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八年级物理期末质检质量分析及 问题对策探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八年级物理期末质检质量分析及 问题对策探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八年级物理期末质检质量分析及 问题对策探讨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涵川 李伯灯 县进修校兼职教研员 陈宗强 2009年8月

2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福州市《考试说明》为依据。
一、命题依据、知识范围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福州市《考试说明》为依据。 考查了初二第五章到第十章的内容,26个知识点全部覆盖,包括力、运动和力、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人、能量、小粒与大宇宙等。试卷命题内容是根据《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内容占86分,实验探究14分。具体双向细目表如下表。 三、考试结果(抽样300人) 分数段 99-90 89-80 79-70 69-60 59-50 49-40 39-30 29-20 19-10 9-0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A级 B级以上 C级以上 抽样 42 50 43 38 33 26 8 7 11 300 62.7 59.0% 70 135 177

3 双向细目表

4 通过大理石加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物质密度是物质一种属性(密度不变)。
四、考查内容、要求以及答题情况分析 我县的石雕工艺远近闻名,一块大理石经过钻、磨、刻 等工艺后,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如图1)。大理石 在加工过程中,以下物理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B ) A.体积 B.密度 C.质量 D.重力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1 理解密度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大理石加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物质密度是物质一种属性(密度不变)。 2 0.9 0.85 典型错误 本题得分不错,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有较好的理解,部分学生错选C——质量。不知道对题目文字说明中“加工”过程质量会减少,只记得质量不改变的例子。 选择题:排除法

5 知道动能和势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滑草运动考查学生能否对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0.9 0.68
2. 福州日溪卧龙谷景区的滑草运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坐在滑草车上从山坡滑下,越来越快的速度让人紧张又惬意。下列对此过程能量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 A. 重力势能减少 B. 重力势能不变 C. 动能减少 D.动能不变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2 知道动能和势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滑草运动考查学生能否对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0.9 0.68 典型错误 本题的得分率与预估出入之大令人惊讶!学生对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不够,学生多错选B—重力势能不变,说明学生对“滑下”(高度变化)理解不透彻,学生还不能理解高度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6 知道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大气压的作用 通过吸管吸水实例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大气压生活中的作用。 2 0.8 0.87
3. 如图2,用塑料吸管可以把杯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C ) A.水的重力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对杯子底部有压力作用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1 知道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大气压的作用 通过吸管吸水实例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大气压生活中的作用。 2 0.8 0.87 典型错误 此题学生答题相对较好,错误较少,有部分对学习物理没信心的同学错选D,没有将吸水与大气压的利用联系起来。

7 通过四个常见事例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对力是否做功做出准确判断。 2 0.8 0.85
4.在图3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D ) A. 用力搬石头 B.举着杠铃静止 C. 提着水桶静止 D.用力推着小货车 但没有搬动 不动 站立在水平路面 快速前进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机械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 通过四个常见事例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对力是否做功做出准确判断。 2 0.8 0.85 典型错误 此题有图,难度大减,学生对此题答题错误较少。个别学校的学生对功的两个必备条件理解欠缺,有一所学校34℅的同学选B——得分率仅为0.43。以为流汗有做功。

8 通过四种常见实验装置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判断出测量液体压强的实验装置。
5. 图4所示实验中,测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实验是( A ) A B 图 C D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液体压强实验装置 通过四种常见实验装置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判断出测量液体压强的实验装置。 2 0.7 0.77 典型错误 该题错误较少,少部分学生错选B,学生对测量工具认识的较模糊,今后要加强实验的教学,关注实验仪器的基本用途。 有部分同学错选B,可能与帕斯卡的实验,几杯水撑破木桶——深度与压强关系混淆了。简单的实验装置图要让学生识别——中考常出现。最低得分率只有0.41!

9 通过四种生产生活实例考查学生是否认识浮力,并在具体实例中对液体浮力和空气浮力做出判断。 2 0.7 0.83
6. 图5所描绘的情景中,没有利用浮力的是( B ) A.帆船 B.茶壶 图 C.潜水艇 D.飞艇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认识浮力 通过四种生产生活实例考查学生是否认识浮力,并在具体实例中对液体浮力和空气浮力做出判断。 2 0.7 0.83 典型错误 此题答题错误相对较少!部分学校得分率低,最少的只有0.44。一所学校29℅的人选D,很多人以为浮力只存在于液体中,缺乏对气体浮力的认识。

10 通过旗杆上的定滑轮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事例中再认识定滑轮,并对定滑轮在旗杆中的实际作用做出分析判断。
7.图6是旗杆顶端的特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C ) A.装置M是动滑轮 B.装置M实质上是省力杠杆的变形 C.使用装置M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 D.使用装置M是为了省距离 图6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了解定滑轮 通过旗杆上的定滑轮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事例中再认识定滑轮,并对定滑轮在旗杆中的实际作用做出分析判断。 2 0.7 0.77 典型错误 此题答题错误相对较少,部分学生错选A 、D,这一题首先要判断对是定滑轮——旗杆顶端、图片,再确定定滑轮的特点及实质,就不会做错了。一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旗杆顶端使用的是定滑轮,或者无法从图片中辨别出定滑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夯实双基,唯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1 通过推动小车事例考查学生能否了解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并进行简单计算。
8.小明用200N的水平推力推着小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行,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150N,那么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这两个力的合力是( B ) A.350N B.50N C.200N D.150N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通过推动小车事例考查学生能否了解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并进行简单计算。 2 0.7 0.74 典型错误 此题答题的关键一是准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二是理解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做错的同学较多错选A,也有少部分错选C。 重视学生物理表象的培养,让常见的生活生产表象能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没见过的场景也能进行想象和模拟——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回忆场景,其意义既在于让学生提取经验,加深记忆,也同时不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想象能力。

