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姓名:汪珈玟 座號:24號 班級:六年愛班 指導老師:陳麗華
全球暖化 姓名:汪珈玟 座號:24號 班級:六年愛班 指導老師:陳麗華
2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所產生的公地悲劇。
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3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 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 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 斯在1897年所做的。 從1958年莫勞島二氧化碳含量變化
4
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5
環境氣體循環圖
6
全球性的溫度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
7
全球暖化、海平面會上升 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預期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暖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 。
8
歷史上的全球暖化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9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地球有溫度記錄以來第二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年平均地表溫度記錄低了0.06攝氏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10
全球暖化成因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 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
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 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 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 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 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圖〉
11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高於380百萬分率。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00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
12
1958年在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上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
13
在過去65萬年,大氣 層二氧化碳與全球溫 度的圖表 1980年至2003年,全 球主要溫室氣體的趨 勢圖
14
正迴饋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泥煤田釋放的甲烷可能多達7百億噸。 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 。
15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趨勢性研究 通過討論已有的60年來(1948~2008年)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數據(From reports of Pieter Tans. etal)的分佈狀態,採用趨勢分析方法,給出了具體趨勢方程形式。與冰芯分析或觀測數據對比結果表明,趨勢方程曲線與已有數據基本符合,隨後給出了2010~2016年間大氣中CO2濃度預測值(389~402ppmv),並進而對CO2濃度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予以了初步探討。
16
另外一些理論 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在科學雜誌中,加州聖迭戈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納奧秘·奧勒斯克斯從科學資訊機構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尋找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
17
太陽變化理論 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歷史性高。科學家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暖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
18
過去30年的 太陽輻射的 變化圖
19
植披、森林資源與全球暖化 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當人類將森林破壞後有一部分會被用作燃料使用用於供暖或是燒製成碳木。在使用的過程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一步加重溫室效應,加速全球氣溫變暖。因此,一方面減少吸收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數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壞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資源資源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大誘因。大面積的草原與植披同樣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與涵養地下水的功能,草原與植披嚴重破壞的區域同時會造成嚴重沙塵暴,加速草原與植披的沙漠化。
20
社會與政治爭議 過去幾年以來,大眾對地球暖化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人們對地球暖化原因的各項科學解釋高度關注,同時引起了政治與經濟上的辯論。雖然貧窮地區,特別是非洲的排放量很微小,但卻面對著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大風險。同時,美國不滿發展中國家能夠免除京都協議書的約束,並且以這個為拒絕簽署協議書的理由。在西方社會中,相比美國,歐洲有很多人接納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及努力對抗變暖這些說法。化石燃料組織及公司譬如由菲利普·庫尼(Philip Cooney)及某些智庫-競爭企業協會和卡托研究所所代表的美國石油學會及艾克森美孚利用一些運動來淡化全球暖化的風險。環保團體及公眾人物則舉行運動來強調當中的風險。最近,一些化石燃料公司已經減少了淡化運動,甚至呼籲制定避免全球暖化的政策。
21
造成的影響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
22
受全球暖化影響,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阿萊奇冰川正在不斷後退
23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被覆蓋就不好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 一千年內北半球溫度變化 趨勢(1000年-1950年每 50年一刻度, 0每10年一刻度)
24
對全球暖化的其他看法 一些號稱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事實上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生質燃料;而植樹的效應也是被懷疑的,因為此過程及植物本身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比其能有效減少的溫室氣體更多。 全球暖化令死於寒潮者減少,有說指死於寒潮的人比熱浪多。
25
資料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