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單元可參考隋唐的政治經濟基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單元可參考隋唐的政治經濟基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單元可參考隋唐的政治經濟基礎

2 P50

3 唐太宗「貞觀之治」 課文整理 627至649年在位 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民生富足,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平定東突厥,西北君主
向太宗上「天可汗」尊號 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兩族的關係 唐太宗像

4 唐代盛世疆域圖

5 唐高宗時的向外發展 向東平定朝鮮半島,設「安東都護府」 白江口之役大敗日軍 平定西域,使唐朝的勢力達到中亞地區 課文整理
乾陵無字碑: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6 平東突厥(隋文帝開皇二年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 P50
平西突厥 中日第一場大戰 中:劉仁軌

7 P50

8 隋唐盛世形成的背景 課文整理 政策 影響 族群融匯 華夷觀念淡薄 隋代開鑿的五大運河 調節經濟、安定政治、鞏固統一
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制度 三省制、府兵制 創科舉選拔人才 有效選拔人才、促進社會流動 均田制 使人民生活安定、避免貧富不均 租庸調法 項目分明、賦稅公平

9 P51 新漢族 安史之亂後,唐對武人深具顧忌,夷夏之防因而轉嚴

10 P57

11 P51

12 P51

13 P51 軍事與國防用(征高麗用)

14 三省六部制 課文整理 三 省 長 官 執 掌 特 色 中書省 中書令 決策 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制衡可免專斷 門下省 侍中 審正糾駁
三 省 長 官 執 掌 特 色 中書省 中書令 決策 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制衡可免專斷 門下省 侍中 審正糾駁 尚書省 左右 僕射 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

15 P51 中書、門下合議於「政事堂」 P52

16 府兵制 課文整理 西魏宇文泰所創 兵區:折衝府,擇要設置,以關中最為密集 兵源:選自兵區家富而體健的丁男。不必負擔徭役,需自備衣食武器
任務:有事出征、輪流「番上」 特色:1.兵農合一 2.兵不為將有 番上的府兵

17 府兵制為兵民合籍,部分徵兵,不必負擔徭役,需自備衣食武器
P52 防將帥專擅 府兵制為兵民合籍,部分徵兵,不必負擔徭役,需自備衣食武器

18 1.唐代採用資格考試與任官考試分開的兩試制。 2.禮部考試及格(取得任官資格)吏部考試(身、言、書、判) 通過考試就可以任官。
P52 1.唐代採用資格考試與任官考試分開的兩試制。 2.禮部考試及格(取得任官資格)吏部考試(身、言、書、判) 通過考試就可以任官。

19 P52

20 口分田身死還官,永業田可傳於子孫。 唐代實施均田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和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一般,透過授田制度、編戶齊民以徵收賦稅,固定國家的財源。並能制止世家大族和當時勳臣貴戚兼併土地。透過政府授田的制度,將人口稠密區的人移到人口較少的地區,從事開墾。可以說是以國家的力量,來達到為民置產的目的。

21 P52 有田則有租,有丁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22 P52

23 P53

24 安史之亂 課文整理 時間:755~763年 背景: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荒於政事,加以府兵敗壞,任用胡人為兵帥
安祿山、史思明等人自范陽舉兵叛亂 叛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在華北地區燒殺擄掠 為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率唐軍與大食、回紇援兵所平定

25 P53 歷經玄宗、肅宗、代宗 大食、回紇的援兵

26 P53

27 安史之亂的影響 課文整理 1.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為減少 2.經濟上 A.經濟重心移至江南:需依賴東南的財物以支應西 北
B.與回紇的貿易「津貼」,成唐朝一大負擔 3.中央權力的式微:形成藩鎮的割據 4.天可汗體制的破壞 5.文化重心南移 6.胡漢一家轉向夷夏之防趨嚴

28 P54 u 絹馬貿易 與宦官勾結

29 黃巢之亂的影響:A.唐朝受此重創,氣數已盡 B.長江流域自此落入藩鎮手中
P54 黃巢之亂的影響:A.唐朝受此重創,氣數已盡 B.長江流域自此落入藩鎮手中

30 P54

31 唐朝中後期的亂事 課文整理 亂事 過程 影響 安史之亂 宦官干政 藩鎮割據 牛李黨爭 黃巢之亂 安祿山、史思明起兵
生產力破壞、人口減少、回紇的貿易「津貼」、大唐盛世一去不返 宦官干政 掌握朝政,甚至廢立君主 藩鎮割據 安史之後更加嚴重 朱全忠代唐自立 牛李黨爭 進士出身與士族出身官員互相結黨對抗 朝政敗壞 黃巢之亂 鹽商黃巢起兵(民變) 大江南北受禍甚深

32 P54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 五代十國 延續

33 隋煬帝 604至618年在位 開皇九年(589),文帝命其指揮大軍滅陳 興修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等運河 興修馳道 興修長城 三次遠征高麗
數度遊巡江南 隋煬帝下令所建造的大龍舟甲板想像圖

