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物性危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物性危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物性危害

2 生物性危害 生物簡介 生物性危害的影響 生物性物質的傳播之方式 生物性危害分級 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控制

3 生物簡介

4 生物 動物: 植物: 微生物: 具運動性 無光合作用 不具運動性 行光合作用 運動性?? 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包括了三大類:動物、植物與微生物。 2.1動物: 動物的主要特性在於其具有運動能力,可以獵取所需的食物,經由體內的消化代謝系統獲得生命的營養物質。 2.2植物: 植物與動物的差異性主要在於其不具有運動性,但可藉由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無機物轉變成植物所需要的能量。 2.3微生物: 微生物則是隨著顯微鏡的發展而為世人所知的生物之一。其特性是體積小,在分化上可視作動植物的祖先。其在運動能力與光合作用上則視種類不同而不一,例如:原生動物與具有鞭毛的細菌可在水體中運動;而有些藻類則可行光合作用。

5 微生物 病毒(virus) 細菌(bacteria) 真菌(fungi) 藻類(Algae) 原生動物(Protozoa)
微生物主要包括了病毒、細菌、真菌、藻類與原生動物五大類,其中與人類生物危害主要相關者以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其產物為主。此外,高等植物與動物亦能產生有害的生物物質。以下將對這些具有生物危害性的生物體分別描述其特殊的生物特性[1]。

6 病毒(Virus) 20-300 nm (1 nm=10-9 m) 無完整細胞結構 核酸 + 蛋白質外殼 絕對寄生
相較於其他種類的微生物,病毒主要具有三項特性: 體積相當小,平均在20-300奈米的範圍,有些甚至更小,例如:口蹄疫病毒約為10奈米;而有些病毒則可為數百奈米(如:天花病毒) 無完整的細胞結構,非為單一細胞個體:病毒的基本結構是以一蛋白質外殼圍繞其具有遺傳特性之核酸。 絕對寄生:由於病毒構造相當簡單,也造成其無法獨立繁殖生長於自然環境中,而必須藉助侵入另一宿主得以繁衍。此特性造就了病毒獨特的傳播疾病模式。

7 細菌(Bacteria) 細胞結構 0.5-1um x 2-5 um (1 um = 10-6 m) 獨立自主
細菌屬於原核生物(prokaryote),其具有的主要特性為: 完整細胞:包括了細胞壁、細胞膜、核醣體、中心體、核質等結構。 體積較病毒大:一般細菌體積在一微米左右,然亦可長達數十微米。 獨立自主:由於具有完整細胞結構,所以細菌可以獨自生存並在自然環境中繁殖。也因為如此,在河川、海洋、自來水體、土壤甚至空氣中皆可發現細菌的存在。

8 真菌(Fungi) 似植物體 缺乏葉綠素 本身酵素分解有機物 包括:黴菌 (mold)、酵母菌(yeast) 與蕈類(mushrooms)
多細胞或單細胞結構 真菌是真核生物(Eukaryote)的一種,但與高等植物之不同處在於: 其結構似植物體:有匍匐以吸收營養的營養菌絲與向上生長產生孢子的繁殖菌絲,但其不具有如高等植物之根莖葉的分化。 缺乏葉綠素:故無法行光合作用。 酵素分解:營養之取得係以本身酵素去分解環境中的有機物,如:腐敗的落葉。 真菌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黴菌(mold)(投影片中圖)、酵母菌(yeast)(投影片上圖)與蕈類(mushrooms)(投影片下圖)。其中蕈類與黴菌為多細胞的生物體,而自然界中的酵母菌多為單細胞結構;惟在實驗室特殊培養條件下亦可出現如黴菌般多細胞的菌絲結構型態。

9 細菌與真菌孢子(spores) 功能 細菌—度過惡劣環境 Bacillus anthracis 真菌—繁殖 性質—抗性佳
對真菌而言,孢子則是其常態環境下亦會產生的一種結構物,其目的是為了繁殖;然為了達到此目的,通常需藉由風媒傳遞,也因此需要以孢子型態因應空氣中不良的環境條件,如:紫外線、乾燥、高溫等。

10 細菌內毒素 (endotoxins) 革蘭氏陰性細菌能產生內毒素的有害物質 內毒素存在於細胞壁中,為細胞結構的組成物 細胞分解時釋放
細菌內毒素 (endotoxin) 是革蘭式陰性細菌細胞壁的一種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ride)成分,為細胞結構的組成物質。然當細胞分解時脂多醣體的成分可釋放至空氣中,人體暴露後可導致呼吸疾病。 細菌內毒素對熱穩定,無法以高溫滅菌法將其破壞,然可在 50% 相對濕度下以環氧乙烷去其活性。