12 通过旅行小牙膏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事例中辨认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效果。 2 0.7 0.82
9.图7是一支旅行用的小牙膏,根据你的观察和经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新买的整支牙膏的质量是3N B.牙膏盖子中间的尖锐物是为了减小压强 C.牙膏盖上的条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D.挤压牙膏过程力改变了牙膏的形状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旅行小牙膏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事例中辨认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效果。 2 0.7 0.82 典型错误 此题答题相对较好,个别学生错选A。一所学校分析中提出:“学生很多没见过这种小牙膏,以为是家中的牙膏,故有42℅的人选A。得分率仅为0.283。”首先,教师能进行详尽的统计,并及时了解学生错误原因,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大家都能如此。其次,要注意发现问题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物理概念不够清晰!质量和力混淆。

13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了解惯性、了解重力势能、了解重力
10. 一本课本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8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课本没有惯性 B.假如此时重力消失,课本将飞起来 C.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此时课本的重力势能为0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了解惯性、了解重力势能、了解重力 通过对放在水平桌面静止的课本的分析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合理推测重力消失后的情形,重力势能影响因素,二力平衡情形的分析等。 2 0.6 0.67 典型错误 此题学生大都错错选B,包括成绩很好的学生。还有学生错错选“A”,说明学生对惯性认识还不是很清晰,还有的学生错选D。 9、10两题都侧重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综合考查,9题侧重理解要求,教师重视,结果较好;10题侧重了解要求,效果差强,原因更多的在于10题的抽象程度要求较高——直观的外表,抽象的思维。

14 通过四种常见杠杆考查学生能否对杠杆进行分类,并判断出费力杠杆。 2 0.6 0.71
11.图9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D ) A.榨汁器 B.铁皮剪 C.钢丝钳 D.船桨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杠杆,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通过四种常见杠杆考查学生能否对杠杆进行分类,并判断出费力杠杆。 2 0.6 0.71 典型错误 此题学生大都错错选A的较多,说明学生对杠杆的应用中省力与费力的认识不清,对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认识不够 。判断省力、费力杠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找支点,简单判断力臂长短;或者让学生学会用三种杠杆的不同用途来进行判断。 ——学以致用要强调,从用途联系分析知识也有必要。

15 A.滑轮组做的有用功增加了 B.滑轮组做的额外功不变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高了 D.改进后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 100%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通过 滑轮组的改进和维护实例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途径和改进的目的意义,渗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念。 2 0.6 0.69 典型错误 本题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考查机械效率:从“提高机械效率有何途径——采用的某些方法的价值”,而且综合性较强,对学生是一种挑战!较多学校得分率偏低,多在0.55左右,最少的只有0.28。错选A 、B 的较多。练习时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

16 13.人们要认识事物,有时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对图10几幅图给出的比较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为了评价机器的功效,引入“功”的物理量 B.为了比较物体的大小,引入“质量”的物理量 C.为了比较做功的快慢,引入“功率”的物理量 D.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引入“压强”的物理量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质量概念 通过四种已学物理量的“引入”目的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内涵的理解程度,并对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做出判断。 2 0.5 0.48 0.25 典型错误 此题错误较多,多数学生错选A,说明学生对功的概念还不太清晰,对质量的概念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含物质的多少,不是比较大小。 另外,A中功效二字也让学生误解,以为是效率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个概念知识?

17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 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原子的原子核式模型及原子的组成。 1 0.9 0.59
14.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组成。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 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原子的原子核式模型及原子的组成。 1 0.9 0.59 典型错误 与预估偏差最大的一道题,也出乎很多老师的意料,足以让多数学校教师惊讶不已——最低只有0.23。大部分同学对原子核式结构了解不清,有写“原子能”、“核燃烧”、“电子核”、“分子”、“核外电子”、“夸克”、“质子”等五花八门。

18 通过“嫦娥一号”撞月这一科技事件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实例中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并通过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准确撞击月球,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卫星在落向月球过程中,将 重力势 能转化为了 动 能。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知道动能和势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通过“嫦娥一号”撞月这一科技事件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实例中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并通过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 0.8 0.49 典型错误 主要错误,对过程分析不够清楚而造成答题错误,能的转化过程会写成动能转化成重力势能,还有的学生将重力势能错写成“性能”“静能”、“动力能”。这题放在地球上可能错误会少一些。 ——知识的拓展的根本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根基打不好,越拓展越乱,根基扎实了,水到渠成,举一反三。

