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业务 教学目的:熟悉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了解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认证;理解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熟悉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业务 教学目的:熟悉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了解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认证;理解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熟悉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业务 教学目的:熟悉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了解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认证;理解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熟悉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2 第一节 旅游景区环境概述 一、旅游景区环境的概念
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们的旅游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环境下实现的。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旅游景区环境则是指所有能影响旅游景区建筑物的质量及其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各类因素,包括A的要素以及物的要素。旅游景区环境是景区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拥有良好的旅游环境的景区必然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以及对游客有较_大的旅游吸引力。

3 二、旅游景区环境的 构成及其特点 1.旅游景区环境的构成 旅游景区环境是一个系统,它主要由下列要素构成: 1)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景区环境的中心要素,馋是旅游景区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在旅游景区环境中,旅游吸引物是相对变动的要素,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当旅游吸引物受到的损害超过临界点后,它会反过来作用于旅游环境系统中的其他要素。

4 2)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景区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景区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旅游者进入景区后要与环境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发生关系,如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当旅游者的数量超过环境容量时,它会引起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 3)旅游经营者。旅游经营者是旅游景区的主要的旅游服务提供者,他们在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其开发的方式和程度及经营历年都会对景区环境产生影响。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盆,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增加旅游景区资源的利用强度,从而对景区的环境造成~定的损害。

5 4)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是旅游景区的原始居住者,其中有些居民在旅游景区开发后或参与景区经营活动,或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他们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会对景区环境的好坏产生直接影响。
5)当地政府。在我国,当地政府是旅游景区的主要管理者,而非主要经营者。政府制定的旅游法规和政策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政府应当在鼓励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应该首先做好旅游业的总体规划、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并制定以保护为主的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及保护措施。

6 6)自然突变。自然突变主要是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改变景区的景观特征。如地震、泥石流、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突变的发生可能使景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甚至不再适合旅游业的发展。

7 2.旅游景区环境的特点 1)系统性。旅游景区环境的六大主要要素共同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信息、物质及其能量的交换。
2)复杂性。旅游景区环境系统是复杂的,它由许多相关的因素构成,其中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当地政府、自然突变等是这一系统中主要因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自适应性。旅游景区环境系统与其他环境系统一样具有自适应性,这种自适应性可以使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进行自我调整,以使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 第二节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 一、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概述
第二节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 一、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概述 所谓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空间条件下,旅游景区环境系统状态的整体表现,即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如空气、水体、地质、地貌、生物、设施等对游客的生理、心理及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受。一般说,评价一个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可以从景观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学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固体废物环境质量以及社会软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测评,测评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9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区环境质量支持着并约束着旅游发展。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制约旅游开发的过程与成果,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二是旅游的发展改变着景区环境质量。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活动均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待开发的旅游景区,还是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旅游景区环境质量均是表征和判定旅游景区环境系统优劣的重要因素。

10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是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旅游地的选择上,除了考虑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外,还注重旅游景区的整体环境瓶量。良好的旅游景区环境有助于树立旅游地的形象,可以增强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此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还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旅游景区的经济活动行为(生产、旅游等)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时,系统就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盆;当旅游景区的旅游经济活动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时,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恶化的环境又会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过程。

11 如文物的腐蚀、水面景观的污染、动植物资源的退化等。这些变化短期内表现可能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影响资源的永续利用,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一些著名风景区因生态破坏而倒闭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12 二、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是旅游环境质量控制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旅游开发管理和组织旅游活动应关注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课题,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3 所谓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人们的旅游发展需要与环境系统状态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进行谭定。即从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的需要出发,运用相应的数理方法,对旅游景区环境系统状态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定。其实质是在对旅游景区与旅游相关的环境要素凋查的基础上。以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活动要求(适宜性或满足程度)为标准,对其质量优劣程度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调整人们在旅游领域的行为,使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旅游环境质量朝着更加有利于人们旅游发展需要的方向变化。

14 1.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做出以下划分: (1)从评价时间角度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 I)旅游景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它是指对某一个旅游景区过去一定时期的旅游环境质景,根据历史资料进行的回顾性评价。通过回顾性评价可以揭示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旅游景区开展回顾评价。

15 2)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三年来的有关环境资料,对待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的现状评价。它着眼于当前的现实情况,通过现状评价,可以阐明环境的污染现状,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及保护旅游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从环境要素角度 1)单个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