11 真菌毒素(mycotoxins) 由真菌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 賦予一真菌超越其他真菌與細菌之競爭優勢
具細胞毒性;可破壞許多細胞結構如:細胞膜,並干擾重要生命程序如:RNA與 DNA的合成 真菌亦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成分,稱為真菌毒素(mycotoxin)。此種化學物係在真菌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產生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能抑制其他菌種,進而賦予該菌超越其他真菌或細菌的競爭優勢。然這種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同樣也對人體細胞產生毒性作用,甚至破壞許多細胞結構,如:細胞膜;並可干擾一些重要的生命程序,如:DNA與RNA的合成。

12 節肢動物 疾病傳播方式:叮咬或吸入排泄物 常以哺乳類動物為宿主(如:鼠)
節肢動物與人類疾病的關係主要是因為節肢動物的叮咬或是吸入節肢動物的排泄物,因而暴露在節肢動物體內的病原菌。常見的節肢動物有塵蹣(投影片中左上圖)、體蝨(右上圖)以及跳蚤(下圖)。節肢動物常以哺乳類動物(如:鼠)或人類為宿主,有些則會寄生於室內環境並以人類皮屑為其食物來源(如:塵蟎),因此與人類接觸的機會頻繁。

13 高等動物 實驗動物 鼠兔貓狗猴等 動物咬傷 皮屑 節肢動物 人畜共同傳染病
人類與其他高等動物接觸的機會很多,如:家中飼養的寵物、或是從事研究時的實驗動物,如:鼠兔貓狗猴等。與這些動物接觸所衍生的健康風險,主要有:動物攻擊人類的行為,吸入動物掉落的皮屑而引起過敏現象。另外當接觸的動物遭節肢動物寄生時,人類就可能面臨前述所提及的與節肢動物有關的健康危害;最後,有些病原菌可以同時造成人類與動物的感染,稱為人畜共同傳染病,例如:新城雞瘟病毒,此病毒會造成雞隻大量死亡;當感染的雞隻將病毒排出體外,人類吸入飛揚於空氣中具有感染力的病毒時,亦可能出現眼睛黏膜發炎的症狀。

14 高等植物 花粉熱 高等植物產生的花粉可導致花粉熱,這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疾病。由於花粉粒子相較於細菌或病毒而言相當地大,當被吸入時會停留在上呼吸道或是鼻腔區域,造成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花粉接觸眼睛黏膜時也會造成流眼淚的現象。

15 生物性危害的影響

16 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 可影響人類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適 生物性危害: 感染 過敏 中毒 心理恐慌
生物性危害(Biohazards)指的是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暴露後可影響人類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適之風險者。暴露後產生的健康影響有:感染、過敏、中毒與心理恐慌。

17 生物性危害 感染(Infection):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長所致(如:流行性感冒、痲疹、肺結核)
過敏(Allergy):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如:過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中毒(Toxicity):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如: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微生物以病原菌的型態進入人體後,若能抵抗人體吞噬與免疫機制,並可侵入特定細胞或組織中在該處繁衍增生,引發人體生理功能的受損甚至死亡,此種健康效應稱之為「感染」。因此,「感染」的致病機轉需具有生物體在宿主體中大量繁殖的過程,換言之唯有具有生命力的生物體才可能引發感染的風險。若生物體在環境中已經不具生命力,那麼即使進入人體,亦已無感染的可能。較為人們熟知的如:流行性感冒、麻疹以及肺結核等。 3.2.過敏: 「過敏」基本上則是因人體重覆暴露於生物體組成成份中的某種物質,引發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的生理現象。不論過敏原是否具生命力皆不影響其致過敏的能力。 環境中常見的生物過敏物為細菌或真菌的孢子與酵素、節肢動物的肢體與排泄物(如:塵蟎的糞便)、高等植物所產生之花粉、花粉碎屑或植物纖維、以及高等動物代謝的皮屑毛髮等。所引發的呼吸道過敏包括:支氣管性氣喘(asthma)、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uemonitis)(又稱為外因性致過敏肺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與過敏性鼻炎(rhinitis)。 3.3.中毒:「生物毒素」是生物產物中可造成人體發生毒性反應的物質。常見的微生物毒素有前面所述的細菌內毒素與真菌毒素,以及細菌外毒素(exotoxins)。以細菌內毒素為例,若人體大量或長期吸入細菌內毒素後,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類似感冒之急性症狀。細菌內毒素被認為是造成畜牧業工作環境中職業性呼吸疾病、棉紡織工廠工人發燒症狀(cotton mill fever)以及使用增濕器造成的發燒症狀(humidifier fever)的原因之一。而長期暴露於細菌內毒素則可導致肺功能受損。