19 16. 物理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
(1) 公交车前后部车厢两侧分别配置了4个安全小锤,当遇到交通意外事故时,可迅速取下小锤敲碎车窗玻璃逃生。为此,安全小锤的顶部要做成尖形,是为了 减小 受力面积(选填“增大”或“减小”),增大压强。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1)理解压强,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通过公交车上配置的安全小锤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压强,是否理解增大压强的方法方式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1 0.8 0.89 典型错误 各校得分率普遍在0.7——0.9之间。目的更多在于安全教育——原本想考查“尖”,如果这样,得分率会降低很多。

20 (2)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的应用和防止。了解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骑车上学、放学时,要注意“小心慢行”,因为遇到紧急情况时,刹车后由于 惯性 ,车仍会向前运动;而且车速越快,动能越 大 ,车向前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容易引发事故。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2)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的应用和防止。了解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通过骑车上学要减速慢行原因分析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惯性现象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动能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自我防护,避免危害。 2 0.7 0.76 典型错误 错别字很多!惯性写成“贯性”,判断动能的变化错较多,可能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不清楚,还有的写成“强”,“快”等。 ——物理术语的规范性要加强。中考中写成“强”、“快” 的也不得分。

21 (3) 在站台上候车时要站在安全线以外,这是因为当列车驶过时,由于人和行驶的列车之间的空气流速快,压强 小 ,由此产生的压力差会将人推向列车,危及旅客的生命安全。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3)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通过候车安全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自我防护,同时传递安全防护知识,保护他人。 1 0.7 0.56 典型错误 学生错误较多,有写“大”,“一半”的,主要是没有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题各校反映做过多次,但错误依然,但没有老师提出学生认识方面的其他原因,建议好好了解一下!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多了解、多询问!

22 (4)郊游时,鞋底纹路要好可以增大 摩擦 力,避免摔伤;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4)了解摩擦力及影响因素 (4)通过旅行选择怎样的鞋子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摩擦力及影响因素,并正确选择适合的鞋子——鞋底纹路要好,考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渗透自我保护意识。 1 0.7 0.83 典型错误 学生答题较好,只有少部分同学用“阻力”代替,还有摩擦写成“磨擦” 。 本题加上一个“力”字,在于降低难度,否则很多学生可能会写成“粗糙程度”等,在规律应用教学时要注意强调方法、原理、目的三者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原理和目的——实际应用中强调的是往往是目的,而不是原理。

23 (5)理解压强,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洗手时,不要一下子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尤其是楼层较低的水龙头。因为楼层越低,水的压强越 大 ,水龙头出水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强,往往会因为惊慌引发意外。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5)理解压强,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通过使用自来水中因为不正确做法可能引发意外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解释楼层较低的水龙头出水速度快,冲击力越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来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 2 0.6 0.77 典型错误 本题源于一次亲眼所见,地板湿湿,学生惊叫着跳起来,差点摔倒。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能联系实际生活结合液体压强知识进行解答,但还有学生写成“强”,“高” 。 物理知识的价值之一就是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

24 (6)家中有人对某些香味过敏的,要避免使用带有这些香味的物品,以免分子在空气中 扩散 而引起家人过敏;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6)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6)通过防过敏做法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渗透感恩和关爱家人理念。以上6个小题都渗透了运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体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之一。 1 0.6 0.34 典型错误 错得很多,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大部分学生知道分子在运动,但没有准确的用物理文字来表达。——评卷过程题组长要求规范。如果学生填写“运动”,也是可以的——在降低要求的情况下,得分率应该可以达到0.6以上的。

25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17. 图11是同学自制的教具。该同学使用的滑轮中属于 动滑轮的是 A 。若物块重为10N,那么拉力F至少需 要 5 N才能让物块匀速上升。(不计滑轮重以及摩擦)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通过同学自制的滑轮组教具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滑轮的特点,能否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否具体分析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践,深入思考,提高能力。 2 0.6 0.61 典型错误 动滑轮学生大都会选A,一些同学判断D也是动滑轮,没有利用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定义来判断。而F是5N很多学生就搞不清了,错填“10N、20N、2.5N”的很多,学生对多个滑轮的组合会产生混淆,说明综合性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多是常规的滑轮组,而对其他类型的滑轮组则较少涉及,造成学生认识不足

26 18.小明用20N的水平拉力拉着小车在10s内匀速前进6m,小明拉力做的功是 120 J,拉力的功率是 12 w。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机械功和功率,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用力拉着小车前进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0.6 0.61 典型错误 错误多,计算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功和功率的概念理解不清,有的将力与时间相乘得到功,或得到功率等。 本题已经尽可能降低了难度,若再加上“重多少牛”……

27 19.图12是“大气压、含氧量与海拔的关系”图。 (1)从图中大气压与海拔间的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海拔越高,大气压越 低 (选填“高”或“低”)。 (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m以上,从低海拔地区来的游客常会因缺氧而导致头昏、疲乏无力,甚至昏迷。 导致高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中的含氧量 低 (选填“高”或“低”)。 (3)我县最高的山峰是大湖牛姆山,牛姆山顶峰的大气压约为 85KPa。其海拔  约1500m  (选填“高于2000m”、“低于1000m” 或“约1500m”)。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大气压,知道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一幅大气压、含氧量与海拔关系图像考查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0.6 0.8 典型错误 学生对前两空答题较好,主要是学生不够认真造成的错误,第3空有写成“受气压影响”(??),“低于1500”等。图表分析能力不是很好。今后这一点要加强。答题技巧!

