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課 散 戲 洪醒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課 散 戲 洪醒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課 散 戲 洪醒夫

2 題解 文體、主旨 文體探究

3 本文節選自〈散戲〉,為短篇小說集《黑面慶仔中》的一篇,描寫舊文化被新文明吞噬的經過。
散戲就是戲演完了的意思,作者用它來象徵舊農村文化的結束。本篇小說的背景約在民國六○ 年代中期,主要人物是玉山歌仔劇團的幾位演員,他們的遭遇,其實就是當時臺灣許多歌仔戲團日漸凋零的縮影。小說全文以主角秀潔的心思做敘事的主軸,同時雙線鋪陳:一是秀潔他們正在臺上演出的戲碼—秦香蓮;另一是秀潔在演出過程中跌入劇團由盛而衰的回憶。這種時空交錯的呈現方式,使小說充滿張力。

4 本文選錄原小說的最末部分,散戲之後,團員何去何從?歌仔戲又將被帶到什麼境地?作者沒有提出答案,留給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令人低迴不已。

5 作者 生平著作 寫作分期 寫作風格 文學價值 洪醒夫

6 洪醒夫,本名媽從,二十歲時始改為醒夫,彰化縣二林鎮人。民國三十八年生,民國七十一年因車禍去世,年三十四。
洪醒夫於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就讀,翌年,短篇小說逆流發表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民國六十一年師專畢業後,先後任教於臺中縣大南國小、社口國小。從此,寫作與教書就成為他畢生的志業。 洪醒夫出身農家,對農村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與感情,很自然的就把這些當成寫作的主題。

7 他是傑出的鄉土文學作家,才華橫溢,寫作態度嚴謹,曾多次獲得文學獎。著有《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等書。

8 ※寫作分期: 第一期(摸索期): 1967~1975 以現代詩、小說為主。 小說處女作《逆流》 代表作品〈跛腳天助和他的牛〉
第二期(成熟期): 1975~1982 以小說為主。 代表作品《黑面慶仔》〈散戲〉

9 ※寫作風格: 1.具有更為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 2.描寫了不同省籍的人們在愛心基礎上 的美滿婚姻 3.執著追求、緊密結合鄉土性和傳統性
的特徵,也表現於藝術形式上 4.「原鄉意識」濃厚 5.善用鄉土語言

10 ※文學價值: 1.反映當時農村面貌 2.堅持人性的純美 3.溯源台灣文學寫實傳統 4.屬於台灣文學史的農村文學

11 課文注釋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12 戲就這樣散了。 秀潔回到後臺,脫了戲裝,把臉洗淨,換上便服,掀開布帘,在外邊長板凳上坐下抽菸。 菸抽了大半截,才看到秦香蓮帶著四個孩子悠哉悠哉的晃回來,她已經退了妝,穿上輕便的夏服,喜孜孜的邊走邊玩,一點歉疚的神色都沒有。秀潔看了,不由得大怒起來。豈有此理,真正豈有此理,原先以為她趕不回來上戲,沒想到她卻早有預謀,早已退妝,故意賴掉那段戲。一個演戲的人,怎麼可以對戲那麼不尊重?

13 秀潔:本篇小說中的主角。由文中可知她常反串陳世美、岳飛等角色。
布帘:布幔,多掛於門上。帘,音ㄌㄧㄢˊ 。 秦香蓮:民間劇曲鍘(ㄓㄚˊ)美案的女主角,其夫為陳世美。此處指演員阿旺嫂。 悠哉悠哉:形容優閒自在、從容不迫的樣子。 晃:音ㄏㄨㄤˋ ,搖動;此處指走路搖擺的樣子。 那段戲:指秦香蓮與陳世美對質的戲。

14 秦香蓮回到戲臺邊,一面叮嚀孩子們不要亂跑,一面輕描淡寫的跟她打招呼:「散戲啦?」
「是啊!」她心裡有氣,嘴下便不分輕重起來:「這場戲演得好差,演員不負責任,草草散了!」 阿旺嫂不知是聽不出她話裡有話,還是故意裝迷糊,仍然淡淡地拋下兩句話來:「對啊!沒有觀眾,大家都沒有精神。」

