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5e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Copyright © 2010 Cengage Learning

2 25 第25章 生產與經濟成長

3 富國(如美國、日本或德國)的平均所得 比窮國(如印度、印尼或奈及利亞)的多出十倍以上。
各國的生活水準有很大的差異。 富國(如美國、日本或德國)的平均所得 比窮國(如印度、印尼或奈及利亞)的多出十倍以上。 這些所得的大幅差距反映在生活品質的大幅差異上。 3

4 即使是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生活水準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美國在上一個世紀,以平均每人GDP所衡量的平均所得以每年大約2%的速度成長。 台灣2000年的平均每人實質GDP為新台幣455,641元 (2001年為基期年),是1951年新台幣23,212元的19.6倍之多。 這意味著台灣這段期間每人實質GDP的平均年成長率為5.94%。   若一國的平均所得以每年7%的速度成長,則其平均所得每10年會倍增一次。 4

5 新加坡與南韓也有類似台灣的情形。這幾個國家在短短一個世代,就從全世界最窮的國家擠入全世界富國之列。
相形之下,一些非洲國家,如查德、衣索匹亞與奈及利亞,其平均所得已停滯多年。 我們要如何解釋這些不同的經驗? 富國要如何維持它們的高生活水準? 窮國又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才能使它們的經濟快速成長? 5

6 在前兩章,我們說明經濟學家如何衡量一國的實質GDP與物價水準。 一國的GDP不單衡量一國的總所得,也衡量一國的總支出。
6

7 1.檢視平均每人GDP的國際資料,看這些資料可以 讓我們了解各國生活水準及其成長率的差異。
本章分三個步驟進行: 1.檢視平均每人GDP的國際資料,看這些資料可以 讓我們了解各國生活水準及其成長率的差異。 2.檢視生產力(productivity)所扮演的角色; 生產力以每個勞工每小時所能生產的商品與服 務數量來衡量。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勞工的 生產力,我們會探討一國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3.探討一國生產力與其經濟政策之間的關聯。 7

8 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 8

9 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 由表1第4欄的數字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的平均每人實質GDP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例:在2006年,美國的平均每人所得水準約是中 國的6倍, 且大約是印度的12倍;印度的平均 每人實質GDP比英國1870年的水準還低。 9

10 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 第5欄顯示各國的平均每人實質GDP在資料期間的年平均成長率。
成長率最高的是日本的2.76%。在一個世紀以前,日本還稱不上富國,其平均所得甚至比阿根廷還低;但其經濟在經歷一個世紀多的亮麗成長後,其現在的平均所得已是阿根廷的2倍多,且與德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水準相近。 表中平均所得水準最低的國家為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它們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年平均成長率不到1.4%,因此,這些國家的一般居民仍過著赤貧的生活。 10

11 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 由於成長率的不同,這些國家的所得排名隨著時間經過而有大幅變動。 像日本,其排名上升,但像英國,其排名下滑。
在1870年,英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其平均所得比美國高大約20%,且大約是加拿大的兩倍。但在今天,英國的平均所得反倒比美國低大約20%,而與加拿大的相近。 11

12 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 這些資料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並無法保證它們永遠是最富有的,而最貧窮的國家也不見得注定永遠是貧窮的。
我們要如何解釋這些隨時間經過而發生的 變化呢? 為什麼有些國家的經濟可以快速成長,但 有些國家卻遠遠落後呢? 12

13 增廣見聞 一張照片勝過 千個統計量

14 增廣見聞 一張照片勝過千個統計量 這三張照片分別顯示英國、墨西哥與馬利(Mali )這三個國家的典型家庭。這三個家庭都把他們 所有的家當擺到屋外。 不管是從照片、GDP或其他統計量來評斷,這些 國家的生活水準大不相同。

15 增廣見聞 一張照片勝過千個統計量 英國是一個先進國家,其 2006年的平均每人GDP 為35,580美元。只有非常少數的人過著赤貧的生 活,這裡的赤貧定義為每天的支出少於2美元。 中學年齡的小孩有 95%在學,且居民的平均壽命 長: 男性活到65歲的機率為84%,女性為90%。

