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陶飞亚教授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2 第一部分: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唐代景教的传入 时间:唐太宗贞观九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公元635-845) 景教传教士阿罗本、阿罗汉
时间:唐太宗贞观九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公元 ) 景教传教士阿罗本、阿罗汉 大秦寺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

3

4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5 影响: 1、留下的很少的文本典籍; 2、没有在汉族中得到发展; 3、对后来中国思想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6 二、元蒙时景教天主教的传入 1、随着元朝的建立,景教重新传入内地,在许多地区得到发展。例如,忽必烈所委派的镇江府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就“有志于推广教法”,曾在其所辖之地大力推广景教,后又“休官务建寺”,修成江南一带著名的景教“七寺”。 至 1330年,西亚索尔坦尼亚景教总主教曾宣称在中国景教徒已达3万余人。

7 2、从罗马天主教在元朝的传播来看,方济各会修士柏
郎嘉宾、鲁布鲁克等人先后出使蒙都和林。 1294年教皇特使约翰·孟德高维诺抵达汗八里(今北京),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孟德高维诺在华建堂布道、蒙文译经,并于1307年被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任命为汗八里总主教区总主教。此后罗马天主教曾派出七个主教来华协助孟德高维诺传教,其中有三人到达,并开辟了泉州等主教区。 元朝天主教在其鼎盛时期曾发展了3万多信徒,但随着1368年元朝的覆灭,“也里可温”所涵盖的景教和天主教亦跟着消亡,这意味着基督宗教的第二次来华以失败告终。

8 一、外国特色;二、对汉人没有影响。 蒙元时期与唐代的情况差不多。尽管罗马教会参与到东方教会的传教工作中来,但基督教元素的呈现仍然是一种外国的呈现,几乎对本地人和本地的机构毫无影响。 虽然法国人向汉人传教,但没有证据表明有人皈依的基督教。 从14世纪中叶起中国的基督教情形怎么样?明代的材料中没有提到元代基督教徒的命运。元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这种信仰在中国的终结,但是它带来了对传教活动的严格限制。

9 三、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 1、西班牙人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1551年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中国广东上川岛,但他因明朝海禁而无法入内地传教,不久即病死岛上。此后葡萄牙耶稣会士公匝勒等人在澳门建堂传教,从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等人虽最早入内地传教,但未获成功。

10 罗明坚《中国地图集》封面

11

12 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到肇庆传教建堂,此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真正开端。
1601年,利玛窦与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一道“儒服入京”,获准长驻北京传教。此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如汤若望、艾儒略、南怀仁、卫匡国等人按利玛窦的方式以其西学知识来助其学术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高潮。其间返欧的传教士亦将中国思想文化知识带入欧洲,从而引起东学西传的结果。 在这种中西宗教及思想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明代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先后受洗入教,成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会的柱石。 徐家汇、嘉定、孙元化。

13

14 2、清朝自康熙皇帝以后,因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吸引而接近并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允许天主教在华发展。这样,中国天主教至 18世纪初已有澳门、南京和北京三个主教区,信徒已达30余万人。

15 两大事件: 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首的天主教在华传播,一方面受到中国一些高层人士的抵制和反对。“历狱”(康熙五年1666年)。 另一方面在天主教各修会之间和传教士内部也因“中国礼仪”问题及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而形成分歧和矛盾。

16 “中国礼仪之争”发展成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权威之争。
1715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颁布《从这日起》通谕,宣布在华传教士不得重提中国礼仪问题,违者将被视为异端而革出教门。清朝文献称这一通谕为《禁约》,康熙皇帝因此针锋相对,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土出境。 自1723年雍正登基后,清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禁教,基督宗教第三次来华传教所取得的成就亦付诸东流。 嘉庆朝“邪教”。

17

18 问题一:利玛窦为什么成功? (1)利玛窦是数以百计的耶稣会士非常有效率和成就的一位,他努力贯彻了范礼安的策略:生活和适应于中国文化之中,从顶层向下层传教,向知识精英传教,如果可能向皇帝本人传教,通过科学技术间接传教,使得知识精英相信欧洲文明的高水平, (2)对中国的道德准则以及一些仪式实践表示开放和宽容。 (3)接受者满族人的态度。对儒学、对西学。

