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雜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雜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雜劇

2 雜劇的產生 改革前代戲曲 適應教坊需要 由南北朝到唐宋,已有各種戲曲,到元代則將前代戲曲改良,由敘事體而入於代言體,完成元劇的體裁。
由於敎坊行院的伶人需要表演,樂師們便和一些浪漫或貧窮的文士合作編寫劇本,把舊劇改良革新,使雜劇日趨發達。

3 元代雜劇興盛的原因 文體發展 經濟繁榮 宋金兩代的戲曲,雖則形體粗備,但尚處於萌芽時期,到了元代,才繼承了過去的業績,逐漸使之發展。
戲劇的發展,直接需要一般老百姓作基礎,所以和社會的經濟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元代國際交通發達,商業資本空前繁榮,娛樂事業隨著興盛,戲曲的需要也大為增加。

4 元代雜劇興盛的原因 儒道衰微 元代中國為蒙古民族所統治,儒家思想遭受重大打擊,向來被「載道派」認為卑不足道的戲曲,在這時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 科舉廢棄 元代廢除科舉,士子們無需在鑽研經典,便使將其精力轉移於雜劇的研究,促成雜劇藝術的進步,卓越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相繼產生。

5 雜劇的組織 歌曲 折 賓白 雜劇中的歌唱部分,以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之。每一套曲稱為一折,相當於現代劇中的一幕。每一折限一人獨唱。
每劇以四折為通例,每折大多是一調一韻,並多加「楔子」。 賓白 即是台詞。兩人對說叫「賓」,一人自說叫「白」。

6 雜劇的組織 演員的動作。 腳色 最重要的有末(正末為男主角,另有副末、沖末、外末、小末等配角)、旦(正旦為女主角,另有副旦、貼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為配角)二類。還有淨(男女均有)、丑等腳色。另外有孤、卜兒、邦老、孛老、徠兒等,這些不是腳色名稱,而是社會身分。 題目、正名 置於全劇之末,以六、七、八言為多。例如: 題目 沉黑江明妃青塚恨 正名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7

8

9 中國戲曲的「角色」認識 中國戲曲的「角色」,有六大類。分別是:生、旦、淨、末、丑、雜 「腳色」一詞,一般也稱做「角色」:在中國古典戲劇中,它是一種相當特殊的「符號」,必須通過演員對劇中人物的詮釋,才能顯現出來;它的存在,象徵著劇中人物的類型和性質,也說明了演員所需具備的藝術造詣,及他在劇團中的地位。

10 生The Male Leads   生角有老生與小生之分。老生有文老生及武老生兩種裝扮,不論如何,在劇中,老生都是扮演正派、善良的人物。小生也有文、武之分。文小生要有書卷氣,舉止瀟灑風流,一切動作柔中帶剛,有男子氣概。武小生要年少英俊、精神飽滿、動作快而不亂、英挺而有勁,其實,不管他們所扮演的是忠臣、孝子、賢相、學者,還是窮酸困苦的才子、俠客,生角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扮相、唱工及演技都要嘖嘖動人,才有看頭。

11 老生——《打金磚》中的漢光武帝

12 小 生

13 旦The Female Leads   旦角大概可分為苦旦、花旦、老旦等角色,苦旦在劇中都扮演中年婦人,而且都是受了很多的苦難、貧困及折磨等等考驗的古典傳統女性;嚴肅、賢淑、舉止端莊、有大家風範是苦旦的特徵。花旦是扮演年輕的小姑娘,動作、扮相、眼神,都要嬌嫩靈活,流露出天真浪漫的性格和情緒,有時敢作敢為,有時又膽小羞怯,表現出年輕女孩讓人又愛又憐的美好特質。老旦是扮演年老婦女,對兒女流露慈愛之情,常因過度溺愛而袒護兒女,行動循規蹈矩,深受禮教的束縛。

14 京剧花旦

15 青 衣

16 淨The Ching or Supporting Roles
  在傳統歌仔戲中,是沒有淨角這種角色的,但是在歌仔戲的演戲過程中,由於陸續吸收了「北管」及「平劇」的人物造型及勾臉技巧後,便也有了如項羽、包公、關公等在臉上勾勒幾筆等大花的淨角角色出現。沈著穩重、具有威嚴、懾人的勁道與雄偉的氣派是此角色的特質。

17 淨角

18   在元雜劇中是相當重要的腳色,但是到了國劇中,末行卻變成了二路(配角)老生,歸在生行中,所以現在已沒有"末"這個行當了.

