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幼兒性發展 ■ 幼兒性心理發展 ■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 幼兒性概念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幼兒性發展 ■ 幼兒性心理發展 ■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 幼兒性概念發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兒性發展 ■ 幼兒性心理發展 ■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 幼兒性概念發展

2 嬰幼兒階段,單憑外表是不易區分出性別的

3 藉由穿著打扮穿著,符合一般對性別的印象,
幼兒性別一眼便可看出。

4 成人一般都期望幼兒能選擇玩 符合社會對性別期望的玩具

5 其實幼兒若不經成人刻意規範限制, 在選擇玩具、遊戲上,並無太大差異。

6 其實幼兒若不經成人刻意規範限制, 在選擇玩具、遊戲上,並無太大差異。

7 壹、身體生長:性生理的成長與變化  一、幼兒階段因性別差異而在身體生長情形上會有所不同  二、兒童性成熟有加速、提早的傾向

8 貳、性的行動:性生理加上性心理的變化,在行為上會因關心的焦點不同,而有各種表現
一、幼兒以身體的關心為中心,隨著關心部位的轉移(口腔、肛門、生殖器官),性的行為也有所改變 二、兒童期以性遊戲為關心的中心 三、青春期以身體變化及性慾為關心的中心

9 參、性關係的發達:異性意識的發達,異性關係也有所變化
 一、幼兒主要是對兩性之間身體上的不同而關心異性  二、兒童期明確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而採取合乎自己性別的態度與行為  三、青春期對異性的關心與性衝動發生關聯

10 肆、性別角色的發展  一、性別角色  二、性別認同  三、性別配合  四、性別取向  五、性別喜好

11  各年齡層身心發展特徵概要表

12

13

14

15 人之初,性本善--幼兒性心理發展 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理論”
「性」界定為「任何可令人感覺愉快的身體刺激」,不只在青年期後才出現,將人類性心理發展分為「口腔期」、「肛慾期」(或譯「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五階段。 「潛伏期」和「生殖期」已是學齡兒的範圍,故以學齡前3-6歲為說明重點

16 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歲): 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樂與舒適的泉源,孩子會將所有身邊抓得到的東西往嘴裡塞,刺激嘴、唇和舌以獲得快感。 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哭鬧或手腳亂踢,這便是以奶嘴塞入寶寶口中通常他就會安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佛氏認為一旦面對壓力就有可能以大吃大喝、喋喋不休等方式來緩解緊張的人,與此一階段遭受挫折或不能獲得滿足有關。

17 肛門期(The anal stage,1-3歲):
此期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時期。嬰兒約在9個月時,已能正確將女性的聲音和臉孔做聯結;將男性的聲音與臉孔做聯結。但嬰兒尚未認知到地球上有兩種性別,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別。一直到18個月,自我意識開始之後,才逐漸形成他對性別的概念。

18 通常在此階段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一旦體會到解便快感,有時會出現不該解便時解便,或是該解便時不解便的反抗行為。
佛洛伊德認為,除了肛門期所帶來的快感較口腔期來得強烈之外,此時的性態度與肛門有關,會在排便過程中開始注意、接觸生殖器官,進而萌生初步的性感覺。

19 性學專家金賽博士主張~當寶寶可自行控制手部動作,就同時會有探索和把玩身體的動作,包括性器官。
如:2歲左右幼兒喜歡爬到成人身上進行探索,當他對自己或他人的探索行為不斷被禁止或斥責,可能會產生焦慮與不安,並會對性器官及性機能產生「不乾淨」的印象,甚至影響到日後的性生活。

20 孩子肛門期時,要給孩子正確的性別認同教育(非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反之,此階段固定後,要改變同性戀的傾向是不可能的。

21 同性戀?? 成因多為基因影響但後天教養環境也很重要 同性戀不等於愛滋病 同性戀在性心理部分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但變性慾者反之。 林國華→自殺
何莉秀??