16 2)部分环境要素的联合评价。的联合评价 等等。如景区内的大气质量评价、水体质量评价、如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评价、土壤和水体
3)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对环境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3)从参数选择的角度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美学参数评价、生态学参数评价、卫生学参数评价、污染物参数评价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不同,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参数和标准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随之而变化。

17 2.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随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评价类型而有所区别。目前多数旅游景区的评价为旅游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评价。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旅游景观质量。旅游景观质量主要包括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奇特性、规模与组合状况、旅游功能等方面o 2)自然环境质量。它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质量、地质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环境噪声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任何旅游景区的基础环境,也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物质基础。

18 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质量决定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容量是自然环境和环境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承受量或负荷量。这种承受量以人类和生物能忍受、适当和不发生危害为准则。环境容量的研究可以为环境质量的 分析、评价和环境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制定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提供依据。环境容量的大小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环境自净能力强,环境容量大。如流量大的河流自净能力强,环境容量就比流量小的河流大。

19 因旅游景区自然环境质量的确定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操作较复杂及缺乏实证研究等原因,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又实用的旅游景区自然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当今评价旅游景区自然环境质量时,多参照通用的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T 14848—1993)、《景观娱乐崩水水质标准》(GB 12941—199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19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等。

20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法[1995]462号)要求各类旅游景区的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作好旅游区的管理工作。 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要有幽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等。在《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17775_1999)中对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景观环境和环境气氛四个方面做了规定。

21 不同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A级 空气质量 GB3095——1996 噪声质量 GB3906——1993 地面水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GB3095——1996 噪声质量 GB3906——1993 地面水环境质量 GH2B AAAA级景区 一级 0级 达到规定 AAA级景区 AA级景区 A级景区 二级 1类

22 3)旅游基础设施质量。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质量包括住宿设施质量、娱乐设施质量、安全设施质量、卫生设施质量等内容。评价景区内基础设施时可参照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如《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l6153~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4)、(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9667)等。 4)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环境质量是指旅游者所接触的旅游地社会、经济及文化状况,如旅游地政府的旅游政策、物资供应、社会治安、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等。

23 3.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与旅游景区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分为:①环境保护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②环境保护单行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麸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②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地方旅游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24 第三节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只视为一种经济活动,片面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造成_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由于开发保护不当和旅游活动的开展造成对景区环境破坏的例子时有发生。例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士∈城,由于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在墙体上乱涂乱画,给长城造成了永恒的伤害;由于不恰当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如在金山岭长城上连续8年举办大型“锐舞派对”,污染了长城的整体环境;由于保护不当,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25 陕西境内两千多公里的古长城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其中850公里的明代长城就有三分之一永远消失了;长达600多公里的齐鲁长城,大部分墙体已经坍塌;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的宁夏境内l 500多公里的历代长城正在迅速“缩水”。又如,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九寨沟,由于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量游客的涌入,景区内原始的生态环境正遭到严重的破坏,湖泊、瀑布消失,土质、水体在恶化,植被受到破坏等。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旅游景区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是当前景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6 二、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年)、《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以及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995年11月)等相关法律法规。

27 3.坚持“修旧要求如旧,新建如旧”的文物古迹修复原则
2.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必须树立“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意识。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铁路、站场、仓库、医院等同风景和游览无关以及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景区建设中禁止滥伐树木、开山采石、破坏溶洞、污染水面等破坏性行为,旅游设施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彩等,都必须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3.坚持“修旧要求如旧,新建如旧”的文物古迹修复原则 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即要求“修旧如旧,新建如旧”,以防止出现文物古迹修复中的随意更改、占用、破坏文物古迹的行为。

28 4.防治与保护并重 5.坚持“四个兼顾、四个第一”原则
旅游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原状,也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损失。例如,治理环境污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确立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环境保护方针,旅游景区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治结合,避免走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歧途。 5.坚持“四个兼顾、四个第一”原则 在旅游开发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建设兼顾、保护第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第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兼顾,长远利益第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兼顾,全局利益第一。

29 三、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实务 1、绿色旅游景区的创建
(1)定义:绿色旅游景区就是旅游业现在正致力于寻找中的一种新型旅游景区,它不会影响环境,反而有效地支援了对自然的保护,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标准: 1、促进积极的环境道德,强化参与者的受欢迎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2、不使用使自然环境受到侵蚀破坏的消费模式、避免资源退化 3、所有的设施和服务都是为了提供方便,决不能喧宾夺主,成为旅游吸引物