19 问题二:禁教为什么禁而不绝? 第一:耶稣会士在皇帝身边,在京城和大城市,建立了影响。(道明会、方济会。)
第二、托钵僧会在乡村打下了基础。Bays认为“重要的地方不在宫廷而在其他地方。”尽管到18世纪初还有一批耶稣会士在宫廷,但另外一些耶稣会士,包括其他的托钵僧会的修士们散居在帝国各个地方,维持着以乡村为基础的基督徒团体。 第三、传教士和信徒的坚忍不拔。

20 西什库教堂 王府井教堂1655

21 问题三:早期信徒是谁? 中国的基督徒和基督徒团体的社会构成。一般印象是从1600年代到这一时期中国的基督徒都是穷人,地位低下的边缘人群。确实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基督徒中确实没有许多有功名的高级精英和官员。一个例外是杭州的张星曜,在1678年受洗后写了许多旨在调和基督教和儒学的诗文。但是仔细考察的结果在基督徒群体中仍然有许多有低级的而不是高级功名者,这个比例达到 %,和总人口中的功名持有者及其接近。到17世纪确实没有如1620年代时的基督徒大官,但还是有许多没有官职的士绅是基督徒。正是这些人成为社会资本和领导经验的蓄水池,在传教士离开后维持了基督徒群体。(BAYS)

22 问题四:天主教徒的特点? 中国化的开端。在那些远离北京的教区,特别那些乡村的天主教社团中,其宗教意识沉浸在神迹、异象和其他超自然显现的世界中。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已经熟悉的世界,新来者、基督教的神和使用的仪式,显得和他们传统的乡村大众宗教很相似。因此有时在官府眼中,特别是1724年天主教被查禁后,乡村天主教社团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可疑的异端,而且也很像煽动叛乱的言论。

23 问题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传播基督教义方面,1595 年利玛窦在南昌刊刻了《天学实义》一书,后改名为《天主实义》第一次用儒家思想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后来被乾隆皇帝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它的教义、教规以及它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而带来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已影响和冲击了中国的某些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 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建筑、音乐、绘画、地理、军事技术的贡献,《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1607 年刻于北京。首次介绍了代表古希腊科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 传教士参与了中俄谈判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中学西传。

24 四、晚清与民国天主教与新教的传播 1、不平等条约与传教: 《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联军之后《北京条约》。
以英国人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军事优势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些条约与传教士相关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治外法权,二是天主教解禁,以及新教在中国传播的许可,三是在口岸城市租房买地,四是索还教产。 传教士不仅是不平等条约的受益者,还是不平等外交的参与者。马礼逊、马儒翰、卫三畏,传教士有翻译的才能,被自己国家政府征召。实际上清初传教士就卷入了政治。

25 马礼逊 卫三畏

26 2、民教冲突、教案、义和团运动 天主教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教案。为什么:政治的,影响到中国官府的权威、地方绅士的权威、打破了原来的权力结构;经济的,地方性摊派,不交迎神赛会费用,转嫁到他人头上;文化风俗的、异类感、男女风俗。民族矛盾。 新教教案比较少。但太平天国运动与新教有关。太平天国洪秀全受到梁发的《劝世良言》的影响,结合当地的传统,发起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官绅士民对基督教看法。

27 洪秀全

28 “天津教案”,因风俗习惯差别,不透明,谣言,官府的应对不力,法国人的骄横。
“巨野教案”,德国政府利用传教士案件,强占青岛,加剧民族危机。 “梨园屯教案”,一个村庄因信教而分裂,在建庙,建堂的争执中,加入了法国势力的干涉,最后演变为有组织的村民与有组织的教民的对抗,成为义和团的起源。 “义和团运动”,旧式的民教冲突的顶点。物极必反,此后进入新的民教关系的时代。基督教引起这么多的冲突,在中国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29 天津望海楼教堂

30 福建古田教案(1895)

31 巨野教案与德国占领青岛(1897)

