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章 企業倫理決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章 企業倫理決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章 企業倫理決策

2 佳句精選 When an end is lawful and obligatory, the indispensable means to it are also lawful and obligatory. 如果一個目的是合法且必要的,則達到這個目的必要手段也必須是合法且必要的。 --Abraham Lincoln 2

3 佳句精選 A truly moral decision is an informed decision.
A decision that is based on blind or convenient ignorance is hardly defensible. 一個真正的道德決定是依據適當資訊的決定 一個基於無知或便利性的決定是難以辯護的 Laura L. Nash, “Ethics without the Sermon” 3

4 章前個案— 生物科技的困境-複製人的爭議 思考問題: 複製人對人類社會的正反面意義為何? 複製人對人類最大的倫理衝擊為何?
你贊成或反對複製人?理由為何? 4

5 引言 倫理是做對的事,因此常需在對與錯、對與對的價值中取捨
倫理困境(ethical dilemma)是指決策者所面對的決策問題牽涉到倫理議題,而且面臨倫理準則模糊、衝突難以兩全之決策情境 。 企業倫理的訓練,不在於要學員接受某一特定的答案與解決方法,而是要學員瞭解支持某一答案或方法之背後理由,以及分辨這些理由是否合理。 5

6 引言 倫理決策(ethical decision making)是描述當個人遭遇到倫理問題時的決策過程。
是一種複雜的激發、分析、判斷與抉擇的過程,需具有道德思考的概念與倫理相關知識,並做出符合實情與倫理需求的決定。 狹隘決策是指組織或個人為達某種目標或解決問題,進行方案選擇。 廣義決策指決策者針對問題,在選定的目標下,自環境中找尋可行方案,加以分析、評估與權衡下選擇、考量的過程。 6

7 本章架構 倫理決策之不同階段 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 制訂倫理決策的理性架構與步驟 7

8 2.1倫理行為的階段 制定倫理決策的階段 以理性觀點:倫理敏感性、倫理判斷、倫理意圖、倫理風格。
以心理學決策行為過程:認知—態度--意圖—行為。(決策者對議題的認知與敏感性會激發其以何種態度進行分析與判斷,最後反應其意圖,而其決策執行展現在其行為與風格上。) DAEDAL倫理決策模式:定義(Defini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決策(Decision)、落實(Actualization)、學習(Learning) 。 8

9 2.1倫理行為的階段(續1/5) 制定倫理決策的階段 9

10 2.1倫理行為的階段(續2/5) 倫理強度(ethical intensity)認知是倫理問題在決策者(個人、團隊、組織)認知中關連性、重要性或衝突性的強度 10

11 倫理強度認知 倫理強度是決策者所認知的感受,涉及個人的、暫時性的特性,並將情境因素及時間壓力加入。
結果的認知:對可能產生的後果的共識程度。 傷害的大小:對行動所可能產生傷害的期望認知。 傷害機率:傷害結果實際會發生的機率 傷害的立即性:採取行動到產生結果的時間長短。 傷害的疏親:受行動影響對的人事物離決策者的關係親近。 傷害的集中性:少數或眾多群體中。 倫理強度認知反映個人或工作團隊在面臨倫理決策時的敏感度,會受到工作場所、家庭、宗教信仰、法令規範、組織文化、職業習慣等影響。 11

12 2.1倫理行為的階段(續3/5) 倫理評估:一旦個人或組織感受到倫理強度而需採取行動或決策時,則會啟動其道德與邏輯思考對當前的倫理情境進行評估。 倫理決策的困難在於面對倫理困境並沒有神奇公式或程式 ,希冀藉由有系統與邏輯理則的思維與分析,幫助決策者發掘倫理問題,產生倫理判斷,最後解決倫理問題 12

13 2.1倫理行為的階段(續4/5) 倫理意圖與決策:一個組織意圖與最後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是倫理決策訂定的第三階段
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分析與評估後,決策者現在必須做個抉擇,須綜合多方角度,以求一審慎平衡,合乎良心的倫理決策 13

14 2.1倫理行為的階段(續5/5) 倫理與不倫理行為 決策者的倫理決策與行為表現,除了從自己的角度判斷外,最終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檢視與評判其是否符合倫理 管理者面臨的決策包羅萬象,不僅須堅持設定標準作業程序,並按標準化流程將事情做對,而且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堅持做對的事 14

15 亞瑟.安德森的七步驟法 事實如何? 倫理道德問題何在? 15

16 亞瑟.安德森的七步驟法(1/2) 事實如何? 倫理道德問題何在? 分辨與決定有關或無關的事實 分辨解釋與事實的不同 分辨假定與事實的不同
是個人的問題嗎? 如,個人的抉擇或態度。 是組織的問題嗎? 如,公司的制度或政策。 是社會的問題嗎? 如,社會的風俗習慣或規範。 16 企業倫理  16

