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震后心理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震后心理辅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震后心理辅导

2 一.面对哀伤痛苦的十个秘诀与调适 了解这种情绪冲击需要一段时间调适,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感受 、发泄情绪。
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饮食、睡眠正常。 不要孤立自己,多与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保持联系,谈论自己 的感受。 避免不恰当的发泄情绪:酗酒、乱发脾气、自虐、虐待别人。 把心中的忧郁、愤怒、紧张等情绪逐渐消除、发泄,这些负面的情绪对人生有极大的伤害。 接受过世的事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从怀念过世者当中转移到如何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他末完成的心愿,为家庭社会贡献心力。 宗教可以帮助人们面对死亡。 逐渐让过世者慢慢离开我们,在世的人需要继续人生的路程。 情绪的失落可以寻找另外的人、事、物来取代。

3 二.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4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1)情绪反应 害怕 ·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         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 ·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悲伤、罪恶感 ·         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5 愤怒 ·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 重复回忆 ·         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失望 ·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希望 ·         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

6 (2)身体症状 ‧疲倦 ‧发抖或抽筋 ‧失眠 ‧呼吸困难 ‧做恶梦 ‧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心神不宁 ‧恶心 ‧记忆力减退
‧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 ‧注意力不集中 ‧子宫痉挛 ‧晕眩、头昏眼花 ‧月经失调 ‧心跳突然加快 ‧反胃、拉肚子

7 (二)面对地震 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 1、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 l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
休息 l        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l        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l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让时间抚平创伤 l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l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8 2、如何疏导恐慌情绪   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你的恐慌。这时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时,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家里的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

9 3、如何应对痛失亲人哀伤   每一段哀恸历程都是沉重的,而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是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如亲人是因为癌症病故等)更加的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可能会更强烈,哀恸的历程会持续更久,而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正是如此。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   在哀痛之余,很多人还会梦魇和自责,想象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然后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这时候心理干预是很重要的,需要安抚生还者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是自然灾害夺去了他们的亲人,而不是他们的错。   同时,生还者应该早日坚强起来,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存在的新环境,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已经改变,从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标,就容易长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对健康是极不利的。

10 (三)八招教你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l 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

11 (四)对于你自己-帮助者的自我保护 保护你的感觉
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的救援者,常常会出现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灾场如战场,因此在下到现场,请你务必注意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 身体反应:易疲劳 •         体能下降, •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12 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         与他人交流不畅 •         情感迟钝 •         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 •         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         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 •         感到不够安全 •         睡眠出现问题,噩梦 •         集中注意和决策困难 •         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 •         失去信任感

13 职业困扰:耗竭感 •         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         绝望 •         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 •         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 •         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过份的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         缺乏休息制度 •         工作量过大 •         缺乏他人的指导 •         救援者有自己的个人创伤问题 •         对自己过高期望

14 为了更好地帮助地震灾难的受害者,你应该怎样应对
确保获得:休息,饮食,支持,表达 •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         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你的感觉和救灾的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如果可能,每天找一个时间救援人员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 •         找到放松和娱乐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 •         定时定量的饮食,不管是不是有胃口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果可能尽量不去其他灾难的现场)。 •注意休息(不要总和受害者或幸存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救援者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 •找到表达自己的方法 :考虑如何更好地谈出你遇到的情况、你做的工作及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 •与你的同伴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绝不要相互指责 •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表达和疏泄出来

