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世紀美術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 七美二A 22 陳奕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世紀美術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 七美二A 22 陳奕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世紀美術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 七美二A 陳奕如

2

3 早期基督教藝術 早期基督教藝術是指在羅馬的地下墓窟中的繒畫。約為 l A.D.。作風多屬田園的、象徵的、悲苦的。地下墓窟的繒畫裡,耶穌不是具有神性的升天後的耶穌,而是人間苦悶的預言者。 君士坦丁頒佈基督教為國教之後,早期的地下藝術便告結束,從被迫害的逐漸走向握有權柄的宗教藝術了。 特徵 1、早期建築極為簡陋,在牆上和室頂上,飾以壁畫和灰泥製的浮雕,少有圓雕。 2、壁畫多取材於基督教的聖經,大半用象徵性表現手法,故事的細節和環境被省略,人物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構圖往往重複,形象比較概念化、公式化﹐缺乏運動感和生命感。 3、耶穌生平的故事大量出現在藝術上,耶穌被表現成為牧羊人,面部毫無表情。 4、風格上大致仍沿用羅馬的舊傳統,只是比較苦澀呆板。

4 藝術表現 建築 四世紀基督教成為合法後,在古羅馬長方形的公共會堂「巴西利卡」的基礎上發展新型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它是中世紀教堂的母體。 四至六世紀時,巴西利卡式教堂著名的有(均在羅馬): 《聖彼得(St.Peter)大教堂》(約333年建)。 《聖保羅(St.Paul)教堂》(約386年建)。 《聖馬利亞‧馬佐勒教堂》(432~440年)。 巴西利卡(basilica)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隨著歷史的變遷,巴西利卡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在天主教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宗座聖殿」的頭銜;宗座聖殿的拉丁語即與巴西利卡同字,不論其建築風格和結構。

5 早期基督教藝術建築 自從《米蘭詔書》頒布之後,早期基督教雄偉的教堂便相繼出現。這個時代的教堂建築可大致分為西羅馬的巴西利卡式和東羅馬的集中式兩種。

6 巴西利卡式建築 《聖保羅(St.Paul)教堂》(約386年建) 《聖彼得(St.Peter)大教堂》(約333年建)

7 說明: 一進入聖堂,便看到長廊左右上部的壁面上有呈現舊約中各場面的鑲嵌細工。這些裝飾將人物、建築物、街道單純化,其將重點放在故事的圖示性敘述的特色,充分顯示出教會時代的風格與圖像構成的特徵。 聖阿波里奈爾教堂西元 533~ 549 年

8 說明: 至於東羅馬的集中式則是吸取希臘化墳墓建築,並且後來演變成猶太教紀念堂建築的傳統。這種式樣多用在洗禮堂、廟堂、殉教者紀念堂等,以及一些有特殊用途的小型建築物上。 克拉西,拉芬納,義大利

9 加拉普拉契狄亞陵寢西元 420 ~ 525 年  拉芬納,義大利
說明:這座陵寢是集中式教堂建築的代表作之一。陵寢內部昏暗,陽光不易照入堂內,規模雖小但建築技巧精細,其壁面與天花板的壁畫與鑲嵌畫同樣也呈現出早期基督教藝術的特色。

10 但不管採用哪一種形式,一般都以煉瓦建造建築物的外觀,使其看來都相當素雅;然而,教堂內部的壁面卻用昂貴的大理石、彩色玻璃、黃金鑲嵌成細緻豪華的裝飾。在這樣極端的對比下,給觀者一種地上人間的現實世界與神的聖靈世界相對比的印象。 這時期的教堂裝飾是將早期基督教藝術中具有象徵性或寓意性的視覺表現與建築空間結合,使圖像以系統化地方式組合在一起。由於歷史不斷的往前推動,基督教藝術也逐漸脫離古羅馬末期的古典風格,將各式各樣的裝飾加上華麗的金飾以表現各種內容主題,形成具有強烈東方色彩的拜占庭藝術。