32 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33 3、基督教与中国的近代化 最早的现代教育体系,从小学一直办到大学,如山东的登州文会馆,一直办到齐鲁大学,到今天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圣公会)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上海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美国南浸信会创办)

34 最早的医疗体系:北京、山东、湖南、广东最早的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仁济医院成立于1844年,原名中国医馆,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南市创办,是上海开埠后建立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瑞金医院的前身是广慈医院,法文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Hospital Sainte-Marie),是一所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医院。 20世纪初,法国人姚宗李(Paris)任江南传教区主教时,计划在上海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创办一所有外科的西医医院,法国教会同意了这个建议。在法租界当局的支持下,圈买了面积达160亩的土地。 1904年,医院开始筹建,首先建造了4幢两层楼房,其中两幢是病房,房子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有病床100张。另外修女、职工宿舍各一幢。 上海解放时,广慈医院形成了有房屋近30幢,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拥有病床780张,工作人员356名的规模。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1951年10月3日征用了医院。1952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广慈医院划归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该院的一所附属教学医院。1967年曾一度该名为“东方红医院”。1972年更名为现在的“瑞金医院”。

35 最早的现代报刊杂志出版印刷事业。其中以伦敦会的墨海书馆、长老会的美华书馆、浸礼会的浸会书局、监理会的华美书馆、安息日会的时兆报馆、聚会处的福音书房、跨宗派的广学会等最为著名, 影响最大, 持续时间最长。

36

37 齐鲁大学

38 金陵女子大学

39 Girls’ School, Anyang

40 对农村的影响。戴德生的内地会,这个组织到1905年时来华传教士达到850名,要比在华第二大差会 British Church Mission Society大三倍。
戴德生的一些做法,1、用平信徒做传教士;2、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和未被传教的地方开展活动;3、不在城市活动导致其相对较少的学校、医院、出版和其他机构;4、戴是第一个接受单身女传教士的差会,甚至把她们送到没有男传教士陪伴的地方传教,这在当时备受诟病的;5、差会的权力机构是以中国为基地的“会议”或在上海的总部,而不是伦敦或西方的某个地方。戴在公关方面做的非常成功,他也与男女青年会紧密合作。

41 Missionary residence in Kaifeng, 1933

42 Crowd at evangelistic meeting in Kaifeng, 1933

43 Transportation in Henan

44 Religious practices

45 4、民国时期的基督教 (1)民初的黄金十年 (2) 新文化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1922)“文化侵略” (3)北伐与南京事件(1927)
(4)收回教育权(1920年代) (5)乡村建设运动(1930年代)黎川实验区 (6)新生活运动 (7)抗战时期迁徙 (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战俘 (9)解放战争后大撤退

46 Nettie DeJong Presbyterian Changteh [now Anyang]

47

48

49 Poster prepared by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for China.
While there are some documents in Chinese in our collec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letters, diaries, writings, etc. are in English.

50 Document abou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 typical of items collected by missionaries who we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51 Drs. Lorenzo and Ruth Morgan
Methodist Anhui

52

53 第二部分 1、基督教在新中国的存在和转变 西方差会退出中国大陆 基督教进步人士发起三自运动 周恩来、吴耀宗 国际形势影响
朝鲜战争,美国对华政策

54 The last batch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Chongqing, in 1949.

55 On September 23, the People’s Daily
The editorial borrowed a saying from the first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ary appointed to China, Elijah Coleman Bridgman (俾治文), “for many missionaries, the purpose of coming to China out of political reason rather than religious one”. Guangdong Christians’ signatures

56 Many missionaries crossed this bridge in 1951
One old missionary entered HK through Luohu bridge.

57 2、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基督教的活动范围收缩
教会教育、医疗、出版都被剥离,传教士的文化事业在1949年都逐步不存在了。在农村中土地改革和以后合作化运动,农村人人都要劳动,教会活动也萎缩了。50年代农村教会受到的摧毁更严重,土改以后很多教堂都被关掉了,教会发生了内向性的转变。

58 3、意识形态左倾下的对基督教负面宣传下,基督教被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会逐渐走向消亡的现象,处境困难。
教会人士在政治运动中与其他中国人一样经历了很多磨难。在文化革命中,不仅是教会,就连宗教管理部门也被砸烂了。教会似乎在中国社会销声匿迹了。