17 亞瑟.安德森的七步驟法(2/2) 有哪些主要關係人? 有哪些解決方案? 有哪些倫理道德上的限制? 有哪些實際上的限制? 該做哪些最後決定?
亞瑟.安德森所提出的七步驟法,是最廣為使用的專業倫理判斷方式。因為這個判斷方式簡單而且基礎,任何人都可以依據這七個步驟,按步就班地進行討論與分析。 17 企業倫理  17

18 企業中倫理決策的架構 18

19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 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 :個人 、組織、及環境因素 19

20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1/3) 個人因素 每一個進入組織的個人都帶來其獨特的價值觀與處事態度
個人經由學習成長過程與經驗、專業知識的洗禮、宗教信仰的強弱形成其本身的價值觀,並透過生活經驗中和他人相處的社會化行為形塑其待人處事的態度與原則,進而影響個人決策過程 內外控性格(locus of control),是一種人格屬性,用以衡量人們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程度。內控型是正相關,而外控型則是負相關。換句話說,那些認為自己的命運是掌握在他人手裡的人,要比那些自認可以塑造自己命運的人更具有倫理道德。 20

21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1/3) 個人因素 社會大眾對個人道德倫理的認知與職業有關。電視廣告商、汽車銷售員、廣告商、股票經紀人、不動產經紀人等是被評比為倫理最低的職業。 教育,也是倫理決策流程裡的一項重要因素。關於教育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教育並不足以反映經驗。一般來說,一個人受的教育愈多或工作經驗愈長,他/她就愈能做出較佳的倫理決策。但教育型態則對倫理幾乎沒有影響。例如,不管你是商學院或文理學院的學生——就倫理決策的訂定而言,是一樣的。 21

22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1/3) 個人因素 年齡是正相關於倫理決策的訂定。換言之,愈老愈具有倫理道德(the older you are, the more ethical you are.)。然而,最近的研究卻暗示年齡與倫理之間可能有一個更複雜的關係。因此,我們不再能說「愈老愈有智慧」(the older, the wiser.)。 性別和倫理決策訂定之間的連結已經有很多研究。這些研究顯示在許多方面男女之間並無差異,但當差異呈現時,女人通常比男人更倫理道德。 22

23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2/3) 組織因素 雖然人們在職場中進行個人的倫理選項,但人在組織社會化的過程中其決策必然會受到組織情境的影響。
研究顯示,在職場中,組織的價值比個人的價值對決策更有影響。企業裡的道德倫理選項絕大多數是共同決定的,以工作小組或委員會,或與同事對話、討論的方式進行。 這包括組織文化、倫理規範、獎懲制度、機會、主管風格等。 23

24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2/3) 組織因素 組織文化可以定義為組織員工所共享的一套有關價值、信念、目標、規範及解決問題方式的集合。
組織文化的內涵與強度都會影響倫理行為與決策。企業(組織)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組織的倫理文化。倫理氣候反映出一個組織的倫理良知與道德觀念,倫理文化是許多因子的函數,包括企業的倫理政策、在倫理事件上高階經營層的領導、同事的影響及不倫理道德行為的機會。 研究也指出具體呈現在組織文化裡的倫理價值與員工對公司的承諾與適應有正面相關。 組織也必須將其獎懲制度和倫理行為相連結,否則員工只會把書面的倫理規範視為華而不實,無法激勵其身體力行 24

25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2/3) 組織因素 機會是組織中的一個限制,或允許合乎道德倫理或不合乎道德倫理行為的情況或狀況。
機會可能來自提供獎勵(內部或外部)的條件,或無法建立障礙以防止不倫理道德行為。 內部獎勵包括喜樂的感覺和因為利他行為所產生的個人價值感; 外部獎勵指的是個人想從別人得到的東西(認同、身分地位、尊敬)。 機會也來自知識。在工作場所看到的員工不法行為當中,主要包括向員工、顧客、供應商或社會大眾,欺騙或保留一些它們需要的訊息。 員工在組織裡做出不倫理道德行為的機會,可以被適當強制執行的法則、政策和規定所完全消除的。 25

26 2.1影響倫理決策的因素(續3/3) 環境因素:包括政府法令、產業慣例及社會價值觀
適當強制執行的法律是社會約定而成對個人及組織的行為規範與嚇阻 守法可以說是一種基本的倫理要求,然法律有時也會跟不上環境的變化,使部份特殊情境反而會使人陷入法律與倫理的矛盾 26