34 三省制度的建立 1.三省成為正式的宰相機構 A.中書省與門下省:真正的決策機構 B.尚書省:負責執行 2.特色:多相合議
3.意義: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宰相制度 A.對皇權的專斷有一定的限制 B.多相之設計-可使彼此互相牽制

35

36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三省制度是權責分明的制度,凡遇軍國大事,先由中書舍人各書意見,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議,然後進呈皇帝畫可再下詔書。詔書頒下之後,門下省給事中、黃門侍郎可以封還詔書,或是駁正詔書的缺失,這是審議制度。最後,執行任務的是尚書省。

37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中書與門下兩省不免在公務上各持己見而發生爭執,唐太宗為了補救此一缺點,乃設「政事堂」於門下省,以期協調。
三省制的精神,一方面在謹慎處理國政,一方面在使君主與權臣都不能獨斷。因為每一個意見都經過中書與門下兩省官員審議,天子不得輕易改動,換言之,天子也不能專斷國政。

38 隋唐的三省制度 武后當國期間,引用文學之士密參國政,以分宰相之權,然後事無大小,都由武后決斷,詔令不經審議,即付實施,破壞了三省制度。中宗、睿宗時代對於三省制度的破壞更甚,直至玄宗開元初年才恢復舊觀。 安史亂後,三省漸成君主的諮議機構,極少能行宰相的職權,大權旁落樞密使。樞密使常由宦官擔任,造成唐朝中葉以後,宦官專橫的原因。

39 比較北周、唐初的府兵 兵民分籍,由軍人自相督率。軍人與家庭居住在特定軍事據點(城內軍府)
北 周 唐 初 兵 籍 兵民分籍,由軍人自相督率。軍人與家庭居住在特定軍事據點(城內軍府) 隋代廢軍籍制,使兵民合一,納入戶籍,唐代承襲,太宗並且將軍府直接隸屬於朝廷統領。軍人住在折衝府(軍府) 任 務 有事出征,歲役一月 有事出征,尚須番上 相 異 免賦稅 免租庸調 相 同 均為區域徵兵制,兵農合一,擔任保衛京師、地方駐紮、出征之責任

40 科舉制度的發展 隋廢魏晉的「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 A.目的:為了摧毀世族、門閥。雖然說是選拔人才,事實上也是想要集權於中央。
B.科舉制度至唐朝才算完備。

41 唐代的科舉制度 唐代的取士途徑分為三種: 1.學校:生徒經考試後任官。 2.鄉貢: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 試。
3.制舉:由皇帝親自下詔選舉人才,為不定 期舉行,考試及格就可任官。

42 科舉示意圖

43 唐代科舉的特色 1.科別甚多:以明經與進士兩科為主 2.武則天特重進士科:以詩賦取士 A.進士科難考-需文學才華 B.社會上流傳諺語-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44 唐代的科舉制度 1.唐代採用資格考試與任官考試分開的兩試制。
禮部考試及格(取得任官資格)吏部考試(身、言、書、判) 通過考試就可以任官。 2.身言書判是吏部考試的科目 A.身是看應試人的容貌體格,若是有缺陷的人 就不能錄取,例如兔唇 B.言是測驗應試人的口才是否暢達 C.書是考其書法,所以唐人書法多精妙 D.判是考判決文書,既要文詞流暢優美,又要 顧及判決是否符合律法。

45 3.唐代的科舉與仕宦 A.防範不嚴-(1) 不糊名 (2) 考官不重視考試當日成績 B.考官根據輿論評價來決定等第   →造成「干謁」、「投卷」風氣盛行

46 北魏的均田制 是由北方已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當時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和死亡,土地荒蕪,土地的所有權十分混亂。
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為了防止豪強的兼併,所以按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制」。從太和九年(485)頒布實行「均田制」的詔令,其主要精神是政府按照戶、口授田,原則上一戶(一夫一婦)百畝,並以此為課稅的基準,其徵收的標準為「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 均田制度等於是土地公有(露田)和私有(桑田)的折衷措施,北齊、北周仍繼續實行。

47 北魏的均田制 1.露田方面:男15歲以上給40畝,女20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但只能種穀物,不准買賣,死後把田地還給政府。
2.桑田方面:給每人20畝,作為自己的財產,不用還給政府,也可以買賣。 3.奴婢授田與良人相同,牛一頭授田30畝,限4牛。 4.土廣民稀處,如果民有餘力,政府可暫借土地任民超額耕種,以後人口增加或有新遷戶來,再依制授田。 5.官吏給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及別駕8頃,縣令及郡丞6頃。離職時移交下任,不得轉賣。

48 北魏、隋、唐均田制的比較

49 府兵制的敗壞 自唐高宗時起,戰事頻繁,府兵無法按時「番上」,且負擔過重,逃亡事件層出不窮。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廢止了番上宿衛制度,府兵由政府撥發資糧、武器,衛士改用招募;開元二十五年(737),又擴大招募壯丁,補充邊防兵力;此後,府兵不再揀補,中央的禁衛軍與邊防鎮兵全由招募而來的雇傭兵組成。玄宗天寶八年(749),政府終於頒布停止府兵制的命令。