15 (五)志工自助手册 用心倾听他的心声 找个时间、地点,让他能安全、自在的表达出震灾后的内心感觉
借着目光的注视与恰当的姿势、动作,表达出您愿意接纳他,听他说话的态度 谈话时要专心,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忙其它事情,也尽可能不要被其它事打断 要有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谈,尽量不打断他的话,让他体会到您的全心接纳 适当地问他一些简短的问题,可以帮助您更了解他的问题或想法 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语言讯息(例如眼神、音调及肢体动作等)的表达 在灾变后,灾民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尽量不要激动或生气,心情激动也容易让自己误会对方的意思。请尊重且接受灾民的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16 陪伴他一起解决问题 试着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协助他厘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先将心力及资源用在解决较重要的问题上 协助他了解问题与资源,避免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当的期待 协助他寻找资源或援助,来帮忙解决问题 协助他设定可以帮助他回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而且想出立即可以做到的行动步骤,当他实际采取行动解决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17 辛苦您! 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您可能会有下列的反应 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产生生理上的不舒服(例如:做恶梦、晕眩、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 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记忆力减退 对于眼前所见的感到麻木、没有感觉 担心害怕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因为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精疲力竭,甚至生气、愤怒 过度地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而感到悲伤、忧郁 觉得自己救灾工作做得不好,而有罪恶感或觉得对不起灾民 喝酒、抽烟或吃药的量比平时多很多 事实上,目睹这样严重的灾变,这些反应均是短暂的正常反应。它需要时间来抚平,让您恢复平常的生活,但您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尽速让自己恢复元气。

18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告诉您自己您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在离开救灾工作岗位之前,适时地将这些感觉和救灾经验,与其它的救灾伙伴分享
留意自己与伙伴是否过份疲惫,请给您自己适时的放松休息与睡眠 必须有定时定量的饮食,即使您不太想吃东西 虽然情况急困,但是请您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保持安静、舒服、自在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的亲友鼓励,相互加油、打气,在已经做了的工作上继续加上有利的作法,而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伙伴的救灾工作 肯定自己与工作伙伴在任何微小工作上的好的改变,并乐观地期待未来愿景 有困难时,不要犹豫向伙伴们提出,并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19 (六)面对哀伤痛苦的十个秘诀与调适 1、了解这种情绪冲击需要一段时间调适,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感受 、发泄情绪。
2、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饮食、睡眠正常。 不要孤立自己,多与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保持联系,谈论自己 的感受。 避免不恰当的发泄情绪:酗酒、乱发脾气、自虐、虐待别人。 把心中的忧郁、愤怒、紧张等情绪逐渐消除、发泄,这些负面的情绪对人生有极大的伤害。 接受过世的事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从怀念过世者当中转移到如何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他末完成的心愿,为家庭社会贡献心力。 宗教可以帮助人们面对死亡。 逐渐让过世者慢慢离开我们,在世的人需要继续人生的路程。 情绪的失落可以寻找另外的人、事、物来取代。   如果哀伤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超过4-6周、影响到日常生活功能、或有许多情绪存在时,需要转介精神医疗专业人员接受心理治疗,以免妨碍他的人生发展。通常是跟过世者关系密切、人格脆弱、年龄较轻、情绪障碍的人需要悲伤辅导。

20 三. 地震之后,我们如何面对? 在灾难发生之后,您可能会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的伤害。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的一些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 l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l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l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21 无助感 l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l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l        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悲伤 l        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l        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 l        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感 l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l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l        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亲人的死亡

22 愤怒 l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l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l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强迫性的重复回忆 l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l        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失望和思念 l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l        一种爱的失落感。 l        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如针扎心般的感受。 过度反应 l        对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 l        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 l        失眠,做噩梦,易从恶梦中惊醒

23 身体症状不适的症状 l 易疲倦 l 发抖或抽筋 l 呼吸困难, l 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l 子宫痉挛 l 记忆力减退

24 我们怎样帮助自己 我们要: l 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我们不要: l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l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l        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l        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25 四. 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巧: 危机的发展过程: 1、潜伏期
有的人较容易在危机中受到打击,特别是个性较为内向封闭、情绪欠稳定、家庭困难或矛盾较多、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生活变化难以适应等,都会导致危机一触即发。 2、应激期 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生活上的变化都可能将一个人推进危机中去,不要以为只有不幸事件才会造成危机,有时开心快乐的事情也会酿成应激。 3、退却反应期 这一阶段在生理、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许多问题: 生理:头痛、胃痛、失眠、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暴饮暴食、手足麻木、目光涣散、无故消瘦、虚脱等。 情绪:哀伤、愤怒、彷徨、怯懦、抑郁、焦灼、疑心重、过度兴奋等。 思想:思想混沌、胡思乱想、非理性、自卑等。 社交:逃避社交活动、行为退缩等。