18 心理的恐慌 前述的健康影響指的是當生物危害物質已經侵入人體後所引發的生理病症,另一種危害則是屬於心理層面的壓力。2003年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及911美國紐約市恐怖攻擊事件的後續效應即是生物危害引發的心理恐慌實例。當面臨不明之新興傳染病或是生物戰劑的威脅,人類社會顯現的是對防護具的強烈需求、預防或治療藥物的搶購、演練與消毒的加強動員等現象。事實上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是需要直接面對這類生物物質的工作人員而言,都將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19 生物性物質的傳播之方式

20 直接傳播(direct transmission)
直接接觸 如:接吻、性行為、咬傷等方式侵入宿主 如:梅毒、AIDS 飛沫傳播 藉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侵入宿主口鼻眼內 如:流行性感冒等 胎盤感染(垂直感染) 經由胎盤血液進入胎兒體內 如:梅毒、B型肝炎、AIDS 生物性物質的傳播方式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傳播。直接傳播主要包括:接觸、飛沫與胎盤三種方式,直接的接觸是病原可立即進入宿主體內,如:親密的性行為與咬傷的傷口處,相關的疾病如梅毒與AIDS。 飛沫傳播則是生物性物質經由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為媒介,近距離下進入另一宿主的口、鼻、眼等處,引起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 第三種直接接觸為經由胎盤血液使病原由母體進入胎兒,相關的疾病如:梅毒、B型肝炎與AIDS。

21 間接傳播(indirect transmission)
媒介物傳播(vehicle-borne transmission) 水、食物:經口傳染 生物產物(biologic products):如:輸血 非生物之媒介(fomites):如:衣物、床單、器材等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可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之微粒(aerosol nuclei) 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 間接傳播的方式也有三種,包括:以媒介物傳播,例如:透過水、食物為媒介,經口食入生物危害物質;透過輸血途徑感染;或是經由其他無生命的物質,如:衣物、床單等為媒介而傳播。 第二種間接傳播的方式為空氣傳播,這是由於顆粒較小的微粒,可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故可藉由空氣為媒介,傳播生物性物質。

22 間接傳播(indirect transmission)
病媒蟲傳染(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如:鼠、蒼蠅、蚊蟲等 機械性傳播(mechanical transmission) 病原僅機械性地被帶往傳染部位 如:霍亂 生物性傳播(biologic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病原需在病媒體內成長繁殖後才能傳播 如:瘧疾、日本腦炎 第三種間接傳播的方式為透過病媒蟲的方式,間接將病原傳給他人。病媒蟲可為老鼠或各種昆蟲,如:蒼蠅與蚊子等,而其扮演的角色可為僅是機械性的將病原傳遞,或是病原需在此病媒中生長繁殖,才能具有感染他人能力。前者如:蒼蠅口器或足部沾染霍亂弧菌而污染食物,進而經由食入而造成他人感染;後者則如日本腦炎或瘧疾,病原需透過在蚊子體內繁殖後才能傳染疾病。

23 實驗室安全等級 依據病源微生物對個人及社區危害程度之不同,實驗室可歸納出下列四種不同安全等級 (P即表示 Physical containment level): P1實驗室-對個人及社區具低度危害性之微生物 P2實驗室-對個人具有中度危害性,而對社區之危害有限之微生物 P3實驗室-對個人具有高度危害性,而對社區具有中度危害性之微生物 P4實驗室-處理對個人及社區同樣具有高度危害性之微生物。

24 生物性危害分級 由於生物物質種類繁多,其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程度亦不完全相同,為了能建立適當的管理預防對策,因此必須先依據其危害能力加以分類,也就是所謂的生物危害等級。目前國際上將生物依據危害分為四級,並以RISK GROUP(RG)稱之。我國在行政院國科會所訂定的基因重組實驗手則中亦採取此方式。以下即根據國科會的規範介紹生物危害等級的分類原則並舉例說明[3]。