28 图12

29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杠杆只是解决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20.实践小组设计了一个装置来测量一根木棒重心 位置,如图13。若木棒长度为100cm,重为40N, 当托盘中放上重为24N的砝码时,木棒恰好水平 平衡。那么该木棒的重心位置在离右端支点 60 cm的地方。(摩擦不计,托盘重不计)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杠杆只是解决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如何找出木棒重心的实验设计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了解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而不改变大小的特点,能否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同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0.4 0.43 错误 错得很多,学生对F的判断不清,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支点判断错。

30 认识浮力,了解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了解压力
21.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中都装满水,某同学往乙杯中轻轻地放入一块木块,直至乙杯中的水不再溢出,如图14示。那么此时甲乙两个杯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哪个大?答: 一样大 (选填“甲杯大”、“乙杯大”或“一样大”)。 图14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认识浮力,了解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了解压力 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压强,是否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否运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1 0.4 0.61 典型错误 错误较多,大多错选“乙杯大”。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不清,还有浮沉条件和压力大小的了解不够

31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了解杠杆,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22.请在图15中画出重60N的小球下落时 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23.如图16一种抽油泵,请在图中画出力F的力臂。 图15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了解杠杆,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通过下落的小球考查学生是否了解重力的方向,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物理基本的作图规范和要求。通过杠杆的生产实例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杠杆的动力和动力臂,考查学生基本的作图能力。 2 0.7 0.6 0.38 典型错误 主要错在重力的方向不清,重心画在球的下端,没标出重力的大小,还有的学生装将G写成F 。不用直尺的同学多——不得分! 学生做的较差,主要错在支点的判断、力臂的概念不清、作图没有按要求进行。没有画出垂线,大括号没有体现,l 没有标。 作图题得分要领要强调!

32 24、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太阳的一生 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的气体云在一定条件下会塌缩形成恒星,然后进入称为“主序星”的稳定期。太阳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正逐渐向主序星演化。太阳每天都在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大量的能量,维持这些能量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反应。地球只接受了太阳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就使地面温暖、万物生长。 太阳在向外发射能量的同时还不断地向外抛出大量物质,每秒达420万吨。太阳这个巨大的“核火炉”已经稳定“燃烧”了50亿年,再过50亿年它将燃尽自己的核燃料,那时,它将膨胀成一个密度很小的巨大红色星体——红巨星,最终又将塌陷为体积很小但密度巨大的白矮星。 (1)地球接受的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 核反应 ,地球接受的太阳能量占太阳释放出的总能量中的 极少 部分(选填“很大”或“极少”)。 (2)太阳演化过程将先后经历: 恒星 →主序星→ 红巨星→白矮星四个阶段。在演化过程中,太阳的质量将 不断减小 (选填“不断增大”、“不断减小”或“不变”)。 (3)太阳在 “主序星”、“红巨星”和“白矮星”三个演化阶段中,其密度的变化情况大致是( C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减小后变大 D.保持不变

33 太阳的一生(山西2006中考)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介质在某些条件下会形成恒星,然后进入称为主序星的稳定期。太阳目前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由正、负电子和质子、氦的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反应是四个质子聚变为一个氦原于核和两个电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释放出的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并同时以每秒4.2×109kg向外抛出大量物质。最终塌陷为密度很大的白矮星。   (1)地球只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就使地面温暖、万物生长。地球接受的辐射来自太阳中的核反应。   (2)太阳内部进行的核反应是_________,并释放出能量。   (3)请将太阳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补充完整。     __________→主序星→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太阳从现在演化到最终,经历的几个阶段相比,其密度的变化情况大致是: _________ 。 字数:171—— 使用现有试卷、资料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改编!

34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了解质量概念,理解密度概念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了解质量概念,理解密度概念 通过太阳(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材料的阅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和判断。 5 0.6 0.7 典型错误 本题各个问题材料中都有,但需要学生去提取,去分析,要求相对较高。①主要原因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足;②是因为学生还总是念念不忘质量不变,质量不变时初中物理的主旋律,不能因为这次考试出现质量改变的情形而强调质量的改变,要引导学生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③填A,B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只阅读后一段的或只看某一段的文字造成,没有认真阅读好全文。 阅读要引导学生学会搜索主题:看完全文再做题目;带着问题阅读?