16 增廣見聞 一張照片勝過千個統計量 墨西哥是一個中所得國家,其2006年的平均每人 GDP為11,410美元。大約有八分之一的人口每天 的支出少於2美元;中學年齡的小孩在學的只有 65%;男性活到65歲的機率為76%,女性為84%。 馬利是一個貧窮國家,其2006年平均每人GDP只 有1,130美元。超過一半的人民過著赤貧生活; 中學年齡的小孩在學的不到10%; 男性活到65歲的機率為44%,女性為54%。

17 生產力:它的角色與決定因素 如我們即將看到的, 各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它的生產力; 但各國的生產力又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17

18 生產力為何如此重要 魯賓遜一個人被困在荒島,他必須自己捕魚、自己種菜、自己做衣服。 他的生產與消費活動可視為一個簡單的經濟體系。
魯賓遜生活水準的決定因素為何?一言以蔽之, 生產力,其為每單位勞動投入所能生產的商品與服務數量。 由於魯賓遜只能消費他所生產的東西,所以其生活水準與其生產力息息相關。 18

19 生產力為何如此重要 像魯賓遜這樣一個情況,我們很容易了解生產力是生活水準的關鍵因素,從而生活水準的提升幅度決定於生產力的成長幅度。
整個國家就跟魯賓遜一樣,生產力是決定一國生活水準的關鍵因素。一國只有在它能夠生產很多的商品與服務時,它才能享有高生活水準。 19

20 生產力為何如此重要 如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所提的: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它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
因此,要了解不同國家生活水準的差距,或一國生活水準的演變,必須聚焦在商品與服務的生產。 不過,了解生活水準與生產力之間的關聯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來要問的是:為何有些國家的生產力要比其他國家來得高? 20

21 生產力如何決定 魯賓遜的生產力決定於很多因素。
例:如果他有很多釣竿、如果他有很好的捕魚技巧、如果島 的附近有豐富的魚場,或他發明更好的魚餌,那麼他就 可以捕到更多的魚。 這些魯賓遜生產力的決定因素─稱為 實體資本、人力資本、天然資源與科技知識─在更複雜的實際經濟中有其對應的角色。 以下逐一說明。 21

22 生產力如何決定 1. 平均每位勞工可以使用的實體資本: 如果勞工有更多的工具可以使用,他們會 有較高的生產力。
如果勞工有更多的工具可以使用,他們會 有較高的生產力。 用於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設備跟建築物,稱 為實體資本,或簡稱為資本。 例:當木匠有更精密且更專業的工具可以使用 時,其每週傢俱的產量會比只有基本手工 具時來得多。 22

23 生產力如何決定 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是被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亦即它是在過去經由某個生產過程所製造出來的,而不是大自然所提供的。 的。
例:車床是由車床製造商利用其他設備所生產出來 的。 23

24 生產力如何決定 2.平均每位勞工所擁有的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勞工經由教育、訓練或經驗所取得的知識與技能。
人力資本與實體資本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同實體資本,人力資本可以提升一國的生產力。 人力資本也是被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其投入為教師、圖書館與學生花在學習的時間。 24

25 生產力如何決定 3.平均每位勞工可以使用的天然資源 天然資源為大自然所提供的生產要素,例如土地、河川和礦藏。
天然資源為大自然所提供的生產要素,例如土地、河川和礦藏。 天然資源有兩種型態:可再生與非可再生(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前者像森林,樹砍掉之後會再生;後者像石油,油田在開採後,其蘊藏量非經數百萬年不足以恢復。 25

26 生產力如何決定 天然資源的差異可以部分解釋世界各國生活水準的差異。 例:美國,其經濟成就部分歸功於它有廣大適合耕作的土 地;部分中東國家,如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之所 以富有僅僅是因為它們擁有蘊藏量相當大的油田。 26

27 生產力如何決定 不過,豐富的天然資源並不是一個國家具有高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像我國與日本都是天然資源貧瘠的國家,但經濟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優異。
像我國與日本都是天然資源貧瘠的國家,但經濟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優異。 我國與日本都藉由出口製造業產品來換取所需天然資源的進口。 我們在下一節會說明,自由貿易有助於一國生產力的提升。 27