50 唐代的募兵制 產生背景:從唐高宗時起,作為府兵制經濟基礎的均田制日趨破壞,因土地被兼併而淪為佃戶的府兵,已無法負擔個人所需軍事裝備。加上番上宿衛不依期更代,軍官歷年不遷,宿衛府兵多被役使,漸為社會所輕視,於是府兵之家紛紛逃亡。 玄宗開元年間,只得另行招募強壯之士十二萬,充任宿衛,稱做「長從宿衛」,後改名「彍騎」。天寶年間,彍騎漸廢,藩鎮所領募兵日強。安史之亂以後,形成藩鎮割據之局,中央所賴,唯有禁軍而已。

51 唐代設置節度使的原因及結果 唐初邊疆設有重兵戍守,邊區安定。睿宗時,為了防禦吐蕃、突厥、契丹軍隊的襲擾和控制邊區各部族,在幽州和涼州建立軍事重鎮,開始設立節度使,到了玄宗,先後設立了十個節度使,是為適應邊防的軍事需要。起初節度使只管軍事,後來兼管屯田、營田、水陸轉運、監察地方官等工作,等同軍權、民權、財權集於一身,專制一方,最後形成尾大不掉,對抗中央的局面。

52 安 祿 山 天寶十年,身兼平盧(今河北)、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三鎮節度使,集軍、政、民、財權於一身。後乘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禁軍虛弱,全國軍事布局內輕外重之機,以討權臣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於14年(755年)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同年陷洛陽,次年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又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後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53 安史之亂 玄宗入蜀,太子別奔靈武,依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不久即位,是為肅宗。唐室有了維繫人心的政府,各地紛紛起兵殺賊,其中以張巡和許遠死守睢陽(河南商丘),關係最為重大。不但阻斷了叛軍掠食東南富庶區之路,而且使得朝廷在北方殘破之餘,仍能經由長江、漢水轉輸東南財賦,維持經濟供需。

54 安史之亂 其後,叛軍接連發生內訌,勢力減弱,而唐軍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下,率領大食、回紇的援兵,乘機反攻,收復兩京。一場大亂,在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始告平定。總計安史之亂,前後九年,唐帝國的元氣為之大傷。

55 安史之亂路線圖

56 楊貴妃墓 華清池

57 掌握天子廢立之權的宦官 1.唐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所立 2.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均為宦官所害
3.昭宗也曾為宦官囚禁 4.唐代的宦官之禍遠盛於明。尤其是唐代後期,朝廷官員又與宦官相勾結,結成朋黨相爭。唐代牛李二黨都不同程度地援結不同派系的宦官

58 牛 李 黨 爭 1.時間:憲宗~宣宗 2.朝臣分兩大派閥 A.爭權奪力之鬥爭 B.沒有嚴格的政治理念差異 C.依附宦官勢力,才能生存
3.影響:加速唐朝腐敗→滅亡

59 牛李黨爭 1.起由:憲宗時,進士牛僧孺、李宗閔譏詆宰相李吉甫的削藩政策,受李吉甫裁抑,雙方結怨,兩黨都以宦官為後援,互相傾軋。
2.轉劇原因: A.經生與文士對立:自武后以雜文取士後,唐代士大夫形成以經學為正宗、積極好功的山東世族與崇尚文采、消閒放誕的進士新貴二個壁壘。 B.朝士與宦官勾結:穆宗以後,內廷宦官分派別,時起爭端,與外廷的牛李黨爭相對應,內外結援,傾軋愈烈。

60 黃巢之亂的起因及影響 1.原因:僖宗即位時正是連年災荒,農業經濟破產,百姓生活艱難,而地方官吏為了本身的政治前途,不肯以實情報告中央,吏治的不良使百姓更加痛苦,天災加上人禍,百姓只有鋌而走險,投身為盜。 2.為亂:僖宗年間 A.首領:王仙芝、黃巢 B.幾乎騷動整個中國 3.平定:黃巢降將朱溫、沙陀人李克用

61 黃巢之亂的起因及影響 2.影響: (1)造成江淮地區經濟的破產:安史之亂後,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來自江淮地區,黃巢之亂時,江淮成為戰區,農業生產破壞,無力再供應物資,唐中央政府遂不能再復興。 (2)造成沙陀的興起:平定黃巢之亂,收復長安的最大功臣是沙陀人李克用,自此沙陀進入中國,唐亡之後,後唐、後晉、後漢三代皆為沙陀人所建。

62 好站連結 中華人/帝國興亡史/唐朝http://www.greatchinese.com/emperors/tangchao.htm
中華人/帝國興亡史/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隋唐治世(聖公會梁季彝中學中國歷史科網頁) 學科網/中國歷史/線上教室/安史之亂

63 圖源出處 隋文帝: 大龍舟甲板想像圖: 隋代之建設: 唐太宗: 唐代禮賓圖:蔣勳(1993),《中國美術史》,東華出版社,頁98。 乾陵無字碑:王言洽主編(2004),《中華文明通史圖鑑》,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84。 番上的府兵:王言洽主編(2004),《中華文明通史圖鑑》,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31。 楊貴妃墓: 華清池:


Download ppt "本單元可參考隋唐的政治經濟基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