35 了解重力,会进行重力和质量简单计算理解压强,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功和功率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25.为保护美丽的自然风光,很多景区都采用电动观光车来接送游客,某型号电动观光车的质量是2000kg,全部轮胎与水平地面总的接触面积为0.2m2,使用的电动机功率为5000W。求:(1)观光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取10N/kg) (2)观光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多少?(3)电动机工作1小时做了多少功? 解:G=mg 分 =2000kg×10N/kg 分 =2×104N 分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重力,会进行重力和质量简单计算理解压强,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功和功率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考查学生能否运用重力、压强和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0 0.7 0.6 0.5 0.65 0.53 0.39 总0.52 典型错误 (1)质量与物重概念不清,没有计算公式,单位不明,重力的单位用Kg,压强公式,P=F/S出现了P=F/V,P=W/t压强的P与功率的P混淆一起(2)功于功率概念混淆。求功应该是W=Pt可是学生用W=FS,数据张冠李戴,单位不统一,代入的时间直接用1h,造成计算结果错误。已知、求、解不规范。——如果题目中出现1kW、2t…… 教学及复习中,对物理量符号、单位的对号入座要加强,单位换算注意常用、基本的

36 了解滑轮、有用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并解决有关的问题
26. 如图17工人用滑轮将重为200N的泥桶匀速向上提升了3m,所用的拉力是120N。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工人做的总功是多少?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s=2h=2×3m=6m 分 W有=Gh 分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了解滑轮、有用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并解决有关的问题 通过工人用滑轮提升重物的情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有用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能否用功的公式以及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0 0.6 0.5 0.48 典型错误 (1)物理量判断错误,拉力变成物重,物重变成拉力,不懂得利用S=nh关系求S,甚至把总功当作有用功,有用功当作总攻,造成机械效率大于1的后果,这时也不懂得用机械效率小于100%这样常识性结论来进行判断计算结果是否错误。 本类题目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是:s=nh

37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
27.如图18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 分度值是 N,示数是 N。若此 过程物块在测力计拉动下沿水平桌面做 匀速(直线) 运动,则此时测力计的 示数就可以间接表示物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图18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否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在该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4 0.7 0.67 典型错误 答题情况较好,指针对准整数值降低了难度。但有的学生对什么是分度值不明白。有的学生“匀速”答不出,还有的学生错写成“均速” 。

38 (2)图20是小明在称量中的情景,请指出错误之处: 石块和砝码的放反了 。
28. 在测量石块密度实验中: (1)小明将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此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如图19所示,那么他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填“左”或“右”),直到天平平衡。 (2)图20是小明在称量中的情景,请指出错误之处: 石块和砝码的放反了 。 (3)小明重新测量后发现天平平衡时,托盘内砝码的质量以及游码所在的位置如图21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图22是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情景,甲图中读数方式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放入石块后水面位置如乙所示,石块的体积是 cm3。石块的密度是___3.18 __g/cm3。 图19 甲 图 乙 图20 图21

39 会正确使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会正确使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考查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估。 7 0.6 0.59 典型错误 (1)得分较高。但“水平”写成“平滑”等。 (2)学生写成“应该怎么放”、 “左物右码”、“平衡螺母没有调好”、“游码没有放在零刻度”、“砝码”写成“法码”等,应该是找出错误之处而不是写正确的答案。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点; (3)错写成30g、32g、38g主要是没有将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游码读数看成右边,视线看错。还有体积写成30,40的,没有领会测量体积的要领。

40 29. “杠杆什么时候会平衡?”带着这个疑问,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图23实验的部分情景,实验所用钩码每个重0
29.“杠杆什么时候会平衡?”带着这个疑问,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图23实验的部分情景,实验所用钩码每个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 a.将钩码挂在调节好的杠杆下,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23甲); b.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面再同时挂上一个钩码,发现左端下沉(如图24乙); c.接着他又做了3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1)该探究中非常必要的步骤是:在实验前,必须让杠杆在 水平 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便于测量力臂 ; (2)分析数据可初步得出:当 F1×l1 = F2×l2时,杠杆会处于平衡状态(选填“>”、“=”或“<”); (3)在第五次实验中,杠杆的“平衡 情况”是 右 端下沉(选填“左”或“右”)。 次数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F1×l1 (N·c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F2×l2 平衡情况 1 15 0.5 30 平衡 2 1.5 22.5 左端下沉 3 20 4 10 5 60 45

41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能运用常用的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否对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做出判断 4 0.6 0.57 典型错误 (1)在水平位置平衡有的学生写成“中间”、“中心”、“支点”其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错误最多,难度较大,有的学生写成“避免误差”、“更精确”、“保持平衡”、“两边相等”、“左右相等”; (2)本题学生答题较好; (3)本题判断杠杆的哪端下沉由于图和表格的左右不对应,需要自己判断,学生没有注意造成左右相反。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做得不够,很多时候,实验只是为了验证,而不是探索,学生动了手,却疏于动脑,造成学生探究能力弱,思维空间狭小。

42 理解功率,能用常见器材,不同方法测量人上楼的功率
30. 同学上楼过程中的功率如何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小明同学上楼的数据如右表。 (1)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他们设计的思路是:由于 每层楼高度相同,因此每上两层楼小明做的功都 是 相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那么只需测 出上楼各过程所用的 时间 就能比较功率的大小。 (2)这个实验中,同学们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只需 要一种,是 表(停表) 。 (3)从数据中可以判断出,四个过程中上到的楼层 越高,功率越 小 。 过程 楼层 用时 1 一层到三层 10s 2 三层到五层 12s 3 五层到七层 15s 4 七层到九层 19s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功率,能用常见器材,不同方法测量人上楼的功率 通过探究同学上楼过程中功率如何变化考查实验能否进行简单实验的设计,说明设计思路,选择适当实验器材,并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得出初步结论。 4 0.6 0.66 最低0.33 典型错误 (1)较好。但有的学生将所用时间写成“用时”、 (2)答案不够严密。表写成“计时器”、“测时仪”、“妙表”等。 (3)功率小写成“低”“慢”。学生对“大小”、“高低”、“快慢”、物理的文字表述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强调。 思路正确打胜战,思路错误打败战,没有思路打乱战!