28 生產力如何決定 4. 科技知識: 科技知識為對商品與服務最佳生產方法的了解。
科技知識為對商品與服務最佳生產方法的了解。 在一百年前,大部分的美國人都從事農作,這是因為當時的農業技術水準低,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才能生產出足以餵飽所有美國人的食物。 但在今天,由於農業科技的進步,只需要一小部分的美國人口就足以生產出全美國所需要的食物。而且,此一技術進步也讓更多的美國人可以投入其他商品與服務的生產。 28

29 生產力如何決定 科技知識有許多種類型。 有些技術是普通知識,在一人使用過後,其他人也可以馬上跟進。
例:當亨利‧福特發明裝配線(assembly line)的生產方式後,其他的汽車製造廠很快就跟進。 其他的技術則是專有知識,只有發明的公司知道這項技術。 例:只有可口可樂公司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 29

30 生產力如何決定 有些技術僅享有短暫的專利期間。
當一家藥廠發明一種新藥時,專利制度給予這家藥廠獨家生產這項新藥的短暫權利。不過,當專利到期之後,其他藥廠也可以生產這項藥品。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科技知識,都有助於一國生產力的提升。 30

31 生產力如何決定 如前所述,人力資本為勞工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
人力資本與科技知識的差別在於,科技知識指的是社會對世界如何運作的了解,而人力資本指的是個人將此一了解內化的部分。 科技知識就如同圖書館裡的教科書,而人力資本則是學生花時間學到的部分。 一國勞工生產力的高低,同時決定於一國的科技知識與勞工的人力資本水準。 31

32 增廣見聞 生產函數 經濟學家通常使用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來描述生產要素投入量與產量 之間的關係。

33 增廣見聞 生產函數 如果我們以 代表產量, 代表勞動數量, 代表實質資本存量, 代表人力資本水準, 代表天然資源數量,則一國的總體生產函數可以寫成 其中 () 為顯示如何將生產要素結合後生產出產品的函數。

34 增廣見聞 生產函數 為代表科技知識或技術水準的變數。 當技術進步時, 上升,從而每一個要素組合都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產量。

35 增廣見聞 生產函數 很多生產函數都具有固定規模報酬(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的性質。
如果生產函數具有這樣的性質,則當所有的要素數量都是原的 倍時,產量也會是原先的 倍: 為任意正數。當 x = 2 時,表示如果所有的要素數量都增加一倍,則產量也會增加一倍。

36 增廣見聞 生產函數 令 ,則由上式可以得到 其中 是每單位勞動的平均產量,也是一國生產力的衡量指標。
令 ,則由上式可以得到 其中 是每單位勞動的平均產量,也是一國生產力的衡量指標。 上式告訴我們,勞動生產力決定於平均每位勞工所能使用的實體資本數量( )、平均每位勞工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水準( )、平均每位勞工所能 使用的天然資源數量( ),以及一國的技術水準( )。因此,上式說明了我們剛剛所討論的生產力之四項決定因素。

37 經濟成長與公共政策 在說明了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它的生產力,以及生產力的決定因素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問題是:
政府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來提升生產力與生活水準? 37

38 儲蓄與投資 由於資本是被生產出來的要素,因此一國可以改變它的資本存量。
如果一國今天生產出更多的資本財,則它明天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與服務。因此,一國提升其未來生產力的一個方法是,在現在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資本財的生產上。 38

39 儲蓄與投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人們面臨取捨。
由於資源是稀少的,因此,如果一個社會投入較多的資源生產資本財,則它投入於生產供現在消費的商品與服務的資源就會比較少。換言之,如果一個社會要生產更多的資本財,則它必須以減少現在的消費為代價。現在的消費減少意味著現在的儲蓄增加,而儲蓄的增加可以挹注資本財產量增加(或投資增加)所需的資金。 39