15 秀潔突然咬牙切齒地說:「不管有沒有觀眾,戲都應該好好演!」
阿旺嫂正蹲著替孩子綁鞋帶,楞住了,手停下來,轉過頭,用疑惑的眼光仰視她,似乎不相信這句話出自她的口中;兩人目光「恰」的一下碰上了,秀潔立即別過頭去。她沒想到自己會這樣說;現在既然說了,就由它去,也許大家扯開來講會比較好。 別過頭:轉過頭。別,轉。

16 停了幾秒鐘,聽到阿旺嫂的聲音:「妳是在說我?」
「對,既然說了,也就不怕妳生氣,那段戲最重要,妳怎麼可以離開?」 「吉仔撞到木箱子,頭上撞一個大包,哭不停,我哄他,騙他,無效,只好帶他去吃冰!」 「難道妳不知道馬上就有妳的戲?」 哄:音ㄏㄨㄥˇ ,安撫。

17 「知道,我怎麼不知道!」 「知道還偏偏要去?」 「妳,妳不知道,一個做母親的……」 「我怎麼不知道,怎麼不知道妳兒女命好,稍微哭一下,就不得了啦,戲也不演啦……」

18 「喂,喂,妳講話要有良心,妳知道妳在講什麼嗎?我給妳講,吉仔頭上撞一個大包,哭個不停,我才帶他們去的!老實給妳講,這邊的人也不是捨不得孩子哭的,剛才在戲臺上,妳跟我講小的在哭,我給妳說管他去哭,有沒有,有沒有? 妳憑良心講!……平常時,小孩哭哭沒有關係,要是出了意外……」 我給你講:閩南語,也就是「我對你說」的意思。 這邊的人:指「我」而言。

19 其他人都吃驚的圍攏過來,他們好似不敢相信,一向溫順乖巧的秀潔也會跟人吵架;大家七嘴八舌的勸。兩個人並不因此罷休,反而越說越激烈,各個馬不停蹄嘩哩嘩啦講一堆, 除了三兩句彼此挑剔的話語以外,大部分的話都在表明心跡,陳述自己對歌仔戲的正確忠實的態度,語調十分慷慨激昂。勸架的人聽了,也慷慨激昂起來,也同樣大聲地搶著表明他們對歌仔戲的態度, 到最後,大家都開口在講話,一時人聲鼎沸,分不清誰是敘述者,誰是聽眾;至於阿旺嫂與秀潔,早就被許多聲音隔開了,

20 她們都聽不到對方在說什麼,卻賣力的講個不停。
挑剔:音ㄊㄧㄠ ㄊㄧ,故意找錯處,與「吹毛求疵」同義。 人聲鼎沸:指人聲嘈雜,如鼎中水滾聲。

21 金發伯站在稍遠的地方,木然地看著他們。他抽著菸,始終不發一語。天色漸自黯了,僅剩的那一點餘光照在他佝僂的身上,竟意外地顯出他的單薄來。秀潔從人與人之間的縫隙裡望過去,看到紙菸上那一點火光在他臉上一閃一滅,一閃一滅,那蒼老憂鬱而頹喪的神情便一下子鮮明起來,不由得想起以前教戲給她時的威嚴自信的臉色,兩相對照之下,使她內心悸動不已,便禁聲了。

22 金發伯:小說中玉山歌仔劇團的團主。 木然:沒有感覺的樣子。 佝僂:音ㄎㄡˋ ㄌㄡˊ ,脊椎彎曲症,造成雞胸、駝背等症狀。文中用來指駝背。 單薄:此處指身體孱弱。 悸動:因驚懼或感慨而心動。悸,音ㄐㄧˋ 。 翠鳳:人名,鍘美案劇中飾太后。

23 翠鳳走過來,跟她說些什麼,她沒聽清楚,本想要告訴她阿旺嫂不該下了妝再帶孩子去吃冰,想想也就算了,阿旺嫂一直在強調,反正沒有人看戲,是不是認真演都無所謂,她心裡知道,大家心裡想的,完全不是這回事,卻也懶得再去分辯。以前出去唱流行歌曲的人,現在個個收入都比她好,她從不去計較,也不拿自己與她們相比。她後來也在戲臺上唱過流行歌,甚至做過「蜘蛛美人」那樣的事,不過,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兩相比較,她慶幸自己起碼還能維持現在這個樣子;雖則她已暗暗下了決定,不管如何,絕對不讓自己再繼續維持這個樣子了!