59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督教发展原因 (1)政治上宽松的政策和环境 (2)社会上对宗教前所未有的宽容度 (3)经济改革提供了更多个人选择的自由 (4)国际交流与现代化取向的影响 (5)传教士不存在对教会发展的有利点 (6) 民众对宗教的需求和选择

60 5、中国基督教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由此呈现出持续大幅增长的倾向。1949年中国大陆约有基督徒70 至100万人,而今基督徒人数已经发展到 1600 万至 7500 万人,有说法甚至声称有1亿人。 另据中国基督教网站报道, 目前 “全国现已开放堂点近 5 万座, 其中 70%是新建的。 信徒总数已逾 1600 万, 其中农村信徒占 70%强。全国目前有 18 所神学院、圣经学校”。2010年的调查是2300万。

61 基督教在中国虽然理论上只有一个,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有内在凝聚力的整体。目前中国教会基本上存在三种形态,
即教堂或固定聚会点形态、 家庭聚会形态、 三五成群零散的青年(打工族和知识界)团契形态。

62 中国基督徒有四多:农民多、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基督徒的社会边缘性。
在一些大城市里,尤其是校园周边,基督徒青年团契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去年沪上三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63 “知识分子基督徒”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已是一个现实。中国基督徒人口结构的这一改变是悄然进行的和区域性的, 因此它并未改变中国基督徒人口的总体面貌。
由于这些大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部分青年基督徒往往有自己的独立团契,因此他们与中国基督徒民众尤其是乡间大众基督徒是隔离的,所以这种悄然发生的基督徒人口结构的改变究竟能对基督教社会作用的产生发生何种影 响迄今仍难以评估。 中国基督教一方面是中国五大合法宗教团体之一,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宗教少数派,是中国少数人的宗教信仰,再进一步说,其主体是生活在中国农村的普通民众,是普通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可以说,这就是它在中国社会里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基本地位。

64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中国基督教人数很少,社会事业很少,因此对社会的影响,从规模上和渠道上是很有限制的。 二是中国基督徒本身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定位。根据金陵神学院陈永涛先生的观点,在处理神圣与世俗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基督徒的态度有3 种模式。

65 其一,相当数量的在信仰上比较基要、保守的基督徒认为,基督教是神圣的,基督徒是为圣的,因此基督徒的使命是传福音,就是去救人的灵魂,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救人灵魂, 而不是身体;是传福音,而不是服务社会。从而使基督徒和教会脱离社会, 逃避基督徒的社会责任, 进而使教会自我边缘化, 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教会对社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66 其二,另一种极端模式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基督徒,有比较自由的神学背景。他们视野开阔,看到教会的社会责任,认为基督教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 教会应该以救人的身体为先,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会的社会作用、 强调教会的世俗功能,而忽视了教会的教会性。

67 其三,介于以上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中间模式,即以基督为中心,化“俗务”为“圣工”,在社会中彰现基督教“神圣性”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道成肉身”,打破了“圣事”与“俗事”,教会与社会之间的截然对立,使得神圣与世俗、教会与社会、服侍神与服侍人趋于统一。华人基督徒普遍主张基督徒的最主要使命是福音使命,因而对文化使命有保守倾向和冷漠态度,对政治冷淡或反感。

68 2.基督教为基督徒过道德生活提供了伦理道德规范,使他们在社会急速变革时期具有可以约束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协助者。
3.教会基督徒和愿意接受基督信仰影响的个人在困难、 软弱和痛苦时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成为他们内心的抚慰者。 4.教会为基督徒联合从事慈善活动提供了媒介,使他们在互助的同时,也在 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服务尽一份力量。