19 丑 The Ch'ou or ComicCharacters
  丑角在劇中大都是靈活輕巧、詼諧幽默、愛說笑話,或者是口齒伶俐、足智多謀的人士。在現實的生活中,丑角在劇團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20    凡是不能歸為「生」、「旦」、「淨」、「末」、「丑」的人物便稱「雜」,如孫悟空、豬八戒……等妖魔鬼怪即是。

21 *配對一下 (甲)老旦:扮演老年婦女 (乙)青衣:扮演已婚或中年婦女 (丙)閨門旦:扮演青年女子且多半是窈窕淑女.大家閨秀 (丁)花旦:扮演年輕活潑.機智勇敢.身分低的青年女子 (戊)刀馬旦:文武雙全著重在武功的展現 (己)潑辣旦:容貌美艷且內韻風騷,潑辣凶狠的人物.且以伶牙俐齒見長的女子 (庚)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角色

22 以下中國古典戲曲的人物,各由哪些角色所來演出?
(1)武松中的蛇蠍美人潘金蓮-( ) (2)薛丁山中巾幗不讓鬚眉的燓梨花( ) (3)西廂記中的丫頭紅娘-( ) (4)紅鬃烈馬中苦手寒高窯的王寶釧( ) (5)西廂記中的名門閨秀崔鶯鶯-( ) (1)己 (2)戊 (3)丁 (4)乙 (5)丙

23 (6)己 (7)乙 (8)甲 (9)己 (10)甲 (6)長生殿中哀怨悽惻的楊貴妃- (7)鍘美案中被夫遺忘的秦香蓮-( )
(7)鍘美案中被夫遺忘的秦香蓮-( ) (8)精忠記中為子刺字的岳母-( ) (9)紅樓夢中機關算盡的王熙鳳-( ) (10)紅樓夢中的搞笑大王劉老老-( ) (6)己 (7)乙 (8)甲 (9)己 (10)甲

24 元代雜劇的作家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作品以《西廂記》為最著名,而《麗春堂》則是雜劇史上最早的一部作品。 作品有《梧桐雨》、《東牆記》等。
作品以《漢宮秋》最著名。

25 元代雜劇的作家 關漢卿 是完全於戲院歌場成長起來的劇作家。 作品有《竇娥冤》 《救風塵》 《拜月亭》 關漢卿 VS 莎士比亞
同樣提高戲曲在該國的地位。 沒有政治地位,畢生貢獻戲曲事業。 作品量多且質高。 戲曲題材非常廣泛,內容、種類、形式多樣化。 一面創作,一面粉墨登場。 北京城 VS 倫敦

26 元代雜劇的作家 紀君祥 鄭光祖 作品有《趙氏孤兒》。 元曲有關、白、馬、鄭之稱。 鄭不重關目、科、白,專事雕琢曲文,好似前人詩詞用以入曲。
作品《倩女離魂》。

27 關漢卿的雜劇 關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主義精神,他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凶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行動。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28 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爲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大多出身微賤,蒙受權貴者的種種淩辱和迫害。
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敢于對黑暗勢力抗爭、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爲。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後人列爲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爲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爲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29 竇娥冤 感天動地 元·關漢卿

30 悲劇原型 山東省郯城縣城東不遠處,有一座高20米、周長150余米的孝婦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蔥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記著一位東海孝婦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婦,就是我國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代表作《竇娥冤》中所塑造的竇娥藝術形象的生活原型。據《郯城縣志》記載:漢代東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輕女子,結婚後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願改嫁,堅持靠自己的勞動奉養婆婆,人們都稱她爲“孝婦”。 後來婆婆也多次勸她改嫁,她都婉言謝絕,因爲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這樣過了十幾年,孝婦就已經三十多歲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對鄰居們說:媳婦伺候我這樣苦,又守著寡,等我老了以後,她無依無靠怎麽辦,我不能再這樣連累她了。

31 這不久,婆婆爲成全孝婦上吊自殺了。聽說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兒便到官府告狀,說孝婦逼死了母親,縣吏便將孝婦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婦最後被屈打成招,當時有個當郡決曹的于公受理了這一案件,他得知孝婦敬養婆婆十幾年,又經過調查斷定孝婦的婆婆是自殺,于是如實禀報了。 但太守卻不聽于公的正確意見,堅持判孝婦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著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後辭職回家,最後太守竟然殺了孝婦。恰好東海郡在此後連續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後,于公主動向他陳述了孝婦冤案,並說大旱的原因是因爲屈殺了孝婦。新太守便殺牛率衆到孝婦冢前祭典,並爲孝婦昭雪,此時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後三年這裏風調雨順。