26 4、适应期 逐步接受了现实,按照具体进展去寻找解决途径。 情绪在此阶段中常反复不定,但反复会一次较一次缩短或减弱并逐渐恢复平静。 5、平稳成长期 危机过后,情绪思想恢复平衡,假以时日,会逐步建立曾失调的生活。但不能对之康复期望过高、操之过急,而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如能在此阶段中不断自省反思,能使其变得更加熟。

27 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巧: 1、快快的倾听,快快的同理、回应。 2、了解及评估处境:抑郁?危险度?
3、予以适当的介入与支持,若他紧张,运用一些“放松技术”,帮助消除焦虑和恐惧。 4、危机中,人会产生许多疑问、质询、愤怒,要营造使其哀伤情绪得以宣泄的环境。 5、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危机干预”较平时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更主动和直接,不会浪费时间慢慢探讨分析问题。 6、充分运用环境资源,采取及时方法来应对危机,激发哀伤者的信心和勇气。 7、情绪平伏后,帮助他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而致力于那些可以改变的。 8、帮助他从经历中去领会或发现一些正面的积极因素。 9、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中的重要角色:

28 【地震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1.涉及自然灾难【地震,暴风雨,洪水等】 2.涉及社会卫生灾难 3.破坏家居,社区,私有财产或日常工作极度混乱
4.情感反应;震惊,失去信心,困惑,无助,失控,易激怒,幸存者自罪,焦虑,绝望,恐惧或悲伤。 5.躯体反应;睡眠和食欲障碍,疲乏,脱水 6.儿童出现依赖,假装或攻击行为以及退缩行为。 7.以思维。梦境,错觉或反复出现的表象的形式再体验灾难 8.明显回避唤起对灾难的回忆的刺激,诸如思维,情感,谈话,活动,地点或人之类。

29 【短期目标】 1.建立避难所并持续照料基本的饮食,衣装,卫生和睡眠需要。 2.与家庭成员,邻居和同事建立并维持联络。 3.接受志愿者的帮助。
4.描述灾难之前和灾难期间所采取的措施。 5.确定灾难期间的所见所闻和躯体的不适。 6.获得对任何躯体的主诉和伤害的医疗保健服务。 7.描述灾难以来经历的情感反应。 8.确定触发恐惧的歪曲认知并代之以培养自信和镇静的以现实为基础的自我对话。 9.确定灾难的最坏之处。 10.让孩子分享其焦虑和恐惧。 11.讲述对如何满足灾难后家庭的情感需要理解的增强。 12.停止对忽视了灾难即将到来的信号,警报和预警的自责。 13.讲述对康复周期的理解。

30 14.确定以当前使用的处理当事人生活中其他应缴事件的应当策略。
15.报告获得有益于健康的休息睡眠量,放松和规律性进食的情况。 16.实施减少应缴的行为策略。 17.重返破坏的现场;家,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 18.开始清理,整理物品并重建家园,工作环境,学校和社区。 19.分享精神信念和资源。 20.做好志愿者,媒体和减灾人员离开的准备。 21.确定当前产生灾难期间曾经经历的记忆或反应的情形或体验【如警报声,报道其另一灾难的新闻等。 22.确定计划以供将来备灾。