25 入門須知 WHO 接觸的生物、產物、附著物 WHAT 潛在危害 HOW 操作方式與暴露途徑 DO 正確操作方式 DO 預防管理措施

26 生物危害分級 (NSC) 第一級危險群 (Risk group 1, RG1)微生物 與健康成人疾病無關之微生物,如:
不產生內孢子之枯草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k12) 、和腺病毒有關的病毒1至4型(adeno-associated virus) 生物危害第一級(RG 1): 第一級為通常不會引發人類疾病者,如:大腸桿菌 K12(Escherichia coli K12);由於地球上所存微生物多數屬於不會導致人類疾病者,所以各國均未對第一級生物予以詳細表列。但對以下第二至第四級生物危害物種則以表列之。

27 第二級危險群 (Risk group 2, RG2)微生物
此類微生物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 且 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如: 1.病毒:登革熱 1,2,3,4 血清型病毒( Dengue virus serotype 1-4) 、肝炎 A、B、C、D 和 E 型病毒、 (Hepatitis A-E virus)、痲疹病毒 (measles virus) 、腮腺 炎病毒(Mumps virus)、A 和 B 型柯沙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es type A&B) 2.細菌 (含披衣菌): E. coli (所有腸致病性, 腸致毒性, E. coli O157:H7) 3.真菌 4.寄生蟲 生物危害第二級(RG 2): 第二級為很少導致人類疾病,且通常具有預防及治療措施者,其種類含括病毒、批衣菌、細菌、真菌、寄生蟲;其中屬於第二級的病毒如:登革熱病毒(Dangue virus serotype 1-4)、肝炎病毒(Hepatitis A-E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與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 type A&B)。

28 第三級危險群 (Risk group 3, RG3)微生物 此類微生物在人類可引起嚴重或致死疾病,可能有預防或治療方法。如:
1.細菌(含立克次氏菌):人型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蒲奈氏科克斯氏體 (Coxiella burnetii ;Q型熱) 2.真菌 3.病毒與變性蛋白 (Prions) 傳染性海棉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ME) Hantaviruse HIV type 1 & 2 SARS-CoV 生物危害第三級(RG 3): 第三級為感染後可導致嚴重後果(如:可致死),且通常已有有效的治療或預防措施者,其包括了變性蛋白(Prions)、病毒、立克次體、細菌與真菌,病毒如:漢他病毒(Hanta viruse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病毒(HIV type 1&2)與SARS冠狀病毒;細菌如:結核桿菌。

29 第四級危險群 (Risk group 4, RG4)微生物
在人類可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通常無預防及 治療方法,如: 1.病毒: Ebola virus Marburg virus 蜱媒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生物危害第四級(RG 4): 第四級為可導致極嚴重的後果,具高度傳播能力,且幾乎無預防或治癒措施者,如: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30 空氣品質管理 負壓設計 整體換氣 局部排氣:污染源控制 空氣清淨處置 P3實驗室 污染物稀釋與排除 氣流型態 氣流流向 生物安全櫃
高效率過濾濾材( HEPA ) 殺菌設備 空氣品質的管理主要透過整體換氣、空氣過濾與殺菌處理、負壓設計與局部排氣,達到所需的空氣品質,以去除或降低空氣中生物有害物質。另也配合使用局部排氣的設備在污染源產生處進行控制。 空氣品質的管理主要透過整體換氣、空氣過濾與殺菌處理、負壓設計與局部排氣,達到所需的空氣品質,以去除或降低空氣中生物有害物質。 整體換氣:整體換氣是採取不斷換氣的方式以稀釋或排除室內環境的有害物質。在設計上必須注意室內環境中空氣氣流流量是否充足、氣流走向是否無死角與氣流的穩定性。若室內具有特定生物危害物質的產生源(如:結核病患),則應維持氣流由低污染區走向高污染區的方向,也就是由低污染區送風,並將排氣位置設在靠近產生源之下風處。如此,產生源所產生的生物危害物質(此即為高污染區域),即可隨氣流就近自排氣口被带離,再經空調過濾及/或殺菌後排至室外。在這樣的設計下,產生源所散播的生物有害物質較不會污染整個環境。 空氣清淨處置:對於自排氣口排出的氣體,應經過不同等級過濾效果的過濾濾材截取空氣中的病原菌,並以高效率過濾濾材(HEPA)作為過濾裝置的最後一道把關。而為維持有效的過濾,在安裝過濾器時必須檢查所有接縫處以確保無洩漏之虞,濾材也須依使用狀況定期更換。除過濾外,亦可使用殺菌設備以去除生物危害物質的生物活性,可使用的方式如:紫外線、臭氧或光觸媒等;惟需注意其殺菌有效劑量之維持。 負壓設計:房內負壓設計是為了侷限病原菌向外逸散的可能性,避免其他地區人員的暴露。例如:結核病患住院時若屬於可散播病原菌之開放型患者,可使其居住於具有相對負壓的病房內以避免散播結核桿菌至室外環境。 局部排氣:局部排氣的理念是在生物有害物質產生處,以一動力抽氣方式將生物有害物質直接抽離排除,而非經全換氣的逐步稀釋。在生技產業或是研發單位操作生物物質時所使用的生物安全櫃(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 即是局部排氣的一種設計。