69 王美秀提出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主要是对个人的,而不是对社会的,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1.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为基督徒个人提供了得救的福音和生命的意义,使他们心有所属,心存盼望,从而成为他们灵魂的安顿者。这种转变固然是个体的,但它的社会积极意义也是不应该否认的。这种积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中国社会接受了基督教的人的人生态度, 使他们的精神烦恼、痛苦和孤独在信仰里得到化解或缓和,社会里怨恨孤独痛苦烦恼的人少了,有人生目标、会快乐地生活的人多了。中国基督徒自身与上帝建立的和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益于中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70 中国基督教的一些问题 一是政教关系的紧张度在降低。在世界基督教舞台上的中国。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是世界基督教史上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尽管政教之间的关系还有紧张,但人们认为这种紧张正处于下降的过程中。 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71 二是天主教还有最困难的问题要解决,中国天主教有天主教世界中独特的天主教爱国会这样的实体存在。这两个领导集团融为一体并非易事,解决任命主教无论在名义或者在实际上也不容易。

72 三是新教徒,尤其那些未登记教会的领袖,要需要更有效的基督教教义的教育以防止极端的膜拜团体的出现,但因为新教没有领导中心的本质,这会比较困难。狂热团体的出现是可以预期的,这是新教充满活力的形式与中国民间宗教结合面的产物。同样未注册教会要使自己所有的外国联系更加透明,一些这样的关系涉及可观的资源。这将会使得政府减轻对它们可能成为反政府组织的担心。我期望在下一个十年在这些领域取得一些进展。

73 还应该提到的是,那些与中国有些团体保持秘密关系并走私圣经到中国的外国人,要停止这种活动,或者重新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美国人曾经是使中国“宗教迫害”曝光或者维护他们最活跃的分子。美国人这么做是有历史根源的和现实根源的。一个世纪之久美国人浪漫的希望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教工场。

74 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也不相信像DAVID AIKMAN所估计的中国将有30%人口成为基督徒。我也不相信基督教将会改变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或者因为共同的基督教认同,中国将成为美国的盟国。中国基督教将会在世界上留下印记,但不会在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上。就像Andrew Walls说的我们正在一片新的没有航标的大海上,围绕我们的后西方时代的残垣断壁,在上面正在形成“后西方基督教”。我猜想在后西方基督教的国度里,中国基督教在自己丰富历史的宝库中能贡献出新的东西。

75 总结 1、宗教传播是世界性现象。 2、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经过冲突、融汇,从西洋宗教变成中国化的基督教。
3、在晚清民国起到了传播西学的作用,在新中国主要是一种宗教信仰,将对国民道德、追求超越精神解脱和世界宗教对话发挥作用。

76 谢谢各位!

77

78 唐代景教在新疆传播的情况,有遗物可资证明。196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两地区的一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至1965年结束。其中在盛唐至中唐(公元7世纪中—8世纪中)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一装饰有白色环形纹及十字纹的陶罐,应属景教遗物。 图一、十字纹陶罐,现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片取自《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 )》,《文物》,1973年第10期。)

79 高昌城外的另外一处景教遗址位于高昌城的东门之外,在护城河东边,过桥往南,古津渡之北。在这里发现有一个小建筑物遗址,推测为教堂遗址。在遗址的东墙外侧出土了两件以景教内容为题材的壁画作品。其中一件壁画发现于教堂东侧一室,已残损,画上有马,马上一人物(见图二)。 图二 高昌城东T号遗址出土壁画残片(图片取自佐伯好郎:《景教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 昭和十年(1935年),906页。)据壁画的研究者Albert Grünwedel 的看法,画上人物应是耶稣本人,肩荷有十字架标志的手杖,同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发现的景教画幡,画中人手持顶端有十字架的手杖类同。十字架为正方形,十字架的四个末端八个角上装饰有珍珠,这种等边十字架属于典型的东方教会风格。

80 图三 高昌城东景教教堂壁画残片 (图片取自Albert Von Le Coq, Chotscho 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wie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 Berlin.1913,P.7.)其主题内容有说为施洗仪式(Baptism Service)图,有说为棕枝主日(Palm Sunday;Sunday of Branches)图。据佐伯好郎的分析,画中助祭(Deacon)或佐祭(Subdeacon)右手持香盒,左手处有一缕净烟(Purifying smoke)从点燃香盒的燃引物处升起,图中另三人,两男一女,每人手持红柳状枝条,这种红柳枝条常代替棕榈叶而被运用于叙利亚教堂之中,由此断定画面表现的是棕枝主日的内容。棕枝象征欢乐、胜利,耶稣受难前,最后一次骑驴入耶路撒冷城(Jerusalem),大群的城民手持棕枝(Palm branches)在路上迎接,并向他欢呼致以敬意。棕枝主日于复活节(Easter)前一周的星期日举行,即是对这一事件的纪念。