31 【治疗性干预】 1.帮助当事人及其家人到中国红十字会设立的避难所。
2.尊重当事人隐私和独自悲伤的需要,在避难所中提供睡眠和一定的空间,尽量隐私而舒适。 3.鼓励当事人饮食平衡,保证在24小时内获得足够的睡眠。 4.指导当事人与在灾难区内以及远离灾难区发生地的家庭成员间保持开放的交流渠道。 5.鼓励当事人接受来自爱人,邻居,社区成员以及陌生人的身体和情感支持。 6.强化请求志愿者帮助的意义,教育病人如何帮助别人和如何获得帮助,形成集体优势,支持和积极帮助以利于从灾难中长久康复。 7.提供肯定的培训,集中于向志愿者或其他帮助者寻求帮助上,通过提醒病人每个人在此情况下需要帮助,对脆弱或无助的观念重新重构。 8.礼貌的请当事人回忆他在灾难之前,期间及灾难发生后所采取措施,注意不要施压。 9.教育当事人分享灾难的情感和细节将有助于从情感创伤中恢复。 10.探寻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的情感反应,确定易激怒,疲劳,食欲减退,睡眠减少,梦多,悲伤,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药物和酒的使用量增加等反应,提醒当事人这些是对灾难的常见反应。

32 11.探寻导致对灾难产生消极反应的歪曲认知。 12.帮助当事人形成以现实为基础的,可以增加其自信有利于减少搏斗或逃跑反应的认知。 13.在父母关注实际问题时,消除儿童的疑虑,使之安心住在避难所,运用心理剧技术来帮助孩子表达其焦虑和恐惧。 14.评估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提醒父母许多反应是正常的,也常常是暂时的,包括;过分恐惧黑暗,社会退缩,依赖父母,饮食和睡眠模式改变,攻击,害羞,持续的恶魔,头痛和其他躯体不适。 15.鼓励当事人诚实而直接地回答孩子有关灾难,家庭,学校和未来问题,提醒他恰如其分对无法回答的说不知道‘。 16.和当事人一起处理他所处阶段的康复问题以及有效度过从期的方法。 17.鼓励增加身体活动代替放松和休息以减轻躯体应缴反应。 18.建议当事人花时间放松和娱乐,告诉他们花时间远离工作进行灾难后重建的意义。 19.运用眼动脱敏和再处理技术来减轻应缴和紧张。 20.教当事人使用渐进的肌肉放松或指导下的想象技术等放松技术。

33 21.帮助当事人重返被灾难破坏的家庭工作环境,学校,处理当事人看到破坏场景的反应。
22.鼓励当事人在瓦砾中寻找不可替代,有价值的物品,告诉当事人保管这些发现的物品。 23.和当事人一起制定计划来打扫,修理和整理家庭,工作场所,学校的财产。 24.探寻当事人的宗教信仰体系和信仰活动。他们已经改变了吗,或者在恐惧无助时成为支持的资源吗、鼓励使用健康可信赖的精神资源,将当事人引向宗教场所。 25.鼓励当事人在媒体和志愿者离开后一直帮助他人,告诉当事人得到和给以的点滴之恩都会维持重建过程中的士气 26.帮助当事人制定灾难计划以增强他们对灾难的防备感,减轻无助感。

34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 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将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35 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亲友的安慰治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不能接受事实,会下意识地回避现实,有的还会表现在肢体上,如手脚麻木不能动弹等,专业上称之为“急性心因性障碍”。   家属和亲朋好友也可以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包括生活照料、陪伴聊天、监护自杀自伤等。 心理专家会以委婉的语言提醒当事人,家园真的没了,亲人的确走了,事情真的发生了,让当事人把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如痛哭一场等,心理干预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引导当事人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他可能会钻牛角尖在某个亲人死了,我也没有必要继续活下去。这时要唤醒他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如还有孩子需要照顾,还有老人需要照料等,以唤醒当事人的自我意识。

36 改变认识偏差 急性期过后,与当事人重新评估灾害的损失。经历灾害的人,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思维方式产生扭曲,产生“自己太渺小了”、“我是没用的人”等想法,还会以偏概全,将生活中的片断灾害扩大化,“一切都完了”,“我这么倒霉不如死了算了”,而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   心理医生还会帮助受伤者学会评估自己的潜能,重新客观评价自我。   搬家、旅游,远离事件,也有助于当事者愈合心理伤害。 情景重现 “熟悉”恐惧。经历恐惧后,许多人都会不断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场景,做噩梦、惊叫,无法入睡,甚至焦虑、抑郁等。这种情况有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忘,有的则持续几年、几十年,严重影响生活。比如美国有个参加越战的士兵,多少年后,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害怕得趴在地上。 心理专家针对这种情况,会对一些患者采取情景再现的办法,让你不断回忆、不断熟悉当时的场景,直到你“明白”“其实就这么回事,我挺过来了”,从而消除恐惧感。

