應鏈 與經濟區域發展上的關鍵角色。 第二、重視經濟強本策略,避免中國對台灣的投 資、就業與人才方面與日俱增的磁吸效應,以維繫 台灣經濟主體性與領先的優勢。 第三、必須重視兩岸經貿往來對國內薪資結構與所 得分配的不利影響,且應採取具體措施,保障弱勢 者的利益。
9
第四、必須重視兩岸經濟體制不同對台灣的負面衝 擊,中國是國有事業主導的計畫型經濟,中國的政 府經常政治介入或以行政措施干預兩岸經貿利益的 分配(中國國家代表隊),因而對台灣自由市場經 濟與民主政治的運作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要關注 對廉政可能造成巨大的衝擊,採取必要的防範措 施。 第五、在兩岸經貿的策略面,兩岸經貿自有一組問 題必須處理,希望兩岸經貿日漸正常化,並在正常 化後走向下一個階段,可以更進一步整合,採循序 漸進的觀念;同時必須注意台灣與中國、台灣與其 他國家間的經貿關係,讓兩岸經貿與其他國家的經 貿達到平衡,並在進程上相互協調。
10
新政府兩岸經貿政策主張 一、推動全球經貿布局 二、檢討與規範兩岸協商機制
台灣應尋求與美國、歐盟、日本、印度,以及東協等國 家和區域組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其他雙邊或 多邊協議,加強與各主要貿易夥伴的經貿連結,拓展均 衡的國際經貿關係。 二、檢討與規範兩岸協商機制 1、ECFA與兩岸經貿協議之後續談判,應遵循民主程序, 並從國家整體利益之觀點,審慎檢視現有協議內容與執 行情形,作為調整的方針。 2、ECFA之談判、通報與執行,應依WTO架構及規範,善 盡兩岸作為WTO會員的權利與義務。 3、對於攸關台商人身自由與財產保障之協議,應納入優 先談判項目,並確保台商獲得實質之保障。
11
三、強化兩岸貿易之公平性 四、審慎監理來台之中資 1、台灣應在經濟自主與公平貿易的前提下,積極拓展包 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
2、台灣應要求中國移除非關稅壁壘與不公平待遇,爭取 台灣商品與服務在中國市場上的公平競爭環境。 3、對於中國商品的進口,應秉持保護消費者與弱勢產業 的原則,防止中國傾銷、不當補貼,以及偽劣商品之進 口,保障台灣市場的公平競爭性。 四、審慎監理來台之中資 1、中資若有危害國家安全、金融穩定、技術保密與經濟 自主之虞者,應予禁止。 2、政府須要求中資揭露利益關係人之身分及其資金來 源。 3、中資來台須從事實際經濟與生產活動,不得藉投資之 名炒作資產,製造泡沫經濟。
12
五、對中國投資應將就業與生產根留台灣 六、提高兩岸金融管理績效 1、政府必須防止製造業之產業鏈受中國勞動市場與內需 市場的磁吸而整 體外移。
2、政府應鼓勵企業將營運、研發與生產基地留在台灣, 將品牌、商品與服務,行銷至中國與世界各地,將就業與 實質經濟活動根留本土。 六、提高兩岸金融管理績效 1、政府應依照「本國監理原則」,審慎監理台灣之金融 機構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之金融業務與曝險行為。 2、政府應建立兩岸金融風險之防火牆,降低中國系統性 風險對台灣金融穩定的連動影響,對於兩岸金融危機之處 置,相關責任與義務必須按照國際規範處理。 3、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應取得能夠支持台商發展的業 務許可與在地資金,以建立更完善的台商金融服務體系。 4、中資銀行在台灣的金融活動,必須符合公平競爭與透 明化原則,以確保有效監理及國家利益。
13
七、吸引觀光客與專業人才,排除負面衝擊 八、改善弱勢產業之競爭力
1、中國觀光客來台,應以提升台灣多數國民的整體收益 為目標,並應在台灣觀光資源可承受的範圍內為之,不能 排擠其他國際觀光客的客源。 2、白領專業人士來台,應以促進台灣科技與經濟發展為 目標,並應在台灣就業市場可承受的範圍內為之,不能排 擠台灣民眾的就業機會。 八、改善弱勢產業之競爭力 1、政府應擬定能提升實質所得、增加就業機會、改善所 得分配的經濟與社會福利政策。 2、政府應輔助弱勢產業進行轉型與升級,並協助弱勢族 群因應兩岸經貿之負面衝擊。
14
九、展現兩岸經貿之自主性 1、兩岸之經濟發展條件與程度不同,台灣應制訂並執行 自己的經濟政策,不應一昧唱和中國的經濟規劃。
2、台灣應利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優勢地位,扶持高附加 價值的產業建立完整的生產鏈和周邊產業,並與本土資源 和人力相結合,深化與台灣經濟的連結,強化對兩岸經貿 的主導性。
15
兩岸政治談判是否可能?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介民與廖美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指 出,在1091位受訪者中,依據自己的主觀偏好選擇統一 者有16.1%,選擇獨立者有46.4%,採中間立場者有 37.5%;但是如果客觀預期臺灣的未來,則有49.7%的受 訪者認為臺灣將被北京統一,提昇了33.6%,認為可以達 到獨立者35.9%,下降了10.5%,可以維持現狀者僅有 14.4%。進一步將兩者交叉分析顯示,在506位主觀偏好 選擇獨立者,認為未來會被統一者達37.0%;409位保持 中間立場者中,更超過半數,達51.3%,認為臺灣終將被 北京統一。 此一結果反應出,臺灣社會瀰漫者一種被統一的集體焦 慮,在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的思維邏輯下。 個人在「馬習會」之前所做的民調就顯示,贊成兩岸政 治談判者有67.3%的高比例。但「馬習會」後卻下降到 52.6%
17
表1「馬習會」前後臺灣民眾對主要政治人物的信任比較
臺灣民眾比較相信誰去進行政治談判 表1「馬習會」前後臺灣民眾對主要政治人物的信任比較 「馬習會」前 「馬習會」後 人數 % 蔡英文 423 26.4 276 27.5 王金平 165 10.3 112 11.1 朱立倫 160 10.0 102 10.1 宋楚瑜 137 8.5 94 9.4 馬英文 107 6.7 78 7.8 李登輝 82 5.1 59 5.9 連戰 54 3.4 28 2.8 謝長廷 41 2.5 21 2.1 黃昆輝 13 0.8 4 0.4 都不信任 177 81 8.1 沒意見/不知道/拒答 總 和 1601 100.0 1004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