81 蒙元时期,中西交通较为昌盛,作为察合台汗国都城的阿力麻里也成为中西交流的中心地之一。近数十年,在阿力麻里古城(位于今新疆霍城县东北10
蒙元时期,中西交通较为昌盛,作为察合台汗国都城的阿力麻里也成为中西交流的中心地之一。近数十年,在阿力麻里古城(位于今新疆霍城县东北10.7公里)的考古调查中,有不少景教遗物的发现。1958年7月初,黄文弼等在伊犁考察的过程中,曾在阿力麻里古城搜集到石刻3枚,上刻十字架或叙利亚铭文,为12-14世纪的遗物。其中一块在石中上部阴刻一十字架,下有莲花相承,十字架左右各阴刻一行叙利亚文。(见图四)。第2块左部略有残缺,上阴刻叙利亚文,未见有十字架(见图五)。第3块图案较前两块更为精细,阴刻十字架,十字架四臂端各缀宝珠三粒,十字架左右各刻1行叙利亚文。(见图六)

82 图四、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石刻(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祈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十字架左右各阴刻一行叙利亚文。叙利亚文译释:“青年男子喀勒恰【之墓】。”(译文参看牛汝极著: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9-60页。)

83 图五、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石刻(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祈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叙利亚文译释:“依玛户尔牧师于希腊历1654年故去并离开此世”( 希腊历1654年对应于西历 年)。(译文参看牛汝极著: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0-62页。)

84 图六、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石刻(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祈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文字图案均阴刻,十字架左右各一行叙利亚文。叙利亚文译释:“毗伽女牧师”。(译文参看牛汝极著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7-58页。)

85 图七、该石刻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规则椭圆形,上阴刻一十字架,十字架横臂下部左右各有一行叙利亚铭文(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祁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十字架横臂下方左右各刻一行叙利亚文。叙利亚文译释:“伊利莎白,青年女子”。(译文参看牛汝极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4-65页。)

86 图八、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祁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阳刻有一十字架,下有莲花相承,左右各有两行叙利亚文字,此石莲花、十字架、叙利亚文雕刻较为工整,十字架两边各刻两行叙利亚文(残缺),无法识读。

87 此外在新疆霍城县文管所也收存有阿力麻里石刻。其中一块石刻,为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建设兵团六十一团二连职工在阿力麻里古城旧址耕作时发现。石为河卵石质,呈不规则三角形,长26厘米、上宽24厘米。石中部阳刻叙利亚文字和十字架图案,凿刻部分长14厘米、上宽11厘米、下宽9厘米,略呈长方形。(见图九)另一块石刻,阳刻十字架,十字架下方,左边刻一行叙利亚文,右边刻两行叙利亚文。(见图十)

88 图九 现存于新疆霍城县文管所(本照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祁小山先生提供)。
该石叙利亚文译释:“基督徒乔治于1677年(或1674年)逝世。”1677(或1674年)指希腊历,对应于西历 (或 )年。(译文参看牛汝极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8-59页。)

89 图十 现存于新疆霍城县文管所。(图片取自牛汝极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2页。)
该石阳刻十字架和3行叙利亚文。叙利亚文译释:“敬爱的女牧师……”(译文参看牛汝极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2-63页。)

90 聂斯脱里派神职人员正在列队前进,来自新疆柏孜克里克洞窟壁画
元代也里世八墓碑

91 唐代所建的景教寺院。又称波斯寺、景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阿罗本(Olopon)至长安传景教;十二年,太宗下诏于长安义宁坊建大秦寺。其后,高宗、玄宗、肃宗等亦于各州建立景寺。代宗建中二年(781)正月,于义宁坊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纪念该教之流行。

92 戴德生

93 北京一家庭教会组织的圣诞晚会

94 西安基督徒平安夜乐队表演

95 青年团契

96


Download ppt "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