11 繪畫類 壁畫 地下墓窟的四壁和頂部畫了不少壁畫,手法雖然較幼稚,形象卻基本是仿照希臘羅馬的,比如畫成「善良的牧羊人」(嵌畫,義大利拉文納,普拉西迪亞陵廟入口上部,約520)的基督、勝利女神式的天使等。還有各種線條組成的圓形或方形圖案,中間有花環、鳥類、四足動物,還有四季的象徵物作裝飾母題(不死鳥、斑鳩、羔羊、魚等形象都成為基督的象徵)。 早在三世紀初,壁畫上就有福音書和舊約故事,具有濃厚的希臘羅馬的痕跡。五世紀的畫風更強調輪廓線、繪畫性和圖示性也更強。 善良的牧羊人

12 麵包和魚的奇蹟 鑲嵌畫 ﹝The Miracle of the Loaves and Fishes﹞
早期基督教大量使用鑲嵌畫裝飾教堂內部,使用的材料有彩色石塊和彩色玻璃塊,因其色彩閃爍神秘又經久不變色,更加強了教堂的神秘感。 現存的有羅馬的君士坦察圓墓中的裝飾壁畫,繪有葡萄藤和採集葡萄的場面(葡萄代表耶穌,葡萄藤代表信徒)。 羅馬聖普鄧齊安教堂中的壁畫,描繪了聖徒為耶穌加冕的場面。耶穌被表現為有權有勢的宣教者和世界的新主人。在拉韋納的一幅鑲嵌畫《麵包和魚的奇蹟》中基督著帝王紫色布披肩,也有相同的形象。 說明:   「麵包和魚的奇蹟」這個故事源自於舊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四段,其中寫到「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這裏只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過來給我。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

13 聖卡利斯都墓窖 說明:   「墓窟」一詞,是指基督信徒古時的地下墓地。這些墓地常位於城外,因為基於衛生理由,羅馬法律禁止在城垣之內埋葬死者。基督徒在墓窟中聚會,純是為了舉行葬禮及敬禮葬於其內的殉道者。 為解決空間及地價昂貴的問題,人們便嘗試向地下層挖掘,這當然要看岩層的品質,一方面要易於開掘,另方面又要有足夠的支撐力。由於羅馬是建於較鬆軟的凝灰岩層上,人們便多數採用地下墓窟的方式,因為這方式能發展成多層地道式,作為埋葬死者的墓地。 墓窟裝飾風格簡樸,通常為壁畫;許多裝飾或象徵,都是從外教藝術演變而來,例如以耶穌在約旦河表達聖洗聖事和慕道過程;以諾厄方舟表達救恩;以癱瘓者和患血漏婦人表達治癒;以約納、拉匝祿表達復活。畫面與同代的教外繪畫藝術一樣,採用紅和綠色細線勾畫。四世紀時,基督宗教獲享自由,墓窟藝術也表現出教會的凱旋:勝利的基督被十二宗徒圍繞著。 西元二世紀 聖卡利斯都, 羅馬,義大利

14 ﹝Painted Ceiling of Catacomb﹞
墓窖天花板上壁畫 ﹝Painted Ceiling of Catacomb﹞ 說明:   這是在羅馬的聖彼得與聖馬賽林努斯墓窖中的一個房間內的壁畫,其天花板壁畫被分隔成幾個空間,與龐貝古城繪畫中的虛幻建築空間互相呼應。這些畫家也採用傳統的技法來表現一個新的象徵性題材,中間那個圓圈象徵著天穹,裡面畫有一個年輕的牧羊人,肩上有一隻羊,暗示著基督為世人犧牲,就像牧羊人為羊群捨命一般。其他幾個半圓形內則描述聖徒約翰的生乎事蹟。 這些舊約《聖經》上的神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中極受歡迎。兩個半圓中間所站立的人體則分別代表了教會的長老,張開雙臂作祈禱狀,似乎在向神求助。這幅畫雖然粗糙,技術也不精湛,但它明顯代表了另一種新形式的藝術風格。