27 2-2 引言 現今科技的發展極為快速,其正面效益無庸置疑地提昇了人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然而過度偏重效率的後果可能對人類基本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產生無可挽回的衝擊。 任何決策的最後決斷者是人,要完整說明個體倫理決策的全貌,必須先了解個體的倫理價值觀。 個體隨年齡及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道德成熟度。 符合倫理必須考慮其目的、手段與道德標準的一致性。 27

28 2.2 道德發展階段 (續1/2) 道德成熟度認知發展取向最早係源自於Piaget的研究,強調自發性道德係源自於人們彼此的互相尊敬,並展現於社會互動權利與義務的行為上 個體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外在行為表現模式,部份原因係由於個人的道德成熟度不同所致 28

29 2.2道德成熟度 (續2/2) Kohlberg (1976) 提出了一個三層次六階段道德發展架構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第一階段:處罰與順從式道德 第二階段:自利性交換式道德 第三階段:人際協調式道德 第四段:社會規範式道德 第五段:社會法律契約與權利式道德 第六段:普世倫理式道德 29

30 2.3道德哲理 道德哲學是一套可以用來「決定人類利益衝突是如何解決的及極大化人類群居的共同利益」的指南。這套指南在制定商業策略及解決特定倫理事件時,也能指引企業人士。但,沒有單一的道德倫理哲學能被全體人類所接受。 道德法則中對於是非對錯的看法並不一致,對道德本質也無共識。 企業倫理的文獻中經常被運用的觀點,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兩種法則: 目的論(teleology) 義務論(deontology) 長久以來存在目的論與義務論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實用主義算是目的論的代表,而康德倫理理論.權利論.正義論可以算是義務論的代表。 30

31 2.3 道德哲理--目的論 目的論的定義 目的論的觀點來判斷倫理對錯的準則與道德價值無關
一項行動是否符合道德,端視該項行動是否比其他行動所能產生的好處大於害處而定 倫理的目的論觀點強調結果,而不是個體行為的意圖 31

32 2.3道德哲理--目的論 目的論哲學是以行為的後果來評估其道德價值,因此當今哲學家稱這種理論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有兩種重要的目的論哲學,就是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 利己主義(egoism)以行為對個人的後果作為正當或可接受的定義(本位主義)。利己主義認為他們應該做出能極大化個人利益(因人而異)的決策。利己主義的信條可以簡述如「自我利益至上」。 許多人認為利己主義是天性不倫理道德,意指利己的人士或公司是短視的,是做短期生意的,是會利用任何機會或消費者弱點的。 開明式利己主義者(enlightened egoist)採取一種長期的觀點並斟酌他人福祉,雖然本身利益仍是最優先考量。 32

33 2.3道德哲理--目的論 功利主義/效益論(utilitarianism)關切的是後果,但功利主義者尋求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功利主義人士認為決策應帶來最大的整體利益,亦即,達到對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的最大好處。 33

34 2.3道德哲理 目的論的分類 行動功利主義(act utilitarianism):行動功利主義會檢視行為本身,而不是依照一些普世原則來決定是否帶來最大利益。 規則功利主義(rule utilitarianism):基於原則或法則,而不是對每個情境做檢視。 34

35 2.3道德哲理 義務論定義 義務論可以稱之為道德義務的理論或研究 義務論不重視決策的結果,而重視決策過程
義務論觀點來評斷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依據,並不是取決於該行為所能產生的好處有多大,而是取決於行為本身的特性 義務觀點重視行為本身是否合乎倫理,而不是以行為的結果來評斷 35

36 2.3道德哲理 義務論(deontology)意味著將焦點擺在個人的權利與行為的意圖,而不是後果。義務論的基礎是必須對所有人類給予同等尊重的想法。跟功利主義不一樣,義務論者主張有些事我們就是不應該去做,即使是要極大化效益。 現代義務論受到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影響很大。他發展了所謂的直言命令(絕對律令):以純理性所下達絕對無條件遵守道德的命令。簡單地說,如果讓世上每個人都能看到你在做的事而你會感到舒服,和你如此做的理由適合成為引導行為的普世原則,則這樣做就是道德的(合乎倫理的)。 36

37 2.3道德哲理 權利論(Right)--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無論如何都不可被侵犯的權利,合乎道德的行為,就是不侵犯他人的權利。
權利論者相信個人有一些絕對的權利: 良心的自由 同意的自由 隱私的自由 言論的自由 正當程序 37