43 理解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学会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31.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组同学利用图24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下表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1)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出:实验1是使用 甲 滑轮组做的实验(选填“甲”或“乙”) (2分析数据可得出: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 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低 。 次数 钩码 重/N 钩码提升 的高度/m 测力计上升 的距离/m 测力计 示数/N 机械效率 1 4 0.1 0.3 1.8 74% 2 0.5 1.4 57%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学会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分析能力,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实验数据对实验装置进行正确判断,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 0.6 0.52 错误 (1)本题虽然源于教材,学生得分情况还不是很理想。 (2)较好。但机械效率越低写成“小”与上题错误相同。 机械效率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分清哪个滑轮组——从s=nh的关系入手!

44 32.小明上学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发现自行车上坡前的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就越长。除了速度,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还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1)在验证猜想一的实验中,小明让同一个小球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滚上不同倾角的长木板,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5中描点,并画出小球滚动的最大距离s与倾角θ关系图像。 ②分析图像可初步得出:随着倾角θ增大,小球向上滚动的最大距离逐渐 减小 。 (2)为验证猜想二,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木板以一定倾角θ固定,如图26。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球能以相同的速度滚上长木板,请在图中的虚线框内为他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请画在图中)。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要点是: 。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小球以相同速度滚上长木板时,向上滚动的最大距离都相同。这说明猜想二是___错误 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图26 次数 1 2 3 4 木板倾角θ 10° 20° 30° 40° 球滚动最大 距离s/m 0.5 0.45 0.40 0.35

45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动能和势能,能运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
题号 考查内容 考查要求 分值 预估难度 抽样 难度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动能和势能,能运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 通过探究自行车冲上坡的距离实验考查学生能否将“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动能影响因素”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实验中;通过图表图像,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5 0.4 0.49 典型错误 (1)有难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清,特别是知识的迁移,具体应用到实际应用方面能力弱,有的画弹簧测力计、有的画弹射器、学生画图不标准,实验操作要点难度大,学生完成“同一点” 。 (2)出现多条线,没用尺子连成直线,答案不严密,写成“降低”“缩短”等,今后要有规范性物理文字 ——图像画法和作用——若第一小题改成“当倾角为45o时,小球滚动的最大距离是—— m。”;表格中出现某一个误差较大的数据时的处理。

46 例:(福州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质检)某研究小组研究发现:苹果的电阻与其甜度有关系。以下是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研究小组用甜度不同的苹果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所用的苹果事先由专业人员测量出了甜度,并研究出苹果的电阻与其形状关系不大),每次都给苹果加24V的电压,测出通过苹果的电流,得到了下表的实验数据。 ①在图23中画出苹果中的电流与其糖浓度的关系曲线。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苹果越甜,其电阻越___小_____。 ③请你根据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在24V电压时,糖浓度与电流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为_p=(0.2I +30)/1000______。如果糖浓度达0.08 g/ml已感到甜了,那么给苹果加30V的电压时,测量苹果中获得300μA的电流,这个苹果是_ 不甜___(选填“甜”或“不甜”)的。

47 I/μA P/(g/ml)

48 二、涉及杠杆的题目除11题0.71外得分率都偏低,如20题0.43、23题0.38、29题0.57;
从抽样情况看,学生失分多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功和机械效率。这一部分内容占25分,但学生掌握不好; 18题0.61、25题0.52 (其中第三小题0.34)、30题0.66,差的学校最低都在0.3左右; 二、涉及杠杆的题目除11题0.71外得分率都偏低,如20题0.43、23题0.38、29题0.57; 三、能量以及粒子的知识点得分率也偏低,如2题0.68、14题0.59、16(6)0.34、15题0.49、32题0.49。 四、综合性题目,一道题目牵涉到多个内容时,即便考查的落点很低,但学生答题时就会无从下手,错误增多;如13题0.48、16题0.52、20题0.43以及计算中概念不清,单位不明,数据张冠李戴,单位不统一等。 五、学生读图能力、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低下。实验题6小题,得分率在0.6以上的只有27题(0.67)和30题(0.66),反映出学生实验能力差,探究题没有掌握探究的方法等。 六、难题和规范答题等,卷子中的难题学生失分多;还有一些规范答题做的不好;如错别字,画图不用尺子(作图能力差)等。