40 儲蓄與投資 就個人而言,儲蓄增加意味著未來的消費可以增加; 就整個社會而言,資本財的累積意味著未來可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與服務供人們消費。
我們在下一章會詳細說明一個社會的金融體系如何撮合儲蓄與投資,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響儲蓄與投資。 鼓勵儲蓄與投資是政府可以促進經濟成長並提升社會生活水準的一個方法。 40

41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當一國多儲蓄而少消費時,該國投入於生產消費財的資源就會比較少,而可以投入較多的資源生產資本財,從而其資本財存量會提高,進而其生產力以及經濟成長率得以提升。 不過,該國的高經濟成長率可以持續多久? 假設該國的儲蓄率一直維持在這新的較高水準,則其GDP成長率可以一直維持在高檔,還是只是曇花一現? 41

42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傳統上對生產過程的看法是資本財會受限於報酬遞減:
當資本財存量提高時,再多雇用一單位資本財其所能增加的產量會減少;換言之,當勞工已經有很多資本財可用於生產時,再多一單位的資本財對其生產力的提升效果有限。 42

43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生產函數的說明 43 勞工平均產量 1 勞工的平均資本 2. 當資本財存量高時,額外一單位的資本財僅造成產出的微幅增加。
1.當資本財存量低時,額外一單位的資本財造成產出的大幅增加 2. 當資本財存量高時,額外一單位的資本財僅造成產出的微幅增加。 本圖顯示勞工平均資本如何影響勞工平均產量。在其他條件,包括人力資、天然資源與技術水準,不變下,由於資本財報酬遞減的緣故,當資本財的存量愈來愈大時,曲線變得愈來愈平坦。 43

44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圖1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平均每位勞工使用的資本財數量(簡稱勞工平均資本)與勞工平均產量之間的關係。
由於報酬遞減,儲蓄率上升只能使經濟成長率短暫提升。 當儲蓄率上升造成更多的資本累積時,額外一單位的資本財所能增加的產量會隨著資本財存量提高而愈來愈少,從而經濟成長率會趨緩。 44

45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在長期,更高的儲蓄率只是使生產力與所得有更高的水準而已,但不會讓它們的成長率更高。
不過,要達到這樣的長期結果可能需花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經濟成長的國際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儲蓄率提升可以使經濟維持數十年的較高成長。 45

46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資本財報酬遞減的另一個重要意涵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如果一國一開始比較貧窮,則它會有比較高的經濟成長率。
此一初始狀態對後續成長的影響有時稱為追趕效應。 46

47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在貧窮國家,勞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工具,所以生產力很低。在此情況下,只要投資少量的資本財就可以使勞工的生產力大幅提升。
富國的勞工有大量的資本財可以使用,這可以部分解釋他們的高生產力;但由於其勞工平均資本已經很高,因此再多投資一單位的資本財對勞工生產力的提升效果就很有限。 經濟成長的國際資料研究結果支持此一追趕效應:在控制其他變數後,例如投資占GDP的比率,窮國的經濟成長速度要比富國來得快。 47

48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此一追趕效應可以解釋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
例:從1960到1990年,美國與南韓的投資占GDP 的比例約略相同,但美國經濟在這段期僅以 平均每年2%的速度成長,但南韓經濟卻以每 年超過6%的速度在成長。追趕效應可以解釋 此一差異。在1960年,南韓的平均每人GDP只 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就南韓而言,由於當時 的資本財存量低,因此其資本累積對生產力 的提升效果大,而使其後續的成長率高。 48

49 報酬遞減與追趕效應 此一追趕效應也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領到「最佳進步獎」的學生通常是前一年表現相對較差的,因此有比較大的進步空間。
不過,領到「最佳進步獎」的學生其表現終究還是不如「最佳學生」。 同樣地,雖然在過去數十年,南韓的經濟成長率高於美國,但其平均每人GDP還是比美國低。 49

50 外人投資 要使一國的投資增加,國內儲蓄增加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另一個方法是外人投資。 外人投資有很多種形式。
例: 福特汽車公司可能在台灣蓋一座工廠。 由外國公司擁有並經營的資本投資稱為 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50