15 早期基督教的雕刻 早期基督教藝術因為在羅馬受到嚴重的迫害與禁止,因此教徒們開始將地面上的活動轉移到地面下的墓室。除了壁畫之外,地下墓室還有陪葬的石棺、墓碑、聖油罈、燭台等陪葬品。對於基督教教徒而言,墓室除了是生前傳教的場所,也是死後的葬生之處,因此其藝術風格大多屬於田園、象徵與悲苦的。 基督教是一種否定偶像的宗教,因此曾在羅馬帝國時期盛行製作等身大小的雕像藝術就不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半立體的深浮雕藝術,這種雕刻藝術經常用來裝飾墓棺與墓碑,所用的題材多是象徵十字架形狀的錨、鋤,象徵基督耶穌的魚,葡萄或棕櫚這些植物,以及羊、鳩、鹿這些鳥獸。現今收藏在聖彼得大教堂的《朱尼厄斯‧巴薩斯石棺》即是一件採用深浮雕技術的藝術品。 棺是將前期羅馬的立體圓雕手法加以改良,以深浮雕的表現方式紀念死者。所以深浮雕其實就是縮小版的肖像雕刻,其主題還是跟壁畫的內容一樣,象徵意味非常濃厚。

16 朱尼厄斯‧巴薩斯石棺約西元 359 年 聖彼得大教堂,羅馬,義大利 說明:因為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對於肖像的雕刻採取禁止和否定的態度,因此朱尼厄斯‧巴薩斯石棺是將前期羅馬的立體圓雕手法加以改良,以深浮雕的表現方式紀念死者。所以深浮雕其實就是縮小版的肖像雕刻,其主題還是跟壁畫的內容一樣,象徵意味非常濃厚。

17 介紹完「基督教藝術作品」,我們會發現聖經中的故事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中心主題。現代之前的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18世紀之前的藝術家的作品,幾乎多是以聖經故事內容為作品主題。要找到與聖經故事不相關的藝術作品還相當困難。 這乃是因為在近代之前,藝術家就如同音樂家一樣,他們是無法靠創作藝術維生。他們必需靠財主來支持他們的生活後,才能夠安心的從事藝術創作。所以,他們的財主要他們畫什麼,他們就要畫什麼。而當時歐洲有能力養活藝術家的財主,只有神職人員,以及與神職人員關係密切的貴族才能夠有能力供養藝術家。可想見,這些人當然會要求大多數藝術家們創作與聖經故事有關的藝術作品。 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藝術家們創作聖經故事呢? 主要是為了「裝飾教堂」、「增強或開廣信仰」及「傳教」之用。教堂中添加上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當然會使得教堂更加富麗堂皇,而教堂內的神職人員當然就更加威風了。 其次,藝術作品的確也能幫助許多基督徒更加感受到或理解基督教的信仰。

18 最後我們要談到「基督教藝術家」。基督教藝術家主要的任務當然是:透過藝術創作來傳達基督教信念及聖經故事的人。毫無疑問的,每個基督徒藝術家創作的背後都有一個目的。不過,剛才也說到:近代之前的基督徒藝術家他們創作的目的大都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他們的客戶。也就是神職人員與貴族。這些神職人員及貴族甚至還會要求藝術家按照他們的意思來作畫,這種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例子在近代之前的基督教藝術史中非常普遍。大多數藝術家為了求生存、或是為了使他們的作品得到保存,他們常常必須要順從那些權大位高、財大氣粗的神職人員及貴族,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創作。