49 画重力:得分前提:在重心位置正确画出竖直线!
若学生画出标有箭头的竖直线,得1分。若没有箭头不得分。 在此基础上写出G=6N(或G 、6N),再得1分。【即:若学生没有画出竖直线,只写G=6N(或G 、6N),不得分——不懂得重力的概念,写出其他东西还有意义吗?】 画力臂:得分前提:正确从支点画出与F垂直的垂线(实线、虚线都可以) 若学生正确从支点画出垂直,得1分(若垂线不是从支点画出的,不得分);若学生画出的线段与F不那么垂直,但标上了垂直符号,不扣分。若画出的线段与F不那么垂直,又没有标垂直符号,扣1分。若可以看出垂直,不标垂直符号,不扣分。 在此基础上(意思同上),若学生正确判断出力臂,再得1分。力臂判断错误,则不得分。

50 1、严格按照公式、带入数据、结果三步骤各1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三步骤中,出现任何一点错误都将扣去本步骤的分数,但不影响其他步骤。
计算题评分细则 1、严格按照公式、带入数据、结果三步骤各1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三步骤中,出现任何一点错误都将扣去本步骤的分数,但不影响其他步骤。 公式:若学生只写出原始公式,而不是本小题应该使用的变形公式,不得分。 数据:包括数值和单位,其中任何一项错误都不能得分。 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其中任何一项错误都不能得分。 2、第二小题及之后的数据带入过程结果采用将错就错原则,前提是公式(即思路)正确,无论第一小题思路是否正确(当然,此时第一小题都不得分)。 例:若第二小题需要第一小题的计算结果,如果此时第一小题结果错误,但第二小题学生思路正确(反映为公式使用正确),并正确地将第一小题的“错误”结果数据带入第二小题,则第二小题的带入数据不扣分,但第二小题结果不得分。 G=mg 分 =2000kg×10N/kg---1分 =2×104N----1分 F=G= 2×104N----1分 P=F/S 分 =2×104N/0.2m2----1分 =105Pa----1分 W=pt----1分 =5000w×3600s----1分 =1.8×107J----1分

51 看到那么简单的题目都错得一塌糊涂,我真的不知该说什么好! ——某教师感叹
通过这次测试,让我发现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很差,刚看到这张卷子感觉学生考的应该不错,题目类型已经讲过并且做过多次,从平时情况看学生掌握不错,讲过都会了,其中的重点如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等都已复习多次且都指出这是期末考查的重点。可是考完才发现学生掌握的很少——某教师感叹 看到那么简单的题目都错得一塌糊涂,我真的不知该说什么好! ——某教师感叹 上课时这些内容都讲过了,而且重要的不只一次地强调,可结果……学生的心都在语数英上了!这样不行,我得想些法子,让学生放一些心思在物理上。老大,帮帮忙…… ——某教师的决心 看到评好的试卷后,我马上浏览了一下,我十分的不解,为什么?之后询问了几个同学,要么回答看错了题目,要么回答他们不懂……回想课堂上的情景,我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了,突然想起你说过的“要不断了解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当时觉得自己的学生我还不了解吗?有必要“经常”吗?现在想想…… ——某教师的反思

52 知识能力不足综合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基知识掌握不牢,对概念、规律等的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知识点理解掌握不清楚,从而造成判断错误; (2)作图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生对物理知识表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答题时表述不准确,作图规范较差; (3)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学生对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单一,不够灵活,问题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失分; (4)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因试题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因此,表述文字相对较多,解题条件或方法隐藏其中,稍不认真就会失误; (5)物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答题技巧方面存在缺失,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不善于透过物理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6)解答计算能力较弱,不写公式,乱用公式,公式变形错误,计算过程不写单位或乱用单位,计算错误、不够规范,思路不清,物理情景不明,物理量随意代入等; (7)实践和实验能力提高不快,从阅卷来看,实验题这一部分仍然是学生扣分的主要原因。

53 1、物理表象严重缺乏 ——对知识与事实无法达成对号入座;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例:判断“手电筒照方纸片所生成的影子是圆的”;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受到手的推力;画出的“木块漂浮于水面”,木块下表面与水面相平;力的作用(线)等。 2、阅读 不会搜索主题及关键词、逻辑不清、词意不明。 3、表述 不能把接受的知识积极地转化为自己的观念。 例:上课发言差,语无伦次、文不对题;用生活用语来表达物理过程,物理思想方法习惯差。 例:课后涉及学习的相互讨论少。 ——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抓住问题的要点,写清因果关系,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教师要将学生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向物理术语。

54 4、想象 想象指对原有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 例:“下”霜(福州方言)——空气中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要想象到空气中存在水蒸气,温度下降,水蒸气直接凝华成霜。 例:阿基米德原理。排开的液体,在实验中很直观,但在分析时,则要想象。生活中常见的推拉挤压等化为书面文字解题时,也需要想象——物理学习中想象力必不可少。 5、实验:目的不清;思路不明;方法不懂;物理思想缺失。 实验教学做到“三个了解,六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设计思路)、了解实验步骤;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会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为媒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实验为触媒,让学生去思去想,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上的潜在教学功能。

55 原因分析: 生活环境:现代科技的发展阻碍了儿童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太少; 学习方式:生活中可视化、教学中现代化手段的滥用,以练习代替实验,以传输代替体验——体验过少。 思维方式:观察而不思考;读书而不求甚解——伽利略理想化实验中观察到: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但不少同学观察后的初步结论却是: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就越快。(某次考试曾出过这样的填空题,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就是这样回答的) 教的主体(教师):忽视学生体验,没有很好指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熟视无睹;信息传递的多向性做得不好;答题技巧、解题思路引导做得不够等。