51 外人投資 由國外資金融通但由國人經營的投資稱為外人證券投資(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例: 外國法人可能參與台積電的現金增資案,台積電再利用募集到的資金蓋一座新廠。 外人直接投資與外人證券投資都是由外國人提供使國內資本存量增加的必要資源。 51

52 外人投資 外國人之所以會投資一個國家,是因為他們預期可以從他們的投資賺取報酬。
福特汽車公司蓋的工廠不但使我國國內的資本存量增加,也使我國的生產力以及GDP增加。福特汽車可以將在台灣賺取的利潤匯回美國。 當台積電賺錢時,外國投資者可以賺取台積電所配發的股利。 52

53 外人投資 外人投資對一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國民生產毛額(GNP)的影響並不相同。
福特汽車其台灣工廠的營收全部計入台灣的GDP,但其營收最後變成屬於美國福特汽車的利潤部分則不包括在台灣的GNP。因此,如果外國公司有賺錢的話,外人投資所造成的地主國GNP增加金額小於GDP增加金額。 53

54 外人投資 即使外人投資的部分效益歸於外國人,但外人投資會使一國的資本存量增加,進而提升一國的生產力與所得。
此外,外人投資通常也會帶來較先進技術,而提升地主國的技術水準。 基於這些理由,許多經濟學家建議開發中國家政府採行鼓勵外人投資的政策,例:提供外國公司租稅優惠並放寬資金匯出的限制。 54

55 教育 就一國的長期經濟表現而言,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不會低於實體資本投資。
在美國,平均而言,多受一年的學校教育可以使一個人的工資增加大約10%。在人力資本稀少的開發中國家,教育對工資的貢獻效果更是顯著。 因此,一國提升其勞工生產力,進而提升工資與生活水準的方法是讓教育普及,並提供好的教育。 55

56 教育 如同實體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也有 機會成本。 當學生在學時,他們放棄他們可以賺取的工資。
在開發中國家,即使受教育的效益非常高,但孩童因為需要幫忙養家,所以輟學率通常都很高。 56

57 教育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特別重要,因為人力資本可傳遞 正的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對不相干的人的影響。
外部性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對不相干的人的影響。 例: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可能想出提高生產效率的新 方法 ;如果這些新方法廣被採用,則它們就是教育的外部 效益。這也是絕大部分國家都設有學費低廉的公立學 校並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補貼的原因(如我國對「就 學貸款」進行利息補貼)。 57

58 財產權與政治穩定 政策制定者促進經濟成長的另一個方法是保護財產權與提升政治穩定度。 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源自於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與廠商之間的互動。
例:當你買一輛車時,你是買汽車經銷商、汽車製造商 、鋼鐵公司、鐵礦開採公司等等的產出。此一眾多 廠商之間的分工模式可以提升經濟體系生產要素的 使用效率。為達成此一結果,經濟體系必須協調廠 商之間以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市場經濟透 過價格來進行這些協調;換言之,市場價格是那一 隻看不見的手用來使每個市場的供需達成平衡的工 具。 58

59 財產權與政治穩定 價格體系能夠順利運作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整個經濟體系對財產權(property rights)的尊重。
財產權是人們對其所擁有財產的處分權力。 如果鐵礦開採公司預期所開採出來的鐵礦會被偷,它就不會進行開採。 法院在市場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們確保人們的財產權。 透過刑事訴訟制度,法院遏止竊盜;透過民事訴訟制度,法院確保買賣雙方履行契約。 59

60 財產權與政治穩定 在很多國家,司法體系存在不少問題。
有些國家的政府不單無法確保,甚至侵犯人民的財產權。想要在某些國家做生意,廠商必須賄賂有權力的政府官員。 這些貪污腐敗不單對市場的協調功能造成傷害,也降低國內儲蓄和外人投資的意願。 60

61 財產權與政治穩定 政治不穩定也會威脅財產權。當革命與政變頻繁時,人們會擔心財產能不能確保,從而比較不願進行儲蓄、投資與創業;外國人也比較不願意到這個國家投資。在此情況下,一國經濟不可能有好的表現。 因此,一國經濟的繁榮程度部分決定於政治穩定程度。 一個擁有高效率的司法體系、清廉的政府官員與穩固憲法的國家,其人民的失活水準要高於一個司法體系不公、官員貪污腐敗和革命政變頻繁的國家。 61