24 蜘蛛美人:根據小說中的敘述,乃是一種「人頭蜘蛛身」的庸俗表演。製作一蜘蛛道具,頭部位置挖空,可讓人頭鑽出。表演者皆女性,能講能唱能吟,也能與觀眾打情罵俏,實為招徠觀眾的一種低俗表演。

25 唉!是應該老老實實呆在家裡了,秀潔想,回去跟年邁的父母學種田,將來不要太挑剔,找個安分勤懇的種田人嫁了,生幾個孩子,好好教導他們,也不必規定他們必須有什麼大成就,只要安安分分做人,不學歌仔戲就可以了!
是了,就是這樣,去跟金發伯說。 秀潔向金發伯走去,走到他身邊,她聽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她在他身邊站了幾秒鐘,考慮著如何啟齒,卻聽金發伯說: 呆:留,宜作「待」。

26 「我看我們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大家這樣懶散隨便,怎麼能夠把戲演好?今晚這一場,大家拿出精神,認真做,不管有沒有人看,我們要演一場最精彩的!……我選的戲目是精忠岳飛,演十二道金牌,玉山的招牌戲!妳一定記得以前我們演這齣戲時,臺下人擠人的好光景……我們一定要好好做,做完這一場,我想,玉山是應該解散了,大家去找一點『正經的』事情做,好好過日子,從此以後,誰都不要再提歌仔戲了……」

27 十二道金牌:精忠岳飛劇中的一齣。岳飛破金兵於郾城,復欲進軍朱仙鎮,宰相秦檜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牌,召還。後岳飛被誣以「莫須有」之罪,死於獄中。
玉山:小說中秀潔所屬歌仔劇團之名。

28 末了,他慈祥的拍著秀潔的肩膀說:「晚上吃飽一點,才有精神……妳要把岳飛的精神演出來,像以前那樣。不,要比以前任何一場都好……妳以前演得真好,今晚一定會更好!」
秀潔沒有回答,金發伯也沒有繼續說下去,兩個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下抽菸,火光一閃一滅,照見彼此的臉。秀潔清楚地感覺到,心中有一股激烈的什麼,在急速的擴張著。 這樣站了一會兒,金發伯突然奇怪的、異常的大笑起來,笑了一陣,才說:

29 「當然,妳可以放心,我保證,金發伯給妳保證,不會再強迫妳唱流行歌……哈哈……。」
秀潔聽出他是有意幽默,有意製造輕鬆,有意大笑;胸中一時千頭萬緒,五味雜陳, 聽著金發伯那樣的笑聲,竟比哭聲更令人難以承受,卻也只能附和著笑! 笑聲停歇,她竟在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莫名其妙的情緒下提高嗓門,朗聲答道:「你不要妄想!……就是你逼我唱,我死也不唱,看你這小小的開封府尹,又怎麼奈何得了本宮!」

30 五味雜陳:各種感受齊湧心頭。五味,酸、甜、苦、辣、鹹,此指各種感受。
開封府尹:指包拯。府尹,官名,京城的行政首長。 本宮:本為民間劇曲、小說中公主自稱,後漸用於王室中人。此處為駙馬爺陳世美自稱。

31 不必刻意去學,那口氣就是陳世美的口氣,字正腔圓,功力十足。
其他人聽了,都哈哈大笑,鬧成一團。只有金發伯默不作聲,他低垂著頭,抽著紙菸。秀潔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轉頭去看戲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 陳世美:鍘美案的男主角,他原已婚,中狀元後,又被招為駙馬,不認元配妻兒,並欲置之於死地,因罪為包拯處死。 字正腔圓:吐字清晰,唱腔圓潤。

32 深度鑑賞 「散」之意涵 情節結構 人物比較 情節象徵

33 「散」戲的意涵 題目是散戲,開頭一句「戲就這樣散了」,像是破題,更像是結論。
戲是歌仔戲,劇目是秦香蓮,本來熱熱鬧鬧,結尾尤見高潮,卻因主要演員,飾演秦香蓮的阿旺嫂臨時賴戲,難以為繼,這齣好戲只得草草收場。所以這裡的「散」字,表面念ㄙㄢˋ,是「結束、散場」,其實有「零碎、鬆散、散亂」念ㄙㄢˇ 的意思,原來戲越來越演不下去了。一齣秦香蓮如此,整個歌仔戲更是這樣,面對舞臺的困境,面對逼人的現實,究竟該何去何從?