56 对策探讨

57 物理课程功能和价值: 课程功能,通俗地说就是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该课程是干什么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这就是《标准》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总目标。通过知识的学习,从知识中领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形成思维能力,形成学科能力。

58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1)实现该价值的具体方法: 从自然、生活去引出物理知识,从自然、生活的现象中发现物理现象、抽象出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 (2)要求应用上述具体方法达到的显性目标: 对物理有兴趣,有求知欲,对大自然热爱;开始用物理眼光观察世界;具有一定的美学感受。 (3)要求达到的最高目标: 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科学的兴趣。 例如:通过日常的大量实例,让学生探究并总结出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加快蒸发与减慢蒸发之间的对称的美,同时在成功的获得结论中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59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1)实现该价值的具体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2)要求应用上述具体方法达到的显性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在这里主要是指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包括现象、概念与规律。并能初步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能初步使用所学技能进行简单操作。   (3)要求达到的最高目标: 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能用物理知识“看懂”世界上的一些现象。 例如:通过学习光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的初步规律,就能使学生理解自然界中许多光学现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60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1)实现该价值的具体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也就是运用一定的思维程序进行知识的探索。 (2)要求应用上述具体方法达到的显性目标: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初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简单探究及分析判断。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无时不在的,因此这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3)要求达到的最高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例如:使学生在经历下列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程序,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61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1)实现该价值的具体方法: 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想结合的方法。科学想象是探究过程中进行科学猜想、建立假说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科学推理是思维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建立概念、规律的基础。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要求应用上述具体方法达到的显性目标: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要求达到的最高目标: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62 ②请以“假如有一天地磁场的南极突然转移到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极突然转移到地理的北极附近” 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科幻文章。
例如: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题目:   ①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磁铁,在相同的磁极上吸引两只铁钉,如图所示。如果将两磁铁互相靠近,直至两个磁极相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设法做一下这个实验,并且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 ②请以“假如有一天地磁场的南极突然转移到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极突然转移到地理的北极附近” 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科幻文章。 S N N S

63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1)实现该价值的具体方法: 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   (2)要求应用上述具体方法达到的显性目标: 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3)要求达到的最高目标: 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例如:通过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体会理想化方法的作用。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由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科普报告、办手抄报、开辩论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以及我国在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动向。

64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可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应该给予强烈的感性材料,而不是众多的理性演绎——理性分析还应在于感性材料刺激后的自觉行为。

65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为了中考,不必总是想着中考考什么,而应当多考虑如何用好《课标》和教材来教,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载体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来发展人;多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素材,怎样使用好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达成所设定的目标。 教学中更不该有自己怎么教就想让中考怎么考的思想。因为,怎么教就想怎么考、怎么评卷,然后回过头,怎么考、怎么评又指导怎么教,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必然导致出现许多呆板的规定,对新课程的实施极为不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

66 构建课堂教学的“脊柱”:探究的思维程序 当前许多教学法及教学模式,多是一些从表面化的知识解决的角度去考虑的经验性的、总结性的归纳型的教学方法,可能对于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但课堂教学实施中缺少一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至少是贯穿主要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路或思维程序。这一程序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进行探究型教学的环节步骤;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 这就相当于动物的体内缺少一根贯穿整个身体主体部分的脊柱一样。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功能也是软弱或笨重的,学生可能也只是知识的获得而难以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67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科学思维程序或科学的逻辑思维过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直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脊柱” 。
课堂教学“脊柱”的作用: (1)使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探究的过程或问题解决的过程; (2)将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而这一思维程序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脊柱”。 (3)将课堂教学变成教材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的多向互动过程。

68 要求: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以经验、体验为先导——强烈的感性素材刺激; 以问题为推手——思考、分析、归纳,提出问题;
以探究为手段——实验观察、事例分析;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抓住关键,归纳总结评价; 凝固(放热) 固体 液体 气体 (冰、霜) (水、水珠) (水蒸气)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69 加快蒸发的目的、方法、应用事例; 减慢蒸发的目的、方法、应用事例。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以所学知识为前提,以对应实例为关键——提取经验,对号入座; 以分析问题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再认识;扬利抑弊。 加快蒸发的目的、方法、应用事例; 减慢蒸发的目的、方法、应用事例。 果脯标准晾晒 干涸的田地 滴灌技术

70 关键: 用好学生经验,保证所提供素材直观性针对性,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 因势利导,低起点,小台阶,多鼓励; 重思维,重方法,多引导。
创设一个情境,增加一次体验,引发一个思考,得到一次感悟,寻求多种思路,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种方法,获得一次成功——知识习得、技能训练、情感熏陶——引发兴趣,激发思维,保护动机。

71 打开自我大门,敞开你我心扉,让我们共研、共享、共勉、共进
闽侯物理教师联盟QQ群 每周五晚7:00 不见不散 打开自我大门,敞开你我心扉,让我们共研、共享、共勉、共进


Download ppt "八年级物理期末质检质量分析及 问题对策探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