32 斗轉星移,東海孝婦的故事在民間越傳越廣,最後經歷民間口頭加工,變成的最流行的說法是:孝婦在臨死的時候當衆說:“我如果有罪,死而無冤,血當下流;如果有冤血當逆流,大旱三年。”當孝婦被行刑時,一腔白血直沖雲天,流淌成河,最後在郯城西南一地方彙成一大片水窪,被稱爲白血汪。白血汪面積至今達十畝,緊靠汪邊的村莊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裏才更名爲白溪汪。至元代,戲劇家關漢卿便據此故事寫成了其流傳千古的悲劇《竇娥冤》。

33 救風塵 本劇講妓女趙盼兒用風月調情手段,把淪落於不幸婚姻的姐妹解救出來。劇中趙盼兒的同行姐妹宋引章年輕幼稚,經不住周同知兒子周舍虛情甜蜜的哄騙,拋棄原有婚約的老實秀才安秀實,嫁給周舍。趙盼兒一方面對浪蕩子弟的本性早有認識;另一方面為安秀實和宋引章的未來著想,出面勸阻,可是宋引章執迷不悟。

34 婚後,宋引章被周舍朝打暮罵,受盡虐待。宋引章無法忍受,向趙盼兒求救。趙盼兒精心安排圈套,施展風月手段,誘使周舍入彀。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帶上娶親所需的羊酒花紅等財物,到鄭州找到周舍,假意向周舍表達一向愛慕之心,要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後嫁給周舍。喜新厭舊的周舍以為趙盼兒真心要嫁,於是休了宋引章,結果周舍「尖擔兩頭脫」,既沒娶到趙盼兒,又走了宋引章。告到官中,清官鄭州太守判杖責周舍六十,宋引章仍嫁安秀實為妻。

35 拜月亭  金朝末年時,蒙古軍入侵,金主殺了主戰派大臣陀滿海牙,其子陀滿興福在逃亡中和書生蔣世隆結為兄弟。逃難中,蔣世隆和妹妹蔣瑞蓮失散,同時,兵部尚書王鎮的夫人和女兒王瑞蘭也在戰亂中失散。蔣世隆在呼叫妹妹瑞蓮時,瑞蘭誤聽而跑去相認,並為了安全和世隆假作夫妻結伴同行。兩人在患難中產生愛情,在旅店主人見證下結為夫婦。

36 蔣瑞蓮和哥哥失散後,遇見王夫人,被收為義女。後王鎮出使歸來,在旅店中巧遇女兒瑞蘭,因嫌棄世隆貧寒,強逼女兒拋下重病的丈夫和他一起回家。王鎮一家在汴京團聚後,瑞蘭思念丈夫,在拜月亭對月禱告,心意被瑞蓮知道後始知兩人竟為姑嫂。後來,世隆和興福各考取文武狀元,王鎮奉旨為二女招親,王瑞蘭招蔣世隆,蔣瑞蓮招陀滿興福,於是夫婦兄妹大團圓。

37 馬致遠<漢宮秋> 漢宮秋寫王昭君與漢元帝的故事,是一部歷史人物的悲劇故事,取材於史書,卻不宥於史實,而作了很多虛構。結構緊湊,筆法精湛,很縝密地鋪排出漢元帝選美女一直到昭君殉身的一連串情節。在整個劇曲中,作者讓昭君的美好性格一步步地呈現,並且在悲劇的結局中得到昇華。

38 由於本劇是末本,所以作者在描繪漢元帝時就花費了相當多的筆墨,一方面展示了元帝軟弱的性格,一方面又加重墨色,強調了他對昭君刻骨銘心的鍾愛。第三、四折可算是作品的最主要部分,寫元帝送別昭君,回到宮中的淒涼情境與憤悶心情,對比、烘托、渲染的工夫配合得很好,文辭淒清蒼涼,節奏健捷,實景與虛景相間;現實與幻覺交雜,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39 而昭君投江後,元帝的相思更籠罩著一片濃厚的悲劇氣氛,面對著人去樓空的漢宮,元帝夢醒,淒楚的雁聲「一聲兒繞漢宮,一聲兒寄渭城。」而元帝的思緒就隨著盤旋於空中的孤雁,「呀呀的飛過蓼花汀」,把孤雁和劇中人合為一體,更巧妙地以孤雁悲鳴作結,很藝術地渲染了戲劇氛圍。