34 〈散戲〉寫作技巧 散戲的線索採用複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交織而成,高潮之後再將兩線結合,鋪寫結尾。當中的兩條線索,一條是主角秀潔的獨白與回憶;另一則是一齣正在上演的玉山招牌戲秦香蓮,而以後者為主線。這兩線的時間,一在過往到今日的回想,一在當下的戲劇演出過程(包含人物的心理反應);空間則一在下戲之後,一在戲臺之上。

35 〈散戲〉情節結構 空間: 舞臺上的演出v.s臺下的生活 時間: 現在的沒落v.s過去的輝煌

36 〈散戲〉情節結構 空間─舞臺上的演出v.s臺下的生活
完整版的散戲,是一篇意象繽紛、主題沉重的小說。作者巧妙地運用時空交錯的手法,忽而臺上,忽而臺下;忽而臺前,忽而臺後;一下子過去,又一下子現在。在臺灣日漸西化的社會背景上,描寫臺灣歌仔戲衰落的景況。 本篇小說人物─玉山歌劇團的幾位演員,就是當時臺灣許多逐漸凋零的歌仔戲團的縮影。故事在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空中反覆交錯,強烈對照,張力十足。

37 〈散戲〉情節結構 時間─現在的沒落v.s過去的輝煌
〈散戲〉故事的背景大約在民國六十年以後,當時正值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型態急遽改變,使得農村風貌快速走樣。許多新興娛樂紛紛出籠,電影、電視、金光布袋戲、歌舞秀、工地秀、牛肉場等,昔日風光一時的歌仔戲,受到了空前的衝擊,漸漸式微沒落。   主角都有榮耀的過去和悲苦的現在,他們都有天堂、人間的變化歷程。在他們的生活中都可喚起對過去的回想,感慨萬端。

38 人物戲裡/戲外角色比較 人物 戲裡 戲外 秀潔 悲劇、不妥協 金發伯 正派與反派的矛盾 兼具理想與妥協 阿旺嫂 為丈夫、子女受苦難
以丈夫、子女為生活重心 翠鳳 圓融

39 人物 象徵 象徵意涵 故事 情節 「戲就這樣散了」 整個故事象徵舊文化沒落的命運 金發伯 金發伯的遭遇象徵歌仔戲的盛衰 兼具理想與妥協,但終將老朽 黃昏 意象 「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 歌仔戲已經日薄西山 結局 「來人啊!將那陳世美搭在鍘口上」 劇團悲劇性的結局宣示歌仔戲的死亡來臨

40 語文天地 小說敘事觀點 鄉土文學 鄉土小說代表人物 象徵 飛白

41 小說的敘事觀點 小說的敘事觀點約可分為: 1.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一人稱): (1)敘事者是主要角色:由「我」敘述關於「我」的故事。
 (1)敘事者是主要角色:由「我」敘述關於「我」的故事。  (2)敘事者是次要角色:由「我」敘述他人的故事。

42 (1)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者 敘述者已化身小說中的主角「我」,敘述者由各種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包含外在言行的鋪述與內在心理的描摩,此即自知觀點,是許多初學寫作的人愛用的敘述方法,最便利於刻劃人物心理。

43 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除首段外皆是狂人的日記,其中提到: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全文重心在分析有關「吃人」的問題與作者對待「吃人」的態度。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於忠君(易牙),出於飢荒(易子而食),出於孝道,出於憎惡(食肉寢皮),為了報仇(徐錫林),或是為了懲罰罪惡(狼子村吃了「大惡人」),理由萬端,結果卻完全一樣:「吃人」。縱觀歷史,環顧現實,「吃人」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通了,最後,連「我」也不能保證定然沒有吃過人。

44 (2)第一人稱非主角敘述 圖解R代表讀者,(N)代表不露面的作者,大圓代表作者想像的世界,小圓ABCDE代表在那世界裡活動的人物。作者自己是故事人物之一,介紹讀者進入想像世界。因為作者地位與其他人物地位相等,所以僅能從言行來觀察其他人物,無法透視其他人物的性格。如圖示中,各人物間只以虛線接觸,不能進入對方的小圓之內。