37 催眠“忘却”伤痛 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很复杂,首先是这些病人病前的人格缺陷(性格脆弱等)比较突出,其次是因为病人遭遇的心理创伤信息除了意识层面的语言通道以外,还有更多的恐怖体验不是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却一股脑儿钻进了大脑的潜意识里了。要纠正病人潜意识的思维偏差比较难,一种是催眠治疗,还有是精神分析。这是专业问题,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到。 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药物配合也很重要,但要在医生指导下用抗抑郁的药。 加强生存能力训练 经历同样的灾害,有的人很快就能恢复,有的人却终身难以改变,这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因此,家长和学校老师从小就要有意训练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包括游泳、爬山、体育锻炼、野炊野营、劳动等。还要注意挫折教育和危机防灾教育,以及安全常识和机能训练等,部队军训是很好的预防课程。家长还要教会孩子们从小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知道任性、发脾气、大声吼叫是弱者的表现。 城市居民则要定期出去郊游,或下乡走亲访友,因为终年躲在高楼里生活的人属于心理高危人群。

38 五. 震后谁是高危险群? 一般来说,儿童较可能受到灾害的影响!
直接经历或高度暴露在灾害之中(自己受了伤、家中有人死亡或受伤、曾经处于危险的环境之中、目睹可怕的事件)。 经历到人际关系(特别指家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角色或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而产生了长期的变化或紧张状态。 灾害发生之前就有心理上或学业上的困难者。 哪些儿童需要更多的协助? 行为上或外表上出现任何不寻常的改变,且持续两周以上。 同时出现上述所列的几种不同的症状(例如:看起来悲伤、抱怨头痛而且在课堂上睡着)。 在不同场合中重复出现某些症状(上不同的课、在校外、在家中、和同侪相处的时候)。 儿童出现威胁的行为或者已经尝试自我伤害。 儿童出现受虐待或被忽略的症状。

39 老师可以做些什么? 一、提供安全、保证与支持 愿意倾听,对口语和非口语的暗示予以回应。
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情况,持续追踪并诠释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 给予孩子更多的再保证、支持与鼓励。 提供结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有可预测的例行事务,清楚的期待,一致的规则和立即的回馈。 二、提供可增进因应能力的教室活动 提供鼓励孩子们分享经验和表达害怕或忧虑的活动。 带领聚焦于学习有关灾害的学习方案或包含多种学科的小组。学生们可学习并应用数学、科学和语言技巧来探讨天灾的成因与影响。 介绍灾害预备单位或健康安全部门,藉此带给学生日后应付灾害时,一种胜任感、信任感和掌控感。 鼓励服务方案的进行,给学生一个机会对他们的家庭、学校和小区有所贡献。

40 三、照顾你自己 接受你自己气愤、挫败、害怕、悲伤或无助的感受。 找个人(如朋友、亲戚或同事)谈谈你目前正在经历的事。你也可以考虑参加(或发起)一个有类似经历成员的支持团体。 觉察你平时如何因应压力。 采用放松技术、运动或有趣的活动,试着自觉地处理压力,并寻求情境的正向影响。 别害怕寻求专业协助。即使你不认为自己有严重的问题,身处难关时,精神治疗师和咨商师是很有帮助的。

41 六.社会、心理复健手册之 家庭支持篇 灾变后,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担心父母将死去 担心自己会被孤独抛下 担心灾变将再来
我该如何与孩子讨论灾变事件? ·鼓励或接纳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 ·允许他们表达因灾变而来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伤等情绪 ·提供会一直陪伴及安全无虞的保证 不要期待孩子在一夕之间长大,变得懂事、成熟乖巧、听话