22 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3-6歲):
這期間是生殖器官概念與性別認同的重要奠基時期。 性好奇行為:幼兒身體滿足已從口腔、肛門轉到自己的生殖器官,並產生高度興趣。佛洛伊德認為此一階段的幼兒將發現撫弄自己生殖器官所帶來的快感,因此產生自慰行為。

23 “戀父情結””戀母情結”:幼兒甚至會將興趣轉移到自己的異性父母身上。

24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壹、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發展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壹、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發展  一、性別認定~正確使用性別標誌(約3歲=感覺動作期)幼兒可正確回答男生或女生,若再問”長大後是男生或女生?”………???

25 二、性別穩定~(約四歲=前運思期):理解性別是穩定的,可正確回答長大後是男生或女生。若再問”如果男生穿裙子,是男生還是女生? Ans:???

26 三、性別恆定~(約5歲=具體運思期)性別恆定可視為是性別的保留概念。幼兒已具備清楚的性別概念,能正確回答所問的有關性別的問題。也非常能掌握男生女生該做什麼,此為性別角色概念發展。

27 階段 年 齡 性別概念 Piaget認知發展能力 典型範例 一 豪豪玩車車是男孩;柔柔穿裙子是女孩 二 三 具體運思期: 具可逆性及恆存概念
學步期 兩歲左右 性別標誌的使用 象徵符號的認知(感覺動作期)已發展原始的符號,物體概念完備(如語言)來界定人、物,並會預期結果 豪豪玩車車是男孩;柔柔穿裙子是女孩 四歲左右 性別是穩定的 運思前期:單向思考,必集中在較明顯的外觀上;特定物之間的推理 豪豪是男孩,長大會變成父親 五歲 七歲左右 性別是恆定的 具體運思期: 具可逆性及恆存概念 豪豪即使穿裙子仍是男孩 七歲以上 性別具有生殖器 基礎 具體運思期 具可逆性及恆存概念;具可易(替代)概念 豪豪因為有陰莖,是男孩

28 性別認同與發展 性別認同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經由此一過程,個體學習並覺知自己的性別,並且表現符合社會環境的適當言行。

29 性別、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sex):當生命被創造時,就得到不同的染色體,所以在出生時就擁有不一樣的生殖器官,這是絕大多數的男生和女生與生俱來,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差異,也是我們對人最基本區別的概念

30 影響性別差異的因素 (一)性別差異 生理差異:
性別最基本的差異在染色體、性激素和生殖器官三方面。其中染色體差異在於第二十三對性染色體,女性的基因型是XX,男性的基因型是XY。而生殖器官方面,女性外生殖器為小陰唇、大陰唇和陰蒂;男性為輸尿管、陰囊和陰莖。內生殖器男性為睪丸、精囊及輸精管;女性為卵巢、子宮、輸卵管及陰道。以上兩方面都呈現男女完全不同的絕對差異。

31 在性激素方面就不是呈現完全差異的狀態,男女擁有全部各種類的性激素,只是相對的比例不同。
就個體而言,可能某位女性體內的雄性激素高於雌性激素,而且又高於另一位男性的雄性激素。又比如更年期的婦女體內的雌性激素就可能少於青春期男孩體內的雌性激素。

32 因此男女就先天而言並沒有所謂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絕對根據,完全看個體在不同發展的階段中,體內各種激素的比例;這是因人而異,而非因性別而異。
雄性激素多容易表現積極、主動、具攻擊性;雌性激素高則顯得溫柔、被動、順從。 因此男女就先天而言並沒有所謂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絕對根據,完全看個體在不同發展的階段中,體內各種激素的比例;這是因人而異,而非因性別而異。

33 性別角色(gender):性別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指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所屬個體規劃的行為腳本。換句話說,社會文化中所設定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與態度;人們面對不同性別時會採取不同的互動方式(例如因為是男生,所以爸爸幫他買籃球和火車。),也會期望對方應該有符合其性別的行為表現(因為是男生,所以應該玩火車不應該玩洋娃娃。)。