19

20 西元 395 年,羅馬的基督教帝國分裂為二。西羅馬帝國雖以拉芬納為首都,但一直呈現分裂的狀態,最後在西元 476 被北方的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保持了一段長達一千年之久的歷史,直到最後一位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西元 1453 年去世才告結束。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在希臘時代被稱為拜占庭,因此後人又將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庭帝國。 在歐洲歷史發展過程中,拜占庭一直扮演著排斥回教進入歐洲中部和北部的緩衝區,它深深影響居住在蘇俄和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並且把他們的東正教文化和文字保存起來,甚至主宰他們的藝術與建築的發展。西元 1453 年當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有很多拜占庭的學者向西逃難到義大利,並且將希臘古典的學說引入,刺激當地人對古典的研究,最後催生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簡單來說,拜占庭藝術風格的特點是它承續早期基督教藝術風格,內容表現受到宗教的限制,大都描述聖經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蹟,富於裝飾、抒情與象徵性。因此散佈在各地的教堂,成為拜占庭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場所。與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比較,拜占庭藝術所強調的是對耶穌神性的描繪,而不是對人性的著墨。 拜占庭時代是指從西元 330 年,這年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首都從羅馬東遷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開始,一直到西元 1453 年奧圖曼﹝Ottoman﹞帝國將拜占庭帝國滅亡為止。

21 第一次黃金時代   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大帝〔西元 526 ~ 565 年在位〕統治期間,不僅阻擋了野蠻民族在邊疆的騷擾,甚至幾乎恢復了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因此後人稱這段時間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黃金時代」。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興建了很多拜占庭式的建築,但是在西元 465 年發生的一場大火以及之後近半世紀的暴亂幾乎將首都君士坦丁堡摧毀殆盡。因此目前我們所能看到這一時期的建築代表是查士丁尼大帝在首都興建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以及位於帝國西部義大利拉芬納的聖維托教堂。拉芬納原來是亞得里亞海上的一個海港,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西元 402 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拜占庭帝國保衛西部疆域的要塞。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結合西方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和東方的集中式圓頂構造,而形成圓頂式長方形的建築。圓頂除了象徵天國之外,尚有護蓋聖潔處所的意涵。從圓頂位於整個建築之最中心及最重要位置來看,它很明顯受到古羅馬萬神殿的影響,但是與萬神殿最大不同之處是它的主圓頂前後,均各有一個半圓形之小圓頂。聖索非亞教堂前後配置了四座尖塔並且十分強調垂直線的效果,這樣的建築形式對於歐洲中古期之教堂建築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22 聖 索 菲 亞 大 教 堂 聖索非亞教堂原來是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 325 ~ 360 年建造的一座希臘正教教堂,曾多次毀於大火。今日所看到的建築是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 532 年投入全部國力所興建的,總共花了十六萬的人力,費時六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完成之後九百年,到鄂圖曼帝國消滅拜占庭帝國為止,一直都是屬於基督教的教堂。 當信奉回教的鄂圖曼帝國入侵時,因為欣賞聖索非亞教堂的氣勢而未將其破壞,僅將壁上的聖像用水泥覆蓋,然後加上回教的圖繪及可蘭經文。除此之外,又在教堂四周添加朝聖所需的尖塔,使其便搖身一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如此再度過五百年歲月。 到了二十世紀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為避免人民再因宗教鬥爭,經美國拜占庭復古計畫及土耳其國父卡莫爾的支持下,便將教堂改為博物館,恢復那些被覆蓋在水泥下金光閃爍的鑲嵌畫。因此人們所看到的聖索非亞教堂是在回教阿拉的莊嚴肅穆下,夾雜著基督教聖母的慈愛光輝。這點從壁上生動立體的馬賽克嵌瓷中,與牆角所掛的可蘭經文,便可感受到它的特殊。

23 聖 維 托 教 堂 聖維托教堂外觀極為樸素簡單、門窗狹小,外部毫無裝飾,但內部卻裝飾華麗、色彩鮮艷,與古希臘寺廟之內部全無裝飾外部雕刻富麗之情形,完全相反。 教堂內部的牆壁、地面或室內屋頂大量使用陶片、貝類、碎石,以鑲嵌方式製作圖案或鑲嵌畫。就其原因,應該是為了解決拜占庭式教堂建築門窗狹小,內部光線甚暗的問題。如果用鑲嵌畫作為裝飾,可藉由貝類、碎石、陶片的反射光線,增加室內的亮度,加上這些材料多半鮮艷色彩,室內可因各種色彩光線的反射,產生一種多彩及神秘的宗教氣氛。其後哥德式教堂窗戶之大量使用各種彩色透明體或玻璃,或許肇因於此。