42 我该如何与我先生(太太)相处? ·夫妻间的关系会因为灾变而产生紧张与冲突 ·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因应失去亲人的悲伤会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内敛的悲伤因应,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渐行渐远。 ·如果能彼此接纳个别的因应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夫妻关系更加紧密。 ·如果夫妻间的沟通出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我该如何与其他受灾家庭相处? ·许多家庭共同经历失去亲人、毕生财产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较彼此的不幸 ·灾变使大家都是落难人,经历同样的劫难。 ·请记住:在灾变的不幸之下,你不是孤独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情的生活。

43 灾变发生后,亲友可能的反应为何? ·灾变刚发生时,亲友们的慰问和支持相当密集,随着时间会渐渐减少 ·有些亲友的慰问集中在哀悼失去亲人或叹息损失的财产 ·有些亲友会鼓励自己尽快忘记伤痛,往前看 我该如何应付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忘掉伤痛并不容易,亲友只是努力的想要减轻你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压力。 ·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确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或该干脆拒绝他们的关怀。 ·可以明确的告诉亲友你要什么,你不要什么,你有自己因应速度,他们会了解而支持的。 ·可以要求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资源讯息,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44 面对灾变,我会有什么反应? ·觉得自责 ·易陷入”假如”的牛角尖里,例如:假如当时我拉他一把,就可以免于死亡或伤害…,”假如我预先知道房子会倒,就不会买这一间..””假如我有挖土的专门能力,我或许可以及时救出…”。 我该如何面对自责? ·自责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灾变发生的时间与强度,也没有人可以事先准备好应变非预期性的灾变。 ·遭遇大灾变,要摆脱自责并非易事,甚至是一场长期的抗争。 ·开放自己听听别人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建立新的认知方式,或许可以逐渐降低自责的感觉。 ·时时用正向的说法来劝告自己,可以为自己发展新看法而摆脱自责。

45 七. 灾后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心身症状:  ──呕吐、腹泻、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过敏、溃疡、膀胱问题、极度疲劳、虚弱、出疹子。该有医师来排除症状并非来自生理因素。 失落  ──丧亲之恸(痛失所爱);与所爱的人分离(尤其是儿童);受伤断肢;失去熟悉之物、财产、生活方式;失去独立性;失去家园、生计等。 人际压力  ──离婚、分居、犯罪、酗酒、喀药、家庭失和。这些反应最常出现在灾后的较晚期。 身体创伤的后果  ──骨折、烧伤、痛楚、中毒、毁容及久病衰弱导致的身体形象改变、失去记忆。

46 心理问题: ──梦魇、无来由地挂虑又一次灾害、专注有困难、严重忧郁、持续的晕眩感、紧张、阵发性哭泣、无望感、易怒。以下是更正式的分类:   忧郁症 ──严重的悲伤、感觉无望、爬不起床、不吃、哭泣、没有感受、无法从事平常活动、睡眠困扰、无助感、无可动摇的无价值感和不适当感、退缩不与人接近、对别人无反应。    无定向感 ──混乱;不知置身何处、发生何事、此刻何时、不识周遭、记忆丧失、茫然。   歇斯底里 ──不能控制的哭泣与不快、尖叫、不能没人照顾、激动、身体有些部份可能出现麻痹或麻木。    精神病 ──明显的人格改变、不合理的思考及很不寻常的行为、可能有原因不明的视听嗅觉,可能有夸大或被迫害妄想。   若结论是当事人需要咨询专业人士,请鼓励他,并在有需要时,助其找到帮助。求得家人、医师、宗教界、心理师、或朋友协助,以说服当事人接受治疗。