62 自由貿易 世界上一些貧窮國家試圖透過內部導向政策(inward-oriented policies)來促進經濟成長。這些政策藉由與外國隔絕來提升一國的生產力與生活水準。 例: 這些國家會設下進口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使其國內 進口競爭產業的產量增加,來保護這些產業。 今天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貧窮國家應追求融入全世界的外部導向政策(outward-oriented policies)。 62

63 自由貿易 我們曾說明貿易可以提升一國人民的經濟福祉。 從某個層面來看,貿易就是一種技術。
當一國出口小麥並進口紡織品時,就如同該國發明了一種可以將小麥轉化成紡織品的技術,從而其人民可以獲利。 因此,當一國解除貿易限制時,它就可以經歷與該國發生重大技術進步下的相同經濟成長。 63

64 自由貿易 想像一下如果台灣明天宣布禁止國際貿易會發生什麼事?
由於台灣所用的石油幾乎全部來自於進口,所以,在禁止貿易後,台灣絕大多數的交通工具都會停擺,發電量也會因無法進行火力發電、天然氣發電與核能發電而大幅減少,很多工廠與商店會因而關門。 另外,台灣的出口產業會大幅萎縮。 64

65 自由貿易 在很多重要產業都大幅萎縮之後,接下來會引發金融風暴,失業率也會飆升;屆時,整個台灣會非常悽慘。由此可以反證,
自由貿易是台灣得以享有今日生活水準的 關鍵因素。 65

66 自由貿易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總額不單決定於政府政策,也決定於地理位置。
一國若有良好的天然海港,進行國際貿易會比較容易。世界上有很多大城市,如紐約、舊金山與香港,都鄰近海洋,這並非偶然。 同樣地,由於內陸國家(如一些非洲與亞洲國家)不容易進行國際貿易,所以它們的所得水準通常較低。 66

67 研究發展 今天的生活水準比一個世紀前要來得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知識的進步。電話、電晶體、電腦與內燃引擎是許多提升生產力的發明中的幾個例子。
雖然大部分的技術進步來自於廠商與個別發明家的研究,但促進這些研究合乎公眾利益。 知識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s):一旦有人發現一項新構想,這個新構想最終會成為社會知識庫的一部分,其他人可以自由使用。 67

68 研究發展 就如同政府提供國防、治安等公共財,政府在鼓勵新技術的研究發展上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致力於科技知識的創造與散播。例如,農業試驗所與農業改良場研發新的品種與栽種方法,並加以推廣;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廠商合作研發新的科技產品;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發經費等等。另外,政府也給予廠商研發經費的租稅優惠。 68

69 研究發展 政府也可以透過落實專利制度來鼓勵研發。
當個人或廠商發明一項新產品時,如新的藥品,發明者可以申請專利。一旦政府核可,發明者取得在未來一段期間內的專賣權。 本質上,專利權賦予發明者對其發明項目的財產權。由於發明者在取得專利權後,通常可以獲取利潤,所以專利制度可以提升個人與廠商的研發誘因。 69

70 人口成長 人口成長對社會最直接的影響在勞動力的大小:人口愈多意味著可以從事商品與服務的勞工愈多。中國之所以能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有非常龐大的人口。 不過,人口愈多意味著消費這些商品與服務的人也愈多,從而一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在該國的產出與消費均隨人口增加而增加之後會如何演變,就不是那麼確定了。事實上,大國有窮國也有富國,小國也一樣。 70

71 人口成長 人口成長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如何互動充滿爭議。
對天然資源形成壓力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是一位英國牧師,且是早期的經濟思想家,他以人口論一書聞名於世。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持續不斷增加會使社會終究無法自給自足,因此他預測,人類注定要永遠活在貧窮中。 71

72 人口成長 馬爾薩斯認為「食物是人類生存所需」,且「男女之間的熱情是無可避免的」,因此,「人口的力量遠大於地球生產人類生存所需物質的能力」,也因此,人類注定要永遠活在貧窮中。 72