31 BSC-分級 × × × × × × × 人員 第一級生物安全櫃 中低度風險 Type A1 Type A2
污染 污染 污染 × 污染 × 第一級生物安全櫃 中低度風險 Type A1 Type A2 第二級生物安全櫃 Type B1 中度風險 Type B2 第三級生物安全櫃 應用在操作高度風險的微生物、氣閉式,或稱為內置手套操作櫃,人員與櫃內物品完全隔離 × 環境 試料 污染 × 污染 人員 × × 污染 污染 環境 試料 × 污染

32 BSC Class I A. 視窗開口(front opening) B. 視窗(sash)
C. 排氣HEPA FILTER(exhaust HEPA filter) D. 排氣室(exhaust Plenum) E. 工作臺面 F. 格狀開口(grille)

33 BSC Class II A1 B. 視窗 C. 排氣HEPA FILTER
D. 供氣HEPA FILTER(Supply HEPA filter) E. 後氣室(Rear plenum) F. 風機

34 生物安全櫃-III級 氣密式 內在負壓 手套操作 雙層HEPA過濾排氣 人員、外界環境與操作物的最高保護 壓力鍋或傳遞箱
第三級的生物安全櫃結構設亦如圖所示,通常其使用的時機在於操作高風險之微生物,並安裝於具有出入管制出入與特殊通風或特殊防護系統之嚴格污染控制的實驗室內。 此安全櫃的內部需為一個漏氣率低於10-5ml/sec的封閉空間,並含一個封閉的觀察視窗。操作物經由雙層門的開口箱(如一雙門滅菌鍋)方式進出櫃體。此型式安全櫃的供給與排出氣體均需經過高效率過濾濾材過濾。對外排氣時,氣壓應受安全櫃外部的專用獨立排氣系統所控制,以保持安全櫃任何時刻均在負壓狀態下。此類型安全櫃的實驗操作為利用附加於安全櫃窗口的密封橡膠手套進行,以避免使用者直接接觸危險的物質。由於其特殊的設計,此櫃體可提供人員、外界環境以及操作物之最高保護。

35 生物安全櫃 人員: 物理性阻隔 金屬或玻璃板 固定式手套(III級) 空氣阻隔 操作物:空氣過濾 環境: 空氣過濾或焚燒
對人員的保護主要透過其所具有的金屬或玻璃版的阻隔,或是固定式手套的完全隔離設計,達到物理性的屏障;另對於具有開口操作區域之生物安全櫃,則再加以氣體屏牆的方式阻止氣櫃內部的氣體向外溢散,危及操作人員。 對於操作產品的品管則是透過過濾內部下吹氣流使其成為潔淨的空氣後,始得接觸操作物的方式,達到無污染操作物的目的。 另外,對於將排出櫃體的空氣則採過濾或焚燒的方式予以處理。

36 生物危害預防與控制

37 一般原則 污染源清除 溼度控制 維持環境清潔與衛生並定期消毒 空氣品質管理 遵守微生物實驗室操作守則 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
個人衛生的加強(如:勤洗手) 實驗室人員的健康管理 生物危害預防與控制的一般原則,主要為污染源清除、控制環境中的溼度、並應維持環境清潔與衛生、定期進行消毒,同時也應注重空氣品質的管理此外,實驗室中的每個人都應遵守微生物實驗室操作守則,並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同時每個人也應注重個人衛生,如:勤洗手等。而實驗室人員的健康管理,例如:操作B型肝炎病毒者可事先施打疫苗等,亦是預防的手段之一。