45 示例:蕭紅〈手〉 王亞明的氈靴在樓梯上撲撲地拍著。父親走在前面,變了顏色的手抓著行李的兩角。
那被朝陽拖得苗長的影子,跳動著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柵門。從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輕浮,只能看到他們,而聽不到關於他們的一點聲音。出了木柵門,他們就向著遠方,向著迷漫著朝陽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遠那閃光就越剛強。我一直看到那遠處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46 2.不介入故事的敘事者(第三人稱):  (1)全知觀點:這種敘事者能夠全面地、立體地介入人物的行動和心理之中,完全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常對人物、故事、問題加以評論。如洪醒夫的散戲。  (2)局部全知觀點:敘事者選擇性地以個別人物為中心,除此以外,其他人物或時空呈現非透明狀態。這種觀點使讀者「設身處地」進入某個人物的世界,容許小說留下供讀者思考的空間。  (3)客觀敘事:像戲劇一樣具體呈現生活片斷,缺少對人物的評論或提要式敘述。

47 3.綜合的觀點:   一篇小說可以純用一種觀點,也可以適當地綜合不同的觀點來敘事。在長篇小說裡,「全知」可與「局部全知」交替運用。在一些短篇小說裡,「第一人稱」可轉移為「第三人稱」(魯迅祝福),「套盒式」的人稱混用,如契訶夫的〈萬卡 〉(第三人稱敘事加入了第一人稱的書信體)、魯迅〈在酒樓上〉(第一人稱敘述中嵌入另一個第一人稱敘述)。

48 全知全能觀點 作者就是敘述者。箭頭停在大圓圈的邊緣,表示作者超離各個人物之外,以凌駕之姿的眼光來交代一切人物事件。但他以可以如第一人稱敘述者進入大圓之內,自去認知那想像世界裡的事物,了解每一小圓所代表的人物事件,所以說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但他卻不能也不願引導讀者進入到圓圈之內,所以圖示的箭頭停留在各個圓圈的邊緣。

49 傳統的古典小說常採行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並且慣於徹底交代;現代小說卻求含蓄、變化。為避免場景更換的跳脫現象,一般常見的技巧是盡量透過一個人物的見事觀點來推展情節。如《紅樓夢》第一回藉冷子興之口介紹賈寶玉,第三回藉林黛玉之眼,描繪迎春、探春、惜春、鳳姐與寶玉;又藉寶玉之眼,細描寶玉。第四十一回,更藉劉姥姥的見事眼睛描大觀園的景致。

50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者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與第一人稱主角敘述的圖形相同,不同只在人稱(他、我)而已。敘述者已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小說中所有的人事都與他(我)有觀,他(我)記述並評價每個事件,包括他(我)本身內心的衝動與外界接觸所發生的各事。長箭頭穿過大圓周進入小圓A的圓周,而從A發出的短箭則止於小圓B、C、D、E各圓周之外,表示活動狀況全繫於主角的心靈,其他人物的言行主要是受他(我)的意識影響而活動。

51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亦即所謂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是指作者為了顧及某種程度的效果,故意把全知敘述觀點加以局限,選擇特定的一、二個人物,精細地描繪,深入內心,刻劃心理。其他人物則用泛筆,只鋪寫他們的外在動作言行。這種筆法有些類似西方畫家對於遠近距離的透視處理,濃淡不一,詳簡有異,自然產生真實感。 如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描寫無可奈何地與別人共用妻子的悲涼境遇。作者用客觀的敘筆,暗示主角萬發背負著某一種相當沉重的屈辱,接著作者便藉由萬發的觀點帶領讀者進入萬發的重聽世界,也時而進入萬發的心靈深處。

52 鄉土文學發展的動向 五0、六0現代主義→七0鄉土文學(現實主義) 其中從1966年開始到1988分為三期: 預備期──作品人物沒有政治立場
┬│┼│┼│┴ 預備期──作品人物沒有政治立場 1970 高潮期──意識形態掛帥,尚屬社會小說 1979 分化期──政治小說,意識形態激化 1988

53 《文學季刊》與鄉土文學的醞釀 推動台灣現實主義先趨,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文學季刊》1966~1970
陳映真從現代主義轉為現實主義,王禎和、黃春明出現早期傑作。 將來的台灣現實主義先驅 沒有發刊詞與宣言,具有折衷過度性

54 第二階段──《文學》雙月刊1971 ~1973 自覺性更強,時代氣氛促使感於表達。 1972、1973台灣文學面臨突破現狀的臨界點。 第三階段──《文季》 ~1974 發刊詞 集中炮火攻擊現代主義文學 出現意識形態掛的作品 1974停刊後,文壇風氣轉變,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不再是禁忌,作家有更大的發表空間。