24 第二次黃金時代  西元 867 ~ 1056 年拜占庭帝國進入了馬其頓王朝,國力又再度恢復,其疆域擴展西至義大利南部、東至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各國,因此後人稱這段時間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二次黃金時代」。   拜占庭藝術的發展自查士丁尼時代結束之後,在西元 726 ~ 843 年之間,受到兩股勢力的「聖像破壞之爭」而受到阻礙,一派是由皇帝和東部省市所主張的反對偶像崇拜,堅持要把宗教藝術規限成抽象的象徵;另一派則是由僧侶和西部省市所提倡的聖像描繪。這兩派的衝突除了意識型態不同之外,同時也反映出教會與宮廷的鬥爭,並且導致基督教的分裂,東部為東正教,西部則為天主教。   西元 843 年西部的聖像肯定派贏得決定性的勝利,使一度衰退的拜占庭藝術,又回復到希臘化時代的優雅與古典傳統。其中最突顯的是教堂建築,以希臘十字架為基本,追求均衡的集中式建築理想。   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在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威尼斯一直是在拜占庭帝國的統轄下,即使在強大之後,其藝術趨向仍然受到拜占庭的影響。聖馬可教堂共有五個圓頂,每一個圓頂都設計成像兩翼等長的希臘式十字架,內部的殼子由木材所建構,然後再以鍍金的銅包裹著,使它產生華麗堂皇的外觀。教堂內部空間寬廣,其取光效果和豐富的鑲嵌畫都完全是拜占庭的風格。

25 聖馬可教堂 西元 1071 ~ 1073 年 威尼斯〔Venice〕,義大利 說明:聖馬可教堂是與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齊名的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巨大的圓頂和燦爛的鑲嵌畫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這座教堂開始建於西元 828 年,相傳這年,兩個威尼斯商人把聖馬可的遺骨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偷運至此,聖馬可是威尼斯的守護神,祂的標誌是獅子。   西元 976 年教堂在反對總督康提埃諾四世的暴動中被焚毀,現存的教堂是於西元 1071 ~ 1073 年重建完成。它由五個巨大的圓頂主廳和兩個回廊式的前廳所組成,形成一個巨型的希臘十字架。教堂正面有 5 座菱形的羅馬式大門,頂部立有東方式與哥德式尖塔,中間大門的尖塔頂部安有一尊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塑像。教堂內飾有許多以金黃色為主調的嵌鑲畫,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曾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稱。

26 拜占庭風格在建築結構上,開創了一套嶄新的模式,就是結合了羅馬建築以降的穹窿大圓頂和彎拱,並成功地發明了弧三角(squinch或稱帆拱)做為過渡,以完成圓形穹頂覆蓋方形空間的方法。此種疊砌式構造,除了讓空間更顯高大,同時也形成一種方整而圓滿的建築型式。這般的建築特色清楚地反映在這座大教堂中。 弧三角的結構簡圖

27 雕刻   由於受到基督教教條—「不要崇拜偶像」的限制,即使曾經是希臘羅馬藝術主體的大型雕像,也因而走上衰微之途。在西元八世紀末,發生了「破壞偶像運動」,使雕像藝術的發展更加困難。因此,在雕刻的發展上,多為教堂建築的浮雕。然而,在這些配合教堂而製作的浮雕裡,是見不到希臘雕刻所崇尚的「人體之美」:人物少有動態,造型纖細,呈現獨特的風貌。

28 繪畫   這時期的繪畫作品方面,主要有教堂內的壁畫、嵌畫和聖經上的插畫等,在風格上則受近東藝術、羅馬壁畫、早期基督教墓窟壁畫的影響;呈現平面性的裝飾趣味以及繽紛華麗的色彩,而題材都與基督教有關。除此之外,還有由嵌畫轉變而成的彩色玻璃裝飾,用於教堂內部裝飾。 《朱士提安皇與侍者》 以聖唯鐵教堂內著名之鑲嵌畫《朱士提安皇與侍者》為例,可知其人物之特徵為特別細長之身裁、大眼、小頭、正面、體態僵硬、衣服紋絡及線條清晰。在色彩方面,多用鮮艷或閃亮如金黃色彩。構圖方面仍強調對稱、均衡,或為日後文藝復興之構圖開啟先機。