38 標準微生物操作原則 實驗進行中的門禁管制 洗手 禁止飲食、抽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 消毒工作檯面 禁止以口吸取液體 減少噴濺及氣霧的產生
使用耐用、防漏密閉、可滅菌之容器 高溫高壓滅菌處理所有培養物、儲存物及其他具感染廢棄物 以防穿刺、防洩漏、可密封的容器運送尖銳物品與檢體 對於所有進入微生物實驗室的人員,不論生物等級,有基本且務必遵守的原則,包括:實驗進行中的門禁管制、洗手、禁止飲食、抽煙、處理隱形眼鏡與化妝、定期消毒工作檯面、禁止以口吸取液體、盡可能減少噴濺及氣霧的產生、並使用耐用、防漏密閉、可滅菌之容器。另外,應以高溫高壓滅菌處理所有培養物、儲存物及其他具感染廢棄物,並以防穿刺、防洩漏、可密封的容器運送尖銳物品與檢體。

39 緊急應變程序 意外食入危險物質 以P3、P4等級為例 意外針扎、割傷和擦傷 脫掉防護衣 清洗雙手及受傷部位 進行消毒 通報意外事件
必要時需諮詢醫師並保存病歷 意外食入危險物質 去除防護衣 立即就醫並告知食入的物質 保存病歷 微生物實驗室應備有緊急事件的應變程序。根據WHO的資料,對於PP等級的微生物實驗室,應分別針對不同的事件,備有應變措施。同時在預防盜竊與相關應變設施上亦有規範。分述如下: 意外發生針扎、割傷或擦傷時,應先脫掉防護衣,立即清洗雙手與受傷處並進行消毒。處理後應通報意外事件,必要時也應諮詢醫師,進行後續的追蹤,同時保存病歷。 若發生意外食入危險物時,應立即脫去防護衣並就醫,就醫時應告知醫師所食入的物質,同時保存病歷資料。

40 危險氣膠洩漏 打翻或噴灑感染物/培養液 自污染區撤離所有人員 已暴露人員需就醫 立即通報實驗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官
緊急應變程序 危險氣膠洩漏 自污染區撤離所有人員 已暴露人員需就醫 立即通報實驗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官 張貼標示禁止人員進入污染區(至少一小時),直至氣膠已消散或沈降 污染區若無中央空調排氣系統者,24小時內不得進入 在生物安全官指揮下,著防護衣及呼吸防護具進行除污 打翻或噴灑感染物/培養液 全程戴手套 以布或紙巾覆蓋污染區 倒入消毒劑並維持至少30分鐘 清除污染物,並以鑷子清理玻璃碎片 以消毒劑擦拭污染區域 盛裝污染物的容器須經高溫高壓滅菌或置於消毒劑中24小時 紙巾、布、拖把或抹布等視為感染性廢棄物處理 當遇到危險性氣膠洩漏時,應立即自污染區撤離所有人員,對於已經暴露危險氣膠的人員,需立即送醫。同時通報實驗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官此事件,並在現場張貼標示,至少1小時內禁止任何人員進入污染區,直到氣膠已消散或均已沈降。對於污染區無中央空調排氣系統者,則應禁止所有人員於24小時內不得進入該區。俟可進入時,應在生物安全官指揮下,人員均著防護衣及呼吸防護具,始得進行除污工作。 若發生打翻或噴灑感染物或培養液時,首先應注意需全程戴手套,並以布或紙巾覆蓋污染範圍,再倒入消毒劑並維持至少30分鐘。之後開始清除污染物,對於玻璃碎片,應使用鑷子清理。將污染物清除後,再以消毒劑擦拭污染區域。對於盛裝污染物的容器,則須經高溫高壓滅菌或置於消毒劑中24小時,使其達到殺菌的目的。對於紙巾、布、拖把或抹布等也應視為感染性廢棄物加以處理。