55 鄉土小說代表人物 年代:民國五、六十年代臺灣籍作家大力 提倡鄉土文學。 王禎和─鄉土文學的深耕者
代表作《嫁粧一牛車》雖是鄉土文學的經典,但因吸收現代技巧,而深化了作品的意境,不會將主題侷限在一般傷感譴責的層次。

56 鄉土小說代表人物 黃春明─鄉土人物的素描家
1.〈兒子的大玩偶〉寫盡年輕丈夫為求一家溫飽所受的苦楚,最後以甘願作「兒子的大玩偶」點出人物卑微又可敬的一面。 2.〈蘋果的滋味〉寫鄉鎮小民到都市所面臨的諸般現實,至於國人面對外來優越文明,失去人格尊嚴的可悲,也是創作的重點所在。 3.〈魚〉描繪一對貧窮的祖孫,相濡以沫的真情。

57 鄉土小說代表人物 洪醒夫─具有農民靈魂的鄉土文學作家
洪醒夫─具有農民靈魂的鄉土文學作家     洪醒夫的文學特點,便是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人物,雖然微不足道,卻是曾經生活在臺灣農村的人物。這些人物,曾經背負過臺灣社會的苦難。也許社會有變遷,但這些人物將永遠的活下去。(鄭清文語) 〈散戲〉描寫歌仔戲的沒落,也同時在慨嘆臺灣傳統文化沒落。

58 象 徵 定義:是運用某種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手法。 例句:
象 徵 定義:是運用某種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手法。 例句: 1.「戲就這樣散了!」象徵舊農村文化的結束。歌仔戲式微的處境與悲愴,在零落破散、慘不忍睹的暗示中,令人油然而生感慨。 2. 「不管有沒有觀眾,戲都應該好好演!」暗示阿旺嫂缺乏敬業的精神。

59 飛 白 定義:為了存真或逗趣,刻意把語言中的方言、俚語、吃澀、錯別,以致行話、黑話,加以記錄或援用。
飛 白 定義:為了存真或逗趣,刻意把語言中的方言、俚語、吃澀、錯別,以致行話、黑話,加以記錄或援用。 1.我給妳講,吉仔頭上撞一個大包,哭個不停,我才帶他們去的!老實給妳講,這邊的人也不是捨不得孩子哭的。 2.剛才在戲臺上,妳跟我講小的在哭。我給妳說管他去哭。 3.我保證,金發伯給妳保證,不會再強迫妳唱流行歌。

60 問題討論 阿旺嫂心態 寫作技巧 象徵意涵 十二道金牌

61 一、阿旺嫂明知即將上戲,卻仍帶著孩子悠哉悠哉的去吃冰。請分析她的心態。

62 答: (1)存心賴戲,不夠敬業。 (2)認為既沒有觀眾,大家又沒有精神,所以就以小孩哭叫,怕出意外為藉口,悄悄下了舞臺, 退了妝,逍遙去了。

63 二、文中金發伯說:「玉山是應該解散了,大家去找一點『正經的』事情做。」他為何要特別強調「正經的」這三個字?這種寫法有何作用?

64 答:歌仔戲原本就是正統的表演藝術,每一個演員都學會了紮實的工夫,他們精彩的演出忠孝節義的戲碼,為文化的傳承貢獻了心力,這種表演的工作是絕對正經的。金發伯的這種說詞,是屬「倒反」修辭法,在文中有反諷的作用。

65 三、文末「秀潔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作者為何要用這句話來結束本篇小說?

66 答: (1)天色已漸漸暗了,戲臺在暮色中自然逐漸模糊了。 (2)淚眼朦朧中,戲臺也模糊了起來。 (3)作者以此句象徵歌仔戲已式微,不復昔日的榮光了。

67 四、小說中,玉山歌仔劇團為何選擇十二道金牌作告別演出?

68 答: (1)因為這齣戲是玉山的招牌戲。 (2)劇中人物岳飛「忠」於國家,劇團演員也「忠」於自己的職業。(精神相同) (3)岳飛為理想獻身成為悲劇英雄;玉山歌仔劇團演員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逐漸沉淪,成為了社會的邊緣人。(悲劇性一致)

69 好站收錄 田莊作家─洪醒夫 歌仔戲資訊站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70 田莊作家─洪醒夫http://life. fhl. net/ic975/RegionalLiteratures/HongXingFu/01
田莊作家─洪醒夫 歌仔戲資訊站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Download ppt "第十一課 散 戲 洪醒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