38 2.3 道德哲理 公平原則對於程序公平的正義,更甚於結果公平。
正義論/公平論(Justice and Fairness):從社會合作的角度切入,主張社會成員彼此合作與互動,是社會正常發展的基礎。而公平分配權利與義務是影響社會成員是否願意合作的關鍵。 正義的類型包括 正義 權利原則 公平原則對於程序公平的正義,更甚於結果公平。 38

39 39

40 2.3 道德哲理 美德論 面對倫理決策,美德論會問:「一個有美德的人面對這情景會如何行動?這是否會強化道德風格(Moral Character)?」若是,就是對的事,因為人要追求高道德風格(Collins,2012, p. 155 )。 一般常見的美德包括正義、可靠、尊重、公平、勇敢、熱情、同理心、友善、真誠等。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人追求的就是快樂(Happiness),而最大的快樂就來自卓越美德的實踐。而美德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不斷實踐而來的道德風格。 40

41 2.3 道德哲理 義務論的判斷準則 義務論分類 康德倫理 正義原則 權利原則 規則義務論(rule deontology)
行動義務論(act deontology):行為義務論要求一個人在制定和實施決策時,必須公平、公正、無私。不論是行為義務論者或是行為功利主義者,法則對他們來說就只是一個導引指南,而過去的經驗比現行法則還要重要。 41

42 2.4執行倫理決策之步驟 執行倫理決策的程序: 倫理決策是確認問題、產生替選方案、並從中選擇,以使最終方案能極大化最重要的倫理價值
倫理決策18問: 針對執行倫理決策這九個步驟逐一介紹與說明,並配合提出幫助決策者思考倫理決策困境的18個問題 42

43 2.4執行倫理決策之步驟 43

44 2.4執行倫理決策之9步驟 定倫理問題與步驟 辨明利害關係人、責任與規範 省思相關價值、義務與原則 編擬政策與行動方案 倫理判斷與評估
諮詢與自省 選擇行動方案 執行 評估與回饋 44

45 2.4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 弊端揭發或稱吹哨子(whistle-blowing)被認為是揭露及防治組織不法行為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項重要監控機制,以下針對該議題提出若干討論: 弊端揭發的倫理基礎 吹哨行為的倫理困境 吹哨人面對的風險成本 吹哨困境的行為選擇 公司對吹哨人行為的政策與作為 45

46 吹哨子簡單講是指揭發公司內他人不合法、不道德或不適當的行為
2.4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 (續1/5) 弊端揭發的倫理基礎 吹哨子簡單講是指揭發公司內他人不合法、不道德或不適當的行為 組織成員基於個人的良知與倫理道德判斷及對公司責任與公共利益的考量,將組織違法、不當、不道德的事件進行揭發,希望導正組織違法不當的行為,促進組織變遷及引發社會關注與討論,進而形成政策和公共利益的維護,稱之為弊端揭發或吹哨行為 46

47 員工經常會面對自我、公司與社會大眾責任衝突(conflict of responsibilities)與應否吹哨子的倫理困境
2.4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 (續2/5) 吹哨行為的倫理困境 員工經常會面臨對自己與對公司責任的衝突。除此以外,身為社會人之一,員工也有對社會大眾的責任。當公司追求利益的作法,有可能傷害社會大眾時,員工責任的孰重孰輕是一種倫理困境。 員工經常會面對自我、公司與社會大眾責任衝突(conflict of responsibilities)與應否吹哨子的倫理困境 47

48 2.4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 (續3/5) 吹哨人面對的風險成本:舉發公司員工不當行為常會被公司掩飾或忽略甚至組織報復與排斥 : 失去工作
考績與福利減損 更嚴厲與更重的工作要求 調到較差的工作或部門 無法參與核心活動 晉升困難 暴露身分、喪失隱私權 同事排斥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 48

49 5.4公司治理之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續4/5)
吹哨困境的行為選擇 當組織成員面臨價值、責任與倫理衝突的局面時,吹哨人經過道德、理性與心理掙扎評估後,而可能採取的的「解救」(SAVE)行為模式: 沈默(Silent) 行動(Action) 發聲(Voice) 離開(Exit 49

50 公開宣示與鼓吹員工提出有根據的不當行為。 減低員工吹哨子的恐懼。 立即由獨立公正單位著手調查。
2.4弊案揭發機制---吹哨子 (續5/5) 公司對吹哨人行為的政策與作為: 吹哨困境的行為選擇 公開宣示與鼓吹員工提出有根據的不當行為。 減低員工吹哨子的恐懼。 立即由獨立公正單位著手調查。 在可行範圍下公開調查結果,讓員工瞭解公司會正視與處理其顧慮 50


Download ppt "第2章 企業倫理決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