40 本曲的成就甚高,歷來備受肯定,常將之與白樸的梧桐雨並列,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更認為漢宮秋的藝術價值勝過梧桐雨,茲節錄於下:「他運用文學的想像力,改動了一些歷史情節,更適合於戲劇的形式,表現了新的思想內容,增加了戲劇的因素和效果。…表現了對歷史故事的再創造才能。」「這一悲劇的思想基礎較為堅實與完整,由於這些特色,劇中的衝突得以解決…曲辭的表達能力成就很高,甚為動人。」

41 馬致遠<黃粱夢> 士人呂岩,字洞賓,赴京應試,在邯鄲道黃化店休息吃飯,正陽子 鐘離權也進店點化他。洞賓卻不受教化,在困倦睡去,鐘離權藉機讓他在夢中輪迴,使他看破酒色財氣。夢中,洞賓已高昇為兵馬大元帥,並入贅高太尉家,生有一子一女。因遇到吳元濟造反,洞賓領兵討伐。

42 高太尉設宴送行,洞賓因飲酒嘔血,因此戒酒。在陣前,洞賓受吳元濟金珠行賄,不戰而回。到家,發現妻與人私通,其妻在畏懼下,密告洞賓納賄縱敵,洞賓被發配到沙門島。流放途中,飢寒交迫,投宿在老婦家,其子打獵回來,摔死洞賓子女,又追殺他,不覺驚嚇醒來,才知是浮夢一場。洞賓醒後,見黃化店王婆所煮的黃粱米還未熟,而自身在夢中已歷盡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於是省悟,隨鐘離權學道,位列仙班。 

43 白樸<梧桐雨> 此劇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蓋取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夜落時」之意也。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裨將安祿山,征討奚契丹失敗,論罪當斬。但張愛其驍勇善戰,於是送京候判。進京後,明皇喜愛祿山善於應旨,便留作白衣將領。又因楊貴妃欣賞安祿山的胡旋舞,明皇將安封為貴妃義子,加封平章政事,留在宮中。

44 後因楊國忠、張九齡等屢次進諫,使安祿山離開朝廷,出任范陽節度使。天寶某年七月七日,楊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因感牛郎織女,年年相見,天長地久,便對星定盟,願百年以後,世世永為夫婦,明皇並賜貴妃金釵鈿盒,以為信物。天寶十四年,秋,安祿山反。明皇率眾倉皇逃難。到馬嵬坡時,軍心大變,不肯前進。右龍武將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及楊貴妃,以定軍心。明皇無奈,只得命貴妃自盡。安 史亂平,明皇返京退位,寂寞冷清。日夜苦思貴妃,在雨打梧桐的秋雨中悲傷地追思往事。

45 鄭光祖 倩女離魂 張倩女與王文舉指腹為婚。後來王的父母與張父均已過世,王家家道中落,無力完婚。王文舉赴長安應試,順道探望張氏母女,張母命以兄妹之禮相見,而不提親事。文舉問張母原因,張母以其功名未就,張家不婚白衣秀才婉拒,文舉失望離開。倩女心繫文舉,見其離去,黯然消魂。從此朝夕想念,奄奄成病,一晚,魂魄竟離家去尋找文舉。文舉夜裡泊舟江上,忽見倩女來訪,文舉感其情意,便偕同進京。文舉考上狀元後,寄信給張母,謂即將攜女返家。張母納悶,因倩女正臥病不起。文舉偕倩女魂魄回來,張母大驚,以為妖孽。女魂走到內室,和原體復合,倩女如夢初醒,家人稱奇不已,於是安排完婚。

46 王實甫 西廂記 唐德宗時,已故的崔相國千金崔鶯鶯,伴隨母親護送相國靈柩回鄉,暫時住在普救寺。無意間與書生張君瑞相識,雙方互有好感。
王實甫 西廂記 唐德宗時,已故的崔相國千金崔鶯鶯,伴隨母親護送相國靈柩回鄉,暫時住在普救寺。無意間與書生張君瑞相識,雙方互有好感。 此時忽然發生河橋兵變,賊將孫飛虎帶兵包圍普救寺,聲言要強索鶯鶯為妻。危急間,崔夫人宣布:如果有人能夠退兵解圍的話,願把鶯鶯嫁給他。於是張君瑞出面,商請好友白馬將軍杜確出兵援助,並順利殺退賊兵。

47 事後,崔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嫌棄張君瑞功名未就,而拒絕親事,只讓鶯鶯與張君瑞二人以兄妹之禮相見。兩人婚事受阻,傷心絕望,幸好有紅娘熱心的奔走撮合,並嚴正的指責崔夫人悔婚背信,有辱相國家譜,逼得崔夫人為顧全體面,只得勉強允婚。並在張君瑞考中狀元後,回來迎娶,二人終成眷屬,有了美滿的結局。


Download ppt "雜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