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岩石圈、板塊構造與運動 自然與生活科技 國中三年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岩石圈、板塊構造與運動 自然與生活科技 國中三年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岩石圈、板塊構造與運動 自然與生活科技 國中三年級

2 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由外而內分三層:(以地震波測量) 地殼:50公里厚 地函:2900公里厚 地核:3400公里厚 (地函=地幔)

3 岩石圈及軟流圈 岩石圈:密度較小,浮於軟流圈之上, 100公里厚的岩石。 包含:地殼(50km)+地函上部(50km)
軟流圈:密度較,大200公里厚, 是800 ~ 1100℃流動的岩漿。

4 岩石圈及軟流圈構造

5 地函的構造 地函有三層(至少): 最外層:岩石(50公里厚→岩石圈) 第二層:岩漿(200公里厚→軟流圈)
最內層:岩石(密度大 4.5,橄欖岩 )

6 板塊構造學說的歷史 1620年英國培根 1858年美國史奈德;1906年美國泰勒 1915年 德國韋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7 大陸漂移學說 1915年德國韋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韋格納提出各大陸古代的冰川侵襲紀錄、蚯蚓和蝸牛分布的例證支持他的理論。
保存於地層中古代動、植物的化石也有相同的現象。在大西洋兩岸發現了屬於同一地層的動植物、化石,令人相信從前大西洋兩岸是有一陸地連接。 但是大陸如何產生漂移?

8 中洋脊的發現 1940年代之後發現大西洋底存在『中洋脊』。(海底張裂性交界的巨大山脈通稱中洋脊,全球總長七萬多公里,寬約一千公里)

9 海底擴張說 1962年美國海斯提出『海底擴張說』 中洋脊是海底擴張的中心,新的海洋地殼在中洋脊形成並向兩側擴張而去,而經由海溝系統回到地函。

10 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1967年 美國摩根等人:提出『板塊構造運動學說』。浮在軟流圈上的板塊受熱對流作用而運動。
全球有七大板塊: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歐亞、非洲、南極及印澳板塊。 台灣位處: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上。

11 板塊構造

12 板塊構造

13 岩層的受力作用 又分 1.正斷層 在強大的擠壓力量下,岩層的變化: 1. 褶皺:岩層未斷裂,彎曲成波浪狀。
2. 斷層:岩層斷裂,兩側岩石發生錯動。 又分 1.正斷層 2.逆斷層 3.平移斷層。

14

15

16 斷層的比較 正斷層 逆斷層 平移斷層 板塊交界 張裂性板塊 聚合性板塊 錯動性板塊 受力情形 張 力 壓 力 剪 力 例 子 北部 山腳斷層 中部 車籠埔斷層 南部 新化斷層 台灣目前已知有42條斷層,逆斷層多達32條。 以逆斷層較為常見。

17 地 震 岩層受力突然斷裂,而產生地震波。 震源:岩層斷裂產生地震波的地方。 如:埔里地下50公里。 震央: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
地 震 岩層受力突然斷裂,而產生地震波。 震源:岩層斷裂產生地震波的地方。 如:埔里地下50公里。 震央: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 如:埔里。

18

19

20 921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12.6秒 日月潭西南方12.5公里處(車籠埔逆斷層)
,集集鎮附近發生芮式規模7.3大地震。 威力相當於50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 深度不及10公里的極淺源地震。 車籠埔逆斷層垂直位移最大9.8公尺(石岡水壩),水平位移最大8.5公尺(東勢)。

21

22 震度 及 規模 芮氏規模 :同一地震各地規模都相同。 震 度:依距離遠近而有所不同。 例如:921大地震中 規模 震度 南投 7.3 7
震 度:依距離遠近而有所不同。 例如:921大地震中 規模 震度 南投 台中 高雄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921地震災情 全台死亡:2413人,受傷:11305人 失蹤:29人。 住屋全倒:51711戶,半倒:53768戶。
學校全倒:45校,受損:895校。 經濟損失:3500億台幣。

32 中國歷史上大地震 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朝嘉靖35年,陜西華縣,規模超過 8,死亡83萬人,史上傷亡最大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深夜,河北唐山大地震,規模 7.8,死亡65萬人。 1303年9月17日午夜,元朝大德4年,山西洪洞縣,規模超過 8,死亡20萬人。

33 歷史上大地震 1737年印度-加爾各答,規模8,死亡30萬人。
1755年11月1日上午,葡萄牙-里斯本,規模9,死亡7萬人,歐洲史上最大的地震。 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規模8.3,死亡700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規模8.1,死亡14萬人,傷10萬人,200萬無家可歸。 1960年5月22,智利西海岸,規模9.5,死亡5700人,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約3萬顆原子彈威力。造成的海嘯以時速700公里橫掃太平洋,連日本都有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神戶,規模7.2,死亡5466人,傷3萬人,數十萬無家可歸。

34

35

36 2004.12.26 印尼大地震 芮氏規模: 9.0 日期時間:當地時間 2004年12月 26日, 星期日, 早上 7:58:53 AM
地 點:北緯3.267°N, 東經95.821°E 印尼 北蘇門達臘島西岸 深 度:30 km,極淺源地震。

37 據統計,全球在南亞地震海嘯中死亡人數達二十九萬四千多人,將近30萬 。

38 台灣地區的板塊和地質 六百多萬年前,在太平洋上移動已久的菲律賓海板塊,斜撞上地球最大的陸塊歐亞板塊,東南邊界上的台灣從海中應運而起。
直至今日,台灣地體每年仍以七到八公分的速率往上爬升,比起美國、日本等地,台灣板塊的推擠動作,舉世第一。

39

40 台灣的誕生-前世 台灣原本在赤道以南,2億年前漂移到現在位置。 1億多年前宜蘭南澳造山運動開始。
1億年前因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終止了南澳造山運動。 一千五百萬年前(中新世中期 )南中國海板塊開始隱沒到台灣古陸塊之下。 1千~5百萬年前,歐亞板塊沒入菲律賓海板塊下。

41

42 台灣的誕生-新生 6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的呂宋島弧撞擊擠壓歐亞板塊。 5百萬年前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被抬升,台灣島誕生。
3百萬年前台灣的山脈規模已經完備。 250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形成今日花東的海岸山脈。 2百~40萬年前,大屯火山噴發造成陽明山國家公園。 數十萬年前,鵝鸞鼻、貓鼻頭被抬升出水面,形成墾丁國家公園。

43

44

45

46


Download ppt "岩石圈、板塊構造與運動 自然與生活科技 國中三年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