29 成熟的拜占庭風格從早期基督教藝術後期古典形式的風格化和標準化傾向演變而來;以線條和平塗的色彩的動態為基礎,不以形體為基礎。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受到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的臉型,體型是平面化的,衣褶被處理為旋動的線條圖案。整個畫面予人以靈魂超脫肉體的感覺;人物的三維空間表現已為精神力量所取代,這種精神力量藉線條的力量和色彩的明度而表現出來。

30 其人物形象取嚴格的正面姿勢和拜占庭臉型、巨大的眼睛和銳利的眼神,以及典型的金色背景。這類背景在孤立人物的畫面上,使形象宛若懸浮於牆壁與觀眾之間的空間某處。拜占庭帝國很少製作雕刻。最多見的小型象牙浮雕用於書籍封面、聖物箱之類。 在君士坦丁堡的上层社会中,其他各種小型藝術品、刺繡品、金器以及彩釉製品也很盛行。手抄本裝飾畫則雖未達到巨型繪畫和鑲嵌畫那樣深刻動人的效果,但對在歐洲傳播拜占庭風格和聖像畫亦曾起過重要作用。

31 至於在繪畫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在希臘戴菲尼﹝Daphne﹞教堂內的鑲嵌畫《耶穌釘十字架》﹝The Crucifixion﹞,它把古典主義的簡單、優雅和尊嚴的特色,與拜占庭的虔誠、悲槍混合起來成一體。 約西元 1085 年 多米森教堂﹝Church of the Dormition﹞,戴菲尼〔Daphni〕,希臘 說明: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兩旁分別是聖母和聖約翰,其金色的背景和對稱表現產生一種永恆的感覺,也傳達出基督教的至深教義。這幅畫並不在描述歷史事件,而是供教堂內的僧侶作冥思之用。

32 西元 1204 年,十字軍東征,擊敗拜占庭帝國,並且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於是拜占庭帝國在以後的五十年間一度淪陷到拉丁人手中。但是到了西元 1261 年,拜占庭帝國又再度興起,並發出最後一道藝術光芒,直到西元 1452 年被奧圖曼帝國征服,才從歷史中正式消失。   由於拜占庭帝國的萎縮,教堂內華麗的鑲嵌畫被濕壁畫所取代。在君士坦丁堡的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ur in Chora﹞有一幅濕壁畫《復活》﹝Anastasis﹞,描繪基督復活前的景像,祂被一圈光芒所籠罩,並擊退撒旦,把亞當與夏娃從死亡中拯救出來。在這幅畫中,人物姿態充滿動感,構圖方面也充滿活力,是拜占庭藝術中難得一見的例子。 復活 ﹝Anastasis﹞ 約西元 1310 ~ 1320 年 君士坦丁堡,土耳其

33 拜占庭晚期的建築在設計上並沒什麼進展,與以前比較只是增加了圓頂的數量,並以戲劇化的方式排列,其屋簷成弧形的彎轉,而外牆也裝飾著不同圖案的磚塊。像希臘泰沙隆尼其﹝Thessaloniki﹞的聖凱沙琳教堂﹝St. Catherine﹞,中間有一主圓頂,然後每個角落另有四個較小的圓頂,建築外牆有複雜的韻律式設計。在此,直線與半圓形重複出現,產生出一種迴旋的和諧感。 聖凱沙琳教堂 ﹝The Crucifixion﹞ 西元 1280 年 泰沙隆尼其﹝Thessaloniki﹞,希臘 拜占庭晚期的建築追求結構與裝飾的統一,把早期拜占庭建築內部的複雜設計表現於外,從這點來看,聖凱沙琳教堂的設計無疑創造了拜占庭建築藝術的最高視覺效果。