73 人口成長 馬爾薩斯的這個悲慘預測並沒有實現。
雖然全世界的人口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增加了六倍,但全世界的平均生活水準要比以前高出許多。經濟成長的結果,使飢餓與營養不良現象要比馬爾薩斯時代少發生。今天雖然仍有饑荒發生,但它們通常是因為所得分配不均或政治不穩定,而不是因為糧食產量不足。 73

74 人口成長 馬爾薩斯錯在人類的農業技術以他想像不到的速度進步。
殺蟲劑、肥料、機械化生產、新的糧食品種與其他的技術進步,使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而足以餵飽全世界的絕大多數人口。 74

75 人口成長 稀釋資本存量 馬爾薩斯憂慮人口對天然資源使用的影響,一些現代的經濟成長理論則強調人口對資本累積的影響。
稀釋資本存量 馬爾薩斯憂慮人口對天然資源使用的影響,一些現代的經濟成長理論則強調人口對資本累積的影響。 根據這些理論,高人口成長率會造成勞動供給增加,而使勞工平均資本下降,亦即平均每位勞工所能使用的資本財數量減少。這會導致勞工生產力的下滑,進而造成平均每位勞工GDP的下降。 75

76 人口成長 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在人力資本方面又更明顯。一個人口成長率高的國家會有很多學齡兒童,這會對教育體系造成很大的負擔,從而其孩童的教育水準就會偏低。 76

77 人口成長 世界各國人口成長率的差異頗大。 在已開發國家,近數十年來,人口大約以每年1%的速度在成長。
在很多貧窮的非洲國家,人口大約以每年3%的速度在成長。若以此速度成長,則人口每23年會增加一倍。此一人口的快速成長會使勞工更難獲取達到高生產力所需的工具與技能。 77

78 人口成長 雖然人口快速成長並不是低度開發國家貧窮的主因,但部分分析家相信, 降低人口成長率有助於這些國家生活水準的提升。
在有些國家,此一目標是直接透過法律來規定每個家庭所能有的孩童數目來達成,例如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在比較自由的國家,則間接地透過避孕觀念和技術的普及來達成。 78

79 人口成長 另外一個控制人口成長的方法是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的行為隨誘因起舞。 養育小孩,跟其他的決定一樣,也會有機會成本。
當此一機會成本上升時,人們會少生小孩。特別是,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或有令人稱羨工作的女性,由於多生小孩可能被迫放棄這些機會,因此,她們會傾向少生小孩。 因此,低度開發國家降低人口成長率的一個方法是促進女權平等,例如平等的就學與就業機會。 79

80 人口成長 促進技術進步 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人口成長是技術進步與經濟繁榮的動力。
促進技術進步  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人口成長是技術進步與經濟繁榮的動力。 如果有更多的人口,就會有更多的科學家、發明家和工程師可以對技術進步做出貢獻。 80

81 人口成長 經濟學家克瑞瑪(Michael Kremer)在一篇名為「人口成長與技術變動:西元前一百萬年到1990」的文章中,提出支持上述假說的證據。 克瑞瑪指出,在一段相當長的人類歷史中,當世界人口增加時,全球的經濟成長率也跟著提高。 例:全球經濟的成長在世界人口達到10億人時(西元1800 年左右),比世界人口只有1億人時(西元前500年左 右)來得快。此一事實與更多人口引發更快技術進步 的假說相符。 81

82 結論 長期成長的重要性 在本章,我們說明一國生活水準的決定因素,以及政策制定者可以透過哪些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來提升生活水準。本章的大部分內容可以用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作為總結: 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該國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 一國可以透過鼓勵生產要素的快速累積與提升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來提升生活水準。 82

83 長期成長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對政府在促進經濟成長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
在最低限度,政府可以藉由維護財產權與政治穩定,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 爭議較大的是,政府該不該選定並補助那些可能帶動技術進步的特定產業。 本世代在經濟成長方面所下的政策,會決定下一世代將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83


Download ppt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