34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如果在孩子扮家家酒時,看到小男孩說”我肚子餓了,快弄晚餐吧!” ,然後小女孩就放下手邊工作快速過來招呼他…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從文化背景中吸收了父母所示範的性別角色而逐漸形成自己對性別的認定,女性應該是照顧的、服從的、依賴的,而男性則應該是優勢的、領導的、主動的。

35 這也就形成了人們對於男女有特定的一套看法和假設,包含不同的性別特質、適合不同的工作、應該處於什麼地位等,只要一確定性別就已存有預設觀點

36 幼兒的性社會~~~性別角色發展 是社會適應的指標之一,男生該……女生該……,屬於社會共同約定,無一定標準 受社會文化影響,對男女性有不同要求 由名字、職業選擇………性別刻板印象

37 男主外,女主內 男剛強,女柔弱:娘娘腔?男人婆?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不同性別角色的觀點):良性的溝通 做個剛柔並濟的現代人=雙性化人

38 三點結論:(1)性別的差異是存在男女兩群組之間。(2)兩性的相似程度大於差異性。(3)差異的部分無法推論是由於先天因素造成的。
性別差異的研究 實際上,男女在各種特質屬性非全然依性別二分(例如男生是勇敢的、積極的、數理能力強的,女生是柔弱的、順從的、語文能力佳的), 三點結論:(1)性別的差異是存在男女兩群組之間。(2)兩性的相似程度大於差異性。(3)差異的部分無法推論是由於先天因素造成的。 因此性別並不能作為界定特質屬性的唯一劃分標準。

39 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40 一、社會學習論 班度拉(A.Bandura)和W.Mischel:幼兒透過直接教學與觀察學習這兩種方法,來獲得他們的性別認定與性別角色。

41  (一) 直接獎賞、懲罰:父母對孩子的正負增強,以不同方式對待男女孩,包括態度、玩具選擇、遊戲、房間佈置等,幼兒出現適當行為則獲得鼓勵,反之則受阻或懲罰。
  父母是幼兒早年性別角色學習的主要因素

42 (二) 觀察、模仿:對象包括父母、同儕、老師、兄姐、媒體人物

43 二、認知發展    柯爾伯格Kohlberg(1966)提出性別認知發展理論,主要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熟度)對性別角色認同提出解釋性別恆常性概念認為性別恆定概念與物體恆存概念同時形成均為認知發展結果。

44 意即幼兒先對性別瞭解一定程度→建立穩定的性別認定→主動尋找同性楷模→社會化過程→學習適合個人的性別行為表現

45 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差異點 希望得到鼓勵及獎賞→表現適當行為→所以我要做個女孩/男孩………幼兒是被動接受者
我是男(女)生→我要表現適當行為→表現得當就有獎賞………幼兒是主動的資訊尋求者

46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0-2歲幼兒定位為感覺動作期幼兒由反射動作的修正開始發展感覺動作基模,開始接受環境刺激能主動探索外界事物
1.5-2歲嬰兒逐漸會使用象徵性的概念以符號或象徵名詞來實物,性別標誌可能出現;如.玩車的是男生,玩洋娃娃的是女生

47 2-6歲操作前期以直覺及自我中心為思考方式,看一個物體或事件時,只能從某一個方向或面向瞭解推理能力開始發展;如
2-6歲操作前期以直覺及自我中心為思考方式,看一個物體或事件時,只能從某一個方向或面向瞭解推理能力開始發展;如.媽媽可跟爸爸結婚,所以我也可以。 6-7歲具體運思期開始有重量、質量、體積守恆概念亦具備邏輯推理能力性別恆常性概念產生如.男生永遠是男生,不會因為他穿裙子就變女生