34 馬賽克鑲嵌畫 馬賽克的歷史 馬賽克是已知最古老的裝飾藝術之一,它是使用小瓷磚或小陶片創造出的圖案。 希臘-羅馬時期:
馬賽克鑲嵌畫  馬賽克的歷史 馬賽克是已知最古老的裝飾藝術之一,它是使用小瓷磚或小陶片創造出的圖案。 希臘-羅馬時期: 馬賽克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希臘的銅器時代(西元前1600年到前1000年),當時用經水磨損的小鵝卵石來裝飾地板。約西元前800年時,出現了使用各種顏色小石頭舖出圖形的道路,然而這些圖形都還不是很有結構性。直到約西元前四百年,希臘人才將拼貼小鵝卵石的技術提升至藝術層次。其圖案有精緻的幾何圖形也有細緻的人或動物畫面。 西元前兩百年,鑲嵌圖被用在需描繪更多細節和色彩範圍的作品上。因為這些小鑲嵌片(tesserae)可細小至幾公厘大小,所以能夠仿造出圖畫的樣子。這都是羅馬人從希臘人那學習馬賽克技巧,並在羅馬帝國時期將此藝術發揚光大的結果。典型的羅馬主題有慶祝眾神的場景、家庭事物的描繪以及幾何圖案的設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時期龐貝古城的”小心惡犬”圖。

35 拜占庭時期 我們現在依然可看到拜占庭帝國自西元五百年開始蓬勃發展中,所完好保存下來的馬賽克藝術。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風格受到東方的影響,並開始使用一種特別的玻璃鑲嵌片—琺瑯(smalti)。琺瑯有堅硬的表面且內含的氣泡極小,琺瑯有時也燒以金箔或銀箔而閃閃發亮。琺瑯通常用來裝飾天花板或牆面(羅馬時期只用於地板)。當時義大利拉芬納(Ravenna)的每間屋子都裝飾以馬賽克,馬賽克藝術在此時期發展到鼎盛。 拜占庭馬賽克的典型基督教圖案如”基督受洗於約旦河”、”善良的牧羊人”,一直良好保存至今。此外,有些作品則結合了皇帝與皇后肖像,例如聖維托教堂(San Vitale)的後堂側壁(presbytery)上,即描繪了兩個重要的帝國人物—查士丁尼一世及狄奧多拉皇后(Theodora)。拉芬納(Ravenna)這些長形教堂和後堂上令人印象深刻的馬賽克,使得她享有”馬賽克的首都”之名。

36 中東的馬賽克藝術 西元八世紀,西歐的摩爾人將伊斯蘭的馬賽克和瓷磚藝術帶到伊柏利亞半島。在回教世界,石頭、玻璃和陶瓷都是排出幾何或數學圖案的材料。而在阿拉伯國家,則是有種非常不同的裝飾風格—zillij—瓦片是用手工做出特別形狀而緊密排列的。 黑暗時期 然而,當繪畫在14世紀以降發展時,人們卻對馬賽克興趣缺缺。因此,馬賽克的製作技巧和構想都漸漸地遺失掉,雖然仍有些拼磚圖還可見於修道院中。 人們重燃對馬賽克的興趣,尤其是針對拜占庭的風格,如巴黎的聖心堂即為使用了拜占庭馬賽克的建築之一。新藝術運動也接受馬賽克藝術,代表者如慕夏和克林姆都將馬賽克藝術融入繪畫中。二十世紀初,高地和約瑟夫在巴塞隆納合作設計的桂爾公園也有片令人驚喜的馬賽克裝飾牆。

37 拜占庭藝術觀念的影響 影響東西方: 從愛爾蘭到俄羅斯皆信仰基督教。拜占庭的建築師、畫師、鑲嵌畫藝匠被各國競相邀請傳藝,同時把東西方各國藝術之長帶回拜占庭和另外一些國家,對東西文化交流有貢獻。 根植西方「萬物生於一」的理念:古代信多神教,改信基督後,信唯一的神,是「一元論」的猶太思想。

38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4/c3917.htm

39


Download ppt "中世紀美術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 七美二A 22 陳奕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