41 離心機內盛裝感染物之試管發生破裂 火災、水災和天然災害(如:地震) 停止離心 30分鐘內不可開蓋 通報生物安全官
緊急應變程序 離心機內盛裝感染物之試管發生破裂 停止離心 30分鐘內不可開蓋 通報生物安全官 配戴適當手套(如:厚橡膠製)進行除污;若必要可外加拋棄式手套 使用鑷子(或夾棉花)清除玻璃碎片 受到污染器物(如:試管、玻璃碎片、轉盤、轉軸)需以消毒劑浸泡24小時或高溫高壓滅菌 未破裂且有蓋之試管以消毒劑浸泡1小時 離心機以消毒劑抹拭並清洗 火災、水災和天然災害(如:地震) 災害發生前: 事先告知消防單位與其他災害應變人員感染物存放地點 安排其參觀實驗室 災害發生後: 應變人員應在實驗室人員陪同下進入實驗室 以防洩漏容器盛裝培養物或感染物 若發生離心機內盛裝感染物的之試管意外破裂時,首先應立即停止離心,不可打開蓋子,直到至少30分鐘後。同時應立即通報生物安全官。在至少30分鐘後,需配戴適當手套(如:厚橡膠製)才可進行除污;若必要可外加拋棄式手套。除污時應使用鑷子,或以鑷子夾著棉花來清除玻璃碎片。對於受到污染的器物,如:試管、玻璃碎片、轉盤、轉軸等,則需以消毒劑浸泡24小時或以高溫高壓滅菌。對於那些未破裂且有加蓋的試管,則將其浸泡於消毒劑中1小時,以去除外部的污染。此外,離心機以消毒劑抹拭並清洗。 對於天災的應變,可分為事前與事後:在災害發生前,應事先告知消防單位與其他災害應變人員有關實驗室內感染物的存放地點,同時盡可能安排他們其參觀實驗室,以了解動線規劃並熟悉環境。當災害發生後,消防與應變人員應在實驗室人員陪同下才可進入實驗室,並應以防洩漏容器盛裝培養物或感染物。

42 盜竊的預防 意外事件發生時之聯繫 安裝厚重堅固之門 使用防盜性高之鎖與警報系統 門禁管制 在所有電話旁標示以下的電話號碼與地址:
緊急應變程序 盜竊的預防 安裝厚重堅固之門 使用防盜性高之鎖與警報系統 門禁管制 意外事件發生時之聯繫 在所有電話旁標示以下的電話號碼與地址: 實驗室 / 機構 機構主管、實驗室負責人、生物安全官、醫護人員、相關技術人員 消防單位 警察局 水電瓦斯工程人員 在預防盜竊方面,可安裝厚重堅固的大門,並使用防盜性高之鎖與防盜警報系統,同時加強門禁管制。 另外為了確保意外事件發生時有效的聯繫,應在所有電話旁標示相關的人員與單位的電話號碼與地址,包括該實驗室與該機構的電話與地址,以便所有人員對外的聯繫與溝通,另外也應標示該機構主管、實驗室負責人、生物安全官、醫護人員、相關技術人員,以及消防單位、警察局與水、電、瓦斯等單位或工程人員的聯絡資訊。

43 置備緊急設備 必須設備: 建議設備: 急救箱 (內含解毒劑) 擔架 滅火設備 全套防護裝備(如:防護衣、手套、頭罩等)
緊急應變程序 置備緊急設備 必須設備: 急救箱 (內含解毒劑) 擔架 滅火設備 建議設備: 全套防護裝備(如:防護衣、手套、頭罩等) 含適當濾毒罐或過濾器之全面式呼吸防護具 室內消毒設備(如:甲醛燻蒸器) 工具(如:鐵槌、扳手、螺絲起子、梯子等) 危險區域告示牌及劃界設備 為了能落實緊急應變,應事先置備相關的緊急設備,其中必備的設備有急救箱 (內需含解毒劑)、擔架與滅火設備(如:滅火器)。另外其他建議可準備的相關設備則有全套的個人防護,如:防護衣、手套、頭罩等,以及含有適當濾毒罐或過濾器之全面式呼吸防護具;此外,亦可準備可進行室內消毒的設備,如:甲醛燻蒸器,與一些常用的工具,如:鐵槌、扳手、螺絲起子、梯子等。危險區域告示牌及劃界設備亦建議先行置備。

44 結語 生物危害的預防立基於瞭解其危害特性與傳播方式,並依據其生物危害等級,從而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控制手段。
在控制危害時,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相關人員安全衛生的專業訓練,與硬體設施同等重要,亦是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必要手段。 實驗室生物危害的預防,係立基於瞭解各自實驗室中生物物質的危害特性與其傳播的方式,並依據其生物危害等級,進而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控制手段,才是有效與適當的管理。當控制生物危害時,除了硬體的規範外,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相關人員安全衛生的專業訓練,亦與硬體設施同等重要,也是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必要手段。


Download ppt "生物性危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