48 性別角色發展的不同解釋(男孩) 回內文

49 從繪本「威廉的洋娃娃」談家庭中的性別教育
故事大意: 男孩子該玩些什麼呢?威廉期待已久的玩具是洋娃娃。哥哥笑他、鄰居笑他娘娘腔、爸爸買很多屬於男生的車子和籃球敷衍他,這些東西威廉都玩得很好,但他就是得不到一個洋娃娃。他好羨慕鄰居南希有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威廉覺得自己並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奶奶知道了威廉的心願,送他一個洋娃娃,當爸爸表示反對的聲音時,奶奶以:「如果他現在練習好好照顧洋娃娃,以後就可以當一個會照顧自己孩子的好爸爸呀!」化解了性別刻板印象的魔咒。

50 在簡單的情節發展中,看到一般人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也看到這樣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家庭中,透過各種生活事件被傳遞、被建立、被強化,也看到了在這樣不可突破違逆的規範中被禁錮的小小的憂鬱心靈。在故事結束時,也看到了一位對性別角色有覺知有智慧的引導者,讓我們在社會文化包袱中對性別令人窒息的壓迫感中,看到教育的力量和希望。

51 表2-4 美國刻板的性別角色描述語(1)

52 表2-4 美國刻板的性別角色描述語(2) 回內文

53

54    不同性別之間行為差異特徵僅有下列四項(胡月娟,民84):
   (一) 語文能力    (二) 空間能力    (三) 數理能力    (四) 攻擊性

55 圖2-12 Money和Ehrhardt提出的性別發展的接力 模式的幾個主要步驟

56 3. 父母的角色:家庭教育影響個體對兩性的觀念。 4. 媒體的訊息:媒體所塑造的男女形象影響對性別的認同。
 三、性別角色形成之影響因素 1. 生物因素:由染色體及荷爾蒙決定。 2. 環境因素:性別角色期望。 3. 父母的角色:家庭教育影響個體對兩性的觀念。 4. 媒體的訊息:媒體所塑造的男女形象影響對性別的認同。 5. 老師與同儕的影響:對15~18歲青少性影響尤大。

57 性別角色的變遷與省思 一、性別角色的分化 功能論者認為性別角色是為了因應生活環境而有分工的必要,就女性而言,由於懷胎、生育、哺乳等天職的工作限制了她們行動的範圍,因此只能在住地附近進行小規模的採集食物;男人則無此限制,可以到遠處捕獵價值較高的獸肉。

58 進入農耕園藝時代,不論耕種前的砍林、燒樹或是耕種時重型農具的使用,及平日禦敵防衛,都變成男人的專職,他們與外界互動頻繁,生活重心也在家庭以外;而女性更以家庭為活動核心,互動也多屬於有血緣的親人或鄰居。

59 『男外女內』、『男獵女育』或『男耕女織』的角色分工順應了生活環境所需,由於生活領域的不同,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社會化方式,因而產生男性化與女性化的特質差異。
相對的,卻也因經濟收入造成權力累積,延伸出『男尊女卑』的主從結構與尊卑地位,更進而變成重男輕女,由性別決定價值的偏差,使得女性長期受到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壓制,劉惠琴(2002)就以「不合腳的鞋子」來形容女性長期以來在社會家庭中所處的角色地位。

60 性別角色的變遷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與科技文明,為人類生活各層面帶來一連串的變化。無疑的性別角色的彈性已經比以前大為增加,我們可以從下列幾方面來說明:

61 (一)女性就業提高 工業化之後,人口集中於都市,小家庭增加,由於家庭經濟需求,女性外出就業人口大增,經濟收入賦予女性某些權力,鬆動了家庭的權力結構,也影響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教育機會增加 經濟改善帶動了教育普及,到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男性獨享的權利,在美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女性人數都高於男性。較高的教育背景使得女性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提高,也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62 (三)法律地位保障 隨著女性地位逐漸提升,也帶動了各項與女性權利的探討,加諸女性主義思潮的衝激,例如投票權、從政權、財產權、工作權等,以至於台灣新近通過的兩性工作平等法,都將在法律層面提供女性的生存與發展更有力的保障。 (四)生育科技發展 生育的天職一直是女性發展最大的限制,經由避孕藥物及各項治療不孕的技術長足進步之下,女性對於是否懷孕這件事,有了更彈性自主的選擇,當然也就對她們在追求自我成就方面開啟了更大的空間。