47 有特别危险的团体: 表示在灾区提供服务时,较常遇见的一些次团体。下表无意全面囊括,有些小区会有下面未列的,独特或不寻常的族群组成。 各种年龄层 有些年龄层对灾变压力会格外显得脆弱。问题也会随着灾后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有些问题会立即出现,而有些几个月后才会出现。 一般来说,各种年龄的孩子最常出现的症状如下:睡眠困扰和夜惊、持续对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将来的灾变、对学业失去兴趣、失去个人责任感外带退化性症状(出现比受灾者远为年幼之孩子的典型行为)。 在成人身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忧郁、敌意、厌恶、失去雄心、睡眠困扰及心身症状。夫妻失和也可能出现,特别是关系到金钱、照顾孩子、及家务责任。可能会对自己疏于照顾,推到极端,甚至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下表列出的是各种特别团体会出现的症状,并建议如何应付。

48 1. 学前一直到青少年 表一整理的是四个年龄层(从出生到十八岁)的退化性、身体的、和情绪性症状,提出处理的建议,并列出各年龄层症状和处理的重迭处。不论何种年纪,身体症状都应转介医疗处理。而当父母和非专业人员似乎不能协助其情绪问题时,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卫生处置。    2. 中年人 大部份情绪问题较倾向延后出现,而非灾后立即出现。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出现在心理导致的身体问题、人际关系困难、对职业的不满意等等。表二列出一些症状与处理的选择。    3. 老人家 这里关切的不是住在机构里的老人,他们的生活范围受限主要源于老化,而非残障。老年人的日间作息通常不很活跃,大部份时间都和类似年龄或类似环境的人,共度每日舒适的规律生活。其它人则受囿于房子或公寓,常常独居。当他们熟悉的规律被灾变打乱后,尤其失去居所而迁居时,症状就出现了。不只是哀悼丧失的所爱之人,可能还伴随失落财物的绝望,因为失去了跟过去的联结。表三对各种症状列出了处置的选择。

49 社经阶层 社经环境会影响人在压力环境下的态度和反应,特别是为情绪压力自愿寻求或接受帮助的意愿。比如说经济环境较差的人,较倾向寻求医疗的胜过心理的处置。相对的,收入中等或较高的人在有需要时较清楚,也比较不会抗拒接受各种帮助。这些阶层的人也可望较了解,早点利用服务可能有较长期的好处,亦即未雨绸缪。然而高收入者比起收入较低和中等的人,可能较不愿利用访视及免费的服务。 保险较少的人,工作状况与技术不稳定的人,较不知道可用协助的人,对政府(或家人或自己人以外的人)较没有信心的人,对灾变损失的感受也不同。 文化和种族差异 文化差异,特别是种族和语言的差异,可能很重要。对这些团体最重要的是外送的努力要透过该次文化区域的代表或机构来输送。如果忽略语言和风俗的差议会使想提供服务的人深感挫折。表四列出了一些文化不同团体身上可观察到的行为症状。 

50 需要紧急医疗照顾的人 那些需要立即医疗和外科处置的人,除了肉体的冲击受苦外,可能也会由于和所爱之人分开,或不知道家园、工作场所、及小区本身受损的程度,而体验到严重焦虑。伤者的焦虑程度可能会恶化其身体状况及对医疗的反应。过去发现,若能在灾变当时及灾后有心理卫生服务,会很有用处。

51 救灾人员的「心力交瘁」症候群 1. 症状 思考的:心理混乱、思考缓慢、无法做判断和决定、没有能力构思各种选择或安排工作顺序、评估自己功能失去客观性等。   心理的:忧郁、易怒、焦虑、过度兴奋、过度愤怒的反应等。   身体的:体能耗尽、没有精力、肠胃不适、胃口问题、忧虑生病、睡眠疾患、发抖等。   行为的:过度活动、过份疲乏、无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我。 2. 处理 第一步是知道、警觉、而且当症状出现时能辨认。越早辨认出症状越好。所有人员都需要知道早期症状,才能辨认自己身上以及同事身上的症状。任何人观察到自己或他人的症状,都该报告督导。督导也需要在工作人员身上警觉到早期症状,才能介入处理。

52 我们一直与你在一起 上海心理热线


Download ppt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震后心理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