30 4、以环境为中心,承认并接受环境的现状,不能为了人们的方便而去改变或改造它
5、有益于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涵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科学效益、管理效益和政治效益 6、提供和自然环境直接接触 7、积极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活动并使其受益,从而有利于对环境价值更好的认识 8、根据提供的教育功能和满意度来对绿色景区进行等级评定,而不是看它的刺激程度或令人兴奋的程度 9、绿色旅游景区对管理者和参与者都有较高的知识要求和知识储备

31 (3)基本构成: 1、景区景点 2、景区设施 3、使用绿色技术 4、利用风能 5、使用沼气技术 6、美化绿化旅游景区 (4)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上: 1、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和乡土资源。如:喝矿泉水、吃野菜、尝农家饭、住农家屋等 2、开展生态教育活动 3、绿色景区绿色产品。如:环保夏令营、果树认养等 4、提供绿色交通方式。如:电瓶车、自行车、畜力等 5、提高绿色住宿设施。如:乡土风情旅馆、森林小木屋等

32 2、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认证 (1)ISO14000标准概述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9000之后颁布的第二个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目前已被120多个国家采用。ISO14000标准是一项旨在规范各类组织和行业的环境行为,促进资源保护、节约能源,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少和预防污染,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综合管理型国际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开展审核认真的根本准则。

33

34 例:我国旅游景区ISO14000标准认证概况 武汉黄鹤楼公园是我国首家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的旅游景区。目前已通过的还有深圳的锦绣中华景区、长春市的净月潭景区、苏州的苏州乐园、杭州的杭州宋城等。为切实提高全国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建设部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总局制定了《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实施办法》,并于2001年3月9日联合发文《关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展创建国家示范区活动的通知》。

35 第四节 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一、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卫生管理是景区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由于卫生状况是整个环境状况中的一个常变量,不像生态环境、设施环境那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因此,卫生管理就成为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特殊内容。 一、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6 1.卫生状况是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重要表现 旅游者进入旅游景区首先感受到的是景区的卫生状况,并且卫生状况自始至终都影响着游客的整个游览过程。清洁的路面、干净且分布有序的各种设施、设备、服务人员的整洁仪表等,都能给游客舒适、美好的感受,同时能增加游览的兴趣,提高精神享受的程度。因此,卫生状况是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最直接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消费体验和消费质量。目前,我国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景区开展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其依据的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对景区内餐饮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游泳场、垃圾箱、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都有明确的要求。

37 2、卫生状况反映了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 卫生管理是旅游景区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它是旅游景区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景区管理者和员工的整体形象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旅游地整体形象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要提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增加旅游景区的市场吸引力,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38 3.卫生状况对旅游景区吸引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旅游者对旅游景区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景区的卫生状况。一个拥有良好卫生状况的_旅游景区必然会受到旅游者的青睬,增加其旅游市场吸引力。相反,如果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的景区卫生状况不好,游客对其平价也不会高,结果导致景区吸引力的下降。

39 二、旅游景区卫生设施 设施是卫生管理的必要条件。旅游景区的卫生设施可分两类;一类是公共卫生设施,包括集中式垃圾箱、路边垃圾箱、公共厕所和排污设施等;一类是专门卫生设备和工具,主要是卫生工作人员使用的卫生清扫工具,如垃圾运输车、垃圾清扫车以及其他专用王具。 旅游景区内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本着方便、耐用和美观、协调的原则,合理安排数量和布点。其中方便和实用是最基本的要求。美观是指各种卫生设施的外形要体现旅游景区的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协调是指卫生设施要与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与相邻的景物相协调,最好在建筑设计上融为一体,内部功能具有实用性,外观形象上又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40 三、旅游景区卫生管理措施 2.建立卫生管理责任制、奖罚分明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目前,我国国家旅游局制定出的《旗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对五个等级的旅游区的卫生管理质量都做出了明确的期定。在此基础上,各旅游景区应将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景区卫生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2.建立卫生管理责任制、奖罚分明 旅游景区将具体任务和指标落实到景区内各企业、摊点和部门,人人明确责任。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

41 3.完善景区卫生设施 卫生设施是景区环境管理的硬件基础之一。其中厕所是景区重要的卫生设施。过去,我国绝大多数旅游景区的厕所都是传统暴露式蹲坑厕所,外国旅游者对旅游景区厕所卫生状况反映最强烈。为此,国家旅游局曾多次拨出专款解决旅游景区厕所问题,同时为了规范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提高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服务,优化旅游环境,国家旅游局于2003年制定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该标准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为5个星级。各景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厕所及其它卫生设施。


Download ppt "第七章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业务 教学目的:熟悉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了解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认证;理解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熟悉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旅游景区卫生管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