63 (五)家務分工需求 婦女外出就業,面臨最直接的挑戰就是每天重複性繁瑣的家事和幼兒的哺育問題,既然男女需要同時主外來支撐經濟重擔,是否也需要一起合作主內來分擔家務及育兒工作?

64 性別角色的省思 傳統性別文化有兩個很大在兩個基礎上運作:
一個是性別角色刻板化,另一是性別歧視。真正產生許多壓迫和威脅的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卻是後者。性別已然具有開放、討論、改變的舞台,是一個持續努力的過程,還處在未成熟的狀態,劉惠琴(2002)指出雖然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但對於女性所教導的知識可能更讓女性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而落入必須向外借力的依附循環之中。我們從男女嬰出生比率的差異更可以知道,真正的平等亟需性別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和推動。

65 不論教育或就業及其他方面,雖然在數量和比例上男女差異已經漸趨縮小,但仔細就內容分析,仍可以發現呈現明顯的性別區隔現象。
(一)性別差異減少,但性別區隔仍存在 不論教育或就業及其他方面,雖然在數量和比例上男女差異已經漸趨縮小,但仔細就內容分析,仍可以發現呈現明顯的性別區隔現象。 教育方面:女性在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仍大幅少於男性,且學習人文社會科學仍偏多。 就業方面:女性多數從事銷售、事務、服務性工作,能居於管理或專業技術性者仍少;而同樣工作所獲得的報酬女性仍有偏少的現象。 這些應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仍接收了許多僵化的刻板印象,因此仍是從事性別教育工作可努力的地方。

66 (二)家務分工觀念有待推廣 儘管婦女也承擔家庭經濟責任,但大部分職業婦女依舊承接大部分家務,Hochschild(1989)稱這些職業婦女每天回家後要上『第二班』。如何讓大家製造出來的事,由大家一起來負責呢?首要之務仍在改變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尊重每個人的價值,重新思索人際、性別之間好的互動關係。

67 (三)自我的提升影響了親子關係 成人們為了家計奔波,為了追求自我成就,但接下來兒女的托育和教育,以及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疲累的身體中,維繫親子間互動的品質,成了現代父母最大的挑戰。現代女性如果只顧追求個人的成長,而不與夫妻或家人之間很好的協調和配合,對下一代的教養是可能發生問題的。

68 (四)雙性化的社會壓力 具備雙性特質的個體就是現代社會適應最佳的人嗎?其實不然,個人是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的,由於社會期盼人們能表現符合傳統「正常性別」的性別角色行為,因此雙性化者的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困擾可能比其他類型為高。 整個社會中只有少數人具有正確的性別意識時,大多數人認為的才叫正常,特立獨行反倒被群體排斥。 如何讓已擁有健康性別概念的新好男人和新好女人,不被社會主流的性別文化所同化,進而匯集成為推動性別平等萌芽的的種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69 (五)性別的多元文化觀點 Margaret Mead(1967)早年在對新幾內亞三個現代原始部落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性別角色必須放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思考已不容置疑,但是如何能針對不同文化,提出更適合的觀點或教育方案,需要做長期深入的研究。 例如國外的研究結果,是否就能據此做為國內推動性別教育的政策或方案設計的依據呢?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家族觀念雖以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衝激,但其根深蒂固深植人心的性別觀念仍然強烈,全盤引入西方性別觀點必定受到極大的挑戰。


Download ppt "幼兒性發展 ■ 幼兒性心理發展 ■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 幼兒性概念發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